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路径分析
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变迁路径与未来走向
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变迁路径与未来走向目录一、内容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2)二、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现状分析 (4)2.1 当前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主要特征 (5)2.2 乡村家庭教养文化存在的问题 (6)三、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变迁路径 (8)3.1 社会变革与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9)3.2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进 (10)3.3 家庭教育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11)四、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未来走向 (12)4.1 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 (14)4.2 科学育人理念的实践与应用 (15)4.3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与合作 (16)五、结论与建议 (17)5.1 研究结论 (18)5.2 对未来乡村家庭教养文化发展的建议 (19)一、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乡村家庭教养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变迁路径以及未来的走向,以期为乡村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回顾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历史沿革,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其次,本文将从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角度,探讨乡村家庭教养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本文将对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为推动乡村家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乡村家庭教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转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乡村家庭教养文化的变迁路径及其未来走向。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家庭教养文化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注重家族传承、尊老爱幼、重视家教等价值观念的传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以及新媒体的普及,乡村家庭教养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科技政策演进的路径分析
是 人 们公 认 的将 技 术 变 迁 领 域 引入 路 径 依 赖 方 法 进行 制 度 研 究 的 鼻祖 。之 后 , 制度 变 迁 的路 径 依 赖 研 究 十 分 活 跃 , 对
时 期 的 科 技 政 策 ;第 二 个 阶 段 : 9 8 l 7 — 19 9 2年 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体 制 转 变 时 期 的 科 技 政 策 ; 三 个 阶段 :9 2年 至 今 第 19
31
演 进 的 过 程 , 个 进 程 与 建 立 、 善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探 索 这 完 是 紧密相连 的。为此 , 以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演 进 过 程 作 为 我
团 讨 价 还 价 的 能 力 、 限理 性 等 诸 多 因 素 的制 约 , 且 , 有 并 试 图 解 释 或 揭示 制 度 变迁 路 径 依 赖 的形 成 机 制 。本 文试 从 制
度 变 迁 的 角度 探 讨 我 国科 技 政 策 演 进 的路 径 特 质 。
国 科 技 政 策 历 史 演 进 的社 会 大 背 景 , 将 我 国科 技 政 策 的 演 进 进 程 划 分 为 三 个 阶
科技与创新
体 制 转 变 过 程 中科 学 技 术 政 策 理 性 选 择 的 路 径 。
一
、
科 技政 策 与 制 度变 迁
16 9 3年 , 合 国在 日内 瓦 召 开 了关 于低 开 发 区适 用 的 联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引言:预算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直接干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
本文将对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以及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中国的预算制度经历了长期进步和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1. 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在规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命令性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规划指令权和资源配置权,政府通过规划的形式来管理财政收支,并以规划为依据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财政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2.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预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渐实行了“过渡期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公开披露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的透亮度和合法性。
然而,在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变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过程不透亮、预算执行能力不足等。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预算制度进入了“现代预算制度”阶段。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政府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来激励财政执行者和增加民众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参与。
