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尽管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该省内部的区域发展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绍兴、宁波、温州等地。
这些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制造和服务业。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发展滞后。
二是区域人口流动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在浙江省的分布也不均衡。
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这种人口流动不均衡不仅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供求失衡,也造成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是区域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在浙江省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原因。
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和地理等因素限制,发展滞后。
二是政策原因。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更多地关注了沿海地区,忽视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需求。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吸引外资和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
针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一是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研究【摘要】本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现有差距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研究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
研究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教育水平、职业选择和政策差异等方面。
文章总结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的启示,提出了治理建议,并展望未来对此问题的研究方向。
通过该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研究、现状分析、形成原因、调查方法、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启示、治理建议、展望。
1. 引言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研究的背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成为当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等方面,因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深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理建议和解决方案,对于促进社会公平、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研究的背景之下,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议题,为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直接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造成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表现。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023年7月(第37卷第7期)Jul.,2023(Vol.37,No.7)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DOI ]10.19629/ki.34-1014/f.230111010收稿日期:2023-01-11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城镇化率突破60%后江西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研究”(22ST0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研专项课题“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究(11)”作者简介:钟国辉(1984—),男,江西新余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管理;姚金海(1979—),男,江西萍乡人,教授,博士,通信作者,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热点聚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钟国辉1,姚金海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108;2.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发现:提高土地财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其扩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次增加;同时,城镇化还会强化土地财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提高城镇化本身则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还存在城镇化的门槛特征,在城镇化率较高阶段,提高土地财政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弱于城镇化率较低阶段;土地财政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效应。
研究建议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统筹土地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涉农支出比例,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812.8;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23)07-0011-11The Impact of Land Finance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ZHONG Guohui 1,YAO Jinhai 2(1.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rty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Nanchang 330108,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zhou College ,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nd finance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through model construction.Research has found that increasing land finance will exp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its widening effect gradually increases betwee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t the same time ,urbanization will also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land finance on expand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but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itself can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re is still a threshold characteristic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nd finance affect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In the stage of high urbanization rate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land finance to exp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eaker than that in the stage of low urbanization rate ;there is also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n land finance ,which has a widening effect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This research suggests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urbanization rate ,coordinating the l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related to agriculture ,and thereby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Key words :urban-rural income gap ;land finance ;urbanization一、引言与文献综述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至2021年的65%,过去40多年经历了世界上人口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论 口、资本和土地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与案例研究众多,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认为在 城镇化过程中,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将推动要 素报酬均等化,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3]。周 少甫等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 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高于门槛值时有利于缩小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4]。二是认为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了公平公正的社 会 环 境,成 为 影 响 社 会 稳 定 和 谐 的 隐 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走
为,人口半城 镇 化 在 短 期 可 以 抑 制 城 乡 收 入 差 距,但 在 长期则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13]。此外,城镇化对城乡收
新型城镇化之路,就是要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实现 大中小城市、乡 镇、新 型 农 村 社 区 的 协 调 发 展 与 互 促 共
大,人均收入差距最高曾达 3.3倍以上,若考虑到社会 距的因素,也包含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丁焕峰等
保险、就业机会、福利补贴等隐性收入,则实际收入差距 只会有过 之 而 无 不 及[1]。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过 大 严 重 扭 曲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分析了城乡劳动力流动、资本投 资等不同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12] 韦朕韬等认
