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
(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该类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 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 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植物 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2、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 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 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 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 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通常表现为免疫、抗病、 感病和耐病。
3、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 素。
4、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形成木 栓化的愈伤周皮(wound periderm),能有效地 抵抗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5、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 可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植的物理屏障。
6、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 积累木质素(lignin),从而阻止病原菌的扩展。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 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 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 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 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有病原物侵染引 发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病理学 第11章 植物的抗病性 图文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 互作中的作用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植物抗病性的主要类型 • 免疫 • 抗病(高抗、中抗、低抗) • 感病 • 耐病 • 避病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 Van der Plank 1963年提出的:在遗传学上,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无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
一个品种中。
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 •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 水分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1、蜡质层 2、植物细胞壁的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或能抑制病原 物某些酶类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 病所必须的重要化学组分,主要包括: 1、酚类物质 2、一些不饱和的内脂 3、氰化物 4、一些有机酸
保卫素的合成及积累;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等
植物和病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病程相关蛋白(PR)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 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蛋白。 3、植物组织对毒素的降解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 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过敏坏死反应的症状
抗病植物和病原物无毒基因发生非亲和性互作诱导过敏坏死反应的分子机理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P302-303)
• 细胞壁木质化(木质素的沉积) • 细胞壁木栓化 (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原纤
维间沉积,木栓化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 侵入的屏障) • 侵填体(与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 膜在导管腔内形成的膨大球状体)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植物抗病性的主要类型 • 免疫 • 抗病(高抗、中抗、低抗) • 感病 • 耐病 • 避病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 Van der Plank 1963年提出的:在遗传学上,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无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
一个品种中。
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 •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 水分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1、蜡质层 2、植物细胞壁的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或能抑制病原 物某些酶类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 病所必须的重要化学组分,主要包括: 1、酚类物质 2、一些不饱和的内脂 3、氰化物 4、一些有机酸
保卫素的合成及积累;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等
植物和病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病程相关蛋白(PR)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 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蛋白。 3、植物组织对毒素的降解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 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过敏坏死反应的症状
抗病植物和病原物无毒基因发生非亲和性互作诱导过敏坏死反应的分子机理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P302-303)
• 细胞壁木质化(木质素的沉积) • 细胞壁木栓化 (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原纤
