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人工智能与法律_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人工智能与法律_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自动驾驶机动车的全国性立法文件,该文件于()生效实施。
答案:2018年2.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9年6月26日发布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暂行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下列行为中不违反该规定的是()答案:针对新用户的首次交易在合理期限内开展的优惠活动3.归根结底,大数据“杀熟”行为都是违法的价格歧视行为。
答案:错误4.AI算法往往被认为是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被授予专利权,因此AI算法不属于我国专利保护的客体。
答案:错误5.企业按贡献享有的数据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不能随意被他人爬虫获取。
答案:正确6.关于英国于2018年出台的世界上第一个专门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保险的法案,根据该法的规定,所有的自动驾驶机动车都属于其适用范围。
答案:错误7.以下情形中不属于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的是()答案:节假日针对消费者设置统一的打折优惠算法8.《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专门对人脸识别技术做出了规范。
答案:错误9.智能投顾主要面临算法风险、人为操作失误风险和道德风险等特殊风险。
答案:正确10.作为其它法律的母法,在人工智能的规制方面理应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的法律是:答案:宪法11.在人工智能逐步发展的时代,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代替人类法官进行判决。
答案:错误12.1968年,在匹兹堡大学的资助下,霍蒂教授在基于前期的研发成果,创立了Aspen System公司,向法律服务市场发布的首个法律信息检索系统名为()答案:Aspen System13.《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是()的条例。
答案:欧盟14.根据美国加州2020年1月1日生效的《CCPA法案》,如果判定企业故意违反任何CCPA要求,罚款会高达()答案:7500美元15.根据GDPR的规定,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个人数据信息的情形不包括()答案:为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存档目的16.智能审批、秒批秒办等都是一种典型的自动化行政许可。
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综述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
• 我国在智能化的定义中分为哪五个层次?
智能化等级 等级名称
等级定义
人监控驾驶环境
控制
1(DA)
驾驶辅助
通过环境信息对方向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支 援,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操作。
人与系统
2(PA)
部分自动驾 通过环境信息对方向和加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支
驶
援,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操作
人与系统
无服用禁止精神药品麻醉品记录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试验车辆注册登记 强制性项目检查 人机控制模式转换
数据记录 实时回传 特定区域测试 第三方机构检测验证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推出来的i-VISTA功能场景建设标准
02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 1.美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2.德国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 欧盟于2012年颁布法规,要求所有商用车在2013年11月之前安装AEB紧急自动刹车系统。自2014年起,在 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新车都必须配备AEB,没有该系统的车辆不符合E-NCAP五星级安全认证。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 《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与《道路交通法修订案》
自动驾驶系统(“系统”)监控驾驶环境
监视 人 人
失效应对
典型工况
车道内正常行驶,高速公
人
路无车道干涉路段,泊车
工况。
高速公路及市区无车道干
人
涉路段,换道、环岛绕行、
拥堵跟车等工况。
3(CA)
有条件自动 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 驾驶 驾驶员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
系统
4(HA) 5(FA)
智能网联行业背景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道路测试评价方法及要求》编制说明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道路测试评价方法及要求》编制说
明
一、背景
随着车联网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也在迅速
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智能网联汽车的封闭
道路测试评价方法和要求,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更好发展。
二、目的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封闭道路测试评价方法及要求,以确定车辆在封闭环境下的性能。
三、测试内容
1、勘查测试
封闭道路测试的首要任务是勘查测试,其内容包括:地形调查、环境
调查、道路标线调查、车流分析等。
地形调查包括:地面标高、地形类型、起伏等;环境调查包括:照度、光彩、路表等;道路标线调查包括:标线
类型、标线宽度、漆色等;车流分析包括:周边道路车流量、车辆类型、
车速等。
2、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主要由路测实验室进行,其目的在于评估智能网联汽车在封
闭环境中的性能。
根据车辆的不同性能,可以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如:
车辆性能测试、车辆自身系统性能测试、智能交通系统功能性能测试等。
性能测试主要包括:车辆控制性能测试、车辆安全性能测试、车辆动
力性能测试、车辆耐久性能测试、车辆动力储存能力测试等。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加快推动**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规模化测试运行和商业化探索,指导和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工作,控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风险,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水准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工信部联通装[2023)97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等活动。
