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课后全部详细答案与讲解
统计学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前六章
第一章概论1、“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种涵义。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它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具体性、社会性的特点。
3、统计学的性质是属于方法论学科,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独立的方法论科学。
4、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5、统计学的基本职能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6、统计的基本任务:一方面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统计调查的对象,在对其数量方面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各部门编制计划,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国家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统计监督。
7、统计工作的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8、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个体。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整体与部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它们互为存在条件。
总体是界定总体单位的前提条件,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基本元素。
9、标志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0、统计指标的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实物量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按指标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11、(简)指标与标志的联系,具有对应关系、汇总关系、转换关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说明对象范围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不同。
(详)指标与标志有哪些区别及联系?区别:①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明显不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具有综合的性质。
统计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统计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思考题1.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科,它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2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它研究的是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它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1.3统计学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特点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1.4解释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答案同1.3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1.6变量的分类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变量也可以分为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
经验变量和理论变量。
1.7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性变量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取值以整数位断开,比如“企业数”连续型变量,取之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比如“温度”。
《统计学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
各位老师读者好:《统计学基础》(王瑞卿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3版)每个项目后面设置了技能训练题库,由于统计学教材很多,不同的老师在编写时内容描述会有些许差异,所以有些习题答案可能有差异,答案以本教材为准。
祝各位工作、学习顺利。
真诚欢迎各位提出您的宝贵意见!王瑞卿2016年9月12日项目1 统计概论一、填空题1.现代统计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 和 。
2.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以划分为 、 、 、 四个阶段。
3.总体是由许多具有 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是 的组成单位。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 和 两种。
5.统计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和 。
参考答案1.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3.共同属性总体4.数量标志品质标志5.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B )。
A.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B.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C.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D.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2.某地区有80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A ),总体单位是( B )。
A.全部工业企业B.每一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800家工业企业的全部工业产品3.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 A ),总体单位是( C )。
A.50名学生B.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C.每一个学生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4.一个统计总体( B )。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5.张明的月工资为4560元,工资是( B ),4550是( C )。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变量值D.指标6.在调查设计时,学校作为总体,每个班作为总体单位,各班学生人数是( A )。
