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母亲参照效应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下自我论文

东西方文化下自我论文

东西方文化下的自我摘要:本文从自我建构的角度提出东西方文化下的自我分为: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

文中通过在文化背景、自我结构、与他人的关系、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比较,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自我建构独立自我互依自我东西方文化1 自我的含义自我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自我在韦氏词典的定义是泛指“一个可以与他人分开来的个体”,或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定,一个人的人格及特点”。

2 自我建构: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我建构也可能不同(harb & smith, 2008;markus & kitayama,1991)。

西方人强调自我独立,欣赏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及表达自我。

东方人强调关注他人,并与他人相契合及和谐共处。

markus将个体这种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自我的认知结构,称为“自我建构”。

markus和kitayama(1991)提出有两种建构自我的方式:“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

“独立自我”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将自我看作是一个有边界的、独特的、自治的和不受约束的实体。

个体强调自身的能力、想法和感觉。

而“互依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把自我看成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人们会关注与他人的相同点,努力去和相关他人和谐一致,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员。

外部的地位、角色和关系是很重要的。

随着独立自我及互依自我测量的出现,关于自我建构的研究在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

很多研究结果支持了独立自我及互依自我的区分,如研究发现,两种自我在个体中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不同的文化中,主导性有所不同,亚洲集体主义文化中互依自我常常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中独立自我常常占主导地位(singelis, bond,sharkey,& lai,1999)。

3 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差异3.1 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文化背景对自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西方文化是崇尚个人主义的,以我取向的,自我中心的,是外倾向的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自我体现为独立自我;而东方文化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取向的,情景中心的,是内倾向的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下体现的自我体现为互依自我。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读了关于“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这一内容,我感触颇深,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回到了我身边那些真实发生的育儿场景里。

先来说说什么是“自我参照效应”吧。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在接触新信息时,如果这些信息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那我们就会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这在育儿中可太有说道了!就拿我姐家孩子学钢琴这件事儿来说。

一开始,小外甥女对钢琴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每次练琴都跟受刑似的。

我姐急得不行,各种威逼利诱,可效果甚微。

后来,我姐换了个法子。

她不再单纯地要求孩子每天练多长时间,而是跟孩子一起“玩”钢琴。

她会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想学钢琴却没条件的遗憾故事,让孩子知道妈妈对钢琴有着特殊的情感。

然后,她还会在孩子练琴的时候,坐在旁边,不是监督,而是跟着孩子一起哼曲子,甚至还会笨拙地在另一架电子琴上试着弹几下。

慢慢地,小外甥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她不再觉得练琴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觉得自己在和妈妈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件能让妈妈开心的事情。

你瞧,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神奇之处。

当孩子把学钢琴这件事与妈妈的情感、经历联系起来,就不再觉得那是孤立的、无趣的任务,而是有了特殊的意义。

还有一次,我带着小外甥女去公园玩。

路上看到一只小蝴蝶,她兴奋得不得了,非要去追。

我就跟她说:“宝贝,你看这小蝴蝶多漂亮,小姨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追蝴蝶呢,每次都跑得满头大汗,但可开心啦!”结果这小家伙追蝴蝶追得更起劲了,一边跑一边还喊:“小姨,我也要像你一样开心!”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孩子,让他们在这些事情中找到与我们的联系,他们会更投入,更积极。

再想想我们平时教育孩子,总是一味地讲道理、下命令,却很少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历融入其中。

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也更愿意在这种有温度的交流中去理解和接受。

回想起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的教育方式,似乎也能找到“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子。

我爸是个特别爱读书的人,他从来不会逼着我看书,而是经常在晚饭后,自己坐在那静静地看。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思考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2什么是自我图式3简述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4个体在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是如何推断自己的?5什么是自我觉知?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6什么是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和西方人的自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8简述自我表演的策略9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检控和自证预言?10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11简述自我的三成分模型12论述华人自我四元论的主要观点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1)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①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②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③休谟启蒙运动时代的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④康德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2)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①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

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②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

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③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④SullivanSullivan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人际距离调节自我_他人的神经表征_来自oFRN的证据_杨帅

~$人际距离调节自我_他人的神经表征_来自oFRN的证据_杨帅
(1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庆 400715) ( 2 重庆邮电大学思政部 , 重庆 400065) (3 成都理工大学 , 成都 610059)


