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寺庙
中国最大的佛教寺庙在哪个地方
中国最大的佛教寺庙在哪个地方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中国寺庙有很多,说起最大的寺庙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面积最大的佛教寺庙,一起来看看中国哪里的庙最大吧!中国面积最大的佛教寺庙10.白云观,位于佳县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之滨,白云山上。
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
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6年),由白云山著名道士李玉凤真人,榆林总兵张臣,佳县籍县丞牛登第共同组织修建。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并加以扩建,建筑面积8.l万多平方米,大小建筑400余处,殿堂、楼、阁、洞、祠等建筑50多座。
观内有叙述道教、佛教经变故事和山水人物等彩色壁画1590余幅。
有碑刻100余块,匾额50余块,还保存有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神宗皇帝给白云山道观颁发的圣旨一道,赠送的《道经》一部和御书的“白云胜景”匾额。
09.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
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08.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
始建于晋,初称遵善寺。
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
印度僧人曾住寺内译经。
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元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07.大慈恩寺,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位于古都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造此寺,故名“慈恩寺”。
古代寺庙建筑与佛教艺术的融合
古代寺庙建筑与佛教艺术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体系,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的建筑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古代寺庙的建筑与佛教艺术的融合,不仅展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在设计与构造上独具一格,这与佛教的思想与教义有着紧密的关系。
佛教主张“离欲、超脱”,寺庙建筑通过其宏伟壮丽的样式和布局,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寺庙多采用金字塔形逐层减少的层级结构,即宝塔式建筑,寓意着人们修行从低级向高级逐渐提升的过程。
寺庙的规模也多为庙宇、殿堂、塔楼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组合,体现了佛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古代寺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与寺庙的结合,使寺庙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佛像作为信仰对象,被放置在寺庙的殿堂内,成为信众虔诚膜拜的对象。
佛像的制作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常常是凝聚了雕塑师娴熟的技艺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佛像的装饰也非常考究,佛像头戴宝冠,身穿长袍,手持法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佛教的意境与审美。
古代寺庙的壁画艺术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寺庙壁画多描绘佛教故事和佛教教义,为信众提供了一种多媒体的视觉体验。
壁画的题材广泛,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菩萨、弥勒、阿弥陀等佛教人物形象。
壁画作为寺庙装饰的一部分,不仅美观舒适了寺庙的内部环境,更通过图像的形式将佛教教义传递给信众,起到教育与启迪的作用。
佛教艺术与古代寺庙建筑的融合还体现在寺庙的园林设计上。
古代寺庙通常建于环境幽静、山水秀丽的地方,寺庙内的园林布局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形成了寺庙独特的山居景致。
园林设计不仅美化了寺庙的环境,更与佛教信仰相结合,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行的意境。
综上所述,古代寺庙建筑与佛教艺术的融合,展现了佛教信仰的智慧与审美,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与技艺。
佛教艺术融入古代寺庙建筑中,使寺庙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美学的统一。
中国的古代寺庙
中国的古代寺庙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寺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寺庙是佛教及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展示中国古代寺庙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中国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的佛教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相融合。
中国的佛教寺庙逐渐兴起,成为佛教徒修行和礼佛的场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也不断演变和丰富。
建筑特点中国的古代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寺庙通常采用仿佛宫殿的样式进行布局和设计,建筑结构严谨,注重细节。
典型的寺庙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象征着禅宗佛教修行的开始。
天王殿是供奉护法神的地方,大雄宝殿是佛像的所在地,而藏经阁则是保存佛经的地方。
这些建筑不仅在规模上宏大,雄伟壮观,更注重装饰和细节的精致。
寺庙的文化意义除了宗教意义外,中国古代寺庙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寺庙是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重要代表,通过建筑装饰、雕塑和壁画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另一方面,寺庙也是文化交流和学问传播的场所。
许多知名的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宫殿,同时也成为学术研究和文化底蕴的中心。
例如,我国著名的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和交流。
总结中国的古代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既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又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著称。
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无论是信众还是游客,都能在这些古代寺庙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 “山门”。由于“天下 名山僧占多”,寺院多 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 征“三解脱门”即空门、 无相门、无作门。中间 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 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 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天王殿
天王殿是山门殿内的第 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 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 韦驮天尊,面向北。