《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
统计学基础(第2版) 参考答案1. 综述本文档为《统计学基础(第2版)》的参考答案,旨在帮助读者检查和理解书中的习题和问题。
2. 第一章2.1 问题1问题:什么是统计学?答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可视化、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
它涉及数据收集、描述、总结、推断和预测等技术和方法。
2.2 问题2问题: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之间的区别。
答案:描述统计学是关于对数据进行收集、可视化和概括的统计学方法。
它的重点是通过图表、表格和摘要统计量来揭示和描述数据的特征。
而推断统计学是关于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统计学方法。
它使用概率和抽样理论来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 第二章3.1 问题1问题:什么是概率?答案: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它通常用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字表示,其中0表示不可能事件,1表示必然事件。
3.2 问题2问题:什么是条件概率?答案:条件概率是指在给定某些前提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
它通常用 P(A|B) 表示,表示在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A 发生的概率。
4. 第三章4.1 问题1问题:什么是统计量?答案:统计量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的数值,用于描绘总体特征。
常用的统计量包括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4.2 问题2问题:什么是抽样分布?答案:抽样分布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多个样本,并计算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抽样分布是估计总体参数和进行假设检验的基础。
5. 第四章5.1 问题1问题:什么是假设检验?答案: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
它基于样本数据,在给定显著性水平的前提下,判断原假设是否被拒绝。
5.2 问题2问题:什么是 Type I 错误和 Type II 错误?答案:Type I 错误是当原假设为真时,却拒绝了原假设的错误结果。
Type II 错误是当原假设为假时,却未拒绝原假设的错误结果。
通常,在控制 Type I 错误的前提下,我们希望尽量降低 Type II 错误的概率。
统计学基础教学资料-课后习题答案.docx
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成统计工作的过程。
答:统计工作,即统计是一种数据收集、加工和提供的过程,是一种使用明确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部分或所有单元中搜集感兴趣的指标信息的调查过程,并包括将这些信息综合编辑成有用的简要形式的所有活动。
例如,国家、地区、部门要掌握社会经济运行情况,企业要掌握市场行情,都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查,搜集所需的数据。
2.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答:(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由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应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及其规律性。
这里所说的数量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比例关系、差别程度、普遍程度、普及程度、发展速度、平均规模和水平、平均发展速度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事物的质和量是密切联系的,因此,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达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这就是质一一量一一质的统计研究过程和方法。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数量性。
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多少,各种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事物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和规律性三个方面。
数量性是统计学区别于其他经济科学(如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特点,可以说“数字是统计的语言”。
但必须洼意,它所研究的事物的量是从社会现象的定性认识开始,以质的规定性为基础的。
例如,我们观察一定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就要统计一定范围一定时期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并与相应的人口数进行比较。
②总体性。
统计学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不是指个别现象的数量特征,而是指由许多个别现象所构成的总体的数量特征,是通过对许多性质相同的个别现象所组成的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来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状况。
统计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统计学基础》思考与应用技能训练答案项目1一、填空题1.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数量性客观性总体性变异性3.共同属性总体4.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客观性5.数量标志品质标志6.数量指标品质指标7.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二、单选题1.B2.B 每一家工业企业3.A4.C5.B6.D7.D8.C9.B 10 A 11 D 12C 13.D 14D三、多选题1.BCD 2ACD 3.AC 4.BE 5.AC 6.CDE 7.AD 8.ABCD9.ABCD四、判断题正确的判断题:1、3、6、12、14、15其余错误项目2一、填空1.及时性、全面性2.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3.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4.普查5. 不连续性6. 抽样调查7. 一览表二、单项选择1. A2. B3. C4. C5. D三、多项选择1. ABC2. ABD3. ABC4. ABCD5. ABCD项目3一、填空题1、单项式数列变量所包含的变量值的种数2、品质。
,数量。
