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时《孙权劝学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 课时《 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 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 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 务,⑭孰⑮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 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孙权劝学》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单独,孤单治: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治理博士: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但是涉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接触,涉及(3)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看见往事: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过去的事情(4)及.鲁肃过寻阳古义:__________今义:赶上;比得上(5)即更.刮目相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更加;再2.一词多义(1)当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___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今当.远离(《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2)过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__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见往事耳....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及.鲁肃过寻阳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1)以①蒙辞以.军中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①孤其欲卿治经为.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友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特殊句式辨析(1)蒙辞以军中多务。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借助工具书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透过对话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关键语句,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发学习小组评价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学生课前或课外活动设计】课前借助工具书查找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完成预习案。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测评和方法设计】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一、诵读展示,创设情境: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播放音乐,激趣导入: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积累文言字词,准确译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教法: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这位英雄是关羽,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最终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大屏幕展示)吕蒙,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如此足智多谋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孙权劝学》,一探究竟。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明确学习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师明确: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课后反思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孙权劝学》教学反思《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情形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勤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在人物描述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纳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念书的学习适应,学生借助注释和文句明白得大体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
让他们自己去发觉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那么: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成效专门好,大部份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进程中的诸多收成得以巩固与积存。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孙权劝学》教学反思《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情形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勤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在人物描述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纳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念书的学习适应,学生借助注释和文句明白得大体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
让他们自己去发觉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那么: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成效专门好,大部份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进程中的诸多收成得以巩固与积存。
第4课: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4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课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
例如,本文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大兄” 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B.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能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D.鲁肃与吕蒙“结友”,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下列对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岂能让你治理经书充当博士呢!)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c.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与蒙论议,大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o此书是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 (朝代) 家、家。
(3)“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 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3) 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 即更刮目相待(6)蒙乃始就学(7) 见往事耳( (8)卿今者才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doc
4《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孙权劝学》选自,是主持编纂的一部。
二、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解释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见往事耳()蒙辞以军中多务()
四、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蒙辞以军中多务。
6.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比较阅读
【甲】《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及鲁肃过寻阳()(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其作用是什么?
4.写出出自甲文的成语:
5.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6.吕蒙和邴原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孙权劝学反思(精选6篇)
孙权劝学反思(精选6篇)孙权劝学反思篇1本节课在预设时我就将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同时各个阶段提出的朗读要求不同,有层次,有梯度。
初读,要求读准音,读顺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借助注释、工具书)再读,要求读懂意,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
(疏通文意)品读,要求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生活体验,读出思考,读出余味,美读文言文。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
45分钟的课堂,书声朗朗。
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思维聚合;沉浸作品,与之共鸣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孙权劝学反思篇2这是我上《孙权劝学》的一些片段,课后我反思,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以后在上课过程中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不足之处: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
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
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反思篇3《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
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学反思本篇文章是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学情况的反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学中取得的成果;三是今后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和总结,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 学生对古文理解能力有限。
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知识背景,在上课时遇到了很多陌生的词语和学术性语言,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文的语义和内涵。
2. 学生对古人的思想、哲学和价值观念理解有误。
学生往往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古人的思想和言行,而不是通过客观的历史背景理解和解读古文。
3. 学生语文能力比较薄弱。
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方面,需要补充和加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习惯。
4. 教学思路不够清晰。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并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解读课文。
二、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成果:1. 学生基础知识得到了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古代中国的社会风土人情为背景,介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历史背景知识,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孙权劝课的理解和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和主旨,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来理解和思考文章的意义。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文阅读和理解技巧。
2. 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看待和理解古人的言行。
3. 应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较弱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辅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导入新课,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
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4孙权劝学课后反省
教课反省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
篇简单的文言文。
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我设置的主要教课目的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
译文言文,掌握此中要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别的文言现象。
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经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
并能
读出启迪。
在教课过程的详细实行方面,我以读贯串整个教课过程,经过读
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迪等环节,层层推动,经过
教师指引点播,经过联合句式的特色、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
面进行打破,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人物。
详细以下:
一、朗诵向来贯串在本节课的教课过程中,让学生充足分角色朗诵。
以读带讲的成效很好。
并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
对人物的
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课过程清楚,让人可以直观感觉。
板书比较简短,有条理。
三、推测人物语气,活跃了讲堂的氛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获
得了表现,也培育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实时的进行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照中进行反省,此后该怎么学,成效较好。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课后思考探究
一、劝学的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他先以吕
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来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然后用“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最后现身说法,“卿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学习的可行性。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侧面描写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特别是最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进一步表现了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
启示: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正确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有进步;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用心学习,终有所成;学习能改变一个人。
三、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点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四、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
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除此之外,一般自称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尊称对方有“子”“君”“足下”“殿下”等。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