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_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_近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思想之比较
马克思对自由的认识
马克思对自由的认识《马克思对自由的认识》马克思眼中的自由,那可真是一个相当深邃又迷人的概念。
马克思觉得自由可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想干啥就干啥。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自由就是每天能睡懒觉,想玩就玩,这其实是很浅显的理解。
马克思所讲的自由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深刻理解之上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的人。
一个人的自由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环境。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要是一个人自顾自地自由,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影响到其他人,那这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大家都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发展自己。
打个比方,一群人住在一个院子里,大家都想种花,但是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种花的自由,把公共的地方全占了,那其他人就没法自由种花了。
所以,自由得是在考虑到其他人的权益基础上的。
马克思还关注到经济基础对自由的影响。
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广大的劳动者被压迫在生产线上,每天累得要死要活,他们哪有什么自由可言。
就好比是一群被困在笼子里的鸟,虽然长着翅膀,但是却飞不出去。
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听从资本家的指挥,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自由被严重地限制了。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要通过对社会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的。
他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再被物质匮乏所束缚。
比如说,人们不会因为没钱看病而只能忍受病痛,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这就像是把鸟儿从笼子里放出来,让它们可以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每只鸟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树枝栖息,都能自由地寻找食物。
马克思的自由观里,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不是说只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身体、智力、情感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这就像种一棵树,不能只让它往一个方向长,而是要让它的枝干、树叶全方位地舒展。
一个人既能懂得艺术的美,又能掌握科学知识,还能有强壮的体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从马克思的角度看自由,这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本质的东西。
它不是个体的任性,而是在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平等、人类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状态。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丁, 相信 自由意志 的存在 , 并在 《 神 曲》 中热烈赞 颂了 自 由, 表达 了对 自由的 向往 和追求 。 ( 三) 近代 欧洲哲 学家对 “ 自由” 的探 索
都在 不断 的发 生着变 化,但 是我们 真正的 自由观却 是
马克思提 出的 自由观 。
近代 自由是随着 资产 阶级启蒙运动 和资产 阶级革 命而 兴起 的 。启蒙运动使哲 学家们对 自由的探 讨上升
到 了哲学的高度。 1 . 杰 出的荷兰哲学家 、 伦理学家和 思想政治家斯
二、 马克思主义 自由观 的演进 过程
马克 思主 义哲学是一 门实践 的哲学 ,马 克思主义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武 汉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年第 1 期
甄
马克思主义的 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常 桥 , 王 超
( 1 , 2 冲 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自由是人 类追 求 的最 高 目 标, 同时也是 人 的特殊 属性 。 在人 类对 自由 的历史探 索 中, 不 同的思想 家对 自由的理解各 有 不 同.马克思 的 自由观 是对 西方 自由思 想的 变革 与发展 。马克思认 为 自由是人 的 内在 本质 。他 把 主体 与 自由结合 在 一起 , 确立 了主体 与 自由的 实现 的中介, 指 出 了 自由的社 会性 和历 史性, 并且从 阶级 的角度 理解 自由 , 从 而找到 了通 往 自由的道路 。马克思主 义 自由观对 当代有 着重要 的理论 和现 实意义 . [ 关 键词 ] 马克 思 主义 ; 自由观 ; 当代 意义 [ 中文分 类号 】 A S l l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2 1 8 3 , s G ( 2 0 1 3 ) O 1 — 0 0 4 1 — 0 4
关于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比较
论 。可 以说 ,卢卡奇和葛 兰西 的理 论为人本主义马克思 主义 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
( 一) 人本 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解
人本主义马克思 主义 的三大派别都以人的存在与人 的生 存方式为核心 和依 据 ,批判人所 面对 的历史 困境 ,并力图从 人 的对象化 、超 越性的实践活动 中寻找 人能够扬弃异化并超
的 ,可 以理解 为 ,人 的行为 、思想都 是被社会 伦理 、法 制 、
宗教 等条 件所 约束 的 ,人必 须遵 从这些 条 件 ,而不 能超越 这 些 条件 ,否则 就 会受 到相 应 的惩罚 。 因此 ,人 在社 会 活 动中始终 处于被动 的状态 。 马克思是 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哲学 的 “ 合理 内核 ”和费 尔巴哈哲学 的 “ 基本 内核”的基础上 ,并 与恩格斯长期为共 产 主义事业 的奋斗 中 ,以及那些为共产 主义所献身的马克思 主义学者 的不 断发 展中逐渐形成 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青 年 时期 ,将 “ 人 ”的本 质理解为 自由 自觉 的活动 ,说明 了人 在社会 中处于能动 的地 位 ,即人可 以为 了理 想而去奋斗 ,为 了 目标 而去努力 ,倡导 人在社会 中所具有 的能动的改造世界
越现状 的革命力 量和历史发展 的推动力 , 但各个 理论侧重点
又不尽相 同。
法 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对人 的现 实生存境 遇的文
化批判理论 ,并 以批判社 会理论为基点和宗 旨。他 们一方面 极力弘扬人在实践 活动中的创造本性 ,强调人 的实践对人 的 存在和人的世界 的基础地 位的能动作用 ,另一方 面深 刻批 判 束缚人 的 自由和发展 的一切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 。主要代表 人物有霍克海默 和阿多诺 。霍 克海默和 阿多诺 的批判 理论 都 强调对现 存社会 的批判 与超越 ,从 而达到人 的 自由和解放 ; 霍克海 默强调 ,哲 学 的社会 功能不在 于对 现实世界 的认 同, 而在 于对现实世界 的批判 与超越 ,哲学批判 的宗 旨是 以超越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探讨它们在核心理论观点、主要流派、共同点、差异及现代意义上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而现代西方哲学包括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强调个体自由和社会建构的重要性。