,3、组限组中值4、1000 9505、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值6、原始资料统计指标二、单选1、A 2.D 3.A 4.C 5.B 6.C 7.D 8.C 9.A 10.C11.A 12.B 13.B 14.C 15.D三、多选1.ABE2.AD3.ACD4.ABCE5.ABCDE6.BDE7.BC四、判断题正确的判断题:2、3、5、7、8、11、15其余错误项目4一、填空题1.n个标志值连成绩的n次方根;平均比例2.大小3.中间位置最多4.标志值倒数倒数5.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6.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最大组的上限-最小组的下限7.成数(p)√p(1-p)8.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9.3600二、单选题1-5 DBBCA 6-10 CBBAC 11-14 ADAB三、多选题1.CE2.ABC3.ABCD4.ADE5.BCE6.ADE7.AC8.AB四、判断题陈述正确的有:3、7、9、13、19、20其余陈述错误项目5一、填空题1.现象所属的时间各个具体指标数值2.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3.各个时期单位环比发展速度几何法方程法4.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5.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二、单选题1-6 CCACDD三、多选题1.ABC2.AC3.ACD4.AC5.AD四、判断题陈述正确的有:2、3、4其余陈述错误项目6二、单选题1-5 CCDAC 6-9 BDBD三、多选题1.ADE2.ABCDE3.CDE4.ACE 5、6删掉7.ABCD 8.BD 9.ACE 10.ABDE11.BE 12 ACD项目7一、填空题 1.正相关 负相关 2.低度相关 3.单相关 复相关 4.越小 大 5.CORREL 二、单选题1.D (函数关系)2.D3.D4.C5.D 三、多选题1.AB2.AD3.CE4.ABC5.BC 五、技能训练 1.解:将表中的相关数据代入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中,可得:∑∑∑∑∑∑∑-⋅--=2222)()(y y n x x n yx xy n r =0.9988由计算结果可知,职工生活费收入与商品销售额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统计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统计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作为学习统计学的学生,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提供一些统计学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1. 描述性统计习题:给定以下一组数据:10, 15, 12, 18, 20, 22, 16, 10, 14, 19。
请计算该组数据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答案:均值:计算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对于给定的数据,均值为(10+15+12+18+20+22+16+10+14+19)/10 = 16.6。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找出中间的数。
对于给定的数据,中位数为16。
众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
对于给定的数据,众数为10。
这些统计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均值是所有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是数据的中间值,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值。
在这个例子中,均值告诉我们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16.6,中位数告诉我们大约一半的数据小于16,一半的数据大于16,众数告诉我们10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概率习题:一个骰子有6个面,每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2、3、4、5、6。
如果投掷一次骰子,求得到奇数的概率。
答案:奇数的个数为3个,即1、3、5。
骰子的总个数为6个。
所以得到奇数的概率为3/6 = 1/2。
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这个例子中,奇数的个数是3个,总个数是6个,所以得到奇数的概率是3/6,即1/2。
3. 抽样与估计习题:某市有1000名居民,你希望了解他们对某项政策的态度。
你打算进行一次调查,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这个调查结果能否代表整个市民的态度?为什么?答案:这个调查结果不能代表整个市民的态度。
原因是抽样的方式可能引入抽样误差。
如果抽取的100名居民在某些特征上不具有代表性,比如年龄、性别、职业等,那么调查结果可能会偏离整个市民的态度。
基础统计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统计课后习题答案在基础统计学课程中,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课后习题答案的示例,这些答案仅供参考,具体问题需要根据实际习题来解答。
问题1:解释什么是中心趋势度量,并给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答案:中心趋势度量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或典型值的统计量。
平均数(Mean)是所有数据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点的数量。
中位数(Median)是将数据集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点数量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众数(Mode)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问题2:如何计算标准差?答案: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衡量数据集中数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
计算步骤如下:1. 计算平均数。
2. 对每个数据点减去平均数,然后求平方。
3. 将所有平方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点的数量(或样本数量减1,如果是样本标准差)。
4. 取结果的平方根。
问题3:解释正态分布,并给出其特征。
答案:正态分布,也称为高斯分布,是一种连续概率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呈对称的钟形曲线。
其特征包括:- 正态分布是对称的,关于平均数对称。
- 曲线的中心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是相同的。
- 大多数数据点集中在平均数附近,远离平均数的数据点较少。
- 曲线的总面积等于1。
问题4:描述相关系数和它的应用。
答案:相关系数是一种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的统计量。
最常用的相关系数是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其值在-1到1之间。
