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这一变革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一、现代主义的表现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上。

20世纪初,一批文化精英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学规范,追求个性和自由。

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实验。

例如,鲁迅的《野草》采用了多种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

另外,胡适的《文艺改良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主张用通俗的白话来表达文学思想,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文学领域,它与现代主义相比,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游戏性和多元文化的碰撞。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这种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的描绘变得更加模糊和多样化。

作家们不再追求真实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荒诞和幻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它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幻想和夸张来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的探索和游戏。

王小波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续篇》等充满了对语言的戏谑和游戏。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荒诞的情节,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主义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反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游戏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我们审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简单的学术流派或文化现象,而是一种复杂且多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后现代主义以其对权威的质疑、对多元性的强调以及对边缘声音的关注,为传统文化的解读带来了新的活力。

它打破了传统解读中单一、线性的思维模式,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的实体。

相反,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多元的,是可以被不断重新诠释和建构的。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传统文化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传统的文化解读往往依赖于权威的解释和既定的规范,而忽视了个体的理解和体验。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来解读传统文化。

这种对个体解读的尊重,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不同的个体眼中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注重对边缘文化和小众文化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往往只有主流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元素得以广泛传播和重视,而那些边缘的、小众的文化则容易被忽视和遗忘。

后现代主义则试图挖掘和恢复这些被边缘化的文化元素,将它们纳入到传统文化的整体解读中。

例如,一些民间的、地方的习俗和艺术形式,在过去可能被视为次要的或不重要的,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它们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还体现在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诠释上。

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这些文化符号不再具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解读方式产生新的含义。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殷 都 学 刊
念 和等级 制度 被 颠 倒 了 , 代 主 义 中的个 性 和 风 现
格被消 除得 一干 二净 。
里达 。其 他 代 表 人 物 还 有 德 国哲 学 家 哈 贝 马斯
等 。哈 贝 马 斯 是 一 位 维 护 现 代 性 的后 现 代 主 义 者 。他对 人 与人 的关 系 的 强调 , 以及 在 人 际关 系
2 后现 代 主义 思潮 的文 化特征 . 美 国学者 弗雷 德里 可 ・ 拇 逊 教 授 在 《 现 杰 后 代 主 义与 文 化 理 论 》中 , 括 了后 现 代 主 义 文 艺 概
四个基 本 审 美 特 征 :即 : 体 消 失 、 度 消失 、 主 深 历
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及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 的存在 主 义文 学 和 “ 掉 的 一 代 ” “ 色 幽默 ”、 垮 、黑 荒诞 派戏剧 、 新小 说 派 , 等 。 等
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 现代 主 义 ; 后 文化 思 潮 ; 思 ; 元化 反 多 中 图分 类 号 :0 9 B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28 2 1 )2— 0 1— 4 10 0 3 (0 0 0 0 7 0


现代 主义 与后现 代 主义
后 现代 主 义是 2 0世 纪 末 西方 社 会 流 行 的 一 种 哲学 和文 化 思 潮 , 显 著 特 征是 强 调 反 思 和批 其
境 和下 意识 领域 , 求 表 现 人 们 在 一 瞬 间感 受 到 追 的 、 秘的、 神 抽象 的王 国 , 方 学者 把 这 种鼓 吹 反 西 现 实主义 的 、 主张 作 家 任 意妄 为 和疯 狂 自我表 现
的文艺思 想 , 统地 称之 为 现代 主义 思潮 。 笼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中国新世纪文学的风格与思潮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中国新世纪文学的风格与思潮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中国新世纪文学的风格与思潮中国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丰富多彩的,其涵盖了多种流派和文学风格。

新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文学思想和风格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为主的新文学思潮。

在这些新思潮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如新古典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青年派、网络文学等。

本文将就这些文学流派进行解读,以描绘中国新世纪文学的风格和思潮。

一、新古典主义在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文学流派——新古典主义。

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诠释,以及对文学传统的发扬光大。

新古典主义重视对文化的承继和发展,强调“文化的复兴”。

在这种思潮中,古典文学成为了一种可以使现代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在新古典主义的文学创作中,作者竭力寻求一种极致的美感表现和境界体现,其典雅、简约、闲适、清静、安详的气息,给人一种出尘脱俗的感受。

