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原则及科目设置制度
会计的三个制度(3篇)
第1篇一、会计核算制度1. 概述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有效。
2. 内容(1)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核算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
(2)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以便于分类、汇总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
(3)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执行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的管理包括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和归档。
会计账簿是会计核算的工具,包括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
(4)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 目的和重要性(1)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有效,为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3)促进企业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会计监督制度1. 概述会计监督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有效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对会计工作进行全程监控。
2. 内容(1)内部监督内部监督包括:财务部门的日常监督、审计部门的专项监督、总经理办公会议的监督等。
(2)外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财政部门的审计监督、税务部门的税务监督、证券交易所的上市监管等。
3. 目的和重要性(1)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会计档案管理制度1. 概述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制度,它规定了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销毁等环节。
2. 内容(1)会计档案收集会计档案收集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审计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
(2)会计档案整理会计档案整理包括:对会计档案进行分类、编号、编目等。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核算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核算制度一、概述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核算制度是为了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行为,支持精细化管理和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工作,对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重新规划,形成相应的科目和制度。
具体而言,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会计账户的讨论重点。
行政单位在执行预算、收支管理等方面,都是依据会计科目来核算的。
因此,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能够为行政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会计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对各种交易、事项进行完备、准确的记录。
此外,经济性原则还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经济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该原则的核心思想是确保会计科目能够真实、准确记录行政单位的收、支、统计、分析和反映经济情况的功能。
2.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会计核算过程要求会计人员要以客观、公正、正确的态度进行记录。
会计科目应当与现实生产活动相适应,并不受个人、政治、宗教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会计制度的记录结果具有客观性。
3. 应收应付原则应收应付原则是指当经济事务发生后,都有应收或应付的款项或资产,或资产的价值减少。
例如,行政单位支出应付的应收应付原则规定会计科目必须按照经济事务的本质和经济关系的本质进行设置。
即,会计科目应当分别记录不同时间段内所应该收到或付出的款项,并记录相应的一项或多项资产或货币。
4. 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指,会计科目的表示应当采用统一的规范,必须具备正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化原则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更好地评价行政单位的经营业绩。
5. 实用化原则实用化原则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以实用为前提,能为预算编制、审计、管理和处理数据提供良好的服务。
根据实际的行政单位经济状况,设置会计科目不应过于复杂或单一化,以简便、实用、可操作为原则设计操作规范。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
会计科⽬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档/双击可除会计科⽬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篇⼀:财务规章制度和会计科⽬制定凭证类别:不分收付转字凭证,只设置记字凭证;结算⽅式:分电汇、转账、现⾦等;部门档案:以上图结构进⾏设置;职员档案:以部门为基础根据部门属性按顺序进⾏增加,增加时须分清职员的部门,若有职员跨部门⼯作时以主要⼯作部门作其所属部门;供应商分类及档案:指向公司供应⽣产原材料、包装物、提供建筑⼯程、设备、融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向个⼈借款尽量不作为供应商核算)、其他等的单位和个⼈;供应商先分⼤类,再在⼤类下增加各明细户,增加集团公司外部企业单位时须提供纸质的⼯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国税部门审批的⼀般纳税⼈证明、银⾏开户证明等证件的影印件(或电⼦影印件)并建⽴纸质财务档案,资料要求完整,视同合同档案管理,降低公司涉税风险及备⽇后查阅;供应商可分成原材料、包装物、⼯程、设备、融资⼏类,供应商在对应的分类中进⾏新增;账套增加供应商档案的权限设置在往来业务会计或主管会计岗位。
客户分类及档案:指购进我司产品、原辅料、废品的公司和个⼈,客户资料的要求同供应商资料,可参照销售科分类⽅法进⾏分类如区域、国内、国外,客户不多时⼤类可分成省内、省外,也可不分类,账套增加客户的权限设置同供应商权限设置。
以上部分操作在总账模块基础设置中进⾏。
账务单据使⽤规范:公司对外使⽤的单据有以下⼏种:款凭单、收据、销售发票、出库单、⼊库单,所有单据须有统⼀编号,款凭单和收据须加盖财务专⽤章由现⾦会计对外出具,销售发票加盖发票专⽤章由开票⼈⽤电脑开具后对外出具,出、⼊库单由保管⼈员加盖出、⼊库专⽤章后出具。
⽋供货单位和个⼈货款、向个⼈借临时借款出具款凭单,收到客户货款及公司员⼯还款(包括涉及现⾦及⾮现⾦业务)使⽤收据。
款凭单⼀式两联(⿊联和红联)⿊联记账,红联交⽋款单位及个⼈,经领导审批向⽋款单位及个⼈⽀付款时收回红联作付款凭证;收据⼀式三联:存根联、记账联、收据联,存根联留存备查,记账联作记账凭证,收据联交于客户或员⼯;出、⼊单⼀式三联存根联、记账结算(会计科⽬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联、保管联;三、财务核算制度采⽤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成本分配、辅助⽣产核算的⽅法1.资产类现⾦:不设置明细核算,包括库存现⾦银⾏存款:在总账上按开户⾏设置明细核算;应收账款:设置客户明细分类核算,以客户进⾏辅助核算,将公司销售主、次产品的客户进⾏分类,应收票据:属性同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设置辅助核算,主要对个⼈借款进⾏核算,包括公司内部的员⼯(⽣活费、差旅费)及公司外部的单位和个⼈(临时借款),分类可分为内部职⼯和外部单位两类;预付账款:以原料等供应商⾏辅助核算(供应商分类:原料、建筑⼯程),发⽣较少时,此科⽬合并⾄应付账款,每⼀客户每⼀单输机时要以⼿⼯单据(银⾏汇票或客户收据等)⽇期为准输⼊,以备作账龄分析;存货:此科⽬由存货核算模块⽣成,不能由总账直接录⼊。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一、财务会计制度1.会计核算原则: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则,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科目设置:根据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设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并定期进行科目调整和优化。