值接近1表示强正相关,值接近-1表示强负相关,而值接近0表示没有或很弱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可以用来评估两个变量是否一起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
问题5:解释什么是假设检验,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假设检验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基于样本数据判断两个统计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者一个统计量是否显著不同于某个已知值。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项目一统计与统计活动一、单项选择题1. A2. D3. A4. A5. B6. C二、简答题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是什么?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等。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变异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 什么是标志?什么是指标?两者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指标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依附于统计总体。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说明对象不同、具体表现不同。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数量标志值直接汇总或由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数进行总计而得到的。
(2)指标和标志存在相互转换关系。
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地位发生变化,使得相应的指标与标志也相互转换。
3. 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和形式。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1)通过数学公式形式表现出来的统计指标体系。
(2)指标之间不存在数学公式形式的关系,而只是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4. 统计学有哪些研究方法?分别简述其概念。
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研究各种现象和过程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对现象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调查,将充分占有的实际数据资料作为认识的基础。
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将总体中的个体分为若干组,以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
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统计指标从具体数量方面对现实社会经济总体的规模及特征进行概括和分析的统计方法。
统计模型法。
统计模型法是按照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学基础课后全部详细答案与讲解
统计学第一至四章答案第一章一、思考题1.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2.统计数据的分类:按计量尺度: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获取数据的方式: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按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特点:分类数据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顺序数据的分类是有序的;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是定量数据;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截面数据也称静态数据,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也称动态数据,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对武昌分校的全体教师进行工资调查,那么全体教师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五十名教师进行调查,这五十名教师的集合就是样本,全体教师工资的总体平均值和总体标准差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五十名教师工资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教师的工资。
4.有限总体:指总体的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
例如:武昌分校10 级金融专业学生无限总体:指总体所包含的元素是无限的、不可数的。
例如:整个宇宙的星球5.变量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同时数值型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6.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位数断开,可以一一列举,例如“产品数量” 、“企业数”。
连续型变量的取值指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
例如“温度” 、“年龄”。
二、练习题1.(1)数值型变量(2)分类变量(3)数值型变量(4)顺序变量(5)分类变量2.(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IT 从业者,样本是从IT 从业者中抽取的1000 人,样本量是1000(2)“月收入”是数值型变量(3)“消费支付方式”是分类变量3.(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所有的网上购物者(2)“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分类变量第二章一、思考题1:答:1: 普查的特点:①: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②: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调查时间;③: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4:普查的使用围比较狭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的、特定的现象。
统计学课后习题集参考答案解析
统计学课后习题集参考答案解析【友情提示】请各位同学完成思考题和练习题后再对照参考答案。
回答正确,值得肯定;回答错误,请找出原因更正,这样使用参考答案,能力会越来越高,智慧会越来越多。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直接抄答案,对学习无益,危害甚大。
想抄答案者,请三思而后行!第一章绪论思考题参考答案1.不能,英军所有战机=英军被击毁的战机+英军返航的战机+英军没有弹孔的战机,因为英军被击毁的战机有的掉入海里、敌军占领区,或因堕毁而无形等,不能找回;没有弹孔的战机也不可能自己拿来射击后进行弹孔位置的调查。