同时,这种流派的作品也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新诠释和发掘,对当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反思。

二、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写实主义潮”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流派。

在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中,新写实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

新写实主义认为,真实社会生活的呈现才是文学的真正使命,它通过真实地反映生活、呈现真实的现实情境来探讨社会、人性的问题。

在新写实主义的主张下,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写实,更加精益求精。

新写实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性,在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社会各种不公、不道德的斥责和批评,也对民众的疾苦、生存状态等进行了真实反映和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在文学领域中,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

在文学创作中,后现代主义致力于对文学传统的破除和颠覆,强调对现代社会中诸多问题的反思、探究和表达。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和多元性,它们往往缺乏传统的叙述结构和情节安排,采用一些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破碎的语言风格。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主流文化,对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后现代,取其利,去其弊,对加强主流舆论,提高文学的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自文艺复兴始,到20世纪中期,是西方世界走向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从总体和全局上看,以封建宗法制为标志的前现代社会已到终点。

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的主导的文化精神是充满活力的理性启蒙精神。

此后,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

从社会文化性质而言,前者的关键词是“现代性”,而后者的关键词是“后现代性”。

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上,我倾向于吸纳和借鉴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合理因素,采纳与启蒙现代性相和谐、相配合的另一种形态的审美现代性,以有利于推动和加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如何评价后现代性?既不能因为现代性具有负面影响,而否定现代性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反过来因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忽视现代性的负面作用。

应当全面地辩证地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做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其实,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反传统、非理性和反对现代化给人带来异化等方面也存在着精神意向上的一致性。

我们既要看到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连续性,又要看到在这种高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质态和新质变。

忽视现代性的负面作用,夸大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否定后现代性;或夸大现代性的负面作用,贬抑现代性的历史功绩,消解和颠覆现代性,甚而主张倒退回前现代,都是不妥当的。

后现代和当代中国国情最为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当代中国如何面对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需要探讨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对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当代中国的适用程度和适用范围问题。

我们的国情定位,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过渡与生成。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种形态多元并存。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虽然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但还存在着浓厚的前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逐渐崭露头角。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于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提出了质疑,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桎梏,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的文学界,一些作家开始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来创作,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体现在对于现实的解构和重建上。

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描写,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则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构现实,挑战现实的表象和常规。

例如,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于家族历史的多重叙述和碎片化的结构,揭示了现实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对于现实的解构和重建,使得作品更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引发了读者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还体现在对于语言和叙事的创新上。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语言规范和叙事方式,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来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张力的作品。

例如,作家余华的《活着》通过使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以及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这种对于语言和叙事的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还体现在对于身份和认同的探索上。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挑战传统的身份认同观念和社会规范,探索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存在和定位。

例如,作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于女性身份的反思和探索,呈现了一个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于身份和认同的探索,使得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考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在近年来逐渐显现出来。

通过对于现实的解构和重建、对于语言和叙事的创新以及对于身份和认同的探索,作家们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意识不仅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八十年代文化革新影响下的后现代思潮研究

八十年代文化革新影响下的后现代思潮研究

八十年代文化革新影响下的后现代思潮研究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场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和文化革新的推动力量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和思想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应运而生,成为八十年代文化革新的重要思想倾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潮产生和演化、思潮主要内容以及意义等方面探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八十年代末期之前,中国社会和文化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经过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浩劫”的洗礼,整个社会的文化浸透着一种怀疑、恐惧、敌视的氛围。

这种氛围长期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为文化革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少文艺家和思想家在这个机遇下开始拥抱现代性,放弃二元对立和现实主义的刻板印象,开始探索更为自由、灵活的艺术方式和思想形态。

这些探索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思潮,其中后现代思潮就是比较典型代表之一。

二、思潮产生和演化后现代思潮最开始产生于西方社会,是一种批判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哲学倾向。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权威和常规,追求超越和变异,关注弱势和异质性,注重多元、复杂、边缘和矛盾的文化实践。

这种思想开始流入中国文化领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后现代思潮主要体现在文学、文化批评和哲学领域。