为考察人际距离对自我 -他人表征的影响 , 采用金钱博弈任务检测了在自己操作、观察朋友操作和
观察陌生同学操作时的脑电成分反馈相关负波 (FRN)。结果发现 , 观察任务产生了类似于自我操作时输钱反 馈的负偏向 , 即观察者反馈负波 (oFRN); 在观察条件下 , 被试自评与朋友的亲近程度高于同学 (p<0.001), 两 前者说明自我和 者引起的 oFRN 达到边缘显著性水平 (p = 0.062), 亲近程度与 oFRN 呈显著相关 (p = 0.041)。 他人具有相似表征 , 后者则反映了自我对他人信息表征的替代性体验可能受人际距离所调节。 关键词 分类号 观察者反馈负波 (oFRN); 人际距离 ; 自我 -他人表征 ; 金钱博弈任务 B849: C91
666
5期

帅 等: 人际距离调节自我 -他人的神经表征:来自 oFRN 的证据
667
黄希庭 , 傅于玲 , 2012)。 在时间特性上 , 尽管自我独特性的事件相关电 位 (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研究不胜枚举, 例如, 自 我 或 非 我 的 姓 名 与 面 孔 识 别 (Tacikowski & Nowicka, 2010)、所有格代词 (如 , 我的 , 他的 )识别 (Zhou et al., 2010)、所有物 (如 , 手袋 , 鞋子 , 茶杯 ) 识 别 (Miyakoshi, Nomura, & Ohira, 2007) 及 自 尊 (Yang, Guan, Dedovic, Qi, & Zhang, 2012)与自我参 照 判 断 (Nakao, Takezawa, Shiraishi, & Miyatani, 2009; Yu, Tu, Wang, & Qiu, 2010)等研究 , 但几乎都 以自我和非我为维度, 没有涉及自我相关程度 (Chen et al., 2011)。Chen 等 (2011)尝试采用 Oddball 任务探讨自我相关程度的时程特点 , 以姓名为 “ 万 来自中国山东省的受试者为例 , 实验中自我 永凤 ”、 相关程度不同的靶刺激词分别为: 万永凤 (高相关 )、 山东人 ( 中相关 ) 、中国人 ( 低相关 ) 和美国人 ( 无相 对脑区中线电极点 (Fz, FCz, Cz, CPz 和 Pz)上 5 关 )。 个 ERP 成分 (N1、 P2、 N2、 P3 和 440~540 ms)的分 析发现 , 除 N1 之外均呈现出自我相关程度效应 (the degree effect in self-relevance), 即自我相关程 度较高的刺激在大脑中得到了更多的加工。具体 表现为 , 在相应成分上 , 高自我相关比中 (P2 、 P3 和 440~540 ms)、低或无 (P2、 N2、 P3 和 440~540 ms)自我相关条件诱发了更大的波幅 , 但在 N2 上与 中自我相关条件没有差异 ; 中自我相关又比低或无 (N2、 P3 和 440~540 ms)自我相关条件诱发了更大 的波幅 , 后两者之间没有差异。这说明 , 自我相关 程度影响了个体加工刺激词的 ERP 激活:与低或 无自我相关刺激相比 , 中自我相关与高自我相关刺 激词的加工具有较为接近的脑电激活。 Fields 和 Kuperberg (2012) 总结发现 , 已有研究在多个时间 窗内检测到了与自我有关的 ERP 成分:自我相关 加 工 在 晚 期 正 成 分 (P3) 上 具 有 稳 定 的 影 响 ; 在 200~300 ms (N2/N250, P2)时间窗内的结果还存在 争议 ; 200 ms 之前的成分 (N1, P1, N170/VPP)上则 得出了零结果 (null result), 即自我相关任务可能不 影响 200 ms 之前的 ERP 活动。心理加工过程的时 程特征既可能是注意、情感等心理加工优先性的问 题 , 也可能是心理加工深度的问题 , 因而深入探讨 自我和他人表征的时程特征是未来研究亟待探索 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 自我和他人表 征相似性的时程探讨还来自于真实的人际观察条 件 , 主要基于结果评价 (overcome evaluation) 的研

自我构念理论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自我构念理论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自我构念理论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近年来,关于自我构念(self-construal)的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自我构念是指个体如何理解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本文对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综述,一方面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文化对自我构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不同的自我构念所导致的认知过程差异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展望。

标签:自我构念;自我参照效应;认知加工;思维风格;心理距离关于自我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三句箴言之一。

根据第欧根尼·拉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很多领域都对自我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James W,1892;Marsh H W,Shavelson R,1985;Harter S,1985;Shrauger J S)。

