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https://img.taocdn.com/s3/m/752c17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e.png)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地理七下,是人教版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地理教材。
该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大气与天气、水资源、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土壤和植被、中国的自然地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这本教材为基础,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地球与地图地理七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的相关内容。
从地球的形状、尺寸、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坐标和时区等方面,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楔形带等标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讲述了宇宙中的地球。
从宇宙的起源、太阳系、行星运动等方面,探索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宇宙现象,让学生对地球的特殊性和宇宙的神奇之处产生兴趣,并加深了对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解。
大气与天气第三章介绍了大气与天气的相关知识。
学生将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天气形成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天气状况,以及学习相关数据图表和气象仪器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分析和预测天气状况。
水资源第四章涉及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
学生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通过学习水的地理分布、地形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培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中国的气候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气候特征。
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关系、中国气候的地域分布与区划等。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气候类型的比较和对应的人文特色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中国的土壤和植被第六章探讨了中国的土壤和植被。
学生将学习土壤的形成和类型、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地域分布等。
通过对土壤和植被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以及植被的作用和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0c457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e.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亚洲这样一个大洲,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亚洲自然环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地球仪、地图等。
3.教学资料:相关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亚洲地形,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地理说课稿7篇
![地理说课稿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4dbee1c5da50e2534d7f1f.png)
地理说课稿7篇地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材分析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材分析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6639d86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b.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材分析说明张月石本学期地理主要是世界区域地理,这次地理教材改革突破最多的实际是七年级下册,写法与过去的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
内容分为这样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部分: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第三部分: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第四部分: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第五部分:极地地区。
涉及到大洲、地区和国家三个大的层面。
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点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
寻求更多的展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方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开篇章节,在世界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从本章各节的结构上来分析,知识的侧重点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
其中经济发展为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就是为怎样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作基础的。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是对上一章分区地理的进一步延续,选择了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亚为案例进行学习,非常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西半球的国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美国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这章突出问题就是:自然——人文,经济——环境。
人文特点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历史、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结果可能带来环境问题,教学中只要抓住这条主线扩展分析,“内容标准”的达成度就比较高。
极地地区: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能力;能利用前面所学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保护两级地区饿重要意义。
七年级下册地理书
![七年级下册地理书](https://img.taocdn.com/s3/m/cdd9d2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4.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书简介《七年级下册地理书》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地理教材。
本教材主要涵盖了中国的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和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能够扩大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地理意识。
一、地理简介1. 地理的定义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主要领域。
2. 地理的研究方法地理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地图解读、遥感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地理学家观察和记录地球表面的现象,进而研究地理规律和相互关系。
二、中国的地理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南邻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纵深约5500公里,东西横跨约5000公里。
2. 自然地理特点中国地理特点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地理环境逐渐变化,气候、植被、地形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有海洋、高山、河流、湖泊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
3. 人文地理特点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也展示出地域间的差异。
三、中国的地理分区中国的地理可以按照气候、地形、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区。
在本教材中,中国被划分为十个分区,包括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台湾、港澳、新疆和青藏高原。
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东北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这个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
这个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这里的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
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等地。
这个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都较为发达。
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七下湘教地理课本电子版
![七下湘教地理课本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d382a731b765ce040814a5.png)
七下湘教地理课本电子版篇一: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教案第一章认识大州教案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时区【学情分析】: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
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板书】:开学第一课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方法:与学生课聊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① 预习并认真听课② 及时完成作业③ 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趣味提问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2) NBA直播的时间差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目标三:了解地方时的概念方法:提问引导法过程:1)阅读课本第三页的“阅读活动题”2)提问:为什么会有地方时的产生?(人们习惯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作为一天中的12时,依据太阳高度确定各个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3)提问:由上面的知识,地球有360°经度,地方时是不是就有360个呢?(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划分: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 1 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6490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2.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部分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
