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利等病症
2
3
下面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对五苓散进行 详细解读
1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五苓散由以下五 种药物组成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 宁心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泄热 通淋
发汗解肌,温通 经脉,助阳化气
利水渗湿,泄热 通淋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这五种药物配伍,可以达 到通阳化气、利水渗湿的 效果,对于水湿内停、小 便不利等病症有很好的治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 应用
-
目录
CONTENTS
01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02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03 五苓散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04 五苓散的配伍与加减应用 05 五苓散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1
五苓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 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
这个方剂的主要功效是通阳化气、利 水渗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
疗效果
2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水肿:由于水湿内停,导致身体水肿, 小便不利
泄泻:由于脾胃虚弱,水湿内停,导致 泄泻不止
淋证:由于湿热内蕴,膀胱气化不利壅滞, 咳嗽痰多
心悸:由于水饮上逆,导致心悸、眩晕 等症状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茯苓:主要成分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等作用。此外,茯苓还能促 进水液代谢,缓解水肿等症状
猪苓:猪苓多糖是猪苓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此外,猪苓还能 增加尿量,促进水湿从下焦排出
泽泻:泽泻的成分包括泽泻醇等,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同时 ,泽泻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改善血脂代谢

五苓散临床应用解析

五苓散临床应用解析

五苓散临床应用解析处方组成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处方来源伤寒论茯苓性平味甘、淡。

归心、肺、脾、肾经。

主要作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临床应用举例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经典论述:《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

……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

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泽泻味甘,性寒。

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湿热。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临床应用: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等配伍;治泄泻及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朮配伍。

此外,本引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配地黄、山茱萸等同用,有泻泄相火作用。

泽泻利水力佳,实有伤阴之可能,更无补阴之效用,张景岳谓:「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可资参考,故临床应尚须注意。

各家论述:《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

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

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

《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

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详述如下。

1. 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 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综合上述条文,本方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从六经属性分析,该方主治表不解之太阳病与水饮内停之太阴病合病。

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上逆。

表现为脉浮,微热,烦渴欲饮,饮后不解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心下悸、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

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

水饮内动则脐下悸,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不化无以上承则口渴,津液输布失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泄泻、便秘等症状。

笔者在临床主要用于表气不利、肺气不宣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之证,而无明显寒化或热化之象者。

若伴口苦咽干甚,小便赤涩热痛,伴尿血者则为热移下焦。

水热互结之证,此时应用利水育阴泄热之猪苓汤。

若夜尿频,四肢沉重疼痛,伴腹痛下利者,为少阴太阴合病,此时当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若以水饮内停于胃,水饮上逆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头眩,胸胁支满等,则采用苓桂术甘汤以降逆。

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言泽泻“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

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

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太阳病表里双解法代表方之一,功效健脾利水,温阳化气,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至今传承并使用了两千余年而不衰,被誉为“千古利水第一方”,临床上多用其治疗与水湿有关的疾病,近现代医家根据五苓散确切的利尿效果灵活化裁,不但将其用于水湿病症,此方涉及内、妇、儿、皮肤等多种病证,均有良效。

【方剂组成用法】五苓散用药精妙,组方严谨.其原方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方义】五苓散方中共五味药,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伤寒论》中教导后人服药后当饮暖水,使表邪从汗而解,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诸药综合作用,既可健脾运水湿,又可化气利水湿,全方以利水湿为主,为利水渗湿之代表方,尤宜于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者,故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之证,均可辨证运用五苓散。

【经典原文汇要】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1条2.发汗已,脉浮数,须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3.伤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3条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41条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

(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

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

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

.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

.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

一天服三次。

.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

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

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

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

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

.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

《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

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

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

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

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

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

《伤寒论》名方之五苓散辩证与应用

《伤寒论》名方之五苓散辩证与应用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方剂组成】猪苓9 克,泽泻15 克,白术9 克,茯苓9 克,桂枝6 克【用法】以上五味为细末,白饮和服 3 克,多饮暖水。

汗出愈。

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利尿药,合以解外降冲气的桂枝,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

若发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夺而干燥,故其人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则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即愈。

若发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为里有停饮误施发汗,而表仍不得解的为证,则宜五苓散主之。

按:里有水饮,虽发汗则表不解,前于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条已详言之,可互参。

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乏水的营养,故渴欲饮水,虽饮亦只留于胃肠,因致随饮随渴的消渴证。

此时以本剂利其小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伤寒论》第72 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发汗后而脉浮数,为病仍在外。

