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目时艰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姜夔《扬州慢》

浅析姜夔《扬州慢》

浅析姜夔《扬州慢》1176年,姜夔在从湖北去浙江的路上经过扬州,看到被金兵掠夺后不久的扬州残垣断壁,萧条荒凉,尽是战争的痕迹,于是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曲音乐作品《扬州慢》。

包德树老师在他的《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评价姜夔的音乐作品“讲究辞藻音律,其作品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或感伤国耻国难”,此曲《扬州慢》便是作者感伤国耻国难。

首先从词来分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词一开篇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

”杜牧曾在他的《赠别》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风光绮丽,无与伦比,而如今的扬州却是萧条荒凉,只剩下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杂草。

这样的景象好不令人失望,跟开篇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失望和凄凉。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扬州被金兵掠夺后,当初繁华美丽的扬州城残垣断壁,一片萧条,就连那荒废的城池和衰败的树木也特别讨厌再提起那可恶的战争。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人们对战争的讨厌和嫉妒憎恨。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到了黄昏时分,城楼上又吹起了凄凉哀怨的号角,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使人感觉到阵阵的寒意。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作者以有声反衬无声,更烘托出凄凉静寂的气氛。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假如杜牧此时到扬州,看到古都的沧桑巨变,一定会大吃一惊。

这几句表面上是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作者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豆蔻少女的美丽姿态。

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过扬州,一盏离愁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过扬州,一盏离愁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过扬州,一盏离愁---姜夔《扬州慢》赏析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唐人徐凝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道尽扬州月色缱绻;太白高呼:“烟花三月下扬州”赞它的繁花似锦;“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李公垂也为其绮丽繁华折服;樊川洋洒数篇只为这绿杨城郭。

这是鼎盛时期的扬州,过者皆流连,世人都向往。

可战乱之后,繁华尽落,扬州城一番苍凉景象令人叹惋。

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屡次南侵,隆兴二年的入侵距此时只隔十余年,年过弱冠的姜尧章过此处,抚今追昔,焚掠蹂躏灾祸之惨重恍如昨日,歌吹十里繁华扬州的荒凉残破,让人触目惊心,将愁绪满怀写成那被杨万里赞“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的名篇-<扬州慢>。

上阙将所见之景详尽道出,把杜牧所写鼎盛时期的扬州和今时萧索兴废对比。

起笔飘洒轻快“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久负盛名无需赘言,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位于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休息,这是最初的一段路程。

慢步扬州路,前闻“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由衷溢誉,所见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经过金人的蹂躏,扬州四野皆是荠麦,再不见昔日繁盛。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单用“废池乔木”两处景致便将被侵之后的颓靡的扬州尽显。

荠麦青青”与“彼黍离离”异曲同工,“青青”凸出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扬州慢:姜夔自度曲,因词咏扬州,故名。

②淮左名都:指扬州。

③竹西佳处:扬州竹西路风景秀丽。

④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

⑤胡马窥江:指金人屡次犯扬州,凯觎长江,以图南侵。

⑥杜郎俊赏:谓杜牧对风景有高度的欣赏能力。

⑦豆蔻:指妙龄女郎。

⑧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⑨二十四桥:扬州唐时旧城有二十四座桥。

【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

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汇总一篇

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汇总一篇

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汇总一篇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 1原文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__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句注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双调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⑻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⑼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__。

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导语】因为⾼⼆开始努⼒,所以前⾯的知识肯定有⼀定的⽋缺,这就要求⾃⼰要制定⼀定的计划,更要⽐别⼈付出更多的努⼒,相信付出的汗⽔不会⽩⽩流淌的,收获总是⾃⼰的。

⾼⼆频道为你整理了《⾼⼆语⽂扬州慢原⽂及赏析》,助你⾦榜题名!1.原⽂ 淳熙丙申正⽇,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壁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

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

②⽵西:扬州城东⼀亭名,景⾊清幽。

③春风⼗⾥:借指昔⽇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⑦⼆⼗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四美⼈XX于此。

⑧桥边红药:⼆⼗四桥⼜名红药桥,桥边⽣红芍药。

3.赏析 尽管姜夔⼀⽣以游⼠终⽼,但⽩⽯词并不仅仅是游⼠⽣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

姜夔⾝历⾼、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恬武嬉,将恢复⼤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痛⼼疾⾸,深致慨叹。

淳熙⼆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度此曲,抒写⿉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