1 机理分析
城镇化是 一 个 复 杂 系 统,涵 盖 经 济、社 会、人 口、制 度等多方面要素。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高度依赖劳动 力、资本、土地 等 生 产 要 素 红 利 来 推 动 城 镇 外 延 式 扩 张 的特征。因此,可将其概括为一个人口和资本要素向城
J.Y.Lin等认为,政府为了追求城镇化速度而过度扶持 镇流动和聚集、土 地 由 农 村 所 有 转 变 为 城 镇 所 有 的 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问题研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城乡发展问题涉及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农村发展、城市扩张、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本文将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探讨。
一、城乡差距的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首先是产业结构差异。
传统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而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却在城市中快速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使得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是城乡差距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发展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是农民就业问题。
农民的生计主要依靠农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业劳动力面临着就业困境。
其次是农业现代化的滞后。
传统的粗放式农业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对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三、城市扩张的挑战城市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新建的城市区域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不仅增加了土地资源的压力,还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城市扩张还导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使城市的交通、住房、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四、资源利用的问题城乡发展问题还涉及到资源利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农村和周边地区的资源进行大量引进。
这导致了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外流,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城市也面临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良性循环是城乡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经济学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实现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其中以“贫富分化日益突出”最为严峻。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连续多年超过0.4的警戒位,财富分配也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
国家统计局指出,就城乡差距看,2003年以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持续保持在3.2倍左右[1]。
城乡收入差距要是长期处在这样一个高位将使爆发社会动乱和政治动荡的潜在可能性增大。
国家为了促使社会安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浙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然而在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十五”期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就由2000年的2.18:1扩大到2005年的2.44:1。
1978年以来,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阶段性波动特点,每一时期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的影响。
在浙江省内部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又表现为地区性,受到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浙东北的经济远比浙西北发达,收入差距远远低于浙西北。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些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重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潜在危害,那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将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当然,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若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对全国来说也是相当有参考意义的。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近年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依然热情不减,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素材。
本人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结合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加上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对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比农村居民高出约三倍。
这种明显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影响到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深入探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其形成机制;
2.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职业因素、教育因素、地理因素等方面的因素;
3.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各个方面因素是否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寻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4.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等。
其中,实证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城乡居民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包括:
1.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机制的探究和解析;
2.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的提炼和分析;
3.针对城乡收入差距所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总之,本研究将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究,为政府和学者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以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调查研究——以杭州千岛湖地区城乡为例
大的直接后 果 就是导 致社会 冲 突和对抗 的发生 。所 以 ,缩小 城乡 收入差距 对稳定 社会 安全 具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的协 调发展 .
目前 农村 虽然 已经 包含 了多种 产业 ,但种植农
( )缩 小城 乡收入 差 距有 利 于 国 民经济 经 济 二 国 民经 济保持稳 定增 长 ,就必须 缓解生 产供 给
续快 速 发展 ,综 合 国力显 著 增强 ,人 民生活 水 平不
缩 小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是 社 会 主 义 国家 的根 本 要 求 。社 会 主 义 的本 质 要 求 我们 逐 步 消 除 两极 分 化 , 最 终实 现共 同富裕 。城 乡贫 富差 距导 致城 乡经 济 收
入 两极 分化 。城 市居 民人 数不 多 ,但 占有 大量 生产
产 和收入 差距 越来 越 大 的 同时 ,城乡之 间形 成 深刻
断提高 ,由于我 国人 口多、底子薄 ,自然条件差异 大 ,发 展很 不平 衡 ;同时 ,由于改革 开 放 的不 断深
入 ,经 济结 构 、经济 利益 、收入 分 配机 制 的不 断调 整 ,收 入差距 也 在不 断拉 大 ,特 别是 城 乡收 入差 距
【 键 词 】 乡收入 差距 ; 会稳定 ;提 高农 民收入 ;财政 支持 关 城 社 【 者简 介 】 作 潘卫星、徐火 ,浙江财经学院硕 士研 究生 ;项兴娟 ,浙江财经学院 东方学院。 亘
随着 经 济 的快速 增 长 ,我 国 的贫 富 差距 也在 不 断扩 大 。据 亚洲 开发 银行 估 算 ,当前 我 国的基尼 系 数 已达 No4 ,超 过 国 际公认 的警 戒 线 。贫 富 差 距 . 7 问题 已经 变得 越来 越严 峻 ,并 对 我 国社会 主义 建 设 产生不 利 影 响 。城 乡居 民收入 差距 过 大 的矛盾 尤 为 突 出。城 乡居 民收入差 距 对整 体居 民收人 差距 的贡
案例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课题研究报告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课题负责单位: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负责人:洪玉张兴华课题组成员:张祖民张申龙李吾增葛小娥内容提要: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农村居民在较高的收入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元增加到2000年的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特别是最近4年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应该看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也存在着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农户收入不稳定甚至年度间时有减收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在收入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和结构分析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情况198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0年达到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不包括直辖市;回顾20年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快速增长的“六五”时期;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搞好粮食生产和农业多种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涉足非农产业,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六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2、暂时调整的“七五”时期;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阶段性波动,收入水平增速明显放慢,5年间,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递增只有%;3、稳定增长的“八五”、“九五”时期;“八五”时期前三年,由于全省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浙江农村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农村居民收入在较高的起,但从1997年以后,收入增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比;,收入增长具有共性;后10,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图1 