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高程基面及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使用的平均海水面是以什么水面数据作为起点

中国使用的平均海水面是以什么水面数据作为起点

中国使用的平均海水面是以什么水面数据作为起点中国使用的平均海水面是以黄海水面数据作为中国高程的起算零点。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换算: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 (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吴淞高程基准-1.717 (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废黄河零点高程-0.19 (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大沽零点高程-1.163 (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渤海高程+3.048 (米)平均海面是指某地一定时期内每小时海面高度的算术平均值,又称平均海水面。

是大地测量和海道测量中的高程起算面,又称零面或基准面。

平均海面的变化同天文、气象、海水密度、基本环流结构以及地理条件等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平均海面及其变化情况,可为海洋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如地球形状)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相对于其他海域来说,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小,水流流速较缓慢,水面相对平稳。

所以统一用黄海作为水平基准。

严格的来说,从全球整体看:“海平面也不是平面”。

地球的表面是曲面,海水受地心引力影响依附在地表,因此地球上的海“平”面也是曲面。

水准基面,通常理论上采用大地水准面,它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实际上确定水准基面则是取验潮站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

其高度系利用人工水尺和验潮仪长期观测而得。

按观测的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和多年平均海平面。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由于潮汐存在波长为19年的周期变化,所以高程基准应采用19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

其实,1985国家高程基准就是这么计算来的。

具体计算方法是:根据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计算时取19年的资料为一组, 滑动步长为1年,得到10 组以19年为一个周期的平均海面, 取均值得到的结果作为黄海平均海水面,然后再推算出水准原点的高程。

高程表示地面点到基准面的距离,用来确定地面点的高低。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俗称海平面)的铅垂距离,成为该店的绝对高程,也称海拔。

不过由于海水受到潮汐,风浪等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平面,它的高低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且不同地区的海水面高低也不一样。

为此我国在青岛大港设立了验潮站,长期记录和观测黄海海水面得高低变化,取其平均值作为我国大地水准面的位置,并在青岛观象山上建立了水准原点(绝对高程的起算点)。

我国的黄海高程系就是根据地面点到此水准原点的距离建立的。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港口水利工程高程、水位关系转换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56黄海高程基准:+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标高/绝对标高/高度/建筑标高/结构标高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建筑标高: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差别在于装修,通常情况下,施工放线会在结构高度上作出而不是装修高度,一些地区经常忽略掉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差别。

以上的量单位只能是米(m)高度,值具体的、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只能为正或者0,不能为负数,单位是毫米(mm)在生产建设和手工计算习惯意识里,标高;是在建筑房屋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一般都是建筑第一层地面是0点,在建筑方线时以这一平面为基点,向下或向上算高度!高程;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港口水利工程高程、水位关系转换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56黄海高程基准:+0.000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标高/绝对标高/高度/建筑标高/结构标高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建筑标高: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差别在于装修,通常情况下,施工放线会在结构高度上作出而不是装修高度,一些地区经常忽略掉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差别。

以上的量单位只能是米(m)高度,值具体的、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只能为正或者0,不能为负数,单位是毫米(mm)在生产建设和手工计算习惯意识里,标高;是在建筑房屋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一般都是建筑第一层地面是0点,在建筑方线时以这一平面为基点,向下或向上算高度!高程;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港口水利工程高程、水位关系转换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56黄海高程基准:+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标高/绝对标高/高度/建筑标高/结构标高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建筑标高: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差别在于装修,通常情况下,施工放线会在结构高度上作出而不是装修高度,一些地区经常忽略掉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差别。

以上的量单位只能是米(m)高度,值具体的、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只能为正或者0,不能为负数,单位是毫米(mm)在生产建设和手工计算习惯意识里,标高;是在建筑房屋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一般都是建筑第一层地面是0点,在建筑方线时以这一平面为基点,向下或向上算高度!高程;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我国沿海高程基面及相互关系

我国沿海高程基面及相互关系

我国沿海高程基面及相互关系在海洋测绘中,高程和水深的起算面称为高程/深度基准面。

我国沿海常用的高程/深度基准面包括:黄海平均海水面、理论深度基准面、潮高基准面和当地筑港零点,各基面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一、基本概念⒈黄海平均海水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测量高程,一般都要规定一个标准的起算面。

通常取某一永久性验潮站的平均海水面作为这个标准的基准面。

平均海水面是指某验潮站多年的每小时潮位观测记录的平均值。

分日平均海面、月平均海面和多年平均海面。

从资料分析可知: 同一验潮站的平均海面,具有以一年为周期的较有规则的变化,而它的年变化则与天文要素有关。

天文要素是以18.6年为周期而变化的,所以要得到精确的多年平均海面,最好取19年的平均海面的平均值。

我国在1957年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程基准面很不统一。

1957年起,采用“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中国国土地物高度的高度零点”。

它是根据青岛大港第一码头验潮站1950~1956年逐时观测的潮位平均值而计算的“位置”,位于该验潮井水尺零点以上239厘米处,命名为“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

