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

合集下载

科研领域中存在的不端行为问题及解决方案

科研领域中存在的不端行为问题及解决方案

科研领域中存在的不端行为问题及解决方案引言: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正如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科研领域也存在着一些不端行为问题。

这些不端行为包括论文抄袭、数据篡改、虚假发表等,严重损害了科学道德和诚信原则。

本文将探讨科研领域中存在的不端行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论文抄袭及其危害1.1 论文抄袭的定义和形式论文抄袭是指作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以自己名义进行发布。

常见的抄袭形式包括直接复制粘贴、修改少量文字,以及整体结构和思路仿真等。

1.2 论文抄袭给科研领域带来的危害首先,论文抄袭剽窃了他人的独立创新成果,并加深了学术界内部竞争激烈程度。

其次,论文抄袭扰乱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学术交流的公平性。

最后,论文抄袭还会误导其他研究人员和读者,损害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二、数据篡改及其危害2.1 数据篡改的定义和常见形式数据篡改是指研究人员故意或无意地修改、删除或操纵实验结果或观察结果。

常见的数据篡改形式包括选择性报道结果、删除异常数据点等。

2.2 数据篡改给科研领域带来的危害首先,数据篡改严重损害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会导致其他研究人员建立在错误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浪费时间和资源。

其次,数据篡改削弱了科学界对于实验重复性和验证性结果的信任度。

三、虚假发表及其危害3.1 虚假发表的定义和类型虚假发表是指作者刻意编造或歪曲实验结果以欺骗同行评议系统从而成功发表论文。

主要包括伪造数据、虚构合著单位、不正当署名等形式。

3.2 虚假发表给科研领域带来的危害虚假发表严重破坏了学术界中同行评议系统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造成虚假发表的研究成果会误导其他研究人员,浪费资源。

此外,虚假发表还会影响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关系,削弱国际合作和学术创新。

四、解决方案4.1 建立科研道德框架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应建立起完善的科研道德框架,对于不端行为明确定义,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一、关键信息1、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预防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后的处理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引言科研活动作为推动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诚信和公正性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科研的声誉和公信力。

本协议旨在深入探讨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维护科研领域的健康发展。

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和范围11 科研不端行为的内涵科研不端行为指在科研过程中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行为。

111 包括但不限于伪造、篡改科研数据,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等。

四、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12 数据造假通过虚构、篡改或操纵实验数据来支持研究结论。

121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基于客观事实的原则。

122 例如,人为修改实验结果以符合预期的假设。

13 抄袭和剽窃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或表述,并将其作为自己的。

131 包括直接复制粘贴他人的文字、图表等。

132 甚至在未正确引用的情况下,对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抄袭。

14 一稿多投将同一篇研究论文同时提交给多个学术期刊。

141 这不仅浪费了学术资源,也可能导致重复发表和学术混乱。

15 不当署名在研究成果中添加未实际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姓名,或者剥夺实际贡献者的署名权。

151 这种行为破坏了科研成果归属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五、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16 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合理过于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如发表论文的数量、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等。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在科研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科研不端行为,如数据造假、剽窃他人成果、虚构研究结果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整个科研体系的公信力,也阻碍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产生与应用。

本文将探讨当前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规范科研实践。

一、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1. 数据造假数据作为科学验证和理论解释的基础,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卓越成果或满足评价指标而操纵、篡改或伪造数据,在学术界广受谴责。

数据造假严重影响了其他学者的工作和前进方向,还浪费了大量经费和时间。

2. 抄袭与剽窃在学术界中,抄袭与剽窃是最常见的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之一。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创性和学术尊严,浮光掠影地获得了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声望。

抄袭与剽窃不仅损害了原作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

3. 虚构研究结果为了迎合科研项目申请或学术机构的需求,一些科研人员会虚构或夸大研究结果。

这种行为误导了整个学界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虚构研究结果是对科学严谨性的明显背离,必须得到高度警惕和制止。

二、规范建议1. 加强科研伦理教育提升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意识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基础。

科研机构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加强对科研伦理规范的宣传和教育,让每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都明确知晓规则、义务和责任。

2.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当前,一些评价指标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为了避免因考核压力而导致的不端行为,应建立一个全面、公正且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其更加注重对学术影响力、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评估。

3. 提高数据管理和共享意识数据管理是防范数据造假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研人员应明确规范、完整保存数据,并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共享。

加强对开放科研数据的推广和宣传,可以增加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曝光度,减少不端行为发生的机会。