本实施细则所称道路测试,是指在各类道路(包括高速公路)指定路段和特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活动。
本实施细则所称示范应用,是指在各类道路(包括高速公路)指定路段和特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具有试点、试行效果的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载物运行活动。
本实施细则所称示范运营,是指在各类道路(包括高速公路)指定路段和特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对智能网联汽车开展载人、载货或者特种作业的商业试运营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智能网联汽车,是指可以由自动驾驶系统替代人的操作在道路上安全行驶的汽车,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三种类型。
有条件自动驾驶,是指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设计运行条件下完成动态驾驶任务,在自动驾驶系统提出动态驾驶任务接管请求时,驾驶人应当响应该请求并立即接管车辆。
高度自动驾驶,是指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设计运行条件下完成所有动态驾驶任务,在特定环境下自动驾驶系统提出动态驾驶任务接管请求时,驾驶人应当响应该请求并立即接管车辆。
完全自动驾驶,是指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完成驾驶人能够完成的所有道路环境下的动态驾驶任务,不需要人工操作。
第二章管理机构职责第四条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共同成立**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联席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联席工作小组”)。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解读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解读智能网联汽车是指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采用V2X通信技术和车载计算机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车辆与互联网的无线互联和协同,提升行车安全、交通效率和驾驶便利性的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和推广,对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安全、改善出行体验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加入到了智能网联汽车试验中。
为了更好地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保证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安全与有效性,北京交警部门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这份规范具有以下特点:一、明确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范围规范明确指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以安全为前提,遵循依法行车、规范试验的原则,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
并且规范也规定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时间、地点、车辆数量、试验人员的要求等,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管理要求和限制条件。
二、完善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安全保障措施规范对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安全保障措施做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路试时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装置和特种车辆标识,路试人员必须穿着安全防护服,并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
其次,规范还要求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过程中,应根据路面环境、天气情况等因素增加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全程安全。
三、规范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程序规范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各单位必须在课题研究、试验计划、测试组织、试验执行、数据采集、试验运行、试验评价、安全监控等方面全面落实试验标准化、规范化;通过试验过程监测与数据采集、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进行开放共享等措施,加强对试验的动态过程管理与监管。
四、强化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数据管理要求规范提出数据须保障信息安全,规定了数据审查的程序和要求;明确了数据征集和利用的原则和制约条件,规范了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法,推进大数据共享应用和智能服务发展。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29•【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施行日期】2022.02.15•【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装备工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已经2021年12月20日市政府第15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2月15日起施行。
市长龚正2021年12月29日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2021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公布自2022年2月15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活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的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云端等进行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最终可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分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三个等级。
第三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化运营活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基本原则)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活动应当遵循鼓励创新、审慎包容、安全有序、开放合作、绿色环保的原则。