即便被击毁的战机找回或没有弹孔的战机自己拿来射击进行实验,也不能从多个弹孔中确认那个弹孔是危险的。
2.问题:飞机上什么区域应该加强钢板?瓦尔德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他的飞机模型上逐个不重不漏地标示返航军机受敌军创伤的弹孔位置,找出几乎布满弹孔的区域;发现:没有弹孔区域是军机的危险区域。
3.能,拯救和发展自己的参考路径为:①找出自己的优点,②明确自己大学阶段的最佳目标,③拟出一个发扬自己优点,实现自己大学阶段最佳目标的可行计划。
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调查。
2.探索、调查、发现。
3. 目的。
二、简答题1.瓦尔德;把剩下少数几个没有弹孔的区域加强钢板。
2.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即基本步骤是:①提出与统计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③收集数据;④选用或创造有效的统计方法整理、显示所收集数据的特征;⑤根据所收集数据的特征、结合定性、定量的知识作出合理推断;⑥根据合理推断给出更好决策的建议。
不解决问题时,重复第②-⑥步。
3.在结合实质性学科的过程中,统计学是能发现客观世界规律,更好决策,改变世界和培养相应领域领袖的一门学科。
三、案例分析题1.总体:我班所有学生;单位:我班每个学生;样本:我班部分学生;品质标志:姓名;数量标志:每个学生课程的成绩;指标:全班学生课程的平均成绩;指标体系:上学期全班同学学习的科目;统计量:我班部分同学课程的平均成绩;定性数据:姓名;定量数据:课程成绩;离散型变量:学习课程数;连续性变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确定性变量:全班学生课程的平均成绩;随机变量:我班部分同学课程的平均成绩,每个同学进入教室的时间;横截面数据:我班学生月门课程的出勤率;时间序列数据:我班学生课程分别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第四个月的出勤率;面板数据:我班学生课程分别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第四个月的出勤率;选用描述统计。
基础统计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统计课后习题答案基础统计课后习题答案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一种重要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文将提供一些基础统计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
1. 样本均值和总体均值的区别是什么?样本均值是从样本数据中计算得出的平均值,而总体均值是从整个总体数据中计算得出的平均值。
样本均值是对总体均值的估计,通过样本均值可以推断总体均值的可能取值范围。
2. 什么是标准差?如何计算标准差?标准差是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它表示数据集合中各个数据与其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标准差= √(∑(xi- x̄)²/n),其中xi表示数据点,x̄表示均值,n表示数据的个数。
3. 什么是正态分布?如何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常见的概率分布,也被称为高斯分布。
它具有钟形曲线的特点,均值、中位数和众数都位于分布的中心。
要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通过绘制直方图或概率图来观察数据的分布形态。
另外,可以使用正态性检验方法,如Shapiro-Wilk检验或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进行统计检验。
4. 什么是假设检验?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一种统计推断方法,用于对某个总体参数提出假设,并通过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假设检验包括两个假设:零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
在进行假设检验时,首先提出零假设和备择假设,然后选择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计算得到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最后通过比较观察值与临界值或计算p值来得出结论。
5. 什么是置信区间?如何计算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对总体参数的估计范围。
它表示我们对总体参数的估计结果有一定的置信度。
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取决于所估计的参数类型和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
对于均值的置信区间,常用的计算方法是使用样本均值与标准误差的乘积,再加减一个临界值(如t分布的临界值)。
统计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 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一、判断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二、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ACBADADCAD三、多选题:应用能力训练题:⒈试根据下列某大型商场销售员日工资资料,计算该商场销售员的日平均工资:解: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所以:)(35.741007435件===∑∑f xf x⒉某公司下属10个企业,某年合格率资料如下表:要求:计算该产品的平均合格率解:根据题意,将有关数据计算入下表:%14.85140000119200===∑∑f xf x ⒊某市场上有三种鸡蛋,每公斤分别为16元、18元、20元,试计算: ⑴各买10公斤,平均每公斤多少钱? ⑵各买10元,平均每公斤多少钱? 解:⑴元)(1830102010181016............3213332211=⨯+⨯+⨯=++++++++=n n f f f f f x f x f x f x x⑵元)(85.17201018101610101010111=++++===∑∑∑∑m x m mm x x h ⒋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需顺次经过四个程序,这四个程序的废品率分别为1.2%、1.5%、1.3%和1.8%,该企业生产的平均废品率是多少?解:首先,计算该企业生产的平均合格率:%18.95%)8.11(%)3.11(%)5.11(%)2.11(......421=-⨯-⨯-⨯-=∏==n n n g x x x x x 该企业生产的平均废品率=1-95.18%=4.82%⒌某企业的销售额2011年比2010年增长7.5%,2012年比2011年增长9.8%,2013年比2012年增长6.3%,2014年比2013年增长11.4%。
计算2010年至2014年该企业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速度。
《统计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统计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二、单项选择题1.C2.D3.D4.C5.C6.B7.C8.A9.D 10.B三、多项选择题1.ACE 2.AC 3.ABC 4.CD 5.BDE 6.ABCE 7.DE8.ACD 9.AE 10.BCDE四、判断题1.√2.√3.√4.√5.×6.×7.√8. √9.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二、案例分析题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确定调查目的调查目的是指某项调查需要摸清的情况和解决的问题。
