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
何军 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5.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论语》:“子绝四: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不做绝对化判断, 不固执己见,没有自私之心。
《礼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茅庐之中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之计 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 韩非子认为 • 上君,能“尽人之智”;
• 中君,能“尽人之力”; • 下君,能“尽己之能”。
• 天官冢宰享有生杀大权 •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
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 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 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 《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官计”,记
录一种叫“司会”的官职,负责官府的 审计,建立起完备的廉政监察制度。
• 好的管理者,不在于他本人的才智要比一
般人高明,而在于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 • 因此,韩非子主张治吏而不治民,实行分 权而治。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5.如何揽权保权用权
领导个人权威的建立: 《孙子兵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非智不足以料 敌应变,非信不足以训人率下,非仁不足以附众抚士,非勇不足以决谋 合战,非严不足以服强齐众。然则,专注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 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
富民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 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 则害,失其众则败。
——姜子牙《六韬*守土篇》
• 道德教化
•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国
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 曰廉,四曰耻。”
• 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指出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
• 何谓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司 马 光 指 出 : “ 才 者 德 之 资 也 , 德 者 才 之 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 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 人。”(《资治通鉴》)古代许多政治家主 张亲君子,远小人。因为“自古以来,国之 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 《周易·系辞下》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即聪明的人对领导者不谄媚, 对下级要尊重,不轻侮。
•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进一步分析:“君子与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 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交友的标准是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而后 者仅仅为了共同的利益,
•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
纪·先己》) ,必先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才 能战胜外界的挑战。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 要。·任贤》)李世民这句名言为领导者发现自 身之不足,加强素质修养。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
策正确,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 引《太公金匾》)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 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 公》)讲的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决策实施的手 段,物质基础和政策制度等。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 鸣》)讲的是借鉴其他组织经验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
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
诸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堪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
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
国外的许多大学师生和企业家们都把《孙子兵法》作为管理著作来研读。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唯民是保”等思想至今仍为管理者们所运用。
管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曾经辅佐齐桓公40年,政绩卓著,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
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变”的发展与创新精神、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的选贤标准等许多管理思想,无不透射出永恒的智慧之光。
从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实践和古代名家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的、无尽的宝库,不仅成为滋养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智慧之源,而且也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开发和利用。
我们有责任发掘、利用他,并为他的发展做贡献。
历代中国领导思想总结表
历代中国领导思想总结表历代中国领导思想总结: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古国,历经了不同的朝代和领导人的统治。
这些统治者都有着独特的领导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历代中国领导思想进行总结。
古代思想家孔子强调的“仁爱”理念被奉为圣人之道,他主张通过道德行为的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代思想家李斯强调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与统治者的绝对权力。
他认为通过制定严明的法律来管理社会,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力巩固。
随着秦朝的灭亡,大汉帝国的崛起,儒家思想重新得到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提出 "天地万物各以其类分之" ,在形而上的基础上论证人的生活方式。
而六朝时期的刘勰以礼执政为思想主旨使社会官僚化趋势稍为减轻。
唐代思想家韩愈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重视人才选拔与教育,以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五教之道" ,强调道德教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以培养君臣之间的忠诚与敬业精神。
宋代的考据学派推崇经籍的真伪研究,强调通过对古籍的研究,来找寻国家治理的合理之道。
程颢、程颐为首的程朱理学强调类似唐代的治理方式,着重于道德修养、仁爱之道。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与李贽主张提倡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统治应该以民生为中心,重视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同时明朝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加强集权以提高政府管治效能。
清朝思想的主要表现为"尊儒抑法"的理念,尊崇儒家思想,实行以文官为核心的统治体制。
康熙、乾隆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增强政府的权威与统治能力。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和辗转相合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成功的推翻了旧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国新的政治制度。
毛泽东主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倡导阶级斗争,并注重农村革命的重要性。
虽然在毛泽东时代经历了若干的政治运动,但其主要思想在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不同朝代和学派的思想家对于管理问题有着各自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而后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在这些思想家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家。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约束和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以身作则,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团队。
