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作品简介
黄河大合唱作品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是由音乐家冼星海根据河南大学学生阿炳创作的歌曲《黄河颂》改编而成。
该作品于1939年在抗日战争期间首次公演,至今仍被广泛演唱和传颂。
《黄河大合唱》以中国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精神。
作品音乐庄严崇高,歌词激昂激励,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抗侵略、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定决心。
这首歌曲通过浩渺的音乐和慷慨激昂的歌词,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成为中国抗战期间的象征之一。
作品的开头以悠扬的黄河水声和静谧的合唱开始,随后逐渐转入高潮部分,展现出黄河的浩渺和壮阔。
歌词中的“黄河在咆哮,天山在吼叫,我们的歌声多么雄壮”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毅,使人们感受到了抵抗侵略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的演唱形式独特,除了由大合唱团演唱外,还加入了合唱、独唱和对唱等形式,使整个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音乐家冼星海在编曲时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民歌、山歌等,使作品更具中国风格。
作品中还引入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如管弦乐队和管风琴的伴奏,让作品更加宏大磅礴。
整个作品的编曲既融合了中西方音乐的精华,又突出了中国音乐的特色,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首演后,迅速风靡全国,深受人民喜爱。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首作品成为了鼓舞士气、团结人心的重要象征。
它的演唱场合也多种多样,既有在剧场、音乐厅等正式场合演唱,也有在战场、学校等民众集会上演唱,传唱度极高。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赞誉,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它在1951年的斯大林文艺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成为中国音乐作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如此殊荣的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宏大的音乐和激昂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精神。
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音乐的美妙,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至今,《黄河大合唱》仍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每当演唱时,总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唤起对抗侵略的决心。
黄河大合唱_ppt
创作背景和经过(作品简介): 《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 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 黄河大合唱 难与顽强斗争, 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 力量,它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 黄河为背景, 力量,它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 黄河为背景 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以启迪人民起来保卫黄河, 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以启迪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 华北,保卫全中国。 华北,保卫全中国。 创作经过是: 创作经过是: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区的山沟里坠马受 年春, 年春 冼星海来看望他,星海建议来一次合作, 伤。冼星海来看望他,星海建议来一次合作,光未然便把打 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然 后由星海谱曲而成,排练演出后,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赞扬: 后由星海谱曲而成,排练演出后,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赞扬: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发映时代精神,具有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发映时代精神,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 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品,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 民族走过了五千年 的风风雨 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 成绩,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 得自豪,同学们,继往开来 , 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我们 肩上了!
这是大合唱的终曲, 这是大合唱的终曲,也是整个合唱的高 潮。它概括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 发出的战斗呼喊。 发出的战斗呼喊。 合 唱
四川理工学院 理学院
《黄河大合唱》鉴赏
探析《黄河大合唱》姓名:邓琼学号:0910010019班级:09音乐教育班摘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
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
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黄河大合唱》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
《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一.创作的时代背景1。
作者和作品简介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作者:来源:《音乐时空》2011年第06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乐曲简介词:光未然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结构介绍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音乐PPT课件2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 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 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 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 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 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 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 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 作品意义
作品简介
曲作者:冼星海 词作者:光未然 创作时间:1939年3月26日——3月31日 (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有 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以力量,崇 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穿全曲,是我国 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大型 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 色,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 和时代特征,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合唱 作品中一步有着巅峰意义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 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第二 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 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 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 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 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 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 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 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 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 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 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 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 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 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 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 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 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 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 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 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 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 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 金石”。
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
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2008-11-24 19:23指挥大师严良堃说:塑造形象的根据是作品内容,而塑造成功必须运用艺术手段,而恰当的艺术手段必须产生于感情上的正确理解之后。
这样才能有恰当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刚柔、快慢的变化,才能有艺术上的准确、严谨、规整。
如果在每一次排练和演出中,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塑造和保持准确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的长诗为歌词,1939年初创作的一部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同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首演于延安,指挥邬析零。
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以它雄壮的音调,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在艰苦岁月中曾鼓舞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今天,它依然唤起华夏子孙的民族凝聚力,为中华在新世纪的振兴与兴旺发挥巨大的感召作用。
《黄河大合唱》由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都是讲黄河,但不是在讲具体的黄河,而是在表现一个伟大的时代,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每一章都不雷同,各具自己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艺术处理上也就不一样。
《黄河船夫曲》吸取了民间劳动歌曲、特别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唱、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写成。
当朗诵完最后一句“那么你听吧”紧接着就是雄壮有力的一声呼碱“嗨哟”,接下去就是节奏性强的、每一个都蕴含着无穷力量的“划哟”要先声夺人,不能唱得上气不接下气,而要一气呵成。
如果中间换气,就唱不出那个意思了,因此,要用循环呼吸,到“划哟,冲上前”时,用高、低音声部轮换唱,这样听起来就像没有换气,像一串项链穿在一起,到。
“嗨!划哟”时,可用自然的吼声,表现出原始的粗犷的力量,到“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时,用女声、男声分唱的办法,这样就形成男声粗犷、女声高亢嘹亮的配合。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简介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简介【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3.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简介4.结论正文【引言】《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的交响乐作品,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
该作品创作于 1939 年,旨在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乐章,下面将对这八个乐章进行简要介绍。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939 年,正值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我国广大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宏大的音乐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简介】1.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此乐章以黄河船夫与急流搏斗为主题,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2.第二乐章:《黄河颂》此乐章歌颂了黄河的伟大,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黄河的敬仰之情。
3.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此乐章描绘了黄河的源头,展现了黄河的雄浑壮阔。
4.第四乐章:《黄土地》此乐章反映了我国黄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呼唤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5.第五乐章:《黄河怒吼》此乐章表现了黄河在战争中的愤怒与咆哮,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强烈反抗。
6.第六乐章:《黄河之歌》此乐章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激励人们为胜利而奋斗。
7.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此乐章强调了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重要性,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
8.第八乐章:《黄河大合唱》此乐章是全曲的高潮,汇聚了前面的主题,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结论】《黄河大合唱》通过八个乐章的完美组合,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
《黄河大合唱》精品课件
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中华儿女不能像猪羊一样任人宰割,我们要团结起来保卫全中国! 带问题欣赏 作品的创作手法:A.对比 B.重复 C.模仿 (1)歌曲的音调特征? (2)歌曲有几种演唱形式?