本课既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下面学习“长江”“黄河”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对我国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养热爱自然的理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对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不适合自主学习。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五、说教法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b62a8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9.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第6.1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能够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2.能够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2.案例: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3.小组任务: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ccf2a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6.png)
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学习这本教科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球、大陆、国家、地理环境、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地球和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自转和公转等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重要特征和运动规律。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地球的结构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 地球的地理坐标和时区二、大陆和国家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和各个国家的位置和特征对学生形成全面的地理观念非常重要。
教科书对大陆的分布、面积、人口和国家的基本分布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基本认识。
1. 大洲和国家的基本特征2. 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特点3. 我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三、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科书介绍了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敏感性和认识能力。
1. 各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2. 气候类型和分布3. 水文和植被的特点和影响四、资源资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通过介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的特点和意义。
1.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2. 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点3.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这本教科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球、大陆、国家、地理环境、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意识,为将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769dd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0.png)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介绍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进行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结构、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评估,以及对教材的优点和不足的总结,旨在提供对该教材的综合评价。
教材结构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共包括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多个小节。
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地理知识分散在各个单元中。
整个教材的结构清晰,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和研究。
内容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教材包括了地球与地图、地理与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多个主题。
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概念。
此外,教材还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案例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教材的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研究兴趣。
教材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情境设计,如图片、动画和案例分析等,使研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教材也提供了多种评价方式,如练题、实验设计和课堂讨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优点总结1. 全面的内容覆盖:教材内容广泛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材内容广泛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2. 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教材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情境设计使研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材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情境设计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教材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不足总结1. 内容难易度不均衡: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难易度不均衡,有些知识点可能过于简单,而有些知识点则相对较难,容易导致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困惑。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讲解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f8256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b.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讲解一、课程介绍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人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宽视野,增强对世界各地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和地理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析某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全球性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章节:1. 世界的自然环境:介绍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重点讲解各大洲的基本情况。
2. 世界的气候:介绍全球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3. 自然资源:介绍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讨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世界人口:介绍全球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5. 世界文化: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探讨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6. 区域发展: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特点,探讨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介绍区域合作的典型案例。
7. 全球性问题:探讨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完成课堂任务等,以此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以此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浅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64ab9afad6195f302ba61c.png)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浅析七年级下册地理主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知识。
在学生了世界地形、气候、居民等地理知识之后,重在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理解。
介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如何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是关键,因此,在前面的章节当中都有介绍学习的方法。
例如:1、有关学习某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P5)(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4)地形分布2、学习某区域的气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P8)(1)有哪些气候类型(2)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3)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的特点3、学习某区域河流的主要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出来(P10-11)(1)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2)河流流向与地形之间有什么联系(3)从气候、地形入手,归纳河流的水文、水系特点。
4、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中也可以归纳出了解某区域人口特点的方法:(P12)(1)人口总数(2)人口占世界的地位(历史条件)(3)人口密度及分布(自然条件)(4)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条件)(5)城镇人口比重(社会经济条件)(6)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教材从“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三个层面来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例如:1、学习大洲时主要侧重于:(1)阅读地图——掌握各大洲的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2)通过读图和阅读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征。