3.凭证制度:实行电子票据和纸质凭证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凭证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要有主管会计的签字确认。
4.财务报表制度: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财务报表,报表内容要真实、完整、准确。
5.财务会计核算程序:明确了各种业务交易的会计核算程序,包括记账、复核、登帐、汇总等环节,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
6.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包括原始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报表解释等,确保会计资料的安全和可靠性。
7.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授权制度、财务审批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等,确保财务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二、财务会计核算办法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下面是我们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的主要内容:1.资产核算办法:依照“权责明确、账实相符、持续监督”的原则,对公司的资产进行登记、核算、变动和清理。
2.负债核算办法:依照“权责明确、账实相符、持续监督”的原则,对公司的负债进行登记、核算、变动和清理。
3.所得核算办法:按照收入发生原则,将公司的收入分类登记、核算和清理,并确保收入与实际业务相符。
4.费用核算办法:按照费用发生原则,将公司的费用分类登记、核算和清理,并确保费用与实际业务相符。
5.利润核算办法:根据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结果,计算公司的利润,并编制相应的利润报表。
6.税收核算办法: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对公司的税收进行核算,并按时缴纳税款。
7.合并报表核算办法:当公司涉及多个子公司或关联公司时,按照相关法规和准则,编制相应的合并报表。
8.差旅费报销核算办法:对公司员工因公出差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和报销,并按照公司制度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核和支付。
会计制度上墙范本
会计制度上墙范本一、总则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会计核算原则1. 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 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原则。
3. 企业会计核算应当坚持客观、公正、谨慎的原则。
三、会计科目设置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
四、会计凭证和账簿1.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凭证制度,确保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 企业应当采用电子或纸质账簿,确保账簿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 账簿记录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保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会计报表1. 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会计报表。
2. 企业应定期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报表,确保报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六、会计档案管理1.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 会计档案应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进行保存,确保档案的可用性。
七、会计人员管理1. 企业应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企业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3. 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会计制度,保持职业操守。
八、内部控制1.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2. 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九、财务风险管理1. 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2. 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处理财务风险。
十、监督与检查1. 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与检查制度,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2. 企业应定期进行财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的健康稳定。
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行政单位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1. 会计核算制度(1)会计核算原则。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等原则。
(2)会计科目设置。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统一性、实用性、层次性、逻辑性原则,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五大类科目。
(3)会计核算方法。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遵循复式记账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2. 财务管理制度(1)预算管理。
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包括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等环节,要求预算编制合理、执行严格、调整及时、决算真实。
(2)收支管理。
行政单位收支管理应遵循“收支两条线”原则,即预算内外资金分别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3)资产管理。
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要求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规范有序。
3. 财务报告制度(1)财务报告编制。
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包括年度财务报告和月度财务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完整、及时。
(2)财务报告审核。
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机关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内部控制制度(1)内部控制目标。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旨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2)内部控制措施。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等。
三、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1. 公共性。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适用性。
2. 规范性。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明确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的规范要求,有利于规范行政单位财务行为。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监管的不断加强,我国于2024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新准则主要对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1.确定性原则:会计科目应该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设置,不能随意设置或者删除科目。