¡ 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 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南传佛教寺庙
德宏州罕撒 寺
遮勒大金塔 寺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汉藏混合型寺庙
普乐寺
承德普宁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寺庙的整体布局特点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 坐北面南,从山门起沿一条南北 向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 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 围绕起来。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 法堂或藏经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 堂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 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香 积厨(厨房)、斋堂、职事堂、荣 堂。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 在中轴线西侧 。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宫殿和佛殿
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
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
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
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
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
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伽蓝七堂
佛拜
明朝的寺庙与佛教传播
明朝的寺庙与佛教传播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辉煌和繁荣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时期。
在明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众多的佛寺。
这些佛寺既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佛教在寺庙中得以蓬勃发展。
原本寺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佛教中的“三殿一塔”的影响,即大殿、山门、天王殿和塔。
明朝时期,寺庙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化,开始兼容并蓄了汉、藏、印三种教派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佛殿外,明朝的寺庙还增加了许多辅助性的建筑,如佛塔、经阁、钟鼓楼、僧舍等。
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成为了社会重要的文化场所。
明朝时期,寺庙的建设和佛教的传播是紧密相连的。
为了加强对佛教的控制和引导,明朝政府通过修建寺庙来推动佛教的传播。
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寺庙不仅可以供信众礼佛,还兼有学习、研究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的功能。
寺庙中的僧人还经常与外国的僧侣交流,互相学习,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政府还举办一些佛教盛会,如佛诞节、祈雨仪式等,吸引了大量信众前来朝拜,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除了政府的支持,明朝时期的佛教传播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些有钱有势的士人、地方豪强纷纷在自己的府邸或家族祠堂中修建寺庙,以显示自身的高尚道德修养和宗教信仰。
他们还会邀请有名的佛教高僧到自己的府邸中讲经诵经,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这种私人捐建的寺庙不仅扩大了佛教的影响,还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明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还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佛经、佛教经典得以大规模印刷和传播。
通过大规模印刷佛经,佛教的经典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不再局限于有限的书写和手抄本。
这促使了佛教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并加入到佛教的信众中。
总之,明朝时期的寺庙与佛教传播息息相关。
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捐助以及印刷术的发展,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寺院文化传统
中国寺院文化传统中国寺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中国寺院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艺术、建筑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寺院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佛教文化。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寺院则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和代表。
寺院文化传统通过寺庙建筑、佛教经典、佛像艺术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院文化传统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表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寺院文化传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寺院建筑。
中国寺院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寺院建筑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范,它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寺院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寺院文化传统还包括了寺院的宗教活动、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寺院的宗教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宗教仪式、经典诵读、法会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院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也是寺院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义务教育、医疗救助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寺院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寺院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其精华,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明朝的寺庙与佛教文化
明朝的寺庙与佛教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该时期汇聚了丰富的文化与宗教传统。
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信仰体系,在明朝的寺庙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本文将从明朝时期寺庙建筑的特点、寺庙的功能与地位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来探讨明朝的寺庙与佛教文化。
一、明朝寺庙建筑的特点明朝时期的寺庙建筑与前代相比,除了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明代的寺庙建筑采用了明廷官方规定的标准型庙堂建筑,具备一定的规制,例如“三进四合”的格局,正殿、配殿、后殿相互错落有致。