在文学领域,以钱锺书、陈丹青、余华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对主流文学及其传统观念的反叛为主导,倡导“写实的死亡”、“微观小叙事”、“抽象诗意”等概念。

在文化批评领域,以茅盾文学奖事件为反应,评论家们开始反思文化生产体系对于文学的束缚,倡导反对文学权威的思想,提倡自由的文化实践。

在哲学领域,一批先驱们开始对传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物主义进行质疑,提出“深度现象学”、“后现代存在论”等新思想。

三、思潮主要内容后现代思潮的主要内容是对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是指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追求边界模糊、多样性和异质性。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兴起,并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倡导试图打破一切传统的框架和规范,对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文学创作方式产生了激烈的冲击。

它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现实观念的颠覆,促使作家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独立的思考,使得文学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性和表达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接合点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批判与反传统倾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常常以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秩序为主题。

这种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紧密相关,两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解构和批判上存在共同点。

2. 叙事技巧与碎片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展示出后现代主义对叙事形式的影响。

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呈现出多个视角和多元的观点。

3. 细节描写与现实主义融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与关注。

这一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关注和塑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更好地表达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个体的体验。

4. 大胆创新与反传统美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对美学传统进行突破,大胆尝试创新。

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与反叛,这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美学的冲击和改变密切相关。

三、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议尽管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许多交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反映和延续。

在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与“80后”思潮和“乌托邦”思潮展开了相互影响、冲突与共存。

在中国文化领域,“后现代”思潮的推广和影响逐渐显现,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思潮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社会文化、80后思潮、乌托邦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推广、影响、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而开始崭露头角的。

这一思潮的出现,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思想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尝试。

“后现代”思潮的诞生背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涌现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接纳和回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交融和碰撞。

这一思潮的涌现,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范式,更为中国未来的文化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2 解读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交错,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图景。

新文化运动探索了中国文化的未来和后现代方向

新文化运动探索了中国文化的未来和后现代方向

新文化运动探索了中国文化的未来和后现代方向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文化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重构,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探讨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未来和后现代方向。

一、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基因。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了很多挑战,甚至被认为过时和落后。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思想和哲学,让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重新焕发出活力。

例如,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责任和社会义务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被重新解释为企业社会责任和公民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影响。

二、开放视野,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对立。

传统文化认为天人合一,强调天道自然,礼仪德行;而西方文化倾向于理性思维、个人主义、自由和竞争。

然而,当今世界正朝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和互惠互利的环境已经形成。

因此,我们需要开放视野,学习和吸收外部文化的优势,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侠小说所呈现的武士精神和英雄主义,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气质和国家的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探索后现代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文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性和相对主义,否定一切“大故事”,认为没有任何意义的“唯一真理”存在。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个体,强调每个人的不同观点和主张。

因此,探索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

后现代文化不仅需要包容多元文化又需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传承中国文化中的美好传统,再利用现代技术与思想方式,传达跟多元化的讯息,形成具体象征性的艺术及概念。

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创新和国际影响力才能持续增强。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探索文化的未来和前进方向。

我们需要融合传统和现代,开放视野,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探索后现代思潮,使中国文化在21世纪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正日益成为文化与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范式,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充满了反传统、反规范、反权威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性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焕发出独特的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观念框架,打破了对知识的单一权威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文化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引领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权威性话语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和文学风格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为显著。

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叙事形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家们开始注重叙事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以及对语言的反思和实验。

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深刻地激发了中国作家们对文学价值和文学批评的重新思考,推动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影响除了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对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为中国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激发了中国哲学家对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

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与多元文化观念,也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多元解释和多元认知。

总结与回顾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框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化的构建之路——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孕育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在欧美达到巅峰。

它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其影响相当深远,不仅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而且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一股仿效的热潮。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四个基本的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第一次见面,是1985年由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詹姆逊在北大讲授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

北大教授王宁于1991年主持翻译的《走向后现代主义》一书,则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门前沿科学。

之后,由王岳川、尚水于1992年编选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一书,更为系统地译介了后现代文化和美学方面的主要文献,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迅速蔓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兴盛迅速扩展到除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特征最为明显的领域是文学与前卫美术,如当时的现代派和寻根小说)。

