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情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奥秘和魅力,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实验规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原理,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3.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特性,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讨论交流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教学案例。首先,我会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物质,如盐、糖、面粉等,让他们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分散情况。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分散特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既陌生又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溶液②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③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对生活实际及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溶液的广泛用途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特征、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教学难点:乳化现象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究一: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引入】本节课起我们将共同学习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像我们将糖分散到水中形成糖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碘酒等等。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将物质分散到水中的。
【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教师设问】物质分散到水中情况是否一样?【演示实验】硫酸铜、泥土、食用油在水中的分散【交流讨论】看情况可以提示从相同和不同之处入手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悬浊液、乳浊液以及溶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溶液的概念【总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讨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溶液的特征有哪些?(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不会出现分层现象)探究二:物质溶解的现象【提问】根据前面的内容回到下列各溶液的颜色:CuSO4溶液、FeCl3溶液、FeSO4溶液、KMnO4溶液、NaCl溶液、【说明】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过渡】物质溶于水会形成不同颜色的溶液,那么温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学生实验】请三位学生做溶解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时的温度变化实验【小结】物质溶解时可发生温度变化:溶解硝酸铵时温度会降低、溶解氢氧化钠时温度会升高(补充说明溶解浓硫酸时温度也是升高)探究三:加速溶解的方法【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小结】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颗粒的大小等【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示】控制变量法【课堂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作业】1、阅读课本155页拓展视野:乳化作用2、课本159页1、2、3、6、8第二课时探究:水溶液的某些性质【交流讨论】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程教学设计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别【教课目的】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分别现象;理解溶液的观点及根本特色;认识溶液的一些性质2.认识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可以经过对比实验,概括、认识溶液的特色2.经过研究实验,认识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由感情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些根本方法,培育实验察看,剖析能力,培育研究精神2.感觉溶液构成的判断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展开学生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1.溶液的观点、特色。
2.会辨别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融化的不一样。
教课过程:一、物质在水中的分别创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平时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别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别到水中?思虑、议论、回复,议论结果填入教材表6-1中二、商讨物质在水中的分别1、演示实验:上的实验1、实验2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表6-2中实验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参加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食盐参加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蔗糖参加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泥土参加水中液体污浊、不透明,静置后产生积淀。
食用油参加水中液体污浊、不透明,静置后分为上下两层。
经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参加水中,食用油参加水中获得以下结论:假如物质以渺小的固体颗粒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悬浊液。
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平均分别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固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观点假如物质以渺小的固体颗粒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悬浊液。
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乳浊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平均分别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案设计
课时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
学习过程随笔
【活动一】阅读课本P3-4页,了解溶液的特征。
2.什么叫物质的溶解?什么叫溶液?溶液的宏观特征是什么?
【活动二】阅读课本P5页,了解乳化原理。
1.什么叫乳化?理解乳化的原理是什么?
2.观察实验视频:振荡后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把液体倒入烧杯中,并用
达标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 汽水
B. 泥浆
C. 白酒
D. 石灰水
2.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不一定是均匀透明的无色液体
C.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溶液中总是下面更浓
D.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的时间,蔗糖也不会分离出来
3.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啤酒②水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盐酸
4.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清洗剂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5.判断:
(1)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
分离出来。
()(5)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6.小华同学有一些大颗粒糖块,他欲想喝糖水,怎样使这些糖块较快溶于水中?请你帮他想想办法:
学习反思。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混浊的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清水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混浊的液体可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与我们平时喝的清水不同。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悬浮和乳化的现象。
(二)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溶于水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粉笔末、植物油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悬浮和乳化现象。
-家长参与监督,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小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及区分。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案例分析。
-对本节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初步了解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六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_11
第6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特征;
②知道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
③了解乳化现象及应用。
2、能力目标:
初步探究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化学实验中的数据采集方法。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协同合作的精神;
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和难点
三种溶解过程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解决方法
学生能够在课前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挑选典型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学辅助手段:ischool、希沃授课助手等教学软件
四、教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前一天发导学案,做好准备。
【学习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我的疑惑】
针对学习任务和学习准备,你有哪些困惑?
