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更是我国⼯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临着⼀些问题与⽭盾。
本⽂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些问题进⾏详细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户籍、⼟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地区特⾊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科学发展观,⾛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
它是我国物质⽂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更是我国⼯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以来,特别是改⾰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益加快,⽔平不断提⾼,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也⽇益凸显。
然⽽,与发达国家相⽐我国城镇化⽔平仍⽐较滞后,还⽆法适应经济社会全⾯发展的客观要求。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且刻不容缓的难题。
下⾯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些问题进⾏详细阐述,并提出⼏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然⽽,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个⽅⾯: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
⽬前⼤部分地⽅盲⽬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些地⽅⼩城镇居多,缺乏⼤城市的经济⽀撑,⽽⼤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很⼤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与⼩城镇的相互发展。
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经济特⾊,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三产业发展不⾜。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分享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目录一、前言 (3)二、城市化的内涵概述 (4)三、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一)农民工问题 (4)(二)人口问题 (5)(三)农民土地补偿问题 (5)(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6)(五)不同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 (6)四、有关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化对策探讨 (7)(一)改善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二)构建人口生态圈 (7)(三)完善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8)(四)强化城市化发展的经济主导 (9)(五)确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9)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摘要城市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客观发展规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确实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但是同样也伴随着较多的社会问题产生。
若不能合理规划和管理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将得不到改善,经济也将难以维持高速高质量的增长。
因此,本文从城市化的内涵着手,围绕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管理;优化对策一、前言伴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起飞、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城市化已成为我国最可靠的发展道路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方式和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和其他非农业产业主导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发展初期,各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大多数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支撑世界各地城市化发展的重任落在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肩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带来了许多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进行浅析。
二: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与现状1. 城镇化的定义和发展阶段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2. 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改革和城市化政策的推动,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不完善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利益1.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城镇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四: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资源和机会不平衡地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2. 户籍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便。
3. 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五:附件本文档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2. 户籍制度:指的是根据居民的户籍身份区分其在城市或农村的不同待遇和权益。
七: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浅议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特色与个性——对我国城市面貌趋同现象的思考

、
国 内 外 相 关 理 论研 究
城市特色问题是 2 0世纪 以来与城市现代化同时出现 的 , 但对城市特色危机 的理论研究并不像城市化 那么久远 。直到
2 0世 纪 8 0年代 , 面对城市面貌的单调雷Leabharlann 同 , 城市特 色的逐步 一
的可持续发展 》 、 董鉴泓的《 名城文化鉴 赏与保 护》 , 陈经纬 的 《 浅析历史文化 名城保 护—— 以宜宾 市为例 》 、 阮仪 三 、 王景 蒽的《 历史文化 名城保 护理论 与规划 》 等 。这 些研究 主要是
针对我国城镇 化快 速发 展过程 中, 由于 多方面 因素 导致城市
确提出“ 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 件 , 不同的经济 发展水平 , 不 同 的民族风俗习惯 , 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各具风格的城市 和村镇 ” 。1 9 9 9年 6 月, 第2 0届 U I A大会在北京通过 了《 北
京宪章》, 其中以“ 建筑魂 的失色 ” 为题 , 专辟一节 描述 了城市
LI N Me n g
( C h e n g d u T e x t i l e C o l l e g e , C h e n g d u 6 1 1 7 3 1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a s o n o f t h e p h e n o me n a o f C h i n e s e u r b a n l a n d s c a p e c o n v e r g e n c e ,a n d t h e n i t p u t s f o r - w a r d s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b u i l d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c i t y . Ke y wo r d s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c o n v e r g e n c e;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浅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