目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开披露、预算绩效评判的推行等。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在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究适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路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乐观主动地向大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
小产权房“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出售 的 l 权 房 ” 、 产 。针 对 l 权 房 ” 一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意 叉上 的 “ 度 变 迁” 象 。 、 产 这 制 现 在探 寻 ‘ ‘ 』 权 房 ” 生 原 因的基 础 卜产 产
上 . 为 作 为 制 度 变 迁 “ 与 者 ” “ 民 ” “ 府 ” 别 沿 着 “ 致 认 参 的 农 和 政 分 诱 陆制 度 变迁 ” “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路 径 推 动 着 小 和 强 的
价格 骤 升 。 统 上 由政府 垄 断一 级 市 场 , 传 如果 将 农 地 转 为房 地 产 开 发 .政 府 只 是 按 照基 准地 价 从 农 民手 中 征 得 土 地 。 这 种情 况 下 . 地农 民仅 获 得 来 自土 地 的 很 在 失
府 出台的有关小产权房的法律 、 法规 、 政策作 为研究 问
d iO36 /. n10 — 0 5 0 00 . 9 o: . 9js . 6 22 . 1. 0 l 9 i 0 s 2 71
小产权房 度变迁” “ 制 的路径分析
宁向阳
【 摘
要】 随着我 国城 市化不 断推进 , 在农村宅基地上涌现 了由农民 自建并用 于向城镇居 民或外来务工人 员出租、
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 的替代过程 ( 卢现
祥 。03 。近年来 , 20 ) 随着城市化 的不 断推进 , 在农 民集 体土地 ( 一般是指 宅基地 ) 上建造 的 , 由享有该 土地所 有权的乡( 或村委会单独开发或者与房地产开发公 镇) 司联合开发 . 由乡( ) 并 镇 或村委会 制作房屋权 属证书 的“ 小产权房 ” 在全国范围 内大量 涌现 。针对 “ 小产权 房” 这一 由农 民 自行建造的不 同于城 市“ 品房 ” 商 的房 屋类型 . 学术界产生 了广泛争议 。 如何看待“ 小产权房 ” 则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 大热点 。在本文 中。 笔者把“ 小
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 文通过 采用 2 0 - 20 0 0 0 7年 中国制造 业全 部规模 以上企 业数据 , 计算 并分析 了我 国制造业的全 要素生产 率水平 以及 劳动力成本 状况, 结果发现 , 长期 来看资本 密
发展 路径 的一 个关注 热点就 是关 于产 业 结 构调 整 和 增 长 方 式转 变 , 观 点认 为 劳 动 要 有
素价 格 的上升将 迫使 中国的产 业从 劳 动 密集 型 转 向资 本 或技 术 密集 型领 域 , 国经 济 中 增长 模 式会 开始 发 生 巨变, 快 结构 升 级 是 中国产 业 结 构 战 略 的基 本 取 向 ( 克莎 , 加 郭
邮政 编 码 :0 72 鸣 谢 中 国 社会 科 学 院 院 重 点课 题 “ 103 ; 制造 业 产 业 升 级 的 演 化路 径 ” 批 准 号 Y D -005 ) 金 ( Z B2 1 -9 基
资 助 ; 谢 匿名 审稿 人 的 宝贵 修 改 意 见 , 感 文责 自 负。
21 年 第 6 00 期
曲明 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 分千 斤
6 7
造 业 的增 长状 况将直 接 影响着 我 国经 济 增 长 的速 度 和 质 量 , 因此 对我 国制 造 业 的发 展 战 略进行探 讨就 具有 重要 的实 际意义 。 一直 以来 我 国制造 业 产业 都是 通 过依 赖 于 劳动
力 的价格 所体 现 出来 的资 源 比较优 势 确 立 了劳 动 密集 型 产 品在 国 际市场 的 竞争 地 位。 但是 随着 近年 来我 国快速 的经 济发展 , 劳 动力供 给逐 步 变为 不再 是 无 限的 , 时如果 就 这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与展望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与展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与展望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五年计划和中央计划来统筹经济资源分配,并实行国有企业垄断经济的管理模式。
在这一时期,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以及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尝试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这期间,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重要的改革实验,初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与困境尽管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例如,市场监管不完善、公平竞争环境不健全、宏观调控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发展。
五、未来发展的展望展望未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面临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监管。
其次,需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主体的平等参与。
同时,还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总之,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摘要】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首先定义了制度及路径依赖理论,并分析了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通过路径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历史路径对当前制度的影响。
