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宏观经济层面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如今逐渐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
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加强。
三、产业发展层面1.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转型升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影响。
2.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如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将影响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就业和收入分配1.就业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如何保持就业率稳定并提高就业质量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收入分配不均中国收入差距较大,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五、社会文化建设1.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
2.社会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人们的思想活动也产生了复杂、多变的特点,由此引发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这个概念源于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是用来表示一种社会结构向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转换和变迁。
它阐释了社会结构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深刻的变革和调整,这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在信息纷繁复杂,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呈现出复杂、反复、多变的特点。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制度与利益关系上的矛盾非常容易集中于观念领域”。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如何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遇到的问题中国的社会转型虽起始于鸦片战争时期,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才有所缓慢发展,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现代化发展中,社会转型都处于极度缓慢的发展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革才有了显著的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才逐步发展起来。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矛盾和冲突。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机制不健全,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导致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引发了诚信危机、心理失衡、缺乏社会归属感使得人们无所适从。
于是,诸如李婷案、范跑跑事件、小学校园砍杀事件等各种匪夷所思的案件频频发生。
这些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滑坡事件,表明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科学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而科学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1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中心和总纲。
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
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
2 署名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
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有时为进行文献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电话号码、e-mail等信息。
用小4号宋体3 摘要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主要内容包括: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
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
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中文摘要200字左右,中文名称的“内容摘要”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其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
英文“内容提要”项目名称规定为“Abstract”,用小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居中,其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 字体,标点符号用英文形式。
4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萃取出的、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条目的单词、词组或术语,一般列出3~8个。
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录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key words )。
中文名称的“关键词” 另起一行用小4号黑体加粗,内容用小4号黑体,一般不超过8个词,词间空一格。
英文“关键词” 另起一行,项目名称规定为“Key words”,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 字体加粗,顶格,其内容接“Key words”后空一格,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词间用分号“;”隔开。
当今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今中国形势与政策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当今中国的形势与政策,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走向。
经济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GDP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发展需求的转型升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国政府持续推动着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经济发展等措施,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外贸方面,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坚持开放合作原则。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和国际化。
社会形势与政策中国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
在教育领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着力推进农村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外交形势与政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通过多边机制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并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地区合作组织。
中国是东亚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未来发展走向与政策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成果。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对于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正朝着新的方向迈进,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
例如,研究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探索心理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探索网络心理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
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心理问题。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就是探索网络心理学。
研究网络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注群体心理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在心理上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群体心理问题。
例如,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探讨不同性别、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的心理差异,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和移民群体的心理适应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为社会政策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是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1.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旨在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起、发展、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治理,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它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汇集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只有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和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只有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注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它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
《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论文)》
社会研究方法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一、选题背景在社会研究领域,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讨论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领域占据了主流地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质的研究方法逐渐从人类学和教育学、社会科学、政治学,通信,管理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引进和应用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得到社会研究人员的关注。
与此同时,关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尤其是关于两个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两个如何合并,一直没有停止过辩论。
回顾中国当代社会研究领域的研究历史,不难发现,人们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至70年代,其中有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孟、陈达、李景汉等运用社会调查等定量方法进行社会研究,吴文藻、吴泽林、费孝通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代表张闻天;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现代定量研究方法,并逐步使之成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主流;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初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不断学习和运用西方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再次开始采用更加成熟,系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也可以说,定量研究的方法仍然是国内的社会研究。
虽然定性研究方法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学术界对定性研究方法的需求和应用越来越普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从事社会研究的研究者经常面临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问题。
事实上,作出研究方法正确和适当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研究和实现的目标,研究人员需认识到更高层次的研究方法意义。
二、研究问题由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因此各种社会研究方法与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无论是在各自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还是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面前,初学者可能会眼花缭乱,而难以把握实践的关键。
