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58e5a3d2ee06eff9aff8070d.png)
按杂剧内容而言,分为:
爱情婚姻剧
《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 《倩女离魂》。
特征:
其一,剧中书生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的穷 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 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 际生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其二,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中间 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ǎ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 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 挠。
马致远《汉宫秋》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 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 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 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 死别的悲剧。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 《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楔子:楔子的篇幅比折短小,通常放在
第一折之前交代剧情开端,起“序幕”的 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脉剧情 的作用。
唱词(曲文)
元杂剧剧本中通常注明“唱”(唱词)、 “云”(宾白)和“科(介)”(表情,动作)。 这三者交相配合,起到刻划人物,表现剧 情的作用。
角色: 元杂剧中角色基本上可分三大类: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如高文秀《襄阳会》 第四折前楔子写张飞与曹仁交战,“调阵子一 遭科”;写刘封、糜竺、糜芳和张飞一起杀向 曹军,“四将作混战科”。李文蔚《燕青博鱼》 第二折写燕青痛打杨衙内,“做打杨衙内科”、 “杨衙内打斛斗科”,也属武打动作。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 第二折写杨玉环演舞,“正旦做舞科,众乐撺 掇科”。
20
总之,元杂剧内容广阔,反映了五光十 色的社会生活,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作家 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元杂剧知识——精选推荐
![元杂剧知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3236b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1.png)
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墙头马上》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
“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
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
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
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
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
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
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
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
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
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
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
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
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
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
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47b8e6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b.png)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afe7ba2caf45b307e8719798.png)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41ce01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14.png)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cb68f5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1.png)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e19e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f.png)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725cfc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9.png)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30006d95022aaea998f0fb0.png)
——元杂剧知识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
②韵文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
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
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净(大花脸。
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
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元霄玩花灯也称闹社火,源自汉唐,盛于明代。
是流传在陕南民间已久的庆祝上元佳节、祈求平安丰收的传统习俗之一。
柞水民间元霄花灯会,是融合江南歌舞花灯和北方戏文花灯于一体的说、唱、舞三结合型民间娱乐活动。
整个活动由花灯班头统一指挥和调度*****、安排日程,各班组均有一名负责人共同组织协调,每道程序都有比较严格地程式和规范。
我县流行的灯会节目有舞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跑竹马、踏高跷、扭秧歌、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表演时还有生(唐二)、旦(幺妹)、丑(花脸罗汉或打岔老者)等角色穿插表演,所有活动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与,极具大众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二、花灯艺术:柞水的民间花灯是集彩扎、镂刻、裱糊、剪纸、绢绣、书画、诗文、歌舞、曲乐、谜语等诸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花灯品种繁多,格调各异,制作工艺有精有糙,彩扎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篾、高粱杆子和彩纸、纸板、纱绸。
按规模分为全架灯(48盏),半架灯(24盏),一角灯(12盏),均不包括“牌灯”、“还愿灯”和“报灯”;按用料分有纸灯、彩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等;按品级又分牌灯、主灯、宫灯、绣球灯、愿灯、报灯、和花样灯等;按结构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多层、宝珠、长方、四方、圆型、棱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从各种灯的装裱内容看,又分为人物典故、山水字画、植物花卉、飞禽走兽、商标字谜种种。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https://img.taocdn.com/s3/m/6f7532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f.png)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0254219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d.png)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元朝时期(公元1279年-1368年),是由北方唐、宋曲以及南方宋代崑曲的混合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的。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之一。
元杂剧的概念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剧目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为特点。
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既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戏曲流派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不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剧目,如历史剧、文艺剧、武打剧等,还涉及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
元杂剧的体制主要包括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元杂剧的剧目编排非常丰富多样。
元杂剧不仅有许多经典剧目,如《西华山》、《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新剧目。
这些剧目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文学、神话、传说等题材。
剧目编排的核心是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进行编排,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次,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元杂剧注重唱腔的演唱,包括各种声腔、曲牌,旋律优美动听。
唱腔以声调准确、音调高亢、情感真实、表演细腻为特点。
元杂剧还注重对白的念白,以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动态。
此外,元杂剧的演出形式还包括做、打等,做是指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打是指武打动作,以动作的准确性、技巧性和美感为特点。
元杂剧不仅在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
元杂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背景的布置和舞美的塑造。
舞台背景丰富多样,大多采用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塑造戏剧的气氛和场景。
舞美的塑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形状的表现,通过色彩的搭配和造形的塑造来表达戏剧的意境和情感。
元杂剧的发展受到元朝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元杂剧家们的努力推动。
元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盛,这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da8961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0.png)
元杂剧简介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
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1、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
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
说说元杂剧
![说说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cbb1d37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e.png)
说说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元杂剧是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艺术养料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唱赚及北方民间歌谣、舞蹈的成分而形成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大约兴起于金末元初(1234年前后)。
它的出现是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它的地位可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
元统一中国共九十年左右(1277—1367),在起初的三十多年里没有设置科举,社会等级制度排斥汉人,大量汉人知识分子便投入到这一时期最流行的曲的撰作中,由散曲、套曲,应用到表演故事的杂剧方面,而成为光耀一代的元代戏曲——杂剧。
元代的杂剧虽然名为杂剧,但和宋代那种因题设事,以诙谐取笑为主的杂剧有所不同,而是完全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事实上和南宋的温州杂剧——南戏,是同一趋向。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首先,“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上一个楔子。
所谓“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全剧矛盾冲突发展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有时,元杂剧在四折戏之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串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成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叫开场楔子;置于各折之间的,叫过场楔子。
