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版复习总结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易经》山曾有“观国之光”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2. 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促进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_产品交换__和_易货行商。
3.1841年7月,_托马斯·库克_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4.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由_托马斯·库克__编写的_《利物浦之行手册》__。
5.托马斯·库克推出的_代金券__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6.到了20世纪初,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公司是_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__、_美国运通公司__和_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__。
二、选择题1. 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_C__。
A 消遣性B 营利性C 公众性D 观光性2.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B__。
A 团体旅游B 国际包价旅游C 商务旅游D 修学旅游3._C__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A 1845B 1855C 1865D 18724.20世纪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C__的产生。
A 古代旅行B 近代旅游和旅行C 现代旅游D 国际旅游5. 中国人自己设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是_A__。
A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B 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C 中国国际旅行社D 中国旅游社三、名词解释1.迁徙活动: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答: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行的愿望。
(旅游行业)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
(旅游行业)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活动【圣才出品】
第二章旅游活动2.1复习笔记一、旅游活动的概念1.混淆词语辨析(1)观光源于《易经》中的“观国之光”,是观看(参观)、考察一国的礼乐文物和风土民情。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观光”一词所强调的是“参观外国或外地的景物”。
也就是说,观光一词所强调的是“游”,而没有注重对“旅”的反映。
“观光”只是消遣旅游活动中的一种,既不能囊括所有各种消遣性质的旅游活动,更无法涵盖包括差旅性访问在内的全部现代旅游活动。
(2)旅行在现代汉语中,“旅行”一词泛指一切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过程。
在作为一般用语的意义上,“旅行”一词的含义所指往往宽于“旅游”。
就旅游活动而言,所涉及内容之广泛,包括行、游、住、食、购、娱等诸多方面。
其中的“行”即是指旅行。
在这个意义上,旅行作为旅游活动构成的内容之一,其含义所指显然又窄于旅游。
2.关于对“旅游”的定义在英语中,“旅游”一词的对应表达是“tourism”。
最初,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如下几种表述:(1)对旅游学所研究的“旅游现象”所作的界定①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旅行和逗留活动的开展不会导致(在到访地区)长期定居,并且无涉于任何(在该地谋生性的)赚钱活动”(艾斯特(AIEST)定义,1942)。
②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和其他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McIntosh and Goeldner, 1984)。
(2)对“旅游活动”所作的界定①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他乡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的各种活动”(Burkart and Medlik,1974)。
②旅游(Tourism)“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其他某一或某些地方的旅行和(在该地逗留的)活动”(《(美国)国家旅游政策研究报告》)。
(3)对“旅游业”所作的界定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惯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设立的各种设施”(Cooper, Fletcher,Gilbert,and Wanhill,1993)。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版复习总结创新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易经》山曾有“观国之光”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2. 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促进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_产品交换__和_易货行商。
3.1841年7月,_托马斯·库克_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4.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由_托马斯·库克__编写的_《利物浦之行手册》__。
5.托马斯·库克推出的_代金券__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6.到了20世纪初,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公司是_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__、_美国运通公司__和_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__。
二、选择题1. 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_C__。
A 消遣性B 营利性C 公众性D 观光性2.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B__。
A 团体旅游B 国际包价旅游C 商务旅游D 修学旅游3._C__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A 1845B 1855C 1865D 18724.20世纪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C__的产生。
A 古代旅行B 近代旅游和旅行C 现代旅游D 国际旅游5. 中国人自己设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是_A__。
A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B 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C 中国国际旅行社D 中国旅游社三、名词解释1.迁徙活动: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答: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行的愿望。
(NEW)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旅游者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旅游资源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旅游业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旅游组织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旅游市场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1)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的行业。
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产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
很多产品,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本身也就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詞解釋1、旅遊學--就是研究旅遊者及其旅遊活動、旅遊業及其開發和經營活動、以及旅遊供求雙方活動の開展對旅遊接待地區の社會、經濟和環境之影響の科學。
第一章答案一、名詞解釋 1、驛站--是曆代政府沿陸路和水路所設立の館舍機構,其目の在於傳送官方文書和國家物資,以及招待公務往來人員,供給宿舍、車馬、船橋、人夫、米糧及飼料等等。
2、士人漫遊--是指以當時一些名士騷客為代表の知識分子出於逃避和排憂の目の而外出四處遊曆の旅行活動。
3、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世界各地の社會化旅遊活動。
四、簡答題1、為什麼說人類の遷移活動不屬於旅遊活動?(1)在原始社會の前期,人類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の石塊等簡陋の生產工具,生產工具の落後和生產力の低下,人類の生存無時不處在饑餓和自然災難侵襲の威脅之中。
(2)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工具の改進,生產效率有了很大の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の改變當時人類社會生產の落後面貌。
幾乎沒有什麼多餘の剩餘物。
(3)人類也曾有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の遷移活動,但這些活動都是由於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為因素の威脅而被迫進行の,並且都是出於求生存の需要。
2、人類最初の旅行活動是如何產生の?(1)新石器時代,金屬工具開始問世。
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の進步,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勞動剩餘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人類曆史上の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著分工の擴大,產品交換也得到了快速の發展。
