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力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pdf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课程总结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历史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的理解水平,培养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为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观看!
课程目标
● 了解《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容结构和文献特点。 ● 学习并分析《中国历史文选》中的经典历史文献和重要文章。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历史文献的能力。 ● 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第一单元:史部典籍概述
● 介绍史部典籍的特点和分类。 ● 分析《中国历史文选》中史部典籍的内容和意义。
第五单元: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
● 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典籍概述。 ● 文章选讲:《明实录》等典志体政书的节选分析。
第六单元至第十三单元
● 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民族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 的概述和文章选讲。
课程评估
● 口头问答: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分析作业,考察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考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形式。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目录
● 第一单元:史部典籍概述 ● 第二单元:纪传体 ● 第三单元:编年纲目体 ● 第四单元:纪事本末体 ● 第五单元: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 ● 第六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
民族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的概述和文章选讲。 ● 课程评估 ● 课程总结
第二单元:纪传体
●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 文章选讲:史记、汉书、三国志、宋书等经典史部典籍的节选分析。
第三单元:编年纲目体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 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 经 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 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 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 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
(找书)① 取证于史,以佐政见② 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 “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 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 特点: ① 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 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 ”。
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 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① 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
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 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 史书,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 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春秋》 记载了许多宝 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P17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著作及作者简介<一>.《左传》简介: 1.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下册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
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
《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
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变迁史。
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中国历史文选讲义
中国历史文选讲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
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时数不等,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共两个学期,每周4/3学时。
(二)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一个基础。
这就要求本课程在保证文选教学这一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辅之以相应的文献和读史常识,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1)要籍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文献典籍的发展概况,对每一部书要掌握作者简历、成书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主要内容、史料价值、版本、注本以及相关参考书等。
(2)文选部分:通过各类典型历史文选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理性知识,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叙事、取材及编纂特点。
讲授以字、词、句为主,可适当串讲,但要防止以串代替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词汇,要求学生掌握1000左右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古汉语常用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语法活用,其中200左右的重点词,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教学原则方法(1)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循序渐进教学。
(3)合理容量的多层次教学。
(4)强化实践教学。
(四)学时比例在一学年的教学中,要籍介绍可占总学时的30%,文章选讲是主体内容,占总学时的70%。
练习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时间比例一般为教学时数的一比一。
绪论(一)历史与历史书籍何谓历史?一提起这个概念,我们马上会想到遥远的过去,不错,过去的一切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但是为什么不把过去了一切称之为诸如“陈迹”、“往事”、“过去”,而用了这么一个专有名称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构成这个名词的每个字出发。
“史”,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史,记事者也。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
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小说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说文解字紀傳體,是以人物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由西漢司馬遷創體,以後歷代皆有寫作。
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多爲斷代史。
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後朝寫前朝的紀傳史書,因得到歷朝帝王下令頒行,而被稱爲“正史〃。
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表、志、世家、列傳等五種體例構成。
■保存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权威性■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其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类别:断代编年体(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通史编年体f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宋朱熹《通鉴纲目》〉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优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不足:①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②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情叙述得完整集中。
纪事本末体价值:■一、简明扼要,便于学习:编排首尾完整,叙事简明扼要■二、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矫正编年、纪传的弊病,亦发挥二者的长处——记事按编年,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事仿纪传,人物事迹首尾完整。
■综上,纪事本末体的价值为:为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造新史体提供借鉴价值。
缺点:■一、取材多系钞录编年或纪传,即不能取代原书,亦不能作为原始材料, 很难说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限于体例,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等,不能详加备载,无法总汇百科史料。
二、■ 三、纪事本末体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很难探讨发展的规律性。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目录绪论1.甲骨文2.金文3.《尚书》4.《诗》5. 《春秋》与《左传》6. 《国语》7. 《世本》8.《战国策》9.《史记》10.《汉书》11.《后汉书》12.《三国志》与《三国志注》13.《晋书》14.《宋书》15.《魏书》16.《世说新语》17.《水经注》18.《洛阳伽蓝记》绪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学习各种典型的历史典籍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史料学和中国史学的发展概况。
所以说,中国历史文选不是古代汉语课程。
它是在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对历史史料、历史典籍进行分析、运用,以进行史学的研究。
但是,要分析、运用史料,就必须对史料、典籍产生的背景,史料、典籍的写作以及其版本流传状况进行一些介绍,所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必须有史料、典籍的解题。
