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意思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13b4b1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6.png)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大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5561f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d.png)
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翻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北宋名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2b9fa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d.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惠崇(965—1017)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
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7c6e4671fe910ef12df8dc.png)
惠崇春江晚景体裁:诗题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原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此诗为其一,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赏析三:艺术特色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e2ab8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0.png)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注释
![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a1d7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a.png)
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注释惠崇是清代文学大家,也是中国四大著名画家之一,他的诗文作品描绘了自然风景,如《惠崇春江晚景》,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惠崇春江晚景”是惠崇在西湖旅游时贴近自然、拍摄风景的作品,它以极具感染力和抒情性的文字,描绘了春江晚景微妙的景象,与湖面上清晰可见的夕阳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一篇宏观而又细致的春江晚景描写。
下面是该诗的译文和注释:“回望春江晚景,日落湖边金山舞。
洞天山上云雾横,渔歌声里秋潭深。
满目春光空湖游,夕色洞庭待客稀。
轻烟清风随碧浪,碧玉行舟绕湖畔。
”注释:回望:过回望表达出作者对于过去的深刻思念。
春江:作者描绘的是一条春季的江河,春江不仅指流域本身,还暗指春江上漂流的美好景色。
晚景:日落时的景色,由于是春江晚景,作者把晚景与春江结合,更加凸显出春江的美。
日落湖边金山舞:山指的是夕阳,湖边金山舞指夕阳在湖面上舞动,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洞天山上云雾横:天山指的是湖边的山脉,云雾横指天空中绵绵缭绕的云雾,使景色更加美丽。
渔歌声里秋潭深:歌指的是远处湖面上传来的渔夫们唱歌的声音,秋潭深指远处湖面中有深深的秋水。
满目春光空湖游:目春光指的是湖面上洒满的春光,空湖游指作者可以自由的在湖面上漫步,感受春江的美景。
夕色洞庭待客稀:色指的是湖面上满是夕阳的晚景,洞庭指的是洞庭湖,代表了作者静静眺望湖中夕阳的宁静心态。
轻烟清风随碧浪,碧玉行舟绕湖畔:两句描述了作者游船行驶时所看到的景象,碧浪指的是湖面上的波光,碧玉行舟指的是游船在湖面上航行,绕湖畔指的是游船绕着湖的畔边行驶,美不可方物。
总结:《惠崇春江晚景》是惠崇一篇以春江晚景为题材的诗文作品,他用诗词抒发出自己在湖边旅游感受到的春江晚景美景,其中融入了日落金山舞、洞天山上云雾横、渔歌声里秋潭深、夕色洞庭待客稀、轻烟清风随碧浪等等,极具感染力和抒情性,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美景之中。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5409b07b767f5acfa1c7cd50.png)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吗?关于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佚名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与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620f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7.png)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与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先来看诗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它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初春的景象。
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悄然绽放。
这里的“三两枝”用得极妙,它没有具体说桃花数量的多少,而是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稀疏有致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象在那片竹林的背后,或许还有更多的桃花正含苞待放。
这三两枝桃花,不仅点明了季节是春天,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千古名句,也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春天的江水逐渐变暖,而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的居然是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
诗人通过鸭子的感知,巧妙地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
这一句没有直接写春天的温暖,而是从鸭子的行为来侧面烘托,给人一种别出心裁的感受。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心思。
鸭子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它们的自在与欢快,仿佛也在告诉我们春天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季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的目光从江水转移到了岸边。
蒌蒿长满了一地,芦芽刚刚冒出短短的尖头。
这一句描绘了春天大地上万物生长的蓬勃景象。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春天的到来。
满地的蒌蒿和短而嫩的芦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能够闻到春天清新的气息。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基于眼前的春景所展开的想象。
河豚在春天会逆流而上,回到江河中产卵。
诗人想到此时正是河豚即将出现的时候,这一想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容,也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河豚的样子,但却让人对河豚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苏轼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抓住了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春江晚景图。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67fb76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6.png)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原文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拓展资料: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f8104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9.png)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诗中描绘的春江景色,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咱们先来说说这“竹外桃花三两枝”。
想象一下,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之外,几枝桃花悄悄地绽放,粉粉嫩嫩的,就像是害羞的小姑娘。
那三两枝桃花,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给这春天增添了几分俏皮和活泼。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路过一片竹林,突然看到旁边有几株桃花树,那场景简直和诗里描述的一模一样。
微风轻轻拂过,桃花的花瓣飘落下来,有的落在草地上,有的落在池塘里,美极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更是妙不可言。