交換の範圍和數量都得以擴大,特別是手工業產品の生產目の就是為了交換。
(3)隨著產品生產和交換の發展,奴隸社會形成時期,出現了人類曆史上の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開始出現了專門從事易貨貿易の商人階級。
需要到其他地區去交換自己の產品或貨品。
便產生了旅行經商或外出交換產品の需要。
3、近代以前の旅行發展有哪些特點?(1)旅行活動の發展同國家の政治經濟狀況有著直接の關系。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三、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旅游发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发展旅游的政策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借鉴国际经验,同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的共识性成果接轨
返回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第二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第五节 现代旅游 第六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97年以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返回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旅游的概念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活动的性质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二、关于旅游学的定义
旅游学: 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
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 的科学。
“Tourism is a study of man away from his usual habitat, of the
industry which responds to his needs, and of the impacts that both he and the industry have on the host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Jafari, 1977)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
旅游学概论_南开大学__李天元_重要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与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 1、驿站--就是历代政府沿陆路与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与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就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与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与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就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就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就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就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与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就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她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 李天元主编 课后答案
《旅游学》李天元主编课后答案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简答:1、 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 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 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 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 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 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A:(1)原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资源【圣才出品】
第四章旅游资源4.1复习笔记一、认识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界定(1)已有的对旅游资源的定义①凡是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
②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③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
④所谓旅游资源,专指地理环境中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也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兴趣的环境因素和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
⑤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⑥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⑧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
(2)旅游资源的定义出现差异的原因①从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即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各种事物,因而也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或对象物;②从供给的角度去认识,即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带来经济收益的各种事物。
③人们对“旅游活动”的理解不同有关。
(3)从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和界定旅游资源①从逻辑上讲,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并非因旅游业而存在。
②从实践上看,人们大都将其视作能够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客观事物,因而实际上强调的是旅游者活动的对象物。
(4)旅游资源的定义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即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构成旅游资源。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1问题的提出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
(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
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结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
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旅游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旅游活动1、旅游活动:指人们基于和平目而移动至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短暂居留的活动。
2、旅行休闲:旅行是指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休闲指时间上的闲暇状态。
3、入境旅游:是指非本国居民基于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到访某一特定地区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访问活动。
4、出境旅游: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为了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而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区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5、旅游影响:是指由于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而对自身和其他事物造成的影响。
6、国内旅游: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基于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而在该国或该地区境内针对某些地方的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及滞留活动。
7、旅游活动和旅行活动,休闲活动,户外游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粗略地说,旅行活动的范围比旅游活动更宽泛,旅游活动必然是旅行活动,但旅行活动不一定是旅游活动。
如果不考虑移民、战争等特殊性质的人类流动,旅行活动和广义的旅游活动基本一致,如果指的是狭义层次的旅游,则旅行活动的范围显然比旅游活动要宽泛得多。
旅游和旅行活动都不仅指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或滞留本身,也包括人们在移动和逗留过程中伴随的其他活动;由于广义的旅游活动既包括愉悦旅游,也包括商务旅游,因此,休闲活动和广义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重叠。
而狭义的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闲暇时间内,属于休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休闲活动中除了狭义旅游,还包括本地游憩活动。
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很难截然给出界线;户外游憩与旅游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户外游憩包括日常游憩、看演出、去餐馆等以及一日游,而旅游活动多半是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距离可能是中远程的,同样地,也很难划分出两者之间的界线。