因此,只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最重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不同的问题回答所有的研究始于研究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题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学院:通信与信息学院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生姓名:无名学号:1302201005指导教师: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2014年 05 月 3 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处理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课题。
我们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对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认识具有飞跃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高唱主旋律,形成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
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表现的挑战等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Fate of Socialism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China characteristic theory.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deal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reality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culture, contemporary topic is 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ur part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ached a new height of history, has a leap in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inging the melody, form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Facing the East 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ulti value performance challeng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construc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引言今天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竞争,而且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国如果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无从获得国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会降低中国的国际拓展力和影响力。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_论文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论文摘要: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深入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格局和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研究一、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早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就已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又结合本国国情有所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接受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但到了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我们党的领导层开始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的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从而转向了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以苏联为借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和理论等历史性文件中。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探讨提要:在我国计划生育逐渐取得成效的背景下,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
而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其正常运行逐渐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但是,在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人们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城镇的养老保障制度因此而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实际运行情况,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现状基础上,探讨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方式。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一〕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劳动力减少。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人口的数量因此不断减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XX 年的时候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在9.7亿左右,但是这个数据将会在2050年的时候变成8.7亿。
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的拐点在20XX年,因为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9.98亿左右。
但是在20XX年之后,这一数据将会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将在2055年的时候降低至7.1亿。
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30年的时候,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锐减,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会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这样就会因用工短缺而导致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企业的经营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较多首先,我国将逐渐进入“人口冬天〞。
我国对老年人的划分以60岁为界限,而随着我国60岁老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现象将会不断加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XX年的时候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为1.85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7%,并且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而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在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将会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在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赡养和医疗等都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史论文
我的社会史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社会史论文中国近代家庭的特征以及婚姻家庭的变迁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近代家庭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为在近代社会的冲击下婚姻家庭的变迁。
为了阐述这个问题,首先阐述晚清之前的中国传统家庭特征。
在此之前,有必要了解宗法的含义。
“宗”是同族之主,是同姓之内的祖先的代表,以其有功或有德于同姓,后代的人就尊其为“祖”或“宗”。
“族”是总称凡与血缘有关的人,强调的是亲疏关系;“宗”是同族中奉一人为主,其余的人都必须遵从,强调的是主从关系。
这种区别主从关系的“宗”,世代相传,有一定法则,即所谓“宗法”。
晚清之前的家庭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家长制家庭和夫权制婚姻制度则一直是中国宗法制社会的基础,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极其稳定的因素并延续数千年之久。
在这数千年之久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家庭特征基本没有变化:1,父与子的关系(父系传承和父权统制)父亲在家庭中“君临一切”,掌握着治家的权力。
对于子女如对待财产一样,认为是其所有物,必须接受父亲的支配,不承认子女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的经济地位。
家庭中所崇拜的祖先,由父系上推,在父系传承的原则下,女婿和出嫁的女儿被看作是“外家人”而遭到家庭承传系统的绝对排斥。
这一方面反映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家庭制度中的等级观念。
家庭中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中国历代皇帝的继位都是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进行,这正是中国家庭制度中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的放大。
2,夫与妻的关系(夫权至上和夫妻疏远)中国从汉代起,由于礼教的加强,特别是到宋代理学的兴起,在家庭中妇女的地位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礼记•丧服》:“传曰:夫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白虎通义.嫁娶》:“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以家事,事人者也。
”“在家从父”是受父权的统治;“既嫁从夫”是受夫权的统治。
在这种家庭规范中,妇女只能充当“生孩子的工具”。
研究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101988 社会其它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生活救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获得低保和补贴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城乡残疾人获得生活救助的人数和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占多数,城乡残疾人获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人数有较为显著地增长。
但是,20xx年享受生活和护理补助的城镇残疾人大约是农村残疾人9倍,虽然20xx年享受农村生活和护理补贴残疾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城镇仍旧大约是农村的1.6倍。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8296万(20xx年预计为8500万)残疾人中有6225万人生活在农村,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
城镇与农村残疾人之间在生活救助方面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要想有效的改善我国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应将农村残疾人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二)教育我国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教育救助的力度不断加大。
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基础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
在多项教育中,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较多。
但是残疾人的教育也存在较多问题,根据20xx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得知,仍旧有8.4万适龄儿童未入学,虽然相比于20xx年的12.6万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但相比于正常人而言,义务教育对于残疾人群体还仍未实现;其次,对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均在校人数远远达不到标准的200人的每个班的规定(20xx年均在校人数为57.3人、20xx年均在校人数59.2人)。
(三)就业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援助不断增强,政策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于城镇残疾人而言,在多种就业形势中,个体及其他就业形式人数在城镇新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7%-38%,其次是集中就业形式。
