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XXX两岁时丧父,家境贫寒无人照顾。
他年少时就有着远大的志向,把天下大事视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
即使在夜晚疲倦,也会用水泼脸来提神。
他经常吃不饱,只啃着粥来读书。
当他成为官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大事,不顾个人安危。
但是他最终因为被人诬告而被贬官,被降职为参知政事,被流放到邓州。
XXX仍然刻苦自励,不追求肉食,他的妻子和自己勉强维持生计。
他常常自我念诵:“士人应该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的欢乐而欢乐。
”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或夜昏怠②食不给
③参知政事④仅自足而已
2.XXX的志向是什么?他是如何实现的?
答:
3.XXX的生活境遇是怎样的?他是如何面对的?
答:
4.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XXX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刻苦的精神。
即使连饭都吃不上,他也坚持读书。
做官后,他不畏艰险,常谈论天下大事,但也因此被贬官。
他刻苦自律,不吃肉以保养家庭。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他自己和后人。
XXX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他孜孜不倦地背诵,甚至在骑马或半夜中也在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其中的意义。
他认为,用力多者收获远,精通的书一生不会忘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
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马周:唐初大臣。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阅读《与顾章书》,回答下列问题。
与顾章书吴均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⑥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⑦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⑨。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⑥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⑦葺,修建。
⑧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⑨办,具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仆去月谢.病谢________②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徒________2.请用标点符号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书信从表达方式上看,先______,再写景,在写景中又穿插________,最后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5.请从遣词造句或者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告②仅仅,只。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4.叙述叙述抒情不慕荣利、热爱山水、归隐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生活5.“争”“限”“含”“蓄”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挡的威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绿的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归隐山水之后的惬意自得之情。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译文)(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好.鸟相鸣B、丞相自.若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丞相熟.视久之/但手熟.尔D、索笔疾.书/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二)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道.而饥渴/独行其道.B、如.子之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C、甚.敬/急湍甚.箭D、将何.以报我/何.苦而不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分)(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命羿曰/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C、若.羿也/若.儿戏耳D、人能遗.其喜惧/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3、用自己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 .. 。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 篇,含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 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 )(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 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 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1、(1)毛病 (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 .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古诗文阅读(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年纪轻。