其次,寺庙的建筑风格注重简约、大气,追求“以少为贵”,不再像前代的一些庙宇那样奢华豪丽。
此外,明代的寺庙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加注重山水的布局,强调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明朝寺庙的功能与地位明朝的寺庙除了作为佛教修行和传教的场所外,还具有其他一些功能与地位。
首先,寺庙被视为社会稳定与福祉的象征。
明朝统治者重视民生,寺庙的修建与维护被视为增进民众幸福与安定的手段之一。
其次,寺庙也是促进文化、学问与艺术交流的场所。
许多知名的文人墨客都在寺庙中修行与创作,寺庙成为了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艺术创作与传承的场所。
此外,明朝的寺庙还充当了行政管理、救济贫民等社会职能,成为了社会稳定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
三、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文化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首先,明朝皇帝本身对佛教持有宽容与支持的态度,经常亲自参与佛教活动,这为佛教在社会中的传播打开了大门。
其次,佛教文化在明朝的寺庙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
寺庙举办各种佛事法会,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朝拜、礼佛。
寺庙还培养了众多的僧人,他们在佛教经典的翻译、讲解以及佛教教育的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明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中也有不少热衷于研究佛教经典与文化的人士,他们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传播佛教思想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总结起来,明朝的寺庙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寺庙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寺庙在社会中扮演着社会稳定、教育传承等多重功能,佛教文化在明朝的寺庙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逐渐扩大,同时也促进了寺庙建设的繁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佛教传播、佛教寺庙的建设等方面探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社会动荡不断。
氐、羌、鲜卑、匈奴等民族以及南方各地方势力相继兴起,对中央政权形成了重大的威胁。
在这种动荡的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社会稳定和个人心灵寄托的一种重要力量。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主要是通过外国传教士的传播来引入中国的。
在南朝刘宋时期,法显以及郑义传等传教士分别从印度和爪哇地区来到中国,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传播给中国人民。
他们带来的佛经、佛像和宗教仪式深深地吸引了当地的士子和王公贵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受欢迎的宗教信仰。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社会的动荡有关。
在动荡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死以及个人命运的追问愈加迫切,因而佛教的教义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世俗,超脱苦难的精神寄托。
佛教强调世间的无常和苦难,主张通过修福积善来解脱出苦海。
这一教义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契合。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寺庙建设的繁荣。
南朝刘宋时期的法显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当时主持修建了很多佛教寺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致力于佛教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为佛教寺庙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佛像和经典。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建设在一些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佛寺的建筑风格参考了印度和爪哇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木结构和痛毒砖石结合的建筑方式,形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特色风格。
同时,寺庙内部的设计也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佛塔、佛像、经堂等建筑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寺庙建筑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寺庙建筑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和动荡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大约400年左右,从4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
这段时期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和文化现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在这段时期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特色的佛教建筑。
一、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这个时期,佛教随着印度僧人的到来传入中国。
但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真正的传播和影响是在公元420年以后开始的。
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更加广泛,吸引了许多的信徒。
在这个时代,佛教的流派和宗派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禅宗和天台宗。
佛教的流行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方面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化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佛教也因其独特的教学和修行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众多信徒的支持。
二、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佛教寺庙建筑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在传承汉朝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建筑理念和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1、寺庙布局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布局一般由门廊、大雄宝殿、方丈室、钟楼、鼓楼等建筑构成。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一般是三重檐,前立廊,屋顶以瓦片覆盖,同时增加了橫架和飞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在寺庙的入口和建筑两侧设置了钟楼和鼓楼,有些地方还建造了塔、石窟等建筑,增加了寺庙宗教气息和艺术价值。
2、寺庙文物的保存和保护寺庙在南北朝时期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维护文物和古建筑的场所。
一些重要的佛教文物,如唐代佛像和佛经,都可以在寺庙中找到。
同时,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专业化工作人员,他们通过修复和保护文物,使之得以保存至今。
