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群落的概念
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的涵义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学情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
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通过池塘这个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点评结束后,教师可询问学生:池塘中的生物种群在生活时间上有没有共性?它们生活的环境有没有区域性?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前面的讨论,提炼出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②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理解了群落的概念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然后以池塘群落为例,提问:
在池塘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上面的提问,教师应使学生明白: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③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沙漠群落,草原群落,湿地群落,海洋群落的照片(如时间允许,可播放各群落的视频),通过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不同群落的物种相差很大,而且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在对群落的物种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72的图片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3.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富度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
④种间关系
④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讨论要使学生明白:
➢两中草履虫是由于对食物的争夺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雪兔和猞猁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
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通过上面的讨论,教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④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给出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存活。
教师给出概念后,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四种种间关系的图片,使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浏览完图片后,教师可让学生举出关于其他种间关系的实例,并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
1.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
2.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3.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4.寄生物通常不会杀死寄主
④教师给出描述种间关系的时间-数量坐标曲线,并引导学生归纳曲线的特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