第五条(推进机制)市经济信息化、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工作推进机制(以下简称推进机制),协调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工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第六条(职责分工)市经济信息化部门负责牵头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工作,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组织起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相关技术标准,按照国家规定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工作。
基于无人驾驶发展需求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3.1 无人驾驶在中国 1)政府机构的鼓励与支持 (1)政 府 出 台 相 关 政 策 、标 准 与 管 理 规 定 。 我
国第一部国家级无人驾驶路测管理规范《智能网联 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于 2018 年 5 月开始 实 施 ,颁 布 部 门 为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公 安 部 及 交 通 运输部。
【关键词】:无人驾驶;交通规划;道路断面;法律法规;交通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3197(2021)03-73-04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8-3197.2021.03.022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汽车是影响城市交通规 划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因为汽车的大小、行驶范围和 环境影响等是现代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未来 的无人驾驶汽车同样会“左右”城市交通的发展,促使 城市交通系统发生变化。
2)无人驾驶公交规模迅速扩大 2017 年 12 月 2 日,深圳巴士集团 4 台搭载有“阿 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的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 税区首发试运行。2018 年 12 月 14 日,武汉已经正式 将无人驾驶巴士投入运营。 2019 年 1 月 22 日,济南首辆无人驾驶公交车进行 首次公开测试。 2018年12月17日,江苏首辆无人驾驶电动巴士—— “未来号”,在南京市江宁未来城内部道路上进行测试。 2019 年的 5 月 17 日,郑州龙子湖的智慧岛进行了 国内首个 5G 无人驾驶公交车测试。 3.2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改进的必要性 1)适应无人驾驶带来出行方式变革的需求 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使司机的概念不复存在, 人们的出行不再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再需要持有驾 照,不需要考虑是否饮酒,老年人、残疾人、不具备驾 驶能力者皆可以搭乘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出行。
(完整版)智能交通

通过优化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导航等技术手段,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提高交通效率
运用智能监控、事故预警等技术手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交通安全
通过提供实时交通信息、个性化出行服务等方式,提升公众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提升服务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实现交通信号控制、路况监测、应急指挥等智能化管理。
推进智能交通管理
先进技术在智能交通中应用
03
数据收集与存储
01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并存储交通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包括车辆位置、交通流量、道路状况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02
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事故风险、出行行为模式等,为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出台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应用,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广东省
制定了《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智能交通技术的落地实施。
该联盟由智能交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自愿组成,致力于推动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合作等方式,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完整版)智能交通
汇报人:
2024-01-01
智能交通概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先进技术在智能交通中应用典型案例分析:成功实践分享
政策法规对智能交通影响研究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
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综述

试验车辆注册登记 强制性项目检查 人机控制模式转换
数据记录 实时回传 特定区域测试 第三方机构检测验证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推出来的i-VISTA功能场景建设标准
02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 1.美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01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背景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
• 请观看视频,并说说未来的出行会是什么样?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
• 请说说: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
• 根据《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对智能网 联汽车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 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 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 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 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 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动驾驶技 术是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技术研发、道路测 试、标准法规和政策等方面,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提供了条件。为了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政策支持,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活跃,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开 发和测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 问题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在发展自动驾驶,与传统的 汽车比较有哪些优势?