其中的一个角度便是从国家或民族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研究,也就是自我构念。

心理学对自我构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开始涌现。

近年来关于自我构念与认知的相关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对自我构念在认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一、自我构念的含义及理论发展自我构念首先由心理学家Markus 和Kitayama(1991)提出,他们认为东西方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在自我构念上的差异,进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自我构念:独立型自我构念(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和互依型自我构念(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西方人的自我构念是一种典型的独立型自我,像西欧、美国、澳洲的文化中都是这种独立型自我构念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自我构念里,自我跟其他人是独立的,自我构念里只包含诸如我的名字、职业、性格等内容。

人们追求独特的自我、成功和业绩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而东方人的自我是一种互依型自我,强调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他人面孔情绪知觉中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一致性:来自ERP 的证据

他人面孔情绪知觉中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一致性:来自ERP 的证据
69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6期
丁小斌 等: 他人面孔情绪知觉中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一致性:来自 ERP 的证据
695
试回忆或再认这些词汇。研究者发现, 个体对那些 社会和生物属性(Han & Northoff, 2008), 大脑会自
关键词 自我参照; 母亲参照; 第三人称视角; 面孔情绪
a 分类号 B842
logic 1 引言 o 俗语有云: “打人不打脸, 骂人不骂娘, 揭人不
h 揭短”。在社会交往与人际互动中, 与自我母亲相关 c 的信息, 尤其是负面信息, 通常会引发个体的广泛 sy 关注和强烈情绪反应, 但是负面信息如果指向一般 P 他人, 个体的感受就未必如此强烈。同样的负面信
周爱保, 张奋, 马小凤, 李建升, 夏瑞雪, 2015)。上 网络存在共享的神经机制。mPFC 是面孔加工的扩
述研究中的“自我”通常是基于第一人称视角(first- 展神经网络(extended face network)的组成部分, 参
person perspective), 即个体以自我为中心来加工各 与面孔传达的语义信息和情感信息的提取(Wang,
息, 为什么指向母亲与指向他人会引发个体不同的
ta 感受?以往的研究并未明确提供这一问题的答案。 c 一 些 研 究 从 特 质 判 断 任 务 和 记 忆 诱 发 提 取 任 务 的 A 角度, 证实了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有“母亲”成
Han, Mao, & Lai, 2010; Vanderwal, Hunyadi, Grupe, Connors, & Schultz, 2008; Wang et al., 2012; Zhu, Zhang, Fan, & Han, 2007)。有关电生理的研究也进 一步发现, 母亲参照和自我参照还具有相同动机等 级的内侧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朱湘 茹 等, 2015)。上述研究为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和 母亲概念表达的重叠(Markus & Kitayama, 1991)提 供了不同角度的证据支持, 同时也验证了 Aron 等 (2004)的自我扩展模型(self-expansion mode), 该模 型认为中国文化中母亲与自我有着紧密的联系, 母 亲是中国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张海钟;张鹏英【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现状,对群体参照效应的概念、研究范式、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个体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自我参照效应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群体参照效应研究的不足及其展望.【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群体参照效应(GRE);机制【作者】张海钟;张鹏英【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6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成为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认知和行为,[1]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划分出不同的成分。

根据自我分类理论,自我概念由两个基本的自我表征所组成: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2,3],个体自我主要包含那些将个体本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独特特质(勤劳的、快乐的,或其他表示状态或行为的特质),而集体自我则主要是基于对某些群体的认同,在自我结构中包含着个人所隶属和认同的群体成分(成员资格,群体关系,社会角色,如队员,市民等),它们共同组成了自我概念。

根据集体自我的定义我们得知,集体自我是通过把自我纳入到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中,比较自我所归属的群体与外群而得以实现。

[2,4,5]Rogers等人[6,7]在Craik和Tulving[8]关于记忆加工深度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自我参照的加工任务,结果发现,被试对自我参照任务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其他参照任务(无论是语义参照还是他人参照),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自我参照效应,并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12]。

Johnson等人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群体参照的加工任务,首次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人们可能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信息记忆优于对其他群体的信息。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我 参 照 与母 亲 参 照表 现 出相 同 的趋 势 ; 但 在再 认 判 断 的反 应 时上 , 自我 参 照 的速 度 明显 快 于 母 亲 参 照 。 这表明 , 中 国 人 的 母 亲表 征 与 自我 密 切相 关 , 但 在更 敏 感 的探 测 中 , 仍 能 发 现 两 者 之 间具 有 相 互 独 立 性 。研 究 同 时 发现 , 与 母 亲 参 照 相 比较 , 自我 参 照 效 应 的