春天来了,江水逐渐变暖,可谁最先知道呢?是那些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呀!它们欢快地游着,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来啦,水暖啦,快来玩儿呀!”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河。
每到春天,河里的鸭子总是特别欢快,嘎嘎叫个不停。
那时候我就想,它们是不是也知道春天的秘密呢?“蒌蒿满地芦芽短”,满地的蒌蒿和刚刚冒出头的芦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蒌蒿那独特的香气仿佛都能从诗里飘出来,而芦芽短短的、嫩嫩的,让人忍不住想去采一把。
有一次我去郊外踏青,看到田野里到处都是蒌蒿,那绿油油的一片,真让人心情愉悦。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河豚,但却让人联想到河豚在江水中逆流而上的情景。
这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的美。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
苏轼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再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虚实结合。
前面三句是实写,实实在在地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景物。
而最后一句关于河豚的想象,则是虚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而且呀,诗人还特别善于捕捉细节。
比如那三两枝桃花、短短的芦芽,这些细微之处,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12d7b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e.png)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全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早春时节的江边美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
竹林之外,几枝桃花已经悄然绽放。
桃花的数量不多,“三两枝”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早春时节桃花初开的景象,既不显得繁茂,也不显得稀疏,给人以一种含蓄而又自然的美感。
这里的“竹外”二字,不仅点明了桃花的位置,也营造出一种层次感,让画面更加富有立体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是整首诗的名句,也是最具表现力的一句。
春天的江水开始回暖,而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的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诗人通过鸭子对水温的感知,巧妙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这种从动物的感受来描写春天的方式,别具一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
鸭子在水中欢快游动的场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所带来的喜悦。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的目光从江面转向岸边。
蒌蒿长满了地面,芦芽刚刚破土而出,还很短小。
这一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无疑是春天的象征。
满地的蒌蒿和短短的芦芽,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力量。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
在这样美好的早春时节,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时候。
河豚是一种美味的鱼类,通常在春天洄游。
诗人由眼前的春江晚景联想到河豚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添了一丝趣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河豚并非实写,而是诗人基于对春天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产生的想象,使整首诗更具韵味和意境。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优美。
苏轼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将春江晚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早春的江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f49dc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3.png)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翻译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译文: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272caa5a8102d276a22fde.png)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
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诗句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诗句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382ce4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b.png)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诗句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原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赏析
诗的前三句描绘春天的景色,最后一句是诗人看着这幅画联想的事物,整首诗描绘一个令人神往的春天。
诗人由江中写到了河岸,细致的观察竹叶染成绿色,桃花开了,鸭子在水中游泳,无一不显示春天的活力,而最后一句遐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d2a1a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1.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鉴赏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88d0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7.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赏析诗歌翻译:篇一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创作背景篇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鉴赏篇三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721f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0.png)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共有两首,其一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是:“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先来看第一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竹林之外,桃花已经绽放了三两枝。
这简单的几个字,不仅点明了春天的到来,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粉嫩的桃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
桃花的数量不多不少,“三两枝”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既不显得过于稀疏,也不过于繁茂,展现出春天初至时那种含蓄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这首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
春天江水的温度变化,鸭子最先感受到。
这句诗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同时也把春天的气息表现得十分生动。
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对水温的细微变化极其敏感,当它们欢快地游动时,就向人们传递出了春天江水变暖的信息。
这里的“先”字用得极为巧妙,强调了鸭子对春天到来的敏锐感知,也让读者能够从这一细节中感受到春天的悄然来临。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将目光从江水和鸭子转向了岸边。
蒌蒿长满了一地,芦芽刚刚冒出短短的嫩芽。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进一步烘托了春天的气息。
满地的蒌蒿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而短嫩的芦芽则给人以新生和希望之感。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是诗人基于画面的联想。