• 2.德国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 欧盟于2012年颁布法规,要求所有商用车在2013年11月之前安装AEB紧急自动刹车系统。自2014年起,在 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新车都必须配备AEB,没有该系统的车辆不符合E-NCAP五星级安全认证。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 《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与《道路交通法修订案》
协同创新_推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国家层面政策频出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从顶层设计到管理政策再到实施方案,出台了一揽子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掌握汽车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2017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要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近、中、远期目标,支持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推广,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018年12月,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构建能够支撑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协同创新推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文 杨顺 秦义勇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纷纷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及应用落地。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自2016年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无锡等地政府因地制宜推出相关政策、展开实践探索,迄今已累计开放超过2万公里测试道路,发放测试牌照超过3000张。
然而面对政策法规滞后于行业发展、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关键开发工具被国外垄断及自动驾驶车辆路权、人机共驾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应用场景、建立核心优势?无线通信技术)在部分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的覆盖,开展5G-V2X示范应用,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构建车路协同环境。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完整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规范(征求意见稿)

(完整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规范(征求意见稿) 5G自动驾驶联盟团体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范(征求意见稿)Intelligent & C o nn e c t e d vehicle autonomous driving function test procedure 2018-12—07发布2018—12-07实施(完整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规范(征求意见稿) 5G自动驾驶联盟测试工作组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4检测项目 (5)5通用要求 (6)6 通过条件 (6)7测试规范 (7)附录A (25)前言本标准采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程(试行)》的有关技术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5G自动驾驶联盟测试工作组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5G自动驾驶联盟测试工作组。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检测项目的测试场景、测试方法及通过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乘用车、商用车的自动驾驶功能测试。
本文件不适用于低速汽车、摩托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工信部联装〔2018〕66号)3 术语和定义GB/T 1.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智能网联汽车 Intelligent & Vehicle (ICV)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应用,指导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道路测试工作,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相应级别的道路测试。
第三条本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应当分级分类推进,遵循推动自主式智能驾驶和网联式协同驾驶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测试向示范应用和商业化推广转变。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共同成立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推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工作小组”),负责本办法的统一实施、监督和管理。
推进工作小组组成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审核测试主体提出的道路测试申请,颁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和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组织开展道路测试检查以及测试车辆和道路的相关评估工作,协调本办法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
第五条推进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评审专家组,定期召开专家组评审会议,对测试主体提出的道路测试申请进行论证,形成专家组意见。
第六条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受推进工作小组委托作为第三方机构,受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主体提出的测试申请,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将相关数据接入推进工作小组组成部门的官方数据平台,形成测试分析报告统一上报推进工作小组。