3、寺庙建筑的艺术风格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不仅具有宗教性,同时融入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寺庙与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寺庙与宗教信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信仰。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在中国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寺庙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中心。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寺庙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寺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元且复杂,其中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最为重要的三大宗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东汉时期,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佛教寺庙成为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僧侣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场所。
寺庙通常由殿堂、塔庙、禅堂等建筑构成,寺内供奉佛陀、菩萨和神像,供信徒礼佛和祈福。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常采用木结构和瓦顶,富有雕刻和彩绘,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信仰,强调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寺庙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修行者寻求灵感和平静的地方。
道教寺庙通常建在山脚或山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寺庙内供奉道教神仙和神灵,信徒可以焚香、祈祷和参与道教仪式。
道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简洁而典雅,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追求。
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寺庙通常是儒家学者讲学和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场所。
寺庙内供奉儒家圣人和文化英雄,信徒可以向他们祈祷和学习。
儒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典雅,注重礼仪和秩序,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中国古代还有其他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留下了许多寺庙和教堂。
例如,回教寺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基督教堂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
这些寺庙和教堂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不同宗教的特点和文化。
寺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
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中心。
寺庙内举行的宗教仪式和庙会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商业发展。
走进中国古代寺庙 感受宗教与信仰的力量
走进中国古代寺庙感受宗教与信仰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寺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与信仰内涵。
走进中国古代寺庙,我们可以感受到宗教与信仰的力量,对于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寺庙不仅是人们祈福、祭祀的场所,更是宗教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佛教寺庙是人们向佛菩萨祈求庇佑的重要场所,寺庙内供奉的佛像和佛教经典都是佛教信仰的象征。
道教寺庙也是接受道教教化和修行的地方,寺庙内供奉的神像、法器等物品都与道教信仰紧密相连。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清真寺也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和影响力。
这些寺庙集中了人们的祈祷、崇拜和虔诚,成为人们对于宗教与信仰的体验和表达。
其次,寺庙作为宗教与信仰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
在尘世纷扰、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疲惫和迷茫。
而寺庙作为一个宁静的场所,给予了人们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在古代中国,人们可以进入寺庙,遥拜神像,静心沉思,寻求信仰的指引和智慧的启示。
寺庙所散发出的宗教氛围和虔诚信仰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来自宇宙和神灵的宽容和关爱,使人心安神定,重拾希望与力量。
最后,寺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例如,古代的佛教寺庙以其独特的殿堂和塔楼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魅力。
举凡法门寺、少林寺、大昭寺等寺庙都是中国优秀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寺庙建筑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宗教元素,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恢宏壮观的视觉享受。
总之,走进中国古代寺庙,我们可以感受到宗教与信仰的力量。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和文化的传承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寺庙给予了人们对宗教与信仰的体验与表达,也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同时,寺庙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走进中国古代寺庙,我们不仅寻找到了信仰的力量,也体验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瑰宝。
寺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寺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的发展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两种宗教由于其理念、信仰和文化内涵的不同,人们在信仰上也会选择不同的道路。
而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主体,即佛教寺庙和道教观,都是这些宗教文化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佛教和道教背景下的寺庙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就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佛教寺庙文化起源佛教于公元前二世纪传入中国,但佛教寺庙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却是在唐朝才逐渐明朗起来。
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中,寺庙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寺庙是佛教信仰者所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信仰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佛教文化的中心。
唐代佛教寺庙建造的高潮,使得中原地区成为了佛教寺庙文化兴盛的地方。
唐代寺庙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