编码 4种 实验 条件 ,对人 格 特质 词汇进 行不 同编 码 水 平 的判 断 。 在 随后 的记 忆测 试 阶段 , 研 究 者在再 认 判 断 的基 础 上增 加 了 R / K判 断 , 即如 果 被试 真正 清
楚 地记 得这 些项 目,能 回忆起 单词 呈现 时 的细节 就
直 以来 , 自我是 心理 学 家们所 热 衷 的研究 对
方 文 化背 景 下 , 人 的 自我 概念 具 有 独立 性 ( i n d e p e n . d e n t ) 的特 征 , 强 调 维持 自我 的完整 性 和排他 性 。
个 非常 丰 富的 图式 表征 ,那 么 自我编 码与 他人 编
码 引起 的记忆 效果 的差 异就 会减 少 , 自我参 照效 应 也 降低 。
27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 的影响
管 延 华 迟 毓 凯
( 1广 东 第 二 师 范 学 院教 育 系 , 广州 5 1 0 3 0 3 ;2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 广州 5 1 0 6 3 1 )

要: 采 用 错 误 率 和反 应 时 为指 标 , 比较 了 自我 参 照 和母 亲参 照对 人 格 特 质 记 忆 的影 响 。 结 果 发 现 , 在 再 认 判 断 的错 误 率 上 , 自

大学生自我参照效应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来自听觉任务呈现方式的证据

大学生自我参照效应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来自听觉任务呈现方式的证据
后, 被试 进行 自由回忆 。 结果 表 明 , 自我组 的记忆成 与名人参 照编码 和语 义编码 相 比较 , 出现 了明显的 绩 优 于包 括语义 加工在 内 的其 他 3 种 编码条 件 , 即 自我参 照效应 。这 些研究结 果可 以暗示 , 中国大学
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C o n w a y 和D e w h u r s t ( 1 9 9 5 ) 嗍 生的 自我 概念 中体 现 了与父母 的联结 成分 。杨 烨 , 将R / K判断程序用于 S R E的测验 中, 要求被试首 滕飞[ 8 1 采用 内隐联结测验 ( I A T ) 的研究范式研究发 先对每个项 目做新 / 旧判断 , 即是否在学习时见过 现中国大学生对父母 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 无论使
工 深度与 随意编码 条 件下 自我参 照效 应 的发 生 机 条件 与 口头报告 任务完成方式 下 , 大学 生 自我参照 制 并检验 了新研究范式 的可行性 , 发 现 自我参照 条 效应 、 父亲参照、 母亲参照以及他人参照等是否与
了 东方文 化下 的 自我概 念 包括 父母 的观 点 ;男大 学生的 自我概念 中纳入 了父 亲的更 多成分 , 女 大学生的 自我 感念 中纳入 了母 亲 的更 多成分 。
关键词 : 自 我参照效应 父亲参照 母亲参照 听觉任务呈现方式
自我参 照 效应 ( s e l f - r e f e r e n c e e f e c t , 简称 S R E ) 码 加工 并未 出现 与 自我参 照效应类 似的结果 , 而是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8 卷 总第 1 5 2 期 2 0 1 3 年第 1 1 期 总第 1 3 5 3 页
・ 调查研究 ・
大学生 自我参照效应 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条件下母亲参照效应的对比研究

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条件下母亲参照效应的对比研究


要: 该研 究采用新的研 究 范式在加 工深 度与 随意编 码条 件 下将 母 亲 与 自我 进行 对 比研
究。结果发现 , 新的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研 究范式下 自我 参照条件 与母 亲参 照条件 下的人格特 在 质形容词的 自由回忆率均没有 显著差 异。结果说 明 , 新的研 究 范式可 以用来探 究母亲 参照效 应 ; 中国人的 自我概念 中包括母 亲。这 一发现 既是对 前人研 究结果 的一种验 证也是 对母 亲参 照效应
心 理 学 探 新
21 00芷
背景下 个体 的 自我概 念 具 有 互依 性 的特 征 , 调保 强
词都 可能 与 自我参 照 条 件一 起 出现 , 可 能 与母 亲 也 参 照条件 一起 出现 。 2 1 3 程 序 ..
第3 O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理 学 探新
P YC S HOL OGI AL E L AT ON C XP OR I
2 0年 0l
总第 17期 1
第3 期
加工深度与随 意编码条件下母亲参 照效应的对 比研究
周 爱保 吴慧芬 史 战 李 琼 刘沛汝 张鹏 英
( 西北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系 , 州 7 0 7 ) 兰 3 0 0
发现 中国人 的 自我 概念 中包 括母 亲 而西方 人 的 自我
装 结 编 狸 深 构 码
音韵编码
词有 写母 中 大 字
词与 词 押韵
语编 惫 义码
' 词意 I 的 ×
髫 会 自参 编 , 适 描 你 躺茬 我 照 码 令 述 词
概念 中不 包括 母 亲 , 证 明 了 Ma u 和 Kt a 有 也 r s k iyma a 关文 化 与 自我 的观点 5, ru 等 人认 为东方 文化 1 Mak s ]