第三章测试申请条件第七条测试主体是指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申请、组织测试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二)具备汽车及零部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或者试验检测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能力;(三)具备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区域和道路测试评价规程;(四)建立测试车辆远程监控数据平台,具备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远程监控的能力,与第三方机构签署承诺书,按照要求接入第三方机构数据平台;(五)具备对测试车辆的相关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重现的能力;(六)为申请道路测试的车辆购买每车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者提供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赔偿保函,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论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

三、应对措施
在路网、物联网、自动驾驶技术等尚未完全适配的阶段 ,自动驾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道路测 试阶段,尽管很多厂家称已达到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水平,但大多数是在封闭道路完成的,在技术尚不能 完全应对各种复杂的路段以及瞬息万变的路况时,我们仍要着眼于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应该如何规 定,继而将未来为4级、5级自动驾驶汽车合法上路做好准备,本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讨论如何既符合现 实情况又能发挥法律的预见性。
(二) 借助数据记录仪认定事故责任 通常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时, 交警部门不会仅因车上没有驾驶员或者驾驶员并未实际控制车辆等来认 定事故责任,他们会结合车辆的实际运行状态、采取的操控措施、信号灯状态等情况来综合判定责任的归 属。但仅根据外部特征判断事故责任在自动驾驶背景下并不能客观认定事故责任。笔者认为,应当强制要 求自动驾驶汽车装置数据记录仪,方便在事故后查明因果关系、确定责任归属。例如,上海规定:测试车 辆须自动记录和存储在车辆违规、事故或者失效状况发生前至少90秒数据信息,事故发生后作为证据的 “黑匣子”需要保留并第一时间交给公安交通部门,以此数据信息通过现场模拟、情景还原等来综合判定 事故责任。 (三) 分级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 自然人是现行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前提 , 驾驶员和所有人是承担责任的主体, 但是 在自动驾驶系统取代人类驾驶之后,人类驾驶员失去了驾驶资格而转变为了乘客或者调度员角色,只需要 启动车辆输入目的地即可完成“驾驶任务”,并没有参与驾驶的具体操作和车辆的控制,在此种情况下, 作为乘客或者调度员角色的 “驾驶员” 如果被认定为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 可能会违背法律公平公正的 原则,因此,以人类为中心的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制度很难用于处理该问题⑷。 笔者认为, 在自动驾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 同时存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和机动车产品责任的属 性。理由是:由于在道路上行驶时发生了事故,但是主要责任人又不是驾驶员,因为驾驶员现在充当的是 一个乘客的角色,此次事故自然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系统存在缺陷造成的,所以又与产品责任挂钩。虽 然传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也包括产品质量方面,但仅占少数。而在自动驾驶机动车交通事故中, 产品质量的责任成了主要原因,人的因素反而成了次要原因因此在0—3级自动驾驶汽车涉及驾驶员 操控以及接管汽车时,应当适用传统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而对于处在自动驾驶状态下的3级自动驾驶汽车 汽车、4级和5级自动驾驶汽车应当适用产品责任。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具有双重属性 ,接下来就是确定具体责任归属问题。这里笔者认为,应当 按照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实际驾驶过程中过错方来确定责任归属问题同。具体而言,首先,人 机混合模式的3级,规定了驾驶员的接管义务,即驾驶员积极履行了接管且其操作合理没有过失,那么此 次事故的主要责任将由汽车制造者和销售者承担;若驾驶员未适当履行义务,则驾驶员的过错与损害事实 有因果关系,由驾驶员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若驾驶员未能履行义务,系统也存在故障,则双方的行为都与 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那么二者则根据过错的严重程度划分比例共同承担责任。4级、5级高度自动驾 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归属与3级自动驾驶汽车应有区别,4级、5级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具备自动 达到最小风险能力,当遇有紧急状态时系统能够根据危险的严重程度自主作出规避风险的决定,并继续执 行驾驶任务直至风险消失,此时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员并无责任,产品责任将由机动车的厂家及 经销商承担。
《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环境分级标准》编制说明

上海市地方标准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分级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起草组2020年2月目录一、工作简况 (1)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3)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20)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21)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21)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21)七、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21)一、工作简况(一)任务背景自动驾驶是汽车技术和产业的未来。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技术等的大力发展使得自动驾驶技术取得高度进步。
现有自动驾驶技术经过测试场的测试,能够实现简单环境或限定范围的智能驾驶。
然而,中国在智能驾驶上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复杂的交通路况,在固定的测试场中无法测试实际上路会遇到的复杂问题。
相较封闭道路测试,真实驾驶环境测试所获数据价值更高,对自动驾驶的算法更新迭代大有益处。
在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引导下,汽车行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比如信息、通信)一起融合创新,技术和产品推陈出新,极速地往前发展,正逐步进入大规模道路验证阶段。
然而,虽然许多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展了包括多种场景的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工作,但是近年来自动驾驶测试事故依旧多发,使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测试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因此,为有效控制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潜在风险隐患,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进行自动驾驶道路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十分必要。
