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77c6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3.png)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9d584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3.png)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讨论探究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
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
3. “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温故而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示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一是修己。
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
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
修己不能只是一时一事,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学过的知识,求取新知识。
在生活中要做到“三省”,才能不断进步。
三、拓展延伸1.文中有不少我们沿用至今的成语,你能找出来吗?明确: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人行,必有我师2.出自本课的名言警句类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吗?示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12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ed082c0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5.png)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
2.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
2.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杨绛先生对《论语》的评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课题。
新知探究一、重点词语【活动内容】对本课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归纳、对比的方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每一章分别讲了哪方面的内容?请对其进行归类。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之间交流。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概括,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内容】第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活动内容】第二章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何理解“三省吾身”?【活动内容】第三章中孔子为什么自述其一生中每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他意在说明什么?【活动内容】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活动内容】第五章阐述了孔子对于“学”和“思”的认识,这两者是什么关系?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借鉴意义?【活动内容】第六章和第八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两章又有什么不同?【活动内容】第七章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你对“兴趣”的作用有何看法?请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
【活动内容】第九章在鼓励我们向他人学习的同时,要“择其善者”,还要“(择)其不善者”。
如何理解“择”?【活动内容】第十章中孔子将逝去的时光比作河里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劝人们珍惜时间。
你认为还能把流逝的时间比作什么?【活动内容】第十一章强调“志”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志”的理解。
【活动内容】有人说,第十二章的内容指出了提升修养的具体方法。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4798d8856a561252d36f94.png)
《论语》十二章课型:文言文精读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
(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庄严、高大。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668c1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f.png)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孔子的思想,了解其对于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其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论语十二章的核心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量和分析。
2. 教学难点:匡助学生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十二章相关内容的教材或者课件。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课前作业:要求学生预习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并准备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论语十二章的概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十二章的背景和内容,重点解释其中涉及的关键概念,如仁、义、礼等,匡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概念的初步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就所选内容进行思量和探讨,匡助他们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4. 教师讲解与示范(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学生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分享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思量和感悟。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者进行补充说明。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量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对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有更深入的思量。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1b04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03.png)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带来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132f826bec0975f465e26c.png)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主备人: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
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48d1f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f.png)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大家带来的是《<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4d0bef7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f.png)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能正确阅读,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背诵课文。
3. 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任务:任务一拜礼孔圣任务二圣人言何(拜读朋友圈)任务三读懂文意任务四归类整理文言知识任务五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任务六反躬自省,铭心悟道任务五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要求: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新课讲解】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一则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段解】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第二章: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待学过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段解】这一章讲的是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德才兼备"。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070359db5acfa1c7aa00ccf4.png)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随心所欲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学生分析:
如学习要谦虚,学习要“学”与“思”相结合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分析后三章之间的关系
2、归纳成语、格言
3、分析文章主题
4、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5、联系今天生活,分析文章语句
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分析如下问题:
浏览课文,分析理解并回答:
例如: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会由任何人的意志而加快或减慢,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并分析: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分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生在文章中找到: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doc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e8d42bce87101f69f319581.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归纳、总结“孝” 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孝” 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四、教学过程导入定主题──聚焦式阅读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任务一: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力《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则学《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预设: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都强调了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点拨认识到:孝要从小做起。
归纳小结:孝──很重要,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
从小要做到。
思考: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学生出声诵读语句,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7846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8.png)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内涵。
2.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翻译了全文,下课前尝试了背诵课文,下面我们“随机抽查”背课文。
(老师可以利用点名功能随机选择学生,被点名的学生按课文顺序依次背诵课文原文。
这样可以有趣味地检查背诵结果,同时复习课文内容。
)过渡:看来同学们课下都下功夫背诵课文了,老师很欣慰。
那么分类作业完成得如何呢?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说一说,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你是如何给《〈论语〉十二章》分类的,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预设:1.分类(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理由(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明确强调了学习是需要按时复习的,显而易见,其中的“时习之”就是谈论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样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给我们指明了学习方法。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becbebb561252d380eb6ed3.png)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语文常识(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 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 阅读: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 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 ,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08:《论语》十二章(2课时)(教师版)doc
![08:《论语》十二章(2课时)(教师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ee3134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5.png)
08:《论语》十二章教案(2课时)一、课标解读:本课为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二、重难点解读:教学重点: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及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作家作品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了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f79b4f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c.png)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
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
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索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解读“持身以礼、以恕〞的观点,思索它们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
2.难点是“恕〞字的解读和“持身以恕〞的观点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本节课我们连续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
二、学习任务分析承当的单元任务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方?﹤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分,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课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索和争论他们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翻译句子第七章: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解: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顽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行以不志向远大,意志顽强,由于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将“仁以为己任〞这句话的语序做了调整,根据“以仁为己任〞的挨次进行的翻译。
请大家留意一下。
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注解:1.篑:盛土的竹筐。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胜利。
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填平凹地。
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变/成山了,假如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填平凹地,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假如断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b2ad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6.png)
1. 教材:《论语》十二章,新人教版。
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译文,儒家思想简介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对一些生僻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其次,对儒家思想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仁、礼、义等,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再次,学生可能在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关系方面感到挑战;最后,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翻译和表达方面遇到困难。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互动白板,展示思维导图、知识点总结等,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论语》和儒家思想的优质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 创新拓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与《论语》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歌、散文、绘画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同时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 讨论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论语》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展开讨论。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老师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名句解释:对学生的名句解释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对文言文词汇理解不准确、解释不清晰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语文常识(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
(板书标题)(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
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提示:(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
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要点】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注释: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注释: ①日,每天。
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为,替。
④信:诚信。
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为政》)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学习方法)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堪:忍受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六、课时作业复习、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第二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
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要点】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 (《雍也》)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 (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述而》)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学习态度)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子罕》)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为一军。
②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
”(《子张》)注释:①笃(dǔ):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习方法?哪几句是讲学习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要点】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