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②],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③]《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⑤])。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

孔子个人的成就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亡了。

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

可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

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

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

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

孔子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此有着强烈的愿望。

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

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

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

“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贤”,其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从孔子品德、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孔子形象的含义和价值。

一、孔子品德孔子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在《论语》中表现出了他的品德。

孔子不仅具有博学的知识、独特的思想,而且深受他的追随者的爱戴和尊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体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正直崇高、坚持信念、助人为乐和孝顺父母等优良品德。

同时,他也很注重自我修养,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谦虚、宽容、耐心、严谨、公正,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品德的体现使其摆脱了现实的闲杂和尘嚣,成为人们敬仰的伟人。

这些品德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孔子作为典范和榜样被爱戴和向往。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和人性思想等。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而不是善恶分明,即人性本善,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民变得更好。

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

他强调“以礼治国”,显示出他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视,并认为只有敬畏天命、顺应人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把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比较,孔子更加强调教育、道德伦理和秩序,而孟子更强调人的品质改进和政治理论发展。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了儒家文化,推广了“中庸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下学上达”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夫子气象”是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魅力的来源,可谓“气质魅力”的完美展现,他不仅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深入探讨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真正的桀骜不驯和领袖气质。

第一,孔子追求正义和智慧。

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伟大的领袖,必须具备追求正义和智慧的品质。

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者,孰不容焉”,意思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哪里还有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地方呢?孔子认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文化长存的基础,正义必须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

第二,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原则。

领导力气质并不依赖于权力地位和毅力能量,而更多地在于个人原则和较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不追求地位和势力,只追求真实和真理。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原则,并设法让别人也按照这个原则去行动。

第三,孔子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领袖魅力时,自我展示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孔子可以被认为是自己时期最大的教育者之一,他的智慧和才华深受人们的推崇。

他在新的事物发展中总是有很好的见解,这显示了他对人生无限的智慧财富。

他对于艺术精神也保持了极好的趣味,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文人,也有善于组织和运营的人,这使得孔子对于社会的塑造力量越来越大。

第四,孔子在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高尚和优雅。

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展现出确信和安定以及尊荣和闲适,孔子在生活中经常展现出他的优雅,并让人们感到他的高贵之处。

他的言谈之间总是含有着宽广深远的智慧,此外他也是一个执着工作、关心家庭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讲述了他的高尚和品格。

第五,孔子对于他的哲学信仰和文化使命充满激情。

当我们回顾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无私奉献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它涵盖了对他人的无私关怀、慷慨奉献以及恪守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与尊重。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师便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修养、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社会和谐的建立。

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使他成为了无私奉献的楷模。

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将他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见解传授给无数的学生。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他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以克己奉公的榜样影响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善自身品德和心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无私奉献的表现不仅仅只体现在他对学问的全心投入,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帮助。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解决社会问题。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推动社会改革。

他奉行仁爱之道,鼓励人们以和谐的方式相处,并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的言行都传达出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稳定的无私奉献。

孔子对他的学生也是无私奉献的。

他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并且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

孔子用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示范来引导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和礼仪规范,并将这些教育理念传承给后世。

孔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在他当时受到了高度赞扬,而且也延续到了后世。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各个时代的导师。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并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古代中国伟大的名师,以无私奉献精神而著称。

他将其对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看法传授给学生,并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研究心得,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首先,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处世智慧的方方面面。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这种持续的学习态度,让孔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智者。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品质为重,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

这种处世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其次,论语中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注重修身养性,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受到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更体现在他对学生和弟子的关心和培养上。

他对待学生和弟子总是耐心倾听,给予指导和鼓励,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的学生们对他深感敬爱。

此外,论语中还展现了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尽管本文不涉及政治,但是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见解是不可忽视的。

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即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中寻求共识和和谐。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品质,能够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包容不同的声音,以建立和谐的社会。

总结起来,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智者。

同时,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仁爱之心,以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使他们受益终身。

