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季节性研究评述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旅游季节性研究评述(上)
2013年09月18日15:48 来源:《旅游研究》2013年第02期作者:徐勇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276
摘要:旅游季节性是旅游活动的固有特征,通常是以年为周期重复发生的现象。

旅游季节性波动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及游客感知效果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长期以来,旅游季节性一直是旅游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文章从旅游季节性的定义、成因、测度、表现形式以及旅游季节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论。

关键词:旅游季节性,旅游季节性测度,季节强度指数,旅游季节性影响
旅游季节性是旅游活动的固有特征,通常是以年为周期重复发生的现象。

鉴于旅游季节性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广泛关注。

Baron(1975)首先对旅游季节性进行了综合性研究[1]。

之后,众多学者对影响旅游季节性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徐克帅和朱海森(2010)对国外旅游季节性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2]。

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以期对国内旅游业界和学界提供相应的信息和帮助。

本文从旅游季节性定义、季节性成因、季节性的测度及其表现形式、季节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综述,最后对相关研究进行必要的评价。

一、旅游季节性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季节性的界定是从旅游资源季节性的界定开始的,后来在广泛借鉴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季节性界定的基础上,扩展到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和旅游业经营的季节性。

孙文昌(1992)指出,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由其所在地的纬度、地势和气候等因素所决定的[3]。

丁季华(1999)则认为旅游资源具有时间韵律性,在时间向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性,并形成和具有一定的韵律[4]。

傅云新(2003)称旅游资源由于受自然力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往往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节律性,反映为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两方面[5]。

无论是旅游资源的时间韵律性,还是节律性,都是指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周期变化。

陆林(1994)[6]、苏勤和陆玉麒(2001)[7]、周修宇(2008)[8]等学者从旅游活动的角度研究旅游季节性,提出旅游季节性是指客流流向、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相对较短时段的趋势,反映了旅游流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市场出现明显的淡旺季差异。

马勇(1998)则从旅游业经营的角度界定旅游季节性,认为旅游的季节变动性是旅游者外出旅游时间的选择和旅游接待地企业经营业务上所体现的明显淡、旺季差异性[9]。

李天元(2002)把一年中旅游者来访人数(或某地人口中外出旅游人数)明显较多的时期称为旺季,明显较少的时期称为淡季,其余时期称为平季[10]。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影响到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又导致旅游企业经营的季节性。

旅游季节性的存在导致旅游活动(即旅游者出游)和旅游业经营出现明显的淡旺季或淡旺平季之分,这种季节性可以反映为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接待收入及住宿天数的变化。

二、旅游季节性成因
旅游季节性形成原因是国内学者较多研究的内容之一,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把旅游季节性归结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类则把旅游季节性归结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两因素说
把旅游季节性的成因归结为两种因素的学者又可以分为两类,早期(1994~2002年)的研究往往认为旅游季节性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近期(2002年以后)的研究在分析季节性的成因时说法则更为丰富。

1.早期研究
陆林(1994)是国内最早研究旅游季节性问题的学者之一,他把导致旅游季节性的原因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季节性因素和自然偶发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偶发因素[6]。

黄成林(1999)在研究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时,把偶发因素从自然和社会季节性因素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因素,认为自然季节性因素,特别是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造成客流淡旺季差异的主要原因;社会季节性因素,如节假日、传统习惯和宗教活动等,对因气候季节性变化产生的客流淡旺季差异起着“扬峰抑谷”或“压峰抬谷”作用;自然和社会偶发因素对黄山、九华山因自然、社会季节性因素产生的客流季节性差异进一步起着“扬峰抑谷”或“压峰抬谷”作用[11]。

徐栖玲和李庄荣(2000)[12]、柴寿升(2002)[13]把旅游季节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自然性因素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习惯性因素。

自然性因素主要指气候因素、自然环境、资源特色及旅游产品;社会性因素和人为因素,包括公众节假日、政府对度假旅游的态度、人们的消费偏好、旅游地的主观定位等。

宣国富(2002)[14]、陆林等(2002)[15]在作比较研究时发现,尽管不同旅游地的季节性差异比较明显,但它们均受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自然季节性因素包括旅游气候舒适性、海水温度、降水分布、热带气旋活动等,社会季节性因素主要包括法定节假日、居民出游习惯等。