(3)通过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居民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讲述亚洲),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再由学生根据方法去了解某个区域的地理知识(了解欧洲)。
但在学习区域地理的同时还要注意每个区域的突出特点。
如亚洲的面积、人口居世界第一、亚洲的季风性气候;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发达经济;非洲的热带高原,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美洲的移民居民、混血种人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c994cb76a20029bd642d64.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课标、重难点、关键点拨)一、认识大洲 (5)课标要求 (5)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5)一、课标解读 (5)二、重难点分析 (6)1、亚洲的地理位置(重点) (6)突破方案:案例法 (6)2、亚洲分区(重点) (7)突破方案:读图法 (7)亚洲的自然环境 (8)一、课标解读 (8)二、重难点分析 (9)1、亚洲的地势地形(重点) (9)突破方案:案例法 (9)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难点) (9)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10)2、复杂的气候(重点) (10)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10)气候特征与自然景观关系(难点) (10)解决方案:直观教学法 (11)季风气候特征及影响(难点) (11)分析: (11)解决方案:降低难度,分步达标法 (11)二、了解地区 (11)课标要求 (11)地区一:东南亚 (12)一、课标解读 (13)二、重难点分析 (14)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重点): (14)突破方案:读图法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14)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和难点):15突破方案:歌谣法记忆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15)东南亚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重点和难点): (15)突破方案:运用地图综合法分析东南亚的城市特点 (15)地区二:中东 (16)一、课标解读 (16)二、重难点分析 (17)1、三洲五海之地(重点): (17)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7)中东地区的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难点)18突破方案: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18)2、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 (18)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9)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难点): (19)突破方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法 (19)地区三:欧洲西部 (21)一、课标解读 (21)二、重难点分析 (23)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重点): (23)分析: (23)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对比分析法 (23)2、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影响(难点): (24)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 (24)3、欧洲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和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重点): (25)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法 (25)地区四:撒哈拉以南非洲 (25)一、课标解读 (25)二、重难点分析 (27)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重点): (27)分析: (2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读图感悟法 (27)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点(重点、难点): (28)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 (28)3、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重点、难点): (29)解决方案:综合分析法 (29)地区五:极地地区 (30)一、课标解读 (30)二、重难点分析 (32)1、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重难点) (32)分析: (32)突破方案: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读图分析法 (32)极地地区经纬网的判读(重难点) (33)分析: (33)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33)2、极地地区的科考和环境保护(重点) (34)突破方案:读图观察法、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34)三、走近国家 (35)课标要求 (35)国家一、日本 (36)一、课标解读 (36)二、重难点分析 (38)1、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重点) (38)分析: (38)突破方案 (38)2、评价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点难点) (39)分析: (39)突破方案 (39)国家二、印度 (41)一、课标解读 (41)二、重难点分析 (42)1、运用地图,指出印度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重点) (42)分析: (42)突破方案 (43)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印度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难点) (44)突破方案 (45)国家三、俄罗斯 (46)一、课标解读 (46)重难点分析 (47)1、俄罗斯地形、气候的特点(重点) (48)分析: (48)突破方案: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48)俄罗斯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48)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48)2、俄罗斯工业特点(重点) (48)突破方案:情景创设法节 (49)3、俄罗斯的交通特点(重点) (49)突破方案:对比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50)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难点) (50)分析: (50)突破方案:学生合作探究 (50)国家四、澳大利亚 (51)一、课标解读 (51)二、重难点分析 (53)1、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53)分析: (53)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3)2、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54)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4)3、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重点、难点) (55)国家五、美国 (55)一、课标解读 (56)二、重难点分析 (57)1、美国的人种(重点) (5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57)2、发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化(重难点) (58)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58)3、发达的工业──高新技术的崛起(重点) (60)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60)国家六、巴西 (61)一、课标解读 (61)二、重难点分析 (63)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和多元性的文化(重点) (63)分析: (63)突破方案:图片品读法 (63)2、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64)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64)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重点、难点) (65)突破方案:角色扮演法 (65)七年级下册地理主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知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f39e1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4.png)
“地”承万物奥秘,“生”润人文精神地生研讨会说课稿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xx中学 xx教师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这一节课,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本章的课标要求为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极地地区地理环境虽然具有特殊性,但是实质上仍旧是一个区域,学生仍然可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进行极地地区的学习,即描述地理位置和范围,归纳气候、地形等要素。
课标明确要求极地地区是教师在进行区域教学过程中必选的区域,其重要性除了极地地区本身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特殊性以外,在极地地区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上也具有特殊性:极地地区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是地球上存在的最后一片净土,也正是因为如此,极地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
因此,为了树立学生的极地环境保护意识,课标使用了行为动词“说明”,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一,便是具有极地保护的意识,能够根据区域学习方法得到的信息,明确说出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以及保护极地重要性的原因。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当树立学生对于科学考察人员的敬佩之情。
极地地区虽然存在特殊性,但是仍然属于一个区域,需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认识区域的方法进行学习。
从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借助区域比较的思维对比极地地区的内部差异,如地球自转方向、海陆分布、降水量和气温等,从而更加全面了解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所学世界地理的最后一个区域,也是一个特殊区域,至此,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宏观学习。
本章是对“人地协调观”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
本章教材比较简明,安排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由位置和范围到特殊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到科学考察的宝地,引出极地环境保护,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认识极地地区。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研究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fe02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b.png)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研究1. 教材简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为广大七年级学生编写的。