儒家的管理理念依靠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待人处事的技巧,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管理者应该以柔性管理而非强制约束,让事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帮助他人,减少人为干预,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
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法约束人。
法家的思想受到法治观念的影响,主张利用法律和制度约束管理,以达到秩序和效率。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才能克服人的自私和欺诈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还有墨家的管理观念,墨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强调以才干而非身份衡量个人,注重选拔人才和提拔有为之人。
历史上的管理者也通过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的运用。
例如,一些领导者把重点放在选拔和培养人才上,通过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考核,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素质。
同时,一些领导者注重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奖励和赏罚,提高员工的动力和工作效率。
还有一些领导者善于化解冲突,通过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和意见的矛盾,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思想的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儒家注重道德,但有时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利益的考虑;道家推崇无为而治,但有时面临现实情况时缺乏应对之策;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但过于重视条条框框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源于中国古代深厚集体文化的长承传统,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智慧,从而形成了完整、完善而有效的领导智慧体系。
首先,中国古代智慧之源——仁政,以慈爱之心垂怜同胞,用大度之心迁就不同观点,用
参与式的领导理念,培养在社会中代表大众的公正心;以孝顺、诚信、励勉的态度,带领
社会成员共担社会责任,平衡大众的利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下一代领导人,以实现真正的民心所向、天衣无缝的治理体制。
其次,中国古代礼仪规范之源——艺术统治,以完美的方法融合了思想认知的管理,辩证
地为社会带来集体性的统一标准;以“求同存异”的文化思想,建立起深度的精神交流共融,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权益,以及促进整体的共同发展,使领导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社会资
源来成就民心所向的政策目标。
最后,中国古代经世致用之源——儒家思想,以“仁者爱人”的仁义思想,以道德来培养领
导能力,让法律和道德同时具有教化和尊重的力量;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包容性来看
待不同政见,并以公平正义的目标服务于社会,以此促进社会秩序的改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从仁政、艺术统治和儒家思想中得到的启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领导者实施方正公正的政策,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为今日时代的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故事总结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故事总结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故事总结写1000字。
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领导思想与故事。
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领导者的智慧、勇气与谋略,令人叹为观止。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故事,以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领导能力。
一、做好充分准备古代的领导者们注重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决策。
1.《三国演义》之郭嘉断指故事讲述了刘备与曹操争夺荆州的时候,曹操派遣郭嘉为主帅。
郭嘉看到刘备麾下名将吕蒙,预感到他将是自己的劲敌。
为了避免一意孤行,郭嘉刻意装作疑神疑鬼,故意受到吕蒙的引诱,断指行一次捷径,最终成功避免了吕蒙的伏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要认清自己的弱点,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灵活应变古代的领导者们通常能够根据当前的环境变化,灵活应对,适时调整策略。
2.《史记》之黄石公巧断金钗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南越国的吴王阖闾派使者来勾结吕不韦,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吕不韦非常生气,但是他冷静思考后,将削须弃袍舍去,换上民间服饰,并将使者请到金银铺,上山捧木战鼓。
当使者看到这一幕时,吃了一惊,认为吕不韦势单力孤,决策不可靠,于是主动放弃勾结阴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要善于变换形式,灵活应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善于借势中国古代的领导者们往往能够善于把握机会,借势发展自己的事业。
3.《史记》之韩信借刀杀人战国时期,汉王刘邦非常欣赏韩信的才华,但是他也同时担心韩信成长过快,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于是,刘邦故意给予韩信一次失利的任务,希望借此来报复。
然而,韩信并没有被刘邦的陷害打败,他聪明地与敌人结成联盟,借力打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要善于借势,善于利用外界的资源和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以身作则中国古代的领导者们往往都是以身作则的榜样,以其高尚品质和行为影响他人。
4.《管子》之桓公反腐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桓公非常节俭,身体力行反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凝聚了无数智慧和经验,对今天的管理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管理思想中选取几个典型案例,以期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强调仁者必有政治才能,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爱为核心,领导者应该以仁德来感化和影响人民。
这种以仁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了领导者的品德和修养,提倡以德治国,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品德和修养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做到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效地推动组织的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提出了很多关于战争和领导管理的原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
这个原则强调了对环境和对手的深刻了解,以及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清醒认识。
在现代管理中,这个原则同样适用,管理者需要深入了解市场、竞争对手和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管子》中的管理思想。
《管子》提出了“法度”、“权谋”、“势”的管理原则,强调了管理者需要有明确的法度和规章制度,善于运用权谋和把握势力关系。
这些原则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现代企业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善于运用权谋和把握势力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最后,我们可以提及《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管理原则,主张领导者要有智慧和谋略,善于以柔克刚,善于隐忍和包容。
这种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者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管理者需要具备智慧和包容心,善于以柔克刚,善于隐忍和包容,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对于今天的管理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政”思想中学习领导者的品德和修养,从《孙子兵法》中学习对环境和对手的深刻了解,从《管子》中学习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善于运用权谋,从《道德经》中学习智慧和包容心。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个朝代的领导者通过不同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并探讨其对现代领导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一、仁政思想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思想,即以仁爱为本位,以民众的利益为最高追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实行普遍关爱,致力于促进民众的幸福和发展。
仁政思想不仅体现在忠诚于天地的责任,也呼唤领导者与人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
古代领导者使用的手段包括儒家经典的教育体系,通过德行教育培养人民的忠诚和公德心。
这种以仁政为本的领导思想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他们在履行职责中注重民众的利益,建立互信并与人民保持良好的互动。