上⽚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姜夔扬州慢赏析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简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

《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

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

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

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

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

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

“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

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

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

据史书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

“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示了对投降集团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切齿痛恨。

姜夔 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姜夔 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扬州慢宋·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 姜夔赏析

扬州慢 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赏析一、简介“扬州慢”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词曲,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曲由明代文学家姜夔创作,以其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该曲进行详细赏析,从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歌词与旋律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背景介绍1. 扬州的特点扬州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这个古老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而闻名。

扬州还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在这里活动和创作。

2. 姜夔的背景姜夔(1513年-1589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词人。

他在文学和音乐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尤以他的词曲创作而著称。

姜夔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才华成为了广大文人的楷模。

三、创作意图1. 表现慢生活扬州慢的创作意图是表现扬州人民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姜夔通过曲调和歌词的选择,将扬州的慢节奏和悠闲心态传达给听众。

这首曲子让人心情宁静,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扬州人民的悠闲生活。

2. 以扬州为背景姜夔选择以扬州为背景,是因为扬州在当时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声誉。

扬州以其富饶的土地、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姜夔希望通过这首曲子,表达对扬州独特魅力的赞美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

四、歌词与旋律结合扬州慢的歌词以及旋律都非常优美,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歌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扬州的美丽景色和悠闲的生活场景。

旋律悠扬缓慢,既能体现出扬州人民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又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以下是扬州慢的歌词摘录: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扬州城头望眼欲穿。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及描绘旋律的有序列表:1.开始部分:柔和伴奏、悠扬的旋律,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高潮部分:旋律逐渐抬高,歌词描绘出扬州城的美景,让人感受到扬州的繁荣和富饶。

3.渐入佳境:旋律回归平缓,歌词中出现了寻常百姓家的描写,表达出姜夔对普通人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023高二语文扬州慢姜夔原文及翻译

2023高二语文扬州慢姜夔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扬州慢姜夔原文及翻译【#高二# 导语】《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语文扬州慢姜夔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篇一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注释篇二①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至日:指冬至。

②维扬:即扬州。

③千岩老人:诗人萧德藻的别号。

④淮左:指淮南东路。

⑤春风十里: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句。

⑥胡马窥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侵入长江附近,扬州均遭受惨重破坏。

这里指第二次。

⑦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

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

3.译文篇三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4.作者简介篇四姜夔(生卒年约在1155—1221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

【诗歌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翻译及赏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76)。

至日:冬至。

3、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4、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5、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6、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7、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8、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9、春风十里:用以借指扬州。

0、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2、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3、杜郎:即杜牧。

俊赏:俊逸清赏。

4、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5、青楼:妓院。

青楼梦好:6、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7、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姜夔的《扬州慢》赏析

姜夔的《扬州慢》赏析

姜夔的《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是宋代诗人姜夔所作,以慢歌的形式,写出了宋朝扬州繁荣景象,对当时扬州的美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与描写。

此诗有七句,开头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达了诗人对扬州城见解的热情。

诗人也提及了秋水的泛滥,是怎样华丽景象,全被描绘于此!
“清江萦远岸,绿杨生幽处”,是对扬州城秋江秋水的深邃述说,描绘了江水清澈洁净,绿杨杂植生长繁茂,使整个城市渲染出令人神游的美景。

继而把笔墨舔到“丝管何无声,狐步出山中”,在晚秋中抚琴弹管,此处歌声四溢,轻轻涌进诗人心间,令他醉心墨守,绘出繁华城市几许,他对它的沉醉、憧憬、热情,让人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这首诗,内容虽然简单,但它把扬州的城池美景写到极致,让人瞬间有一种“心旷神怡,如梦初醒”的感觉,是宋代优秀的诗作,仍留有经典的艺术魅力。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扬州慢:姜夔自度曲,因词咏扬州,故名。

②淮左名都:指扬州。

③竹西佳处:扬州竹西路风景秀丽。

④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

⑤胡马窥江:指金人屡次犯扬州,凯觎长江,以图南侵。

⑥杜郎俊赏:谓杜牧对风景有高度的欣赏能力。

⑦豆蔻:指妙龄女郎。

⑧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⑨二十四桥:扬州唐时旧城有二十四座桥。

【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

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

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译文赏析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译文赏析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译文|赏析《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宋代: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姜夔《扬州慢》赏析内容

姜夔《扬州慢》赏析内容

•••••••••••••••••姜夔《扬州慢》赏析内容姜夔《扬州慢》赏析内容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赏析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姜夔《扬州慢》赏析内容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扬州慢译文及赏析