风险等级越低,道路安全性就越高,可开放给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可能性就越高。
自动驾驶标准体系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领的基础上,相继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对我国汽车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目标、任务作了系统分析和部署,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INFO

海马汽车市值一年蒸发近50亿4大车系销量全线下滑近期,海马汽车披露了一份令市场大跌眼镜的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7年亏损金额为9.4亿-10.4亿元,同比下降幅预计6月出台上海或调整新能源补贴政策近日,有本地某品牌插电式混动车型经销商透露,上海将在2018年6月份迎来一轮补贴政策调整,届时将有一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新政出台后的补贴待遇受到影响,主要变化在于新能源沪牌的准入门槛将有所调整。
2018年现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上海地区的扶持政策,这部分车型可享受国家补贴2.2万元+地方补贴1.1万元的七折[(2.2+1.1)×0.7],合计2.31万元现金补贴,同时还可享受免征购置税、免费获得新能源沪牌的优惠。
由于普通个人沪牌指标价格较高,且中标难度较大(2018年个人沪牌平均成交价87660元,平均中标率约为5%),免费新能源沪牌对于本地消费者的吸引力巨大,调整新能源沪牌的政策自然会对一部分车型的销售有所影响。
针对这一新情况,我们还咨询了上海地区其他品牌多家插电混动车型的经销商,他们均表示目前还未收到有关政策调整的正式通知,店内的销售照常。
但他们也得知了今年6月国家及地方政策有调整的消息,为了保证能够在6月前完成上牌工作,经销商建议购车用户尽可能在4月30日前完成个人征信调查,避免未来因新政导致无法上牌的情况发生。
丰田计划将车载电池用作储能装置据外媒报道,丰田最近宣布,公司将推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项目,旨在将丰田普锐斯的旧电池另作他用。
丰田将该计划取名为“验证项目(verification project)”,期望这类丰田普锐斯旧电池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再利用。
这类电池可用于储存电网传输的电量,也能存储风能及太阳能发电厂传输的电量,作为重要的储能及放电装置,当电网遇到用电高峰时,早前存储于电池内的电量将重新输送回电网中。
目前,丰田正与日本中部电力公司(Chubu Electric Power)开展该项目合作。
上海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文件

行业动态News 2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82行业动态(政策与市场)3月11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和重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出台《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以规范和支持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共道路开展道路测试。
根据《实施细则》,有资格开展路测的主体,为具有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研发或生产能力的整车企业、改装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交通运输企业以及其他科技型企业。
测试主体应按要求提供申请材料,向车辆管理所申领临时行驶车号牌,并提出相应测试车辆的具体测试计划,由测试管理单位核发《测试实施方案》后,明确对应的测试车辆、测试驾驶员、测试区域、测试时间、测试项目等,才能开展测试。
测试车辆方面,参加路测的自动驾驶车辆须具备人工紧急制动功能,并支持“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之间切换要安全、快速、简单,保证测试驾驶员随时接管车辆并进行控制;须在车身张贴醒目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标识,且测试期间不得出2月27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发布《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应用,指导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道路测试工作。
《管理办法》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申请条件、测试申请及审核、测试管理、事故处理、违规操作责任等方面的要求,并对测试车辆、测试驾驶人以及测试主体提出了具体要求。
《管理办法》指出,测试车辆必须具备“人工操作”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
当测试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运行时,测试驾驶人应当始终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并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具备车辆状态在线监控功能,能够实时回传车辆控制模式、车辆位置以及车辆速度、加速度等数据信息,能够自动记录和存储在车辆事故或者失效状况发生前至少90s 的数据信息。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最新版课件-项目九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

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整体认知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
三、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概述
应用传统的封闭场地测试或开放/半开放道路测试会存在测试周期长、测试成本高、场景覆盖有限、安全风 险高等问题,尤其会受政策制定、场地建设的时间和资源限制,给企业将车辆投入自动驾驶测试带来一定的门 槛。此外复杂的场景也难以在测试场中复现,就中国城市道路而言,存在着300种以上的道路场景,且部分测试 难度高,难以对车辆进行全面验证,再加上现实场景中对于极端条件下的驾驶场景复现也存在较大的困难,需 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及时间。
道路测试能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但在智能网联汽车各项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仍面 临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障碍,应用之前需要多种仿真和实验手段验证其可行性,也需要建立测试 示范区为其产业化提供孵化平台。
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整体认知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