二、法治思想法治思想也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法治观念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约束力,领导者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并为人民提供公正和平等的治理。
在古代的法治体系中,法律被视为人民权益的保护伞,领导者要尊重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切实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的领导理论和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领导者要明确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为人民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领导者要遵循法律规定,树立公平正义的形象,并倡导全社会树立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观念。
三、德行思想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中,德行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领导者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与培养,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品德和操守来影响他人,并以此塑造一个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道德的力量在领导中是至关重要的,古代领导者非常重视个人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人民行善、修德,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激励他们追求高尚的品德。
现代领导者要从中汲取经验,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领导思想
“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耕作;
“轩辕氏”做宫室“以避寒暑”,做舟车“以济 不通”;
…… 2021/3/27
CHENLI
4
❖ 中国原始社会的著名领导者的领导思想 主要表现在:
❖ 1、自我牺牲精神
传说:神农氏勇“尝百草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
尽管到了尧舜禹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 但是作为原始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自我 牺牲精神却保留下来了。相传,禹新婚燕尔之 时,犹未忘公共利益。他在新婚两日后便离开 妻子,去领导治水大业。之后还有“禹三过家 门而不入”的传说。
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HENLI
11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 含义: 形成原因:
经 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
政 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兴盛 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2021/3/27
CHENLI
12
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意义:
2021/3/27
CHENLI
5
❖ 2、“劳身焦思”的领导作风
❖ 原始社会的领导者不是享受型的, 而是吃苦型,他们勇于吃苦,善于 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散落着丰富的领导学思想,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
第二,重教化,育人才,惟才是举。
第三,以民为本的朴素民本主义思想。
第四,德治与法制相结合的治国方针。
关键词:传统文化;领导学;思想领导科学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领导学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系统的领导学理论,但是却有很多对于领导学研究的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散见于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著作,比如《论语》、《孙子兵法》、《韩非子》等。
宋代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说明了《论语》的真正作用,它是用来“治天下”的,是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的。
二是历史典籍。
我国的古代历史典籍,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主要讲的是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而其核心是政治史。
政治是什么了就是人对人的管理和领导。
因此古代历史典籍里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实践和理论,这为我们现在研究领导学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而有的历史著作本身就是一部领导学专著,比如《资治通鉴》,其写作初衷就是给帝王将相提供治国的借鉴,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领导学教材。
三是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里面的东西虽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但是却蕴含着劳动人民和文人墨客这一社会群体中的领导智慧。
《封神演义》中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姜子牙,主要讲的是如何教化人民和以德治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诸葛亮和曹操,主要讲的是收揽和使用人才,以及领导的谋略问题;民间传奇中广泛流传的古代四大清官的故事:包拯、海瑞、寇准、况钟,主要讲的是为政清廉等等。
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领导实践和理论,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一直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认为做官要首先做人.在品德上达到一定的修养才有资格当官,在此基础上,提出为政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锻炼人格,完善素质。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想遗产。
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是君主专制下的极权政治、等级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领导思想注重以伦理道德关系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以森严的等级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结构,注重领导权术的研究,提倡“民为邦本”,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缺乏对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的研究。
传统领导思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伦理性、人治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等特点。
纵览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有关领导的思想,具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择其精华简要介绍如下。
一、提倡以民为本儒家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维持长期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
民众是统治的基础,“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就是这种思想的比较形象的表达,君主与民众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君主一旦失去民众的支持,迟早将失去统治地位。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如何看待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提倡重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历史表明,民心向背关乎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政局的治与乱,事业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其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
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2
根据以上关于领导学研究的综述,可以概括 出我国领导学领域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 问题,从而指明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一,新魅力领导理论方兴未艾,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魅力领导理论的出现 标志着西方领导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即 从“监管型”领导向“战略型”领导的转变。 新魅力领导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近年来已被引人我国,并应用于一些实证研 究之中,但是研究的数量还很少。 在借鉴的同时也要看到,新魅力领导理论也 有一些缺陷和不足。
领导方式因环境变化而异,针对具体的 环境采取有效的组织领导方式以及相应的措 施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领 导环境理论之核心。这种理论的主要学派有: 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行为连续体模式、 菲德勒的有效领导权变馍式、豪斯及米切尔 的途径——目标模式、费鲁姆及耶顿的领导 参与模式、阿士里斯和科曼共同创新的领导 生命周期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的领导情景 理论!