4. 强化学术团队合作与监督在密切的合作环境中,互相监督和沟通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违背学术伦理和道德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害处。

本文将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害处、起因以及应对方法。

害处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了以下害处:1. 破坏学术诚信: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和信任基础。

它削弱了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导致学术成果的质量下降。

破坏学术诚信: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和信任基础。

它削弱了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导致学术成果的质量下降。

2. 扭曲知识传播:学术不端行为导致错误或不准确的知识传播。

这不仅误导了学术界内的研究者和学生,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扭曲知识传播:学术不端行为导致错误或不准确的知识传播。

这不仅误导了学术界内的研究者和学生,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影响学术评价: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评价体系的失衡。

不诚实的学术成果可能被错误地用于评价学者的能力和学术水平,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影响学术评价: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评价体系的失衡。

不诚实的学术成果可能被错误地用于评价学者的能力和学术水平,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4. 浪费资源和时间:学术不端行为浪费了研究资源和时间。

虚假或抄袭的研究成果会误导研究者的进一步工作,导致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浪费资源和时间:学术不端行为浪费了研究资源和时间。

虚假或抄袭的研究成果会误导研究者的进一步工作,导致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起因学术不端行为的起因有多种因素:1. 竞争压力:学术界的激烈竞争可能导致个别研究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声誉而采取不端手段。

竞争压力:学术界的激烈竞争可能导致个别研究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声誉而采取不端手段。

2. 缺乏教育和指导:一些研究者可能缺乏对学术道德和伦理的充分了解,缺乏导师或教育机构的指导。

缺乏教育和指导:一些研究者可能缺乏对学术道德和伦理的充分了解,缺乏导师或教育机构的指导。

3. 出版压力:学术界在出版成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一些研究者以牺牲诚信为代价来追求高产出。

科学不端行为

科学不端行为

科学不端行为科学不端行为:对科学伦理的挑战与应对引言: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违反科学伦理道德准则的行为。

科学不端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对科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科学不端行为的定义、造成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措施。

一、科学不端行为的定义和形式科学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虚假数据、剽窃、作假、数据篡改等。

虚假数据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故意篡改或捏造数据以达到既定目的的行为;剽窃是指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冒充为自己的行为;作假是指研究人员故意篡改实验结果或数据以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者改变研究结论的行为;数据篡改是指研究人员对实验数据进行故意修改以达到丧失真实性的目的。

二、科学不端行为对科学界的影响科学不端行为对科学界或学术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受到了威胁。

虚假数据和作假行为会导致发表的研究成果失去真实性,给其他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产生误导,从而降低了科学研究的可靠性。

其次,科学不端行为破坏了科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损害了学术声誉。

这一点对于学术研究者个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会对其学术生涯发展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第三,科学不端行为也影响到了科学界的合作与交流。

诚信是学术界合作交流的基础,科学不端行为的存在破坏了学术界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导致科学界的合作机会减少。

三、科学不端行为的原因科学不端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职业压力是造成科学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术研究者为了满足机构或者资金方的期望,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来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或质量。

其次,学术奖励体系也是造成科学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学术界通常以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来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这种评价体系可能会导致学术研究者为了追求高量而牺牲质量,从而产生科学不端行为。

另外,缺乏实际监管和严肃执法也是科学不端行为存在的缘由。

科学家如何应对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家如何应对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家如何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学术不端行为犹如一颗毒瘤,不仅损害了科学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也阻碍了知识的进步和创新。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伪造数据、篡改研究结果、一稿多投等。

面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科学家自身应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

只有当科学家内心真正认同这一理念,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在科研生涯的开端,就应当明确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意味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扎实的工作和严谨的态度开展研究。

其次,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

无论是初入科研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学者,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关于学术规范的知识。

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当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系统地讲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种类、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科研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从而提高他们的警惕性。

同时,也要教导科研人员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处理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等问题。

建立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机制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

在论文发表之前,学术期刊应当对投稿进行严格的同行评审。

评审专家不仅要评估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还要仔细审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数据造假等问题。

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应当组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和验证。

此外,科研机构内部也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定期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线索,要迅速展开调查,绝不姑息迁就。

完善的举报和处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要鼓励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举报,同时要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不会受到打击报复。

对于接到的举报,相关部门要迅速响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调查。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1)科研不端行为:国际科技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称为科研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或称scientific misconduct),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

