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维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三维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呢?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0+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
说明文教学中如何恰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说明文教学中如何恰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背景分析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人文性与科学性,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科学浸染,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人格自我完善,培养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强调知识的落实,方法的掌握,那幺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教《绿色蝈蝈》一课时,我从走近作者,品味语句,体会情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二、案例描述《绿色蝈蝈》出自法国着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着《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
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同时描写生动,语言优美。
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这种写作形式在说明文阅读中很少见到,如何在本文中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我认为,唯有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一目标的落实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品读,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语言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作者在在文中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请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幺时候用什幺称呼。
生1:作者称它是“夜晚的艺术家”,是当蝈蝈鸣叫时。
生2:作者称它是“狂热的狩猎者”,是在蝈蝈捕杀蝉的时候。
生3:作者称它是“我笼里的囚”,是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
生4:作者称它是“蝉的屠夫”,是当蝈蝈吃蝉肉时。
师:作者为什幺要变换这些称呼呢?生1:作者不断地变换对蝈蝈称呼是因为不同的情况发生。
师:不同的情况下不能用一种称呼吗?你从这些不同的称呼中感受到了什幺?生2:我感受到在作者眼里,蝈蝈不只有一个称呼,而是在不同情况下不停地变化着自己的身份。
就好像是作者在用充满了感情的目光观察着蝈蝈。
生3:在法布尔眼里,蝈蝈就像是一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就如我,是儿子,也是小组长,是学生,还是好哥们儿。
(学生鼓掌)师:在法布尔眼里,蝈蝈就如一个可爱的人,不断变换着自己的面目,一会儿凶神恶煞地要吃蝉,一会儿可怜楚楚地在笼子里当囚犯,一会儿又如歌唱家在高歌,一会儿又似勇士在追捕猎物。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最重要核心目标之一。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数学教学同时也是高效的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主导知识技能的教学也是主导情感态度价值的教学;有着情境的亲身体验及感悟的数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主导知识技能的教学也是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数学实践的教学,也是情感教育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目标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一、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认识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习得性和渗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活动中的体现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
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
不能苟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高效实现的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是主要教学目标。
本文从我校特色文化出发,立足“幸福教育”的核心要素,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学课程的总目标简单表述为三点:第一,获得“四基”;第二,增强能力;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其中,总目标的第三点“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集中表述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主导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不能脱离“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而单独地传授、空洞地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希望学生喜欢数学,进而喜欢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落实课堂的重视程度以及内涵把握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我校校长高峰提出,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一个连接点与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的20个核心要素中某一个或几个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然后让学生把看到、领会到、体验到的道德或者情感要素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讨论、展开、深化、想象来实现。
“幸福教育”的20个核心要素包括:安全与健康、纪律与秩序、守时观念、爱心与孝心、尊重与礼仪、自主性、责任、毅力、信用、情绪的稳定、宽容与分享、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公正与公平、感恩、交际与合作、劳动观、生命观、挫折力、环保意识、经济观念。
有效把握其中的关键点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就有了抓手。
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临的困境(一)教师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当下的教学虽不再以传授式为主,但依旧有传统教学的影子。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为政治科的教学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大亮点,而如何落实、怎样落实却往往是被我们所忽略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功20%归于智力因素,而80%决定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又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调节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落实其他两个目标有着锦上添花之妙用,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围绕着本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充分尊重、信任、关爱学生。
政治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充分认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重要性,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师生才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思想会更活跃,心灵沟通与交流会更深入。
因此,教育呼唤平等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
我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的“劳动和就业”这一目时,先以谈心交流的方式,请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状况,谈谈对下岗再就业的真实感受。
班上有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生,前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以替人看管自行车谋生,生活特别艰苦。
当这位学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时,许多学生替他担心,害怕他的观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这时,老师却以同情心予以接纳,并对这位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予以理解,然后引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下岗再就业制度”和“国家和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生活”等问题,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与对话,使学生明确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利用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并加以理性引导,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
分析了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习、形成怎样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顿悟的愉悦和创新的欢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化学学科思想。
“知识与技能”目标由于指向明确易于操作而得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由于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而受到教师日益重视;唯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课程标准确定了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而易被忽视。
笔者在对化学青年教师评优课的观摩中,感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于是提出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建议。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上存在偏误有人认为三维目标是独立的3个内容,这样的认识存在偏误。
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媒介,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同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上存在忽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规定有:“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施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宋亦琴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这一课程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用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伴随着音乐大声的诵读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可以说一切水到渠成,根本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去讲解诗歌。