3.纵向配对关联理论 该理论由丹瑟鲁提出,其实质黾领导与下级个人之 间的关系各不相同,导致领导风格的差异。也就是 说,关系决定领导风格。 所谓“纵向配对关联”,是指一位领导与一位下级 组成的一对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基本土可分为 河大类:“圈内”的自己人的关系和“圈外”的非 自己人的关系。前者,领导者对下级会给予责任较 重的任务,较多的帮助、支持和信任,较多影响决 策的机会,而下级则报之以超过需要的干劲和贡献, 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双方的行为依靠是这种非 正式的人际交换关系而不是正式岗位职权的运用。 后者,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是一种雇佣性、以接受上 级的正式职权来换取付给的工资福利的交换性关系, 没有密切的私人友谊,但正式的就业合同能够提供 有保障的生活。
如何实现领导学的创新,改变学科建设上的某 种沉寂状态,是当前我国领导学界十分关注 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要实现领导学的创 新,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合理地界定领导学的研究领域。 二是应加强领导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使用。 三是应使领导学研究更贴近领导工作的实际。
为政以德故事
为政以德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为政以德的内涵1.政治道德的重要性2.为政以德的具体要求三、为政以德的故事案例1.尧舜禅让2.大禹治水3.孔子的政治思想四、为政以德的现代意义五、结论正文(篇1)【引言】“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时,领导者应当遵循道德规范,以德治国。
这一理念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为政以德的内涵、故事案例以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对这一政治理念进行深入探讨。
【为政以德的内涵】1.政治道德的重要性政治道德是政治领域的一种道德规范,它关乎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个具有高尚政治道德的领导者,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2.为政以德的具体要求为政以德要求领导者在政治实践中,遵循以下道德准则:(1)公正无私: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仁爱慈悲:对待百姓,要有仁爱之心,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3)谦虚谨慎:为政者应当谦虚谨慎,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以免误国误民。
(4)清正廉洁: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杜绝腐败,以维护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道德风尚。
【为政以德的故事案例】1.尧舜禅让尧舜禅让是中国古代为政以德的典范。
尧年事已高,为了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他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最终推举舜为继任者。
舜在位期间,以德治国,民生改善,国家繁荣。
尧舜禅让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品质。
2.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专家。
他治理洪水,为民除害,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为政以德,身先士卒,最终成功治理水患,造福人民。
3.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政治思想强调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以德治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 统御之术 统御之术, • 1. 在识人上,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提出识人“八征法” 在识人上,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提出识人“八征法” • 2. 在用人上,墨子认为:“奉贤者,政之本也。” 《吕氏春秋》 在用人上,墨子认为: 奉贤者,政之本也。 吕氏春秋》 提出“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管子提出了 失贤人, 提出“得贤人,国无不安 失贤人 国无不危” 用人的德、 用人的德、功、能三项基本标准 • 3. 在制人上,韩非子认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 在制人上,韩非子认为: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 于下”“赏罚二术,君之利器” 孔子认为: 其身正, ”“赏罚二术 于下”“赏罚二术,君之利器”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用兵之策 用兵之策,1.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兵之策 兵以利动 2. 分析态势 3. 先谋后战 • 4. 避实击虚 • 5. 不战而屈人之兵.经营之道 范蠡总结经商的经验,提出了计然 不战而屈人之兵 经营之道,范蠡总结经商的经验, 经营之道 范蠡总结经商的经验 之策。计然之策包括“待乏原则” 积著之理”” ””. 之策。计然之策包括“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 .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
• 1. 在管理哲学上,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管理哲学上, • 2. 在领导方式上,儒家提出“仁政德治”,法家提出 在领导方式上,儒家提出“仁政德治” 法制刑治”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法制刑治”,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 3. 在系统运作上,古人提出许多运筹谋略,并造就大 在系统运作上,古人提出许多运筹谋略, 量传世杰作 • 4. 在钱财管理上,孔子主张“崇俭”。荀况提出:“节 在钱财管理上,孔子主张“崇俭” 荀况提出: 其流,开其源,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其流,开其源,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并形 成一些核算制度 • 5. 在管物上,重视“利器 在管物上,重视“
领导科学东方领导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管理的效果与目标
1
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管理,达到 “无不为”的效果。
2