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

综上所述,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可从以下简图加以理解1: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著.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2节选自:《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3罗晖,程如烟. 维护科学诚信重在监督和教育——对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4年年度报告》及《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的述评.中国软科学, 2006, (07).4节选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2)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 ,QRP)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有时也成为学术不端/不当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

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科学不端行为指的是违反现有的科学行为准则、损害其他人权利和利益,破坏科学诚信的行为。

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贪求过分的成就感。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科学研究中,许多科研人员希望取得突出的成功,以赢得更高的地位和财富。

他们甚至不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企图通过欺骗对实验结果编造,冒充他人的发现而获得成就感。

二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没有建立起来。

一些学术机构,特别是大学,缺乏相关的学术管理章程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不端行为。

不仅如此,学术管理机制偏软也是科学不端行为产生的因素之一,导致科学家们不够谨慎地审查实验结果,从而导致其他实验者难以识别科学不端行为。

三是缺乏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监督。

现行的制度和机制缺少监督科学不端行为的有效性,因此由科学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类似于“黑暗科学”,科学家们实际上会冒险继续他们的不端行为,甚至传播更多的不端行为。

对于科学不端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抑制:
一是严格建立学术道德和行为准则。

学校应建立新的学术准则,以及相关的社会
道德和行为准则,以便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都能遵守所规定的行为规范。

二是采取有效的审查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查机制,严格审查和管理科学研究实验报告,及时发现不正当的科学实验报告,从而有效地防止科学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是强化关于科学不端行为的教育。

学校和相关的科学研究机构应采取措施,开展全面的教育工作,倡导科学道德,让科研人员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和遵守学术道德的要求,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是,在这个领域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光明正大的。

一些科学家或学者存在不端行为,这种行为对科学研究的进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让科学研究更加公正、透明和规范。

一、学术不端的概念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科研人员在其学术研究过程中,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增加财富、名望、职称、地位等,通过弄虚作假、抄袭、篡改、剽窃、捏报等不正当方式获得研究成果和认证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其它研究者的利益,而且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规则和信誉。

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影响和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常见学术不端行为1. 数据造假在科学研究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一些科学家或学者会制造数据,或故意篡改数据,以获得预定的结果。

例如,韩国籍生物学家崔钟勋在细胞学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欺诈研究成果。

2. 抄袭抄袭是指未经允许即将他人的成果、经验、思想、观点、论文、书籍等内容盗用为己有。

抄袭严重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术秩序的维护,严重损害了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的信誉。

例如,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徐才根据国内已发表的论文抄袭了数十篇论文,这被称为“徐才根事件”。

3. 逃避负责和造假学术不端行为的另一种形式是逃避责任。

这种行为通常是与报告研究成果有关的不实陈述或虚构数据。

例如,美国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David Schilg等医生在注册临床试验表格时,隐瞒了实际情况,以避免接下来的责任。

4. 分享不当学术圈里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分享的,而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借鉴和引用。

但是,在分享内容时,一些研究人员会选择将他人研究成果故意留下研究者的姓名来增加他们自己的合法性。

这种行为被称为“礼貌作者”,在学术界内是非常受到谴责的。

三、防范学术不端的措施1. 持续教育和培训为期待科学社区在年轻科学家职业生涯早期开展课程,旨在帮助初学者和新手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本质和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1.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学术不端行为对教育、科研和个人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 对教育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它使得教育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学生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

1.2 对科研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它导致科研成果的不真实和不可靠,严重影响了科研领域的健康发展。

1.3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发展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它损害了个人的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使得个人的学术成果和职业成就失去了可信度。

2. 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有多种诱因,主要包括竞争压力、评价体系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公等。

2.1 竞争压力竞争压力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和单位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

2.2 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

在一些情况下,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数量和短期成果,导致一些学者追求短期效应,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2.3 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分配不公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之一。

在一些情况下,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和偏向某些个人和单位,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获取资源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3. 对抗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为了有效地对抗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教育、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3.1 教育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其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规范意识,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3.2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质量和长期贡献,减少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导。

3.3 严格管理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对抗和遏制。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在科研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科研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着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道德标准。

以下将针对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详细探讨。

1. 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科研不端行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指的是在科研过程中故意篡改、伪造研究数据,以获得不符合事实的研究结果。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研诚信的严重背离,也会误导其他研究者的科研方向和决策,对学术界的信任产生重大影响。

2. 抄袭及剽窃抄袭与剽窃是科研领域中常见的不端行为之一。

抄袭是指将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观点等未经授权擅自复制并标榜为自己的行为;剽窃则是指未经允许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标注出处。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学术权益,违反了学术界对知识的共享和尊重原创的基本准则。

