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34d6cf10661ed9ac51f311.png)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水循环与洋流教案1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情感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0e190c767f5acfa1c7cd5f.png)
《洋流》教案乌海十中贾崇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又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二战时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出奇制胜的原因,引出洋流。
1、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按性质分类: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按成因可以分为两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3、洋流分布规律与风带北半球:顺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4、世界洋流分布活动: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为太平洋组,第二组为大西洋组,第三组为南印度洋组,第四组为北印度洋组。
讨论:世界三大洋(除北冰洋)中形成了几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运动方向如何?每个环流圈具体的洋流名称?每个环流圈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总结:结论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结论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全球共形成两个副极结论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c24d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4.png)
水循环和洋流 - 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背景本教案是根据湖南省新版高中必修一《地球与生命》课程的要求,为教师们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案例。
本次教学内容为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运动和转化,涵盖了水蒸发、凝结、降雨等各个环节。
而洋流则是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科氏力或重力作用,使海水形成的由表及深一层一层的向某一方向流动的水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各种自然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2.了解洋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掌握洋流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水循环1.1 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蒸发、凝结、降雨、地表径流、蒸散、渗漏等各个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可以使用图片和实物模型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水循环图水循环图1.图中代表什么?2.每个箭头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观看一下面的实物模型:水循环实物模型水循环实物模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这个实物模型,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1.2 水循环的自然因素让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比如地形、气候、土地利用等因素。
比如,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决定了地球上各地水循环的强度和周期,气温、湿度、风向、降雨量等都对水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2. 洋流2.1 洋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洋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洋流是因为地球自转带来的科氏力或重力作用,使海水形成的由表及深一层一层的向某一方向流动的水流。
而形成洋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球自转、清污剂的作用、潮汐的影响等。
2.2 洋流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分类和特点,比如根据海洋的位置可以将洋流分为赤道西向汇流和赤道东向反流;根据水温可以将洋流分为温带洋流和热带洋流等。
3. 水循环和洋流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区系等方面。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0a8e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8.png)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循环与洋流教案目标:1. 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2. 探索水循环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动力驱动;3. 了解不同区域的洋流和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时长:3个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2. 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3. 掌握一些重要的洋流和水循环术语和概念;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2. PowerPoint或其他可视化工具;3. 大白纸和彩色笔;4. 适当的参考资料和教学素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水域和陆地分布,并引导他们思考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以下问题:- 你听说过水循环和洋流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 你认为水循环和洋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 鼓励学生共享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学生已经了解或猜测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知识探索(30分钟)1. 准备一份简短的幻灯片或图表,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解释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的意义和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过程在不同地方和季节的不同。
2. 简要介绍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
解释重要概念,如赤道洋流、海洋风系统和暖流/寒流。
3. 制作一份简单的图表,展示全球某些重要洋流和水循环的特点和分布。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并探讨这些洋流和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第三步:团队合作探究(6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洋流和水循环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或其他感兴趣的地方。
2.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自行搜集到的信息,分析所选地区的洋流和水循环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他们可以记录关键信息和数据。
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各自研究结果,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展示(如海报或口头报告)来展示他们的发现。
2.4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4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525cefa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d.png)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水循环和洋流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综合素质;
-结合时事热点,如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水循环和洋流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和主要分布区域,以直观地展示水循环和洋流的全貌。
"请同学们利用教材和课外资料,绘制一幅详细的水循环和洋流过程图,并标注出关键环节和主要洋流的分布区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循环现象,如雨水的形成、河流的流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水无处不在。你们有没有想过,水是如何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2.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了解学生的前认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和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水循环和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和洋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和洋流在地理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着气候、生态环境、水资源等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96fe256137ee06eef91879.png)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
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cf86f7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b.png)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循环和洋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循环和洋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上水的运动规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洋流则是海洋中的大规模水体运动,对全球的气候、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水循环和洋流两大部分。
水循环部分,教材首先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接着详细阐述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并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部分,教材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分类(暖流和寒流),以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包括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最后探讨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水的循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和地理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对于洋流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海洋中的洋流、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等,这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和主要环节。