维间沉积,木栓化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 侵入的屏障) • 侵填体(与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 膜在导管腔内形成的膨大球状体)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物理屏障
化学防御
快速反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细胞壁增厚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如抗菌化合物、植物碱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能够迅速感知并启动防御反应,如产生过敏性反应、引发抗菌蛋白等。
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能够通过增加细胞壁的厚度来抵抗病原菌的扩张。
抗病性的机制
02
寄主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农业措施
合理的施肥、灌溉、修剪等农业措施,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的提高方法
03
02
01
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植物品种的抗病性持久性不同。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管理措施
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等也会影响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
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间作等,可以延长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
03
02
01
抗病性的持久性
05
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应用前景
1
2
3
抗病育种是指利用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培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新品种,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抗病育种可以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如基因编辑技术、基因转移技术等。
抗病育种是植物抗病性研究的重要应用之一,对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跨膜运输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一些分子需要跨膜运输到细胞内或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这一过程对于植物抗病的启动和执行至关重要。跨膜运输涉及特定的转运蛋白和通道蛋白,这些蛋白在抗病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抗病相关蛋白的功能
防御蛋白:抗病相关蛋白中有一类具有防御功能的蛋白,这些蛋白能够直接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抑制其生长和繁殖。例如,一些抗菌蛋白能够破坏病原菌细胞壁或抑制其代谢过程。
化学防御
快速反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细胞壁增厚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如抗菌化合物、植物碱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能够迅速感知并启动防御反应,如产生过敏性反应、引发抗菌蛋白等。
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能够通过增加细胞壁的厚度来抵抗病原菌的扩张。
抗病性的机制
02
寄主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农业措施
合理的施肥、灌溉、修剪等农业措施,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的提高方法
03
02
01
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植物品种的抗病性持久性不同。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管理措施
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等也会影响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
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间作等,可以延长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
03
02
01
抗病性的持久性
05
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应用前景
1
2
3
抗病育种是指利用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培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新品种,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抗病育种可以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如基因编辑技术、基因转移技术等。
抗病育种是植物抗病性研究的重要应用之一,对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跨膜运输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一些分子需要跨膜运输到细胞内或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这一过程对于植物抗病的启动和执行至关重要。跨膜运输涉及特定的转运蛋白和通道蛋白,这些蛋白在抗病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抗病相关蛋白的功能
防御蛋白:抗病相关蛋白中有一类具有防御功能的蛋白,这些蛋白能够直接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抑制其生长和繁殖。例如,一些抗菌蛋白能够破坏病原菌细胞壁或抑制其代谢过程。
植物的抗病性-PPT文档资料
小麦丛矮病
水稻恶苗病
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 (一)加强氧化酶活性 •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 强,以抵抗病原微生物。凡是叶片呼吸旺盛、氧化酶活性 高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大;凡是过氧化物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高的甘蓝品种,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 也较强。这就是说,作物呼吸作用与抗病能力呈正相关。 呼吸加强为什么能减轻病害呢?原因是: • 1.分解毒素 病原菌侵入作物体后,会产生毒素(如黄萎 病产生多酚类物质,枯萎病产生镰刀菌酸),把细胞毒死。 旺盛的呼吸作用就能把这些毒素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或转化为无毒物质。 • 2.促进伤口愈合 有的病菌侵入作物体后,植株表面可能 出现伤口。呼吸有促进伤口附近形成木栓层的作用,伤口 愈合快,把健康组织和受害部分隔开,不让伤口发展。 • 3.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 病原菌靠本身水解酶的作用, 把寄主的有机物分解,供它本身生活之需。寄主呼吸旺盛, 就抑制病原菌的水解酶活性,因而防止寄主体内有机物分 解,病原菌得不到充分养料,病情扩展就受限制。
植物的抗病性
•亚麻立枯病病苗
亚麻假黑斑病叶尖变褐枯死
大豆猝倒病
大豆立枯病