于是,一批在文艺理论界有声望的学者激情宣称: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来临了!且不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单就是否在中国产生了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十分可疑,而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却为当时的理论界所忽略,至少也可以说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源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

当西方生产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个体生存方式与生产活动的限制,个体的生存方式与工作方式完全被纳入了固定的程式之中,引发了个人对人生意义的消极对待。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重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存发展构成了胁,使得一部分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偏离,使其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信任发生了根本动摇。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全面渗透,这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理论界带来了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全面思考。

作为一次极大的思想冲击,后现代主义无疑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阐释,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和一种新的批评模式,这又逐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

但在中国特有文化语境下,面对产生于西方本土文化范畴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彻底解构精神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体现以及对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崇尚,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从来都是并存的。

那么,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一外来思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0-01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要旨“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及西方发达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它早已广泛地影响和渗透到了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近三、四十年来集广泛争论于一身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涵盖面之广以及其特性的纷繁复杂。

综合前人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状况,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界定,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一是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①;二是作为一种理论性概念,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兴文化现象和理论思潮,是对西方理性文化全面冲击后到达的某种特殊文化状态,它所显示出的是与之前现代主义以中心意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态度。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思潮,它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是一种对传统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挑战和否定。

它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哲学、社会、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浅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整个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混乱和动荡,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被迫沦为政治的工具和牺牲品。

这种极左的政治运动,对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自由思想的追求、自我表达的需要造成了严重打击。

因此,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则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科技迅速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整个世界开始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各自间产生了新的文化和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而是全球化、多元化和跨文化的。

3. 环境问题的引发人们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例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的过度利用等问题正不断加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但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文化冲突。

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消耗,呼吁对自然和人类共同关注和尊重。

二、理论渊源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一些重要的理论影响。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是无序的、混沌的,这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接近。

弗洛伊德的超越自我和日益扩大的认知范畴,帮助人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认识体系的否定。

2.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在其《Truth and Method》中提出了文化解构理论,也深刻精辟地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厌恶了当前的生活环境,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发生的一场变革。

它不是西方社会特殊的一种现象,而是波及全球,席卷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给世界各国的艺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中,各种艺术流派盛行,出现了许多怪诞、奇异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它不仅被认为在思想上有别与传统艺术的思想潮流,也昭示这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开启了艺术领域的新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文化后现代主义是20世界在西方兴起,它深受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出现了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基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表现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省,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的全盘颠覆,重新解释新的艺术观念,这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伴随着西方艺术的逐渐渗透,20世纪出现了广泛的后现代思潮,成为了世界性的现象。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影响如此之大?到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对这种奇特、怪诞能够影响全球的艺术观进行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图景(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18年法国的《世界报》向读者宣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末作崇“以来,20多年来,这个幽灵已现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并以弥漫整个世界1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根据英国学者詹克斯的考察,认为英国艺术家查普曼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2他在1870年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中,首次提到”后现代“油画艺术的口号。

他用后现代来表达对法国前卫画派的超越于创新。

1917年,德国的潘维滋在其著作《欧洲文化危机中》再次提到。

之后,西班牙作家翁尼斯于1934年在文学批评领域首次使用,在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是哲学界谈后现代的第一人,他给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定义是“对于超级学生的怀疑”他的哲学上后现代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启蒙哲学的现代性的否定,而艺术上的后现代性有肯定了艺术上的现代性。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1)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1)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1)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思潮,它质疑并颠覆了传统现代主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中国,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促进了各种思潮的涌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由派思潮”,它主张个人自由和民主政治,并倡导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

自由派思潮对于后现代思潮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为后现代思潮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

同时,自由派思潮也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启发,觉醒了对传统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怀疑,开始思考自由和民主的内在问题。

另外一个对后现代思潮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潮是“反现代思潮”。

这一思潮源于对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主张回归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

反现代思潮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方面,反现代思潮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与后现代思潮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是相似的,例如对权威的质疑和对现代化进程的怀疑。

另一方面,后现代思潮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解放和多元文化的包容,而反现代思潮则更加注重传统的秩序和价值体系,两者在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