现代经济信息10浅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刘子艺 北京第171中学高二6班摘要: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旧新动能加快转化。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去年年中以来的企稳向好态势。
下半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进一步提升,但随着金融监管升级、房地产调控加码等对经济的影响逐步体现,预计经济增速稳中略缓。
关键词:经济;走势;我国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8-0010-01一、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态势自2016年年中,我国经济在持续筑底中企稳改善。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经济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供需两旺”态势明显,增长动能由“单引擎”向“双引擎”(新动能和传统动能)转变,经济景气继续上升[1]。
一季度我国GDP 同比增长6.9%,较去年全年增速(6.7%)回升。
从需求角度来看:1-5月,投资同比增长8.6%,较去年增速(8.1%)加快;消费同比增长10.3%,与去年增速(10.4%)基本持平;外贸实现较快增长,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9.8%、14.8%、26.5%(按人民币计);增速均较去年(同比分别为-0.9%、-2.0%、0.6%)显著提升。
从生产角度来看,1-5月,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较去年全年增速(6.0%)加快。
从实物量指标来看:发电量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1-5月同比增长6.4%,较去年全年增速(4.5%)加快;货运量反映国内商品流通,表征实体经济的活跃度,1-4月同比增长9.4%,较去年全年增速(5.7%)提升,传递经济回稳信号。
二、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但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之一。
经济增长虽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浅析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现状

( S c h o o l o fC i t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P e k i n g
B e l l i n g , C h i n a 1 0 0 8 7 1 )
Ab s t r a c t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i t u t e s a v i g o r o u s c i t y , b u t a l s o g e n e r a t e s mu l i t p l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T h e e s s a y g i v e s a d e — s c r i p t i o n t o t h e c u r r e n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t h e n e x p o u n d s s o me p e r s o n a l ho t u g h t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a r r e n t p a t t e r n o f u r . b a n i z a t i o n . S i t u a i t o n o f u r b ni a z a t i o n i n t h e c o n t e mp o r a r y s o c i e t y , a r g u e s t h e“ u r b a n d i s e a s e ”i n l i g h t o f t h e . I t r a i s e s
种历史 , 也是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 城镇结构和城市功能转变的过程. 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 一方面表现在 因 为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变更而导致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 ;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 人 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 城镇规模的扩大 , 以及城镇经济社会、 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提要] 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主要有: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遵从梯次推进规律,聚集-扩散效应是城镇化梯次推进的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逻辑斯谛曲线;聚集-扩散效应城镇化是由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
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上新高度,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依据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镇化理论,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已经逐渐清晰。
一、城镇化发展阶段规律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逐渐演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累积来完成,所以是长期任务,其发展也具备阶段性特征。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5年研究了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并将城镇化轨迹概括为生长理论曲线,即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
根据该曲线的描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城镇化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城镇化率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各阶段的特征有差异。
(图1)(一)城镇化初期阶段。
城镇化初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10%提高到30%左右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城镇特征主要是城镇人口规模小,城镇化率起点低,城镇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经济特征是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业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工业以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刚刚起步,主要是商品销售业。
(二)城镇化中期阶段。
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的阶段。
该阶段城镇特征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速度明显超过前一阶段,城镇职能逐步综合化,当城镇化率超过50%,也被认为基本实现了城镇化。
经济特征为工业发展迅猛,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工业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业为主,但随着科技发展,工业技术含量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为满足激增的城市人口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逐渐兴起和发展;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现代化水平在这一阶段也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充足、种类丰富,为人口的非农化提供了食物保障。
浅析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
新 型城 镇 化 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 ,是指 坚持 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 动力 ,以统筹 兼顾为原 则 ,推动城市现 代化 、城 市集群化 、
三、 中 国城镇 化 面临 的主要 问题
( 一)户口制度的约束 。户籍制度不 仅严重阻碍了城镇化
城市生态化 、农村 城镇 化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 进程 ,也严重阻碍 了社会 发展的方方面面 。受到 中国城乡分 科学发展 、集 约高效 、功能完善 、环境友好 、社会和谐 、个 割以及户 口制度 的影 响 ,许多来自农村的产业工人虽然在城
出的举措主要集 中在着 力扩大 国内需 求 ,积极 稳妥推进城镇 率从 1 8 . 9 6 %提高 到 2 7 4 _ 6 % ,提高 了 8 5 个 百分 点 ,年均提 高 化 。要想实现到本世纪 中叶 ,中国要 基本实现 现代化 ,建成 约 0 . 6 8 个百分点 ,是前 2 9 年城镇化速度的 2 7 2 倍和世界同期