•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resistance)。抗病性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的 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长期的进化过程 所形成。植物的抗病性是相对的。在寄主和病原 物相互作用中抗病性表现的程度有阶梯性差异, 可以表现为轻度抗病、中度抗病、高度抗病或完 全免疫。一种植物或一个植物品种的抗病性,一 般都由综合性状构成,每一性状由基因控制。在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前和整个侵染过程中,植物 以多种因素、多种方式、多道防线来抵抗病原物 的侵染和为害。不同植物、不同品种对相应病原 物的抗病机制各有不同。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兼容模式]
专性寄生病原物的致病特点
自然孔口、微伤口或直接侵入 病菌多形成吸器吸收营养 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
2
非专性寄生病原物的致病特点
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酶或毒素等物质的作用明显 破坏强烈而迅速
2018/10/17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P182)
夺取寄主的生物物质和水分 机械压力 化学致病(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 胞外多糖
寄生性强度与致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有些弱寄生菌能 对植物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
病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用致病力来表示。 例如,属于同一种引起腐烂病原菌的不同菌株,有的可以使寄
主组织腐烂得快一点,有的可能慢一点,前者致病力强(强 毒力),后者致病力弱(弱毒力)。 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菌,病斑大、发病快的致病力强,反之,则 弱。
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的反 应是一致的,寄主与病原 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 用。
9 8 7 6 5 4 3 2 1 0
ab cd ef ghI j
病原菌生理小种
一个品种对病原菌不同小种的反应
两种遗传抗病性(按小种专化性区分)及其性状比较
抗病性的性状
抗性基因数 基因表现水平
专化性程度 环境影响程度 抗性的持久性
2018/10/17
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P181-193)
病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主要相互关系
共生(symbiosis) 共栖关系(commensalism) 寄生(parasitism)
很多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能产生赤 霉素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赤 霉酸GA3。水稻恶苗病菌产生的赤霉 酸是使水稻茎叶徒长的主要原因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杂交育种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课件)
(二)类型 1、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
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
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2、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交互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
在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中,人们早已发现病毒
近缘株系间有“交互保护作用”。
当植物寄主接种弱毒株系后,再第二次接种
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
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在类似的实验中,人们把第一次接种称为 “诱发接种”,把第二次接种称为“挑战接 种”。
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
降解作用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物
病理学理论上或抗病育种的实践中都有 重要意义。
1、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 敏 性 坏 死 反 应 ( necroti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
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 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 死组织中。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发生最普遍的保卫反 应类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小种专化抗病性的重 要机制,对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
小麦白粉菌入侵结构、乳突结构
2、形成木栓层、离层 病原物的侵染和伤害常引起侵染点周围细胞 的木质化和木栓化,形成几层木栓细胞。 木栓层的作用:
阻止病原物从初始病斑向外进一步扩展,也 阻挡病原物分泌的任何毒性物质的扩散;切断养 料和水分由健康组织输入到病部,从而形成坏死 斑,或使植保素积累到有效剂量,共同抑制病原 菌的侵入。
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互作PPT课件
分泌的多糖大分子可引起维管束机械堵塞而使植物萎焉。
2021
5
毒
素
致
病
的
症
黄瓜枯萎病
状
:
萎
蔫
和
坏
死
豇豆枯萎病
花生炭疽病 2021
甘蓝黑斑病
6
胞外酶致病的主要症状:腐烂
结球甘蓝菌核病
白菜软腐病
2021
黄瓜疫霉病
7
激素的致病症状
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 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
2021
2021黄瓜枯萎病豇豆枯萎病花生炭疽病甘蓝黑斑病2021结球甘蓝菌核病白菜软腐病黄瓜疫霉病2021激素的致病症状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2021二病原物与寄主的识别概念病原物寄主植物识别pathogenplant双方实现信息交流的专化性事件发生在双方互作过程的早期包括病原物接近接触和侵染植物三个阶段能启动或引发寄主植物一系列的病理学反应
3、接触后识别:发生于病原物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作用;病
原物诱导寄主植物保卫素和致病酶
2021
9
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
一、寄主的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危害的 性能。
2021
10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的抗病基因,那么在病原物中就会存在或产生一种克服
这种抗病性的致病基因,这种作用是相对的)。
2021
19
二.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1、定向选择: 种植的寄主抗病品种有利于病原物相应的毒性基因的 发展而使病原物群体发生变异.