本文强调了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在塑造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深入探讨路径依赖的机制及如何打破路径依赖,以促进制度变迁与创新。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重视制度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以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历史路径对当前制度的影响,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的定义与概念、路径依赖理论、路径分析、影响、案例分析、历史路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制度的演化过程以及路径依赖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制度变迁轨迹。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的决策和选择会对当前的制度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历史惯性,使得制度变革变得困难。
而制度变迁路径分析则可以揭示制度的演化过程,从而描绘出不同阶段的制度变迁路径。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旧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迁来适应新的环境。
路径依赖会对制度变迁产生阻碍,使得一些旧的制度难以被改变或替代。
对于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的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制度变革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的研究对于完善和改进制度变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制度的定义与概念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解决共同问题或达成共同目标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规范和制约。
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规章制度、习惯惯例等多种形式。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
正式制度是指明文规定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政府机构等;非正式制度是指依靠习惯、信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规范,如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等。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观念、价值观和规范等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定规则和规范,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关于社会制度演变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解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社会制度随着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路径。
社会制度的变迁路径包括了制度的变迁途径、过程、目标和结果。
制度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体系中原有规则、规范、结构等要素发生变化、调整或更新的过程。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型变迁,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社会变迁造成的制度变迁。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制度变迁的路径可能有所不同。
路径依赖是指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先前的选择和偶然事件对后续决策和发展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具有惯性和惯性效应,既存的制度结构和规则会对后续的制度选择和变革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路径依赖指的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会对后续的社会制度变迁产生影响,制约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社会制度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社会制度演变的方向和速度。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变迁机理。
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对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变迁路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社会制度的演变轨迹。
在变迁路径的选择上,政策引导型变迁和社会逐步演变型变迁是两种主要类型。
政策引导型变迁是指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
而社会逐步演变型变迁则是指社会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社会行为的演变来推动制度变迁。
两种类型的变迁路径都会对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方式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
路径依赖对于社会制度的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的观念在制度 中所 发挥的作用 ,要 比其在 技术 变迁 中所发 挥的作用更为重要 ,因为
意 识 形 态 信 念 影 响 着 决定 选 择 的 主 观 构 念 模 型 。 而 现 有 制 度 安 排 的 意 识 形 态 怎 样 影 ” 响 行 为人 的主 观 构 念 模型 ,关 键 在 于 行 为 人 掌 握 默 会 知 识 (a ik o e g tc n wld e)的存 t
示 制 度 变 迁 的 起 源 及 其 动 力 , 导 出制 度 变 迁 方 向 的 确 定 性 ,以 期 为 我 国现
突中产 生出来的 ,而其 中每一个意 志,又
是 由 于许 多特 殊 的 生 活 条 件 , 才成 为 它所
有 制 度 改 革 的 发 展 方 向提 供 借 鉴 。 关键词 :制 度 变 迁路 径
力 的发 展 。 由此 ,旧 的 生 产 关 系 被 新 的 生
迁路径 以及 制度变迁路径。运用马克思主 义 的生产 力发展 与需要的理论考察制度 变
迁 路 径 的确 定 性 ,具 有 理论 与 现 实 意 义 。
产 关系所替代 的制度变迁 ,属于社会革命 性质 的制度 变迁 ,而变革生产关系 中的某 个环节所 引致 的制度变迁 ,属于社会改革 性质 的制度 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 度 变迁 , 包含社会 革命 和社会 变革 的意义 。
然 而 ,新 制 度经 济 学 则 把 制 度 变 迁 的 意 义 等 同于 制 度 创 新 或 制 度 发 展 的理 解 。VW 拉 坦 ( 9 8) 为 ,制 度 创 新 或 制 度 发 展 17 认 是 “ 种 特 定 组 织 的 行 为 的 变 化 ;这 一 组 一
美国英语非正式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的形成 , 国英语 变迁 走 出 了一 条捷 径 。 美
2 1 移 植 .