学生不受考试框架的制约,往往会激发更多的灵感,思维的火花因此跳跃,也就更愿意去深入的研读文本,而我们所追求的“功利”目的也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语文课堂的美也在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完全的展现出来了。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作好学生的引路人俗话说“打铁贵在自身硬”,作为语文教师想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就要求自身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正确的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只有我们储备丰富了,才有能力去向学生传授。
例如我们在教李白的诗歌时如果我们本身不了解李白,又如何去使学生真正理解李白的浪漫与豪迈呢?只有我们对李白的生平和他的创作有所了解,并且将他的一些生平逸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通常对这些很感兴趣,也比较愿意去了解),让他们对李白其人有一个大体了解之后,他们才会明白李白诗作中的情感,才能真正明白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与自负;才能真正明白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中的孤寂;才能真正明白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失意时的豪语。
这些情感体验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光靠自身的有限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完整的体验到的,因此只有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情。
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摘要: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着重阐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个实例,达到新课程新德育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的一线教师,整天遨游于题海中,把学生的分数视为自己的命根,一年又一年地教,似乎老师们越来越辛苦,学生学得也越来越辛苦,更让老师失落的是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若问他数学哪些方面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它的都还给老师了。
或者那些不进数学系的的学生还会说:高中的数学课就是为了高考,否则学它有啥用?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一大亮点是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单独提出。
其实数学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在给予我们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着人类的思考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在于数学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而,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使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努力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首先,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态度将会直接感染到学生,作用于学生的内心。
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一、提高自身修养。
浅谈初中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浅谈初中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家一直以“知识与能力”为教学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今天,新课程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渗透,互相交融。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的升华。
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及时地进行激励,培养学生对学习深沉的热爱,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引,优化教学行为,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求。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态度,做出价值选择,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则要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
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情感,明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进行新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9章第2节《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教学时,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很多实际的例子,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教学,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教学设计,激发情感共鸣,积极发展学生的认知教学设计关系着整堂课能否真正让学生喜欢,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课堂的设计时,教师应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应营造一个动情的、想说又能说的、想做也能做的宽松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4节《平移》教学时,优化教学设计如下:1、立足生活感知平移活动一观看:赵老师的生活片段(视频)片段一开窗户,片段二开抽屉,片段三开车,片段四乘坐电梯。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对学习的兴趣、自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
这三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三个目标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精选教育文档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 而思想品德课程更加注重的是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 , 以学生的发展为 中心 ,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其实质就是关注人。
在学习过程中 ,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具有能动性,因此, 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最优化也必须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那么,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度与价值观目标呢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 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 , 关注学生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我们在教学中要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尤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都是教师应关注的对象 , 而关注的实质是尊重与关心 , 教师要把 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 , 当成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自 觉的教学行为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 , 通过师生交往、 生生交 往,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
其次, 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表现。
伴随着学科, 落实情感态 首先,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 每一位学生知识的获得, 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态度及信心这种关注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 声筒。
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 , 对学生的关切 ,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有教育性” ,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 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 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 ,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 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样, 学科知识增长过程的 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当然 , 这也要求教师一 定要加强自身修养 , 不断完善自己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 考得出结论 , 这样会使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被感化 , 本节课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得到落实。
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课程的几个主要概念(一)、新的课程理念是什么?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的涵义是什么?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三)、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
(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特征是什么?1.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创设情境(独立选择、发现问题)探究活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获得发展(掌握方法、建构知识)(五)、教师应该有哪些行为转变?接纳:学会沉默与倾听。
关注:注意学生的需求与问题。
交流:友善的对话与沟通。
帮助:进行澄清与引导。
二、新课程操作的十个焦点现象1.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
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3.责任分担与同伴合作。
4.课堂秩序与课堂活跃。
5.课时任务与情况分离。
6.言多人少与言少人多。
7.课前预习与课后阅读。
8.学习容量与学习质量。
9.日常教学与公开观摩。
10.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
三、新课程涉及的十个热点问题1.注重以人为本。
2.教师角色行为。
3.学生学习方式。
4.把握三维目标。
5.多元智能理论。
6.建构主义观点。
7.范例教学思想。
8.课堂教学评价。