植物病理学--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ppt课件
33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
质对病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对病原物有直接 毒害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吸器,维管束; 线虫:口针; 真菌:吸器或菌丝体; 细菌:渗透作用; 病毒:合成和复制。
ppt课件
5
二、酶的作用
帮助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致植物组织及 细胞解体、降解细胞内含物以供自己吸收 利用。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酶的种类 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果 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 等)、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蛋白 酶、脂酶、淀粉酶等)。
ppt课件
20
(四)乙烯
乙烯(ethylene)是一种促进成熟和衰老、抑制 生长的生长调节物质,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
多数情况下,植株受伤或受病菌感染后乙烯的 含量明显增加。目前已发现甘薯黑斑病菌、大 麦白粉病菌、灰葡萄孢菌、黄萎轮枝菌、番茄 枯萎病菌等病原真菌和假单胞杆菌、黄单胞杆 菌、欧氏杆菌属的病原细菌均可产生乙烯。
在遗传上,这种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基因 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 抗性.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ppt课件
27
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寄 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 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 专化的, 也称为非专化抗性(nondifferential resistance)。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 的变化而变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 有的病原物小种。
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 力,严重受害
植物的抗病机制ppt课件
原菌产生的 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物质。它可 降低病菌的毒素,抑制病原菌在植物组织中 的定殖和症状表达,是重要的抗病机制之一。
❖ 其他:有些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还能将原 有组分如一些糖苷类化合物转化为抗菌物质; 有些还能增加合成一些抗菌物质,包括酚类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些形成与病程相关蛋 白即PR蛋白,如对病原菌细胞壁有水解作 用的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溶菌酶等;有些 形成与细胞壁修饰有关的组分,如糖蛋白、 木质素和胼胝质等。
❖ 介体避病:对于虫传性病害,植物因与传播介体 不能或减少接触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 如有些植物叶表面茸毛多或分泌一些物质,对传 毒蚜虫有忌避作用,传毒机会减少。
6.耐病(diseaea tolerance)机制 耐病性是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是植物抗损害
的特性。耐病品种在病害严重程度或病原物发育程 度与感病品种相同时,其产量和品质损失较轻。 ❖ 关于植物耐病的生理机制现在还所知不多,主要原 因可能是生理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较强。如研究发 现小麦耐叶锈品种受侵后,病叶上侵染点之间绿色 组织光合速率增高、营养器官中储藏物质的利用增 强或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强,可能是因为部分补偿病 原物的消耗或补充叶部病斑水分蒸腾的消耗。还发 现根病耐病性强的品种其发根能力强,被病菌侵染 后能迅速生出新根。 ❖ 耐病性在植物病毒病、甜菜等根部线虫病以及麦类 锈病、颖枯病等病害中较为常见。耐病型的防治效 果一般不如抗病性,但其可能不易造成病菌变异, 作为过渡或辅助办法,仍有一定利用价值。
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物理的被动抗病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
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 原物的侵入和扩展。主要有: •植物体表形态结构: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镁和硅化作用,表皮的气孔、水孔、 皮孔和蜜腺等自然孔口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等。 •木栓化组织:组织中充满木栓质,主要分布于植物的根、 茎、支干和块茎的表皮,愈伤组织周围以及根部内皮层的凯 氏带,在防止病菌侵染中起屏障作用。 •木质化组织:组织中充满木质素,遍布于根、茎皮层内部, 通过阻隔作用干扰病菌的生长、扩展和致病。 •其他:细胞壁中的结构成分纤维素,组织中的树脂、胶质、 单宁类似物的产生和沉积,导管组织结构,花器结构及开花 习性等。
❖ 其他:有些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还能将原 有组分如一些糖苷类化合物转化为抗菌物质; 有些还能增加合成一些抗菌物质,包括酚类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些形成与病程相关蛋 白即PR蛋白,如对病原菌细胞壁有水解作 用的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溶菌酶等;有些 形成与细胞壁修饰有关的组分,如糖蛋白、 木质素和胼胝质等。
❖ 介体避病:对于虫传性病害,植物因与传播介体 不能或减少接触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 如有些植物叶表面茸毛多或分泌一些物质,对传 毒蚜虫有忌避作用,传毒机会减少。
6.耐病(diseaea tolerance)机制 耐病性是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是植物抗损害
的特性。耐病品种在病害严重程度或病原物发育程 度与感病品种相同时,其产量和品质损失较轻。 ❖ 关于植物耐病的生理机制现在还所知不多,主要原 因可能是生理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较强。如研究发 现小麦耐叶锈品种受侵后,病叶上侵染点之间绿色 组织光合速率增高、营养器官中储藏物质的利用增 强或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强,可能是因为部分补偿病 原物的消耗或补充叶部病斑水分蒸腾的消耗。还发 现根病耐病性强的品种其发根能力强,被病菌侵染 后能迅速生出新根。 ❖ 耐病性在植物病毒病、甜菜等根部线虫病以及麦类 锈病、颖枯病等病害中较为常见。耐病型的防治效 果一般不如抗病性,但其可能不易造成病菌变异, 作为过渡或辅助办法,仍有一定利用价值。
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物理的被动抗病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
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 原物的侵入和扩展。主要有: •植物体表形态结构: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镁和硅化作用,表皮的气孔、水孔、 皮孔和蜜腺等自然孔口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等。 •木栓化组织:组织中充满木栓质,主要分布于植物的根、 茎、支干和块茎的表皮,愈伤组织周围以及根部内皮层的凯 氏带,在防止病菌侵染中起屏障作用。 •木质化组织:组织中充满木质素,遍布于根、茎皮层内部, 通过阻隔作用干扰病菌的生长、扩展和致病。 •其他:细胞壁中的结构成分纤维素,组织中的树脂、胶质、 单宁类似物的产生和沉积,导管组织结构,花器结构及开花 习性等。
植物抗病性PPT课件
避病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 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 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
的现象。
耐病
病原物侵染后,植物 虽然表现明显或严重 的症状,但仍然可以 获得较高的产量。
诱导抗病性
6
垂直抗性 小种专化抗性
•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某 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称 为小种专化抗性,这种抗性往往由个别 主效基因 (major gene)和寡基因 (oligogene)控制,一般呈质量性状。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细胞壁加 固和修复
乳突
化学抗性
过敏性反应 植物保卫素 水解酶 病程相关蛋白 9
Examples of resistance
factors:Stomata pore
中国柑橘
葡萄柚
10
木质化作用 Lignification 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 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
18
天然形成的防卫因子