他人面孔情绪知觉中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一致性:来自ERP的证据

他人面孔情绪知觉中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一致性:来自ERP的证据

谢谢观看
在心理健康领域,正性情绪诱导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情绪障碍的干预。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引导他们和表达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负面情绪,改善心理 状况。自我参照加工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处理自我相关信息 时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为心理干预提供更精确的目标和更有效的策略。
正性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参照加工:来自ERPs的证据
行为证据
2、偏好相同的技能:在游戏中,不同职业和角色通常拥有不同的技能。很多 玩家在选择化身时,会偏好那些与自己实际技能相似的角色。这种行为可以帮助 玩家在游戏中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ERP证据
ERP证据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采用脑成像技术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来 研究网络游戏中的化身参照现象。ERP研究发现,当玩家在游戏中看到与自己相 似的角色时,他们的脑电波会出现特定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玩家的大脑对与自 己相似的角色模型进行了加工优势处理。这种加工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内容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的实验设计。实验对象为20名成年志愿者, 年龄在18-45岁之间,其中10名为女性。实验中,我们向志愿者展示了一系列表 达不同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
基本内容
的面孔图片,并要求他们在看到每张图片后,根据自我参照或母亲参照的角 度,尽快判断这些面孔情绪是否与自己的母亲或自己相符。同时,通过ERP仪器 记录志愿者在判断过程中的大脑电生理活动。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关系研究
近期的研究表明,自我参照框架和自我面孔优势效应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然 而,研究也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不足之处,如实验方法单一、样本选择有限等。因 此,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 影响。

素材整理

素材整理

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

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③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00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00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00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

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

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

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

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

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

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

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

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

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

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

Self-Reflective Memory of Older Chinese 作者: 杨红升[1];朱滢[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43-45页
主题词: 中国;老年人;自我记忆效应;自我参照效应;自我觉知;情景记忆;语义记忆;优势效应
摘要:本研究用带R/K判断的再认范式考察了60岁和70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中国人的自我记忆效应,结果发现:老年人的记忆仍表现有自我参照效应,但60岁以上的老年中国被试中没有出现母亲参照加工的优势效应;60岁左右的老年人在自我参照加工、参照母亲加工、参照周恩来加工以及语义加工这四项任务中的再认成绩及R判断值都显著高于70岁的老年人,两组被试在K值上没有显著差异;老年人记忆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中,语义记忆能力相对来说下降速度较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07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07

一轮复习语文模拟试题07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

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③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

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

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

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

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

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

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

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

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摘要:使用r/k判断范式对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进行了探讨。

实验采用3(参照条件:自我、母亲、鲁迅)??(再认测验类型:知道、记得)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过程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人格形容词分别进行三种参照条件的适合度判断,测验阶段则需要被试把呈现过的形容词判断为r(记得)或者k(知道)。

结果发现:在r反应上,被试对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的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鲁迅参照条件,即存在着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不存在两种参照效应。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母亲参照效应 r反应 k反应1 前言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记忆信息与自我相关时,记忆效果要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rogers 等人于1977年首次发现,rogers等人选取了40个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在设定了典型的结构编码、韵律编码、语义编码等任务后,增加了自我参照编码任务。

结果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编码任务,这一现象即自我参照效应(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

symons和johnson (1997)用元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原因: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认知加工,因此,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conway 和dewhurst(1995)将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引入了r/ k判断任务。

要求被试首先判断所呈现的人格形容词是否在学习阶段见过,然后对于见过的形容词,进行r反应(记得)和k反应(知道)的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r反应上,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并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