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③壮心日灰 ________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 B.入; C.出(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___欲伐越,问计___。
___曰:“臣闻兵不厌诈,诈可制敌。
臣有一计,可以使越王自灭。
”___:“___也?”___曰:“陛下设一美女,令人以珍宝献之越王,越___,必为所动,召入后宫,而陛下乘机发兵,___必不戒备,可一举而定也。
”___其计,遂命人选美女,以珍宝献之越王。
___见之,大喜,召入后宫。
___发兵,越___,慌不可终,遂败于___之手。
选自《史记》)【注释】___:___,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1.文中“兵不厌诈,诈可制敌”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为什么要问___如何伐越?___给出的计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计策的过程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手段来制敌,而欺骗是不会用尽的。
(完整版)新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 ! ’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精心整理者 !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精心整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 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精心整理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 4 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精心整理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精心整理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 : 听讲。
④避位发难 : 离开座位向皇帝精心整理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 : 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 : 此为病情。
⑦嗣 :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精心整理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 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1 / 4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 ,畏日 ,拘忌①异甚 .以 己生 子② ,鼠 , 子神也 , 因 鼠 ,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 鼠 . 庖厨④ , 悉以恣鼠不 .由是 , 鼠相告 ,皆来某氏 , 食而无 .某氏室无完器 , 衣⑤无完衣 , 食 ,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⑥与人兼行 ,夜 窃 斗暴 , 其声万状 ,不可以够寝 , 不 .数 ,某氏徙居他州 ,后代来居 ,鼠 如故 .其人曰 :" 是阴 物也 ,盗暴尤甚 ,且何以致是乎哉 " 假五 ,六猫 , 撤瓦灌穴 , 僮 捕之 , 鼠如丘 ,弃之 ,臭多日乃已 .呼 !彼以其 食无 可恒也哉!: 永某氏之鼠以 " 其 食无 可恒 "," 窃 以肆暴 ", 能喜悦于一 , 究要被 除干 .注:①拘忌 :拘束和禁忌 .② 子 :, 遇到 .子, 的子年 .③僮 : 未成年的佣人.④ 庖厨 : ,粮 . 庖厨 ,厨房 .⑤衣 :衣架 . ⑥累累 : 一个接一个 .一,解 加点的 1.不畜猫犬 ( )2.悉以恣鼠不 ( )3.某氏室无完器 () 4.假五 , 六猫 ()二,翻1. 庖厨 ,悉以恣鼠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 ,鼠相告 ,皆来某氏 , 食而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 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 __________________.文:永州有个人 ,怕犯日忌 ,拘束禁忌特 分 .他 自己出生的年份正 子年 ,而鼠是子神 ,所以 老鼠 ,不养猫狗 ,又严禁佣人 老鼠 .粮 厨房中 ,都放 老鼠恣意妄 而不 .此后 ,老鼠相互 告 ,都到达某氏家 ,吃得 的却没有危 .某氏家里没有完满的物件 ,衣架上没有完满的衣服 ,吃的多数是老鼠剩下的 西 .白日老鼠 成群 与人并行 ,夜晚撕咬打斗 , 出各样声音 , 人不可以安寝 ,但是他 是不.了几年 ,某氏搬到了 的州郡 ,后边的人来居住 , 老鼠仍和 去一 猖狂 .那人就 :" 老鼠是在灰暗角落活 的可 物 , 里的老鼠 咬吵 又特 害 ,什么会达到 重的程度呢 " 他借来了五六只猫 ,关上屋 ,打开瓦片 ,用水灌洞 , 励佣人 捕老鼠 . 捕 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 ,把它 弃在 僻的地方 ,臭气散 了数月才停止 .唉 !那些老鼠 以 它 吃得 的没有灾 是能够 久的呢 ! 答案:一 ,1.养 2.全,都 3.完好 4.借二 ,1.粮 厨房中 ,都放 老鼠恣意妄 而不 . 2.此后 , 老鼠相互 告 ,都到达某氏家 ,吃得 的却没有危 .三," 窃 以肆暴 "的得志小人二 . 江之麋江①之人畋得麋麑 , 畜之 .入 ,群犬垂涎 , 尾皆来 .其人怒 , 怛②之 ,自是日抱就犬 , 示之 , 使勿 , 稍使与之 ③ . 久 ,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 , 忘己之麋也 , 以 犬良④我友 ,反抗偃仆 ,益狎 .犬畏主人 ,与之俯仰⑤甚善 ,然 啖其舌 . 三年 , 麋出 外 , 外犬在道甚众 , 走欲与 .