立德修身的事例

立德修身的事例

立德修身的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要的一派。

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

孔子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爱"和"中庸"。

他认为人应该有爱心和公正,不应该只追求个人私利。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将人类道德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贯彻在他的生活中。

孔子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

他坚信,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才能够真正做到"仁爱"和"中庸"。

他十分谦虚,常常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他非常尊重师长,认为师长是自己的恩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孝敬他们。

他也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认为这是教育弟子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生活中也充满了丰富的感情。

他十分关注自己的家庭和子嗣。

他的夫人去世后,他十分悲痛,但他仍然坚持将自己的爱心和关怀传递给自己的子嗣。

他也十分注重与弟子之间的感情。

他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思想,常常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的立德修身的思想,不仅是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

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的生平事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说起孔子,那可是咱们中华上下五千年里头,响当当的一位大人物。

你走在街上,随便拉个老头老太太问问,谁不知道孔老夫子啊?他那套学问,那影响力,简直了,比现在的网红还网红,而且红了几千年不带歇的。

孔子啊,人家不光是学问大,那思想也是深邃得很。

他提倡的“仁爱”,说白了,就是教我们要有爱心,对人对事都得温柔点,别老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

你想啊,现在社会压力大,大家脾气都容易暴躁,要是都能学学孔子的“仁爱”,邻里间、同事间,那得和谐多少啊!还有他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嘛!咱们平时说话做事,多想想这句话,自己不愿意的,就别强加给别人。

这样一来,矛盾少了,朋友多了,日子自然就过得更顺心了。

孔子不光是个思想家,他还是个教育家呢!他老人家办的那个私塾,哦不对,是学院,那可是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在那个年代,读书可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哪有机会啊?但孔子就不一样了,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贫是富,是老是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孔子的学问,那可真是博大精深。

他整理的《六经》,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还有《乐经》(虽然现在《乐经》已经失传了),每一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不光整理这些经典,还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它们,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而且啊,孔子还是个很有趣的人呢!他和学生们的对话,经常被后人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

这本书里,孔子的形象可生动了,有时候像个慈祥的长辈,有时候又像个幽默的朋友。

他和学生们的相处方式,也特别让人羡慕。

咱们现在都说要“寓教于乐”,孔子那时候就已经做得很好了。

当然了,孔子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

毕竟他是几千年前的人了,有些想法和咱们现在可能不太一样。

但咱们得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啊!不能因为他有局限性就全盘否定他嘛!毕竟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是摆在那里的。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陈相元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2年第9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他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内涵。

今天,我们重新探讨和研究孔子的人格魅力,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增强教师的事业心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人格魅力的主要表现1.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乐学者孔子是一位勤奋好学、虚心问道的学者,更是一位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贤哲。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志于学,早在少年时期就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仅学习“礼”,而且还学习“乐”。

他曾经“见于郯子而学之”①,曾经“问礼于老聃”②,学琴于师襄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③,他“入大庙,每事问”,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

对于学习,孔子不仅谦虚认真,刻苦自学,“不耻下问”,而且做到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且常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

孔子对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其达观快乐的学习情怀,一直保留到晚年。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一生严于律己,讲究诚信,注重修身,为人处世光明磊落。

他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能提出以“礼”为核心的思想和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才能被司马迁誉为“至圣”④,才能被儒家推崇为“内圣”,堪称“万世师表”而成为一代圣人。

2.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仁爱者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且温和慈善的长者,更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力的宗师。

作为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即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也不论学生品德善恶、习性优劣等,都一律能够享受到他的教育。

道德修养的人物素材

道德修养的人物素材

道德修养的人物素材道德修养是人们品行高尚、行为正直的重要素养。

以下是一些具有道德修养的人物素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展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1.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闻名于世。

他注重培养个人道德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后世子孙的楷模。

2. 凯瑟琳·海泽尔:这位美国公民权利运动领袖以其无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闻名。