另-方面,要分析、运用史料、典籍,就必须能够对史料的原文能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所以,中国历史文选又有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同的历史文选课程的学习,要兼顾以上两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算达到历史教育专业的水平,能够阅读一般的历史典籍,对其进行分析和运用,以进行历史学的研究。
我们在学习历史文选课的过程中,还要必须和我们的中国古代史通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有一些历史的史料典籍在古代史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果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这也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中国历史之父一一司马迁的伟大作品《史记》,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我们要想了解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么只有阅读历史典籍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而要阅读中国的历史典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好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
要学习好中国历史文选,除了我们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原则以外。
在这里必须要提一些方法和要求,一是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字、词汇、语法,这是我们学习历史典籍,阅读历史典籍所必需的。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一、古文献添加现代标点(或划/)二、简答题三、古文今译题(重点词语)四、论述题(与正统史观有关)简答题题型:1 •“史Z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的知识。
2.“今总插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古典目录学的知识,复习要点序篇目录(一)史部典籍概要(4个时期)1.先秦史籍(1)历史典籍:春秋、卅、语、故志、训典(2)先秦吋期是史籍产生的阶段,史学处于童年。
(3)中国古代史书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大体,最早产生的就是编年体。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
表现:(1)结构恢弘的纪传体产生;(2)汉魏六朝还有多种史体产生以及史注的繁荣;(3)史籍数量增多;(4)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宏阔;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语言锤炼; 史观进步)3.隋唐宋元史籍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
表现:(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2)史籍空前繁荣(史学的昌盛);(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4.明清史籍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标志:(1)很少有人写当代史;(2)史籍质量下降,很少有史学上的创新。
(二)文章选讲1.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汇聚了清乾隆以前的文献典籍精品。
这是一部官修丛书。
中国历史文选(上)
第一单元纪传体一、通论(一):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1.正史: (1)记事起黄帝迄于清末(2)正史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
清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 确定以历代纪传史为正史。
(3)正史的判断标准: ①用纪传体编写②记录军国大事③由皇帝诏定3.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 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旨: 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
(1)结构: ①“本纪”: 以序帝王②“世家”: 以记侯国③“表”: 以系时事④“书”: 以详制度⑤“列传”: 以志人物(2)特点: 体大思精体大, 是指纪、世家、表、书、列传五体形式, 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 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4.纪传体史书的价值和缺点:(1)价值:①纪传体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 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
②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 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
③从编纂学的角度看, 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2)缺点: ①记述人物活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宣扬英雄史观。
②纪传史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 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③纪传史制造所谓的“正统”的理论, 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④因事立目, 褒贬人物, 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二、文章选讲【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 字子长。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 又称《太史公记》。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秦始皇本纪》:(1)矫王玉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 盗用(2)即令国中: 通令(3)车裂以徇, 灭其宗: 示众(4)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 家房陵:定居, 安家(5)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坐: 因某事而犯罪;免: 免职(6)齐人茅焦说秦王曰: 劝说(7)恐诸侯闻之, 由此倍秦也:通“背”, 违背。
(8)于是使斯下韩: 使…降服(9)韩王患之, 与韩非谋弱秦: 使…弱(10)臣但恐诸侯和从, 翕(xì)而出不意:但:只是;翕:迅速(11)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的原因(12)不过亡三十金: 损失(13)得志易亲食人: 同“噬”, 伤害人。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一.《史通》刘知几《史通》成书于唐代官方经史之学统一后,依仿汉魏子书之体创为一家之言,疑古惑经,扬榷群史,成为官学一统时代的批判者。
但表现出儒家正统经史之学的深刻影响。
名词解释:《史通》与刘知几: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唐代刘知几著。
《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刘知几倾毕生心血撰成系统史学理论著作。
全书二十卷,分内外两篇,上帙三十六篇,下帙十三篇,共四十九篇。
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着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但《史通》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史学思想:无神论世界观思想;进化论历史观;反映论的历史观研注之作:历代研治《史通》者,其流为四:一为评论;二为校雠;三为注释;四为续补;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
《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地理史籍,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书中综叙了玄奘西行之见闻。
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故事等。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1.docx
中国历史第一册复习资料第一课f第三课1、远古人类j元谋人:云南元谋县一距今约170万年一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i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f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2、农耕生活:厂河姆渡人:发现地:浙江余姚河姆渡所在流域:长江下游彳农作物:水稻房屋一干栏式陶器〜黑色「半坡人:陕西半坡村所在流域:黄河流域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房屋一半地穴式陶器一彩色3、传说人物丁华夏族的祖先:炎帝、黄帝一人文始祖°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第四课〜第九课1、夏①时间:公元前2070年②都城:阳城③建立者:禹④灭亡: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启2、商朝:灭亡一周武王伐纣3、西周:建立:周武王都城:镐京一实行分封制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战国七雄:燕、赵、魏、韩、楚、齐、秦6、商鞅变年目的一富国强兵时间:公元前365年「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内容:彳奖励耕战I推行县制I主要影响:a、废除了旧制度b、促进了农业生产c提高了军队战斗力d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7、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8、青铜工艺:j司母戊鼎一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青铜器丫四羊方尊一湖南宁乡一青铜器屮的精品第十课、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化一、科学技术:「都江堰:战国修一李冰父子彳鲁班:建筑工匠的祖师I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二、文学:j《诗经》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i屈原:创“楚辞”著“离骚”第十一课、百家争鸣一、孔子一春秋时期鲁国人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r 1、政治主张: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2、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丫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I J②、因材施教I [③、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一知Z为知Z,不知为不知I④、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I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①整理《诗经》②编订《春秋》③根据孔子的言行写的《论语》一书二、百家争鸣学派人物观点儒家孟子民贵君轻,实行仁政荀子人定胜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倡节俭反浪费道家庄子不能战胜自然、乐于天命兵家孙膑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第十三课一第十四课1、秦朝,A、秦的统一:a、时间:公元前221年b、人物:嬴政( c、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反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B、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在中央:设三公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J