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说课稿正式版
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为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重要前提。
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民族分布图民族团结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善于总结,把握要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二)、说教法谈话法、自学指导法、提问法、小组活动探究法。
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三)、说学法阅读法、材料归纳法。
主要是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学会问问题,掌握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学生归纳上一单元的内容自然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而后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入本课。
(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讲授新课民族区域自治首先解释“民族团结”,让学生理解本课的课题。
接着做以下几件事:1、趣味小活动——判断人民币上人物像的民族名称(出示幻灯片:1角、2角、5角、1元、2元、5元)。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民族团结》说课稿1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民族团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民族团结》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进程。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他们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出民族团结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4.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具体案例。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与地位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
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
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王继民《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
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
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一、说教材《民族团结》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要紧介绍了国家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
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专门重视少数民族的进展,各民族和汉族一起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二、说学生1.初二学生接触的新奇事物多,知识面广,个性比较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要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2.学生的内心还不够成熟,学习缺乏主动性,但他们却对新奇有味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通过多媒体给他们提供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适应。
三、说学习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特依照学生特点,制定目标如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进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插图的观赏明白得,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说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
五、说教法:1.是激趣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资料,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爱好2.是启发诱导法。
对重点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六、说学法:为改变学生被迫同意知识的现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表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纳自学法,研究讨论法,表述法等。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展现反映各少数民族的人物的图片导入新课。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理论依据:(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叶小兵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
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机构,分析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中取得团结的重要进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辨析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围绕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展开,重点讲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凤凰山抗日游击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的伟大团结精神,以及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和成果。
2. 教材特点本课的教材特点是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浓缩为4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在讲解中需要抓住重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教学思路的串联和归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够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辨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民族情感和道德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思维、归纳思维等方法,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复杂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的热爱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情感认知、案例分析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安排1. 自我介绍和课前预热(5分钟)通过自我介绍和简单预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前置知识展示(10分钟)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呈现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立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3. 情境教学(25分钟)通过团队活动、小组竞赛、游戏等方式,营造团结协作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第11课 民族团结---说课稿2006-5-13
《中国历史八年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我从四小个方面阐述)1.本课课标要求及地位:“民族团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彩色版)》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习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有关的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的一课。
本课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共同构筑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这一单元主题,本课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目内容,课程标准是“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通过对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明确我国推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政策与所取得的成就。
2.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由于我区实行五——四学制,从六年级开始设置历史课,因此八年级教材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多数学生对中国历史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较差。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设计紧凑的教学环节,从思维上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
3.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说出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以及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政策。
概述民族工作的措施与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如何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以及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各族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懂得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史料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初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初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初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以下是初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民族团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团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11课,分为两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前者体现了我国民族的分布格局与新中国成立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后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节课讲述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民族政策和了解少数民族发展状况的关键一课。
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事史实,并学会分析其重要意义。
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处理和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利用影像资料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远大理想。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政史地组丰淑玲<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
主要讲述为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通过本课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实行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3.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区域自治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自学指导法,提问探究法,小组活动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法:阅读法,观察发现法,思考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材料归纳法,主要是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
掌握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规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一边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一边播放56个民族录像,让学生感受中华大家庭的团结与兴盛,了解我国56个民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新授⑴首先解释“民族团结”让学生理解本课课题。
⑵学习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
活动一:让学生先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情况,如服饰、婚嫁、丧葬、节日等,然后引导学深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展示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八下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说课稿
第11课《民族团结》一.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是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族团结与统一的课程内容,本课在单元中处于开篇的位置,课程教学要为单元主题服务,重点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深刻认识到我们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从认知基础来看,初二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阶段学生仍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和意义。
2.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成果。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教法与学法:提问探究法、材料归纳法、讲述法、讲解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自我阅读法等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法和图片导入法)播放并介绍歌曲《爱我中华》,创设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用课件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图。
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三个小问题:①、我国的民族构成有什么特点?②、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③、针对上述特点,建国后,我党采取何种政策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团结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道法
民族团结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道法(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2.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保障三、我国民族团结的现状与挑战1.我国民族团结取得的成就2.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四、推动民族团结的措施1.政策保障2.教育引导3.全民参与五、结论正文【引言】大家好,我是一名热衷于传播道法知识的人工智能助手。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民族团结的说课比赛,希望我的分享能让大家对这一重要课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
2.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保障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在共同抵抗外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友谊。
【我国民族团结的现状与挑战】1.我国民族团结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各民族和睦相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2.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民族团结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地区民族矛盾仍然存在,民族分裂势力时有抬头,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推动民族团结的措施】1.政策保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权利,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教育引导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培养各民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各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3.全民参与推动民族团结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第一篇:《民族团结》说课稿《民族团结》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材分析《民族团结》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好奇心强,但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尤其对文字性、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集声、色、图、像于一体,尤其是一些视频、歌曲,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从而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五、教法、学法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等。
学法:自主归纳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2、导入新课:我将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秀以此导入本课。
以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讲授新课:本课的条目非常清晰,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
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民族团结》,新课程改革中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观察发现
设疑谈话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合作探究
三、教学程序
1、独自投入:
(1)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资料和建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例如,搜集地理课中民族分布示意图,政治课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
(2)收集古代史中民族关系如何体现,例如(西汉、唐朝、元朝、清朝)和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抗斗争事件。
2、导入新课:
(1)、唱歌好的学生演唱《爱我中华》歌曲。
以歌曲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出一种欢乐、和
谐的气氛。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民族团结上。
(2)、课堂交流。
学生分组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
比如少数民族的节日、婚嫁、丧葬、服饰或艺术等。
这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缓和课堂气氛;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少数民族认识程度。
(鼓励学生发言,及时表扬和点评)
小结:这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就是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发展情况又如何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探究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展示“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想一想,中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由于地理已经学过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大杂居、小聚居,广布于占全国面积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2)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展示课前准备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
唐和吐蕃关系友好。
(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新疆设伊犁将军。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
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
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连僧人都行动起来,他们用土枪、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
当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根据史实组织学生讨论(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课本中已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回顾地理中五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3)、提出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有何进步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回答了教师的这一问题后,对第一目进行小结。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充分利用课本中课本中的五幅图片和焦裕禄的事迹,教师也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图片:新疆石油开采,宁夏青铜峡水电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青藏铁路等。
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畅谈少数民族发展的原因?
教师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
了解西藏的民主改革,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柱族自治旗农业大发展,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教师介绍:上世纪末,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课堂拓展西部大开发简介(提前发给学生)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榄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
我国西部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十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的56%,人口只占全国的23%,生活在西部的民族有45个。
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大宝库。
已探明的矿藏136种,主要矿产资源总值约占全国的50%。
藏量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不仅具有相当的开发基础,而且极富开发潜力。
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可开发的水能占全国的81.4%。
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唐宋以前,堪称中国的"西部时代"。
西北的关中平原和西南的成都平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我国南北两个交相辉映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我国西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我国西部的落后现状,使西部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如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对内对外开放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
但最根本的是人们的观念问题。
从2000年开始,党中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西部开发全局的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公路国道主干线、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等。
4、教师小结: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和宗教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结果。
5、课堂活动:谈谈孔繁森
孔繁森是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好干部。
其事迹已被拍成电影。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并设问: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了那些贡献?你还知道他的那些事迹?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高贵品质?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其先进事迹,感受其强烈的人格魅力,从而加强德育教育。
提示: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6、表达交流,反馈巩固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
7、课外交流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