2、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e1344ba4a8956bec0875e3b1.png)
2.4 《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
因此,需要老师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2)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引导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绘图法;归纳总结法等。
六、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示意图展示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长江之歌”。
设疑:千百年来,为什么长江水会奔腾不息,源源不断,甚至在1998年还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灾?它的水来源于哪里?学生回答:冰雪融水。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7fdd4d13c1ec5da51e2707a.png)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姜山中学吴华锋【设计思路】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这一单元的第四节课,也是继“岩石圈”“大气圈”之后的一节,既联系前面的圈层,同时又为学生学习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知识的整体概括作了铺垫。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的前部分内容为“水循环”,以“水深火热”为案例;后部分为“洋流”,以“漂流鸭”为线索。
教学都以真实而有趣的情境为创设,不仅利于落实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使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增强关心家乡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板书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过程】枯黄的农作物奉化水蜜桃【水深】2013年10月在浙江宁波,由“菲特”台风引发暴雨造成严重水灾。
【优质文档】水循环和洋流教学案
![【优质文档】水循环和洋流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370bb43968011ca3009189.png)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案【课标考纲】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讲解】水循环课程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一、水循环定义:水的空间位置:水的运动形态:水的物理状态:过程: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请归纳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水循环是通过哪些环节完成的?在水循环过程中,能量在地理环境中怎样转化?自己动手:请同学们参照教材59页图2—39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那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练习:(1)写出水循环过程中下述环节名称: C _________,E___________。
(2)图中仅有A、B两个环节的水循环叫做__________ 循环,而有C、G、E、F、B等环节参与的水循环是指___________循环。
二、水循环的意义案例1 青岛市两大水库的淡水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通过河流汇入大海。
结论:案例2结论:小结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积极的:案例1、据悉,湍急的黄河水从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水闸的6个闸门涌出,经过长途跋涉于11月29日凌晨抵达它的终点站——棘洪滩水库。
从1989年11月25日第一次“引黄济青”至今,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这条人工开凿的“黄金水道”都要为青岛输送黄河水,让我市彻底告别了缺水的无奈。
岛城今年雨水虽较为充沛,但作为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青岛面临着旅游人数成倍增多造成的供水紧张局面。
为此,今年青岛将引蓄 1.6亿立方米黄河水1、“引黄济青”的时间是每年的11月-----次年3月,分析原因2、青岛今年降水丰富,为什么今年引水量( 1.6亿立方米)比去年( 1.1亿立方米)多?3、除引黄河水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水库蓄水充足?4、引黄济青有什么意义?结论: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等方式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其中_________可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不均,______________可以改变径流的空间分配不均;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等方式影响水循环的降水环节。
高一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一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e78df749649b6648d7478c.png)
第四节水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当着学生的面,将一杯水倒至走廊外)问:假如你就是刚才老师手里的杯中水,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若干时间后,你将以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行进路线,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以下方面:空间位置:海陆空运动形态:蒸发、水汽输送、径流、下渗、降落物理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教师总结)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一、水循环的概念(板书)(教师讲解)明确了水循环的定义,我们来了解一下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看看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
(投影)了解水循环:展示水循环示意图(海陆间循环)(提问)思考:1、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除了海陆间的循环外,水循环还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2、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教师总结)二、水循环的分类和主要环节(板书)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能。
(提问)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体现了地球重力能的影响?(学生归纳)降雨、下渗、径流。
(阅读)阅读教材P59—60的正文内容,试概括出水循环的意义?三、水循环的意义(板书)(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板书)(教师讲解)水循环既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
水循环和洋流(二) 教学设计
![水循环和洋流(二)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692cbcf524ccbff121848e.png)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教学设计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2课时洋流【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教学环节】【新课引入】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
【自主预学】1、洋流概念:2、按洋流的性质分类【预学检测】1、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按洋流的性质分类流寒: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的洋流暖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的洋流【课堂导学】【小组合作探究】1.世界洋流形成和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⑦一定方向进行⑧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
2.分布规律(1)⑨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 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组成⎩⎪⎨⎪⎧ ⑩赤道洋流: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共同作用 形成西风漂流:位于西风带内赤道逆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 所示。
中心:位于⑪60°N 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了地球⑫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⑬环境特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反思梳理】【自我检测】图示法记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课后固学】完成家庭作业。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64dc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5.png)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过程;3.掌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4.了解洋流的形成和影响;5.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读洋流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水循环的组成部分:蒸发、凝结、降水、渗透和地下水•水循环的影响因素2. 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上水的循环变化3. 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蒸发和凝结的过程•降水的形式及分类•渗透和地下水的形成•地表水的形成和循环4. 洋流的形成和影响•洋流的定义和分类•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洋流的影响:气候、生物、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影响5. 洋流的图表分析和解读•常见洋流的分布图解析•洋流数据的图表分析三、教学重点•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了解洋流的形成和影响;•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读洋流的相关信息。
四、学习方法1.技能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实际情况来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