她坚定地主张非暴力抗议,致力于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为平等和正义奋斗一生。

3. 雷锋:作为中国的道德楷模,雷锋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品德感动了整个国家。

他的使命是帮助别人、为人民服务,他的行为和言行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4. 卡尔·舍尔宾:这位德国哲学家和作家以其高尚的伦理观和人文主义思想闻名于世。

他主张人们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追求真理、尊重他人,通过道义行为来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5. 罗素尔·惠特曼:这位美国诗人以其深邃的人生观和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而被广泛尊崇。

他的诗歌作品表达出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倡导爱、宽容和平等的道德价值观。

6. 圣女贞德:作为法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贞德以其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引领法国抵抗英国入侵。

她的无私奉献和忠诚于国家被人们称赞,并成为法国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7.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深切的思考和持久的道德修养而闻名。

他追求智慧、追求真理,通过对话和提问激发人们的思考能力,并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8. 爱默生:这位美国作家和思想家是美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人物。

他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和自由思考,并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独特价值,以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以上是一些具有道德修养的人物素材,他们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借鉴,激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己的品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孔子传是可忍孰不可忍读后感

孔子传是可忍孰不可忍读后感

孔子传是可忍孰不可忍读后感(原创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孔子传简介三、读后感想四、结论篇1正文【引言】《孔子传》是一部描绘孔子生平的传记,通过对孔子的描述,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于儒家文化的思考。

【孔子传简介】《孔子传》是一部详尽描绘孔子生平的传记,从孔子的出生到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再到他的逝世,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书中不仅描绘了孔子的伟大事迹,还通过他的言行,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读后感想】读完《孔子传》,我被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深深吸引。

孔子提出的“仁爱”、“礼治”等思想,虽然在 2000 多年前,却仍然对今天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坚持自己的信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始终如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孔子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也让我深感感动。

他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亲自教授学生,引导他们走向真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

【结论】总的来说,《孔子传》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及其思想,也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篇2 目录1.引言:介绍《孔子传》和《论语》2.阅读《孔子传》的感悟3.孔子的人格魅力4.孔子的教育观念5.结论:对《孔子传》的评价和感悟篇2正文《孔子传》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传记,是一部描绘孔子生平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孔子传》之前,我已经通过《论语》对孔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而在读完《孔子传》之后,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仁爱、智慧和勇敢。

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孔子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这种宽恕待人的态度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同时,孔子具备卓越的智慧,他提倡“温故而知新”,通过学习传统知识,来开拓新的视野。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儒的人格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本文将从君子儒的定义、内涵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一、君子儒的定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儒是指具备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优雅风度的理想人格。

君子儒这一称谓,既包含了君子的品德,又体现了儒者的学识。

孔子认为,君子儒应该具备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勇敢等品质,同时还应拥有博古通今、明理尚德的知识结构。

二、君子儒的内涵1.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君子儒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以慈悲为怀,以仁爱为本。

仁爱之心是君子儒的核心品质,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源泉。

2.忠诚守信:君子儒应忠诚于国家、民族和朋友,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忠诚守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君子儒的基本道德准则。

3.礼敬谦和:君子儒应懂得礼数,尊重传统,谦和待人。

礼敬谦和体现了君子儒的修养和风度,也是其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4.智慧明理:君子儒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智慧,明辨是非,洞察人心。

智慧明理是君子儒的学识基础,也是其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备能力。

5.勇敢果断:君子儒应勇敢面对困难,果断决策,敢于担当。

勇敢果断是君子儒的意志品质,也是其在逆境中展现价值的关键。

三、君子儒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君子儒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明理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再次,君子儒的礼敬谦和与勇敢果断的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君子儒的人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解读和实践。

孔子介绍100字左右

孔子介绍100字左右

孔子介绍100字左右篇1说起孔子,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说起孔子,大家一定为之敬重;说起孔子,大家一定激动不己。

从古至今,涌出无数的哲理家、思想家,但令我最敬佩的还是我们的孔子,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言行,都可以令我们学习。