表热未解故烦;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此亦应有小便不利证,未明言亦省文也。

《伤寒论》第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见茯苓甘草汤方。

《伤寒论》第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解:中风发热,即指发热汗出的中风证。

六七日不解而烦,谓病已六七日,虽服桂枝汤而仍发热不解而烦。

有表里证,谓既有发热而烦的表证,同时并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证,水停不化,故渴欲饮水。

水伴冲气以上逆,故水入则吐,此名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 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与认识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与认识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与认识摘要:五苓散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经后世医家的临床应用与体会,现已不拘泥于伤寒病的使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的各种疾病,本文结合临床经验,通过对五苓散的病机、组方用药等进行分析,且整理医案三则,以期为临床运用五苓散的方证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五苓散;组方用药;临床医案;五苓散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书中共有11条原文对本方证的论述。

其适应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口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呕吐、下利、头痛、身疼痛、吐涎沫、癫眩等。

在《伤寒论》中主治蓄水证,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发为本证。

它是经典的利水方,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功效,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五官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出诊,研读仲景经方,观其临证应用五苓散疗效颇佳,受益良多,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病机五苓散是温阳化气利水的名方,关于其病机的论述,后世的一些医家称为“水蓄膀胱”,因太阳表证汗出不解循经入腑而发病,如清代徐大椿《伤寒类方》云:“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但纵观全书,结合现代临床,可知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分布的方剂,其蓄水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水蓄于肌表则汗出水肿,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蓄于下而小便不利等[1],故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讲稿》中指出:“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2],因此不要被膀胱所局限,明确五苓散的病机,我们便能在临床上更好的掌握病情的发展与转归。

2.组方用药与服用方法五苓散由白术、茯苓、桂枝、猪苓、泽泻而组成。

方中白术健脾主津液,茯苓安神利小便,二者相伍可健脾利湿,脾胃健运则水湿之源不生,泽泻下降为阴,专主渗泄,直达肾与膀胱,可利水渗湿,如《药征》云:“泽泻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配伍猪苓,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如《黄帝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方中桂枝可温阳化气利水,且可解表以散邪。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一、倪师五苓散的概述】倪师五苓散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著名方剂,主要由五味药材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该方剂在我国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

五苓散最早见于《伤寒论》,后来在历代名医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疗效的中医经典方剂。

【二、倪师五苓散的成分及作用】1.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2.泽泻:具有清热利湿、渗水利尿的作用。

3.猪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止泻的作用。

4.桂枝:具有温阳化气、解表祛寒的作用。

5.炙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的作用。

【三、倪师五苓散的适应症与禁忌】适应症:水肿、尿频、泄泻、痰饮、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脾胃虚弱者、阳虚寒湿者慎用。

【四、倪师五苓散的用法与剂量】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剂量:成人每次10克,儿童减半,具体剂量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

【五、倪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案例】倪师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治疗了大量的水肿、尿频、泄泻等疾病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1.水肿患者:张某,男,45岁。

因长期劳累,出现双下肢水肿,服用倪师五苓散后,水肿逐渐消退,症状明显改善。

2.尿频患者:李某,女,38岁。

尿频、夜间尿多,服用倪师五苓散后,尿频症状明显缓解。

3.泄泻患者:王某,男,60岁。

患有慢性泄泻,服用倪师五苓散后,大便逐渐成形,病情稳定。

【六、倪师五苓散的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服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

3.孕妇、哺乳期妇女、脾胃虚弱者、阳虚寒湿者慎用。

【七、总结】倪师五苓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疗效的中医经典方剂,适用于多种水湿停滞病症。

通过合理运用,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益处。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用法和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1新生儿黄疸例1李某,男,28天,1993年12月2日就诊。

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

查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下3.5cm,质Ⅱ。

硬,脾未触及。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

查血清总胆红素205.2umol/L,肝功正常。

根据患儿f临床表现,证属脾虚湿盛之胎黄。

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1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茵陈10g,竹叶3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常。

按: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

导致胎黄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湿邪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

且本方药味平和,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2婴幼儿腹泻例2陈某,女,1岁,l994年8月18 Et就诊。

患儿于3天前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为稀水样便,挟有不消化食物,无粘液及脓血,伴肠鸣腹痛、尿少、不欲进食。

查体:精神稍弱,无发热,无明显脱水症状。

腹软,肠鸣音活跃。

舌质淡,苔白厚,指纹淡紫。

证因湿邪困脾所致。

治以利湿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12g,猪苓6g,白术5g,泽泻l0g,桂枝3g,苍术6g,车前子10g(包煎)。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2剂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服3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按: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