作 者 简 介 : 谊 萌 (9 5一) 女 , 京 人 , 二:副 教 授 , 要 研 究 邱 17 , 北 博 f, 主
“ 规则 的接受 完全取决 于创新 所带来 的效益 和费 新
指责 , 他们 认 为 美 国语 言是 一 种 粗 俗 的语 言。但 美 国 民众 不但 没 有 被 吓 到 , 是更 加 高 举 民族 独 而
立 的旗 帜 , 持 不 懈 地 进 行 语 言革 新 , 于 在 1 坚 终 9 世纪 实现 了语 言 的 民族 化 。下面将 从 词汇人 手对 美 国语 言 变迁 的路 径进 行分 析 。
1Y 0 ) 0 B 5
2 美 国英 语 变 迁 的路 径
美 利 坚 民族 仅 用 了 2 0年 的时 间就 实现 了语 0
言的 民族化 。美 国英 语 的变迁 是 旨在 降低交 易费 用 的变 迁 , 其 变迁 路 径 就 可 以 看 出这 一 点 。从 从
l 7世 纪英语 移 植北美 到 】 9世 纪统 一 的民族 英 语
第2 卷 第6 7 期
Vo . 7 N . 12 o 6
文章 编 号 :0 7—18 (0 0 0 0 5 —0 10 3 5 2 1 )6— 0 1 3
美 国英 语 非 正 式 制 度 变 迁 的路 径 分 析
邱 谊 萌
( 阳 航 空航 天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沈 I0 3 ) 1 16
于一个 特殊 的环 境 中 。早 期英 国移 民从 欧洲来 到
约束 , 根据 不 同 的约 束 方 式 将 制 度 分 为 正 式制 并 度 与非 正 式 制 度 。语 言 是 对 人 们 行 为 的 一 种 约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介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在过去几十年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变迁路径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在1978年被正式提出,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效率低下,企业管理不善,产能过剩等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决定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开始,重点是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这一时期,中国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并自主决定种植和销售方式,这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深化改革进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逐渐放开了对国有企业的控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1984年,中国正式成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引入外资和市场经济机制,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此后,中国陆续建立了其他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
五、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992年,中国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相继实施了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化改革。
六、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优势。
市场资源配置决定了经济活力的释放,创新和竞争也得以加强。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经济体制具备了更加灵活、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
质 和人 民中存在的社会意识这一非正式 制度 。而制度或者 l 量 政 策变 迁 出现 供 给 过 剩 的 局 面 。 二 是 随 着政 府 意 志 由增 巩 政策是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规则。这一规则主要用来消 l 强 国力 、 固政 权 变 化 到 改 变 旧有 的政 治 意 识 形 态 、
古翠凤 : 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
为基础教育政策变迁 的主体 ,变化为政府主体与非政 府 l 础教育质量政策的变迁 中,受教育者等非政府主体作为
主体或受教育者共同作为变迁主体 , 并逐步向以受教育 f 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中的委托人的地位开始逐步确立。受
者为主的情况转变。 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 由纯强制 l 教育者等非政府主体开始为基础教育质量政策设定 目
速而充分体现 了政府快速增强国力 、加强集权 和巩 固政 f , 教 育 者 为 委 托 人 时 , 础 教 育 交 易 活 动 的 规 则 , 以受 位 基
权等意愿和意志。 但这些政策难 以巩固和稳定 , 一是民众 I 即基础教育交 易活 动的制度或政策 ,就逐步 由以政府作
・
6 ・
知识考察 , 大大 削减 了科学文化知识课程 。 础教育质量 基 础教育质量政策变迁呈现出由纯强制性政策变迁向半强 !
制性政策变迁, 再向半诱致性政策变迁的路径特征。 委托 f 政策在文革前出现了较大 的变迁和反复 。文革前 的基础
教育质量政策变迁基本上是一种纯强制性政策变迁的动 人参与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制定,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将以 I 诱 致性变迁为主导。
一
l 政策变迁完全 出于政府的意愿 , 因, 并没有得到非政府主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作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社会经济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
了解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变迁路径研究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下,制度如何发生变化和演变的规律与路径。
路径依赖理论则强调过去的制度安排对当前制度变革的影响。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变迁路径既受路径依赖的制约,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有助于找到引导、促进制度变革的有效途径。
借鉴路径依赖现象的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制度设计和变革实践。
深入探讨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启示和未来研究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制度变迁路径的因素以及路径依赖现象的案例。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制度变迁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路径依赖则是影响制度变迁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当前制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更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制度变迁路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制度之间的演化过程,为我们构建和完善制度规范提供理论指导。
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制度演化中的惯性机制,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积累对于未来决策的影响。
而对于实践意义而言,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有助于政府精准制定政策,避免被历史路径所束缚,推动制度创新发展。
关于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山东农村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if ma ss ms n e e aaye ta te C nui utr,mi w rns,l p r e cnm yt bsd o n r l yt , d t n w lz h t h ofca c l e a l a aee a h n n u f y te a n e
r l n e o o ci fr t n t c n l g n te gh n t e i f r l s s m f c mmu ia o r a h o g h n o ma ey o c n mi, oma o e h o o y a d s n t e no ma y t n i r h e o o n c t n t b e k t r u h t e if r l i o