此外,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思潮,例如民族主义思潮和环保主义思潮。

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与后现代思潮存在共鸣和吸引,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例如,民族主义思潮在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团结时,与后现代思潮中强调个体解放和多元文化的思想存在冲突;环保主义思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与后现代思潮中追求自由和多元的价值追求存在冲突。

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潮在中国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关系是复杂的。

它既受到了自由派思潮和反现代思潮的推动和启发,也与其他思潮存在共鸣和吸引。

然而,在一些理念和价值观上,后现代思潮与其他思潮存在冲突和矛盾。

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中国的思潮发展更加多元和富有活力,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席端平
【期刊名称】《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4)004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兴起于西方发达社会,是一种国际性的文化思潮,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应对这种挑战,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席端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2.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3.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特点与后现代精神
5.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影响之管窥--兼论后现代主义之特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厌恶了当前的生活环境,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发生的一场变革。

它不是西方社会特殊的一种现象,而是波及全球,席卷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给世界各国的艺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中,各种艺术流派盛行,出现了许多怪诞、奇异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它不仅被认为在思想上有别与传统艺术的思想潮流,也昭示这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开启了艺术领域的新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文化后现代主义是20世界在西方兴起,它深受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出现了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基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表现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省,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的全盘颠覆,重新解释新的艺术观念,这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伴随着西方艺术的逐渐渗透,20世纪出现了广泛的后现代思潮,成为了世界性的现象。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影响如此之大?到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对这种奇特、怪诞能够影响全球的艺术观进行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图景(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18年法国的《世界报》向读者宣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末作崇“以来,20多年来,这个幽灵已现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并以弥漫整个世界1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根据英国学者詹克斯的考察,认为英国艺术家查普曼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2他在1870年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中,首次提到”后现代“油画艺术的口号。

他用后现代来表达对法国前卫画派的超越于创新。

1917年,德国的潘维滋在其著作《欧洲文化危机中》再次提到。

之后,西班牙作家翁尼斯于1934年在文学批评领域首次使用,在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是哲学界谈后现代的第一人,他给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定义是“对于超级学生的怀疑”他的哲学上后现代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启蒙哲学的现代性的否定,而艺术上的后现代性有肯定了艺术上的现代性。

从以上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于后现代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论断,他可以是哲学范畴、文化范畴也可以是历史范畴。

因此,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现象,既不同于西方前工业化时期的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化,而是一种独辟蹊径,具有个性的文化现象。

(2)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

人们早已厌倦了传统的艺术样式,对传统的艺术全盘反省和基本价值的消解,代之以一种新兴的艺术来迎合社会各个阶层的胃口。

二战以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分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流派,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了相互的论争3。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传播,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测起源、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3)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他产生的背景是十分复杂,本文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现实背景、哲学理论背景来探讨。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酿成人类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宣扬的理性制造出来的只有杀人的武器,人性的残忍和凶恶以及精神的堕落与工业文明以及科技的进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苦难的现实和现代主义宣扬的人道和理性相差甚远。

后现代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结果。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正是基于百年以来的现代运动之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产生也正是源自于现代主义文化和运动的消退和破产。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也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尤其是对帝国主义自身经济、政治矛盾冲突与危机的反映,是对两次世界大战残酷现实反思的产物。

从社会现实背景看,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流行还深深的根植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科技的现实之中。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人类也开始步入了后工业时代和信息社会。

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调整。

但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并不能消除,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对经济增长的利欲膨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理性主义造成的恶果,理性受到了怀疑和批判。

从哲学理论背景看,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理论思潮,它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与传统哲学有着紧密联系。

后现代哲学继承了结构主义、反人本主义的立场,从存在主义那里吸收了绝对自由的价值观,从解释学那里继承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和排拒普遍科学方法的态度,从现象学那里获得了对常识理论和传统的存疑态度以及分析意识现象的方法。

而且后现代主义受到悲观主义、非理性主义、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巨大影响。

因此,后现代主义也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表现(1)在美术中的表现在美术方面,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在西方涌现了一批以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画家,他们提倡否定一切,直接利用现成物作为艺术品,如贾斯珀·约翰斯的《愚人之家》4,这件作品是对杜尚选用现成品创作手法的戏仿.这些激近派的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不需要从哲学或学术角度深入了解这些东西,他们从谈话或报刊中同样能够获得新思想。