3. 多次发表多次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成果以不同的形式或者细节分别发表,以追求更多的发表数和学术声誉。

虽然多次发表并非绝对不合规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明确说明这种情况,就会误导读者和同行,对科研诚信产生负面影响。

4. 不当署名不当署名是指在科研合作中某些个体未能根据其实际贡献程度进行适当署名或剥夺他人应有的署名权利。

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合作科研的原则,也不符合道德和学术规范。

5. 研究欺诈研究欺诈是指在科研过程中故意隐瞒研究中的缺陷、数据来源以及存在的冲突利益等信息,违背了诚实、透明和公正的科研原则。

这种行为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性和不可信性,严重危及公众安全和社会利益。

二、规范建议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社会和科研机构应采取一系列的规范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科研的诚信和发展。

1. 建立科研伦理委员会科研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帮助监督和审查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该委员会应由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伦理规范,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以及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惩戒。

2. 强化科研课程和培训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伦理和诚信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提高识别和解决不端行为的能力。

浅析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浅析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1章引言自古以来,儒家学派中智、义、礼、仁、信、智的做人之道被中国人奉为生命之道。

“诚信”历来便是我们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根本”,在我国被誉为是做人处事的宗旨。

研究生群体目前在我国属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将来必将发展成为我国科研团队当中的主力军,所以对于研究生群体们的学术道德水平考察不容忽视。

与全日制本科阶段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体现自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培养特点。

但是这可能会导致学院以及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监督力度出现相对弱化的现象。

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群体们,唯有树立一个诚信的人生态度,在诚信的指引之下,去正确的看待问题,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

第2章学术腐败行为2.1 概念界定狭义的学术腐败,主要是指利用学术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缺乏对学术讨论、科学研究等领域既定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则与道德约束最起码的尊重与遵循。

2.2 分类学术腐败从广义上来讲,分为三类: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

2.2.1 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在一种相当竞泛的意义上就学术文化界和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学风问题与学术舞弊而言的。

具体体现在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1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

对于研究生而言,单纯的学术腐败并不常见,相反,学术腐败多见于老师或者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行为中。

2.2.2学术不端学术不端主要是指学术从业人员有意识地进行的学术违法违规行为,如抄袭剽窃、实验作假、伪注等,是以违背诚实守信为前提,为了达到学术目的所产生的一系列不正当、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不守信用的动机。

1.2.3学术失范学术失范主要是指学术研究及成果发表中存在的违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学术偏差,如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

主要有以下几个现象:(1)学术研究成果不严谨、不规范、没有多大价值;(2)许多低水平的学术重复现象频繁出现;(3)学术成果拼凑现象经常被发现,影响也非常的恶劣;(4)冒名盗用他人研究成果;(5)聘用“枪手”代写论文,自己坐享其成。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的公信力,因此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种类、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系统因素三个层面探讨了其成因。

针对不同层面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导师指导和学术监督,以及完善学术诚信教育等。

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可以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促进学术进步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硕士研究生;成因;对策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如抄袭、篡改数据、论文代写等。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科研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可信度,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学术进步的质量。

因此,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促进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和种类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按照行为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抄袭、篡改数据、伪造实验结果、论文代写等。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界的基本原则和伦理规范,使得科研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研究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可以从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系统因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人因素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存在压力大、竞争激烈、目标不清等问题,导致他们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来追求研究成果。

同时,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导师因素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一些导师可能存在压迫研究生、剥夺合理权益等问题,导致研究生选择不正当的方式来应对。

此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监督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生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黄小茹摘要科研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到科研人员个人及其所在机构团体,还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危害科学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也逐渐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进入到科研管理的政策操作层面。

治理科研不端行为从源头上首先需要解决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

从这方面最有经验的美国来看,科研不端行为在政策操作层面上的界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显示了相关管理权限分配明确化和向可操作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科技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治理的紧迫性,但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剖析科研管理中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管理科研诚信办公室在研究活动或者科研管理中,很多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被称作科研不端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并不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的涉及具体的科学研究,有的涉及研究经费,还有些涉及人身对待,等等。

这些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一而同。

到底怎样的行为才应该被定义为科研不端行为并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呢?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基本标准。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扩大学术交流、实现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下,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和制定科学行为规范。