佛教的教义、仪式等方面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佛教寺庙中,僧侣们不仅仅要进行日常的修行活动,同时还要负责社会事务的处理、史书、经典等文献的整理和传播,以及艺术创作等。
这些工作涉及到佛教教义、哲学、文化、艺术等一系列领域,从而推动了佛教寺庙文化以一种独特而具有深远意义的方式发展和演变。
二、寺庙文化在佛教中的作用佛教寺庙文化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佛教信仰和信众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代表了佛教文化的基本载体。
在佛教寺庙中,人们可以进行充满仪式感和敬祷意义的各种宗教活动。
比如,僧侣们可以进行佛经的开示、启印、抄经,或者逐字循规读经,吸收佛家经典的思想精华,以求对佛教思想的深化理解。
而对于信徒而言,进入佛教寺庙可以参与法会、念经、作持、行善等诸多活动,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感受到心灵上的神圣力量。
不仅仅如此,佛教寺庙还是佛教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佛教文人和高僧要传授佛教学说、诠释哲理、庆典敕令、修造以示佛教的兴盛等等都是在佛教寺庙中繁荣发展的。
古代寺庙与佛教文化
古代寺庙与佛教文化导语:古代寺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佛教的信仰与智慧。
本文将从寺庙的建筑特点、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寺庙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一、寺庙建筑的特点1.1 佛殿与塔刹古代寺庙的建筑主体通常由佛殿和塔刹组成。
佛殿是供奉佛像的地方,塔刹则是佛教信仰的象征,常常用于存放佛陀舍利或佛教经典等。
佛殿多采用寺庙建筑中的典型形式,如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等,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1.2 园林与庭院古代寺庙通常还拥有精心设计的园林与庭院,以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
园林中常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让人们在寺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庭院则是供信众诵经、冥想的场所,提供了一个静心修行的空间。
1.3 门楼与山门古代寺庙的入口通常设有门楼和山门,门楼是寺庙的象征,山门则是寺庙的正门。
门楼常常雕刻着佛教的图案和经文,山门则常常建有牌坊式的结构,以示庄严肃穆。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2.1 经典的翻译佛教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经典的翻译工作。
古代寺庙常设有翻经院,专门负责将佛教经典从梵文翻译成汉语,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佛法的教义。
这些经典的翻译工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2 传教士的传播佛教文化的传播还离不开传教士的辛勤努力。
古代寺庙常常招收有志于佛教事业的年轻人,经过严格的修行和学习,成为合格的传教士。
他们以身作则,走村串寺,向人们传授佛法,使佛教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三、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1 增加人们的修养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为怀,通过寺庙的教诲和佛教文化的熏陶,人们的修养得到提升。
佛教的教义使人们更加谦虚、宽容,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促使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3.2 促进社会和谐佛教文化强调众生平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古代寺庙常常举办各种庆典和法会,吸引着众多的信众前来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3 传承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中的宗教建筑与寺庙
中国历史中的宗教建筑与寺庙宗教建筑与寺庙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这些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承载着人们对于宗教的崇敬与追求。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三个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宗教建筑与寺庙。
佛教建筑与寺庙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其最著名的寺庙有峨眉山金顶寺和报恩寺。
金顶寺建于公元1世纪,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著称。
报恩寺则是峨眉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它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佛教建筑的精髓。
道教建筑与寺庙同样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源于中国,被视为中国独有的宗教。
道教寺庙的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白云观。
白云观建于元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寺庙之一。
寺中的正殿和观门都采用了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让人感受到道家的宁静与内敛。
伊斯兰教建筑与寺庙在中国历史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的,它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是西安的回民街和大雁塔。
回民街是西安最具特色的一条街道,街道两旁是众多的回民街巷,这里有许多清真寺和回民小吃摊点,是回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而大雁塔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伊斯兰教的特点,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中的宗教建筑与寺庙代表了不同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融入了宗教信仰的特点,彰显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宗教建筑与寺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索与研究。
香山寺中国佛教的瑰宝
香山寺中国佛教的瑰宝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的佛教圣地——香山寺。
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香山寺是中国佛教的瑰宝之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介绍香山寺的独特之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领略佛教的智慧与美丽。
香山寺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西北郊区,建于公元386年,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寺庙的整体布局依山傍水,山势险峻,树木葱郁,被誉为“京城绿肺”。
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香山寺的建筑风格。
寺庙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寺内主要建筑群围绕着中轴线布局,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香山寺的核心建筑,是佛教寺庙的主要供佛场所。
殿内供奉着一尊高达17.14米的佛像,是北京市最大的室内佛像。
除了建筑风格,香山寺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香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历代高僧云集于此,禅修世界闻名遐迩。
在寺庙内,您可以听到远古的佛号、参与禅修体验,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香山寺的禅堂和藏经阁更是佛教法宝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佛教经典和珍贵的文物。