服务 等内涵为中心 ,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 的 到城市就业 与生活 ,但他们在劳动报酬 、子女教育 、社会 保
适 宜 人居之所 。新 型城镇 化 的核心在 于不 以牺 牲农业 和粮 障 、住房等 许多 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 同等待遇 ,不 能
食 、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着眼农 民,涵盖农村 ,实现城 乡基 真正融入城 市社 会。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 目益突 出 ,不仅 影 础设施一 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 响到城镇化 的进 程 ,也损害了城镇化的质量 。在这种 以 “ 常
点 。因此 ,城镇化 既是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扩 2 7 . 9 9 %迅速提高到 4 9 9 . 5 %,年均提高约 l 4 个百分 点 ;城市数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基金项目: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研究项目: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项目编号:sgh10152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专项研究课题: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及制度构建,项目编号:12ykz039白淑萍(1976----):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法律硕士。
]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诸如城乡分割;发展模式雷同;政府干预过多等。
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城市化发展中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市场机制,弱化政府干预等。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问题;对策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 urbanization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also a lot of problems have arisen. for exampl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ode identical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vermuch, 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must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structure, outstand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r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speak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化的概念及我国的城市化现状1.中国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化的概念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1867年提出,其在经济学中的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强调的是一个动态演进和扩散的过程。
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金融产品切入点

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金融产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本文着重论述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金融产品切入点。
1.我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2年1月19日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
距离70%的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完成阶段尚有24%的空间,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城镇化水平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这集中体现在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化水平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
改革开发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高增长率,城镇化率也随着经济发展已年均0.9个百分点稳步上升。
2010年12月7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长期战略发展中,明确积极稳妥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
2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的特性及金融产品切入点浅析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无疑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到2030年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
据研究,近年来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这意味着有超过30万亿的内需驱动力。
强大的市场资金需求仅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显然捉襟见肘,因此,为银行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为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就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水、电、道路、供气和排污等,银行的资金可积极介入支持供电、供排水、交通等自身现金流能够覆盖信贷资金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建设。
浅析我国中小城市发展

浅析我国中小城市发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更新改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许多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大,原有的机制、结构和形式已不能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它破旧不堪,交通拥堵。
原有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潜力也已耗尽。
作为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和个性逐渐衰落,并有消失的危险。
因此,在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如何既延续和创新城市个性,又具有现代时尚风格,并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三者的协调统一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小城市;生态发展;智慧城市1 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是城市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和多个政府管理部门。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中,按职能划分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信息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导致城市管理效率低下、部门联动能力弱、应急响应滞后等问题。
国外发达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智慧城市作为中小城市综合发展的概念已逐渐形成,并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2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而智慧城市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安全工具,为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和其他形式的事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智慧城市拥有各个复杂的子系统,为了防止有害特性通过系统传播,应增强智慧城市的弹性,采用模块化的形式让不同的子系统各自发展,由互联网共同联系起来。