2.自主思考: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洋流对气候、生物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3.技术手段: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它渠道了解一些图表分析技术,使用それらを分析洋流的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和洋流的重要性。
2. 深入探讨第一部分: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用教师的话和例子来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过程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并探讨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水循环的整个过程1.掌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并了解蒸发和凝结、降水、渗透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形成和循环过程。
第四部分: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及其图表分析和解读1.了解洋流的定义和分类2.探讨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了解洋流对气候、生物和其他方面的影响3. 课堂小结1.总结课堂上所学内容,巩固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2024学年高中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6a2017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7.png)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和洋流的基本概念上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需要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和素材,如通过演示实验、视频动画等方式来展示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同时,我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于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可能已有所耳闻,但对于其具体过程、意义以及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熟悉。他们对水循环和洋流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能力层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取知识,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讨论。然而,对于复杂的地理问题,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 情感态度: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地理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对水循环和洋流问题的关注度。他们能够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保意识。
6. 价值观培养: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尊重。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水循环和洋流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水循环和洋流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53558e4b14e852459fb5712.png)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重庆万州三中崔邦俊一、教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六、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长江之歌。
流经我们万州的大河就是长江,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的水最终都流到哪去了吗?生:海洋(东海)师:你们有没有想过长江水一直这么流,怎么水总是流不干呢?生:降水(下雨)师:哦,来自大气降水,那大气中的水汽又来自哪里呢?生:海洋蒸发的水汽师:对,海洋蒸发的水进入大气,然后再形成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
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通过物质运及其规律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启发式及综合教学法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道(或图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课件利用多媒体画面,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入新课】台风为什么会带来大量降水及暴雨灾害?这与台风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
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
引入学习水循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一、水循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循环的概念及其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深刻领会,加深印象。
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读图2—39,完成教材P59活动题。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图表,分组讨论探究,积极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做活动题,引导学生总结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板书】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学生归纳】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总结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教师提问】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件展示答案】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海洋。
陆地内循环: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降水。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思考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及差异。
通过对比三种水循环,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掌握。
海上内循环:海洋水蒸发、降水。
【过渡】阅读P60“黄河输沙造陆”。
思考:水循环有什么意义?【板书】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归纳】一是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二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三是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四是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者地表形态。
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归纳的方法,尽量结合实际例子完成。
通过学生参加讨论,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思考】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在其运动过程中水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全环水总量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水圈的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无视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枯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过渡】古时一位悉尼小朋友放一封信装入一漂流瓶中,从澳大利亚悉尼放入海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太平洋彼岸的秘鲁国利马小朋友收到这封信,问利马小朋友能否以同样方式发引导学生分析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洋流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一封信给悉尼小朋友?以此故事引入洋流。
【板书】二、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请大家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产生大规模运动?促使其运动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洋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播放动画】演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形成。
让学生观看动画,认真思考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利用多媒体画面,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总结】(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学生认真分析,总结知识。
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2阅读材料,完成教材P62的活动题,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积极回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件展示结论】(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五个大洋环流系统。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系统。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学生认真观看,总结提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课件展示,使知识更加明确透明,便于学生宏观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3活动题,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总结】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
(3)对航海业的影响——顺洋流行驶,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速海洋净化,扩大污染范围。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循环和洋流,主要掌握水循环和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多举例子来巩固复习。
结合地图和有关图表进行复习。
【作业布置】优化方案、一线精练相应的习题。
九、板书设计:一、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洋流1、洋流的概念和分类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教学评价:本节内容较多,在上课前应该精心准备,设计好哪些需要讲,哪些需要放给学生分组讨论。
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多让学生做,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