两者共同关注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但在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总结研究发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互补性,可为当代哲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核心理论观点, 主要流派, 共同点, 差异, 当代意义, 总结,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互补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作用,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比较研究,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观点,有利于增进对两者思想体系的深刻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它们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推动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思想潮流和哲学发展趋势,为推动哲学研究和思想解放提供有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对于促进哲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来获取并分析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潮,对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思潮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效果。
一、观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驱动力,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自由主义的观念基础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自由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应当受到保护,主张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二、经济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存在着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财富的公有化和社会的公平。
自由主义则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分配资源,主张私有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的自由竞争。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市场的自由运作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利益。
三、社会政治观点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的不公平。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正义只有在消除阶级差别和建立无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专政,以实现全体人民的福祉。
自由主义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个人的追求。
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和保护个人权利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的干预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的活力,主张市场的自由度和竞争的重要性。
四、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以达到社会进步和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自由主义则更多强调渐进主义和个体的努力。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改变个人和市场的行为,逐步改善社会状况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实际效果比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中。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这两种思想体系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与融合,分析两种思想在现实中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1.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对比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2 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自由主义追求个体自由和市场经济。
自由主义认为,个体权利和自由是最高价值,政府应保护和促进个人自由,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
2.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议与冲突2.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进行了深入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
自由主义则认为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个人自由的最大化。
2.2 国家干预与个体自由之争马克思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自由主义则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市场的自我调节。
3.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融合3.1 社会民主主义的崛起社会民主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融合。
它既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又承认市场的作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
3.2 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社会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融合的实践。
在许多国家,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市场,保障个体权利,同时还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
4.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互影响4.1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提出了批评和挑战,引发了自由主义的反思和改进。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激发了自由主义者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4.2 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自由主义的市场理念和个体权利的重视,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对市场的作用和个人权利的承认进行反思。
自由主义倡导的个人自由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
研究这门学科的基础手段,能够通过比较他的假定,来使他的理论假设被理解。
两个观点在政治进程中一直被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