至1985年,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这个“位置”作了上升29毫米,据此订正,产生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这是我国高程的统一基准。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验潮站内一间特殊的房屋,青岛市大港一号码头西端验潮站室内有一直径1m、深10m的验潮井,有三个直径分别为60cm的进水管与大海相通。

实践表明:黄海地区多年平均海面,与青岛的黄海平均海面是基本一致的,而在渤海、东海、南海地区均有差异,其中渤海在-2~3cm之间,东海海区在20~26cm之间,南海海区在31~37cm之间。

⒉理论深度基准面平均海平面是确定陆域地物高度的起算面。

但对于计算海域深度来说,由于潮位升降,海面大约有一半时间低于平均海平面,因此,如果以平均海平面作为深度起算面,则海图上所标水深实际上约有一半时间没有那么深。

我国高程系统大全

我国高程系统大全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

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

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

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

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

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

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

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

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

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

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

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广州高程=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6)大连零点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

我国各种高程系之间的换算及应用_徐雷诺

我国各种高程系之间的换算及应用_徐雷诺

一、高程及基面的概念1、高程高程(标高)指的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

简称高程。

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假定水准基面的距离,称假定高程。

“高程”是测绘用词,通俗的理解,高程其实就是海拔高度。

在测量学中,高程的定义是某地表点在地球引力方向至平均海水面的高度,也就是重心所在地球引力线的高度。

因此,地球表面上每个点高程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高程是确定地面点位置的一个要素。

高程测量的方法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高三维定位等,水准测量是精密测定高程的主要方法。

水准测量是利用能提供水平视线的仪器(水准仪),测定地面点间的高差进而推算高程的一种方法。

世界各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主要有两类:正高系统和正常高系统,其所对应的高程名称分别为海拔高和近似海拔高,统称为高程。

正常高系统和正高系统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由于重力场的影响不同,重力线就会产生一些偏移。

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是正常高系统。

2、基面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

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

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

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青岛、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

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

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

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

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

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

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国家水准网国家水准网(national levelingnetwork)是指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布设和测定高程的水准点所构成的网,又称国家高程控制网。

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地面点高程,也为天文大地网、地形图测绘提供高程控制。

各个高程基准面的关系

各个高程基准面的关系

1985年国家基准面在1956年黄海基准面上面0.03m。

大沽基准面在不同地区有所浮动,具体位置具体查询。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3.“吴凇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

85、黄海、吴淞高程之间的关系及由来

85、黄海、吴淞高程之间的关系及由来

黄海高程系翁克勤2016年7月黄海高程系1,潮汐现象与海平面1.1,潮汐现象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古人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

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图1 月光下的潮汐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tide)一词狭义地理解为海洋潮汐。

日球、月球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与海水的流动,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

图2 潮汐示意图1.2,潮汐类型按照涨落次数和潮高,一般将潮汐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含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日潮)、日潮。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的潮高与后一次高潮的潮高大致相近,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的时间也比较接近,约6小时12分钟。

一年内大约出现705个潮次。

一个太阴日指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50分钟。

在我国渤海、黄海与东海沿岸,一般每日涨落两次,潮高比较接近,称为半日潮。

比如天津大沽、青岛、厦门等。

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经常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出现半日潮的天数相对比较少。

比如在广西北部湾沿岸的北海港、龙门港,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细分为不规则半日潮与不规则日潮两类。

前者为一月内经常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也有长有短;后者为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又有些日子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我国南海地区多数属于型。

比如海口属于不规则日潮(F = 3.92),一年内全日潮天数约200天,其余约160天出现不规则半日潮,1980年时全年出现518个潮次。

湛江港(F = 0.82 )属于不规则半日潮。

潮汐研究中发现:潮波可以分解成很多半日分潮与日分潮之和,其中最主要的半日分潮为H M2,日分潮为H K1和H O1。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精)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精)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 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3.“吴凇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

我国高程基准换算关系

我国高程基准换算关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1985国家高程基准英文名称:National Vertical Datum 1985定义: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由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 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

其水准原点起算高程为72.260m。

我国常见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废黄河零点高程-0.19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大沽零点高程-1.163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渤海高程+3.048 (米)国家85高程基准由来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 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 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56年9月4日,国务院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首次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简称“黄海基面”,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各种高程系统间的关系

各种高程系统间的关系

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56黄海高程基准:+0.000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二、常用高程系统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