首例发现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的侵染与洋葱合成的两种酚类化
合物有关
COOH
O H OH
儿茶酚
OH OH
慢锈性
堆或病斑较小,产孢量较低,
慢粉性
而且无论在植株个体上还是在
慢瘟性
作物群体中,病害发展速率较 慢,最终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8
抗病机制
被动抗性
固有抗性 组成抗性
主动抗性 诱导抗性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角质层 蜡质层 气孔的结 构、数量 和开闭习 性
化学抗性
抗菌化合物 酚类物质、 皂角苷、不 饱和内酯、 有机硫化合 物等等
thickened ce(lhl wtatllp://www.mpiz-koeln.mpg.de/~c1e6 m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解酶类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病 原菌致病过程中,可使之释放到植物细胞及细 胞间隙中,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 够分解病原物细胞壁成分,溶解菌丝,因而表 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4、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 内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如酚类物质、皂角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 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 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 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 (avenacin)的皂角苷
类抑菌物质,能抑制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 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结合,改变 了膜透性。
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 严重损害的性能。
(5)抗再侵染: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 诱导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5、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 严重受害。
(二)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 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 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质 对病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对病原物有直接毒害 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 2、酶抑制物 植物体内的某些酚类、丹宁和蛋白质是水解 酶的抑制剂,可抑制病原菌分泌的水解酶。
(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该类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 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 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植物 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2 、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 、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 素。
性、单基因抗性或寡基因抗性,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 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
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在生产上这种抗
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 2 ) 非 小 种 专 化 抗 病 性 (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 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水 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是针对病原物 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 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 种。
4、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由
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 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
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之
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
会。
(2)抗侵入:
(3)抗扩展: (4)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
4、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形成木 栓化的愈伤周皮 (wound periderm) ,能有效地 抵抗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5、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 可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植的物理屏障。 6、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 积累木质素(lignin),从而阻止病原菌的扩展。
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 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
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 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 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通常表现为免疫、抗病、 感病和耐病。
▲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
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 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 (alliin) ,酶解后产生 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三)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 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 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
二、植物的抗病机制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
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 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
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有病原物侵染引
发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
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
因素(physical defense),以及生理的和生物化学 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 (chemical defence) 。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
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 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二)类型 1、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
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
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2、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 1 )小种专化抗病性(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寄主 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 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 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