2.统一性原则:会计科目的名称、编号和定义应该统一,减少科目冗余和多样性,提高科目的可比性和可分析性。
3.可操作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要便于操作,科目的名称和编号应该简洁明了,便于记账和查询。
4.可比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要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便于与国际上的企业进行比较,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分类根据新准则的要求,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
具体的科目设置如下:1.资产类科目: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待摊费用等,主要用于记录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
2.负债类科目:包括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主要用于记录企业的债务和义务。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资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主要用于记录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益。
4.成本类科目:包括库存现金、原材料、制造费用等,主要用于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
5.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等,主要用于记录企业盈利和损失情况。
三、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根据准则的要求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企业应该根据准则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记账和核算,保证会计科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合理调整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特点和需求,适当调整和增加会计科目,提高准确度和可操作性。
3.强化科目的管控:企业应该建立科目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确保科目的正确使用和记录,防止滥用和错误使用。
4.标准化科目的命名:企业应该根据准则对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的命名,避免冗余、复杂的科目名称,提高科目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会计核算科目管理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会计核算工作,规范会计核算科目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会计核算工作,包括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使用、变更和监督等。
第三条会计核算科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符合国家会计制度规定;2. 符合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3. 便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4. 便于信息查询和分析。
第二章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第四条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应遵循以下程序:1. 收集资料:收集国家会计制度、行业标准、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等相关资料;2. 确定科目体系:根据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确定会计核算科目体系;3. 编制科目表:根据科目体系,编制会计核算科目表;4. 审批:会计核算科目表经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第五条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应包括以下内容:1. 科目名称:科目名称应准确、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记忆;2. 科目编号:科目编号应具有唯一性,便于查询和管理;3. 科目性质:科目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4. 核算内容:科目核算内容应明确,便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5. 核算方法:科目核算方法应规范,便于信息查询和分析。
第三章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第六条会计核算科目使用应遵循以下要求:1. 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科目表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科目名称、编号、性质和核算内容;2. 会计核算科目应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用;3. 会计核算科目使用应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相一致;4. 会计核算科目使用应便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
第七条会计核算科目使用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科目,应经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并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第四章会计核算科目变更第八条会计核算科目变更应遵循以下程序:1. 提出变更申请:提出变更申请的部门或个人应详细说明变更原因、变更内容、变更影响等;2. 审批:会计核算科目变更申请经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报公司总经理批准;3. 修订科目表:根据变更内容,修订会计核算科目表;4. 实施变更:按修订后的会计核算科目表执行。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表述和统计的一种工具。
会计科目设置规定了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所遵循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会计科目应具备具体性、统一性、可操作性和明确性等原则。
1.会计科目分类会计科目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
(1)资产类: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或其他具有经济利益的物质资源。
(2)负债类:反映企业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或义务,包括债务、应付款项等。
(3)所有者权益类:反映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索取权和支配权。
(4)成本类:反映企业取得或生产的产品、工程、服务等直接用于销售或其他目的的经济资源的相关费用。
(5)损益类: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收入、费用、损失和利得。
2.会计科目命名规则会计科目的命名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便于理解和识别。
(1)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的命名:按照权益变动情况及计量属性进行命名,如“应收账款”、“长期借款”等。
(3)成本类科目的命名:按照产品与其他经济资源的特性、责任三个方面进行命名,如“原材料”、“研发费用”等。
(4)损益类科目的命名:按照损益的性质和归属进行命名,如“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
会计核算规范制度是指企业在进行日常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制度和规定。
它包括了会计核算的流程、方法、凭证制度、账簿制度、会计报告制度等。
1.会计核算流程会计核算流程包括凭证填制、凭证审核、日记账、总账、阶段性调整、期末结账、制作财务报表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凭证制度凭证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凭证制度规定了凭证的种类、格式和填制要求。
凭证需要体现经济业务的性质、内容、金额等信息,并经过核准和签字确认,确保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可考证性。
3.账簿制度账簿制度规定了企业应建立哪些种类、内容和格式的账簿,如日记账、总账、辅助账簿等。
财务会计核算内部制度
会计科目
核算内容
核算方法
备注
1
现金
企业库存现金
根据现金收付凭证进行核算
...
