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98936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4.png)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等,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出现的任何问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
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b3431e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9.png)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反思篇 1一、教学目标1. 数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比例的性质和应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分析等。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负数,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 解题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比例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有关折扣、利息、税率等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包括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 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能力,能够通过数学现象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包括体积、表面积的计算。
-比例的应用,如按比例分配问题。
-百分数的应用,如折扣、利息、税率等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比例的性质和应用,特别是正反比例的判断和应用。
-统计图表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练习法-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将一起探索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奇妙世界!在这个学期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问题,相信大家一定会充满好奇和期待!-回顾上学期的数学知识,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了哪些重要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然后过渡到本学期的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9607ca866fb84ae55c8dc4.png)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1、第一单元负数单元分析: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
从而产生了负数,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中学习,现在提前到六年级学,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教学要求: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用数轴表示正负数课时安排: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第一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1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
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
(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
最新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ebf5f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6.png)
最新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2 教学难点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
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个游戏规则。
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第2页例1的几幅图)。
二、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生: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师:我国面积非常大,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区气温相差非常大。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这六个城市,你能读出这六个城市的天气怎样的吗?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读一读。
三、认识负数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温度计)同学们,认识它吗?生:温度计。
师: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课件出示℃、℉)生:℃表示摄氏温度,读作“摄氏度”。
生:℉表示……师:℉表示华氏温度,读作“华氏度”。
那我国用什么来计量温度呢?生: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60b29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0.png)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
(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
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b7876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0.png)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设计说明“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供应了自主探究的时机。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根底。
2.借助详细情境,在观看、争论中发觉规律。
教学中,通过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观看、争论中发觉“把一样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阅历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由于正、反比例表达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把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阅历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胜利的喜悦。
课前预备教师预备PPT课件学生预备玻璃杯直尺水试验记录单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依据什么公式进展计算的?预设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状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预设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假如底面积肯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假如高肯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假如圆柱的体积肯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育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b1f4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9.png)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纸卡学生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6933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e.png)
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
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
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f608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7.png)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2f0a2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1.png)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6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6篇)小学六年级的课件很有意思。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
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
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
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a811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3.png)
最新⼈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录第⼀单元负数(3课时)第⼆单元百分数(⼆)(7课时)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11课时)第四单元⽐和⽐例(15课时)第五单元鸽巢问题(3课时)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28课时)共67课时第1单元负数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围绕“负数”展开的,包括:负数的认识、意义的理解,以及在直线上表⽰正数、0、负数。
本单元教学知识是在认识⾃然数、分数、⼩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活的例⼦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负数是表⽰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学会在直线上表⽰数,锻炼学⽣的动⼿操作能⼒与逻辑思维能⼒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负数解决实际⽣活中简单的问题,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解决相应的⽣活实际问题,通过在现实⽣活中⼴泛运⽤负数,丰富学⽣对于数的理解,促进数的概念的形成。
真正达到了“数学来源于⽣活,再回归到⽣活中去”的⽬的,为学⽣步⼊初中学习有理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正数、负数是两种意义相反的量,结合⽣活实际,在⽣活实践中去探究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多种调动学⽣积极性的情境(如⽓象预报、银⾏储蓄等),让学⽣通过置⾝在情境中去理解负数的意义,灵活地运⽤正数、负数是两种意义相反的量解决现实⽣活中的⼀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动⼿操作、⼩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学会在直线上表⽰正数、0、负数,使数形结合的意识初步形成。
教材的设计在于引导学⽣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操作等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演⽰,动⼿动脑操作,讲练结合,让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的⽅法,使学⽣学会多种⽅法,得到新知。
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实际⽣活,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熟记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学会在直线上表⽰数,借助直线上表⽰数初步学会⽐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
2.初步理解正数、负数表⽰两种意义相反的量,能够利⽤这⼀知识点表⽰⼀些⽇常⽣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数学与⽣活的息息相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5b71aa84868762caaed540.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负数【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
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8080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6.png)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六班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班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
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
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阅历,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育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xx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爱好。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2.根据以往的解题阅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12f1227c1cfad6185fa7cb.png)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科目:年级:教师: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数学六年级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年级总课时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比例”、“图形的运动”、“正比例和反比例”、“ 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七部分。
六年级 65 学科数学教师册数下册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的两个单元中“比例”单元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特别重视结合具体的适当的情境、并利用数形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正反比例。
2.“图形与几何”领域也有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不仅是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积累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还是渗透“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特别重视操作、想象与思考的结合,引导学生经历“想——做——再想”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数学好玩”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数学 2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4.“整理与复习”是对本册教科书四个单元内容的知识梳理和复习,注重让学生真正经历整理的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整理知识,并收集、呈现学生的整理作品组织交流。
5.“总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梳理与回顾,重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有以问题驱动学生回顾梳理相关知识,又有针对性的“巩固与应用”,这样的编写方式“利学利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
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9aeb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0.png)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
渗透环保教育三、探究体验(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四成五=()%;七成二=()%。
(二)教学例2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
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或者引导学生列出350-35025%=262.5(万千瓦时)四、巩固练习1、三成=()%;五成六=()%;八成三=()%;2、第9页做一做3、解决问题(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8~69页的例1、2。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a5e9f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a.png)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教学准备:故事视频、探讨表格。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鸡8 7 6 5 4 3兔0 1 2 3 4 5脚16 18 20 22 24 26(2)、假设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3)、用方程解: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2x+(8-x)×4=262x+8×4-4x=2632-26=4x-2x2x=6x=38-3=5(只)2、小结解题方法: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
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18ad64c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7c.png)
6.1.1 负数的认识6.1.2 直线上的负数教学目标:1.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2.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树形卡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填一填。
(1)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2)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3)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①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预设: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
①你是怎么画的?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课件演示画法。
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 (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①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1.5和-1.5。
②集体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预设:①-1.5 m 表示向西走1.5 m ;②-1.5在-1和-2之间。
(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该如何运动? (3)观察1.5和-1.5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1.5在0的右面1.5个单位长度,-1.5在0的左面1.5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 ②它们到0的距离相等,都是1.5个单位长度;③它们之间相距3个单位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f6904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a.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a030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4.png)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新课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负数的过程,认识负数,理解负数可用来表示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的道理。
2、使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遇见的负数作出解释,会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一些生活常识,探索、分析,加强对负数的认知。
2、借助具体事例、数轴等帮助理解负数和正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关系,以及负数的大小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负数来解决。
重难点、关键重点:认识负数。
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负数与正数的关系。
关键:借助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负数与正数是具有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关系。
课时划分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负数(1),教材P1~3,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
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图片。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
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4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
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二、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 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 归纳正数和负数。
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 练习。
完成第6页第1、2、5题。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2. 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3. 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四、课堂小结。
五、布臵作业。
练习一第2-4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 5.6+0.9+12 0 -82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
表示。
二、新授:(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示例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臵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五、作业:练习一第7、8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5、上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1)圆柱体积、表面积计算。
(2)圆锥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关键:利用教具、学具进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到过程。
课时划分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课时1、圆柱……………………6课时2、圆锥……………………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 Π r或C=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三、新课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时:圆柱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从上到下粗细相同2、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四、小结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l一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