扬州慢译文及赏析

扬州慢译文及赏析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扬州慢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字词解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蒿目时艰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赏析
黄进德
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

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膏是一篇声清兼美的小品。

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问──“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洁周室衰微而作。

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

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送著名诗人。

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可赫赫有名,诗名堪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白石年少客游,与萧德藻相识,颇受器重。

萧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齐东野语》)遂以兄女妻之。

淳熙三年,白石才二十二岁。

他与萧德藻相识则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

,由此看来,“千岩老人”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加的。

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自度曲,又名自制曲、自谱曲、自度腔。

白石在《长亭怨慢》序里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

”其实,古往今来,举凡乐歌大都先有辞,然后才谱上曲子。

在白石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都擅长此道。

他们妙解音律,谱起曲来,得心应手。

但在这方面,尤以姜夔为最。

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

《扬州慢》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

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

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

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

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

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

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

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极其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

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之后,又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对他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

”因改其亭曰:“不归亭”,并题诗壁上曰:“万国车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中兴御侮录》卷上)其时,宋高宗赵构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准备逃亡海上,一会儿拟意入闽,一会儿又打算遣散百官。

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好金廷内讧,金主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

这些史实,在白石笔下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深。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它“数语写兵燹(xiǎn)后情景逼真。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这一评论是很精当的。

姜词向以韵味取胜。

上片纪行,着墨不多,但檃括唐人诗句入词,略略一点,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思。

扬州,自古繁华,是东南都会。

它的鼎盛时期是在中唐。

据洪迈《容斋随笔》卷九说:“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河东记》说:“至贞元中,……维舟于逆旅主人。

于时舳舻万艘,溢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

”其盛况在唐诗中更是屡有反映。

李绅《宿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在这些诗人笔下的绿杨城郭,珠翠填咽,帆樯满眼,笙歌盈耳,甚至于
连月色也都分外皎洁明朗。

这里,无疑带有夸张的成分。

但这种夸张描写本身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是个邈若仙境的游冶胜地。

有的人竟然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最高目标去追求。

这,充分说明了在唐代,扬州对人们是多么富于吸引力呵!
姜夔是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

他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很自然地会想到中晚唐之交的名诗人杜牧。

因此过片便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

遥想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在淮南节度府任事。

跟韩绰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以好作冶游出名,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

流传最广的名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蔲梢头二月初。

”(《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怀》)但,“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推测、料想,是猜度、虚拟之词。

想来假如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所震惊!接着,又深入一层指出:“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像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了。

我们知道,无论是以“荳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白石在这里,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

从这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在中晚唐盖系冶游之所,特别是在三五之夜,那里有玉人吹箫,分外雅致。

二十四桥究竟是有桥二十四座呢,还是一座桥的专名?自北宋以来,说法不一。

不过,若从姜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似是特指一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

但词人借助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九)。

不用说,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诸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

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阒寂无闻,荒凉已极!由此,词人又进一步念及“桥边红药”的命运。

扬州芍药素与洛阳牡丹齐名。

北宋王观撰《扬州芍药谱》云:“扬之人与西洛无异,无贵贱皆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三月,拂旦有花市焉。

”物是人非事事休。

如今山河破碎,兵荒马乱之际,谁还有赏花玩月的兴会!“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前小序告诉我们:白石来到扬州是在淳熙三年冬至日。

其时,已很难找到芍药,更无论芍药花开了。

所以句首着一“念”字,总领下文,意在表明它只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联想。

词以此反诘句煞尾,与杜甫的“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戴复古的“小桃无主自开花”(《淮村兵后》)一样,都在今昔之慨中暗寓家国兴衰之思,语极沉痛,格调低抑。

全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

姜夔,作为一位艺术上富于独创性的词人,对比手法在他手上运用得尤为精巧、纯熟而又别致。

在这首词里,他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

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以前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忆,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今昔对比,昭然可见。

史实昭示我们,扬州遭劫并非始自南宋。

早在晚唐僖宗光启年间,毕师铎、秦彦乱起,原先“富甲天下”的维扬重镇,顷刻“庐舍焚荡,民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旧唐书》卷182《秦彦传》),姜夔却将它撇在一边,而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于“胡马窥江”,这样处理也有助于表露他的“黍离”之悲。

清宋翔凤说过:“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乐府余论》)这话是有见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