(1)以跃动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了它的音 调特征。(2)齐唱、轮唱两种演唱形式。
保卫黄 河
《保卫黄河》艺术形象非 常鲜明、生动、激昂、有 力,情绪上与前几个乐章 形成鲜明的对比,同学们 想一想为什么要用这种( 轮唱的)演唱形式呢?
为了表现抗日高潮此起彼伏,犹如 黄河怒涛在咆哮,后浪推前浪,越 来越高涨。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 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在二部轮唱之后,接着是三部轮唱,并 穿插以“龙格龙”的装饰性乐句,革命 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 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 海之中。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
大家一起亲身感受轮唱 这种演唱形式的作用。 进行分组,进行比赛。
欣赏第四乐章《黄水谣》
学生带问题欣赏《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作 品的创作手法:A、对比 B、重复 C、模仿作品的前后情绪有何不 同?〈1〉歌曲分为几个乐段?〈2〉各个乐段的演唱风格、特点?
《黄水谣》是歌谣式的三段体,演唱形式:女声二部合唱、混 声合唱。采用对比手法写成,第一段曲调亲切自然,旋律抒情是 苦难人民对过去黄河两岸美好、和平、宁静生活的遐想。第二段 转入低沉的诉说,悲愤的音调,缓慢的速度,控诉日本侵略者对 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黄河依然如 故,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3)作品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赏析作品
欣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歌曲结构:一段体 提出问题:a.《黄河船夫曲》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它只是一首单 纯的船夫号子吗?(哪里体现?)b.《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哪种演 唱形式?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1. 引言1.1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诗人田汉担任作词。
于1939年在延安首演后,迅速风靡全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之一。
这部作品以雄壮悠扬的音乐和慷慨激昂的歌词,描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浩气壮志和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大合唱、独唱、合奏等不同形式的表现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2. 正文2.1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色1. 音乐风格多样性:黄河大合唱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合唱音乐的元素,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感强烈。
作品中穿插了中国民歌和民间乐器的演奏,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和声编配精妙:黄河大合唱的和声编排很有特点,旋律与和声的交织相得益彰,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层次感和厚重感。
和声部分的变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编曲技巧。
3. 音乐表现力强: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达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主题,音乐情感深沉激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曲调铿锵有力,使人们在听到这首合唱时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波涛汹涌。
4. 融合了中西文化: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元素,也在文化内涵上做出了很好的结合。
作品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
2.2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特色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歌词中多次提及黄河,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通过歌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扬,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奋斗。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息。
歌词中融入了革命斗争的元素,表现了革命者们浴血奋战、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歌词中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词句,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还具有简练而雄壮的风格。
歌词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配合音乐旋律,产生了强烈的视听效果。
〖2021年整理〗《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乐曲简介词:光未然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结构简介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创作背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和国家弱小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与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她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就是男声对唱,片段4)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与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与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就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瞧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演出。
中国现代名曲十首
中国现代名曲十首中国现代名曲十首及其简介1. 《梁祝》简介:《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以中国民间故事《梁祝》中凄美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全曲包括“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主要内容。
这首乐曲自1959年首次公演以来,迅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并被誉为“东方芭蕾”。
2. 《二泉映月》简介:《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也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以阿炳的坎坷人生为背景,描绘出他内心的悲凉与感慨。
其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中国民族的英勇精神和顽强斗志。
这首乐曲包括多个乐章,以壮观的合唱和激昂的旋律为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4. 《渔舟唱晚》简介:《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渔民唱着欢快的歌曲满载而归的场景。
其旋律优美,富有诗意,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5. 《春节序曲》简介:《春节序曲》是李焕之创作的一部管弦乐曲,作为其《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最为著名。
这首乐曲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背景,通过欢快的旋律和热烈的节奏,展现出人们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
6. 《赛马》简介:《赛马》是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举行赛马的壮观场面。
这首曲子具有激情四溢的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
7. 《茉莉花》简介:《茉莉花》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中国民歌,以其轻盈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而著名。
这首歌曲以茉莉花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曲调婉转悠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8. 《十面埋伏》简介:《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也是中国传统武曲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展现出激烈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豪情。
其音乐效果震撼人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6。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7。
《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8。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黄河大合唱乐曲简介
黄河大合唱乐曲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中国经典的合唱乐曲,由冼星海作曲,关汉卿填词。
这首乐曲首次演出于1939年,是为了庆祝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而创
作的。
它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艰苦环境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乐曲以史诗般的歌词和华丽激昂的音乐风格著称。
歌曲的开头,庄
重而庄严的钢琴前奏,为后续强大而激情澎湃的音乐铺垫。
合唱部分包括男声、女声和儿童声,他们交替歌唱,展现了不同群体的声音和情感。
这种精
心编排的声部结构赋予了歌曲以无比的音乐力量。
作品的歌词紧紧围绕着中国黄河的历史和传统展开。
它描述了黄河的壮
丽景色以及沿岸农民艰苦的生活。
同时,歌词中也表达了对历史悠久的中华
民族的热爱和自信。
歌词中的一句:“黄河在咆哮,天空是晴朗,我们的旗
帜是红色”的经典句子被广大人民铭记在心。
《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也具有浓郁
的艺术风格。
它结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方合唱音乐的元素,创造了独特的音乐
魅力。