摘
要 : 过 对 山 东农 村 制 度 变 迁 的 困境 分 析 , 出路 径 依 赖 是 其 重 要 的 非 正 式 制 度 影 响 因 素 , 通 指 并从 儒 家 文化 、 族 意 识 、 划 经 济 为 基 家 计
础 的制 度 遗 产 以及 山 东农村 传 统 小 商品 经 济 的 观 念 和 制 度 的 遗 留 方 面加 以 分析 , 后 提 出依 靠 经 济 、 息技 术和 加 强 非 正 式 制 度 的 交 流 最 信
文 章 编 号 : 0 — 9 72 1)3 0 0 - 3 1 r 0 0 (0 1 -0 1- O7 0 0
Th e Ana y i o Pa h p n nc f Rur lI s iuto lCha e i S nd n o i e l sst t De e de e o a n tt i na ng n ha o g Pr v nc
时发现: 当现 有 制 度 已经 失 去 效 率 . 的外 部利 润 或 收入 流 已 经 新 出现 时 . 度 并 非 都 能实 现 及 时 创 新 。 制 度 经 济学 家把 它 归 因 制 新
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分析及展望
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路径分析及展望【摘要】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变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演进、传统角色定位、新时代变革以及现状分析,展示了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发展轨迹。
在未来,幼儿园教师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家庭教育的融入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变迁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幼儿园教师将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历史演进、新时代、传统角色、现状分析、发展趋势、未来方向、展望、重要性、目的、意义。
1. 引言1.1 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的重要性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变迁是一个具有重要性的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幼儿园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角色,更应当承担起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责任。
幼儿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而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决定性影响。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变迁不仅仅关乎个体教师的职业发展,更涉及到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更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探讨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变迁具有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角色变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现状状况和未来趋势。
通过研究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变迁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作用与定位,促进其角色功能的转变和提升。
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摘要】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路径依赖、理论概述、关系、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定义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某种制度的演变或变迁所经历的路径和过程,以及这种路径对未来制度变迁的影响和制约。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形成的制度、规范和习惯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变革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限制其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路径依赖的概念源自于经济学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入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制度演变或变迁的具体过程和轨迹,包括制度相关主体的行为、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制度演变的动因等方面。
制度变迁路径的形成受到历史条件、社会文化、政治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
了解和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对于理解制度变迁的规律和机制,指导制度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和条件,可以更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可能性,避免陷入死胡同或重复历史错误。
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现象,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理解社会制度演变和政策改革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各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制度来适应新的挑战。
制度变迁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其中路径依赖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径依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存制度安排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惯性和惯性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制度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对于揭示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愈加凸显。
《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政策变迁组态路径研究》范文
《文旅产业融合政策变迁组态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旅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而政策的制定与变迁,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旅产业融合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进行研究,揭示政策如何影响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过去数年间,国内外学者对文旅产业融合政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政策工具、政策效果、政策与产业互动关系等角度,对文旅产业的政策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普遍认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文旅产业融合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最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变迁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四、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分析(一)政策变迁的阶段特征政策变迁主要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四个阶段。