这些范例对政治运作与政府行为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传统学者已经展现了最广泛的外国经济政策的分子,马克思本人初步提到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虽然他没有完全忽略国际问题,在列宁的帝国主义中,帝国主义的国际方面呈现了为马克思学派重要位置,这个范例的分析假定同一些这些学科中为国家的基本手段与不同。
马克思理论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有帮助的工具性的和构造性德,有帮助的马克思理论将管理作为看做是社会压力的直接产物,在这个最原始的形式中,这种观点强调领导资本家与公共管理的个人连接,在他的更老于世故的形式里,有帮助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应分析资本家扇形去与公共管理的一半连接,ralph 引导了在最近的这种论证的指数,他指出了存在于一个寄生资本家阶层控制了国家,为了国家严重依靠于中上层人,这些人频繁地同商人接触,依靠人个人公司的合作而事实公共政策,作为增加,向媒体和宗教堂这样的文化系统反应主要的保守观念,harlod也采取了相似的位置,认为历史上来看,我们总是发展任何政府体系都由那些握有经济大权的人控制,而且他们认为的好。
最大部分,对他们自身利益的保金,从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是中产阶级的执行委员会。
建筑型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证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他们不想追溯政府行为对特殊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影响。
而是看到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阶段之内发挥了独立的角色,他们的论点是将体系的凝聚看做一个整体,在特殊时期,这可能要求适应被中产阶级反对的政策,但是一般性政府行为在资产阶级领导元素的偏爱符合机会。
对于建筑型马克思主义,国家的行为包括处理对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经济政治矛盾的一个奴隶,经济上讲,资本主义看起来不像倾向于围绕均势的自救体系。
而是,在长期利益竞争中削弱了,因为资本家只能从对劳动者的剥削中获得利益,但是技术可信,将劳动者的长期平衡的比例资本削减,这个进程也导致了低于消费不足,体系生产查过了成员的购买力,他促进了集中,因为弱的公司被市场驱逐,过剩的资本聚集,因为没有市场空间使得更多投资用于生产商品。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辨识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辨识
曾宇辉
【期刊名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自由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纷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前人的思想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相比,既有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的不同,也存在思想观点诸如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具体问题上的根本性分歧.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的差异进行比较,才能真正了解西方自由观的本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精髓.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曾宇辉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论《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意义
2.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价值——从“十二五”规划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3.两种西方意志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意志自由观的比较解读
4.两种西方意志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意志自由观的比较解读
5.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略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2023-11-02
目 录
•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形成背景 •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核心观点 •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研究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形成背 景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自由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社会,必须 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推动制度创新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启示。在当代社会,必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社 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 的自由和发展。他的自由思想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自由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他的 自由思想在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关注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发 展。
与古典自由主义的比较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与古典自由主义有所不同,认为自由不仅是政治权利,而且是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
与现代自由主义的比较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与现代自由主义也有所不同,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是有限的和不平等。
03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核心观 点
自由的本质:自由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自由的物质基础
02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内涵与 特点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内涵
01
02
0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与定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解放的理论体系,对人类自由的追求和定义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定义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自由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人类自由的追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经济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经济体制下,人们才能真正获得经济自由。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利益私有化,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经济自由。
因此,马克思主义追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消除阶级差异,实现人人平等的经济自由。
2. 政治自由:在马克思主义中,政治自由不仅仅是选举和自由表达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
