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2.1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陈冬燕(2003)认为,通过对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委派财务总监等形式,促进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财务总监的工作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投资公司的国有资产营运和财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协助投资公司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能是财务监督,并参与财务计划的制定,重大经济决策和财务收支必须与法定代表人一起审批。
刘静、李竹梅(2005)提出当前,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2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借鉴COSO 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田淑华(2005)认为,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监督会计报表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朱翼(2006)指出,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3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
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陈志斌(2007)在对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先进的内控框架构建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有效内控机制。
2.2 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审计师评价对客户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致性和稳定。
James M.Peters 和Jefferson T. Davis(2004)使用Access 数据库以及三张Excel 表格建立了规范决策工具来帮助审计师选择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
仇莹(2005)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模型是对内部控制目标、控制程序、控制风险及会计报表认定目标、COSO 报告中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和评价。
何凤平、吴军(2005)认为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孰轻孰重。
陈良民(2005)认为我国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和规定的有效执行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并对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3 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
3.1 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楼得华(2005)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分析,认为中小企业有其固有的弱点。如在控制环境中的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这一面,认为中小制造企业出于诚信理念以及节约成本方面的考虑,往往忽视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和职工培训等工作,这在内部控制中是它的薄弱环节。
胡秀山(2008)研究认为中小制造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内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