在初创期,政策主要着眼于引导和培育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期,政策重点转向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成熟期,政策则更加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而在调整期,政策则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主要表现为政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连续性方面,政策在各个阶段都注重维护文旅产业的稳定发展;在阶段性方面,不同阶段政策的重点和方向有所不同,形成了政策的组态路径。
同时,政策的组态路径还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初创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发展期,政府加强了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推动了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成熟期,政府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马克思与诺思关于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比较分析
可缺少 , 因在 于 , 原 国家规 定 着 产权 结 构 。 国家 最 终
势 直 接 的 外 在 表 现 , 根 到 底 是 人 的 思 维 方 式 的 归
结果。
行运作 的过程 中 , 果 制度 能 够 与它 们 相 匹 配 , 么 如 那
谈到制度变迁理论 , 就不能不谈诺思的路径依赖 理论 , 早 引入 路径 依赖 方法 的是 经 济学 家保 尔 ・ 较 戴
制 度 的变 迁有 其 自身 的规律 及 其客 观必 然性 , 生
E TY》解 释 了打 字 机 键 盘 的字 母 排 列 怎 么被 标 准 R ,
产方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直 接 推动 着 制度 的不 断 演 化 与 变 迁 , 是 , 于制 度 变 但 由
迁 与演 化 的路 径不 同 , 造成 不 同 国家 在历 史 大致 相 同 时期制 度 变迁 与社 会转 型 的速度 与 绩效 差别 很 大 , 即
作 者简介 : 张志勇( 98一 , , 1 7 )男 河南鄢陵人 , 哲学 博士 , 讲师 。主要从 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人学 、 发展哲 学的研究
。
1
安徽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2 1 年第 3期 01
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 断完善创新 , 二者相互促进 、 相 得益彰 ,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 的良性路径依赖。反之 , 如果在市场竞争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建立起来 的制度会给一些掌握资源和信息的人或者集 团以特 权 , 而产生利益集 团 , 从 这些利益集 团会 维护 和加 强现 存的制度, 从而使无效的制度变迁持续下去 , 发展成一
化并被固定下来 。布莱恩 ・ 阿瑟运用路径依赖解释 技术 变迁 问题 , 思将 路径 依 赖引入 到 社会 制度 变迁 诺
组织变革的形式与路径分析
组织变革的形式与路径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组织变革已经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而在进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变革形式和路径,则成为具体实施的关键。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变革形式组织变革形式主要包括三类,即革命式变革、渐进式变革和转型式变革。
它们在核心目标、变革速度、组织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1. 革命式变革革命式变革是指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对整个组织实行全面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通常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如大规模裁员、重组、重新定位、全面重组管理结构等。
它的核心特点是速度快、力度大。
适用于企业在业务、资源、文化等多方面有着严重问题,或需要在短期内完成跨越发展的情况。
革命式变革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清理组织上存在的问题,使企业重回正轨。
但它也有其缺点,如引起组织内部的不满情绪,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同时也很难因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2. 渐进式变革渐进式变革是指通过慢慢逐步地改变工作方式、流程、文化等方面,最终实现持续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通常采取内部创新、学习型组织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竞争力。
渐进式变革的优点在于不会带来组织内的大幅动荡,逐渐实现目标,可以有效地挖掘组织的潜力。
但对于一些急需变革的企业来说,变革的速度可能比较慢,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3. 转型式变革转型式变革则意味着从传统业务转向新型业务,从而实现业务转型。
这种变革在目标、速度、方式等方面都与革命式变革有所不同,它更注重战略升级、环节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
转型式变革的优点在于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但缺点在于风险比较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人员的意见。
二、变革路径在进行组织变革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革路径。
变革路径的选择,通常涉及组织结构、人员调整、流程优化等方面。
1. 基于流程提高效率流程是决定企业运转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机制变迁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互为因果关系。
制度变迁路径指的是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而路径依赖则指的是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概念解析、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概念解析制度变迁路径,是指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
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演化的累积效应,是历史上人们对不同制度安排的反应和选择,以及其产生影响的过程。
它可以被视为某一特定制度变革的历史演化轨迹,是对管治结构和政策走向的一种描述。
国家产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法规的制定、行政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制度变迁路径的表现。
路径依赖,是指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它是指由于特定时期的个体行为决策,为其后续路径的演化规定了某种“依赖路径”。
因此,路径依赖涉及到制度形态演进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选择,会随时间逐步加强或弱化。
二、理论探讨制度变迁路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制度的惯性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制度变革往往因为其既有的制度模式和规则较难被打破改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的惯性将逐步加强,使变革越来越具有可感知的力度。
路径依赖理论的核心是,个体行为决策的选择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有可能是由于事实上的经济成本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
事先的选择以某种程度上的“一次性投资”,影响随后的行为,而决策者常常因为难以确定成本的大小而产生不确定。
因此,由于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的存在,新规则的建立和新模式的采用较难。
三、案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既依赖于历史发展的变革路径,也依赖于对世界科技和经济新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制度变迁的演进和创新。