8、简单谈谈旅游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影响:(1)对目的地区来讲,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2)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旅游消费涉及众多部门;(3)旅游活动的发展能够优化旅游接待地的产业结构;(4)通过旅游活动提供接待等相关服务,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不利的影响:旅游者大量的涌入会引起本地的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普通物价和资源供给的上升或紧张。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来源微♥公号精研学习网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19世纪以前、近代、现代旅游的发展以及中西方在特定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情况。
作为本书的基础章节之一,在学习时应当重点理解“旅行”和“旅游”概念的区别,了解十九世纪前的旅游活动发展,重点掌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发展的新进展以及两次事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轨迹。
本章主要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应整体把握基础概念和知识框架,注重理解。
【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1.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特征(见表1-1)表1-1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特征2.19世纪之前旅行发展的特点19世纪之前旅行发展的特点包括:(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
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对旅行活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抑制作用。
(2)旅行活动的类型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活动类型始终都是商贸旅行。
(3)虽然存在消遣性的旅行活动,而且其规模和类型也时有扩大,但参加者多限于占人口比重很小的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其消遣旅行活动的开展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考点二: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1.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1)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的区别(见表1-2)表1-2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的区别(2)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的推动性影响①生活环境的变化。
城市化使生活节奏紧张,人们需要适时逃避。
②工作性质的变化。
多样性的农业劳动转为枯燥的机器大工业劳动,促使劳动者需要休闲进行调节。
③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阶级出现,财富重新分配,扩大了外出旅游人数。
④运输条件的变化。
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得到应用,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者【圣才出品】
第三章旅游者3.1复习笔记一、旅游者的界定1.国际联盟的尝试1937年,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下属的统计专家委员会将“国际旅游者”界定为:“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
”(1)纳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畴的人员包括:①因消遣、家庭事务或疗养保健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②为了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方面的会议或公务)。
③因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④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港口并登岸访问的人员(登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另外分作一类,必要时可不论其惯常居住地为何处)。
(2)不纳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入境人员包括:①来访目的为打工谋生者,不论是否订有合同;②来访目的为移民或定居者;③前来入学就读的外国学生;④跨境上下班的日常通勤者;⑤途经该国而不作停留的过境旅行者,不管其置身该国的时间长短。
2.联合国罗马会议的规范(1)l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即当今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定义作了重新修订。
修改内容如下:①将前来入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也纳入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范围。
②增列了一个新类,称之为“国际短程游览者”(international excursionist),并将其界定为: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消遣型国际旅游者。
③国际旅游者来访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2)1963年,罗马会议给入境旅行者作了新定义。
具体内容是,在旅游统计中,凡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
所谓“游客”,是指除了为获取报酬的就业目的之外,基于其他目的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人。
①这一定义中“游客”分作两大类:a.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tourist),具体释义是: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停留24小时的游客,其访问目的可为下列之一:消遣(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学习、宗教、体育活动等);工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绪 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的概念 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 旅游组织 旅游市场 旅游的影响
绪论
一、旅游学的形成背景
1、旅游研究—旅游教育—旅游学 2、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3、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
第四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进入19世纪后,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 动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消遣性 外出观光和度假活动的开展,在规模上超 过了传统的商贸旅行。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英文中的旅游(Tourism)及其相关词汇也于 此时开始陆续问世。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二、关于旅游学的定义
旅游学: 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
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 的科学。
“Tourism is a study of man away from his usual habitat, of the
industry which responds to his needs, and of the impacts that both he and the industry have on the host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Jafari, 1977)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及其对旅游需求发育的影响。 • 工作性质的变化及其对旅游需求发育的影响。 • 阶级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旅游需求市场规模的影响。 • 技术进步及其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组织【圣才出品】
第六章旅游组织6.1复习笔记一、国家旅游组织1.旅游业中的政府干预(1)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政府应担负四项基本职能,分别是:①履行国家防务;②维护法律与秩序;③应付市场失灵;④基于社会/政治主张的干预行为。
旅游活动的开展与所有这些政府职能之间都存在某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动机①政治方面的动机a.从主观动机上讲,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本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
政府甚至可将发展国际旅游作为一种工具,去推进一个国家国际政治目标的实现。
b.从客观效果上看,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国际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旅游交往在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友谊发展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经济方面的动机通过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创收去促进本国或本地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成为政府支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动机。