但总体来讲,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现象的批评和根源的探讨,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定义或相关概念界定的讨论,多停留在经验体会的层面,研究者大多根据某种标准,如科学活动过程或者不端行为性质等,对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科学不端行为现象进行分类,而较少对概念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剖析,或根据科研管理实践进行应用层面的分析。

我国目前使用的与“科研不端行为”相近的用词有“学术不端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科研作伪行为”、“科研作假行为”、“科研失范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学术造假”、“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等。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1.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1)科研不端行为:国际科技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称为科研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或称scientific misconduct),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

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

综上所述,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可从以下简图加以理解1: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著.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2节选自:《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3罗晖,程如烟. 维护科学诚信重在监督和教育——对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4年年度报告》及《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的述评.中国软科学, 2006, (07).4节选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2)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 ,QRP)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有时也成为学术不端/不当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1成因一个是外部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1.1外部因素1.1.1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现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环境下,道德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很多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气息,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的现象.研究生学术不端就是社会不良思潮、不良风气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缩影,也是部分研究生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1].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用主义"经常充当龙头老大,部分人为了就业、升职等需要考研,只求顺利毕业,早日完成个人发展规划,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学术.当一部分人不顾诚信,抄袭论文也能顺利完成学业时,另一部分人中的大多数便趋之若鹜,纷纷效仿.1.1.2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获取知识便捷的同时,也为抄袭这种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道.研究生在研究某一项课题的过程中,不可能单纯依靠想象和尝试就能得出结论,而必须查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所研究内容进行调研或实验,要掌握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遇到的瓶颈等大量资料,对所研究课题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够写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高质量文章,然而部分研究生对何如正确使用文献却并不清楚.参考文献是研究生撰写论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论文复制比例过高.研究表明,博士、硕士已发表文章篇均参考文献分别为11.96篇、6.56篇[2].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化的传递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你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到各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数据,也能够方便地下载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论文、参考文献等资料,这些素材被整合利用,便成了一篇新的论文.在网上,代写论文、代发表论文的信息也随处可见,对于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学术检测和监管也显得力不从心.1.2内因――研究生自身因素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以上所有成因都只是外部作用,最终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这是内因,起决定作用[3].部分研究生自律能力差,想走捷径早点完成学业而投机取巧,缺乏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自身知识面不够宽,不注重其他知识领域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自然很难掌握,这就使得在写论文时笔下没货,言之无物,致使不得不求助他物,抄袭已有的成果自然成了快捷方式.当系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时,是很难做到旁类触通的,由于知识的货量不多,货质不高,货源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便成了很多研究生学习的瓶颈,想写点东西,可苦于无物,不得不另辟蹊径.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抱着"混"毕业的心态,只求顺利毕业,为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自然不会用严谨的心态去对待学术研究.这部分抄袭论文的研究生还影响了部分处于思考抄与不抄状态的同学,不少同学终究没抵挡住诱惑,导致抄袭阵营日益壮大.2原因分析2.1诚信教育不到位诚信教育的普及不到位,工作落不到实处,是导致研究生形成抄袭论文习惯的原因之一.研究生教育中只重视学术研究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致使教育的功能严重缺失[4].我们的研究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了一纸空谈.目前,各大院校纷纷开始重视诚信教育,开展各种道德教育培训、宣传活动,制定一系列有关道德规范管理条例等,以改善日渐突兀的诚信问题.但失德、失信现象仍然存在,很多人认为这一类的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可见诚信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学校缺少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专门课程,没有将学术教育融汇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使学术诚信教育失去了最佳载体[5].2.2监管制度和惩处措施的不完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惩处措施是保障学术诚信的重要手段,对打击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等不良学术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学术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惩处措施也不够具体和细化.高校虽然设立了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团以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但在这些机构行使职责的过程中,仍然被很多研究生认为监督和惩处的力度不够.在遇到学术不端行为时,部分培养单位或导师处于保护"本位主义"会为自己的学生找借口,甚至对于部分"特殊身份"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摆出监管中的漏洞让他们钻,这使得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不能够真正实现监管的作用.学术上的违法违规成本低下,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可行性不强、落实不到位都成为了诚信教育的绊脚石.2.3导师责任制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有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导师指导的同届研究生越多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复制比就会越高[7].据xx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含10人)以上.xx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已达到6∶1[8].显而易见,一个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过多,这直接导致在读研究生能获得导师一对一辅导的机会少之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能得到及时解决,应该学习到的,本应由导师指导的知识就大打折扣.加之本身工作竞争激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因素,研究生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获得的知识都会减少.那么,当研究生没学到系统充实的知识,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时,为了按时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不得不铤而走险,通过抄袭或其他途径来完成任务.3防范措施3.1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发展,而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健康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9].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加大诚信教育方面的宣传,积极传递"正能量",扩大民众接触诚信教育的机会,给予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达到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高校要重视自身院校的学术环境建设和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时的学术诚信教育,拓展多元化的诚信教育方式,结合研究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诚信教育的相关活动,把诚信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中去,制定明确的内容和标准,并且需要得到反馈,以确保落实.3.2完善管理制度和惩处措施目前国外对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学校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但是缺乏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及培养体系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多维的成因[10].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人中的失范行为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制其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就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11].当道德不再能切实约束人的时候,法规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就该行使它们的作用了.首先,要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设定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具体和细化评价指标,这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强化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术评定委员会等机构的分工和职责,并设立第三方对其工作进行监管,加强管理作用,确保制度的落实,使之更加规范化.其次,要健全并严格执行学术奖惩机制,加大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鼓励研究生勇于探索,对遵守诚信并有创新性研究发现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违反学术诚信规定的严惩不贷,并公开通报其不诚信行为,以儆效尤.3.3完善导师责任制当生产力跟不上内需时,高校不能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高校应反思扩招带来的恶性循环,及时纠正过度扩招的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能切实得到导师必要指导的情况下确定招生名额.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师资丰富、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充分发挥老一辈学者在教学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对科学严谨细致、献身研究的楷模作用.努力保证导师的"精力",才能在学习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尽力".其次,高校应该很好地协调导师的科研及教学时间,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导师和研究生的接触时间,来增加相互交流,请教问题的机会.再者,导师应做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地做学问、搞研究,给研究生树立榜样,而且在学术问题上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的成果,应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能因为部分"特殊学生"的"特殊身份"就给予不同对待,制定不同要求,保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的研究成果,不弄虚作假.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扩展研究生导师"传道"的内涵,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与研究生交往的每一过程中,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进行学术道德指导[12].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折射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是值得所有相关人士认真思考的.我们应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社会环境及高校的积极配合,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导师责任制,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在导师努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使人们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将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3].研究生应严以律己,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知识面,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视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杜绝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创造公平的学术竞争环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一、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一)科研人员缺乏个人修养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究其首要原因,应为学术人员自身道德的缺陷。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中,违反科学道德和规范的行为,包括数据造假、抄袭、剽窃、篡改、捏造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也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需要遵循科学道德和规范,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具体来说,科研不端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造假:指在科学研究中,故意伪造、篡改或捏造数据,以达到欺骗或误导的目的。