2
银行存款
企业存入银行的款项
根据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存款凭证进行核算
...
3
应收账款
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收取的款项
根据销售合同、发票及客户付款情况进行核算
...
4
存货
企业持有的待售商品、在途物资、委托加工物资等
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进行核算
年度
《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流出情况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年度
《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
...
...
...
...
...
五、会计档案管理
序号
档案内容
保存期限
保管要于查阅
2
会计账簿
至少25年
妥善保管,定期核对
3
...
...
...
...
...
...
四、财务报表编制与披露
序号
报表名称
编制周期
编制依据
披露要求
1
资产负债表
月度/季度/年度
《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
2
利润表
月度/季度/年度
《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利润构成及变动情况
3
现金流量表
4
内部审计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
会计制度的核算科目设置
会计制度的核算科目设置什么是会计核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系统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的基础,也是组成财务报表中科目分录的基本单位。
在会计核算中,科目是会计账簿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主线。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的意义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是指按照具体的经济业务,将账户按照不同属性归类并设置相应的科目目录。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的意义在于实现经营效益的全过程监控,排除经营风险,改善经营决策,同时也能够促进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执行力和决策水平。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的原则会计核算科目设置需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适用性和普适性。
完整性是指划分科目要覆盖一定的时间,使得财务信息能够反映准确的经济状况。
真实性是指要以客观的方式计入各项经济业务,反映经济实际情况,从而达到真实性的目的。
合规性是指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要求。
适用性是指会计核算科目设置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按照一定的分部属性进行划分。
普适性是指会计核算科目设置需要具备普遍适用的特点,即能适应企业不同规模、行业、复杂程度的经营需要。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的程序1.确定会计目录结构会计目录结构是指会计科目的层级、编码规则和科目名称等。
目录结构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会计要求和财务制度,以及符合会计行业的通用规范。
2.划分主要科目按照企业的经营特点将各项业务划分为主要科目,并建立相应的账户。
3.分解子科目在主要科目的基础上,细分为多个子科目,同时确定科目名称、编码规则和相关属性等。
4.完善核算网格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完整的核算网格,确保数据的清晰完整和反映准确。
5.制定会计核算核算指南制定包括以下内容的会计核算指南:科目名称、编码规则、借贷规则、核算网格、凭证格式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模板等。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的优化方式对于成立多年的企业,其会计核算科目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但可能存在不合理、重复或冗余的科目。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制度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制度引言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核算是重要的流程,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发展。
而会计科目又是会计核算中的基础,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科目设置制度是组织协调会计核算、规范会计业务、保证财务稳健的基础制度。
本文将探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制度的相关内容。
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按照经济业务性质和账务处理要求,将同类经济业务分别归为一类的账户名称和账户代码。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六大类别。
会计科目设置的目的会计科目设置的目是为了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核算需求:•完整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掌握企业各项财务信息,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为税务、银行、监管机构监管和咨询服务提供依据。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会计科目设置应与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财务情况相适应,符合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和标准。
2.会计科目设置应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相适应。
3.会计科目设置应健全、完整、规范,能够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4.会计科目设置应尽量避免重复或遗漏,科目之间应有区分度,或具有明确的衔接关系。
5.会计科目设置应易于应用,便于日常核算和计算机处理。
会计科目设置的具体流程•确定会计科目设置的范围。
设计会计科目的关键是确认企业范围相关的科目资料,比如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数据。
•制定会计科目数。
根据会计科目的范围,主要是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账务处理要求,将同类经济业务分别编制出来,形成一个具体的科目账户体系。
•确定会计科目的编码。
根据会计科目的范围和数量,设置相应的编码标准,对会计科目进行编码,方便日后会计核算。
会计科目设置的注意事项•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财务状况。
•企业在设计会计科目时不宜过于繁琐、复杂。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是指公司或组织内部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所遵循的科目分类和科目核算的规范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财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及时的目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以及规范财务会计活动的进行。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与实际经济业务有关,反映实际经济事项。
2.科学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有明确的定义和界限,尽量满足不同经济组织的需要。
3.总分组合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根据总分组合原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费用等要素分别归入不同的科目。
4.现金量层次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根据不同的会计核算对象,从总账科目到明细科目逐级展开。
5.可比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便进行财务对比和分析。