外犬 而喜且怒 ,共食之 , 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 麋" 在主人的 下 , 稍大 "忘己之麋也 ", 欲与外犬嬉 , 于被食却"至死不悟". 可 " 恃 而 " 不会有好下 .注 :① 江 :地名 ,江西省清江 .②怛 (d ):恫吓 .③稍 :.使与之 : 即 "使其与之 ", 狗和小鹿一同嬉戏 .④良 :确实 .⑤俯仰 : 周旋 , 付 .一 ,解 加点的1. 畋得麋麑 ( )2.自是日抱就犬 () 3. 示之 ( )4. 然 啖其舌 ( )5.麋至死不悟 () 6.走欲与 ()二 ,翻1. 麋麑稍大 ,忘己之麋也 ,以 犬良我友 ,反抗偃仆 , 益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 外犬 而喜且怒 ,共食之 ,狼藉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 , 寓言故事 了然什么道理文:有一个 江人 ,打 捉到一只小鹿 ,便把它 养起来 . ,一群狗 得直流口水 ,都 着尾巴跑了 来 .那个 江人很生气 ,把狗吓跑了 .此后此后 , 他每日抱着小鹿凑近狗 , 常 狗看 , 叫狗不行乱 , 地又 狗和小鹿嬉戏 . 了 ,狗都能 从主人的愿望 . 小鹿 大 ,忘了自己是麋了 , 狗确实是自己的朋友 ,和狗相互碰撞翻 嬉 ,愈来愈 .狗怕主人 ,就跟小鹿周旋玩耍 ,表 得很友善 ,但是 常舔着自己的舌 .三年此后 ,鹿走出 外 ,看 家的狗在道上好多 ,就跑 去想和它 嬉戏 .那些狗看 鹿 ,又高 又 怒 ,一同 `把鹿吃掉了 ,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鹿到死也没 悟到 是怎么回事 .一 ,1.打 2.凑近 3. ⋯⋯看 4.但是 5.觉悟 6.跑二 ,1.麋麑逐 大 ,忘 自己是麋 , 狗真的是我的朋友 ,相互 撞翻 ,愈来愈 . 2.那些 家的狗看 它 ,又高 又 怒 ,一同把它吃掉了 ,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三 ,恃 横的人决没有好下.三.盲人 日生而眇者不 日 , 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 日之状如." 扣 而得其声.他日 , 以 日也 .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 ." 而得其形 . 改日揣龠 ,以 日也 . 日之与 ,龠亦 矣 , 而眇者不知其异 ,以其未 而求之人也 .道之 也甚于日 , 而人之未达也 ,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 , 有巧譬善 , 亦无以 于 与 也 . 自 而至 ,自 而至龠 , 而相之 , 有既乎:要想认识某种事物,必定要接触它 , 察它 ,通 践认识它. 凭道听途 ,走 花 ,只能是一孔之见 . 一 ,解 加点的1.生而眇者不 日 ( )2.改日揣龠 ,以 日也 () 3.而人之未达也 () 4.而得其形 ( ) 二 ,翻1. 有巧譬善 ,亦无以 于 与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 而至 ,自 而至龠 , 而相之 , 有既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 盲人 日 "的 在哪里文:一世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 子 ,便去 有眼睛 力的人 .有人告 他 :" 太阳的形状像 ." 盲人敲了一下 ,听到了 的响声 .有一天他听 声 ,以 那就是太阳 . 又有人告 他 :" 太阳的光明像蜡 ." 盲人摸了摸蜡 ,感知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摸到短笛 ,以 那就是太阳 .太阳与 ,短笛相差太 了 ,而盲人不知道它 的不一样 ,因 他不曾 而不过从 人那边听来的 .事物的道比太阳 要 以 , 而人没有洞 ,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 .通畅道的人告 他 ,即便有奇妙的譬 , 好的引 ,也超不 和 的比 .从 到,从 到短笛 , 推求下去 , 会有一,l. 眼瞎 2.古代 器 ,形状像笛3.洞4.用手摸二 ,l. 即便有奇妙的譬 ,好的 ,也超不 和 的比 .2.从 到 ,从蜡 到短笛 , 推求下去 , 会有三, 只认识事物的局部 ,甚或是皮毛 .它告 我 , 凭道听途 或许走 花 ,至多不 是一孔之见; 要真实认识事物 , 必定要接触它 , 察它 , 自 践 .四 . 牧两牧 入山至狼穴 ,穴有小狼二 , 分捉之 . 各登一 ,相去数十步 .少 ① ,大狼至 ,入穴失子 ,意甚 皇 . 于 上扭小狼蹄耳故令 ,大狼 声仰 ,怒奔 下 , 号且爬抓 .其一 又在彼 致②小狼 急 ; 狼 声四 ,始望 之 ,乃舍此 彼③ , 跑号如前状 . 前 又 ④ ,又 奔之 .口无停声 , 足无停趾 ,数十来去 ,奔 ,声 弱, 既而奄奄僵卧 ,久之不 . 下 之 ,气已 矣 .:狼 是残忍的 物 ,但狼所表 的母 令人感 .两牧 利用狼的母 本性而 害狼不免 于残忍 .不论是人 是 物 ,母 永 是 大的 .注 :①少 :不一会儿时间 . ②致 :使.③舍此 彼 :走开 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④前 又 :指前 上的小狼又叫 .一; 解 加点的 l. 两牧 入山至狼穴() 2.大狼至 ,入穴失子 ,意甚 皇 ()3.各登一 ,相去数十步 ( )4.既而奄奄僵卧 ()二, 翻狼 声四 , 始望 之 ,乃舍此 彼 ,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出 后的感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两个放牧的小孩 山到达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 ,他 商议后分捉了 ,各自登上一棵 ,两 相隔数十步 .不大时间 ,大狼回来 , 洞 狼崽不 了 , 神态十分焦急慌 . 牧童在 上抓扭小狼的脚 ,耳,成心使它痛叫 ;大狼听到声音抬 一看 , 怒地跑到一棵 下 ,一 号叫一 往上爬 .此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 上使小狼焦急地 叫 ;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 , 于望 ,于是放弃 里跑到那边 ,一 跑一 叫 ,往 上爬去 . 到 里 ,另一棵 上的小狼又叫 ,大狼又 身奔去 .嘴里不断地叫 ,脚不断地跑 , 来回数十次 ,大狼奔跑 ,喊声 减弱 ;不久气味轻微 ,很 不 了 .牧童下 一看 ,大狼已气绝了 .一,1.僮仆 2.焦急慌 的 子3.距4.不久二 , 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 ,才望 小狼 ,于是走开 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奔跑号叫好像先前的 子 .