七、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题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与实验探究,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2.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通过探究影响物质溶解的可能因素等实验,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自身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5.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由已知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溶液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溶液的特征的微观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纯净物是由______种物质组成的,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是由______种物质组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
各种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2、高锰酸钾溶液呈______色,硫酸铜溶液呈______色,硫酸亚铁溶液呈现______色氯化铁溶液呈色,氯化钠溶液呈色,碘酒溶液呈色【新知导学】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到下表中实例应用洗衣粉分散到水中洗涤衣服2、物质以______或______的形式______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在溶解过程中,除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外,还伴随着______的变化3、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其阳离子为Cu2+阴离子为SO42- ,下列物质也是由离子构成的,试写出其中的阳离物质名称氯化钠硝酸银氯化铁硫酸亚铁氢氧化钙阳离子阴离子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物质在水中分散实验1: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观察实验现实验内容实验现象①味精加入水中,振荡 ②食盐加入水中,振荡 ③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食用油(2-3滴)加入水中,振荡 ⑤粉笔灰加入水中,振荡小组合作:1、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消失的原因吗?2、食用油和粉笔灰能溶解在水中吗?为什么?3、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分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完成下表明白其中的道理。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分析: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总结: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能只有移动的带电的离子。
学以致用:
1、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课堂探究一: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2]分别将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上述3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填写课本p6表6—3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
溶解固体
溶解氯化钠固体
溶解氯化钠固体
小结: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是温度下降,氯化钠固体溶解温度不变。
课堂探究二:水溶液具有哪些性质?
引入: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通电时能够导电。在非金属中,石墨由于具有独特的带电性能,常用作电池的电极,那么溶液能否导电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 前 预 习(见作业纸)
教师复备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方式
一、引入
1.冬天到了,厨房中的水结冰了,为什么厨房中的酱油,食醋没有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汤的温度要比煮沸的水的温度要高?
3.冬天为什么可以向马路上撒盐将冰融化?
4.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向水中加入稀硫酸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
二、讲授新课
课 题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知识点,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推荐阅读材料:《溶液的性质与应用》、《溶解度与溶液制备》、《溶液的微观机制》等书籍,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
-视频资源:YouTube上的“溶液科学”、“溶液的制备与性质”等科普视频,以及“实验化学”等实验教学视频。
-网络资源:推荐访问“化学教育网”、“溶液科学网”等网站,获取更多的溶液科学知识和实验技巧。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入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实验探究:建议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液科学的理解。
-问题解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主动寻求解答,可以提问老师或同学,也可以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1.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形式,能说出常见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
2.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常伴随的现象。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化学的学科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解现象及溶液特征难点:乳化原理【教学过程】引入:一件校服,上实验课时染上了高锰酸钾,上体育课时,染上了泥土,吃午饭时染上了油和蔗糖,这些物质用水都能洗掉吗?实验探究一:高锰酸钾、蔗糖、泥土、食用油在水中的分散形式。
归纳:溶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1)溶解: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的过程。
2)溶液:物质以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
3)悬浊液:物质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
4)乳浊液:物质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
5)溶液的特征:。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启示:物质溶解的过程中会伴随有温度的改变。
实验探究二:氢氧化钠、硝酸铵、食盐溶解前后水温的变化结论: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如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如:。
实验视频:水瞬间结冰思考:水为什么会瞬间结冰?启发:高锰酸钾溶于水时溶液变为了紫红色,说明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溶液会呈现一定的颜色。
试一试:你能说出下列溶液的颜色吗?1)高锰酸钾溶液2)硫酸铜溶液:3)氯化亚铁溶液4)硫酸亚铁溶液讨论:如何洗去校服上的植物油?实验探究三:向装植物油的试管中先加水,再加洗涤剂。
归纳:(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内容,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章节,核心问题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别以及溶液、溶解概念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对于物质究竟是如何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少部分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很熟悉,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要弄清楚学生对溶液的认识程度,并把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与教学的目标、要求衔接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深入探究问题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说明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本质区别,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知道某些物质在溶液中的微观形式存在。