明确地规定调查目的,是统计调查中最根本的问题。
二、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调查对象是指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个体单位,即标志的承担者。
确定调查对象,就是要确定被研究现象总体的范围,调查对象确定后,调查单位也就随之确定了。
除确定调查单位外,还需确定填报单位(又称报告单位)。
调查单位是调查登记标志的承担者,填报单位则是负责填写调查报告的单位。
确定调查单位,就是明确所要搜集的资料落实、依附于谁。
确定填报单位,则是为了明确谁来负责执行登记、填写、上报资料的工作。
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一)调查项目调查项目是指需要向调查单位调查的内容,也就是确定向调查单位登记些什么问题。
制定调查项目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择的调查项目,必须是能够取得确切资料的,那些无法取得资料的项目就不能作为调查项目。
2.对每一调查项目应该有确切的涵义和统一的解释,以免调查人员或被调查者按照各自不同的理解进行回答。
3.各个调查项目之间应尽可能相互联系,彼此衔接,以便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从动态上研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
还应该设置为了核对资料所必要的项目。
调查项目确定后,将各个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定的表格上,就形成了调查表。
调查表是统计工作中搜集资料的基本工具。
(二)调查表调查表一般有表头、表体和表脚三部分组成。
《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
【习题与实践训练】答案第一章判断题1.×2.×3.×4.×5.×6.×7.√8.×9.× 10.√单项选择题1.B2.D3.D4.D5.A6.C7.D8.B9.A 10.C多项选择题1.BCDE2.ABCD3.ACD4.ADE5.ABC6.ABCDE7.ADE8.BCE9.ABCDE 10.BCD填空题1.工作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2.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3.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4. 变动的数量标志5.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品质标志统计总体数量指标质量指标6.指标条件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单位7.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基本专题8. 定性数据定量数据9.母体子样 10.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应用能力训练题1.略2.略3. ⑴总体:持有该公司信用卡的所有顾客;总体单位:持有该公司信用卡的每一位顾客;样本:300名顾客;样本量:300名;品质标志:过去六个月是否购买产品;数量标志:每位顾客购买金额;数量指标:300名顾客购买总额;质量指标:平均购买额为1782.67元;统计量:300名顾客平均购买额为1782.67元;参数:持有该公司信用卡的所有顾客购买总额。
⑵本案例采用的统计方法属推断统计。
4.轿车生产总量,旅游收入是数量指标;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出生率,安置再就业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是质量指标。
区分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方法是: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
5.总体:中国农民;样本: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农民;变量:现金收入、工资性收入、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6.略。
第二章判断题1.×2.×3.×4. √5.×6.×7. ×8. √9.× 10. ×单项选择题1.C2.A3.A4.C5.B6.D7.A8.C9.B 10.D多项选择题1.BDE2.ACD3.BCD4.ADE5.BCE6.ABCE7.ABCE8.BDE9.BDE 10.ABC填空题1.单一表一览表2.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3.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4.直接观察法5.有意识随机6.统计调查方案7.表头表体表脚8. 访问法(采访法、询问法)9. 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10.网上直接调查网上间接调查应用能力训练题1.略2.略3. ⑴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直接调查统计报表⑵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直接调查普查⑶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直接调查抽样调查⑷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直接调查重点调查⑸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直接调查典型调查4. ⑴直接观察法直接调查⑵实验法直接调查⑶访问法直接调查⑷网上调查直接调查5.略6.略第三章一、判断题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二、选择题1.B 2. B 3. C 4.A 5. D 6.A 7.D 8.B 9.D 10.A 三、多项选择题1.ACD 2.BCD 3.ABDE 4.CD 5.ACE 6.BCE 7.BCD 8.ABE 9.BCDE 10.BC 四、填空题1.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2.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3.品质分配数列变量分配数列4.组限每个组的最大值每个组的最小值组中值5.反比6.上组限不在内7.等距分组异距分组8.按某标志分的组各组相应的分配次数或频率或标志值频数频率9.钟型分布、U型分布和J型分布。
《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
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引言《统计学基础(第2版)》是一本经典的统计学教材,为学习统计学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档是针对该教材的参考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第一章统计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领域。
统计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做出准确的推断和决策。
第二章数据描述本章主要介绍了描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描述统计学是通过统计指标和图表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的方法。