领导者应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导向,通过“无为而 治”的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高超的管理境界,需要 领导者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04 法家领导思想
CHAPTER
东方领导思想强调领导的道德和精神引领作用,注重通过个人修 养和人格魅力来影响下属;而西方领导思想更注重领导的权力和 制度约束作用,强调通过制度和规范来管理下属。
东方领导思想在决策和解决问题时更注重整体和长远利益,强调 和谐与稳定;而西方领导思想更注重短期效益和创新,强调变革 与竞争。
02 儒家领导思想
领导者要确保组织内部的稳定和秩序,防止混乱和冲突。
尊重传统
在传统文化方面,领导者应尊重历史传统,保持对先人的敬意。
智:智慧与洞察
战略眼光
领导者应有远见卓识,能够制定出符合组织发展 的战略规划。
判断力
在复杂情况下,领导者应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能 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学习与创新
领导者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创新,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环境。
领导科学:东方领导思想
目录
CONTENTS
• 东方领导思想概述 • 儒家领导思想 • 道家领导思想 • 法家领导思想 • 东方领导思想的现代价值
01 东方领导思想概述
CHAPTER
东方领导思想的起源与演变
东方领导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 、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经过数千 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 特色的领导理念和模式。
东方领导思想在个人发展中的价值
01
02
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
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体制,虽然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有所
不同,但也不乏民主性思想的精华。
以下列举一些:
1. 人民至上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强调人民至上,古代围绕这一思想建立起了
许多政治和社会制度。
例如,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以民为中心,保护人民利益;儒家思想中讲究君臣相互
依存,君主必须尊重民意,规避自己的私心。
2. 选贤任能
古代中国的政治机制着重注重选贤任能。
例如,周朝有“三才者”(有才德、廉洁、合拔),被视为合适的官员人选;到了宋代,提出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进行官员任命。
3. 社会阶层的平等
古代中国政治体制注重实现社会阶层平等。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实行“君臣贵贱,不分高下”,旨在消弭官员之间的等级和贵
族之间的区别;另外,传统文化强调爱民如子,让各个阶层相互关爱、敬重。
4.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春秋
时期的鲁哀公,强调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实行审判制度;到了唐朝,有“唐律疏义”,规范了国家治理体系,旨在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
人民权益。
5.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调整政治制度的机制。
例如,唐朝
时期官员中提出留言建议的制度,可以让人民对政府机构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批评。
另外,儒家思想中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倡国家为全体民众服务,让人民的声音得以获得表达和传达。
综上所述,尽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现代民主制度存在差异,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犹为珍贵,对于我们在现代社
会中建设和推广民主制度,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领导体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领导体制的特点1.君主专制: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以君主制为核心。
君主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具有绝对权力,统治者被视为天命的代表,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神权或天命的赋予,不受约束和制衡。
这种领导体制的特点是集权、威权和稳定,但也容易造成统治者的任性和专断。
2.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和升迁制度来确定其地位和权力,官员的资历和能力决定了其在政府中的地位和职权。
官员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职能,形成了层级严密的官职体系,从县令到宰相,各级官员依次负责不同的行政区域和事务。
这种领导体制的特点是强调效率和秩序,但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
3.横向控制: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通过设置监察机构和制定法律来实施横向控制。
监察机构如神策军和密探等负责监视各级官员的行为和政绩,确保他们忠于君主的统治。
同时,根据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法规,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领导体制的特点是强调统一、稳定和权威性,但也限制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4.礼教思想: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伦理和秩序。
儒家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根据儒家思想,君主应该尊重老百姓、关心民生,以仁义为核心来统治国家。
这种领导体制的特点是注重道德和纪律,但也易于形成道德权威主义和压制异己。
5.血统继承: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通常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国家权力和财富的继承主要是通过父系家族的传承来实现。
这种领导体制的特点是重视家族势力和家族羁绊,但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内斗。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领导体制具有君主专制、官僚制度、横向控制、礼教思想和血统继承的特点。
这些特点既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领导活动,有了领导活动,也就有了对领导活动的思考。