9.加强科学普及一。
10、人文精神塑造。
四、什么是三维目标(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1、知识与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课堂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叫做分科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三维目标”三方面的有机整合。
只有这样才能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向,就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方方面面。
作为教师,我们是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
我们只有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观念才会转变,角色才会转换,方法才会更新。
最基础的做法是:认真落实每堂课中的“三维目标”,并使之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深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侧重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三维目标中除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外,更关注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方法和积累经验。
同时更关注其人格的健全,强调个性发展。
知识与技能,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不仅包括分科课程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各种能力。
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应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过程与方法,并不单纯指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获取知识的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与自己有利的、系统的技巧。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与过程,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学生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才能算是合格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民族。
否则,就会出现高分低能、观点不明确、是非不辨、大局不分的“废品”。
同时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要深钻教材,准确确立每堂课的“三维目标”。
每堂课的内容不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也不同。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指什么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有何影响科学素养与传统科学教育目标一个区别是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而科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而知识与技能则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来获取。
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能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人的发展,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人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1) 您认为“告诉学生”和“引导学生”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您在进行定义教学时,是如何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答:“告诉学生”是指:按照“概念-法则(定理)-应用”的程序设置。
实际这上构成了“预备知识-基本定理-基本理论的应用”的单元教学结构形式。
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在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在台下拼命的记,下课以后离开笔记本,什么都不记得。
(2)您是怎么样检查学生理解概念所达到的程度?答:一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是否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3)“(0)的倒数是什么”,您认为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您从学生的反应中,了解到了什么?您认为回答(0)的倒数是(0)的同学有哪些困惑?您会如何处理并做出恰当的引导呢?答:“0”的倒数是什么”,我认为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逐个的举数字来回答,另一种是回答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谈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谈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论文摘要:在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进行培养;在数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中进行培养;在数学的思考和问题的学习中进行培养;在教师的言行引导下进行培养;在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上进行培养。
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论文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一、问题的提出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优先目标。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述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
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本文概述《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即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三维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接下来,文章详细阐述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评价方式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深入探讨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实践策略,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解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指导原则。
这三个维度不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育的基础,它涉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基础学习成果,包括记忆、理解和应用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它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新课标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现状对策
新课标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与对策摘要:构建和谐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要。
通过三年的课堂实践,我们主要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做了调查。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目前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课堂解决措施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既包括认知互动,也包括感情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教学基于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缺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课后的师生活动情感交流更是流于形式。
一、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1.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与技能,而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构建“和谐化学课堂”的实践研究问卷调查中,我们对23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67.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谈得较少;有37.3%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教师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和教师课讲得好;而有28.2%的学生是对化学学科感兴趣和化学学科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喜欢上化学课;有34.5%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关心和与教师交流没有隔阂。
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作用非常明显,而现实教师在实践中,迫于应试需要,重认知互动,而轻情感交流。
实践中的课堂教学互动自然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吸取知识为中心和目标,教师的职能囿于“传道、授业、解惑”。
这种偏重知识,轻视情感交流严重影响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实现。
2.课后反思中只考虑教师教学的得失,而轻视学生的感受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困惑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的现象。
另外,有的教师为落实情感目标而过于突出“情感”,显得特别生硬,“形式痕迹”太重;有的教师则根本没有注意到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仍沿用传统的教法使用新教材,生怕给学生知识少了,学生不能应对考试,有的甚至将老教材的内容又搬回来,教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从课改实验区的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具有一定难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了前两个方面就弱化了另一方面,而关注了后两个方面又弱化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反思的问题。
理论解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活动中的体现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
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
不能苟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
习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们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把握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从改变学习方式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设计好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