只有人民能够真正掌握政权,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的政治权利,强调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3. 文化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领域中的自由与解放同样重要。
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体、教育等文化领域被私人部门或者资本掌控,受到利益驱动的束缚。
因此,马克思主义倡导民主、自由和多元化的文化,使人们不受外部力量的操控,思想自由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定义立足于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分析,对自由的理解与传统的自由观念有所不同。
1. 阶级斗争与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来理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自由,只有在消灭剥削和阶级差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2. 社会化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由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社会化的行为。
个体的自由依赖于社会的集体行动和社会条件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强调集体的、社会的自由,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自由发展。
3. 解放与自由:马克思主义将自由与解放联系在一起,认为真正的自由离不开对压迫的解放。
马克思真的是_自由_的马克思吗_论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根本区别
唯实 哲学视界 2004年第10期 马克思真的是“自由”的马克思吗—论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徐 瑾(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2)[作者简介]徐瑾(1976- ),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
摘 要: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自由不是西方自由观所主张的抽象的、脱离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自由,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
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混为一谈是站不住脚的,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将造成不良后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西方哲学;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B 03;B 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4)10-0008-04 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将马克思主义自由化的倾向,即将马克思学说的核心解释为“自由的马克思主义”。
许多学者认为,在当代,马克思学说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唯物主义,不是辩证法,不是阶级分析,不是暴力革命,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关于“人的自由”的思想。
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让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确立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思潮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缘起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姑且将上面的观点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这种自由观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改革开放的社会,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
但是,这种观点所提倡的“自由”是否就是马克思所谈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解放”的自由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种“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缘起。
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的学说的几乎所有学者中,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自由_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_近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思想之比较
自由: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近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思想之比较曾宇辉(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收稿日期:2008-09-25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及其当代政治价值研究”(07F06)作者简介:曾宇辉(1963-),男,湖南洞口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摘要: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杂陈,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曾提出各自的自由主张和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奠定在现实的基石之上,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观体系,揭示了自由的真义。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正在成为渗透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信仰里的价值理念,是引领全人类自由解放的指针。
关键词:自由;理想社会;西方自由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2-0075-06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9年2月第30卷第2期Feb.2009Vol.30No.2数千年来,尽管许多思想家都在论谈自由,但自由的含义并不都一样。
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一文中说,“自由”这个词至少有超过二百种以上的意涵[1]。
法国政治学家、哲学家孟德斯鸠也指出:“没有一个词比自由有更多的涵义,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了。
”[2]我们认为,这也许正是自由在思想史上的无穷魅力之所在。
一、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西方自由思想的发源地,他们奋起抗击波斯大军时呼喊的口号就是“为自由而战”。
不过,这种与奴隶制相适应的自由是作为一种特权而存在的,一部分人的自由是以排斥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以对他人的奴役为前提的。
自由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近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思想之比较