2.了解乳化和溶解的本质区别。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案设计
分析:用洗衣粉清洗衣服上得油污属于现象;
有汽油清洗衣服上得油污属于现象。
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的不同。
4、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实验】取三个试管,放入相同质量水测其温度。往这三支试管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测其温度。
结论
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食盐放入水中
蔗糖放入水中
碳酸钙放入水中
食用油放入水中
酒精和水混合
碘放入酒精中
1、根据教材写出下面三个定义,并各举两例: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小结:以放入水中为例,物质放入水形成的是溶液;物质放入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物质放入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
2、溶液定义理解:
(1)溶液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因此溶液是是物;
(2)溶液的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
(3)溶液是均一的,如高锰酸钾溶液各处的颜色是一样的;蔗糖溶液各处的甜度是一样的,即各处的浓度是相同的。
(4)溶液是稳定的,不会因为振荡而变浑浊,也不会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出现沉淀、分层等现象。
【课堂练习】教材159页1、2
3、乳化现象
【阅读教材】154-155页,理解乳化、乳化剂、乳化作用
【课堂练习】教材159页5、6
【中考链接】见PPT
重
点难点
溶液的定义及溶液定义的理解
学法指导
结合生活及实验现象理解本节内容
知识储备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例如:铜由构成;水、二氧化碳由构成;氯化钠由构成。
2、水能透过滤纸说明。
3、表示:氢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沪教版9下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导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的基本特征;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3、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导学重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溶液的基本特征。
【导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具准备】:化学实验仪器、药品 【导学步骤】: 导入新课【投影】 娃哈哈苏打水广告【提问】1、为什么“水”和水是不一样的呢?2、我们选择生活和实验室中五种常见物质,将它们分散在水中,请大家分组实验,记录现象。
活动与探究一:将下列几种物质分散在水中,观察记录现象。
【总结归纳】: 1、浊液和溶液【总结归纳】 2、物质的溶解:物质以 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 、 的 叫做溶液。
(2)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如:KMnO 4溶液 CuSO 4溶液 FeCl 3溶液样品名称 实验现象泥土 植物油 高锰酸钾 食盐 蔗糖交流与讨论:怎样才能加快固体的溶解?结合实验过程,请提出你的建议.建议1:;建议2:;建议3:。
【抢答环节】通过6题判断题,抢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液的概念。
活动与探究二【投影】脏衣服图片、洗衣液图片【提问】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油渍用什么洗呢?为什么加水洗不干净,用洗衣液就能洗干净呢?请模仿洗衣过程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将洗洁精加入盛有水和食用油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现象。
当加入洗洁精后,油以小液滴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3、乳化:,【提问】在生活当中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乳化现象呢?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
【总结归纳】举例汽油也可以洗去油污,这和我们刚才用洗洁精去油污的原理相同吗?对比溶解与乳化的原理。
汽油溶解油污——溶解洗洁精去油污——乳化活动与探究三:我们已经观察了溶解的现象,以及了解了乳化的原理。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中的内容。
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核心知识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溶解、乳化等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等知识联系较多,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第七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知识中,许多物质间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 又为新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在日常生]群口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自己认知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通过溶解舆乳化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从宏微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课本上虽然有高镒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等五种物质分散在水中的实验,但似乎缺少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乐趣。
从中国美食镇江锅盖面中得到启示,锅盖面的调料在水中的分散更好地解释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演示实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再讨论吃完锅盖面后如何清洗碗上的油污,这样整节课就能很自然地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乳化、溶解串联起来,完整地融合在同一个情境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实录1 .课堂引入【视频】风味中国年-镇江锅盖面【教师】镇江人每天要从一碗锅盖面开始,锅盖面的特色是锅里煮,盖其中,面美味。
如何使面美味,重点看调味品,老师找到了锅盖面的独家秘方。
【学生】(很开心)鼓掌。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①组成
②、判断溶质与溶剂的方法
三、结束新课
练习册巩固
课题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认识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发:使学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
难点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溶液的特点。
c.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
稳定的混合物
知识回顾:1、物质溶解形成: 溶液
2、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
思考与讨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除了物质分散在水中,还有能量的变化。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能量的变化呢?
用手触摸或用温度计测量
知识拓展:
冷却剂:生产、生活中常用水做冷却剂。一些医疗和研究单位常需要更低的温度,所以常用冷冻混合物。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导入
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消失?