除了佛教文化,香山寺还与中国历史名人紧密相连。
在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此写下“万里烟波一舟轻,青楼十二宿,才应对暮远”的名句,形容了香山寺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寺庙内的宁静氛围。
而清代文学家龚自珍也在香山寺山庄中度过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这些历史名人的足迹,使得香山寺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此外,香山寺还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
寺庙周围的山景如画,四季美不胜收。
尤其是每年的秋天,香山寺会迎来橙黄色的银杏林,让整个山区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
而寺庙内的梅园和樱花园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景点,香山寺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香山寺对中国佛教的重要意义。
香山寺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学问中心,吸引了众多僧人和信徒前来学习佛法、修行把持。
无论是那些信仰佛教的人们,还是对佛教有兴趣的旅客们,香山寺都是一个可以深入了解和学习佛教文化的绝佳之地。
中国寺庙简介。1
中国寺庙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
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
如白马寺、大召寺等。
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
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
如大召、五当召等。
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
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
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
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
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
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
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
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于中国寺庙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班级旅升本12—2 姓名XXX佛教与中国寺庙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姓乔达摩。
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君主净饭王之子,母亲摩耶是天臂国国王的女儿。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摩耶临产前,要回娘家。
行至国都外蓝毗尼花园,在一株婆罗树下小憩时,生下了悉达多。
产后7天,摩耶去世,悉达多由姨母养育长大。
悉达多少年时代,时常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
他看到世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受到病、老、死的痛苦折磨、就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思索如何解脱人生痛苦这一命题。
有一天,他从一位沙门(出家修道者)那儿听到出家修道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悉达多的表现引起了净饭王的不安。
17岁一说16岁)时,净饭王让他和邻国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成亲,并且修建及其奢华的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了一批美女侍奉,企图拴住他的心。
但是,净饭王这些做法丝毫动摇不了悉达多出家修行的决心。
29岁(一说19岁)那年,他毅然抛弃了王位和财富,离别了妻儿,前往深山旷野寻师问道。
可是,那些学者的学说,都满足不了悉达多的要求。
失望的悉达多放弃了参学生活,独自在迦耶山选择了苦行生涯,希望通过这条途径获得自身的解脱和觉悟。
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苦行生活,结果仍是一无所获。
他认真的进行反思,领悟到苦行无益,决定另行寻觅一条能过获得解脱、澈悟人生真谛的道路。
他来到附近的尼连禅河,用河水冲洗干净满身的积垢。
喝了一位牧家少女贡献的鹿奶,恢复了体力。
在附近的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静虑。
并且立下誓言:“我若不证得正觉,终不起此座。
”经过7天7夜(一说是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廓然觉悟,洞彻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是年,释迦牟尼35岁(一说是30岁)。
释迦牟尼首先在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为桥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等5人布道说法,这就是佛经所指的“初转法轮”。
陈桥如等五人成为释迦牟尼最早济度的僧侣,佛教的第一个僧迦集团也随之产生。
为了实践悟道后立下的志愿,此后的数十年间,释迦牟尼席不暇暖,沿着古印度商道传教说法。
足迹踏遍恒河两岸,把佛教的种子洒遍印度各地。
释迦牟尼80岁涅槃于印度拘尸那拉城外。
释迦牟尼说法时,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佛教教义只能依靠他的弟子们记忆、背诵,耳口相传。
因此,当释迦牟尼涅槃后,哪些是他直接的口述,僧侣们意见相左,时有争论。
为了防止佛的遗教失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召集了500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的结集佛经大会。
由阿难诵出诸经,优婆离诵出戒律。
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大结集。
释迦牟尼实施100多年以后,王舍城的长老耶舍在巡视东印度毗舍离城时,认为当地僧侣求施金钱等做法违反了佛教的教义,于是,在毗舍离城召集了700余名僧侣举行辩论大会。
这次大会,史称佛教第二次结集。
参加者大部分是有地位的上座部长老,通过了僧侣求施金钱、储存多余食品等十件细微末节的小事为非法。
这次结集活动遭到毗舍离城僧侣的一致抵制,他们组织有上万人参加的结集活动,通过会诵的方法,另行制定律戒,认为十事合法。
因为这部分僧侣人数众多,故被称为“大众部”,这样,原始的佛教组织正式分裂为上座、大众二部,进入部派佛教时代。
在佛教的第二次结集后的数百年中,各地方的佛教教团逐渐独立。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迥异,师徒传承关系不同,对佛教教义、戒律的认识理解分歧,在上座和大众二部的内部,不断发生分裂,一共分裂出18部(一说20部)的佛教部派。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思潮勃起。
大乘教徒制定了与上座和大众部派佛教不同的佛典并冠以佛说之名,贬称部派佛教为小乘或声闻乘。
到了公元一世纪中叶,大乘思潮遍及于印度全境。
在阿育王(?——前232)时代,佛教已经走出了印度国门。
向南传入东南亚地区,向北传入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以及我国的新疆。
从此,佛教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期从公元前2年到西晋时代,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期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之时,正是中国方术、鬼神、筮祝、迷信盛行的时代。
到了一世纪中叶,佛教在上层社会中已经有一定的影响。
东汉明帝异母弟楚王刘英是最早信仰佛教的人之一。
刘英喜爱黄老术,晚年信仰佛教,设佛堂,做法事,祭祀释迦牟尼。
东汉末年,中国社会纷争不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佛教重新获得了传播发展的良好机遇。
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民间奉佛人数渐增。
三国时代佛教的译经活动,以洛阳为中心,集中了昙柯伽罗、昙谛、康僧铠等译经家。
三国短短的五六十年间,译经数目之多,可见一斑。