1990-200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图(元)24681012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1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波动在逐步地减小,1990-1993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差为个百分点,而1994-1997年增长速度差仅为个百分点,说明了浙江农村居民进入了稳步增长期;从收入结构看主要有以下特点:1、劳务收入成为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在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进入90年代,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于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来源于劳务收入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为浙江农村居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见表1;表1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构成表单位:元、%从历史数据和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90年代以前,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1990;90年代后,随着对收入增长的推动力减弱,1999年的%表明对总收入增,平均每年下,成为浙江农村%上升到%,平均每年上升年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60-40-20020406080100120140从上图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对收入增;2,家庭经营二、1990年农村居增长幅度,4;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从上图可以看出,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与农业产业收入的走势相反,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农业产业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下,该项收入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如1996-2000年农业产业收入从人均元减少到元,而同期的二、三产业收入却从人均元增加到元,抵销了因农业产业减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为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稳定农业收入;在“九五”以前农业收入稳步增长,对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如1990年,该项收入人均为元,占全部收入比重为%,最高的1996年收入为元,比重为%;在“八五”末期和“九五”初期,农业产品开始过剩,价格下跌,出现“卖难”现象,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农业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农业产业收入人均为元,其后逐年下降,1997-1999年分别为元、元和元,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和%;从2000年开始,为稳定农业产业收入,减缓其下滑趋势,浙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2000年农村居民从农业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元,比上年同期下降%,减幅明显趋缓;部分地区从效益农业中获得了较多的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德清县积极发展“水精灵”青虾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据测算,2000年该县农民从效益农业中增加收入人均近1000元,占当年纯收入20%;三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置及其特点1、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从200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看,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上海、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已超过第四位广东省将近600元;由于上海、北京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少,与他们可比性不大,实际上浙江已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农民收入首位;2、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在高基数之上的稳步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多数省市区农民收入增长在2%左右;北京、天津、浙江、山西和新疆收入增长速度在5%以上;我省增速居北京、新疆之后列第三;北京市作为首都、直辖市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GDP增长达11%和浙江持平,而新疆属于恢复性增长,因为前年该省农民收入是下降的;全国有6个省区农民收入下降,分别是东北三省、陕西、宁夏和广西;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区则保持了较快增长,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农民收入增速靠前;由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省农民纯收入为2150元,增长%,增速比全国低近1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划定的12个省区市农民收入为1615元,是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72%,增长%;3、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质量较高;近几年来,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由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来推动;2000年浙江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为元,比全国平均元高出元,非农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为%,高出个百分点;浙江比上年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长%高出个百分点,从增加的绝对额来看,浙江人均增加元,是全国平均增加元的倍;上述数据表明,浙江收入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处于较高的产业层次,质量优于全国;不仅如此,浙江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就业,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增加收入;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的持续稳定增长是通过平均数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平均数掩盖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以及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等问题;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动态发展资料与静态截面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深入剖析;为此我们利用200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进行重新分组作为截面资料,结合前几年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对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利用2001年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数据,对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状况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以下,个人收入差距不明显;进入1985年以后,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85年基尼系数为,1990年上升到,1995年再次出现加速上升势头,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上升为,1999年高达,成为改革开放20年来个人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0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基尼系数降至,但仍是第三个高差距年;2、“两极”差距悬殊;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五等份分组情况来看:高收入阶层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上升,低收入阶层则下降,差距悬殊;1980年,最低收入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份额为%,最高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为%,两极差距为倍;1990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下降至%,而最高收入20%农户所占的份额上升%,两极差距扩大为倍;1997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进一步降至%,比1996年又下降了1 