蔗糖溶于水形成溶液。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探究一:几种固体在水中分散的状况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a.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b.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能说出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物质的溶解性难点: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准备:学生桌上:试管4支,试管架,硫酸铜晶体,砂糖,粉笔灰,色拉油,药匙,小烧杯水。
老师讲台:高锰酸钾,酒精,碘,糖,雪碧一瓶,农夫果园一瓶,牛奶,试管架,试管8支,小烧杯水,香蕉水。
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请几位同学表演,老公公拿棍子。
驴背包,包上写字(盐或棉花)老师旁白老公公在前面,驴在后面背包走从前有个老公公家养了只骡子,有一次去赶集想用家里的盐去集市换些棉花,他往骡子背上装了十几袋盐,压得骡子快喘不气来了,去集市的路上,他们需要跨过一条小溪。
骡子驮着沉重的货物到小溪边已经非常疲惫了,踏进水中时候不小心就跌倒在水里了。
争扎了好半天,骡子才勉强的站起来。
盐在水化掉了一大半,骡子感觉轻好多,老公公气鼓鼓的,可是骡子的脚步却变得异常轻松。
骡子心里想,原来被水浸湿的盐会变得轻呀!回来的路上,老公公让骡子驮的是棉花,虽然比驮食盐来的时候轻了很多,但是骡子还想更轻松一些。
又到了小溪,骡子故意再跌倒在水里,无论老公公如何拉,骡子还是纹丝不动,等待棉花浸湿多一点。
等老公公发火拿棒子打它才慢慢站起来。
哎,见鬼了,这货怎么变得这么重呢?是不是上帝知道我做错事惩罚我。
老公公见骡子过了小溪,很不耐烦摇头对骡子说:“骡子啊,你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为什么驴第一次过河时候盐掉水里会变轻呢?。
这个表演是我课前让学生排的,这几个表演的学生很有表演天赋,学生看到自己班的学生演的都哈哈大笑,能起到我想起的活跃气氛的要求。
同时学生们也都能把盐掉水里的原因写出来。
二)传授新知师:除了盐能分散到水中,还有些什么东西能分散到水中?他们的分散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仔细观察老师示范砂糖加水震荡的操作方法,然后按下表内容自己动手实验【高锰酸钾加入水震荡实验】用药匙将高锰酸钾放入试管,然后加水震荡,请同学们观察透明澄清么?活动表格师:做完实验,填写完表格后请将编号1 2 3 4四只试管分成2组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我的分类是:一类,一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案设计_67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②了解乳化现象及其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过程:合作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乳化剂、乳化现象→方案设计方法:合作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的能力,体验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乐趣;
②热点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细心观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溶液的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视角理解溶液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内容是对七年级《物质的溶解性》的拓展,也是学生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的知识基础。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
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
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
学习能力。
本节教材通过实例介绍混合物的三种类别,以溶液为落脚点,以实验为主要手段,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以及悬浊液和乳浊液的主要特征,
并用这些知识
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溶液;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3、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对生活实际及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溶液的广泛用途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
4、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本节课起我们将共同学习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物质中,像我们将糖分散到水中形成糖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碘酒等等。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将物质分散到水中的。
【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教师引导】物质分散到水中情况是否一样?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在水中的分散
【交流讨论】看情况可以提示从相同和不同之处入手分析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悬浊液、乳浊液以及溶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溶液的概念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均一、稳定
分散在水里的微粒固体小颗粒液体小颗粒分子或离子
共同点混合物
均匀——构成物质的粒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不断地运动、扩散、无规则运动到一定程度,均匀分散;
稳定不易分离——只要水不蒸发还有温度不变,就不会分离成两种物质聚在一起。
【总结】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练习】1、课本第159页第2题(目的:通过练习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课本第158页第1题
【联系实际问题】
1、为什么在溶液里进行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例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固体就慢,在溶液中是由于粒子分散无规则运动,碰撞几率高。
2、动物摄取养料:米消化成葡萄糖溶液
蛋消化成味精一类物质——氨基酸
油消化成肥皂一类物质
3、植物获得养料:肥料有机物腐熟过程成为可溶物质。
【活动与探究1】通过洗洁精洗去油污的探究活动认识乳化现象
【阅读】课本155页拓展视野:乳化作用
【引导】我们刚才探究的是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那么物质溶于水中溶液的温度是否会
发生改变?
【活动与探究2】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溶解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小结】物质溶解时可发生温度变化:溶解硝酸铵时温度会降低、溶解氢氧化钠时温度会升高(补充说明溶解浓硫酸时温度也是升高)
【交流讨论】课后159页家庭实验的完成
【结论】1、溶解时不断搅拌2、加热3、研碎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达到加快溶解的目的,形成溶液。
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具有与纯水不同的性质。
【联想与启示】
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教学反思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归纳】1、凝固点降低2、沸点升高3、导电性增大
【探究】是否溶液的导电性都增大?
【演示实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结论】能导电的是食盐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是水、蔗糖水溶液
【分析】食盐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Cl-、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H+、SO42-所以能够导电;蔗糖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分子,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
【交流与讨论】
1、你能对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现象做出解释吗?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OH-所以能够导电)
2、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沸点比纯水高,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这些现
象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冬天在汽车的散热器的冷却水常加入少量的乙二醇或甘油既可防止冬天水结冰,又可防
止夏天水沸腾。
)
【练习】课本159页4、7
本节课是利用观察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溶解的主要特性,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学生能基本
总结出溶解的特性。
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实验步骤,达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
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这一课选用高锰酸钾,就是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
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