虽然领导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时间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对领导的思考却同领导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
古今中外,无数先哲们留下了丰富的有关领导的宝贵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理论。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想遗产,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其中的精华部分。
一、重视领导的基础领导的基础是民众,离开了民众,离开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有领导,即使依靠暴力,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其领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注重维护领导的基础。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
如何看待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活动和领导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民本思想在夏朝即有萌芽,在春秋时期基本形成。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达到了高峰,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和荀子的“君舟民水论”。
汉唐以后,民本思想也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历史表明,民心向背关乎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政局的治与乱,事业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第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
统治者欲得民心,必须顺乎民意,获得民众的信任。
孔子认为,民众的信任比粮食军备更重要,是治国理政第一位的大事。
要取信于民,执政者首先要顺乎民意,倾听百姓的呼声,顺从民众的意愿。
第三,统治者要信任民众,相信民众,要开诚布公,以诚待民,无伪诈之心。
第四,统治者要作风正派,举止得体,以身作则,公正廉洁。
(二)富民教民,民安邦固。
民众既然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因此统治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富裕民众,教化民众。
1、富民。
民富,才能国富。
只有民众富裕了,生产才会越发展,国家才会更富裕。
《荀子》云:“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则出实百倍。
”民富,才能君富。
《论语》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云:“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只有让老百姓先富起来,方能实现“上下俱富”。
民富,才能国安。
《管子》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家就安定。
怎样才能富民呢?古人主张:首先要体恤民众疾苦。
孔子要求执政者对民众要“仁爱”,孟子要求统治者要“爱民如伤”,行“仁政”。
其次要兴利民之举。
所做的事情要对老百姓有利,要多做些于民有利的实事、好事,正确处理取民与予民的关系。
再次,要有富民之策。
统治者不仅要有富民之心,而且要有富民之策、富民之举。
要轻徭薄赋,取民有制;劳役适度,不误农时;体察下情,关心痛痒,帮助民众发展生产,使百姓拥有土地等基本生活资料等。
2、教民。
民富,不一定国安,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久远,还必须教化民众,使民众服从统治。
孔子认为,在经济上使民众富裕起来之后,统治者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对民众进行教化,即“富之”、“教之”。
孟子认为,有无教化是区别人类与禽兽的根本标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并且通过对民众的教化可以改善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从而赢得民心。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教化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道德规范。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领导艺术和方法的研究为核心。
重视对领导艺术和方法的探讨和运用,即重视“治术”、“权谋”,较少对领导制度和本质的思考。
(一)儒法相济,德刑相辅。
德治与法制、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先秦时期儒法两家提出的相互对立的政治主张,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略。
1、儒家主张实行礼治、德治、仁政、王道。
这种治国方略的核心是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服人,通过德治达到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以德行仁者王”。
儒家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第一,依靠君主和各级官吏个人的能力品德来治理国家,不大重视法制的作用。
他们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把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祸福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即明君、贤臣、清官、廉吏的身上。
第二,主张礼治,用温和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主要方法是礼仪教化、等级名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第三,要求统治者有爱民之心。
主张爱民恤民,使百姓安居乐业。
第四,提倡伦理至上,以德治国。
将道德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把伦理纲常作为治国的根本,把修养教化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
2、与儒家相反,法家主张法制、霸道。
其核心是依靠严峻刑法来达到国家大治。
其主要观点和特点是:第一,重视法制。
认为人性本恶,“民固骄于爱而听于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使人向善是不可能的,只有靠严刑峻法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二,提倡重法严刑。
韩非子强调必须用暴力进行威慑,“崤其法而严其刑”、“法莫如重,使民畏之”。
最后达到“以刑止刑”,天下大治。
第三,重视法制队伍建设。