� � 摘要 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 在西方思想 史上 学派林 立 观点杂陈 自由主义 空想社会主 义和无政府 主义都曾提出 各 自的自由 � 主张和社会 理想 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以前 � 人的思想成 果为基础 第一次 把自由奠定 在现实的基 石之上 建立了自 己 的自由观体系 揭示了自由的 � 真义 在当代 世界 马克思 主义自由观正在成为渗 透在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政治 信仰里的价 值理 念 是 引领全人类自由解放的 指针 关键词 自由 理想 社会 西方自 由思想 马克 思主义
75
�� 二 �法国 启蒙 时代 的自 由主 义 之物 " 的 角度 作了解 释 人的 行动 作为 现象 或人 的感 在 世 界 历史 上 , 动 ,让 雅 克 卢 梭 ( 是自 然的 或天 然的 自由 世� 纪可谓是法国人的世纪, 觉经 验来 看一 切都 是自 然的 因果 必然联 系 年)就是那时自由思 一 种是 社会 的或 约定 的自 而 人作 革命 前的 法国 思想 文化 界酝 酿了 震撼 世界 的启 蒙运 想的 杰出 代表 . 卢 梭认 为, 人类的 自由 有两 种 一 种 由. 所 谓自 然的 自由 ,即人 类在 自然 状态 下所 享受的 自由 . 卢梭 像其 他古典 自然 法学 家一 样, 假设 了人 类 的一 个原 始状 态, 即自 然状态 ,并 对这 种状 态做 了许 多设 想. 他设 想人 类在 这种 状态 下是 以孤 立的 个人 而存 在. 每 个人 独自 觅食和 休息 ,由 于当 时自 然条件 非 常优 越 ,到 处是 野 果 ,地 广 而 人稀 , 所以 他 们 在 随 便遇 到的 河沟 里饮 水, 在果树 下饱 餐, 在树 下或 洞 里 睡 觉, 过着 一 种无 忧 无 虑 ,无 牵 无挂 , 无争 无 斗 和 无 拘无 束的 自由 生活 . 所谓社 会自 由, 是指 在社 会状态 下可 以取 得的 自由 . 因 为社 会是 由约 定即 契约 而产 生的 ,所 以社 会自 由又叫 约定 自由 . 卢 梭认 为 ,在 自 然状 态和 真正 的社 会状 态之 间, 曾有 过一 段人 类的 黄金 时代 或青 春时 代, 但产生 了私 有制 ,贫 富差 别 之 后, 人类 不自 由,不 平等 的状 态就 日益 加剧 .因 此, 卢 梭深 刻认 识到 ,要 实现 社会的 真正 自由 ,就 必须 推 翻 以往 的社 会制 度, 寻找 和建 立一 种使 大家 都平 等和 自由 的理 想的 政治 法律 制度 . 他 说 " 要寻 找出 一 种 结合 的形 式, 使它 能以 全部 共同 的力 量来 保护 和保 障每 个结 合者 的人 身和 财富 , 并 且由 于这 一结 合而 使每 一个 与全 体相 联合 的个 人又 只不 过是 在服 从自
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比较
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比较作者:张严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张严超(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自由是人类有始以来的不懈追求,在如何理解自由的问题上,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给予了不同回答,尽管在一些问题上有许多相似观点,但核心理念却存在显著区别。
正确理解这两种思想流派的自由观在本质上的不同,是坚定社会主义政治建构的关键。
关键词:自由;个人;社会;政府干预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27-03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支重要政治思潮,它产生于19世纪末,是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自由主义进行修正调整而产生的。
虽然由来已久,但其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观对当今的西方社会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因此,剖析其内在核心本质,弄清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建构的方向。
一、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基本概念上的不同理解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思想共同的价值本质。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才是自由的,因此所有来自外在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约束都被看成是自由的妨碍;过多的国家干预通常被看成是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并侵犯了基本自由[1]。
这种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摆脱了他人与社会存在,无外物打扰的自我陶醉,追求的是一种唯我世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新自由主义者把这种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在极力反对的同时提出了“积极自由”的概念。
首先,他们认为现实中的人总是会被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经济因素牵制,自由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次,自由不是摆脱束缚就能获得的,它应当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情怀渗透在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之中,驱使着他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情怀对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的影响。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情怀与自由追求马克思主义情怀激励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还包括社会上的自由。
只有在社会上实现真正的自由,个人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情怀使人们对不公平和压迫产生不满,推动他们为实现社会自由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人们追求的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还有经济和社会上的自由。
他们努力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争取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情怀与平等追求马克思主义情怀激发人们对平等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上的不平等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情怀提醒人们,只有消除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他们追求的平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上的。
马克思主义情怀使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努力为他们争取平等和正义。
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情怀引导人们思考社会制度,寻求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情怀与社会理想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情怀推动人们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情怀使人们认识到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而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情怀告诉人们,社会的变革需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来实现。
这一情怀赋予人们力量,激励他们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情怀告诉人们,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努力,需要团结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结论马克思主义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激发人们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推动他们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情怀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