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包括条形图、折线图、散点图等。
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本章主要介绍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概率分布。
概率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概率分布是描述随机变量可能取值和概率的函数。
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分布和连续型分布,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第四章统计推断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的过程。
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值,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数据判断总体参数是否符合某个假设。
第五章参数估计本章主要介绍了参数估计的方法和技巧。
参数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值,主要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是用一个数值估计总体参数的值,区间估计是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的范围。
第六章假设检验本章主要介绍了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步骤。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数据判断总体参数是否符合某个假设,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决策。
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单样本检验、两样本检验、方差分析等。
结语通过学习《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数据和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档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帮助,更好地应用统计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第一至四章答案第一章一、思考题1.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2.统计数据的分类:按计量尺度: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获取数据的方式: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按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特点:分类数据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顺序数据的分类是有序的;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是定量数据;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截面数据也称静态数据,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也称动态数据,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对武昌分校的全体教师进行工资调查,那么全体教师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五十名教师进行调查,这五十名教师的集合就是样本,全体教师工资的总体平均值和总体标准差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五十名教师工资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教师的工资。
4.有限总体:指总体的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
例如:武昌分校10级金融专业学生无限总体:指总体所包含的元素是无限的、不可数的。
例如:整个宇宙的星球5.变量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同时数值型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6.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位数断开,可以一一列举,例如“产品数量”、“企业数”。
连续型变量的取值指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
例如“温度”、“年龄”。
二、练习题1.(1)数值型变量(2)分类变量(3)数值型变量(4)顺序变量(5)分类变量2.(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IT从业者,样本是从IT从业者中抽取的1000人,样本量是1000(2)“月收入”是数值型变量(3)“消费支付方式”是分类变量3.(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所有的网上购物者(2)“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分类变量第二章一、思考题1:答:1:普查的特点:①: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②: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调查时间;③: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4:普查的使用围比较狭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的、特定的现象。
2:抽样调查的特点:①:经济性;②:时效性强;③:适应面广;④:准确性高。
2:答:具体收集方法有:①:询问调查:a:访问调查,b:邮寄调查,c:调查,d:计算机辅助调查,e:座谈会,f:个别深度访问;②:观察与实验:a:观察法,b:实验法。
3:答:调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表等。
4:答:⑴:调查问卷指的是用来收集调查数据的一种工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所设计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说明以及码表组成的一种调查形式:⑵组成:由开头部分、甄别部分、主体部分和背景部分组成。
5:注意的问题:①:提问的容尽可能的短;②:用词要确切、通俗;③:一项提问只包括一项容;④:避免诱导性的问题;⑤:避免否定式的提问;⑥:避免敏感性的问题。
6:方法主要有:两项选择法、多项选择法、顺序选择法、评定尺度法、双向列连法五种。
7:问题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问题的安排应该具有逻辑性;②:问题的顺序应该先易后难;③: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先放在前面;④:开放性问题放在后面。