大量佛经的翻译,为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家在大规模译经的同时,研究、探讨和发展了佛教教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义学,迎来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期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急剧的发展。
僧侣的队伍迅速膨胀,寺院的数目不断增加。
一些寺院开始拥有大量的土地。
随着佛教寺院的急剧增加,后秦姚兴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管理僧尼的行政机构。
设立僧正、都维那、僧录,处理佛教事务。
中外佛教的双向交流和大量佛经涌入中国,促使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规模空前的译经高潮。
隋唐时期佛教八大宗派的重要经典,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被翻译成汉文。
大量的佛经被介绍到中国,为研究佛教义学创建了有利的条件。
东晋南北朝时期,在蓬勃兴起的佛教义理研讨之风中,先后产生七宗十四派的佛教义学学派。
这些佛教义学流派都是在专宗一部佛经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义学。
其中,般若宗分化为六家七派。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义学的中国化,为隋唐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在中国佛教兴盛发达的同时,中国佛教伴随唐代强盛的国势,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形成了汉传佛教文化圈。
唐朝帝室很重视对于佛教的利用,自贞观三年(629)起,政府组织译场,支持大规模翻译佛经的活动。
历代相沿,直至元和六年(811)为止,绵延183年。
其中八大宗派的发展轨迹,客观地凸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概貌。
八大宗派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佛教从发展走向成熟。
八大宗派分别为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四)佛教在中国的衰落期五代十国时期,为了广集兵源和财富,北方历朝统治者对佛教均采取限制的方针,其中周世宗柴荣(921—959)排佛尤甚。
宋代佛教各宗,在五代的基础上,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禅宗和净土宗继续得到发展,华严宗和天台宗一度中兴。
但是,和鼎盛时期的隋唐佛教比较,却是相形见绌了。
清末民国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被陆续介绍到中国。
佛教研究不再受一宗一派的传承讲经说法的樊笼和束缚,开始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工具,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建筑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全方位的研究。
解放后,人民政府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建立了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人间佛教”。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重新落实各项宗教政策。
于1980年召开第四届全国佛教徒代表会议,并恢复了各地方佛教协会机构。
同年10月,恢复中国佛学院德建置。
中国佛教事业得到了新生。
三、纵观佛教2500年的源流,可以得出四点结论:1、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演变过程,走的是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前者由人学蜕变为神学;后者从神学走向人学。
释迦牟尼在反抗婆罗门教斗争中创建的佛教,鼓吹无神论,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和种姓制度,否定创世主和偶像崇拜。
但是,印度佛教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释迦牟尼被神化,印度教的神学思想和各种星占、卜算、咒巫术逐渐被佛教吸收,佛教逐渐沦为神学。
六七世纪在印度兴起的密教思潮,终于将印度佛教改造成神秘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中国人用神仙方术去理解和接受佛教,把佛看成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益于中国玄学思想结合和合流,这个佛教义学的过程,使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哲学思潮。
衰落期的中国佛教,随着佛教世俗化的进程佛教从神坛走向人间,从超世脱俗来到世俗凡界,与儒家的伦理哲学合一,成为儒学化的佛教。
中国佛教义学化和儒学化德过程,是佛教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是佛教人文化的过程。
2、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发生了质变,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中国佛教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的国情。
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盛衰与兴亡,往往与民族性密切关联,越具有民族性,适应中国国情的宗派,就越能长久保持兴盛不衰。
民族性越少的宗派,则很快走向衰亡。
3、数千年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是佛教自始至终从属于皇权,中国佛教的发展和衰微,很大程度上为统治阶级的佛教政策所左右。
4、佛教的思想理论,一方面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融合,另一方面,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养料,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使具有5000年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充满活力。
四、佛教寺庙建筑(一)佛教寺庙1、寺,最早指宫廷的侍卫人员。
之后,寺人的官署也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中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携带佛教经像来到洛阳,最初就是住在接待外宾官署的鸿胪寺。
鸿胪寺后来改建,在雍门外街道旁,为高僧建馆舍,并取名“白马寺”。
此后,佛教的建筑便统称为寺。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称越来越少,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2、庙,本来指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
汉朝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并,成为祭祀鬼神的场所。
佛从西方来,也被看成士神,佛寺又称为庙。
在梵文中,建造塔庙的目的也是为了礼拜供养佛。
随着时间的演变,寺庙一般指佛教僧人居住、修行的场所。
为有所区别,比丘尼居住的寺庙成为庵。
在蒙古雨中,“寺”称为“召”,如大召、小召等。
另外,佛教建筑还成为宫,如布达拉宫。
(二)寺庙建筑应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途径、地区与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形成了不同风格。
从大类上分,有三大建筑风格,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南传佛教(上座部,巴利语系)。
(三)我国著名寺庙1、杭州灵隐寺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
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寺,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师祖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慧理和尚由中原云游入浙江,至武林(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总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为灵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