2.抄袭:指在科学研究中,未经授权或未注明出处,擅自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或文字。

3.剽窃:指在科学研究中,未经授权或未注明出处,擅自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或文字,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4.篡改:指在科学研究中,故意修改或删除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或文字,以达到欺骗或误导的目的。

5.捏造:指在科学研究中,故意编造不存在的研究成果、观点或文字,以达到欺骗或误导的目的。

二、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1.加强科学道德教育:科学道德教育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应该加强科学道德教育,提高科学研究的规范意识和道德水平。

2.建立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机制: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机制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的规范和道德基础上,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监管机制应该包括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和处理等环节。

3.加强科学研究的质量管理:科学研究的质量管理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应该加强科学研究的质量管理,提高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4.加强科学研究的审查和评估:科学研究的审查和评估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应该加强科学研究的审查和评估,提高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5.加强科学研究的合作和交流:科学研究的合作和交流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中的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研究中的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研究中的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科学研究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则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话题之一。

科研伦理是指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可以说是保障科学研究诚信的基石,而学术不端行为则是指违反科研伦理的行为。

本文将分析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一、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科研伦理是从社会伦理和科学伦理的角度来看,对科学研究行为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总称。

科学研究中,人们应该诚实、公正、透明、责任与尊重知识产权。

学术不端行为则包括伪造、抄袭、剽窃、作者署名不当等行为。

其中,伪造指的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篡改或编造数据、文献、实验结果或造假调查等;抄袭则是指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的成果;剽窃是指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创作成果或研究成果中的重要观点或实验资料;签署名不当是指某人未作出实质性贡献,但出现在作者名单中。

以上四种行为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二、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科学研究中表现科研伦理的正面行为有很多,包括:遵循科学精神,充分认识和尊重科学真理和科学思想精髓;忠实于研究对象,保持学术诚信性;遵循实验的道德、伦理规范;遵守科学研究必要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遵守学术交往的礼仪及相互尊重。