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比1996年又上升了个百分点,两极差距进一步扩大到倍;在1999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仅为元,而最高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则高达元,两者差距高达倍,2000年收入最低的20%农户收入所占收入的份额为%,比1999年的%上升个百分点;相应地,收入最高的20%农户收入所占份额为%,比1999年的%下降个百分点;最高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之比也由1999年的:1降至2000年的:1;虽然2000年“两极”差距有所缩小,但这几年的总体情况仍表明农村贫富“两极”差距在继续扩大,高收入农户占农村社会财富的份额在上升,而低收入农户则相对贫困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区位因素、劳动力素质、资产存量等,但上述因素往往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户经营结构调整引起的收入结构调整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失去了商机,造成产品价值不能实现;二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下降,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收入农户;三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业经营户收入下降;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通常把浙江分成三个经济地带;即浙东北、浙中、浙西南经济地带;前几年在分析浙江经济地带时把浙东北划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浙中则是个私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而浙西南则划入主要以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经济区域;从目前的情况,浙中个私企业发展模式已逐步外扩至浙东北地区,所不同的是浙东北地区毗邻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农村企业体制逐步呈现多元化,两大都市的经济辐射更为广泛、强烈;浙西南虽然个私企业发展也较快,但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和其他两个区域相比;1995-2000年,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3056元增加到4959元,增长%,浙中地区由2915元增加到4144元,增长%,浙西南地区由2197元增加到3033元,增长%;三个地区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1扩大到2000年的::1;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我们通过分析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的高低来描述浙江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见表2;表2 2000年浙江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1、浙东北劳务收入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两个经济地带;以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为主体部分的浙东北地区2000年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占纯收入比重达%,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其他两个经济地带高出将近20个百分点;该地带即是历史上所称江南鱼米之乡,也是新中国乡镇企业最早发展地区;进入“九五”时期,通过企业的改制,科技的进步,该地区仍保持浙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浙东北地区仅劳务收入一项收入就已超过了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额;从该地区劳务收入构成看,从本地企业得到的劳务收入占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而外出打工收入仅占全部劳务收入的%,在全省三个经济地带中是最低的,这也印证了浙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普遍在本地就业的传统;2、浙中、浙西南劳务收入仍偏低;这两个经济地带2000年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和%,绝对水平也偏低,尤其是浙西南地区,劳务收入只有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一般认为该地区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但数据显示看,这项收入也不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高,外出劳动力往往打一些粗工或间断性打工有关;据对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大塘头村调查,该村总人口1103人,2000年外出打工人数接近300人,但一般只是到衢州市内干一些粗重活和零活,而且季节性很强,平均每人全年打工收入仅1000元左右,摊到全村人口上,人均打工收入只有272元;3、浙中地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大;这与该地区家庭个私企业较为发达的表象是相符的;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达元,占纯收入比重为%,接近劳务收入的比重,比全省平均高个百分点;浙中地区劳务收入中的外出打工收入比重也高于其他两地区,这与该地区县与县之间劳动力频繁流动所带来的收益有关;如全国着名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城,在义乌小商品城中经商的人中30%以上是邻近的东阳市人;乐清、永嘉、瑞安等个私发达的县市都吸收了大量邻近欠发展县市农村劳动力,因而总体上提高了浙中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劳务收入;三部分农户减收问题在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增长的态势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1999年有%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2001年上半年有%的家庭现金收入是下降,这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平均幅度是%,其中下降30%以上的占%;在收入下降户中,工资性收入下降%,家庭二三产业收入下降%,出售农林牧渔业收入下降%,家庭非经营性收入下降%;农户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他们有自己的承包田,但我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以外的非农产业,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这种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收入来源很不稳定;从农业产业上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户获得农产品出售收益也不一定是每年同一时间;从非经营性看,收入来源主要是入股分红、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收入、亲友赠送收入,这些收入更具不确定性;三、浙江农村居民增收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一增收前景展望如上所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超过三分之二;这表明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之所以还称他们为农民,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高说明他们的收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农民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形式了,而更主要的是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展望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前景,就不能仅仅从农村本身来分析农民增收问题,更应该放到浙江经济发展大环境中来探讨;以下我们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四大部分来展开一些讨论;1、劳务收入;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劳务收入概念也就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来自各种劳务性的收入达到元,占全部纯收入的%,尚不足50%;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市2000年这项收入已占全部收入的%,绝对额达4310元,该项收入就超过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全部纯收入;因而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着眼点还是主要应该放在劳务收入增长上;只有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农村居民总收入水平才可能稳步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从1995年超千元到2000年超双千元只用了 5年时间见表3;从1996年到2000年劳务收入平均年递增%;以此速度测算,到“十五”期末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一项将达3200元以上;表3 不同年份浙江劳务收入水平及占纯收入比重2、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两部分;首先来看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从80年代初开始到“八五”末期和“九五”初,家庭经营农业指农林牧渔产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至1996年达到峰值元,比1985年增长了倍;从1996年开始农业收入逐年下降,其中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减少%和%见表4;表4 1985-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单位:元分析农业收入的增加和减少,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的涨落,如果说90年代以前农业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那么90年代以后农业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依靠农产品价格的提高;1996年农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因为当年物价指数的奇高,当然也包含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而“九五”时期后几年农业收入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回落;近几年浙江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较为明显的是粮食面积大幅减下来了,经济作物面积却没有同比例增加;200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总产量万吨;分别比1995年减少万亩和万吨;今年浙江以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更使浙江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预计200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有万亩,比去年减少万亩;粮食面积的大幅减少,势必影响农业收入;虽然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由于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下降不明显,但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增收效应;其他牧业、渔业生产由于受到外省生猪、家禽的冲击和渔用柴油的涨价等因素的影响,从近期看,很难能够有较明显的增收;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GDP中农业份额必将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也将继续下降,这几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也印证了这一点;至于农业收入的绝对额,可能还会有反复,但已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预计2002年和2003年会有所增长,以后可能仍将减少;在测算农业收入中,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随着我省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基数将会逐年减少,因而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农业人口基数的减少,人均农业收入会增加;综合上述因素,我们测算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从农业产业所得收入在1100元左右;其次是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该项收入和劳务收入一样是我省农村居民增收的主动力;1997-1999年该项收入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接近50%,这主要得益于这三年浙江家庭个私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