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一、陈述性知识概述
(一)陈述性知识的概念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等。获得这类知识主要用于解决“知”的问题,它与我国教育实践中的“知识”概念相吻合。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知识应当包括四种类别,即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know what),指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基本知识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 why),指对产生某些事情和发生事件的原因和规律性的认识;技能知识,知道怎样做(know how),知道实现某项计划和制造某个产品的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人力知识,知道是谁创造的知识(know who),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这种划分方法通常叫“4W”法。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类都可归入陈述性知识的范畴。
(二)陈述性知识的分类
如上所述,陈述性知识主要表现为言语信息,加涅依据各种言语信息的复杂程度不同,将它们区分成三种类型。(1)符号(labels),即用以指称相应事物(包括特殊个别事物和类别性事物)的标记。换言之就是事物的名称。标记同一事物的符号一般有两种形态,即形符(主要指文字符号)和音符。比如钟表这类物品,在汉语中它的形符是“钟表”,音符是“zhōnɡbiǎo”。这两种形态是可以分离的。(2)事实(facts),指用以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说的命题。(3)知识群,即各种事实的聚合体。一个知识群就是一个命题网络。
加涅认为,言语信息对学生来讲具有三种功能:第一,它们常常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必备条件,不知道基本的知识,就不可能学习复杂的规则;第二,它们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这样;第三,是思维运行的工具。当学生试图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他往往先要思考头脑中已有的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再作出选择。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学习的模式
学习的模式是指学习的结构与过程。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加涅认为,在现有的各类学习模式中,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是最典型的。(施良方:《学习论》,31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从图6-1中可见信息从一个结构流到另一个结构中去的流程:
图6-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进入感觉登记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但在注意或选择性知觉机制的作用下,大部分信息将在百分之几秒的时间内消逝,只有部分被注意或选择的信息被登记了。接着,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时间稍长,一般为30秒,但短时记忆的容量却小得可怜,通常只能容纳5~9个单元信息项目。这可能与短时记忆是人的信息加工场所有关。然后,信息离开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随便放置在那里,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经过编码的信息就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一般认为个体的长时记忆是永久性的,储存于此的信息是不会遗失的。当需要使用信息时,经过检索将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信息从长时记忆中被提取时有两个出口:一是直接从长时记忆送往反应发生器,这类信息多是个体经过练习已经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的程序性知识;二是从长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与新进入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加入到信息加工过程中,以帮助更好地获得新信息。
图6-1中最为独特的是左边的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正是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执行控制即我们后述的策略性知识发挥功能的过程。它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信息的方式等。所以,在本模式中,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图6-1中可见,左侧的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是作用于右侧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每一环节的。它就像是一个司令部,控制着个体的信息加工的全部流程。加涅根据此模式提出了自己的八阶段学习模式。
(二)符号表征学习
在三类陈述性知识中,最简单的是符号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从通常意义上讲,符号表征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代表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就表现为词汇学习(vocabulary learning),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实际上,符号表征学习是个体学习历程
的起点,任何个体的学习都是从符号表征学习开始的。那么,符号表征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图6-2的模式来说明。
图6-2符号表征学习的阶段
如图6-2所示,符号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是连接生成阶段。当现实中一只活生生的狗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通过视觉将这只狗的各种视觉刺激特征输入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这只狗的表象。与此同时,成人用手指着(或其他方式)孩子面前的狗对孩子说:“这是狗。”于是,孩子又通过听觉将这一音符输入大脑中,并产生一个刺激兴奋点。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可知,在孩子大脑中的关于狗的表象与音符“ɡǒu”之间将产生暂时神经连接,当类似的事件多次出现后,狗的表象与音符“ɡǒu”之间的连接就逐渐固定下来了。至此,符号表征学习的输入定型过程(早期阶段)结束。
后期阶段是反应检测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检测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符号表征的意义。当一只狗再次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能够说出“狗狗”或“这是狗”等话语,可确定孩子已经完成了关于“狗”的符号表征学习;另外,当孩子听到成人或其他孩子发出“ɡǒu”的声音时,表现出寻找狗的动作行为(比如问“在哪儿”),也是确认孩子已经完成了关于“狗”的符号表征学习的一条途径。
由此可见,符号表征学习实质应该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相关原理与策略对符号表征学习是有指导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表征任一客观存在的符号都有两种或三种形态,表征有形存在的符号有表象、音符和形符(主要是语言文字符号),而表征无形存在的符号只有形符和音符两种。在符号表征学习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将表征某一存在的所有符号形态统一起来。在上例中孩子学习“狗”的表征符号时,只完成了表象与音符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形符、音符和表象三者的统一要到学校学习中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