一本四折的形式也有例外。
如纪君祥《赵氏孤儿》就是五折,王实甫《西厢记》五本二十折。
其次,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唱的是北曲,采用的是北曲连套的形式。
再次,是元杂剧的“一人主唱”的特点。
就是说,每个剧本,只为一种脚色(行当)安设唱腔,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便是正旦。
正末主唱,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称为“旦本”。
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元中期以后这种体制有所突破,开始出现轮唱、合唱的形式。
风格上,以关汉卿、马致远、纪君祥为代表的场上之曲,又称本色派;另有以王实甫、白朴、郑光祖为代表的案头之曲,乃是文采派。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4ab72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b.png)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简称元剧,是中国古代元代(1279年-1368年)的一种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母体”。
它以曲(也称剧本)为基础,结合音乐、唱腔、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戏曲艺术传统,并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元杂剧发展于元朝时期的华北地区,以首都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它的早期形式被称为“唱本戏”,以其富于表演技巧、武术舞蹈和声腔的特点而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后来,元杂剧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和艺术化的形式,称为“曲本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是《汉宫秋》。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
其剧本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传奇为题材,通过情节、对白和音乐展示故事的发展。
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了一套完整、复杂而精确的音阶体系,以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与演员的唱腔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情感和氛围的变化。
元杂剧还强调角色的扮演和表演技巧。
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舞蹈、武术和音乐,并精通各种表演形式。
他们需要通过面具、服装和化妆来完美地诠释角色,显示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元杂剧也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
在演出中,演员们密切合作,配合舞台设备和道具的使用,使剧情更加生动和令人动容。
此外,元杂剧也常常融入杂技、马术等表演形式,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效果。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戏曲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戏曲得以继续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的创新和艺术形式不仅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戏曲演出,也对中南地区的戏曲传播和演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亡和明朝的兴起,元杂剧渐渐式微。
明朝时期,元杂剧逐渐被京剧所取代,而后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尽管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已过去,但它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存在,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b0664a00029bd64783e2cd3.png)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 在结构上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 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 、发展、 高潮和 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 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折之前 ,介绍剧情, 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也有的 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放在两折之间 ,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西厢记》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如《 西厢记》 是五本二十 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四句或八句 对语,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叫做“ 题目正名” 对语 ,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 叫做 “ 题目正名 ” 。 如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窦娥冤 》结尾的 “题目” 是“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方言 , 比较通俗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 方言, 易懂。 易懂。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角色名称
•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 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 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 旦、外旦、小旦等。 •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 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包公、张飞、李逵。 •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 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cc4d53d280eb6294dd886c65.png)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楔子
• 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 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 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 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 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 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 “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 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 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 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 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
杂剧角色
• 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 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 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 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 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 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 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 帝)、卜儿(老妇人)等。
音乐曲调方面
• 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的是北曲联 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 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 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 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 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 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 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 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文学常识:元杂剧简介
![文学常识:元杂剧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d51c3f958fb770bf78a55f9.png)
元杂剧简介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fbb513c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6.png)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宝库” 。
它最早起源于元朝,后发展至明清。
元杂剧以简便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文学思想,是传统戏曲技艺的一个坚实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分两大类:绍兴杂剧和田汉杂剧。
绍兴杂剧着重唱腔的设置和演绎,以及古旧的唱腔和伴奏技巧,根据技巧的不同,将唱腔分为五类:口令、讴歌、调韵、宣腔和妒恨腔。
另外,通过统一的器乐、表演、脚调和唱腔,杂剧构成了绝佳的艺术环境。
田汉杂剧是元杂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具有古老的艺术表演和音乐风格,由歌曲、韵文、情歌和舞蹈组成,题材以贫富差异、婚变、私情和社会问题为主,给观众以启发。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技艺和文学内容,让人们难忘。
有谚语:“吕洞宾七仙女,杨戬白马啸西风”,是对古代杂剧熔炉中最精彩的演出的赞美,说明元杂剧的地位已跃居传统戏曲的首位。
因此,元杂剧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瑰宝。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3bcbe2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6.png)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9d4d4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2.png)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元杂剧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元代的戏曲在宋元交替时期,中国戏曲日趋成熟,而在元代,因加强封建统一,促使各地戏曲活动荒废,官府禁戏,民间演出日益式微,从而促使歌舞故事剧的产生。
这一时期,民间歌舞活动在今日中国戏曲发展的史籍资料上有了相对丰富记载。
元杂剧或称为“元戏”,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
元杂剧汇聚了中国北方、南方,以至游牧地区的戏曲形式的成果,以其较大的观赏性,形成了崭新的戏曲体系。
元杂剧诞生于元朝,是以当时现实为素材,集汗漫、断章、散曲等为一体,常常以大规模的舞蹈、表演、武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星戏曲的审美张力。
其风格豪迈、富丽堂皇,与传统戏剧有本质的区别,被誉为“超级戏曲”。
二、元杂剧的特点1、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元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汉、回、蒙古等各民族在这一时期共存并重,元杂剧正是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精华而成。
元代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特点。
2、文学形式和演出手法元杂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豪情,它的作家们大量利用说唱文学、寄唱等种种民间文学形式,如盲诗、歌以及当地的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敦煌的木雕造像、摩崖石刻,五谷丰登的各种画像等为题材,而有关他们的内容合都在《元曲遗编外集》、《元曲遗编补编》等中看到,这些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乐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3、舞台布景和表演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采用大型舞台、繁复布景,注重音乐舞蹈和武术的表现,场景宏大、瑰丽夺目,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和搏斗场面被视为元杂剧表演最具特色的部分。
同时,其演出形式也受到对象标票的社会评价的影响,这使得元杂剧在演出内容上更具大规模画面和气势恢宏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