本教材以生动的图文结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教材结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共分为10个单元,具体包括:- 第六单元亚洲- 第七单元非洲- 第八单元欧洲- 第九单元美洲- 第十单元大洋洲与南极洲- 第十一单元中国地理- 第十二单元世界各地的生活与经济- 第十三单元环境保护- 第十四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十五单元实践活动3. 教材内容6.1 亚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2 非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3 欧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4 美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5 大洋洲与南极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6 中国地理-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省份与文化6.7 世界各地的生活与经济- 生活方式与俗- 经济发展与产业- 国际组织与合作6.8 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 环保意识与行动6.9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6.10 实践活动- 地理观察与调查- 地理实验与制作- 地理游戏与竞赛4. 教材特点- 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77624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8.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控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视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第一章认识大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控其地势、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气候特点。
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控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
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控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势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
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控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
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势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
本章的重点是掌控以上各国的地势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控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散布。
三、重点、难点: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干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势特点和蔼候特点;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干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点,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四、教学措施1、认真研究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掌控教材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七年级下册地理解书
![七年级下册地理解书](https://img.taocdn.com/s3/m/19ad512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5.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解书
七年级下册地理解书内容主要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在这本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到地球的构造、地理坐标、气候和气候带、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下面将针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构造。
学生将学习到地球的内
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地球的运动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理坐标和地球的测量。
学生将学习到地理坐标的概念、
地球上的经纬度、地球上的地理位置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能够准确地描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和方位关系。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气候和气候带。
学生将学习到气候的形成原因、影响气候
的因素、气候带的划分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地理环境对人
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迁徙和定居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总的来说,七年级下册地理解书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通过学
习这本教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地理坐标、气候和气候带、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这本教材,增加对地理学的了解和认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6《长江中下游平原》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6《长江中下游平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c840e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6.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6《长江中下游平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等。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具体情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观察和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2.教学难点: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3.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观察和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经济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6.总结提升: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地理观察和实践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ebe89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1.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巴西第十章极地地区一、基本情况: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自学,学生对地理知识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有了初步的读图、分析、推论的能力,对世界概况存有了一定的介绍。
但也存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自学比较注重,科学知识还没构成系统,没达至理应的水平。
我将本着深入细致,细致的教学态度积极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代莱学期里期望扬长避短,深入细致学生,力争获得更有效率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卷,并使学生掌控必要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存有一个明确的介绍,对世界一些关键的国家和地区有著较为详细的科学知识掌控。
三、本册教材:本册教材共五章: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注重日本自然灾害及其构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经济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介绍东南亚地势变化、地形结构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介绍印度人口的特点。
介绍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特点,石油资源,宗教,欧洲西部,欧盟,畜牧业,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生产,文化习俗。
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介绍美国移民国家,农业地域专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巴西,民俗。
第十章、《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科考与环保的重要性等。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稳固掌控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控写作和采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学会直观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数据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赢得地理知识信息的基本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 文化 经济(人文要素) • 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 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 说明一个大洲存在的有关地理问题 • 认识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
注重拓展
亚洲
世界第一大洲
地形和河流(使用 地形图和地形剖面 图)
复杂的气候(使用 气候类型图)
陆位置,使学生初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 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 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理 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 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 法。
(3)使用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 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特点,初步 掌握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1)基础性原则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地理课程 标准》的内容标准逐一分解,并落实到教材的相 应部分,以保证新教材对课程标准的验证性。