河豚在春天会逆流而上,回到江河中产卵。
诗人看到眼前的春江晚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即将洄游的河豚,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
整首诗从视觉上的桃花、蒌蒿、芦芽,到触觉上感知到的春江水暖,再到想象中的河豚欲上,全方位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再看第二首诗。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天空中,一对对归鸿似乎想要脱离队伍,它们依依不舍的样子就像那些北归的游子。
这里通过描写归鸿,传达出一种离别的情绪和对故乡的眷恋。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解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908d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7.png)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8ccc1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d.png)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诗歌原文2、作者信息3、诗句翻译4、诗歌意境分析5、艺术手法探讨6、主题思想阐述11 诗歌原文《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1 作者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112 诗句翻译“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正是河豚欲上时”: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12 诗歌意境分析121 自然之景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早春的江边美景。
竹林之外,桃花初绽,三两枝点缀在枝头,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初至。
江水渐暖,鸭子在水中欢快游动,它们敏锐地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蒌蒿满地,芦芽初短,描绘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122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又有动态的画面呈现,如“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静之间,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
123 色彩描绘桃花的粉嫩、竹子的翠绿、江水的碧绿、蒌蒿的嫩绿,这些丰富的色彩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早春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
13 艺术手法探讨131 拟人手法“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赋予鸭子以人的感知能力,说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变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鸭子对水温变化的敏锐感知,也侧面烘托出春天的到来。
132 联想与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由眼前的蒌蒿、芦芽等景物,联想到此时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时节,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
133 以小见大诗人通过描绘竹外的桃花、水中的鸭子、满地的蒌蒿和短芦芽等细微的景象,展现出整个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以小见大,表现了春天的宏大主题。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332ae383d049649b66588c.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
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等都有杰出成就,是古代的一个艺术全才。
他一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过着官吏生活,早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屡次遭到贬(biǎn)斥,历任杭州、黄州等地的地方官,后来被起用,担任京官。
晚年又被贬谪(zhé)到惠州、儋(dān)州等边远地区,死在常州。
他担任徐州官职时,黄河溃堤,他号召并亲自参加抢救,保全了一州人民的生命财产。
在杭州刺史任内,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一百亩叫一顷),并筑堤防,人民叫它“苏堤”。
至今以“苏堤春晓”闻名。
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奔放,想象丰富,不用古人用过的对事物的比拟,用多种形象来比拟事物,象串串明珠,构成了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
《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ù 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ó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
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ú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
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译诗]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
蒌蒿已经遍地芦苇才刚刚吐芽,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
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
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
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演练
1、这首诗描写( 春 )季.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竹 )、 (桃花 )、(江水 )、(鸭 )、( 蒌蒿 )、 (芦芽 )、( 河豚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 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雁等 禽鸟与河湖的水景。“春江晓景”图有两幅, 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1、自由朗读古诗
2、找出第一首古诗中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标上 拼音并组好词。
huì chóng lú
yá
惠
崇芦 芽
惠顾 惠州
崇高 芦苇 豆芽 崇拜
du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竹林 •桃花 •春江
三两枝 水暖
•鸭子
鸭先知
•蒌蒿 •芦芽 •河豚
满地 短 欲上
竹外桃花三两枝
青翠的竹林外边, 伸出两三枝红艳艳 的桃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先知:鸭子 最先知道。 因为鸭子是在 水里游的。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字词解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蒌蒿:草名,叶子可以做艾 的代用品。 芦芽:芦苇嫩芽。
芦芽
字词解释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tún )”,肉味鲜美 ,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 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江水变暖,鸭 子最先知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读了这两句, 你脑海中浮现 了什么样的情 景?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蒌蒿长满地面 ,芦笋长出短 短的嫩芽。
正是河豚欲上时
欲:将要 上:逆江而上
正是河豚将要 沿江而上的时 候。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结构梳理
竹子 桃花 水暖 鸭
惠
生 机
崇
勃
春
江
晚
景
蒌蒿 芦芽 河豚
勃 的 春 景
主题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 早春时节的__春__江__景__色_,作者以其细致、敏 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抒发对早春的__喜__欢__和__赞__美_之情。
小拓展 请写出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草长莺飞 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风习习 •春回大地 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