6.简洁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尽量简洁,避免重复和冗余。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分类1.资产类科目: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负债类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等。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4.成本类科目: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
5.收入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6.费用类科目: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1.会计科目编码规范:制定科目编码规范,确保科目之间的关系清晰,有利于科目的管理和查找。
2.科目的详细定义:制定科目的详细定义和核算要求,明确科目的核算范围和内容,避免科目混淆和重复核算。
3.会计政策和估计的选择与变更:确保科目的核算符合相关的会计政策和准则,避免主观性的偏差和错误。
4.科目核算周期:确立科目的核算周期,如日记账、月度账、季度账、年度账等,使核算工作有序进行。
5.科目核算凭证:规范科目的核算凭证的填制,包括凭证的格式、内容和审批流程等,以确保凭证的准确和合规。
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制度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制度。
以下是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1.会计核算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及时
性、可比性等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会计核算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
济业务或事项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3.会计科目设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
并按照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核算。
4.会计凭证和账簿: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制会计凭
证,并按照规定的账簿设置和登记方法进行账簿登记。
5.财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财务报告,包
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6.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内部
控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以确保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7.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
行监督检查,包括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总之,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制度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制度,对于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核算原则及科目设置制度
会计核算原则及科目设置制度会计核算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遵循的一系列基本的会计原则和规则。
它们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基础,为企业经营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提供可信的财务报告。
下面是常见的会计核算原则:1.公平原则:根据公平和合理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确保财务报告客观、真实和准确。
2.实体性原则:将企业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区分个人财务和企业财务,确保财务信息准确、可比和可理解。
3.持续经营原则:假设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不考虑企业破产或销毁的可能性。
4.会计周期性原则: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周期进行会计核算,如年度、季度和月度等。
5.具体内容实务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具体内容的会计规定和制度。
6.成本原则:按照成本计量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即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
7.非重复性原则:处理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关且不在正常经营范围内的非重复性交易时,应明确标注。
8.整体性原则:将企业以整体进行会计核算,综合考虑各项事项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
科目设置制度是会计核算系统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规定会计科目的名称、性质、科目代码以及科目的关联关系。
它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能够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目设置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科目的分类和编号:按照会计规范和实际需求,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并分配相应的科目代码。
2.科目的名称和性质:为每个科目设置名称,并确定其性质,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
3.科目的关联关系:确定各个科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之间的关系等。
4.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设置:规定科目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的位置和格式,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记录和存档。
5.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明确科目在财务报表中的表现形式和编制要求,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和可比。
科目设置制度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会计要求进行设计,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中小学校执行的会计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小学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学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中小学校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制度。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执行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核算原则、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内容。
二、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原则1. 实际发生原则:学校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权责发生制原则:学校会计核算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时确认。
3. 客观性原则:学校会计核算应客观公正,不得人为操纵会计数据。
4. 完整性原则:学校会计核算应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 分期核算原则:学校会计核算应按照会计期间划分,定期进行财务报表编制。
6. 重要性原则:学校会计核算应注重会计信息的质量,对重要经济业务进行详细记录。
三、中小学校会计科目设置1. 资产类科目: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
2. 负债类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应交税费等。
3.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收资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4. 收入类科目: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5. 费用类科目:教育教学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四、中小学校会计凭证1. 原始凭证:包括收据、发票、支票、汇款单等。