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
• 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角度列出学习内容, 而对具体学习的区域不作统一要求。
• 学习的区域数量至少达到“一五五”,所 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所有“标准”,但区域 与“标准”不需要一一对应。
材包括了课程标准中“认识大洲”的所有条目: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 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 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 平衡的。
地区尺度
地区
区域地理要素
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和首都 地形与人类活动 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 河流及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 最大的自然资源
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主题2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是什么—— 为什么—— 将会怎么样
主题3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如何看待(辨证的思维)
主题式案例 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重点)
例2 区域示例
国家或地区
主题
印度(发展中国家)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水旱灾害频繁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发展中的工 业
中东(热点地区) 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 匮乏的水资源 文化差异
《地理》七年级下册 简介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基本内容框架
世界 地理 分论
•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东南亚 印度 俄罗斯)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中东 欧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澳大利亚)
•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巴西) • 极地地区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逻辑联系: 地理位置 地形特点 独特文化
气候特点 河流特点 旅游资源
农业生产 城市分布 旅游业发达
学习方法:
析图找规律,探究
例如(1)用气候分布图与气温降水柱状图, 归纳农业生产特色
(2)用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 探究城市分布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 重点内容:
人口特点 突出的自然灾害(西南季风、水旱灾害)及其 影响
逻辑联系:人口第二大国
资源、环境、发展
气候特点 水旱灾害 粮食生产
学习方法:
运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比较
演绎法:先告诉学生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再到地图上验证。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区 域特征。
归纳法:由未知到已知,由具体到抽象。掌 握归纳的方法,更有助于学会独立去认识一个新 的区域。
美国(发达国家) 移民国家 农业地区专业化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资源消耗 大国
(3) 体现探究的思路
• 教材中“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这种思路, 贯穿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活动中设计 了一些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即把 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
• 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 动”这种的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 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
主题式案例 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
主题)
由传统的八股式罗列转移到尽量突出区域 特征
突出重点,让学生避免 八股式的学习令学生厌烦
给予学生思维的线索,加大教师和学生的 学习空间
主题式案例 重点分析
日本 主题1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岛国—— 领土组成,领土形状的地理意义 什么样的岛国——多火山、地震,对人们
国家尺度
区域地理要素
国家
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日 印 俄 澳 美巴
罗大
本
度
斯
利 亚
国西
√ √ √ √ √√
自然环境基本特点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开发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
√√√ √
√ √ √ √ √√
√
√
√ √ √ √√
区域地理要素
日 国家
本
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 √
种族、民族、人口、宗 √ 教、语言等
长期的热点地区
匮乏的水资源
宗教纷争
学习方式: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运用综合分 析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很好思维训练。这种综 合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 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 特征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分析过程,将不同因素的 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是 个综合过程。
逻辑联系: 热带雨林气候 丰富的矿产资源
热带经济作物
采矿业
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
第二节 人文环境
重点内容: 了解亚洲人文环境的特点 理解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逻辑联系:人口最多的大洲 多样的地域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人文环境的差异 经济发展不平衡
学习方法:
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 口密度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大洲
(2)通过计算,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 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
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 √ 的影响
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 √ 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印俄澳 美巴 罗大
度斯利 国西 亚
√
√
√√
√√
√√
√
(2) 用案例方式学习区域地理
对原教材的思考与批判 因要求掌握的区域较多,故对所学区域的 认识普遍较浅,自然只能对其作常识性了 解。浮光掠影的学习后,学生到底对多少 个区域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些知识又对 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多大影响,也还 是一个疑问。
东中欧 南东洲 亚西
部
√√√
撒哈 极 拉以 地 南的 地 非洲 区
√√
√
√ √√
√
√
√
地区
区域地理要素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最具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 织 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及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
东中欧 南东洲 亚西
部
√√
√
撒哈 极 拉以 地 南的 地 非洲 区
√
√
√
学习方法: 从问题入手,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例如,“活动”部分设计了一组相互关
联的问题: (1)看图分析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 (2)为什么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岸
地区 (适应日本加工贸易经济) (3)对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评价
这些问题本身可以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
第二节 东南亚 重点内容:
地势变化、地形结构特点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气候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主要河流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独特的文化习俗
三、《地理》七年级下册编写说明
• 重点内容 • 逻辑联系 • 学习方法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重点内容: 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
自然环境特点
逻辑联系: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和河流 复杂的气候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总结归纳 (1)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
受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课时限制,既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地区都 学到
新教材采用案例方式学习区域地理,希望 尝试通过减少必学的区域个数,加强对所 学区域深入学习
教材选择的案例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 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
加强了教学的选择性
通过“案例”初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 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俄罗斯 重点内容:
地理位置特点 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特点及主要城市
逻辑联系:纬度高 面积广
气候寒冷 地形复杂
自然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
交通便利
重要的城市
学习方法:
运用地图和资料
在学习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 时,一般的方法是使用地图和资料。上述 概况的大部分内容属于地理分布的内容, 可以在地图上读出。有些内容无法用地图 表现,如某些气候资料、某些文化方面的 内容,则需要使用资料学习。
涉及到的其他大洲
七大洲的面积比较
北美洲的地形(使用 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分析)
非洲的气候(使用气 候类型图对比)
通过亚洲第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某 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植被等的分布和基本事实都属于自然地理 概况,认识一个区域,一般从认识它的自 然地理概况入手。
通过第二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某一区 域的人口分布和发展、经济部门的地域分 布、环境和发展问题、文化的地域特征等 属于人文地理概况。
精选区域:教材对世界区域的选择,不追求
“量”,而要求“质”(特色)
1个大洲 5个地区 6个国家
• 重视中国所在区域、周边地区和国家 • 重视世界上重要的或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