“吏不良,有法而莫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和法家虽然在治国主张上根本对立,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历代的统治者把两者作为工具结合起来运用,外儒内法,儒法相济,德刑相辅,根据统治的实际需要,交替使用,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
(二)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和使用人才,在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度,用于考核与选拔人才。
在关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古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思想。
第一,人才为本。
人才是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以,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高度重视。
《管子》云:“天下者,无常治,无常乱,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所以“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荀子总结说:“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范仲淹说:“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第二,选贤任能。
中国古代除了皇帝是世袭制之外,在选拔各级官吏时都要求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在用人标准方面,强调德才兼备。
《管子》主张德、功、能三者兼顾。
墨子将德、官(处理政务的能力)、劳、功四者并列。
荀子提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认为德、能不可或缺。
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官吏“才行兼备”。
第三,知人善任。
统治者要能选贤任能,必须要学会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掌握观察人、了解人、考核人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1)察人七途:鉴其表、听其言、察其行、观于友、询于众、试于事、考于绩。
(2)取人八忌:忌以貌取人,忌以爱憎观人,忌以固定模式律人,忌以出身资历相人,忌以一时一事论人,忌以传闻毁誉鉴人,忌以假象判人,忌以私心察人等。
第四,用人之道。
统治者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要点是:(1)扬长避短。
人有长短,世无全才,关键要善于扬长避短。
(2)职能相称。
人才有不同的类型,为此必须因事设职,因职择人;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善于组合,取长补短。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主张以诚相待,充分信任,给予人才一定的权力和自由。
(三)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奖惩是一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奖励是应用积极的方式通过正面的鼓励来调动积极性,惩罚是应用消极的方式通过反面的刺激来驱动人的行为。
古人认为,奖惩具有统御、引导、鞭策、教化等多种功能,因此非常重视运用这种手段来进行领导。
1、赏罚并行,功过相称。
赏与罚,奖与惩,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方面,奖赏的作用是褒扬、鼓舞,从正面进行激励;惩罚的功能是威慑、惩戒,从反面进行督促。
赏罚并施,才能引导人做好事,禁止人干坏事,使人进有所得,退有所失,各尽其能。
另一方面,赏罚要公正,必须功过相称。
赏有所依,罚有所据。
奖之薄厚,惩之轻重,须与功过相称,既不能小功大赏,大功小赏,也不能重罪轻罚,轻罪重罚。
并且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赏罚只有公正,不徇私情,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2、奖惩分明,及时守信。
奖赏和惩罚要分明,使受奖者得到真正的实惠,该重奖则重奖,使之引人羡慕效仿。
进行惩罚,要足以使受罚者受到真正损失,以儆戒他人,不敢重犯。
如果奖惩不痛不痒,贤者就会不屑一顾,恶者就有恃无恐,这样适得其反,还不如不搞。
奖惩还应该及时守信。
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要及时兑现,立竿见影。
否则,事过境迁,则效用大减。
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信守诺言,才能真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四)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决策是一项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衰的重要活动。
领导者的一个主意或决定,小则关系组织的兴旺,大则关系国家的安危。
司马迁说:“安危在出令”;张居正、唐甄指出,高层领导者的“一举一措乃天下向背所系”。
多谋善断是领导者重要的素质和职责。
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人强调做任何事都必须预先进行周密的谋划。
《孙子兵法》中指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九唐书》中也指出:“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掌握基本的信息,是谋划的前提。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领导者要重视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利用。
第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领导者知识、经验、智慧有限,只有兼听广纳,博采众议,集思广益,才能防止决策失误。
汉代桓宽说:“谋及下者无失策”。
清代思想家唐甄说:“以众人之明为一明,以众人之聪为一聪”。
在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多谋基础上,领导者还要有主见,善于决断。
正如辛弃疾所说的“谋贵众,断贵独”。
并且要不失时机,当机立断。
古人认为,适时决策,事半功倍;举措失时,事倍功半。
《国语》中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列子》中也说:“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三、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它主张行“仁政”,讲“礼治”、“德治”,重视领导者的品德修养。
(一)修身正己,为政以德。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要求为政者必须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德。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