浙江诸暨市的调查表明的一样,该市非农企业达到万个,基本上是家庭企业,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不到5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个私小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卓有成效;但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在一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能够取得成功;浙江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不到四分之一;我们认为这一比例是比较合适的;浙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浙东北集体企业多,浙中个私企业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要求全省各地“家家机器响,户户推销忙”;从成本角度考虑,一家一户的非农产业经营模式必然增加成本;今后这种家庭企业必然要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走向联合,以期产生更大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增收效应不会无限扩大;极有可能经过一段时期,该项收入贡献率会降低,而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收入贡献率继续提高;3、财产性收入;主要指金融资产所有者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作为回报所得的收入;随着浙江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这项收入中的利息、股息将稳步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土地征用补偿有可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一点从2001年数据中就可反映出来;2001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倍;但土地征用补偿这类收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几年浙江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家征用土地大量增加,广大城市郊区和城镇边沿的农村居民从经济上受益较多;这种情况可能会延续5-10年,因此总体上今后几年内浙江农村居民会因此受益;4、转移性收入;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带回、亲友赠送、各种救济金、救灾款等;这项收入约占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左右;由于我省外出从业人员较多,不少人常年在外经商,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而寄带回的收入也比较稳定和可靠;其他如救济金、救灾款等年际间虽有变化,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是很大,因而不作具体分析;综合农村居民收入四个方面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十五”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将会延续“九五”以来的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基本保持稳定或微幅增长,非农产业仍将维持3-4年的繁荣局面,之后该项收入份额将下降;财产性收入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转移性收入低速增长;预计,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5500-5600元之间;二对策建议1、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2000年最低收入20%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只有全省平均的%;这部分农户主要分布在浙西、浙南一些县内,如青田、缙云、文成、泰顺、景宁、永嘉、衢州部分县市,也有部分农户虽所处地区总体经济状况良好,但由于各种因素如疾病、文化程度低、受灾等致贫;对于浙江这样的富省存在这些较为贫困的农户,省委、省政府已经对此高度重视,并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百乡扶贫计划”;从农民增收角度讲,这是真正抓到点子上;只有最低收入层次以及次低收入层次的农民收入上去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全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2、关注年度间减收农户;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年与年之间同一农户收入差距较大;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减少,这本不足为奇;但如果收入减少农户比例过大,就不得不引起重视;如今年上半年我省有%的农户现金收入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由于总体上农民收入是增加的,说明其他%的农户必然是增收的,这样一增一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特别是纯农户的问题更加严重,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农是一种挑战;由于我省生产的粮食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外来高品质粮食会给我省的地产粮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粮农的收益,农民虽然已经可以自由选择不种粮食了,但对于种什么能赚钱缺乏把握,相当部分仍会选择种粮食;贫富“两极”差距的过分扩大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其他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如农副产品价格还没有走出周期波动的圈子,效益农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给农民增加收入还是个未知数,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大、成本高,今年效益农业中的优质农副产品很可能成为明年的过剩产品,产生新的“卖难”,给农户造成新的损失;。
中国城市化的城乡差距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
中国城市化的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中国城市化的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资源、资本和就业机会的集中,城市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首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流入,使得城市蓬勃发展。
其次,城市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这些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再次,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更高,而农村居民则面临就业机会有限和收入低下的问题。
二、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首先,土地制度改革不完善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逐渐稀缺,而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流转和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这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现代化。
其次,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
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较为集中,而农村则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教育水平低下和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乡差距缩小的路径与措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农地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应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和土地产权制度,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与集约化经营。
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农药的使用。
此外,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龙港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浙江省龙港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发布时间:2021-11-29T03:14:46.57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2期作者:陈熙洲[导读]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陈熙洲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0级MPA研究生,上海市200000摘要: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这一阶段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特大镇在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管理责权不对等、财权事权不匹配、人员配置不均衡等现实困境。
本文以浙江省龙港市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龙港撤镇设市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浙江龙港;新型城镇化;史密斯模型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浙江龙港于1983年10月建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龙港在全国率先推进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民营经济发展“三大改革”;九十年代以来,又相继推进小城市培育、强镇扩权等系列改革。
通过这些改革,龙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改革过程中放权的反复性以及镇级建制的束缚,龙港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央、地方各级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年12月,龙港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其任务是探索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
在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后,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龙港成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在我国改革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1],将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长期重大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龙港的“镇改市”改革,对全国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洪 明 蔡 健摘要:浙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全省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方向、重点及重大策略,新型城市化将突出“统筹、集约、和谐、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特征。