近年来,盲人按摩发展势头较好,保健按摩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为视力障碍者提供了很好的就业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 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 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 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 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 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 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 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3 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 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 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 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思修论文 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与拯救之道
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与拯救之道三十年前,当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有缘踏出国门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往日被骂做帝国主义的国家,竟然经济如此强大,社会道德风尚如此文明。
那时的国人都认为,中国的一切病因都在于落后,只要要把经济搞上去,社会道德水准自然也就提高了。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上去了,可是社会道德不但没好,相反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全社会的趋利化,价值观念的功利主义长期得到鼓励和膨胀,终于从昔日的“道德滑坡”发展到今天的“道德危机”。
在物质主义的大潮中,中国人不自觉地陷入一种“道德危机”:一些人盲目追逐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价值追求,道德失范现象随之出现:人与自我方面,缺乏自觉与自省意识,放弃自我约束与良心叩问,呈现出道德虚无感;人与人方面,冷漠、疏远日益严重,呈现出道德扭曲状态;人与社会方面,在许多层面和领域,诚信与廉耻缺失,责任感与道义感松懈,呈现出道德异化现象。
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老人摔倒无人扶、2岁女孩被碾压而18路人冷漠而过无人理,人情冷漠屡屡出现;考试弄虚作假、“萝卜招聘”,学者论文抄袭,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假象,今天我们活得提心吊胆,活得心烦心累心慌。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是公民内心世界清浊的“分界岭”。
纵观近期发生的那些道德事件和道德悲剧,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坚守这一准则和规范,没有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中国人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又是谁把中国社会道德推到了危机的边缘呢?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在商业文明面前,中国传统道德的衰落具有其必然性。
中国数千年里一直是农业文明,从来就没有经过商业文明的洗礼。
儒家道德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精神结晶,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就是“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秩序,从商者被排在最后。
经济社会学论文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
经济社会学论文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中国的地域差异使得消费者的偏好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地区差异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偏好。
例如,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更喜欢购买厚重保暖的衣物和食品,而在南方地区,人们更注重轻薄透气的衣物和清淡的食品。
此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消费者偏好产生影响。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和高端产品,而在内陆地区,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和价格因素。
二、地区差异背后的原因1. 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尊重,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具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的产品。
而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个性和时尚,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新颖独特的产品。
2.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他们更有能力购买高端产品和奢侈品。
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他们更注重价格因素和实用性。
3. 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差异也会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人们更注重健康和自然,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有机食品和生态产品。
而海滨地区的人们更注重休闲和娱乐,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度假产品和海鲜食品。
三、应对地区差异的挑战地区差异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地区差异的策略:1. 定制化产品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推出定制化的产品。
例如,在北方地区推出保暖性能更好的衣物,而在南方地区推出透气性更好的衣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题目: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日自1994年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以来,中国虽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很大进步,但并没有重大突破。
近年来,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与环境的全面转型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好后发优势,解决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均衡发展,是我们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课题。
1.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节约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工业化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雇凶弑父、室友投毒等案件,令人唏嘘之余,不免深思。
这些事件看似极端和特殊,但在当下社会却具有典型意义,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际关系受到文化的潜在指引,但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又受其所处生存环境特征的影响,即在文化模式的普遍影响下,人们依其对所处环境的理解而做出行为选择,所以人际关系的嬗变折射和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逐渐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步伐,由此带来的社会组织方式、资源占有及分配方式的变迁,使得人们的人际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即由政治化转向经济化,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伦理化转向功利化,由从众化转向个性化,由亲近化转向冷漠化。
1、由政治化转向经济化
改革开放以前,整个社会沿着高度集中的政治化的轨道运行,或按党派、或按出身、或按级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政治化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经济利益成为社会利益的中心,物质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重要或首要的内驱力。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排斥的离心力,近利远义,重钱轻德,失去情感和爱心,变得冷酷和麻木。
2、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供应、销售、分配严格按计划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
际关系。
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
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
3、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
当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使旧有的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交往欲大大增强。
过去那种集中于亲友邻里之间,出于感情心理需要的人际交往逐日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在交往中不断寻找新的朋友,觅得发展的机会。
这样,人们交往机会的增多,交际时间的缩短,交际需求的加大,交际面的拓宽,导致了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大大不如以往那么牢固、稳定,而体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征。
这种人际交往的多元化表面化,一方面可以拓宽人际交往的网络,扩大交友的范围;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在频繁变换交友对象的同时,让人感到人际之间的深入了解趋于困难,甚至感到人和人交往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有时还会因朋友的退出和远离而出现各种有害的不良心态。
4、由伦理化转向功利化
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很注重伦理,君子之交淡如水,重义轻利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现今功利性的社会,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
倘若某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对甲来说只吃亏不受益,那么他一定会退出交往或放斥这种人际关系。
某种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能够得
以维持,那一定是双方都有所获利,而且获利的大小基本均衡,不少人奉行“只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没用的朋友”的交友原则,这种功利主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中感情因素削弱,而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交往日趋增多,功利目的日渐增强,并成为人际交往中无形起作用的重要法则之一。
5、由从众化转向个性化
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信奉互谦互让、互谅互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强化了当代人的主体意识。
因此,人格平等和人格尊重就成为人际交往的又一重要原则,进而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个性化特点。
现代人注重关系平等,相互之间大都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
相互投缘就经常往来,双方感觉较差就中断走动。
人们交往不愿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愿受到较多的限制,听从别人的命令。
相反,交往个性意识增强,希望个性发展能受到对方尊重。
这从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味强调个性自由,只凭个人意志行事、交往,久而久之,很可能削弱纪律,使人际关系松散冷漠,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
6、由亲近化转向冷漠化
如今,相当一部分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小悦悦事件”既让人愤慨,又让人忧虑。
人际关系的冷漠是自私的表现。
随着社会责任的淡漠,人的观念向利益倾斜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个人利益至上。
过去的邻里亲密程度不次于亲戚,而今却很少情感的交流,冷漠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际关系蜕变给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它源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价值观念、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这些不良心态,应当通过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加速文化整合、深化改革、健全法律规章制度、消除各种不良心态的成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人们能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观体系;同时,我们要发展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
引导、推动或促进人际关系的这种变迁或使转型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