三 , 狼 是残忍之物 ,但它表 出的疼 子女的母性 ,也令人感 .五 .傅 迂傅 喜 , 知文 ,亦稍知医 ,性情迂 ,望之如偃蹇老儒 .一日 ,雅①步行市上 ,逢人 :" 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 , 雅步过去 .比②相 ,喘气许久 .魏 相 何意 . 曰 :"适③在苦水井前 ,遇 三嫂在 下作 黹 ,倦而假寐④ .小儿嬉 井旁 , 相距三五尺耳 ,仿佛可 .男女有 ,不便呼三嫂使醒 ,故走 兄 ." 魏大 ,奔往, 已俯井哭子矣 .:本篇通 傅 的 作 ,神 的 描绘 ,一个个遵守礼教而 事的迂腐 生形象活灵巧 地表 出来 .注 : ①雅 :美好不庸俗 .②比 :等到 .③适 : 才 .④假寐 :不脱衣服小睡一, 解 加点的 1.亦稍知医 ( ) 2.或指所在 ()3.比相 ,喘气许久 () 4. 仿佛可() 二, 翻1.一日 ,雅步行市上 ,逢人 :" 魏三兄否"1(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2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在苦水井前 ,遇到三嫂在树下作针黹 ,倦而假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请找出文中对于傅显迂腐 ,遵守礼教的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 ,而最后致使孩子落井的原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傅显喜爱念书 ,很能认识文章的意思 ,也略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愚钝 ,看起来就像迂腐委靡的老书生.一天 ,他迈着四方步到市集上,遇到人就问 :" 见到魏三兄没有 " 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 , 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去 .等他见到魏三 ,喘气了很长时间 . 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 .傅显说 :" 方才在苦水井前 ,遇到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 ,疲备了在瞌睡 .小儿在井旁嬉戏 , 离井口三五尺远 ,仿佛让人担忧 .男女有别 ,不便把三嫂喊醒 , 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特别惊慌 ,奔往井边 ,到了那边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 .一,l. 略微 2.有的人 3.很长时间 4.担忧二,l. 一天 ,迈着四方步走在市集上 ,遇到人就问 :" 看见魏三兄没有 "2.方才在苦水井前 ,遇到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 ,疲备了在瞌睡 .三,①望之如偃蹇老儒 . ②逢人辄问 :"见魏三兄否 " ③雅步过去 .④喘气许久 . ⑤男女有别 ,不便呼三嫂使醒 ,故走觅兄 .四,傅显遵守封建礼教 ,碍于男女有别 , 舍" 近 "而求 " 远".六 .李氏之鸠(陈子龙① )李氏有一鸠 ,能为人言 ,过于鹦鹉 ,甚慧 , 养之数年矣 .日则翱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 ,夕宿于笼 ,以避狸鼠 .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 ,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③于吴者 ,见之 ,愿以十金④易焉 .鸠觉其意 ,告主人曰 :" 我居此久 ,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 ,我且不食 ." 主人绐⑤之曰 :" 我友有欲观汝者 ,即携汝归耳 ." 至贾家 ,则舍之去 .鸠竟不食 ,哀号告归 .贾人怜其志 , 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 ,遂捐金十之二 ,而以鸠还李氏 .鸩乃食 .导读 : 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 ,当商人重金买它时 ,它依恋故主 , 绝食抗议 , 并且成天哀号 ,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毅意志 .这只人品化的鸠鸟 ,正寄望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 ,忠诚不渝的节操 , 同时也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诚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说明 : ①陈子龙 :明末的一位忠良义士 .明亡此后 , 他被清兵拘捕 ,自杀殉国 .②楹:堂屋前的柱子 .③贾 (g ): 做买卖 ,经商 .④十金 : 十两银子 .⑤绐 (d i): 欺哄 .一,解说文中加点的字慧 ( ) 市 ( ) 且 () 去() 竟 () 怜() 捐 ()乃( )二翻译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 ,必告其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绐之曰 :"我友有欲观汝者 ,即携汝归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人品化的鸠鸟身上颂扬其美德 ,寄望其理想 .试归纳本文的要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李氏有一只鸠 ,能说人话 ,说话的能力超出鹦鹉 ,特别聪慧 ,李氏已经养它 好几年了 .它每日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 ,从不飞远 ,夜晚就睡在笼子里 ,来闪避狸猫 ,老鼠的扰乱 .它看到男女佣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必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 .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 ,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察觉到他的企图 ,就告诉主人说 :" 我住在这里已经许久了 ,不忍心走开 .