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是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作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镇体系新型城市化浙江省1 浙江省城市化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城市化获得了较快发展。
1978-2005年,浙江省城镇人口增加221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84%,大大快于同期总人口年均0.80%的增长速度;同期城市化水平提高了41.5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5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与全国多数省市相比,浙江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其一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迅猛发展,成为浙江城市化的一大突破口;其二是工业、商贸、城镇三位一体,与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如义乌的“商贸兴市”、路桥的“兴贸建镇”等,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成为浙江许多城镇发展的龙头和启动点;其三是民间推动成为浙江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乡镇企业和农民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并直接参与城镇的建设,以农民城龙港镇最为典型;其四是浙江城镇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和交通干线,初步形成了环杭州湾城市连绵区的雏形、温台沿海城市发展带、浙赣铁路沿线城市发展轴。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功能开始增强。
据统计,2000-2004年各级城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从2726.09万人增加到3035万人,增加就业机会312.3万个;1996-2004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1309.07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从93.4平方米提高到105.4平方米。
目前,全省县城以上城市以占全省2.55%的土地承载了全省80%强的GDP。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格局。
其中,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备受关注。
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聚集,以及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日益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愈发活跃,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首先,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城镇中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对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工作,不仅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还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
例如,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其工资往往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要高得多。
而且,城镇中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更为优越,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也随之集中。
这种集中效应使得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
这些利润和价值最终会以工资、奖金等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增加他们的收入。
再者,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城镇中,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这些产业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能够为从业者带来丰厚的收入。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附加值较低,收入增长空间有限。
通过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然而,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优质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这可能会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征地过程中,如果补偿机制不完善,农民可能无法获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从而影响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浙江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浙江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浙江省是中国开放的排头兵之一,也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浙江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旨在全面了解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研方法和范围本调研报告采用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范围主要涵盖浙江省各级政府、城市和农村地区,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
二、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情况1.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浙江省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等途径,有效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2.市场一体化取得突破。
浙江省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市场的统一化。
3.城乡基础设施有力支撑。
浙江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大力发展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1.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虽然浙江省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仍存在部分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
2.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尽管浙江省进行了农村土地制度,但存在土地流转难、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不够等问题。
3.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
由于城市发展的优先性,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浙江省应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2.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浙江省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宣传力度,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
3.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浙江省各级政府应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推进。
4.加强人才培养。
浙江省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推动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持。
五、结论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浙江省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并加强人才培养。
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36No.2 Apr.2021第36卷第2期2021年4月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杨春明,韦思成,刘家林(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分析城乡收入比与城镇化率,检验1983-2019年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机制,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符合“倒U 型”规律。
建议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乡村经济,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规律DOI:10.3969/j.issn.1674-5035.2021.02.003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21)02-0013-05一、我国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我国城镇化现状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
城镇化的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城镇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城镇化进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1949~1957年的初始阶段、1958-1978年的波动阶段、1978-1991年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发展速度稳步提高。
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到84843万人,城镇化率60.6%,但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着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地域性差异明显等问题。
我国城镇化率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收稿日期:2021-01-08作者简介:杨春明(1973-),女,安徽怀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限购令政策对合肥市住房市场价格影响研究”(编号:SK2019A0665)、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面向SSGF的工程总承包商选择研究”(编号:SK2019A0641)的部分成果.图1我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图2是我国1983-2019年的城乡收入比。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基于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等地的调研
运 用典 型抽 样 和 随 机 抽 样 相 结 合 的方 的基 础 ,也为 其它 区域提 供 了可借 鉴的
法 ,对 浙 江 四地 的 城 乡 居 民 进 行 了 实 地 调 查 , 试 图 了 解 浙 江 省 目前 城 乡 居 民 收
数 正在逐 年攀升 ,最 近几年 更是接 近 0 .