而学术不端行为则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篡改伪造、安排实验使用拦路抢、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成果、捏造研究的重要观点或实验资料、公开他人的研究成果、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他人的创作成果来出版、未经允许或未注明引用以及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

三、科研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采取不当的研究手段和数据造假,不仅有可能篡改科学诚信,也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影响。

第一,假数据会导致许多误导和错误的结论被广泛传播,进而影响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

第二,学术不端行为会伤害到受害人的知识产权,破坏知识分享和学术交流的建立。

(完整版)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完整版)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被纷纷爆出,从较早的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到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再到今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撤销中国作者的107篇论文。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也因此,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也日益增长。

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学者和导师身上,而较少将目光放在研究生身上。

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心在高校,研究生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起到最基础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的科研实力。

随着国家出台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在培养数量迅速上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

部分学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学校毕业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采取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影响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

研究生不同于学者和导师,研究生并不是长期或者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科研的道德规范的认知可能有欠缺,其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作为其中一员,在此就探讨一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而如何定位“不端”的范畴是评判、惩戒“不端”行为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者自我约束的准绳。

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权威的界定是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在:在学术领域内做虚假的陈述,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等;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黄小茹摘要科研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到科研人员个人及其所在机构团体,还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危害科学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也逐渐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进入到科研管理的政策操作层面。

治理科研不端行为从源头上首先需要解决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

从这方面最有经验的美国来看,科研不端行为在政策操作层面上的界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显示了相关管理权限分配明确化和向可操作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科技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治理的紧迫性,但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剖析科研管理中不端行为的界定问题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管理科研诚信办公室在研究活动或者科研管理中,很多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被称作科研不端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并不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的涉及具体的科学研究,有的涉及研究经费,还有些涉及人身对待,等等。

这些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一而同。

到底怎样的行为才应该被定义为科研不端行为并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呢?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基本标准。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扩大学术交流、实现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下,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和制定科学行为规范。

但总体来讲,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现象的批评和根源的探讨,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定义或相关概念界定的讨论,多停留在经验体会的层面,研究者大多根据某种标准,如科学活动过程或者不端行为性质等,对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科学不端行为现象进行分类,而较少对概念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剖析,或根据科研管理实践进行应用层面的分析。

我国目前使用的与“科研不端行为”相近的用词有“学术不端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科研作伪行为”、“科研作假行为”、“科研失范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学术造假”、“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等。

用词上的多样化,也反映出对不端行为认识的差异,以及对不端行为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忽视。

探讨“科研不端行为”的实质内涵,一方面需要从认识论研究层面和政策实践层面探讨两种定义的关系与区别,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探讨“有问题的行为”(或不当行为)与通常被列入实际处理范围的“不端行为”的区分标准及政策边界。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实质对科学研究中可能存在不诚实的违规行为的意识始于默顿。

但这个现象在他的科学社会学中并不具有问题的独立性。

按照他的研究,违规行为是越轨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默顿对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定义是:“越轨行为是指明显地背离了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关的规范的行为。

”[默顿2001,页82] 科研不端行为是对科学规范的不受认可的背离,是正常科研活动之外的异常。

其中科学的规范系统不仅包括技术规范,还包括行为(或道德)规范。

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受到科学共同体的道德遗责。

然而,从传统的科学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观点发生了转变。

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不端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自带的或本身所固有的。

科学知识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的科学社会学把科学知识内容从社会学研究中排除出去的做法,认为科学知识是行动者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较量后达到的结果,科学知识不是完全客观中立的。

科学家必须在各种力量之间游走,以最终确立他所想建构的事实的合法地位。

因此,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竞争作者简介:黄小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O700441Q0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科研基金项目(O801091J01)。

活动,“与其说科学家们是逻辑的操作者,不如说是技巧、声望、地位以及特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投资者”。

这种竞争既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滋生。

科研不端行为是一种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策略[张立、王华平2007]。

因此,科研不端行为的一般特点是模仿。

无论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还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规范或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都是从哲学、社会学视角出发,其目的是揭示科研不端行为到底是什么。

实践层面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是基于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体制机制的设置和实际操作的需求,与理想状态下的理论研究存在一定差距,且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可以以美国为例来看。

二美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在英语中,指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意义相近的词有不少,“scientific misconduct”、“research misconduct”、“miscondu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等均有这个含义。

