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哲学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礼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类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几种传统文化类型。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宗教文化的代表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儒教强调仁爱、诚信、亲和,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道教讲究“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合一。
佛教则主张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这些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道德与精神指引作用。
哲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孔子、老子、庄子等大家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儒家强调礼义廉耻,主张以仁为本,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家追求自然真理,提倡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约束。
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主张消除战争和冲突。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之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
唐诗宋词、元曲明剧、四大名著等代表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优美的文学情怀和艺术创造力。
文学艺术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传承了国家的文化遗产。
礼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讲究礼仪文化,尊重长辈,重视教育,注重节气传统。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科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瑰宝。
中国古代在农业、制陶、冶铁、造纸、火药等方面有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
如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繁多,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这些文化类型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 其正面、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正面影响与作用
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 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 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 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 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 识和总结,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 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握它的民族性和特 殊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其强大的生命力、务 实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家国一体的宗法集体 主义文专题一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相关补充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 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集 中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 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一、何种类型: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山脉河 流等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资源 丰富,物产富饶;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 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 和中国化。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丰富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类型和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平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追求。
2.注重传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官方场合的礼仪。
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3.尊重圣贤思想:中国文化中崇尚圣贤思想,尊崇古代圣人和智者,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特点:1.多元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佛教和道教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伊斯兰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尊重自然:中国宗教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相呼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以下是民俗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中国民俗文化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崇尚尊敬长辈、家族的传承和维护。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单位。
2.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集体记忆,丰富多彩。
3.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独具特色。
中国菜以其美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闻名于世。
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中国文化还包含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养生保健、中医药、武术等多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中华文化解释

中华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也称为华夏文化、汉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文化体系。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道德、哲学、艺术、科技、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重视礼仪、崇尚道德、注重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等。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注重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包容。
同时,中华文化也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华文化对全球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兴趣。
中华文化的艺术、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不仅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启示。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4、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相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化形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类型和特点。
它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中庸之道,在思想、道德、礼仪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和原则。
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伦关系,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此外,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注重以形似神、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内在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其次,现代文化是中国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现代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例如,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强调写实主义和个体的心灵体验。
此外,电影、摄影、舞蹈、时装等现代艺术形式也在中国迅速发展,反映了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文化。
最后,现代化文化是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现代化文化强调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和全球化的重要文化表现。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社交媒体成为现代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国际化教育等也是现代化文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化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开放,同时也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明,现代文化展示了新时代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现代化文化表现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时代的特点。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第四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2)作为人格境界,道家主张应该贵 作为人格境界, "真"去"伪",它的旨趣在于尊重自 我人个性,并使之得到真实的流露. 我人个性,并使之得到真实的流露.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1.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1.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 (1)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不断 社会化的肯定 墨家也肯定人文, (2)墨家也肯定人文,人道的原则 ,不过墨 家强调人首先在能力的方面超越自然. 家强调人首先在能力的方面超越自然.在人 道方面与儒家不同的是, 道方面与儒家不同的是,提倡兼爱而不是有 等差的仁爱. 等差的仁爱.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1.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神.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 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 陶了大多数人民,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陶了大多数人民,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 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1、中国文化的类型 2、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 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 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 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中国文化的类型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 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 务实、乐天知命等 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 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 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 (“气”)可以与天地相通。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 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天地有德”
“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 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 “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 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一方面,以“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与专制 主义的极端形态——“残民”、“贱民”、“虐民”的暴政和绝对君 权论是对立的,历来抨击暴政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倡民本思想。另 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 “明君论”。这种明君“重民”、“惜民”,民众则将安定温饱生活 的希望寄托于明君。 民本主义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民本主义严格划 分“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它是从治人者的长治久安出发,才注 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 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在他们看来, “尊君”和“重民”是 统一的。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元素,涵盖了从社会价值观到宗教、历史、传统美学到博物馆、艺术和文学,以及更多。
它深入地影响着每一个拥有这种文化的民族的生活以及生存。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最早形成的文化形式。
传统的中国宗教文化包括道教、佛教、法教、儒家、文化之乡,这些宗教从古至今不断吸收社会新的观念和理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理念,对中国的正常社会秩序有着巨大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
从古代起,中国历史就一直保护着近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比如“四书”、“五经”以及儒家思想,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也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根据地。
艺术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文艺、工艺品、舞蹈、戏剧等。
第八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八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伦理类型,孝道,民胞物与,文化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伦理类型是中国文化的总特征文化类型是文化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按照文化学的理论,如果从文化时间和空间系统来考察,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
其中,人们可以依据文化层、文化丛、文化圈、文化区、文化类型、文化模式等概念,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和考察,以便把握研究对象的差异。
文化类型是文化模式的内在本质的反映,文化模式则是文化类型在构成要素和方式上的集中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大陆民族文化,又是农业社会文化,同时还是宗法制度的文化,这些因素促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型文化,它并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与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互摄,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
因此,这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或曰封建集体主义)的“人学”伦理:事物的条理,亦谓安排部署有秩序。
中国伦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伦理关系中的道德因素,故而常称“伦理道德”,亦称人伦或伦常。
它有5种内容所组成,即所谓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中,百善孝为先,强调孝亲敬祖,这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百善孝为先,要尊高年,慈孤弱,怜惜残疾鳏寡。
孝道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均是孝道的延伸。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对个体来讲,承担伦理事务,更多地是一种责任。
欧阳修说:“族大费广,生事未成,伦理颇亦劳心。
”承担起五伦的责任,就是尽到了基本的“礼”。
对情感和行为进行分辨、品定、规范,使之有一定规矩,便是礼。
儒在古代被称为最懂古礼的,这可能与“儒”的始义有关,它指的是服丧之士。
宗法制社会是那种以血缘的远近亲疏来区分身份、等级高低的社会形式,强调血亲意识、血缘关系,关注家庭,尊亲忠君。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 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 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
2.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 制约和严格要求;
3.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保持高风亮节。
.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 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 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 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 天地合德的伦理型文化。
.