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超越退出计划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路径被遵循。
而路径依赖的存在,级制国有企业的推进和管理改革,以及小农户生计的离土改革都面临着大量的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分析与民营经济融资困难我国渐进性改革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剧变的情况下,由财政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迅速变迁为国有银行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
为了替代财政注资国企的功能,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过程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具有严重的所有制偏好,加上与民营经济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制度供给约束处于弱小状态,使得目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极不相称,大部分金融资源沉淀在低效的国有经济领域,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境,整个金融体制变迁由于结构性的缺陷而陷入事实上的路径依赖,形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制度锁定状态,因此需要相关的制度创新来矫正其路径偏差。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制度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涉及到社会、政治与经济行为。
制度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的组合所作的边际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一制度出现了不均衡。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C·诺思对制度变迁做了大量研究,并系统地提出了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
所谓路径依赖即指在制度变迁中由于自增强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选择了某一条路径,它向既定方面发展的动力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会产生两种情况: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路径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制度陷阱而不能自拔。
路径依赖的扭转,往往要借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实施诱致性制度变迁,或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矫正路径偏差。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过程。
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不言而喻的。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第一,初始的体制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成本,沿着原来的体制变化路径和观念的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现存体制中既得利益的利益集团,他们对这种制度(或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
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体制更有效率;第三,作为第一行动集团的政府,由于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政府主体的行为目标和偏好结构倾向于政治支持最大化,作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会因为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而陷入低效锁定状态。
因此,根据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针对由于初始条件和选择路径的影响,对于由于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而出现的路径偏差,要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消除低效制度路径依赖的自增强机制,以免积重难返。
二、中国金融体制变迁路径依赖(一)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初始条件。
在决定金融体制变迁路径与绩效的许多因素中,初始条件居于显著位置。
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初始条件是:(1)财政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并与之相匹配的国家直接控制下的单一银行体制。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国有企业的资产是由国家注资的,国家财政集中国民收入的60%以上,而整个社会投资的90%左右是国家投入的,国家财政集中国民收入的大部分投资建设项目和给国企注资,银行只是企业和社会的一个结算中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
(2)较低的货币化水平。
据世界银行权威的发展报告(1996)统计,中国1978年M2/GDP仅为25%,中国经济在改革开始时尚处于低货币化状态,使得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与经济货币化过程同步推进。
(二)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特殊路径。
基于分权让利的渐进性改革使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从中国的国民储蓄结构来看,个人、企业、政府之部门所占比重1979年分别为23.5%、33.65%和42.8%,到1996年则依次转变为75%、20%和5%。
为了替代日益弱化的财政注资功能,获取分散化的金融资源和金融剩余以及通过货币化进程获取货币发行收益,以补贴国家财政的迅速下降,我国金融体制变迁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径:由于国家直接控制下的单一银行体制的初始条件,政府主要进行了扩张国有垄断金融产权边界,自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门分离出来,1979年先后重建了农行和建行,1984年工行从人行中分离出来,1986年又重建了国家控股的交通银行,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国有银行迅速扩张其规模,财政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迅速变迁为国有银行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呈现中国特有的“弱财政、强金融”的体制结构。
金融体制变迁呈现国有金融垄断格局,尽管在国家金融产权形式之外出现了一大批其他类型的金融产权形式,如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合作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但由于制度供给的约束以及发展的不规范而显得相对弱小。
(三)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
目前,民营经济已占GDP的很大一部分,但在现在的金融体制下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
原因在于我国金融体制变迁初始路径的选择由于变迁过程的自增强机制而发生路径依赖:(1)“弱财政,强金融”的体制结构下,国有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使得国有经济在国有银行形成一种“刚性依赖”,再加上两者产权的同源性以及国有企业因产权虚置而内部人控制严重导致的效率低下,使得大量金融资源沉淀在国有企业信贷资金中。
可见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国有企业对这种金融体制变迁路径具有强烈的需求。
(2)我国金融体制变迁的报酬递增。
根据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一项制度的产生是变革中的各个博奕主体都可以从中实现自身利益,从而实现制度报酬递增。