l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边防上:修万里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沈)C、疆域:东一东海西一陇西南一南海北一长城一代‘D、灭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①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安徽渔阳大泽乡③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E、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第十五课〜第十六课1、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刘邦一长安2、汉武帝大一统「①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I②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兴儒学教育I③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④开拓边疆: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3、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一中亚、南亚、西亚一欧洲的大秦彳②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I③苦与乐丁苦一①环境恶劣②路途遥远③语言不通i乐一①可以赚钱②领略异国风土人情③增长见识第十八课f第十九课一、造纸术:发明一西汉改进f东汉f蔡伦f植物纤维纸二、《九章算术》:东汉->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三、地动仪:①、时间132年②、人物:张衡③、意义: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四、东汉名医:C张仲景一著有《伤寒杂病论》一医圣L华佗:①创“麻沸散”②编“五禽戏”(虎、鹿、熊、猿、鸟)五、宗教:佛教传入f西汉道教兴起f东汉时期六、《史记》:岸作者司f司马迁彳②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X3)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七、秦兵马俑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第二十课第二十二课1、官渡之战:200年一曹操对袁绍一曹操以少胜多一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前208年一曹操对孙刘联军一曹操大败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一曹丕〜洛阳彳錨:221年一刘备一成都I吴:222年一孙权一建业4、江南开发的原因:①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南方社会相对稳定5、北魏的建立:386年一拓跋圭一鲜卑族6、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r目的: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内容:r①实行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I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7、北朝政权的更替:北魏j东魏一北齐i西魏一北周第二十四课1、祖冲之:南朝数学家一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一比欧洲早1100年2、《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一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一地理学专著4、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一代表作《兰亭序》一书圣5、顾恺之:东晋画家一《女史箴图》、《洛神赋图》6、石窟艺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冶铁等技术相继传到西方;西方的葡萄、芝核、核桃、蚕豆、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以及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佛教、咅乐、舞蹈等纷纷传入中国①、为丝绸Z路的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西汉外交家是谁?②、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国家的名称。
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
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①原因:镇压义和团②时间及发动者: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西摩尔率领,1900年8月攻入北京 2. 《辛丑条约》①时间及国家: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签订《辛丑条约》②内容:a 赔款亿两白银 b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清政府拆毁大沾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③意义:a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b 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 1. 洋务运动①原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阻止外来侵略②代表: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③军事主要成就: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④民用主要成就: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⑤教育主要成就: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后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科技人才2. 评价洋务运动①积极: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②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此具有局限性第7课戊戌变法 1. 戊戌变法①背景:1895《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后创办《万国公报》传播新变法,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②时间:1898年6月到9月③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④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⑤地位: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第8课辛亥革命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① 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复习
《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历史16.1项常清1.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2.十三经:是指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 "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
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其史料价值:①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
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
②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
③《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1.隋文帝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创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是考高官的主要途径。
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A、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1)他注意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原因),多次减免赋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体现民本思想)(2)他知人善用,重视纳谏(如魏征)(3)他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县精简机构(4)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发展教育(5)他还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6)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以上也为贞观之治的措施)他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对外交往频繁,民族关系融洽,国力逐渐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B、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反映了争夺王位的残酷性,他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时出现贞观遗风的盛世局面。
5.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出现曲辕梨和筒车,都城长安是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6.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与迟带珠丹成亲,821年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体现了民族友好、民族团结。
7.唐朝对外交往:★A、唐朝时日本13次派遣唐使,是派遣唐使最多的国家。
B、玄奘: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C、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第6次终于克服困难到达日本。
在日本传授佛法,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8.唐朝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是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机构。
9.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916——1125),都城上京。
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1038——1127),都城兴庆。
赵匡胤建立北宋(960——1127),都城东京。
历史必考_PDF压缩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4.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1840—1842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6.近代史上,使北京沦陷的事件: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