你果然要把我卖到其余地方去 ,我将绝食 ." 主人利用它说 :" 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 ,看完了就带你回来 ." 到了那个商人家里 ,主人就抛下它走开了 .鸠成天不吃东西 ,哀呼号叫 ,要求回去 .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 ,并且还担忧鸠死了而又不可以取回银子 ,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赔偿 ,把鸠还给了李氏 .鸠才吃东西 . 一 ,慧 (聪慧 ) 市(卖掉 ) 且(将要 ) 去 (走开 ) 竟 (一直 )怜 (同情 , 同情 ) 捐 (耗资 ,花销 ) 乃 (才 )二 ,1.鸠鸟每看到僮仆婢女中有擅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状况 ,就必定报告它的主人 .2.主人骗它说 :" 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 , 看了此后马上就带你回家 ."三 , 李氏鸠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 ,寄望了作者誓死忠于明朝的时令情操 ,又辛辣地嘲讽了那些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七.楚人养狙楚有养狙认为生①者 ,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② , 必部分③众狙于庭 ,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 求草木之实 ,赋什一以自奉④ ,或不给 , 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 ,弗敢违也 .一日 ,有小狙谓众狙曰 :" 山之果 , 公所树与 " 曰 :"否也 , 天生也 ."曰 :" 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 :" 否也 ,皆得而取也 ."曰 :" 然而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 言未既 , 众狙皆寤 . 其夕 ,相与伺狙公之寝⑤ ,破栅毁柙⑥ , 取其积 , 相携而入于林中 ,不复归 . 狙公卒馁而死 . 郁离子曰 :" 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 (ku )者, 其如狙公乎 唯其昏而未觉也⑦ ,一旦有开之 , 其术穷矣 ."导读 :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 ,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 ,有势力者尚可得逞于一时 ,一旦大众觉悟 ,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势必被扔掉 .说明 :①养狙认为生 :靠养狙来保持生活 .狙(j ),猴类 .②旦日 :(每日 )清晨 .③部分 : 安排 .④赋什一以自奉 : 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 . ⑤相与 : 一同 .⑥破栅毁柙 :打破栏杆 ,捣毁笼子 .柙(xi ),关兽的木笼 .⑦唯其昏而奉觉也 :正由于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悟 .一 ,解说加点的词1.或不给 ,则加鞭棰焉 ( )( )2. 山之果 ,公所树与 ( )3.狙公卒馁而死 ( )4.众狙皆寤 ( )5.一旦有开之 ( )二 ,翻译1.然而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这个故事说了然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 .每日清晨 ,狙公一定在院里分配猴子们干活 , 派老猴带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 ,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 ,有的猴子不给 , 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 . 群猴都惧怕他 ,不敢有违 . 有一天 ,有个小猴对众猴说 :" 山上的果树 ,是狙公种植的吗 " 大家说 :" 不对 ,是天生的 ." 小猴说 :" 不是狙公就不可以摘取吗 " 众猴说 :" 不对 , 都能够摘取 ." 小猴说 :" 既然这样 ,那么我们为何要靠他分配 ( 去采 )为他干活呢 " 话未说完 ,众猴都觉悟过来 .那一天夜晚 ,众猴一同等狙公睡了 ,打破栏杆 ,捣毁笼子 ,拿走了他储藏的食物 , 相互拉着进入树林 ,不再回来 .狙公终于饿死了 .郁离子说 :" 世上实用权谋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 , 差不多和狙公同样吧 ! 不过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 ,一旦有人开导他们 ,使之理解 , 那狙公之类的欺骗权谋就行不通了 ."一 ,1.有的猴 (无定指代词 ) 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 悟", 觉悟 5.开导他们二 ,1.既然这样 ,那么我们为何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实用权谋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 ,他们像狙公吗三 , 被盘剥者一旦觉悟过来 ,造了反 ,统治者势必术穷而死 .八 .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其下有一猫 , 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 ,与欧公姻家 , 一见曰 :"此 ' 正午牡丹 '也 .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 ,这天中时花也 ;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 . 若带露花 ,则房敛②而色彩 .猫眼早暮则睛圆 ,日渐中狭长 ,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先人笔意也 .导读 :画家擅长察看 , 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 ,也非擅长察看不行 .人做任何事皆这样 , 岂止一画而已 .