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吴坤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
1.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
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
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
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
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生产力的布局对原有城镇体系做了调整,批准设立了136个城市,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基地。
4.2、萎缩停滞时期(1962-1978)
由于“大跃进”盲目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市镇增长过快,造成工农业和城乡发展比例失调,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大面积歉收,城镇人口膨胀超出了当时农业的承受能力,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口粮短缺,城镇居民粮油副食品供应困难。为此,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迫采取了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市镇数量的措施。
4.3、缓慢发展时期(1979-1983)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镇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逐步得以复苏,在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权的过程中,恢复了一批镇
的建制,建制镇进入了一个带有补偿性的发展时期。
4.4快速发展时期(1984-1999)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引进,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地商业、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集镇和乡镇企业从事各种非农业,农村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人口日渐增长。
4.5协调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
2000年7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我国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5我国城镇化发展演化的现状特征
跨入了21世纪,我国整个城市与区域系统运动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层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5.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冲击-------小城镇边缘化。
5.2市场经济体制和WTO制度的渗透--------农业产业发展。
5.3集团经济和跨国经济要素的引入---------小城镇外向度逐步提升。
5.4信息化和知识化辐射---------缩短了城乡差距。
5.5生态回归自然的现代消费观念兴起---------农业资源的再开发生产。
5.6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纳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
6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6.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人口主体
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2007年,全国有14个省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广东超过60%,江苏、浙江和东北三省、内蒙古超过50%,福建、山东、重庆和海南超过45%。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离乡不断增加(分母变小),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和16.6个百分点。
农民工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云南等8个地方净流入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其中京津都市圈净流入593万人,长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265万人,珠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373万人。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并没有完成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定居或者“落户”迁徙。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
6.2我国城镇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城镇体系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2007年,我国共有655个城市,比1978年增长2.4倍。小城镇数量达19249个,比1978年增长7.9倍。小城镇镇区人口1.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2.1%。
各类城市和小城镇都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2008年,我国共转移农民工2.25亿,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占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0万,占37.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吸收了67.6%的农民工,1.52亿人;中部地区吸收了16.9%的农民工,3800万人;西部地区吸收了15.5%的农民工,3500
万人。
城镇总体人口规模依然偏小,发展空间广阔。2007年,我国5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中小城市418个,占城市总数的64%。
6.3城镇化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城镇化还处在加速发展时期。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