对富有宗教特色的旅游地来说,宗教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他们同时指出,自然季节性因素是造成以自然吸引物或自然—文化吸引物为特征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季节性因素只是在自然季节性因素形成的旅游季节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

早期研究中,张捷等(1999)则没有把旅游季节性的成因归结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而是提出旅游地理结构的差异、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的季节性特征是旅游季节性变化的决定因子[16]。

2.近期研究
刘家喜、谢兴保(2004)认为导致旅游度假区季节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旅游人群的特征和旅游度假区本身的特征两种因素。

从旅游人员群体的角度来讲,季节性特征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的制度和习俗因素,包括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主要归结为空余时间的可获得性和分布;从旅游度假地方面来讲,季节性特征与旅游度假活动内容的特征相关[17]。

孙永龙(2006)把导致甘肃旅游季节性的原因分为旅游资源的构成和客源市场的构成两大类,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候条件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族节日、体育和文化事件是导致甘肃旅游季节性的重要原因[18]。

周修宇(2008)[8]和方田(2009)[19]把旅游季节性的原因归结为旅游需求(旅游客源地)因素和旅游供给(旅
游目的地)因素两大方面,旅游需求因素包括旅游者出游的动机、余暇时间、个人旅游倾向、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阻力等,旅游供给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旅游吸引要素等。

(二)多因素说
卢松等(2004)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轰动效应大小,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因素(以居民闲暇时间分布、出游习惯为主),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旅游管理体制的顺畅与否、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以及周边重要景区、景点的辐射作用等六方面因素,导致古村落旅游客流季节性的变化[20]。

李团辉、段凤华(2006)认为旅游季节性是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业及人为政策等四个方面存在的季节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1]。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常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四季变更等的影响,从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性;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俗风情中的岁时节令、生养嫁娶、游艺竞技等通常集中在某一个时期,从而导致季节性。

旅游者外出旅游除了受旅游吸引物季节性的影响,还受节假日、旅游客源地气候条件、客源地旅游资源季节性及传统习惯的影响,从而导致旅游需求的季节性。

旅游资源季节性和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导致旅游接待地区和旅游业经营存在季节性,部分企业在淡季被迫关门停业,使得游客无法旅游,旅游资源的“价值”不能充分地体现,从而加重旅游的季节性。

人为地“强调”季节性也是导致旅游季节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政策、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宣传方面,如中国特有的“黄金周”假期就导致国民出游的高度季节性,北戴河在定位和宣传方面强调“夏都”也人为地强化了其旅游的季节性。

麻新华、舒小林(2007)把形成旅游淡旺季的原因总结为七个方面,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旅游地季节性形象定位;客源市场的构成;旅游通道的影响;客源地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气候条件以及客源地居民传统风俗习惯[22]。

李亚(2009)研究发现,旅游季节性受旅游目的地自然条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条件的影响,三者相互作用,再加上政策法规、旅游定位和宣传的影响,共同导致目的地的旅游季节性[23]。

三、旅游季节性的测度及表现形式
(一)旅游季节性的测度
国内学者早期对旅游季节性的研究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陆林(1994)是最早采用量化方法测度淡旺季差异程度的学者,采用的指标——淡旺季差(旺季游客占总数百分比减去淡季游客占总数百分比)极其简单[6]。

1999年之后的研究则普遍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来测度旅游季节性,运用最多的是季节指数和季节强度(集中)指数(保继刚,楚义芳,1999[24];张捷等,1999[16];李想,黄震方,2000[25];李永军,2000[26];陆林等,2002[15];宣国富,2002[14];夏玢,2005[27];李团辉,段凤华,2006[21];柴寿升,邱文,2007[28];张朝枝,保继刚,2007[29];颜磊等,2009[30]);少数学者则采用极旺月客流量与极淡月客流量之比值和客流高峰指数来衡量游客季节分布的集中程度和稳定性(黄成林,1999[11];李亚,2009[23]);较为复杂的定量研究则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和基尼系数测度旅游季节性(钟静等,2007[31];钟静,2008[32])。