说明 :①其 :它, 指古画 .②房敛 :花房紧收 .③善求 :擅长探究 .一, 解说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 )2.何以明之 ( )3.日渐中狭长 ( )二, 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先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 先人的画栩栩如生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 " 正午牡丹 " 的原由 ,都是_____的结果 .译文:欧阳修以前获得一幅古画" 牡丹丛 ",花下有一只猫 ,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仍是粗拙 . 丞相吴公 ,与欧阳修是子女亲家 ,一见这幅画就说 :" 这画的是 '正午牡丹 '. 怎么证明它呢 牡丹花朵松懈下垂颜色发干 ,这是太阳在中时节的花 ,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 , 这是正正午候的猫眼 .假如是带着露水的花 ,那么花房必定牢牢收敛并且色彩艳丽滋润 . 猫眼在清晨和夜晚 ,眼珠都是圆的 ,渐近正午就变得又窄又长 , 到正正午就像弓条线了 ." 这也是擅长探究先人笔下的境界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 ,这是正正午候的猫眼 ;2.这也是擅长探究先人笔下的境界 .三, 擅长察看九. 三上钱思公①虽生长荣华 ,而少所喜好 .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 ,言一生惟好念书 , 坐则读经史③ ,卧则读小说④ , 上厕则阅小辞⑤ ,盖何尝瞬间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 :宋公垂⑦同在史院 ,每走厕必挟书过去 ,讽诵之声琅然 ,闻于远近 , 亦笃学这样 .余因谓希深曰 :余一生所作文章 , 多在三上 ,乃马上 ,枕上 ,厕上也, 盖惟此尤能够属思尔 .导读 :名人大家念书尚且做到 " 何尝瞬间释卷 ",更况且我们一般人呢说明 : ①钱思公 :即钱惟演 ,吴越王钱俶的儿子 ,从其父归宋 ,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 . ②西洛 :西京洛阳 .僚属 : 官府的佐助官 .当时 ,欧阳修 ,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③经史 :经书和史册 .④小说 : 杂记类书本 .⑤小辞 :指短小的诗词 . ⑥谢希深 :即谢绛 ,欧阳修的朋友 .⑦宋公垂 :即宋绶 ,家富藏书 ,以念书敏慧强记有名 .一, 解说加点的词1.钱思公虽生长荣华 () 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 ) 3.讽诵之声琅然 ( ) 4.闻于远近 ()5.盖惟此尤能够属思尔 ( )6.亦笃学这样 ()二, 翻译余一生所作文章 , 多在三 , 上乃马上 ,枕上 ,厕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中介绍钱宋两人念书的故事 ,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念书的共同点是 ( )2(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3 / 4A. 都喜 在上 所 .B. 都是抓 勤 的 .C.都是 ,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 了 惟演 , 宋 两人的 故事 ,又 充了自己 " 三上 " 的写作 , 目的是告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文: 惟演 然出生 大在富 人家 ,却极罕有特 的 好 .他在西京洛阳 曾 自己的部下官 ,自己一世唯一喜 ,坐着的 候就 和史 ,躺着的 候就 笔 小 ,上 所的 候就 短小的 ,不曾有一刻放下 .也 :宋 和他同在史 任 , 每次上 所必定 着 去 , 的声音洪大响亮 , 近都能听 ,他 心勤学到了 种地步 . 我于是 :我一世所写的文章 ,大多写于 " 三上 ",即 背上 ,枕 上 , 座上 , 是因 些 候更有益于构想 .一 ,1. 然 2. ⋯⋯ 3.形容洪亮响亮 4.使⋯⋯听 5.周祥思虑 ,构想 6.也二,我一世所写的文章 ,多是在 " 三上 ",即 背上 ,枕 上 , 座上写的 .三,B 四,成功来自于勤十.孔子 雀者孔子 雀者① , 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 之曰 :" 大雀独③不得 ,何也 " 者曰 :" 大雀善惊而 得 ,黄口 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 , 不得 ; 大雀从黄口 ,亦可得 ." 孔子 弟子曰 :"善惊以 害 ,利食而忘患 , 自其心矣 ,而以所从 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 ,以 者之 有浑身之 ,随小者之 而有危亡之 ④也 .": 文章借 雀者之口 , 明 " 善惊 害 "," 食易得 " 的道理 ,孔子告 弟子"以所从 福 "," 君子慎其所从 ", 可 警世之言 .注 :① 雀者 : 网捕 的人 .②黄口 : 的嘴 黄色.后又借指 .③独 :表示 折 ,相当于 " 却 ".④ (zhu ng): 愚 . : 乱 , 害 . 一,解 加点的 1.大雀从黄口 ( ) 2.孔子 弟子曰 ( ) 3.利食而忘患 ( ) 4.善惊以 害()二,翻1.大雀善惊而 得,黄口 食而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 ,以 者之 有浑身之,随小者之 而有危亡之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 "慎其所从 ", 与 _____而 _____有相像之 .文:孔子看到 网捕 的人 ,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 .夫子 捕 人:" 惟独大 捕不到 , 什么呢 " 捕 人 :" 大 简单警,所以不易捕到 ;小 吃 ,因此简单捕到 .假如小 随从易警 的大 ,就捕不到 ;假如大 随从 吃的小, 也能捕到 ." 孔子回 弟子 :" 简单警 就 离了 害, 吃就忘 了灾患,是出自它的本性啊 .但是因 所跟从的不一样就 成了福或许.所以君子 当谨慎地 他所要跟从的人 ,靠年 者的 就有了保全性命的依靠 ,跟从年少者的 莽就会有 亡的 患 ."一 ,1.跟从 2.回 3.4. 离二 ,1.大 简单警 故 以捕到 ,小 吃所以简单捕到. 2.所以君子 当谨慎地 他所要跟从的人 ,靠年 者的 就有了保全性命的依靠 ,跟从年少者的 莽就会有 亡的 患 .