泄泻的病因比较复杂,但其病变皆在脾胃,均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五苓散功擅利湿,湿邪去除则脾运自健,泄泻自止。

3婴儿湿疹例3孙某,女,6个月,1994年4月21日就诊。

患儿于2个月前头面部皮肤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多,遍及全身,皮疹糜烂面有浆性渗出,剧烈搔痒,哭闹不安,伴有反复腹泻。

查体:全身皮肤红色粟粒状皮疹,头面部为甚,皮疹表面糜烂有渗出。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淡紫。

五苓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简介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由五味子、猪苓、茯苓、泽泻和桂枝组成。

它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常用于中医治疗和调理身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五苓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2. 作用五苓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利湿除湿五苓散可通过激发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排尿和消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它可以有效地治疗湿热引起的水肿、泛酸、尿频和尿痛等症状。

2.2 祛风散寒五苓散中的五味子和桂枝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它们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疼痛,改善寒性病症,如风寒感冒和风湿关节痛。

2.3 调理脾胃五苓散中的泽泻和茯苓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它可以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和腹泻等问题。

2.4 清热解毒五苓散可以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内蕴所引起的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它可以治疗湿热性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疹、疮疡溃烂等。

3. 功能主治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 尿频尿痛五苓散具有利湿除湿的作用,对于尿频尿痛的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所引起的尿频尿急、尿道灼痛等症状。

3.2 水肿泛酸五苓散可通过促进排尿和消除体内水分,减轻水肿和泛酸的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肾脏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四肢沉重、面部浮肿等病症。

3.3 脾胃不适五苓散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不适症状。

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相关病症。

3.4 风寒感冒五苓散中的五味子和桂枝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

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咳嗽、寒战等风寒病症。

3.5 湿疹疮疡五苓散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湿热内蕴所引起的湿疹、疮疡溃烂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性皮肤病症。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4.1 使用方法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五苓散,一般来说,每次服用5-10克,一日2-3次,可以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4.2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作为中医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它由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和姜黄组成,被用于治疗水湿停滞引起的各种病症,尤其是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下面将探讨五苓散在临床上的应用。

1. 消化系统疾病五苓散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明显的疗效。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湿的作用,能够缓解脾胃湿滞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白术有健脾止泻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泽泻则能够利水泄湿,对于湿热引起的泛发性瘙痒、尿频、尿急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猪苓和姜黄的作用则是在于温中利湿、化瘀止痛,对于湿阻引起的胃脘痛或肠胃气滞痛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2. 泌尿系统疾病五苓散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较好的应用。

茯苓和猪苓具有利尿渗湿的作用,能够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白术则能够健脾化湿,对于湿热引起的尿道感染和前列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泽泻则可以引湿通便,缓解肾虚引起的便溏等症状。

而姜黄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肾结石等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

3. 其他相关病症五苓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与水湿停滞有关的病症。

例如,五苓散可以用于治疗湿疮、湿疹、湿热病疮等皮肤病症,其利湿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湿热引发的症状。

此外,五苓散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也较为常见,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

总结起来,五苓散作为中医药临床常用方剂,通过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和姜黄等药材的配合,可以调理水湿停滞引起的多种疾病。

其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尤其在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然而,在具体应用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和用药。

因此,在使用时,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和患者的安全性。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茯苓、泽泻、白术、党参和猪苓五味组成,具有调理脾肾、利湿除痹的功效。

本文将探讨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与效果。

一、五苓散的组成与药理作用五苓散由五味组成,具有多种活血化瘀、利尿消肿、健脾益气的药理作用。

其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泽泻味苦寒、性寒,可利尿通淋、消肿散瘀;白术味甘淡、性平,可健脾益气、除湿润燥;党参味甘淡、性平,可益气养阴、健脾提神;猪苓味甘平、性温,可利水渗湿、消肿化瘀。

这五味药物相互配伍,形成了五苓散,具有强大的调理作用。

二、五苓散的临床应用1. 尿频、尿急、尿少五苓散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于尿频、尿急、尿少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它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量,改善尿液的质量,从而减轻患者的尿频尿急症状,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

2. 肢体浮肿、水肿五苓散能够利水渗湿、消肿散瘀,对于肢体浮肿、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减轻组织间的水肿压力,从而使浮肿、水肿得到有效缓解。