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 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
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中所说的“亲亲, 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至九而“亲毕”。
.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思想: 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 非子·扬权》) 孔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 人者天》)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
.
消极作用是: 消极作用是: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 德制约、维护正义)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具体特点有: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从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方面深 入揭示中国文化的特点: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
化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从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方面 深入揭示中国文化的特点: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 3.经学传统对宗教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1、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 2、农业经济格局 、 3、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 6、重人伦轻自然但学术倾向 、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
(一)天人关系上对人的充分肯定。 天人关系上对人的充分肯定。 天人合一之天已经是伦理化的天, 天人合一之天已经是伦理化的天,也就是天是 人的本质的某种反映。 为天地立心” 人的本质的某种反映。“为天地立心”云云就 是如此。 是如此。
(二)儒家强烈的无神论倾向(人神关系上的以 儒家强烈的无神论倾向( 人为本)。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人为本)。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孔子虽 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雍也》 他的弟子问如何事鬼神, (《论语 雍也》)他的弟子问如何事鬼神,他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是将现实的 人生问题、人的生命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 人生问题、人的生命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 这种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 这种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最 后在宋明理学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后在宋明理学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在中 世纪诸大文明体系中是唯一一个世俗的文明, 世纪诸大文明体系中是唯一一个世俗的文明,与 此有直接关系。 此有直接关系。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正是由于在尽孝、尽忠这两大伦理观念上有所修正,汉译佛典甚至伪造《父母恩重经》,阐发孝道,宣扬忠君,这才获得民众的理解,得以顺利发展。
2.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混淆不分。
人伦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的主要固在求“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
自然科学、分析哲学难以获得充分地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学成为道德评判,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文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行有余力则学文”,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
至于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
儒学尤其突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3.伦理型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正面: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负面: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有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有同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
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式的农业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辨体系,被西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物”的民族。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与农业文明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人受到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循环状况以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示,产生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
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迟滞。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袭故蹈常,好常恶变。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
几千年来,全社会并未长期存在如同古代印度和欧洲中世纪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这种社会结构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迁延、流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以宗法氏族社会传说的圣人—尧舜为圣人,以宗法氏族社会的“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境界,社会组织结构长久地笼罩在父系家长制的阴影之下,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利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亲亲”。
《礼记·大传》中解释“人道亲亲”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这正是儒家的思路。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都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大学》提出“知止”的范畴,具体表现在“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等等,这都是义务的概念。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而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无用武之地,这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二元性。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欠发达、彼此孤立的经济。
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统治加以整合,以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
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中国农业社会需要并养育了一个君主集权政体,而这种君主集权政体一经形成,又称为超乎社会之上的异己力量,它剥夺了人民群众的一切权力,将军、政、财、文大权全部集中到朝廷以至皇帝个人手中。
马克思“东方专制主义”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租税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之虞。
因此,“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一方面,以“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极端形态——“残民”、“贱民”、“虐民”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历来抨击暴政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倡民本思想。
另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这种明君“重民”、“惜民”,民众则将安定温饱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明君。
民本主义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民本主义严格划分“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它是从治人者的长治久安出发,才注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在他们看来,“尊君”和“重民”是统一的。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
直到殷商,仍然尊神重巫。
西周时,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重要变化,开始“疑”天及“敬德保民”。
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摆脱了。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之处。
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
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从宗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
道德来源于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国文化显示出它理性的一面。
儒家孟子认为道德之善,来源于人的本性,把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向人的主观修养一途,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