(二)旅游季节性的表现形式
旅游季节性通常是以年为周期重复发生的现象,不同旅游地由于其旅游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通达性等的差异,从而导致旅游季节性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贺小荣(2001)认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国内旅游消费季节性可以划分为三种表现:多峰现象,即某地区旅游消费市场一年中游客流量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旅游旺季;双峰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旅游旺季;单峰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旅游旺季[33]。

李团辉、段凤华(2006)则把旅游季节性划分为单峰季节型、双峰季节型和无峰季节型(没有明显的旅游淡旺季,主要指城市旅游区,如遗产、建筑、购物、服务等)[21]。

陆林(1994)分析黄山1989~1991年的客流季节曲线图后发现,黄山1989年的客流呈现三峰型,1990和1991年呈现为双峰型[6],而其他学者对黄山的研究则认为其旅游季节性呈现明显的三峰三谷型(黄成林,1999[11];宣国富,2002[14];陆林等,2002[15];张捷等,1999[16])。

与黄山旅游季节性类型相近,北海(陆林等,2002[15])、普陀山(陆林等,2002[15])、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区(张捷等,1999[16])、宏村(卢松等,2004[20])、西递(卢松等,2004[20];钟静等,2007[31])、武陵源(张朝枝,保继刚,2007[29])等旅游地(景区)的旅游季节性也呈现三峰三谷型。

与黄山不同,九华山(黄成林,1999[11];陆林等,2002[15])、周庄(钟静等,2007[31])的旅游季节性则呈双峰双谷型,青岛市(柴寿升,2002[13])、云南省(李亚,2009[23])的季节性属于明显的单峰季节型,三亚市则呈现为三峰两谷型(宣国富,2002[14];陆林等,2002[15])。

夏玢(2005)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广东乐昌等单体景区景点作为参照系进行研究,发现集群开发的潜山县(主要包括天柱山、三祖庙、皖光苑、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和潜河漂流)客流季节性分布趋同于核心景区天柱山的季节性分布,表现为三峰三谷型[27]。

琚胜利等(2005)发现,同处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景区的不同类型的景区景点表现出不同的客流季节性变化特征,天柱山客流总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四峰四谷”型,其中主峰景区、石牛古洞和漂流表现为“双峰双谷”型;三祖寺佛教客流则呈“三峰三谷”型[34]。

不同地区的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南京市在1997~1999年期间的海外旅游客流呈现为双峰双谷型(李想,黄震方,2000[25]),内蒙古入境客源市场季节变化表现为双峰双谷型(汪德根等,2004[35]),2000~2005年青岛市入境旅游则无明显的季节性(柴寿升,邱文,2007[28])。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季节性则呈现为明显的双峰型(钟静,2008[32]),但季节性波动较小。

旅游季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市场需求等的发展变化,景区会不断进行规划和开发,相应的旅游季节性的表现也会随之改变。

张捷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九寨沟季节性变化表现为一个主峰和一个次峰构成的双峰双谷型[16],颜磊等人(2009)10年后的研究则发现九寨沟旅游客流呈现出明显的三峰型[30]。

四、旅游季节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旅游季节性的影响
旅游客流季节性波动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及游客感知效果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陆林,1994[6];陆林等人,2002[15]),旅游地的淡旺季差异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

旅游旺季大量的客流往往会大大超出旅游地承载力,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物价上涨、服务水平下降、妨碍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降低游客感知效果、损害旅游地形象等不良影响,大量人员拥挤在景区还会潜藏一定的安全隐患;旅游淡季由于客源不足,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资源和设施大量闲置、出租率下降、运营成本上升,旅游企业为争夺客源降价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徐栖玲,
李庄容,2000[12];柴寿升,2002[13];陆林等,2002[15];李瑛,郝心华,2003[36];刘家喜,谢兴保,2004[17];方田,2009[19])。

(作者: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