网络作为连接线,其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通过网络将不同目的的系统的基础设施相互联系起来,创建一个“协作系统”,这种协作系统的复杂性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智能城市系统的漏洞数量将明显高于其子系统,这使网络安全成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从目前智慧城市的结构规划来看,智慧城市的根基是数以万计的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传感器与收集器,但这些基础设施并不生态,甚至过度密集的传感设备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资源学院2019级本朱南华诺娃 [1**********]2引言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
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
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
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1、人口膨胀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
以北京为例,材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
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市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超过警戒线。
2、交通拥堵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1倍。
以北京为例,北京动车数量从5年前的约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约520万辆。
3、环境污染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
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4、资源短缺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
此外,人口规模急剧增长。
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还导致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等。
如上海医疗服务总量近年来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亿人次,而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
浅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6 二星丛厶 旦 盛 缱 重 , 我国的城镇化在质量上还含有一定水 筹 建 设 还 是 具有 很 大 的启 发 和 指 导 价 值 。_ 分 。62 . 2亿 的城镇 人 口中 , 仅农 民工就 占 1 7亿人 。他们虽然工作和 . 6 接 下来 本 文 要 谈 的就 是 城 镇 化 进 程 中的 土 地 问 题 。 各地 “ 民 被 上 楼 ” 报 道 , 大地 吸 引 了媒 体 和 公 众 的 眼 球 , 农 的 极 该 生活在城市 , 但是没有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 权益。三量丛 匡坦 0几 已 中 查 置 , 国东部 、 我 中部 、 部区域城镇 化的发 展水平也 是很不 均衡 现象 波及 全 国 2 个 省 市 , 经 具 备 了 代 表性 。 央农 村 工作 领 导小 西
的 。 三 是 从 城镇 化 的规 模 层 级 看 , 同规 模 和 层 级 的 发 展 不 协 调 。东 组 副 组 长 陈 锡文 指 出 , 不 和平 时期 大 规 模 村 庄 撤 并 运 动 “ 今 中外 , 古 史无 部 环 渤 海 、 江 三 角 洲 、 三 角 三 大 城 市 群 的 经 济 实 力 比较 强 , 就 全 前 例 ” 一些 地 方 合 并 村 庄 、 约 节 地 的 目标 明 确 , 是 将 农 民 的 宅基 珠 长 但 。 集 就 把 调查 发 现 , 多 很 国整 体 来 讲 , 多 数 的 城 市 , 别 是 中 小 城 市 , 大 特 还处 于 城 镇 化 的 初 级 发 地 变成 耕 地 , 增 加 的耕 地 置 换 为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指 标 。 低 合 承 展阶段。 四是从要素投入上看 , 我国过度依赖 土地 支持的城镇化模式 地 方 违 背 农 民意 愿 , 价 强 拆 、 并 村 庄 后 拿 走 宅 基 地 , 认 了农 民住
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策浅析

第1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 al of Socialist College n
) an 2 0 0 6
N0 .1
[百家论坛】
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策浅析
王 秀玲
( 河北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摘 同时也带来了城镇化发展 的问题 多发期 , 要使我 国城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注重协调 , 使我 国城镇化建设走上
1. 7 亿的农村城镇人口, 小城镇的建设成为中国城镇化进
程的一大特色。
二、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建国 50 多年来, 我国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但在 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 收稿日 2005- 11一5 期〕 。
〔 作者简介) 王秀玲,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女,
经历了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波折 , 国经 我
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 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人 口增长率较快。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 ,
1970 年到 1980 年期间的我国城镇人 口年均增长率为
3%, 大大低于低收人国家的水平, 但是从 1980 年至 1995
年, 我国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 4. 2%, 高于低收人国
健康 协调 可持 续发展 的道 路 。
〔 关键词〕 城镇化; 现状与问题;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9 - 6981(2006 )01 一 0065 一 03
一、 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 , 也为我国城镇化建设 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首先 , 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改革 ,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加快了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开放城乡集贸市场 , 吸引了相当 数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吸 纳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 带动 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 极大热情 , 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 尽管这一时期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摘要: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镇化发展带动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城镇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程,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字:城镇化机遇挑战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our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exists many problem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fa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Key word: urbanization opportunities challenge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城镇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市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

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模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传统的城镇化中,规划体系混乱,科学性不强,执行也缺乏严肃性,造成城镇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城镇间的协同效应不强。
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亿多亩,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