自问世以来,《黄河大合唱》已经演唱了无数次,并成为了中国乐曲
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黄河大合唱》,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和坚
定信念。
它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击垮我们的团
结和奋斗精神。
这首乐曲成为了国际间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窗口,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
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简介
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简介
《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是黄河文化保护大合唱的一部重要作品,作为一个
重要元素,它凝聚着黄河文化保护之大礼赞美巨流不息之情怀,在黄河文化保护大合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具有中原、新时代、美好未来三大抒情主题,把历史
时代历史人物人民精神中的黄河情缘述说得到极致,以酣畅自恣的方式展现黄河人豪饮黄河的豪迈精神。
八大乐章分别是《古河》、《沧桑巨变》、《我的心跃动》、《歌声飞向江河》、《激动的逐梦乐章》、《飘逸的黄河》、《祥和的旋律》、《远去的美好》,八大乐章结合了现代音乐技术和中国传统器乐,利用多元的依据、声乐和传统音乐技法将黄河文化传达得更加鲜明、有力。
音乐把传统国韵和现代音乐完美结合,创作出融汇流畅、简洁精辟的音乐语句,令人流连忘返,发人深省。
此外,《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在互联网上也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好评,深受
众多网友喜爱和支持,让更多网友认识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沿革和深远影响,激发了文明的浪潮,也使黄河文化沿革的传播得到大幅推广。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一部合唱音乐作品,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合唱作品之一。
该作品于1939年创作完成,旋律激昂豪放,歌词振奋人心,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的背景、曲调、歌词以及艺术价值进行赏析。
背景聂耳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背景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期,当时黄河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象征。
这首合唱曲旨在表达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抵抗侵略的决心,鼓舞国人抗日斗争的信心。
在那个时期,这首曲子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强国之曲。
曲调《黄河大合唱》采用了西洋合唱和民族音乐的结合方式,创造出了雄壮激昂的曲调。
开头的著名旋律部分采用了黄河泛滥时的怒号,让人们感受到黄河的浩荡气势和威力。
曲中还穿插了多个民族音乐元素,如云南民歌、蒙古族音乐等,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歌词《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由田汉创作,他运用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以浓烈的抒情情感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人在歌唱在那美丽的地方有人在劳动他们用汗水浸透大地用辛勤的劳动去创造着生活这段歌词描绘了边疆上的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努力生活,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坚定意志。
艺术价值《黄河大合唱》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首先,它以激昂的音乐和抒情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激励了整个民族的士气。
其次,它采用了民族音乐元素,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
最后,它的旋律雄浑壮观,极富感染力,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许多后来的音乐创作。
总结《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的音乐经典之作,以其激昂的音乐和抒情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它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仍然是中国音乐的瑰宝。
黄河大合唱
(一)《黄河大合唱》作品梗概《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气魄宏伟的音乐史诗。
这部作品真实而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艺术性上达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
作曲家汲取了外来音乐创作的经验,扎根于中国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当中,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里程碑式的不朽之作。
这部伟大的作品近七十年来一直鼓舞着作曲家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鼓舞着中华民族向着光明未来奋进的步伐,至今仍是中国音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
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与音乐性,贴近人民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鉴赏上看,他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分。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
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
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
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
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
冼星海生平:冼星海是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三)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过程1938年10月,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杭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景观惊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作品一开始,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一、《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二、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四、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五、《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六、《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七、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八、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二)《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
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
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
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
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
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
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
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
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
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
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
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
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
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
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
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
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
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
此时音乐到达高潮。
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
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
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
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
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
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
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
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
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
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
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
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
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
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
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
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
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