经过大量仿真测试和封闭道路测试后,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市之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学术界、智库公司以 及汽车制造商均认为还需要经过上亿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和验证。如宝马公司要求其智能网联汽车总测试里程 需达到2.5亿km。现有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测试以仿真测试为主,道路测试为辅,但仿真环境及其测试结果的有 效性仍有待论证。因此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实际道路环境下的技术试验对智能网联技术测试更是必不可少的环 节。
2018年5月18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清华大学、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国内外整车厂及互联网公司在北京举办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研讨会并成 立了智能汽车测试评价联合研究中心。
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整体认知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
该中心旨在联合各大高校、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出行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 , 采集不同交通环境下“ 人- 车- 路”相关场景、通信环境、车辆运动状态、驾驶人行为等数据 , 建立中国典型的交通环境数据库以及 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测试数据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测试评价体系,制定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测试评价标准 及测试规范;开发通用高效的仿真测试与道路测试工具,协助国家相关部门进 行自动驾驶运营监管及法规制定 ,为面向中国交通场景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及工具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应用,指导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道路测试工作,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相应级别的道路测试。
第三条本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应当分级分类推进,遵循推动自主式智能驾驶和网联式协同驾驶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测试向示范应用和商业化推广转变。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共同成立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推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工作小组”),负责本办法的统一实施、监督和管理。
推进工作小组组成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审核测试主体提出的道路测试申请,颁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和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组织开展道路测试检查以及测试车辆和道路的相关评估工作,协调本办法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
第五条推进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评审专家组,定期召开专家组评审会议,对测试主体提出的道路测试申请进行论证,形成专家组意见。
第六条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受推进- 1 -工作小组委托作为第三方机构,受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主体提出的测试申请,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将相关数据接入推进工作小组组成部门的官方数据平台,形成测试分析报告统一上报推进工作小组。
第三章测试申请条件第七条测试主体是指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申请、组织测试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二)具备汽车及零部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或者试验检测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能力;(三)具备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区域和道路测试评价规程;(四)建立测试车辆远程监控数据平台,具备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远程监控的能力,与第三方机构签署承诺书,按照要求接入第三方机构数据平台;(五)具备对测试车辆的相关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重现的能力;(六)为申请道路测试的车辆购买每车不低于500 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者提供不低于500 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赔偿保函,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测试驾驶人是指经测试主体授权,负责测试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对测试车辆实施应急措施的驾驶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具有3 年以上驾驶经历;- 2 -(二)最近连续3 个记分周期内无记满12 分记录;(三)最近1 年内无驾驶客运车辆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四)无饮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记录;(五)无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品记录;(六)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七)经测试主体自动驾驶培训,熟悉自动驾驶测试规程,掌握自动驾驶测试操作方法,具有50 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操作经验,其中40 小时以上的相应申请测试项目驾驶经验,具备紧急状态下应急处置能力,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测试车辆是指申请用于道路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不包括低速汽车、摩托车,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未办理过机动车注册登记;(二)满足对应车辆类型除耐久性以外的强制性检验项目要求;对因实现自动驾驶功能而无法满足强制性检验要求的个别项目,测试主体需证明其未降低车辆安全性能;(三)具备“人工操作”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且能够以安全、快速、简单的方式实现模式转换并有相应的提示,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将车辆即时转换为“人工操作”模式;(四)具备车辆状态在线监控功能,能够实时回传下列第1、2、3 项数据信息,能够自动记录和存储在车辆事故或者失效状况发生前至少90 秒的下列数据信息:1.车辆控制模式;- 3 -2.车辆位置;3.车辆速度、加速度等;4.环境感知与响应状态;5.车辆灯光、信号实时状态;6.车辆外部360 度视频监控情况;7.测试驾驶人和人机交互状态的车内视频及语音监控情况;8.车辆接收的远程控制指令;9.车辆故障情况。