(1) 波罗的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基面关系及基面简介

基面关系及基面简介

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长办吴淞零点
扬中 高程基准面采用吴淞零点,当地各基面的关系见下图:
85 国家高程基准面 56 黄海平均海面 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吴淞零点
0.029m 0.75m 1.92m
宁波 高程基准面采用吴淞零点,当地各基面的关系见下图:
85 国家高程基准面
吴淞零点
1.87m
嘉兴 高程基准面采用吴淞零点,当地各基面的关系见下图: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1985 国家高程系+ 4.26(米)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 大连零点 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 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 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 3.765 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 1959 年以前在中 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 1959 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 改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 3.790 米 废黄河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 11 月 11 日下午 5 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 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 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 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 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 点。 各地吴淞高程与黄海高程的关系是: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 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 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 年)巡工司根 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 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 年)在该站观测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沿海高程基面及相互关系
在海洋测绘中,高程和水深的起算面称为高程/深度基准面。

我国沿海常用的高程/深度基准面包括:黄海平均海水面、理论深度基准面、潮高基准面和当地筑港零点,各基面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一、基本概念
⒈黄海平均海水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测量高程,一般都要规定一个标准的起算面。

通常取某一永久性验潮站的平均海水面作为这个标准的基准面。

平均海水面是指某验潮站多年的每小时潮位观测记录的平均值。

分日平均海面、月平均海面和多年平均海面。

从资料分析可知: 同一验潮站的平均海面,具有以一年为周期的较有规则的变化,而它的年变化则与天文要素有关。

天文要素是以18.6年为周期而变化的,所以要得到精确的多年平均海面,最好取19年的平均海面的平均值。

我国在1957年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程基准面很不统一。

1957年起,采用“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中国国土地物高度的高度零点”。

它是根据青岛大港第一码头验潮站1950~1956年逐时观测的潮位平均值而计算的“位置”,位于该验潮井水尺零点以上239厘米处,命名为“1956年黄
海平均海水面”。

至1985年,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这个“位置”作了上升29毫米,据此订正,产生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这是我国高程的统一基准。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验潮站内一间特殊的房屋,青岛市大港一号码头西端验潮站室内有一直径1m、深10m的验潮井,有三个直径分别为60cm的进水管与大海相通。

实践表明:黄海地区多年平均海面,与青岛的黄海平均海面是基本一致的,而在渤海、东海、南海地区均有差异,其中渤海在-2~3cm之间,东海海区在20~26cm之间,南海海区在31~37cm之间。

⒉理论深度基准面
平均海平面是确定陆域地物高度的起算面。

但对于计算海域深度来说,由于潮位升降,海面大约有一半时间低于平均海平面,因此,如果以平均海平面作为深度起算面,则海图上所标水深实际上约有一半时间没有那么深。

为了保证航海安全,海图所标图载深度,不是从平均海平面计算,而是从海图深度基准面或理论深度基准面起算的,关于海图深度基准面的确定标准各国不同。

我国在1956年以前, 用过“略最低低潮面”、“平均大潮低潮面”、“实际最低潮面”等。

1956年以后, 采用“理沦深度基准面”,即理论上潮汐
可能达到的最低潮面,是通过理论计算而得的。

在美国等少数国家,由于验潮站历史累积资料记录周期长,多采用实际最低潮面作为海图图载深度起算面。

按我国习惯做法,深度基准面对历时潮位的保证率为98%以上,只有在个别大潮汛期间的深度,才可能小于海图的图载深度。

⒊潮高基准面
潮汐表上所预报的潮位,也有一个起算面,叫潮高基准面,通常与海图“深度基准面”是一致的。

某地某时潮高加当地海图水深,便可得到该地某时实际水深。

但是,目前有些港口的海图“深度基准面”,与潮汐表中的“潮高基准面”不尽一致,使用时要订正,与港口的区域范围大小不无关系,一般而言,港口口门处与港湾湾底的潮高基准面会有差距。

求水深,可采用下式:
某地某时实际水深=当地海图上刊出水深+该时潮高+(当地海图深度基准面-潮高基准面)。

还有一些港口, 用当地习惯基准面(如水尺零点), 与潮汐表上采用的“潮高基准面”也不尽一致, 使用潮汐表时要加一个订正值,了解水尺零点与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之间的差常数,具体需要向有关部门核实后方可使用,千万马虎不得。

⒋当地筑港零点
当在相邻地区已经建有港口时,由于这些港口历史上已经规定了一个零点,而且一些历史资料,都以这个零点为基准,所以常把它称为当地筑港零点,通常是当地验潮站的潮高起算面(水尺零点),但有时两者之间也有差别。