3. 湿疹、水痘湿疹和水痘等皮肤病往往与体内湿气、湿热有关。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状况,减轻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症状。

它可以缓解患者的瘙痒、红肿等不适感,促进湿疹和水痘的康复。

4.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五苓散可以健脾益气、开胃消食,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它可以增加脾胃功能的活力,促进消化吸收,提升患者的食欲和体力。

5. 阴虚盗汗五苓散中的党参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对于阴虚盗汗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它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减少盗汗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体力状态。

三、五苓散的禁忌与注意事项虽然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但仍需注意以下禁忌与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及过敏体质的患者慎用;肠胃功能不良、腹泻或有大便次数增多者慎用;对五苓散成分过敏的患者应禁用;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在使用五苓散前应咨询医生。

五苓散运用:

五苓散运用:

五苓散运用:五苓散方证1、五苓散方:桂枝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白术15克,泽泻25克。

沸腾30分钟(以上为一副的量。

一副仅煮一次。

一天服用1-3副)。

2、五苓散证。

主证:小便不利,口渴,脉浮。

或然证:轻微恶寒,身痛,水逆,心下痞,眩晕,腹泻,减肥,头痛。

五苓散【来源】(《伤寒论》)【命名】本方五味药组成,以“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组成与方解】泽泻----利水渗湿君猪苓、茯苓-----增强利水之功臣白术-----补气健脾,运化水湿佐桂枝-----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佐《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外有表邪、故见头痛、发热、脉浮;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而为蓄水证;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故烦渴欲饮;水气内停、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皆由膀胱蓄水过甚所致。

治之之法当急利其小便、兼以化气解表。

方中重用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力;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之表、一则温化膀胱之气。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证可除。

至于水肿、泄泻、霍乱、痰饮诸病、由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所致者、本方既可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化湿、故一并治之【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所治诸证,均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本方为温阳化气利水之剂,故病属湿热者忌用。

无表证者则不需取汗。

3.随证加减水肿表证明显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黄疸,湿盛小便短少者,可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脾胃湿盛,脘腹胀满,泄泻者,可与平胃散合用,胃苓汤。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五苓散现代临床应用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五苓散现代临床应用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五苓散现代临床应用》摘要: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经典名方,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以及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是由于表邪郁久化热,或服辛温发汗药太过所致【摘要】本文通过对五苓散方药组成及相关原文的分析认为,该方属于无寒热之偏的平和之剂,方中的寒热药物均能发挥作用;在《伤寒论》中该方既用于热灼津液的消渴、小便不利、不更衣(热证),也用于水饮内停的水逆、反不渴、吐涎沫(寒证);并指出其用于寒热两证的共同机理即在于利小便,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对该方进行合理化裁。

【关键词】五苓散;经方;寒热性质;伤寒论;临床应用;金匮要略引言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经典名方。

该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之功,原方用于消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证。

自仲景之后,许多医家对此方均有过精彩的论述,并将此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关于五苓散利水的功效,是没有争议的,而且已经被现代医学通过实验室手段加以证实,但是五苓散的药性具体是偏寒还是偏热,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桂枝而嫌其温,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泽泻而嫌其寒,故不敢放手应用,即使勉强应用也将药量改动,打乱了原方的配伍比例,从而使该方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那么,五苓散的性质到底偏寒还是偏热?五苓散适用于寒证还是热证?其机理何在?本文试做以下分析。

1 方药组成与寒热性质 1.1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2 方药分析五苓散中的五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均被列为上品,性质均较平和。

其中,药性偏温热者有桂枝(辛甘温)和白术(甘温)两味,药性偏寒凉的只有一味泽泻(咸寒),其余的猪苓、茯苓皆甘淡之品,无寒热温凉的偏性。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五苓散临床新用

五苓散临床新用

五苓散临床新用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

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温阳化气之功。

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

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

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茵陈30〜50克,黄苓、佛手、焦三仙各10克,板蓝根、丹参各15 克。

消渴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

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 克,生姜10 克,大枣12 枚、水煎服。

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痰饮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

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 克,陈皮、甘草各5 克,大枣5 枚,水煎服。

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 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苈子6 克,党参15 克,麦冬10 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 克,水煎服。

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冠心病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p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30 克,白术60 克,桂枝18 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 1 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千古第一利水方)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千古第一利水方)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千古第一利水方)【组方】猪苓十八铢9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半两6g去皮,共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运用】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伤寒论》中对小便证候的论述,多以小便利与不利言之。