(五)安装具备提醒功能的装置,当遇到自动驾驶系统失效时,该装置应当立即提醒测试驾驶人接管车辆;(六)在第三方机构指定的封闭测试区内,按照测试评价规程进行相应测试项目的实车试验,每个测试项目有效试验次数不少于30 次,测试结果达标率不小于90% ;(七)对于搭载相同功能自动驾驶系统的相同测试车辆申请相同道路测试项目,无须重复进行相同的实车试验。
第四章测试申请及审核第十条推进工作小组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典型道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并定期公开测试道路路段信息。
第十一条测试主体申请进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参照申请流程图(附件1 ),要求如下:(一)测试主体首次提出道路测试申请,按照申请材料清单(附件2)要求向第三方机构提交申请材料(附件3 和附件4)。
单个测试主体申请进行道路测试的车辆原则上累计不得超过5 辆。
第三方机构收到材料后5 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初审。
- 4 -(二)材料初审合格后,第三方机构应当进行以下工作:1. 于5 个工作日内通知测试主体到指定封闭测试区进行实车检查及试验,审查测试主体提供的测试车辆及相关功能与申请材料描述内容的一致性,并出具封闭测试区实车检查及试验报告(附件5);2.在通过实车检查及试验的测试车辆上安装监控装置,出具监控装置安装及接入数据平台证明;3.定期向推进工作小组提交符合要求的测试主体申请材料。
(三)推进工作小组在收到材料后10 个工作日内组织召开专家组评审会议进行论证,并依据专家组意见进行审核。
(四)推进工作小组向通过审核的测试主体颁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附件6 )、测试标识及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明确测试车辆、测试周期、测试路段、测试驾驶人、测试项目,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每辆测试车辆对应固定的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不得互换。
测试周期一次不超过6 个月。
(五)测试主体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测试周期结束前15 个工作日内提出延期申请,向第三方机构提交道路测试延期申请表(附件7 ),延期申请时长一次不得超过6 个月。
(六)测试周期结束后,测试主体于3 个工作日内将测试标识及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交予第三方机构保管,第三方机构定期统一上交推进工作小组。
(七)道路测试环境分级逐步开放。
测试主体申请更复杂道路测试的,应提交前一级道路测试环境评估报告,经推进工作小组审核通过后,准予开展下一级道路测试环境的相关工作。
第十二条已取得道路测试资格的测试车辆发生自动驾驶- 5 -系统功能增减、部件变更、安全性能变化、车身外观以及测试驾驶人改变等情况时,测试主体应当立即停止相关测试车辆的道路测试,并提前5 个工作日向第三方机构提交道路测试变更信息表(附件8),申请变更相关信息,由第三方机构评估通过后方可继续测试。
第十三条当出现其他可能影响道路测试正常进行的情况时,测试主体应当主动停止道路测试并向第三方机构报告,第三方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暂停测试主体的测试计划。
第五章测试管理第十四条测试期间,测试车辆必须按照规定在指定位置放置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并张贴测试标识,测试驾驶人应当遵守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要求,随车携带测试通知书、测试方案等备查,并严格依据测试通知书载明的测试时间、测试路段和测试项目开展测试工作。
第十五条第三方机构有权根据推进工作小组的要求或者相关实际情况,变更或者暂停测试主体的测试计划。
第十六条测试前,测试驾驶人应当对测试车辆的轮胎、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监控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检查,确保测试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正常、测试道路交通状况良好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第十七条测试过程中:(一)测试驾驶人应当始终处于测试车辆的驾驶座位上;(二)测试驾驶人应当对测试时间、测试路段、测试项目及测试车辆状态等信息予以详细记录;(三)测试驾驶人必须保障监控装置运行正常。
在测试车辆行驶期间,测试驾驶人如发现监控装置工作异常或者接到第三方机构关于监控装置异常的通知,应当待监控装置恢复正常- 6 -工作后方可继续测试;(四)当测试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运行时,测试驾驶人应当始终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并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五)当测试驾驶人发现测试车辆处于不适合“自动驾驶” 的状态或者系统提示需要“人工操作”时,应当进行及时干预或者接管。
第十八条为保证测试安全,测试驾驶人每工作2 小时应当休息0.5 小时,且每人每天累计进行测试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8 小时。
第十九条测试车辆在测试期间,不得搭载与测试无关的人员或者货物。
第二十条测试车辆在进行道路测试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时,测试驾驶人应当立即停止测试。
同时,测试主体应当在事故发生后24 小时内向第三方机构提交道路测试交通事故报告(附件9),第三方机构应当立即上报推进工作小组。
第二十一条测试车辆在进行道路测试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失控状况时,第三方机构应当暂停测试主体事故车辆测试计划。
测试主体向第三方机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者失控状况自评报告后,方可申请恢复测试。
测试主体未获得第三方机构允许恢复测试计划前,不得继续进行道路测试。
第二十二条测试车辆在测试期间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第三方机构应当暂停测试主体的测试计划,推进工作小组必要时可以取消测试主体的测试资格,测试主体应当及时交回测试标识和试车临时行驶车号牌,认真进行整改,并重新申请。
(一)推进工作小组认为测试活动具有重大安全风险的;- 7 -(二)测试车辆有闯红灯、逆行以及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可以处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拘留处罚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三)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车辆毁损等严重情形,测试车辆方负主要以上责任的。
第二十三条测试主体在每月10 日前(遇国家法定节假日可顺延至第1 个工作日)向第三方机构提交上月的道路测试脱离自动驾驶功能报告(附件10 )。
第三方机构有权调阅测试车辆脱离自动驾驶功能事件发生前30 秒的自动驾驶数据记录装置记录的数据。
测试主体在测试周期结束后1 个月内向第三方机构提交测试总结报告。
第三方机构应跟踪测试车辆的道路测试进展情况,定期汇总上报推进工作小组。
第六章事故处理第二十四条在测试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测试驾驶人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在测试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测试车辆方经依法认定有过错的,应当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发生重伤或者死亡事故、车辆或者道路设施毁损等严重交通事故,由国家认可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机构对测试车辆进行技术鉴定,鉴定费用由测试主体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