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情怀的启迪,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问题,具备改变社会的动力。
应当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情怀,将其转化为改变社会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辨识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辨识作者:曾宇辉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自由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纷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前人的思想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相比,既有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的不同,也存在思想观点诸如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具体问题上的根本性分歧。
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的差异进行比较,才能真正了解西方自由观的本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观;价值追求;差异与分歧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2-0014-05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扩大人民的自由权利,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和发展。
可是,究竟如何理解自由,其状况值得关注。
在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尤其是自由主义的自由观之间在许多问题上的界线似乎是模糊不清的,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相关内容虽然有所论及,但论者或是语焉不详,或是不置可否,极易造成认知上的误解和思想上的混乱。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温经典,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西方思想家的原著为依据,就自由这一论域中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以及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具体问题上,彼此之间存在的分歧与差异进行考察和比较。
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准确认识西方自由观念,同时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自由与平等:“双胞胎原理”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价值目标,从其基本取向来说,自由要求公共权力依法对个人自由实行保护,而平等则在于对社会成员达成大致相等的权利,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
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乔·萨托利指出,“平等不仅可以贯彻自由,而且还能毁灭自由”[1](P363)。
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比较
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比较作者:张严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摘要:自由是人类有始以来的不懈追求,在如何理解自由的问题上,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给予了不同回答,尽管在一些问题上有许多相似观点,但核心理念却存在显著区别。
正确理解这两种思想流派的自由观在本质上的不同,是坚定社会主义政治建构的关键。
关键词:自由;个人;社会;政府干预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27-03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支重要政治思潮,它产生于19世纪末,是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自由主义进行修正调整而产生的。
虽然由来已久,但其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观对当今的西方社会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因此,剖析其内在核心本质,弄清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建构的方向。
一、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基本概念上的不同理解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思想共同的价值本质。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才是自由的,因此所有来自外在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约束都被看成是自由的妨碍;过多的国家干预通常被看成是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并侵犯了基本自由[1]。
这种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摆脱了他人与社会存在,无外物打扰的自我陶醉,追求的是一种唯我世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新自由主义者把这种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在极力反对的同时提出了“积极自由”的概念。
首先,他们认为现实中的人总是会被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经济因素牵制,自由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次,自由不是摆脱束缚就能获得的,它应当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格林认为,那些被某些事物强迫和约束的人固然没有自由,因为不是自愿的,但假若仅仅只是解除这些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无助于真正自由的实现[2]。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国家观之比较
[ 中图分类号 ] A 1 [ 8 文献标识码 ] A
西 方 自 由主 义 国 家 观 的 内容
[ 文章编号 ] 17 0 5 (0 1 0 0 3 0 6 3— 75 2 1 )5— 0 9— 3
的权力 , 主一旦辜 负人 民的委托 , 君 则人 民有 权罢 黜君主 、 收 回自己的权力 。国家是 自然权利基础上人们订立社会契约 的 结果 。可见 , 古典 自由主 义思想家把 国家视为没有价 值偏 向 的中立物 。在国家职能上 , 古典 自由主义认为 , 私人领域 中个 人的平等 、 自由和财产权 神圣不可 侵犯 ; 在公 共领域 , 国家 的 职能仅是充当维护秩序的“ 守夜人 ” 角色 。以亚 当 ・ 斯密为代 表 的古典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 则主张 自由放任 , 认
为 管得 最 少 的 政府 就是 最 好 的政 府 。 由洛 克 开 创 的 古 典 自 由主 义 , 然 在 有 关 国 家 的 观 点 上 虽
一
自由主义 是近代 资产 阶级革命 反对封建 专制 王权 的产
物, 是西方社会 的主流 政治 思想。几百 年来 , 因其 面对 的时 代背景 和社会形 势不 同 , 自由主 义虽几 经调 整 , 但从 未改 变 过 自己的根本立场 。在有关 国家的看法上 , 自由主义始终坚 持 以个人主义为 中心 , 维护现存社会 秩序 。西方 自由主义思
想源远流长 , 自洛克 开创 了 自由主义传 统 以来 , 随着社 会 伴
历 史 的浮 沉 , 由主 义 思 想 也 几 经 嬗 变 , 有 关 国家 、 府 的 自 在 政
看法上 , 虽有本质上的一致 , 也多有差异。 但 约翰 ・ 洛克 (6 2 10 )英 国哲学家 和政治思想家 , 13— 74 , 西