第三章一、思考题1:答:数据预处理容:数据审核(完整性和准确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数据筛选和数据排序.2:答:区别:首先:条形图中的每一个矩形表示一个类别,其宽度没有意义,而直方图的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其次: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的,而条形是分开排列的;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定性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是用于展示定量数据。
3:答:区别:饼图只能显示一个样本各部分所占的比例,而环形图可显示多个样本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4:与直方图相比,茎叶图既能给出数据的分布状态况,又能给出每一个原始数值,即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
而直方图虽然能很好地显示数据的分布,但是不能保留数据的原始数据信息。
5:应注意的问题:图标中应包括以下特征:①:显示数据、②: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图形的容上,而不是在绘制图形的程序上、③:避免歪曲、④:强调数据之间的比较、⑤: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⑥:有对图形的统计描述和文字说明。
第四章一、思考题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集中的程度: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态。
2、四分位数的计算方法:四分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四分位数时,首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四分位数所在的位置,该位置上的数值就是四分位数。
3、几何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值的连乘积的数据值个数次方根。
比率数据属于相对数,它不能如绝对数那样对其进行累加,而只能对其进行连乘。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比率数据的平均采用几何平均要比算数平均更合理。
4、众数是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数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最高峰,众数也有可能不存在;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最高峰点,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众数。
主要适合作为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主要适合作为顺序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在研究收入分配是很有用。
平均数对数值型数据计算的,而且利用了全部数据信息,在实际应用中最广泛。
当数据呈对称分布或近似对称分布时,三个代表值相等或相近,此时应选择平均数。
但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对于偏态分布的数据,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此时应考虑中位数或众数。
5、对于顺序数据,主要使用四分位差来测量其离散程度;对于数值型数据主要使用方差或标准差来测量其离散程度。
6、有了平均数和标准差之后,可以计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的标准分数,以测度每个数值在该组数据中的相对位置,并可以用它来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有离散点。
7、标准差是反映数据差异水平的绝对值。
一方面,标准差数值的大小受原始数据绝对值大小的影响,绝对值大的,标准差的值自然也就大,绝对值小的,标准差的值自然也就小;另一方面,标准差与原始数据的计量单位相同,采用不同计量单位计量的数据,其标准差的值也就不同。
因此,对于不同组别的数据,如果原始数据的绝对值相差较大或计量单位不同时,就不能用标准差直接比较其离散程度,这时需要计算离散系数。
二、练习题1. (1)M 0=10 中位数位置=n+1/2=10+1/2=5.5 M e =10-x =n x n i i∑=1=10151442++⋅⋅⋅++=96/10=9 (2)Q 5.24%25==n 位置 , Q 5.5274%25=+= Q 5.743%75==n 位置 , Q 1221212%75=+= (3)s=()112--∑=n x x n i i=2.4110)6.915()6.92(22=--+⋅⋅⋅+- 2. (1)依表数据可知M 190= M 230=,将数据排序,可得:中位数位置=1321=+n 所以M e =23 (2)25.64254%25===n Q 位置,19)1919(*25.019%25=-+Q 5.2625-27*75.02575.18425*3%75%75=====)(,位置Q Q(3)2425231715191=++⋅⋅⋅++==∑=n x x n i i65.612510621252)2423()2419(1)(221=-=--⋅⋅⋅+-=--=∑=n x x s n i i(4)从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看,网民年龄大多在23~24.标准差较大,网民间年龄差异较大。
3.(1)如图所示:(2)799===xs = 714.0808.419)78.7()75.5(22==--⋅⋅⋅+- (3)因为两种排队方式平均数不同,所以只能用离散系数进行比较。
v 1=102.07714.0;274.02.797.12===v 因为v 1>v 2,所以第一种方式离散程度更大。
(4)选择第二种方式。
因为第二种的平均等待时间短,离散程度小于第一种,每位顾客等待时间差别小,更具有优势。
4.甲的平均成本=41.193426600301500201500153255120030002100==++++=总产量总成本乙的平均成本= 29.183426255301500201500153255150015003255==++++=总产量总成本 两单位单位成本虽然一致,但乙企业中成本较低的产品比重较大,从而拉低了总平均成本。
6.(1)两位调查人员得到的平均身高相差不多,均值的大小并不受样本大小的影响。
(2)两位调查人员得到的身高的平均差应该相差不打,因为标准差也并不受样本大小影响。
(3)所取样本较大的调查员获得身高最高或最低者的机会更大,因为样本取得越多,变化围越大。
7.比较男女生体重差异,应用离散系数进行比较:v 女=5/50=0.1 v 男=5/60=0.08 所以女生的体重差异较大。
(2)男生:磅磅,112.2*51322.2*60====s x 女生:磅磅,112.2*51102.2*50====s x8.可以通过标准分数进行比较:z A 5.050400425;115100115=-=-=-=-BB B B A A A s x x z s x x 因为A 项测试的平均分数高出1个标准差,而B 只高出0.5个,所以A 项测试比较理想。
9.根据公式z i =sx x i -得由图可知,周一和周六两天失去了控制。
10.(1)应该采用离散系数,它避免了不同数据水平高低对其的影响。
(2)成年组身高的离散系数:v s=4.2/172.1=0.幼儿组身高的离散系数:v s=2.5/71.3=0.因为幼儿组身高的离散系数大于成年组的,所以幼儿组身高的离散程度相对较大。
11.(1)应该从平均数和标准差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对各种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时,应该用离散系数。
(2)如图所示:从三种方法的集中趋势看,A的平均产量、中位数以及众数最高从离散程度看,A的离散系数最小,应该选择A。
12.(1)应该用标准差来评价。
(2)从图中两种股票的离散程度可知,商业类股票的收益率的离散程度小,因而投资风险也较小。
(3)从投资获益角度我会选高科技类股票,高风险高回报;从投资风险角度,我会选商业类股票,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