因通过扩展国有垄断金融产权边界从而达到控制日益分散化的金融剩余及巨额的货币化收益,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这是国家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沿着这一路径发展的制度根源。
只要通过这种扩展收益大于所付成本,国家必然维护国有金融的垄断性质,这种金融体制结构既是促使以往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又是导致目前改革困境的根源。
而从国有企业层面,国有经济是该制度变迁的受益者,并不断强化对该制度的需求,而国有银行尽管是国企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但是由于其独有的对该制度的学习效应、组织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使得国有银行缺失制度变迁矫正上述路径偏差的利润预期。
(3)出于分散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刚性信贷关系所导致的大量金融风险而塑造的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以期实现国企资本社会化,改原来由信贷市场实现的货币性金融支持转化为股票市场实现的证券金融支持。
但是由于上市“额度管理”下的所有制歧视,民营企业很难从相当紧张的发行额度上分得一杯羹。
(4)内生于民营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一些城乡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如农金会、集资,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处于弱小状态,形成二元金融结构,进而进一步扩大二元经济结构。
总之,关于中国金融体制变迁中的各种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在改革初期产生大量递增的制度收益,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制度收益递减,陷入一种由于自增强机制所形成的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的制度锁定状态,无法实现“帕累托更优”。
三、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与制度悖论及对策分析由于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使得目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不断发展,金融资源的逆经济结构倾斜使得目前国有金融机构“惜贷”行为盛行,大量资金以“存差”方式沉淀在银行体系,而不断壮大的民营经济却陷入融资困境,形成中国金融体制变迁下特殊制度悖论。
(一)间接融资渠道下的信贷悖论。
由于国有银行体系的所有制偏好所形成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刚性依赖,大部分金融资源沉淀在“国有企业信贷资金中”,而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的民营经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所需的外源融资很难从现行的国有金融体系内获得满足,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增长。
经过20年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截至1999年末已经上升到63%,在工业增加值中已经提高到74%,而金融结构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演进,已超过GDP和工业增加值2/3民营经济,只取得信贷资产的30%,国有经济仍然占用了70%的信贷资产。
(二)直接融资渠道下上市配额供给悖论。
为国有经济提供证券性金融支持的股票市场,由于所有制歧视而存在着民营经济的上市融资壁垒。
目前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上市的数目占到我国上市公司总数的70%以上,市值达90%左右,而非国有公司的上市数目却不到30%,市值占10%。
因经营绩效普遍较好,产权结构也较为完善的民营企业,由于上市配额实施行政管理,使得民营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取金融支持,从而进一步达到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规模的扩张。
而一些低效运行的国有企业因为上市配额倾斜而不断圈钱却因其产权缺陷而无法达到效益的提升。
(三)与民营经济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制度供给悖论。
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如信用社,其总资产仅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5.9%,每一机构平均资产4653万元,面对8亿多农民和占GDP60%以上的民营经济,存在着严重的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巨大的融资需求,可谓“小牛拉大车”,与垄断的国有金融体制相比,形成事实上的二元金融结构。
另外这些中小金融制度变迁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性制度变迁,而非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如农村信用社的分分合合等,各中小金融机构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本身应与民营经济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体制逐渐回归,偏离了其合作性质,其服务对象移位。
这种中小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制度变革路径相悖的直接结果是内生于非国有经济内部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如民间借贷的盛行,但是由于制度供给的明显滞后使得这些灰色金融处于不规范、交易成本过高的状态,无法满足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
针对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路径依赖所形成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导致的民营经济融资困境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打破目前的锁定状态,优化金融体制结构和空间结构效率,达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路径包括:(1)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实现民营经济在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国民待遇。
(2)大力推动并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场所的创业板市场,政府提供其制度供给保障;并通过规范和发展地方性小额性股票交易市场,形成多层化、系统化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
(3)增加“中小银行”和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制度供给,使之成为与民营经济相匹配的金融供给体系,发挥其主权结构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信息对称优势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
(4)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应择优处理。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跟踪系统,提供企业家个人信息和企业资信资质信息;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定期发布企业评价信息;建立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系统,定期发布企业信用等级指数等等。
对于信用历史良好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如在贷款上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对产品前景好,企业信誉好,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企业,可适当扩大授信额度,确保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对信用等级连续三年在AA级以上的企业,其小额贷款经严格审批程序,可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对同一企业有多种产品,在贷款掌握上要坚持按产品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帮助企业启动生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