马克思全球化理论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之比较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对全球化的起 源和本质看法的比较
(一)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起源和本质的基本看法
全球化的起源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前 资本主义时代, 各民族、 地域的历史是相对孤立地发展的; 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 全球性的 “世界历史” 才成为一种 经验事实。 马克思认为,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 遍发展, 人们普遍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地域性的个人才为 全球历史中的普遍性的个人所代替。 同时, 只有在资本主义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 %& $ ’
而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扩大了发达经济区与不发达经济区的 差距。 “华盛顿共识” 的目的是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 扰乱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秩序。世界银行前首 席经济学家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尖锐地批评新自由主义推 行的结构调整政策。 他认为, 实际上,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பைடு நூலகம்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个组织都是单一统治秩序下可 以相互调换使用的面具。 许多规划是由他们共同制定的。 他 们会在每个国家实施 “结构调整” 的 “四部曲” : 第一步是私 有化, 准确说就是腐败化, 大规模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第二 — 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 “拯救经济计划” —— 资本市场自由化, 即允许资本自由流出。 投机的热钱只是单 方向不断流出。一个国家的储备在几小时、几天内就流干 —粮食、 水、 燃气价格飞涨的时 了。第三步是价格市场化—— 期, 它引发骚乱和动荡, 进而引起新的资本恐慌性出逃和政 府的崩溃, 外国公司趁机以 “跳楼价” 买到那些价值连城的 东西。第四步是 “消灭贫困计划” : 贸易自由。斯蒂格利茨把 这种贸易自由化比作以金融和财政手段进行的鸦片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近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思想之比较曾宇辉(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收稿日期:2008-09-25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及其当代政治价值研究”(07F06)作者简介:曾宇辉(1963-),男,湖南洞口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摘要: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杂陈,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曾提出各自的自由主张和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奠定在现实的基石之上,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观体系,揭示了自由的真义。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正在成为渗透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信仰里的价值理念,是引领全人类自由解放的指针。
关键词:自由;理想社会;西方自由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2-0075-06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9年2月第30卷第2期Feb.2009Vol.30No.2数千年来,尽管许多思想家都在论谈自由,但自由的含义并不都一样。
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一文中说,“自由”这个词至少有超过二百种以上的意涵[1]。
法国政治学家、哲学家孟德斯鸠也指出:“没有一个词比自由有更多的涵义,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了。
”[2]我们认为,这也许正是自由在思想史上的无穷魅力之所在。
一、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西方自由思想的发源地,他们奋起抗击波斯大军时呼喊的口号就是“为自由而战”。
不过,这种与奴隶制相适应的自由是作为一种特权而存在的,一部分人的自由是以排斥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以对他人的奴役为前提的。
自由最初的含义主要指自主和自立,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主要含义不再是奴隶的解放,而是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之后,自由演变为所有的人的一种权利,演变为自由主义[3]。
(一)英国古典自由主义英国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是近代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年),他在《政府论》(下篇)、《论宗教的宽容》两部著作中第一次系统论证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思想。
洛克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人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利,集中体现了“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要求和愿望,经过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和1793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
乔治·霍兰·萨拜因评价说,洛克的天才的主要标志既不是学识渊博,也不是逻辑缜密,而是借助于“无与伦比的常识”,把过去经验产生的主要知识集中起来,“纳入他这一代更为开明的思想之中。
他把这些道理用简明、朴素而有说明力的语言传给18世纪,成为英国和欧洲大陆往后政治学赖以发展的渊源。
”[4]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法国的自由思想时指出:法国革命时的“自由思想正是从英国输入法国的。
洛克是这种自由思想的始祖。
”[5](二)法国启蒙时代的自由主义在世界历史上,18世纪可谓是法国人的世纪,革命前的法国思想文化界酝酿了震撼世界的启蒙运动,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就是那时自由思想的杰出代表。
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或天然的自由;一种是社会的或约定的自由。
所谓自然的自由,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
卢梭像其他古典自然法学家一样,假设了人类的一个原始状态,即自然状态,并对这种状态做了许多设想。
他设想人类在这种状态下是以孤立的个人而存在。
每个人独自觅食和休息,由于当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到处是野果,地广而人稀,所以他们在随便遇到的河沟里饮水,在果树下饱餐,在树下或洞里睡觉,过着一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争无斗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所谓社会自由,是指在社会状态下可以取得的自由。
因为社会是由约定即契约而产生的,所以社会自由又叫约定自由。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和真正的社会状态之间,曾有过一段人类的黄金时代或青春时代,但产生了私有制、贫富差别之后,人类不自由、不平等的状态就日益加剧。
因此,卢梭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就必须推翻以往的社会制度,寻找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