他们质疑那些从前辈们那里学来的原则,并且融入自己的思想。

这些艺术家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艺术大众化。

许多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思想与生活联系起来,如画作在电源开关上,涂在电话线上,扎根于便池中,悬挂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或潜伏在古怪的角落里,不知哪里开始,哪里结束。

这种现象完全消融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表现题材上,完全排除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使用波普艺术作为表现手法。

2、揶揄、嘲讽和游戏,成了后现代主义所反映的共同心理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中,古典成了他们手中的玩偶,被随意的搬用,或者公然地甚至粗俗的改造古典、修正古典,已成为后现代时期艺术的普遍现象。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费汀在他的作品中把毕加索的头像移到另一男子裸体形象上。

计余文在他的风俗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直接仿制了文艺复兴时期乔尔乔内的维纳斯诞生形象,但在她左边,则是中国民间传统人物形象,这些人穿着古代服装笑眯眯地、少见多怪似地欣赏着维纳斯的身体。

3、绘画作品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即折中主义。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重要特征。

解构之后又重构,只是不再是原有的元素。

绘画也融入了其它各种文化的因素 ,不断地错综复杂地折衷混合。

(2)在音乐中的表现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极端。

音乐似乎变成了单纯感官的东西,是反理性的。

后现代时期音乐不再称为“作品”,而称为“文本”。

这里不再对文本强调某种阐释,因为每一种阐释都只代表一个人的见解,强调每个人都要参与。

它是无深度,无织体,碎片化的堆砌平面式的陈述。

首先,我们应肯定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进步性,即“反叛意识”。

它是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挑战,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反动。

“它通过对语言解拆和对逻辑、理性和秩序的亵渎,使现代文明秩序的权力话语和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的神话归于失效。

对这一时期大多数音乐来看,其中一些作品与过去有着很复杂的关系,或直接与之竞争,或对不同的风格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这些作品仍然给人以传统协奏曲为主的印象。

实验性音乐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隔阂,主要原因在于音乐中没有词语,很难想文本一样运转,也很难传递后现代音乐中搞得一些观点,当然这些原则也有特例,如,凯奇,无声钢琴曲《4分33秒》(3)在建筑中的表现也许是建筑受到了艺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怪诞、夸张是它的主要特点。

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

他在大学时代就挑战密斯·凡德勒的“少就是多”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的看法,主张用历史建筑因素和美国的通俗文化来赋予现代建筑以审美性和娱乐性。

他在早期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义戏谑的成分,和对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

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恩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加以整理,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他的《现代古典主义》一书中完整的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类型,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奠基理论著作。

美国作家和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继续斯特恩的理论总结工作,在短短几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现代建筑运动》、《今日建筑》、《后现代主义》等等,逐步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理论系统,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4)在小说中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哲学不相信语言能够真实的描述世界,而这种怀疑促成了特定的艺术,从法国的新小说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靠的是事实和虚幻之间制造各种富有刺激的混乱。

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历史人物或其他小说中的人物会走到文本之中,这种后现代的手法加强了文本的不确定性,现代主义小说,在涉及文本和历史上有可能存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总是按规律行事,这一点,后现代主义作品与现代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后现代小说运用历史作为叙事这一观点以及与之相伴的回顾性讥讽,最受欢迎的就是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才在中国兴起,1985年,美国学者詹姆逊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讲座,这次他首次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文化。

这使得中国人第一次全方面的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

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大量学者开始潜心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且出版了大量的学生专著及论文,这为中国人全面深入了解西方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后现代思潮的进入,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倾向,如果把这种文化照搬不进行修改,必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其次,后现代思潮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如虚无主义、否定主义这些思潮必须加以修改。

最后,后现代的引入对中国现当代文化产生了冲击,使中国文化陷入两难的选择。

积极方面,后现代带给中国艺术一种全新的视野,让中国人更好的了解先进的艺术思想,可以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照体系,促进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