2. 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用于登记账簿的会计凭证。
3. 财务报告:根据会计凭证编制的,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
五、中小学校会计账簿1. 总账:反映学校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2. 明细账:反映学校某一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3. 日记账:反映学校每日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六、中小学校财务报告1. 资产负债表:反映学校在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状况。
2. 利润表:反映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情况。
企业会计制度及科目设置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及科目设置原则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文档将阐述企业会计制度及科目设置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明细等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企业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中,应全面考虑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需求。
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要求:1.涵盖所有经济业务: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应涵盖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包括主营业务、其他业务以及投资等。
2.精细化核算: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都应进行精细化核算,确保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考虑未来发展:在制定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时,应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如业务拓展、并购等,以便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
二、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应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企业特点: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如行业特点、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简便实用: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应简单易懂、易于操作,避免过于复杂和繁琐,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3.与相关法规一致: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确保合法合规。
三、明细等级原则明细等级原则是指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按照科目的重要性、信息量大小等标准,将科目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要求:1.重要性等级:将会计科目按照重要性分为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等,一级科目为最重要的科目,如资产类、负债类等,二级科目为次重要科目,如原材料、库存商品等,三级科目为更次要的科目,如办公费、差旅费等。
2.信息量等级:将会计科目按照信息量大小分为大信息量科目、中信息量科目和小信息量科目等,大信息量科目如营业收入、成本等,中信息量科目如费用、税金等,小信息量科目如备抵科目、附加科目等。
3.明细科目的设置:对于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应设置明细科目,以便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会计科目核算管理制度
会计科目核算管理制度会计科目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科学严谨的会计科目设置和规范的会计科目核算方式,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科目核算管理制度。
下面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核算流程和会计科目核算档案管理三个方面来介绍会计科目核算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活动性质、业务管理需要和统计报表要求,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的一种方法。
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性和严密性,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信息的计量、核算、汇总和反映,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分类原则。
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将企业的经济业务分类到相关的会计科目中。
2.完整适用原则。
要求将企业全部经济业务都纳入会计科目中,不遗漏任何一项。
3.统一标准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统计和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标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统一性。
4.易于操作原则。
设计会计科目时要充分考虑财务会计人员使用的便利性,简化会计科目体系,减轻操作负担。
5.应用灵活原则。
设计会计科目时应该给予使用者充分的灵活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
二、会计科目核算流程会计科目核算流程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实质处理和核算,基本流程包括原始凭证的录入、会计账簿的填制、科目余额的调配和制作财务报表等。
下面对会计科目核算流程的具体步骤进行说明:1.原始凭证的录入。
企业经济活动的凭证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源头,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凭证包括收据、发票、消费单据等,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有关材料。
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科目分类要求,将原始凭证录入到会计账簿上。
2.会计账簿的填制。
会计账簿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
在会计科目核算流程中,需要按照原则标准,将各项经济业务分别记到相应的会计账簿上。
会计核算及科目设置制度
会计核算及科目设置制度一、会计核算的定义会计核算是指企业为了了解自身经营状况、评价经营成果、提供财务信息和履行法律义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财务处理活动。
会计核算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决策和监督的基础,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科目概述会计科目是会计制度的基础,是企业开展会计核算的框架。
科目的设定应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和法定要求,既要符合概括性、分类性、整体性等一般原则,又要符合明确性、精细性、实用性等具体要求。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费用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三、会计科目设置制度会计科目设置制度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规范制定的科目设置程序和标准。
科目设置制度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合理设置科目是保证财务报表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关键。
科目设置制度应当明确主管部门、会计机构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各个岗位的科目设置权限。