三,君子 小人十一 . 老 途管仲 , 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 ,春往而冬反 ,诱惑失道② .管仲曰 :" 老 之智可用也 ." 乃放老 而随之 ,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 :" 冬居山之阳 ,夏居山之阴, 壤一寸而仞有水 ." 乃掘③地 ,遂得水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到的个性 ,人能擅长向大自然学 , 万物可 我所用 , 人造福 .注 :①管仲 ,隰(x )朋 :皆 桓公 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 . 孤竹 :古国名 . ②诱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 途 .③掘 : 挖. 一 ,解 加点的1. 春往而冬反 () 2.诱惑失道 ( ) 3.遂得水 () 二 ,翻 1. 管仲曰 :" 老 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冬居山之阳 ,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中故事是成 _____的来 , 比 ________________.文:管仲 ,隰朋随从 桓公去讨伐孤竹国 ,春季出 ,冬季返回 ,迷了路找不到 途 .管仲 :" 老 的智慧能 利用 ." 于是松开老 , 伍跟在后边 , 于找到了 途 . 走到山中 ,找不到水喝 ,隰朋 :" 冬季居住在山的南面 ,夏季居住在山的北面 , 上的土高一寸 ,下边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 于是按此发掘 ,果然找到了水 .一 ,1.通 " 返 ",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 ,1.管仲 :" 老 的智慧能够利用 ." 2. 冬季住在山的南面 ,夏季住在山的北面 .三 ,老 途有 , 能 生手工作十二 .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 ,而出 汲 ,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 :" 吾穿井得一人 ." 有 而 之者曰 :"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 , 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 之于丁氏 ,丁氏 曰 :" 得一人之使③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 之若此 ,不若无也 .: 言不行 信 ,要 事求是 .特别 " 以 " 更要不得 . 注 :①常一人居外: 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 :全国人都在 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 ,家里打了井 ,不用再派人到外面取水 , 一个 力 ,等于多获得一个人使用 .一 ,解 加点的1. 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 ) 3.不若无 也 () 二 ,辨析以下 " 得" 字的用法1. 吾穿井得一人 ( )2. 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 )3. 今天有 ,明天去 ,吾不得而 之矣 ! ( )三 ,翻 1. 国人道之 , 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 穿井得人 "的故事告 我 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文:宋国有个姓丁的 ,家中没有井 ,只能到外 去洗 ,取水 , 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 ,告 人家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 有人听到 句,就 出去 :"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 全国的人都在 件事 ,此后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 ,姓丁的人回答 :" 我家打了一口井 ,多得了一个 力使用 ,其实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 像 听到 , 不如不听 .一 ,1.等到 2. , 3.不如二 ,1.获得 , 得 2.找到 3.能三 ,1.全国人都在 件事 ,被宋君听到 . 2.多获得一个人使用 ,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 以十三、 元方 宅少保,字元方2,曾于 都 一小宅。
初二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

初二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__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5)请谈谈你如何评价【乙】文中涓人“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的做法。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教学相长也(________)④学学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斥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那么瑕疵百出,乃屡次改正之。