他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
”[6]卢梭认为他已经找到了这一结合的形式,即所有参加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共同体,即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并以所有参加者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
这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
而法律既然是公意,当然也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可以像以往那样地自由。
这种在“服从自己本人”为特征的社会契约基础上所产生的自由就叫社会自由。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自由问题统贯着他的全部哲学。
正如康德自己说的,自由是他“整个建筑的拱心石”[7]。
康德第一个从认识论上揭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自由和“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对这两个命题,康德分别从现象和“自在之物”的角度作了解释:人的行动作为现象或人的感觉经验来看一切都是自然的因果必然联系;而人作为理性存在体,作为神秘的“自在之物”,他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是完全按理性的普遍性原则来行动的,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
因此,从人的理性即“自在之物”的角度来看,人的行动应当是自由的。
康德的哲学虽然提出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矛盾,但他把两者看成是割裂、互不联系的,他把“自在之物”排斥在认识领域之外,“自在之物”不可知。
结果他的哲学仍不能解决自由和必然的二律背反。
在伦理学领域内,康德对人按照理性的普遍性原则来行动作了发挥,展开了他以自由意志为中心的伦理观。
康德认为,在伦理领域人是自由的,就是说人能够依据纯粹理性“自己立法”,对自己的行为能自觉决定和选择。
不仅如此,康德还在他的审美和艺术领域里,构造起自然和自由统一的图景。
他认为在这个领域人的自由活动的目的可以在感性世界中得到实现,表明了自由和自然的先验的协调一致。
康德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的天才的标志,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由,在艺术创作的天才活动中自然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才达到了最高统一。
德国古典哲学家给人类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甚至已经揭开了蒙在科学自由观上的浮土。
但是终究没有摆脱自身的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性,以至许多卓越的思想还停留在理论思辨中,还没有真正找到打开自由之谜的钥匙,不能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辩证地阐发科学自由观。
这个历史重任,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自由理想正当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高扬理性原则、讴歌自由精神之时,英、法等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固有的贫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道德的堕落等弊病日益暴露,理性王国遭到破产,自由国家并非自由。
对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由理想。
昂利·圣西门(1760-1825年)提出,资本主义是历史上一种过渡形态,它必然向实业制度发展。
他认为,自由的基础是实业,自由只能随着实业而扩大,只能通过实业而加强。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极不合理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因而只有建立实业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财产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共同占有,生产劳动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分配是按照个人的才能和贡献决定其收入的多少。
“为了得到这种幸福,必须尽可能鼓励和保护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活动。
应当以私人利益为刺激去推动开凿运河、修建道路和架设桥梁等事业,以促进排水、开垦和灌溉等工作。
”[8]圣西门还提出,只有由实业家和学者掌握权力的实业制度才是真正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
在新的制度中,社会组织的唯一而长远的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有知识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民族造福,使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在这里,圣西门突破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克服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第一次把运用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作为社会政治组织的唯一目的,这是非常宝贵的思想。
但是,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缺陷是寄自由之希望于统治者、统治阶级的慈善和理性上。
被马克思称赞为“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和德国“无产阶级的童鞋”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的作者威廉·魏特林(1808-1871年)在书中构筑了一个以“共有共享制”为基础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他称之为“民主共产主义家庭联盟”。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货币,全体成员的能力和欲望都达到充分的和谐与自由。
由于每个人需要生存和自由发展,魏特林主张人人劳动。
他把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全体成员必须参加的有益劳动,用于生产人们生活的必需物品;一种是劳动者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自愿参加的生产舒适产品的劳动,用于换取与自己劳动相应的舒适产品或其它享受。
事实上,魏特林以他特有的方式把巴贝夫主义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同欧文主义者和圣西门主义者按照劳动分配的主张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在他看来,人人都为满足一切人或全体人的共同欲望而贡献出自己的能力,人人都取得满足同等欲望的同等生活必需品,这是新社会制度和谐的体现。
每个人都为满足特殊欲望而贡献出自己的能力,取得同自己贡献的能力相适应的满足特殊欲望的高级消费品,这是新社会制度自由的体现。
这样,全体和谐不妨碍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也不损坏全体和谐。
值得重视的是,魏特林对被剥削阶级自由解放的探究并不囿于一国一地之内。
他认为,祖国的概念出现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各个资产阶级国家都不是无产阶级的祖国,而是他们的监狱。
因此,必须“要推倒这些围墙,铲除这些统治和臣服的标志,彻底消灭这些恐怖、刑罚和压迫的工具”[9]130。
只有当无产者打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方式照顾到它一切成员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祖国”[9]130,才能获得自由,才能共享世界和谐。
这些闪烁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及全球意识的思想火花,后来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加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