这可能因为r反应伴随着回忆的体验,具有更高的自我指向性,而k反应则不具有自我指向性(刘新明&朱滢,2002)。

“差序格局”的心理学记忆视角的初步验证

“差序格局”的心理学记忆视角的初步验证

“差序格局”的心理学记忆视角的初步验证马伟军;冯睿;席居哲;陈滢滢;梅凌婕【摘要】本研究通过一个自我参照效应范式的实验探讨了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否反映在记忆再认中.42名被试完成了自我参照、“差序格局”中的内圈人物(亲人)参照和外圈人物(仅认识的人)参照、语义参照各条件下的记忆加工任务,然后分别对其再认率、R/K(记得/知道)判断率等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参照条件下的再认率与R判断率呈现“差序格局”顺序,“差序格局”反映在记忆再认中.本研究认为“差序格局”中的远近不同人物影响信息的精细组织加工程度从而导致记忆再认效果差异.【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5(035)006【总页数】6页(P514-519)【关键词】“差序格局”;自我参照效应;再认率;R/K判断率【作者】马伟军;冯睿;席居哲;陈滢滢;梅凌婕【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广州51908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5*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XLX034),2012年度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109118)。

1.1 “差序格局”费孝通(1948/1985)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描述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心理学、华人本土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的同心圆,离中心自我越远关系也越疏远,如同石头扔进水面时的波纹一圈一圈向外推。

以此反映中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即人际距离或亲密度的差异,并且概括了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有别于西方的人际关系特点。

“差序格局”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为自己人(圈内人)、外人(圈外人),还可区分为亲人、熟人与生人,等等(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2008)。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管延华;迟毓凯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3(006)004
【摘要】采用错误率和反应时为指标,比较了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再认判断的错误率上,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在再认判断的反应时上,自我参照的速度明显快于母亲参照.这表明,中国人的母亲表征与自我密切相关,但在更敏感的探测中,仍能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研究同时发现,与母亲参照相比较,自我参照效应的大小受到记忆材料类型和不同的被试群体的影响,在贬义特质的记忆中,以及在与母亲低亲密度的群体中更容易发现自我参照效应.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管延华;迟毓凯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系,广州51030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特征:自我参照实验范式的检验 [J], 杨志新;汪玉林
2.情绪和自我参照对虚假记忆的影响:易化还是抑制? [J], 刘永华
3.他人面孔情绪知觉中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一致性:来自ERP的证据 [J], 丁小斌;
王睿;康铁君;刘建邑;周嘉宁
4.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J], 管延华;迟毓凯
5.自我参照对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 [J], 杨文静;刘培朵;崔茜;郝鑫;肖宵;张庆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有多离不开妈妈?
msiling发表于 2012-08-30 17:04
“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是中国男人的集体噩梦。

一边是爱得如漆似胶还正眼巴巴望着你的女友,另一边是你心底永远的无可替代的母亲——似乎怎么说都不对。

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吗?如果你有机会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美国人就不爱他们的母亲了?
中国人的“母亲参照效应”
或许心理学家可以给出一个解释。

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不仅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而且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

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在“自我参照效应”(详见,《记得你等于记得自己》)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

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

所有被试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参照条件(如“‘清廉’一词适合形容朱镕基吗?”)。

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

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

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

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

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文化这只“神奇的手”
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
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

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
(Hazel Markus)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

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

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

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

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己人”;“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

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

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与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

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

这样看来,如果一个女生还傻乎乎地纠结于此,估计是徒劳的。

中国人的自我和妈妈在同一个脑区?
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经生理基础呢?
答案是肯定的。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

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

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群体——香港人。

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

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个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

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

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

参考文献
戚健俐, 朱滢. (2002).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心理科
学,25( 3), 275-278.
张力.(2005). 中国人关于母亲的联想不同于美国人——来自范围假设的证据.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6):45-51,941–949.
朱滢, 张力. (2000). 文化、自我意识与大脑.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6(10), 1325-1326.
Markus H R, & Kitayama S(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y Review,,98(2):224-253.
Ng, S. H., Han, S., Mao, L. H., & Lai, J. C. L.(2010). Dyn amic bicultural brains: 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 83-91.
Rogers T B, Kuiper N A, & Kirker W S. (1977). Self- Reference and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Gener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35(9):677-688
Wu, Y. H., Wang, C., He, X., Mao, L. H., & Zhang, L. (2010). Religious beliefs influence neural substrates of self-reflection in Tibetan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5,
324-331.
Zhang Li & Zhu Ying.(2010). Cultural neuroscience: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3), 514-519.
Zhu, Y., Zhang, L., Fan, J., & Han, S.(2007).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self representation. Neuroimage, 34, 1310-1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