的 额 外 支 出 , 这 些 余 出 的 资 金 投 入 到 农
【 关键 词】
。
_ j
。
收 入 差 距 ; 城 乡居 民 ; 贫 富 差 距
一
、
引 言
本 次调 查 采用 问卷 与访 谈 的形工 的劳 动成果 ,为 距 非 常 大 , 同 时 也 有 近 1 4的 居 民 认 为 农 村 居 民进 城 工 作 提 供 法 律 保 障 是 农 村 差 距 较 大 。 因 此 , 有 超 过 六 成 的 居 民 认 居 民 收 入 提 高 的 另 一 因 素 。 这 为 城 乡 居 为 当前 城乡居 民收入 差距 过大 ,成 为 了 民 收 入 水 平 差 距 进 一 步 缩 小 提 供 了坚 实 主 流 声 音 。 数 据 如 表 2所 示 : 我 们 知 道 ,近 年 来 , 我 国 的 基 尼 系
示 ,0 年我 国城 乡居 民收入 比为 3 3 : 9 . 3
MOD R U I E S 坝 代 商 业 E NB S N S
倍 数 。 因 此 ,这 也 充 分 暴 露 我 国 日前 择 “ 场 经 济 体 制 ” 和 “ 农 村 财 政 支 体 却 不 得 不 接 收 不 够 完 善 的 社 会 保 障 , 市 对
平 差 距一 直是 公众 关注 的 热点 话题 。
本 文 在 对 衢 州 、 水 、 宁 波 、 兴 的 丽 绍 实 地 调 查 基 础 上 ,通 过 ssI . ps 5 0对 O
新型城镇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经济增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经济增
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赵莎莎;张东辉;张伟
【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8(032)012
【摘要】文章结合新型城镇化特征,聚焦民生短板问题,利用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城镇化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其门槛效应不显著;民生财政支出以及具体项目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当经济增长水平超过单一门槛值时,民生财政总支出以及教育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程度得到显著减弱;交通运输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转向显著缩小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转向缩小效应.
【总页数】8页(P78-85)
【作者】赵莎莎;张东辉;张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F126
【相关文献】
1.民生财政支出、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基于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 刘欢
2.民生财政支出、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基于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 刘欢;
3.江苏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STR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杨林香;杭许辉;
4.江苏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STR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杨林香;杭许辉
5.财政支出、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李慧平;席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三 、 江 省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变 动 的 影 响 因 素 浙 分 析
现 阶 段 我 国 经 济 的 最 主 要 的 特 征 就 是 转 型 与 发 展 。 对 于 城 乡 居 民 年 收 入 差 距 形 成 的 原 因 , 部 分 的 学 者 都 是 从 城 大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 籍 制 度 、 市 工 业 化 水 平 等 方 面 进 行 研 户 城 究 。本 文 将 综 合 考 虑 居 民收 入 差 距 的 各 类 影 响 因 素 , 分 析 来 影 响 浙 江 省 城 乡 居 民 收 人 差 距 变 动 主要 因素 , 城 乡居 民收 入相 对差 ( 以 y)作 为 因 变 量 , 选 择 的影响 因素如下 : 1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 括 二 元 结 构 系 数 ( 第 一 产 业 产 . 包 X )、 值 占 GD 的 比 重 ( )、 镇 人 口 占 总 人 E 比 重 ( )和 第 P X。 城 l X。
一
、
引 言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国 民 经 济 持 续 快 速 发 展 , 乡 居 民 中 城 收入水平 不断 提高 , 国 的城 乡 居 民收 入 差 距 在过 去 的 3 我 0
差 距 呈 现 不 断 扩 大 趋 势 的 同 时 , 不 同 阶段 其 扩 大 的 速 度 不 在 同 。从 整 个 考 察 期 来 看 (9 5 2 0 ) 绝 对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的 18- 0 7 , 平 均 速 度 为 1 . 6 , 别 从 1 8 1 9 8 2 分 9 5 9 3年 、 9 4 19 19— 98 年 、9 9 2 0 1 9 0 7年 来 看 , 扩 大 速 度 为 2 . 7 、 O O % 、 其 7 2 1 . 2 l . O 。 这 说 明 在 18 1 9 3 9 9 5 9 3年 期 间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绝 对 差距迅 速扩 大 , 在 19— 19 而 9 4 9 8年 间 其 扩 大 的 速 度 有 所 减 缓 , 19-20 到 9 9 0 7年 期 间 又 表 现 为 加 速 扩 大 趋 势 。 总 之 , 浙 江省城 乡居 民收入 绝对差 在遵循 总体 不断扩 大的趋 势 , 其扩 大 的速 度 有 表 现 出 阶 段 性 的 不 同 特 征 , 表 1 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逐渐引发人们关注。
2014年浙江省城乡收入比是2.11,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是与其他东部沿海的省市相比,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而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会更大。
因此,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浙江;城镇化;城乡收入;对策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In 2014, the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2.11, although it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Howeve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as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f the urban residents Services, security system, the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be greate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es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promot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countermeasures1引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己经提升到2015年的56.1%,己经迈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地改善。
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市群体系,令城市群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我国在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6年国务院正抓紧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方案,将重点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和体制机制创新保障。