隔多天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这样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此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好。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讲解以下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 以下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妇抚儿乳B 各处志之C 亲贤臣,远小人D 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明日取读,那么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4 文中郑谷以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重视,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④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⑤说明: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见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自察:轮流在中书自察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自察,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 讲解以下黑体字。
〔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以塞忠谏之路也C 皆以美于徐公D 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 ,得而未觉 .有行人偷取之,犹念不仁 ,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 ,于罝中得鲍鱼 ,怪之以为神 ,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 ,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 ,鲍鱼主过庙下 ,问其故 ,人具为说 .乃曰 :“此是我鲍鱼 ,何神之有 ?〞于是乃息 .注 :①罝 :网 ,用以捕鸟兽 .1讲解文中黑体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着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礼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附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十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xuán;同“旋”,转身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一五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一六1.①zhī;味美②zhǎng;增加,促进③虽,suī;即使;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完整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1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
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
“‘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
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鲍君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
(3)旁置菜羹而已(3)公取自食之
2下列句中黑体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而退(表转折,但是)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五)田不满怒斥髑髅
田不满夜行失道,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髑髅作声曰:“毋败我面,且祸
尔!”不满戆且悍,叱曰:“谁遣尔当路” 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移尔者” 髑髅曰:“彼运方盛,无如何也.”不满笑且怒曰:“岂我衰耶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 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公之意也.”不满冲之竟过.惟闻背后呜呜声,卒无他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髑髅{独楼}:死人的头骨,即骷髅。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
毋败我面,且祸尔
败:祸:
2“且祸尔”与“戆且悍”中的“且”,分别作何解释?
3翻译文中画线句。
尔何不祸移尔者
4作者写这段志怪文字的用意是为了批评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从原文中找出最关键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一)
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
2C
3(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
(2)一会儿,那个又狂奔回来。
4“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之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
5前文:作诗要反复修改;后文:作诗炼字很重要。
(二)
1(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
2D
3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三)
1(1)离开(2)原因
2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呀?
3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四)
1(1)拜见,拜访(2)离开(3)放,摆(4)吃
2D
3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4节俭,不铺张浪费
(五)
1(1)毁坏(2)使……受到灾难
2将而且
3你为什么不使搬动你的人受到灾难?
4畏盛凌衰,人情皆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