再者对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脱离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有城无市”,的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
如何解决并注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1、城镇化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的具体规划。
新型城镇化既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化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东、中、西,大、中、小协调发展。
具体到每个城镇,又要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精做细自己的城镇化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貌的局面。
同时,城镇规划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规划一旦形成,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不可来回变动。
2、提高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新兴城镇、特别是农村整建制转居以后,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往往是原来的乡镇政府及原来的村委会,但由于乡镇政府权限有限,及缺乏管理城镇的经验,往往造成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财政处于财政压力的终端,受到县级财政的种种约束,但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乡镇,往往成了城镇化的最终执行者和建成后的管理者,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一、引言
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二、经济利益
1.市场扩大化:城镇化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国内生产总值。
2.劳动力流动:农民工进城务工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工业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源。
3.产业升级: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三、社会效益
1.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教育和医疗设施更加完善,农民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2.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来源。
3.文化交流: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环境问题
1.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土地
用于建设,可能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影响粮食安全。
2.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可能破坏
生态系统,引发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
3.自然资源的压力: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能源、水资源等,可能使得自然资源供应不足,导致资源紧张。
附件:
1.相关数据统计图表附件;
2.城镇化政策文件相关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市规划法》:规范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法律。
2.《国土资源法》: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合理利用的
法律。
3.《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地管理办法》:规范城市居民基
本生活用地的管理。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金融产品切入点浅析

家、 社会 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其有不 同的界 定。现对 城镇化一般 可概括为 :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程度后 而引起的农村的生产 方 式 、 活 方 式及 居 住 方 式 向城 市 转 变 的过 程 。 具 体 表 现 为 农 生
村 人 口 向城 市 转 移 , 村 区 域 不 断减 少 , 市 区 域 不 断增 加 , 农 城 第 二、 三产 业不 断 向城镇聚 集从 而使城镇 数量增加 、 城镇 规模扩 大 、 镇 居 住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完 善 , 民生 活 质 量 不 断提 高 , 念 城 居 观 不断更新 , 渗透到农村 地区 , 并 引领 农 村 居 民 的 生 活 方 式 向城 市居民靠近的一种过程 , 这一过程包括 了城 市、 县镇 、 农村在 内 的 不 同“ 域 单 元 ” 问 在 时 间 和 空 间 两 个 维 度 上 进 行 人 口、 地 之 产 业、 地域 、 化等集聚 与扩 散的可持续发展 过程 。 文
年 份
18 95 19 90 19 95 2o 00 20 06
表 1 D G P增 长 率 、 镇 化 率 、 城 三大 产 业产 值 构 成
G DP增 长 率 城 镇 化 率
( %)
1 35 38 . 1. 09 8 1 . O7
三 产 占 GDP比重
1 我 国城 镇 化发 展状 况 . 3
中国社会科 学院社 会学研 究所 2 1 0 2年 1月 1 日 发 布 的 9 2 1 社 会 蓝 皮 书 (0 2年 中 国 社 会 形 势 分 析 与 预 测 》 称 , 0 2年 ( 1 2 2 1 年 是 中 国城 市 化 发 展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一 年 , 镇 人 0 1 城 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 5 %。 0 距离 7 %的城镇化第二阶 0 段 的完 成 阶 段 尚 有 2 %的 空 间 , 标 志着 中 国 发 展 进 入 了一 个 4 这 新 的成 长 阶 段 一 速 发 展 阶 段 ,城 市 化 成 为 继 工 业 化 之 后 推 动 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生产力的布局对原有城镇体系做了调整,批准设立了136个城市,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基地。
4.2、萎缩停滞时期(1962-1978)由于“大跃进”盲目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市镇增长过快,造成工农业和城乡发展比例失调,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大面积歉收,城镇人口膨胀超出了当时农业的承受能力,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口粮短缺,城镇居民粮油副食品供应困难。
为此,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迫采取了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市镇数量的措施。
4.3、缓慢发展时期(1979-1983)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镇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逐步得以复苏,在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权的过程中,恢复了一批镇的建制,建制镇进入了一个带有补偿性的发展时期。
4.4快速发展时期(1984-1999)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引进,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地商业、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集镇和乡镇企业从事各种非农业,农村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人口日渐增长。
4.5协调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2000年7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我国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5我国城镇化发展演化的现状特征跨入了21世纪,我国整个城市与区域系统运动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层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5.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冲击-------小城镇边缘化。
5.2市场经济体制和WTO制度的渗透--------农业产业发展。
5.3集团经济和跨国经济要素的引入---------小城镇外向度逐步提升。
5.4信息化和知识化辐射---------缩短了城乡差距。
5.5生态回归自然的现代消费观念兴起---------农业资源的再开发生产。
5.6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纳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