综上,在某地区进行港口和海洋测绘前,必须弄清几个基准面的关系,必须将各种标高换算到同一基准面上。

各基面关系见下图。

二、1957年前设立的基准面
我国在1957年启用了“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统一高程基准面,在此之前,我国港口和海洋测绘中, 曾用过的当地筑港零点包括:大连零点、大沽零点、青岛零假、废黄河零点、吴淞零点、坎门零点、罗星塔零点、珠江零点和榆林零点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筑港零点为大沽零点和吴淞零点。

早期的筑港零点,沿海岸自北向南比较著名的有:
大连零点:1905年9月,日俄战争刚刚结束,日本海军水路部在旅顺港设立验潮站,此后又于大连港建立验潮站,在一号码头埋没水准基点,其高程定为3.765m。

大沽零点:是1902年(光绪28年)由英国海军兵舰“赖伯勒”号的船长斯麦士在侵略天津大沽港期间,为测量大沽浅滩,经过16天潮汐观测,以大潮平均最低潮位作为起算面。

废黄河零点:是江淮水利测量局为建设和开发长江和淮河地区水利工程,聘请一个美国人在1912年11月11日下午5时,以废黄河口低水位为基准面,确定高程基准零点。

吴淞零点:1860年上海海关巡工司,在上海黄浦江西岸张华滨设置吴淞信号站,竖立水尺和信号杆悬挂水准标球。

1883年初,又在水尺旁埋设一普通水准标石作为基准标石。

高程为当时测得的最低水位以上5.182m(17英尺)。

经过1871年至1900年长期实测,确定经当时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水位作为水尺零点,此点在平均最低水位以下0.49m,当初称为吴淞海关零点,后正式定名为吴淞零点(W.H.z)。

罗星塔零点:1860年,英国人在福州马尾镇对岸长乐县营前设立海关,建造码头。

通过验潮,在离码头台阶1m处的岩石斜坡处刻一标志,作为高程零点,称为“罗星塔零点”。

珠江零点:珠江高程基准是1908年(光绪34年)两广督练公所参谋处建立的,以广州粤海关前珠江的验潮水尺测得
的平均潮位为基准面,水准基点为海关正门基石。

海南岛的高程,由于几何水准自大陆跨越琼州海峡存在着困难,迄今采用另一个高程基准面,即榆林平均海水面,它是根据榆林港安游码头验潮站1956~1959资料而订正的。

各港口和海洋测绘中原有基准面与黄海平均海水面关系见下表1。

三、我国部分港口各基面的水位关系
⒈北方海区
⑴丹东港大东沟(港区):测图时所用的高程系为大连港
筑港零点。

⑵大连港:图时所用的高程系为大连港筑港零点,它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图为:
⑷营口:四道沟理论深度基准面与其他基准面关系如下:
⑸芷锚湾港:当地零点,与黄海高程系的关系图如下:
⑹秦皇岛港:秦皇岛港验潮零点,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⑺天津新港:天津新港深度基准面,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⑻龙口港:龙口零点,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⑼烟台港:烟台港零点,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⑽石岛港:石岛当地零点,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⑾青岛港:大港零点,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⑿石臼港:石臼港深度其准面,与其它基准面关系如下:
⒉华东和华南海区
各主要港口旧有基准而与1957年黄海平均海水面的关系见下表2。

四、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
1957年我国确定的“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是在当时客观条件下所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对于统一全国高程基准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验潮资料的积累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这主要归结于青岛验潮站7年的验潮资料,潮汐数据观测时间较短,不能消除长周期潮汐变化的影响,计算的海面不大稳定。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根据分工,总参测绘局在国家海洋局、海军航保部、
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承担了对我国沿海主要验潮站的资料搜集和调查,收集了自1950年以来29年的观测资料。

同时以青岛海洋大学陈宗镛教授的课题组,对青岛验潮站及1952~1979年的潮位数据进行净化和统计分析,又结合联测全国292条一等水准线路,19931个水准点,100个闭合环的测量新成果和几十个验潮站约800万的原始潮汐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采用5种公式进行计算比较,结果用陈宗镛教授提出的低通数值滤波公式,计算了青岛站日、月、年平均海面,以19年为周期,滑动步长为1年的l0组平均海面的平均值。

通过联测确定原点高程为72.260mm,两者相差0.029m,由此得到的结果被称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并采用地转水准联测方案,将其成果联测到海南岛。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报国务院批准,国家测绘局于1987年5月26日正式公布实施。

沿海主要港口水准点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之差见表3。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根据国防、经济、科研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内外对海洋潮汐理论、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深入,组织国内众多的生产、科研部门参与重新论证50年代的“1956黄海高程系”的可靠性,从而建立了全新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且不科学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