但究其含义,小便不利,所涵甚广。

就其病性来说,有虚实寒热之分,从其症状而论,有小便次数的多寡、尿量的多少及排尿困难与否。

虽然症状各自不同,而产生的机理,又皆与膀胱气化不利有关。

临床表现皆以尿频、尿急、尿量短少为主,可见小便不利,非单指尿液减少。

凡是小便排出困难,不能如常通利,或有频数、或为尿少,皆可以小便不利名之。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有无表证皆可用:五苓散之称,苓者,令也,行肺治节之令,行三焦,膀胱之气。

利膀胱则能利三焦,利三焦则能利肺气,可见五苓散能利小便,通水道,因此内有水气,小便不利者,均可用,故不必非有表证不可。

4、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5、现代一般用汤剂,热服,但不宜久煎,不宜煎得过浓,以免减弱渗利之性。

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临证多用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而两解表里。

所谓表里者,乃经与腑也。

须待肾阳虚者,方用肉桂。

6、用药禁忌: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一切阳虚不化气,阴虚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阴阳,祸如反掌,不可不慎。

【附方】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发表于2015-07-11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

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口渴,但无舌焦干燥。

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

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

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

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

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伤寒条文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条文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条文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条文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条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条文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条文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条文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原方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茯苓、白术十八铢,泽泻六铢,桂枝(去皮半两。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之蓄水证。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伤寒论》原以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其症身热脉浮,小便不利,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

身热脉浮,为表邪仍在;小便不利,为膀胱气化不行,水气不能转输;水蓄不化,精津不布,故见口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布化,故饮不解渴。

愈渴愈饮,愈饮愈蓄,水无去路,不得已而上逆,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停于下,蔽阻清阳,故脐下动悸,而头为冒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五苓散方药组成及相关原文的分析认为,该方属于无寒热之偏的平和之剂,方中的寒热药物均能发挥作用;在《伤寒论》中该方既用于热灼津液的消渴、小便不利、不更衣(热证),也用于水饮内停的水逆、反不渴、吐涎沫(寒证);并指出其用于寒热两证的共同机理即在于利小便,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对该方进行合理化裁。

【关键词】五苓散;经方;寒热性质;伤寒论;临床应用;金匮要略
引言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经典名方。

该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之功,原方用于消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证。

自仲景之后,许多医家对此方均有过精彩的论述,并将此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关于五苓散利水的功效,是没有争议的,而且已经被现代医学通过实验室手段加以证实,但是五苓散的药性具体是偏寒还是偏热,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桂枝而嫌其温,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泽泻而嫌其寒,故不敢放手应用,即使勉强应用也将药量改动,打乱了原方的配伍比例,从而使该方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那么,五苓散的性质到底偏寒还是偏热?五苓散适用于寒证还是热证?其机理何在?本文试做以下分析。

1 方药组成与寒热性质
1.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2 方药分析
五苓散中的五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均被列为上品,性质均较平和。

其中,药性偏温热者有桂枝(辛甘温)和白术(甘温)两味,药性偏寒凉的只有一味泽泻(咸寒),其余的猪苓、茯苓皆甘淡之品,无寒热温凉的偏性。

从药物数量上看,温热药似乎用的多些;但是从药物剂量上看,泽泻用量最重(一两六铢),是桂枝和白术用量的总和。

若考虑白术性味甘温,其温热之性较弱,则整个方剂的药性似乎偏寒一些;若不用白术而用性味燥烈的苍术,则整个方剂的药性基本
上寒热均等;若方中不用桂枝而用肉桂,因其辛热之性较强,则整个方剂似乎偏温一些;若不用白茯苓而用赤茯苓,则整个方剂基本上又恢复寒热均等。

《伤寒论》原方中的“桂”、“术”、“茯苓”究竟用的是今天哪味药,目前无从考证,但它们同出一物,或同归一属,性味相近,其药性当无显著差异。

1.3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①五苓散内寒温药物基本均等,全方无显著的寒热偏性。

②五苓散所用药物均非大寒大热的峻烈之品,虽寒而不凝滞,虽热而不焦灼,性质较为平和。

③桂枝热而宣通,白术温而健运,泽泻寒而渗泄,三者相互协调、互不抵制,其寒、温药物均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2 临床应用与机理分析
现代医家将五苓散用于寒证者居多,很少有人将该方用于热证。

但在《伤寒论》及《金贵要略》中,五苓散既用于热证,也用于寒证。

2.1 热证
如《伤寒论》[1]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中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以及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是由于表邪郁久化热,或服辛温发汗药太过所致。