我认为他是一个爱好学习,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他可以向任何人请教,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甚至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这完全体现了孔子谦虚,勤学好问的精神。

孔子说过"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它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学到老活到老的品质,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学习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的道理。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从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败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还赞美了孔子的德行,把孔子的思想品德比做日月光照天下,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我们把孔子的精神永远留在心中,学习孔子身上的精神和态度,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吧!篇2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人——他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是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就是德高望重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被古人称为"天纵之圣""地之木绎"是当时最博学者之一,又被后人称为孔圣人。

这也是我崇拜他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弟子有3000人,其七十二贤人,在他50岁的时候带着众多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理想可以得到施展,但在他72岁时,他倒下了。

历史上拥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及事迹

历史上拥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及事迹

篇名:历史上的独特人格魅力一、引子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事迹,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本文将以历史上拥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及其事迹为主题,探讨他们的影响和价值。

二、孔子孔子,即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教诲和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我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于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道德操守,他提倡“仁”和“义”,强调做人的根本是仁。

孔子慎重诚恳的性格,使他受到百姓的尊崇,家国天下都尊孔子为圣贤。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三、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统治者之一。

她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果断的的女性政治家,她在位期间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黄金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伊丽莎白一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她的智慧、果断、坚强和自信。

她成功地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保卫了英国的安全,奠定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

她还支持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伊丽莎白一世的事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文化。

四、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是法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拿破仑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的果断、机智、决断和领导能力。

他从小生长在贫困的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为了军事天才,最终称霸整个欧洲大陆。

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表现使得法国在他的领导下重新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他的影响力持续至今,被后人誉为“军事天才”和“战争艺术家”。

五、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1929-1945),荷兰犹太裔女孩,是二战期间受害者之一。

她的日记《安妮的日记》被全世界广泛传播,揭示了纳粹集中营中的苦难生活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追求,人格魅力成为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孔子、孟子和墨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位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一、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奉为“仁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德尚贤孔子非常重视品德和才德,对待人的态度十分谦虚而慈善,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孔子很受学生的爱戴。

同时,孔子也非常尊敬每一个他认为有德才的人。

2、重视教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并且在他的教学理念中,不仅仅是教育知识技能,更是教育道德、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纯正的忠诚,使他们成为有才华、有智慧的人才。

3、关注弱势群体孔子不仅仅关注富人和权贵,更关注弱势群体。

在孔子的眼中,弱势群体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关爱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孟子的人格魅力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孔子的门徒,被誉为“化险为夷的毛泽东”。

孟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情心和慈善心孟子非常富有同情心和慈善心,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一家”,并且提倡“爱人之道”。

孟子强调感情与倾听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别人的疾苦,还要很好地了解别人。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爱心和和谐的社会。

2、强烈的正义感孟子非常崇尚正义,认为社会上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道义原则去决定。

因此,他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总是以“以正治国,以仁守约”为宗旨。

孟子常常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论语与孔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与孔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与孔子的人格魅力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孔子思想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对待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向学,不断追求进步。

他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问功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种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这种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的态度,使他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其次,孔子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对待朋友和同事的态度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和同事之间的许多交流和互动。

孔子对待朋友和同事一直秉持着诚实、正直和宽容的态度。

他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且提出“朋友之道,三思而后行”。

这种对待朋友和同事的态度,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于诚信和友谊的追求。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明和宽容的态度使他能够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孔子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的批评和反思。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败坏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且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批评和反思,试图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卓越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对待朋友和同事的诚实和宽容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卓越品质。

他的人格魅力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崇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心目中的孔子(5篇)

我心目中的孔子(5篇)

我心目中的孔子(5篇)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篇1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宏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宏大的圣人。

通过《论语》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幽默、主动、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见“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需经过教育培育。

他最早商量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养是相像的,独特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见“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见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阅历、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见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

”公西华观察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舞他英勇;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嘱咐他慎重。

”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特别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殊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间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