但是,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已经成为收入差距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收入差距涉及分配的公平问题,如果分配不公现象一直发展下去,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己经逐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思路及方法在论文分析过程中,将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查阅与选题相关的文献,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并对浙江省相关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处理,对浙江省自1978年以来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2) 规范分析法:本文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浙江省的现状,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进行理论上的描述分析,并通过理论的描述构建理论模型和理论假设。
(3) 实证分析方法:通过使用计量的OLS回归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
1.3研究的创新之处我国在十八大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但是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逐渐引发人们关注。
2014年浙江省城乡收入比是2.11,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是与其他东部沿海的省市相比,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
根据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图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 1.6。
因此,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创新性的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些建议。
1.4国内外的研究收入水平的不平等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被政府视为解决三农问题与城乡二元对立问题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成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能否缩小城乡差距,理论界虽然对此有了相当多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结论。
如果城乡收入差距会随城镇化进程或经济的发展自动得到解决,我们则不用过分担忧,反之,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自刘易斯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理论后,拉尼斯和费景汉相继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城镇化理论:刘—拉—费模型。
该模型系统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城乡收入逐渐趋于平等,二元经济最终转化为一元经济的基本原理。
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批判,如徐祥临认为“刘易斯拐点”是个伪概念,正是在刘易斯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才导致了严重的城乡差距;雷海章(1994)也提出“刘易斯陷阱”的概念,认为刘易斯理论忽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劳动力的盲目转移会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从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
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认为收入差距会随经济的发展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趋势。
另有部分国外学者从金融、信贷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认为政府的城市化偏向政策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针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陆铭、陈钊(2004),曹裕、陈晓红等(2010)分别采用1987-2001年、1987-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得出了城市化有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结论;而程开明、李金昌(2007)利用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进行计量研究的结果发现,城市化与城市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王子敏(2011)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认为除了本地区的城市化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外,其他省份的城市化进程也会对本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间接影响;刘田(2013)分别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模式;周少甫(2010)等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得出城镇化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存在0.27与0.456两个门槛值,只有当城镇化水平高于0.456 时,城镇化才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李尚甫(2012)等的研究表明,如果以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同向的,如果以中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是反向的;丁志国(2011)等利用2000-2009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其结果取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政策路径选择。
1.5 相关文献综述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
一是刘易斯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化对城乡差距具有缩小作用。
潘文轩、曹裕、贺建清等得出城镇化在短期和长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是城镇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谢云得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三是城镇化短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缩小直至消除差距。
吴先华发现城镇化长期通过影响市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短期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
四是符想花研究表明:时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正相关,横截面数据,各地区差距与城镇化负相关。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Lewis于1955 年提出了两部门剩余劳动模型,认为收入差距现象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逐渐上升(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其后,经历短暂的稳定,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剩余劳动力短缺)收入差距继而下降;20 世纪70年代Robinson 根据Lewis 二元经济结构利用严格数学推导说明倒“U”型曲线是经济发展准则;Gustafsson 等利用样板数据对中国农村间的收入差距进行了评估,将数据分为中、东、西部进行比较来评估收入差距,表明农村收入差距先逐渐扩大,在未来有望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