同时,应根据企业规模、业务范围等情况制定不同的科目设置标准,确保科目设置的全面有效性。
科目设置时,要考虑到会计制度的要求、税法规定和行业特殊要求等因素,且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易于理解性,并应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管理要求的变化。
四、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程序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
会计核算程序通常包括日常账务处理、汇总核算、调整处理、制作财务报表和善后处理等环节。
其中,日常账务处理主要是指根据业务事项对应科目进行录入,如应收、应付账款的录入、工资、水电、房租等现金交易的录入等。
汇总核算则是对所涉及的科目进行汇总,以计算出各项财务指标的合计数。
调整处理则是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误差进行修正和调整。
制作财务报表是将核算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对外的财务报告。
善后处理则是指对制作好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盘点等后续工作,检查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等情况。
五、会计核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
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规范制度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核算的一套规范制度。
会计科目设置是指按照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将各项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归纳为不同的会计科目,并为每个会计科目编制账户,以便记录和反映每个科目的借贷变动和余额情况。
会计核算规范制度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准则和规定规范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程序和规则。
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合理的科目设置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会计科目一般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
在各大类下,再进行具体的分类。
例如,在资产类下可以细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
科目设置应符合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科目设置应能涵盖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过程。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应有相应的会计科目来记录。
2.独立性原则:各科目应相互独立,能够单独记录和反映相应的经济事项,不得有重复或混淆的情况。
3.明确性原则:科目设置应明确,能够清晰反映出每个科目的性质和特征,方便财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和分析。
4.稳定性原则:科目设置应该具有稳定性,不随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而频繁调整。
会计核算规范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准确性和规范性的重要环节。
要制定和完善会计核算规范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1.会计账簿的规范:企业应按照规定的会计账簿格式,如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等,记录和核算经济业务。
2.会计凭证的规范:会计凭证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凭证,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程序填制,凭证附有真实、完整、准确、合法的证明材料。
3.会计核算的规范:会计核算应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明确每个科目的借贷规则和核算要求,确保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4.会计报表的规范: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结果,应按照专业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要求,按时、准确地编制和披露,确保报表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核算原则及科目设置制度第一章会计核算原则第一条公司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关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凭证和账簿、内部审计和财产清查、成本清查等事项的规定。
第二条公司采用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并按有关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
第三条记账方法采用借贷记账法。
记账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
以人民币为记账位币。
人民币同其他货币折算,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规定办理。
海外企业应选定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
第四条合资企业所发生的债权、债务、收益和费用等应按实际收付的货币记账,同时应选用一种货币为本位币,将所有外币折合成本位币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
第五条一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中各种文字记录用中文记载,必要时可用外国文字旁述;数目字用阿拉伯数字记载。
记载、书写必须使用钢笔,不得用铅笔及圆珠笔书写。
第六条公司对公司资本坚持资本确定、资本充实的原则。
第七条公司各单位收益与费用的计算,实行分级核算,按部设账。
对同一时期的各项收入及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都必须在同一时期内反映,如应付工资、应提折旧等均按规定时间进行,不应提前或延后。
第八条公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非董事会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
第九条凡与公司合作经营的企业,应按合同规定的资本总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投入资本。
具体如下:1.以现金投资的,应以收到或汇入开户银行的日期和金额作为记账依据;2.以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实物投资的,应按合同规定并经检验核实的实物清单、金额、收到实物的日期作为记账依据;3.以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投资的,应以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为记账依据;4.各方交付的出资额,应由政府批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证,出具验资报告后,据以发给出资证明。
第十条公司向其他单位投出的资金,应按投出时交付的金额记账,所发生的收益和损失,应在投资损益科目中入账,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
第十一条公司对境外的投资或在境外购置房屋等固定资产,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后方可行。
第十二条长期借款的利息支出,应根据使用单位用款时间计算利息。
第十三条公司以使用年限1年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分为5大类:1.房屋及其他建筑物;2.机器设备;3.电子设备(如手提程控电话机、复印机、电传机等);4.运输工具;5.其他设备。
第十四条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房屋及建筑物35年;2.机器设备(含室内装修)10年;3.运输工具及其他设备5年;4. 电子设备3年。
固定资产以计留5%残值提取折旧。
固定资产提完折旧后仍可继续使用的,不再计提折;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要补提足折旧。
第十五条购入的固定资产,以进价加运输、装卸、包装、保险等费用作为原价。
需安装的固定资产,还应包括关税及工商税等。
作为投资的固定资产,应以投资协议约定的价格为原价。
第十六条固定资产必须每年盘点一次,对盘盈、盘亏、报废及固定资产的计价,必须严格审查,按规定经批准后,于年度决算时处理完毕。
1.盘盈的固定资产,以重置完全价值作为原价,按新旧的程度估算累计折旧入账,原价减累计折旧后的差额转入公积金。
