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

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段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审美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

1、直观性、趣味性《小蝌蚪找妈妈》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这表明,儿童的审美特点具有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美丽的公鸡》这则童话中,公鸡先后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的外表美而感到骄傲,却将啄木鸟、蜜青蛙分别贬以“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称号。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谁美?”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大公鸡美丽。”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地内在美。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公鸡地审美特点。

(二)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1、表演讨论法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如教《聪明的大公鸡》: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知道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鸡和狼,进行表演。

(2)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说这只大公鸡是聪明的?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

2、描述对照法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2)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3)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3、比较法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1)从图入手,比较说话。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拿了白菜后,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

(2)从文入手,比较阅读。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远大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3)从结尾处启发学生想象小灰兔以后的情景,加深审美认识。

综上所述,童话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中要注意童话教学方法与儿童审美特点的关系,使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认识水平。

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学尝试

福建上杭县实验小学李奕银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主要是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的童话课文。这些童话,以浓厚的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契合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能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在童话体课文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童话内容、思想的理解呢?下面谈几点初步尝试。

一、以猜想性推测,激发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在阅读童话之前,根据课题,引导儿童对童话内容进行猜想性推测。例如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先启发儿童:“活泼、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下山会去做些什么?怎样做?结果如何?”进行猜想推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印象中的小猴子的形象与特性,以及自己个人愿望与期待,编造有趣的故事。然后再以“课文中写的小猴子下山后,又

去干了什么呢”导读课文,激起学生对比的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导入效果。

二、以再造性想象,深化理解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符号、标记等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再造想象是形象化教学的心理依据,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感兴趣的童话,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引导思维,促进他们形成再造想象,从而使他们进入奇妙的幻想王国,再现作者笔下的童话世界,深刻认识童话中的事物和人物及其鲜明的个性。例如第三册《狐狸和乌鸦》,对重点内容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可通过让学生听录音范读,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幻灯)等手段,运用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及组织议论辨别狐狸言语的真实性和目的性等形式,激发学生再造想象,使故事环境、乌鸦和狐狸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深入地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而不至形成狐狸聪明有办法的误识。

三、以创造性复述,丰富体验

创造性复述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或形式有所改变地表达出来。创造性复述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童话教学,应从中低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抓住童话“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句、段的创造性复述训练。例如对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可启发学生想象小猴子看到大玉米、红桃子、大西瓜、小兔等会怎样说、怎样想、怎样行动,进行扩充内容的创造性复述。而对《小马过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