6我国城市化的现状6.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人口主体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
2007年,全国有14个省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广东超过60%,江苏、浙江和东北三省、内蒙古超过50%,福建、山东、重庆和海南超过45%。
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离乡不断增加(分母变小),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和16.6个百分点。
农民工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云南等8个地方净流入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其中京津都市圈净流入593万人,长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265万人,珠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373万人。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并没有完成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定居或者“落户”迁徙。
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
6.2我国城镇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体系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
2007年,我国共有655个城市,比1978年增长2.4倍。
小城镇数量达19249个,比1978年增长7.9倍。
小城镇镇区人口1.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2.1%。
各类城市和小城镇都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2008年,我国共转移农民工2.25亿,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占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0万,占37.7%。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吸收了67.6%的农民工,1.52亿人;中部地区吸收了16.9%的农民工,3800万人;西部地区吸收了15.5%的农民工,3500万人。
城镇总体人口规模依然偏小,发展空间广阔。
2007年,我国5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中小城市418个,占城市总数的64%。
6.3城镇化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城镇化还处在加速发展时期。
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巨大的结构调整支持。
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潜力。
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422亿元,只占GDP的2.6%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低于联合国建议的占GDP的3%—5%或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的标准。
如达到联合国建议的高标准,未来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
城镇化也将对扩大消费和内需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06年,农民工的年均消费支出5556元,相当于城镇人口年均消费水平的64%。
农民工占当年城镇人口的22%,但只占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
因为农民工收入主要不在城里消费,消费只占收入的49%。
而在城里的消费又以食品消费为主,占51%。
7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7.1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7.1.1.城镇体系不完善完善城镇体系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二是中小城市发展要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数量,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着眼于强化和完善功能,发挥在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合理规划区域内农业、工业、市场、生活、商业、环保、旅游等各类功能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中不能统筹兼顾和城乡协调发展。
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将城镇化的核心定位于城镇现代化,将城镇化过程简单地压缩为城镇建设过程。
许多地方对城镇改造提速、规模扩张加快,城镇建设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经济的支撑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盲目向高标准看齐,热衷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二是城镇化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推动型,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够。
7.1.2.城镇经济尚待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不断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
要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
为此,县域、镇域经济中心的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注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市区、镇区集中布局。
中心城市郊区可适当发展占地少、效益高的外向型、都市型和生态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率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处于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重视围绕大城市的需要,发展休闲服务、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
中心城市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7.1.3.城镇功能还不健全小城镇发展,必须加强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服务功能,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但城镇化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城市的基础设施来看,我国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
此外,城市的教育设施、环境状况、邮电通讯状况、园林绿化、居民小区停车场及防灾减灾机制等都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要求。
城市群内部产业经济一体化和有机联系进展较慢,产业结构雷同仍很严重,并造成了土地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使城市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中心城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求职和用人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生活服务,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也都严重短缺。
7.1.4.城镇环境需要改善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城镇不同地区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
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近些年来,由于急功近利等原因,关系到投资环境、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以及卫生、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多年才能见效的环境工程、生态建设被忽视了,关系到长远发展目标和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被放弃了。
上述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发展。
7.1.5.城镇管理应当加强目前许多城镇政府部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比较严重,缺乏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调控和指导,城镇规划实施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或者城镇规划缺乏法制依据,难以保证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