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

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

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

《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

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

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

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

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

“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

”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
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这就是孔子的英明之处。

李泽厚亦云,“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27]。

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道德观念是第一位,这在当时来说是罕见的。

的确,总是你在读再多的书,你没有道德没有修养,那你读的书都是没用的。

孔子的“仁”不仅体现在孝悌上面,还体现在治国之道上。

孔子追求的政治状态是一种仁政。

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孔子仁的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展开。

在孔子的哲学观和社会观上,“仁”是一个最高范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第三章》)仁才是最根本的,礼和乐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因此说,前述孔子所向往的秩序井然的礼制社会,其精神支柱是仁德。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天下归仁”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没有争讼的理想社会。

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每个统治者,每个被统治者都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个国家的实力将会无比强大了。

二·礼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可以这样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外在行为准则。

“仁”和“礼”的关系,可以说是内容和形
式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内容是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礼,“徒善不足以为政”,行仁只是一种泛泛的概念而已。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和是调谐优化的结果,也就是礼从形式到内容追求的目的。

“礼”,最初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不成文法”,特别是借原始宗教神力规范的信条,包括敬神(天)之道,尊卑长幼之序,和区别对待不同名分人等的方式等等。

至夏商之际,有了比较完善的祭祀仪式的礼。

周人继承了部分殷礼,结合自身习俗,揉合改造发展成为周礼,从民俗、宗教领域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用来治理国家,即所谓礼治也。

相传这件大事乃周公主持完成,人称“周公之礼”。

早在少年之时,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的出奇的爱好。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至成年之后,孔子对“礼”更是痴迷,“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篇第三》)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

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李泽厚说:“孔子用心理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就是把复兴…周礼‟的任务和要求直接交给了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的…历史重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

”[15]他又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

”[16]孔子对“礼”的规定解释,“并没有高深的玄理,也没有神秘的教义”,而是“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17]。

礼是贯彻仁,即两心调谐原理的外在表现,离开了仁的原则,一切形式上的礼还有什么正面意义呢?中国后世的“吃人的旧礼教”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层特权的愚民工具,既不仁又无视中庸之道,是自私蒙蔽和破坏调谐的产物,无论主事者把至圣先师名号叫得多响,举得多高,实质上是一种非礼之礼的伪礼。

三·义
关于礼和义的相互关系,可以解释为:义是体现人之所以为人,自觉贯彻仁的原则的表现,义确立了礼,礼出于义,义高于礼。

所以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

孟轲尝形容仁和义的关系为“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甚至认为“大人(品德高卓的仁者)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这就说因为义高于礼,为了取义,可以不必拘泥于既定的规矩即礼。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不重信和果,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孔子的言论中,谈义不多。

义者,意义也;义者宜也,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义者,与羲同源,羲就是牺牲的意思。

孟轲在孔子失败之余设法改进说词,以求进一步打动各国君主,连篇累牍晓以君子大人之义,有所谓“义利之辨”,给后世留下了仁义并举的印象。

对于领导国家和人民的执政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君子优秀品质,高度行仁觉悟,发挥义人的表率作用;但不能把义作为一种普世性的要求,否则就过了头,偏离了中庸
之道。

《说文解字》称“义,己之威仪也。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不胜威仪的楷模人物。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不仅因为他的学术高深,而且因为他做人处事的态度完全与别人不一样。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他总是强调“仁”,这个词语在他的生命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今社会,如果所有的教学理念都能够依照孔子的思想来运行的话,那么就不用法律来约束人们了。

现代社会,法律越来越没有用了,知法犯法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几个人是摸着良心办事的。

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更不用说“仁爱之心”了。

如果我们让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熟背《三字经》《弟子规》,上学了就被《诗经》《论语》,那我们的社会就有救了。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只有把孩子培养好了,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孔子的思想很广阔,他能看清这些俗世,把一切都化了,他总是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包容一切,在家尊父母,在外从长辈;治国心要仁,对百姓心要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世间的一切仇恨便烟消云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