1993年6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国立卫生研究院复兴法案》(the NIH Revitalization Act of 1993),用“research misconduct”取代了“scientific misconduct”①。

但是美国科技界、科技管理界对具体哪些行为属于科研不端行为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经过将近3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定义格局,其间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概念本身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关者观念、利益等的争端。

1.早期的科研不端行为政策界定和争议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定义,主要相关部门或机构制定和使用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定义并不一致。

比如1988年,美国政府在《联邦登记手册》(Federal Register)中把科学不端行为正式定义为:“伪造、篡改、剽窃或其它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了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Price 1994] 1989年,公共卫生署(PHS)给出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计划、完成或报告科研项目时伪造、篡改、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科学及常规的做法。

它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在资料解释或判断上的诚实的分歧。

”②1993年,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科研不端行为定义为:“伪造、篡改、剽窃和其他严重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

”[Buzzelli 1993]这些部门和机构由使用不同定义所引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机构的代表就纷纷在《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其他的定义提出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定义的范围。

即定义的范围是否过宽或过窄的问题。

尽管大多数定义都包括了“伪造”、“篡改”和“剽窃”这几项内容,但通常“其他严重违背公认准则的行为”的说法也被包含进来。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可能被认为是科研不端的行为就都被包含进来了,由此引起了科学界很大意见。

以1988年的联邦定义为例,尽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很快接受了这一定义,但该定义遭到了许多科学家和科学管理人员的批评。

他们认为定义过于宽泛,必然会大大增加调查的数量,导致精力和资源常被浪费在一些不太重要的案例上,而且定义的内涵也不易确定。

只有较窄的定义才能集中处理相对较少但显然更为重要的不端行为。

[Buzzelli 1993]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仅仅包含“伪造”、“篡改”和“剽窃”的定义是不够的,而且即使加入了“其他严重违背公认准则的行为”的说法仍显得不够。

如1995年由卫生和福利部科学顾问威廉·瑞博(William Raub)领导的科研诚信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认为公共卫生署的定义漏掉了很多实际上对科学研究发展有害的东西,建议将定义范围扩大到包含“不尊重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知识财产”等行为。

[Buzzelli 199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相关机构都将“伪造、篡改或剽窃”作为“科研不端行为”概念的主体内容。

关于这一点,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比如,科研诚信委员会就提出将原来建立在“伪造、篡改和剽窃”基础上的标准,代之以“盗取”(misappropriation)、“冲突”(interference)①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About ORI–History. /about/history.shtml.②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1989. Responsibilities of Awardee and Applicant Institutions for Dealing with and Reporting Possible Misconduct in Science: Final Rule,42 CFR Part 50, Subpart. Federal Register, 54(8 August), 32446-51.和“虚假表述”(misrepresentation)①。

这三个词就把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大大拓宽了。

但这个提议出台之后,支持和反对的评论兼而有之。

哈佛大学繁殖生物学家肯尼斯·赖安(Kenneth Ryan)认为,这种新的定义虽然“更宽,但它却更加针对那些我们感到发生不端行为最为严重的领域”。

明尼苏达大学负责科研工作的副校长马克·伯伦纳(Mark Brenner)认为:“我对该定义感到满意,我想它将起到积极作用。

”[Buzzelli 1993] 但是国家科学院和一些科学团体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了,可能会为政府起诉那些实施了某些可能存在问题、但事实上却被科学共同体接受的科研行为的研究人员打开大门。

如哈佛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主席马可•科尔舍纳(Marc Kirschner)说,他对这些建议感到“遗憾”,这些建议是“有破坏性和敌对的”。

[Kaiser 1996]二、定义内容的模糊性。

不同的定义中涉及了许多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界定仍是模糊的。

首先是对一些核心概念,如“fabrication”(伪造)、“falsification”(篡改)、“plagiarism”(剽窃)、“record”(记录)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到底具体怎样的行为才会构成伪造、篡改或剽窃?科学研究记录包含哪些?其次是所谓“其他公认严重背离科学及常规的做法”。

如果说“其他”这个词关系到定义范围问题,那么“严重公认的背离科学及常规做法”的说法则关系到定义内容的模糊性问题。

到底怎样才算是“严重”?什么叫做“背离”或“违背”?“公认”、“科学界”或者“常规”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模糊的、未有定论的。

所以当含有这些词的定义出台时,受到质疑在所难免,而且这样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困难。

2.美国联邦定义的出台和定义格局的形成1996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启动了关于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政策的讨论,由国家科技政策办公室牵头并负责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