又如244条的“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渴者,宜五苓散”,说明表邪已经化热入里,津液偏渗膀胱,出现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的阳明证。

再如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属于水热互结、侵扰脾胃,故吐泻俱作。

以上条文以“渴(消渴、烦渴)”、“小便不利”或“欲饮水”为主证,均属于热证。

热灼津液故渴,吴谦所谓[3]“水为热耗,水消于上,津液告竭”。

其“小便不利”一方面是由于邪郁腠理、致使膀胱气化失司(《内经》[4]谓“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故腠理毫毛开阖失司可致三焦膀胱气化不利);另一方面是由于热邪秘塞溺道所致,吴昆所谓“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

其“不更衣”是由于津液偏渗、肠道干燥所致。

对于以上热证,原文选用五苓散化气解表、利水泄热。

方中桂枝辛温解表兼能化气,使腠理得开而膀胱气化得复;泽泻咸寒能泄热;茯苓、猪苓功专利水使热邪从小便排出;白术利水健脾,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4]从而促进津液敷布,肠道津液恢复则能更衣。

同时,多饮暖水,则能补充津液,有助于止渴。

2.2 寒证
如《伤寒论》[1]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由于水饮内阻,格拒于上所致;141条的“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是以冷水“潠之” 、“灌之”后闭阻热邪于里,其标在热,其本在寒,亦属于水饮为患。

又如《金贵要略》[2]“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则明确指出“此水也”,这是由于水饮凝聚,上冲头目,殃及神明所致。

以上或“水入则吐”或“反不渴”或“吐涎
沫”,都属于水饮为患,水饮性寒,故均属于寒证。

因为“寒多不用水”,故轻则渴而不饮,重则水入则吐。

本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但因为出现了“水逆”、“癫眩”,病重势危,急当利水蠲饮,故原文选用了既善于利水又便于服用的五苓散。

方中桂枝温阳化气,兼能利水(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有较强的利水作用[6]);白术利水兼能健脾,巩固堤防以免水饮冲逆;泽泻、茯苓、猪苓功专利水,《本草思辨录》[7]谓此“三者皆淡渗之药,其功全在利水”。

如此,使水饮尽去、寒气尽消、阳气宣通而病愈,此即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3 机理分析
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五苓散既能用于热证,也能用于寒证。

其热证形成的机理在于表邪化热、消灼津液;其寒证形成的机理在于水饮内停、闭阻阳气。

小便既是机体的代谢产物,也是寒热病邪的载体,故小便通利既有通阳之功,复有泄热之效。

对于热证来讲,水道得通,阳热之邪就能随溺而解,否则“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接下来便有发狂、发黄之虞。

对于寒证来讲,水道得通,则阴寒之邪有排出之路,阳气有运转之机,否则水饮内停就有吐逆、喘悸、癫眩之患。

对于五苓散的作用机制,《金贵要略》[2]总结为“利小便、发汗”。

盖腠理开则气化行,气化行则水道利,水道利则热随溺解、寒随饮消而病愈。

故五苓散能同时用于寒、热两证的机理即在于利小便。

3 化裁应用
对于典型的五苓散证,应该按照给予五苓散原方,并应遵
从原方的配伍比例及煎服法。

同时,在临床上可以根据不同病证的寒热性质及其程度将五苓散合理化裁,从而使该方广泛运用于多种病证。

如该方肉桂易桂枝,可以加强温阳之力;用赤茯苓,可以加强泄热之功;用苍术,可以加强燥湿作用。

又如,该方去桂枝,名四苓散,适用于水湿内盛而无表邪者;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适用于湿热发黄者;加人参,名春泽汤,适用于气虚水停者;合用平胃散,名胃苓汤,适用于脾胃湿盛者;加三石(寒水石,石膏,滑石),名桂苓甘露饮,适用于暑湿俱盛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五苓散性质平和,可寒可热,在《伤寒论》中既用于热证、也能用于寒证,经过合理化裁后可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病证。

将五苓散同时用于寒热两证的关键在于理解小便通利对于人体的作用。

这提示我们在应用经方时不能只看到方药表面的性质寒热,更不能囿于“见寒用热、见热用寒”的简单思路。

应该多从原文中分析其方证病机,从人体自身功能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这样才能做到“方为人用、药为人用”。

参考文献
[1] 《中医四部经典·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2] 《中医四部经典·金贵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3]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
[4] 《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