2.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冲减原价和累计折旧,原价减累计折旧后的差额作营业外支出处理。
3.报废的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减除清理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其收益转入公积金,其损失作营业外支出处理。
4.公司对固定资产的购入、出售、清理、报废及内部转移等都要办理会计手续,并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核算。
第十七条凡单项债权(不论境内外)账龄超过1年仍未回收时,各核算单位按年度提取10%的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第十八条公司主要的会计报表有如下几种:1.资产负债表(年、季、月);2.损益表(年、季、月);3.股息红利分配方案(年度);4.财务状况变动表(年度);5.专用基金明细表(半年);6.固定资产增减变化表(月);7.银行贷款增减变化表(月);8.现金出纳月终盘存表(月);9.提取坏账准备金明细表(月);10.应收、应付和预付款项明细表(月)。
第二章科目设置制度第十九条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首先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两类。
1.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
工业企业一般应设置以下几个成本项目:(1)原材料,也称直接材料。
(2)燃料及动力,也称直接燃料及动力。
(3)工资及福利费,也称直接人工。
(4)制造费用。
企业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上述成本项目做适当调整。
对于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费用,以及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的费用,应专设成本项目;否则,为了简化核算,不必专设成本项目。
2.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第二十条为了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一般应设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账户。
如果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还应设置“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
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可将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分为以下四个成本项目:(1)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工资。
直接工资包括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3)其他直接支出。
其他直接支出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其他支出。
(4)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一般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费,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费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将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为成本项目,便于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可以考核各项费用定额或计划执行情况,查明费用节约或超支的原因,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促使企业更有效地降低成本。
第二十一条营业费用(销售费用)的核算内容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经营费用。
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进货费用也包括在营业费用之中。
营业费用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产品自销费用:包括应由本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
2.产品促销费用:为了扩大本企业商品的销售而发生的促销费用:展览费、广告费、经营租赁费(为扩大销售而租用的柜台、设备等的费用,不包括融资租赁费)、销售服务费用(提供售后服务等的费用)。
3.销售部门的费用:一般指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4.委托代销费用:主要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按代销合同规定支付的委托代销手续费。
第二十二条管理费用的核算内容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负项费用,包括以下几项:1.企业管理部门及职工方面的费用(1)公司经费:指直接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车辆使用费、通信费、邮电费等。
(2)工会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标准发放的住房补贴,下同)的2%计提。
(3)职工教育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全年控制,用于职工培训、学习的费用。
(4)劳动保险费:指企业支付职工的各项社保金、价格补贴、医药费(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异地安家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
(5)失业保险费:指企业按规定交纳的行业保险基金。
2.用于企业直接管理之外的费用(1)董事会费:指企业董事会或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成员为执行职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成员津贴、差旅费、会议费(2)咨询费:指企业向有关咨询机构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咨询所支付的费用或支付企业经济顾问、法律顾问、技术顾问的费用。
(3)聘请中介机构费:指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查账、验资、资产评估、清账等发生的费用。
(4)诉讼费:指企业向法院起诉或应诉而支付的费用。
(5)税金:指企业按规定交纳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6)矿产资源补偿费:指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按照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3.提供生产技术条件的费用(1)排污费:指企业根据环保部门的规定交纳的排污费用。
(2)绿化费:指企业区域内零星绿化费用。
(3)技术转让费:指企业使用非专利技术而支付的费用。
(4)研究与开发费:指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科研试制的费用以及试制失败损(5)无形资产摊销:指企业分期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的摊销。
(6)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指企业对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包括按大修理间隔期平均摊销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的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的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4.购销业务的应酬费业务招待费: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应据实列入管理费用。
5.损失或准备(1)坏账准备:指企业按应收款项的一定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指企业按存货的期末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的差额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3)存货盘亏和盘盈:指企业存货盘点的盈亏、盘盈净额,但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出的存货损失。
6.其他费用:指不包括在以上各项之内又应列入管理费用的费用。
第二十三条财务费用的核算内容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其具体内容包括:1.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