以旅游目的地国家为例,这类经济性的动机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a.通过发展旅游业去开辟和拓宽外汇收入来源,借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b.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国民就业机会,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c.通过发展旅游业去缩小地区差别。
③社会方面的动机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人们恢复体力和放松身心,而且可以使人增加阅历,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也就是说,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有益于参加者个人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
(3)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干预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访问,所追求的是实现某一整体性的旅游经历。
为保证旅游目的地中各旅游部门在供给行动上实现协调,需要经由政府的干预,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②作为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上以何种形象出现,以及如何去树立和推广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这些方面的决策远非私营部门或旅游企业力所能及,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介入和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答案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贸易经商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其消遣性的旅行活动不具备普遍意义。
4、试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1)早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品交换现象便已萌芽。
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交换并不普及,到了第二次分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产品交换数量和范围扩大。
(2)到了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便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
此时的旅游活动都是出于经商,扩大对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产生的经济活动。
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3)到了封建社会,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
但贸易旅游仍占主导地位。
(4)到了近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旅游活动的发展,铁路客运和飞机的问世,大大推进了旅游活动,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旅行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贸易经商旅行。
(5)进入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重大突破。
交通运输工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是许多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形成了全球性的大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1)1978年至80年代时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第二章答案—一、名词解释1、旅游("艾斯特"定义)--于1942年由瑞士学者汗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到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
2、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3、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4、旅游活动--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是人们出于为追求或实现个人在某些方面得到发展的需要而亲自前往异国他乡的访问活动。
5、大众旅游--有着双重的含义。
它首先是指大众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另一层含义则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6、社会旅游--对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7、旅游季节性--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时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8、旅游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旅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9、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全国或国内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接待国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0、国际旅游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海外来访的入境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四、简答题1、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在旅游含义的不同表述中,人们已取得哪些共识?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在旅游含义的不同表述中,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定义是将旅游作为旅游者的活动来进行解释,对旅游的定义实际上是对旅游活动的定义。
在这类定义中,人们有这样一种共识,即旅游活动所指的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而不是指旅游业的活动第二类定义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旅游活动,即旅游者往返于常住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或空间转移)活动和在目的地停留期间的访问活动,另一部分则是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
2、试分析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之间的差别。
(1)从消费程度方面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而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通常较高。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逗留时间短,国际旅游逗留时间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比较便利,国际旅游的各种手续繁琐。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而国际旅游的消费直接造成国家之间财富转移。
3、试析现代旅游活动的性质。
(1)现代旅游活动的性质是它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4、试总结现代旅游的特点并指出认识这些特点的意义。
(1)普及性(2)持续性(3)地理集中性(4)季节性5、为什么说旅游正在成为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的节奏都已明显加快。
(2)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兴趣势必也向自己生活本土以外的地方扩展了。
(3)旅游作为一种观察,体验和认识异乡事物的最直接的手段,为满足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6、试析旅游季节性的成因。
(1)旅游目的地自身的原因而言,该地的气候条件对来访旅游季节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2)就客源地方面的原因而言,人们的出游目的和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是左右该地市场出游季节性的主要因素。
7、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1)旅游人数(2)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3)旅游者停留天数8、简述统计旅游人数的常用方法。
(1)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方面,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入境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2)对于国内旅游人数,世界各国都是通过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进行统计测算的。
9、简述统计旅游收入的常用方法。
(1)银行报告法(2)估侧法(3)混合法或综合法10、对我国旅游学研究的状况谈淡你的看法。
(1)旅游学同社会科学中所有其他学科一样,需要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
(2)旅游是一世界性的社会现象。
我国发展旅游和开展旅游研究的历史和短。
需要借鉴国际学术界在旅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旅游业是一高度竞争的产业。
(4)旅游也不仅成为了我国较大的产业,而且其发展潜在能量远远没有充分释放。
所牵涉的层面很广。
是各旅游专业必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从而推动我国的旅游业,尽快使我国跻身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
~第三章答案一、名词解释1、旅游者(罗马会议定义)--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旅游会议界定了旅游者的定义。
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称为"游客"。
它分两类,一类是在到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在旅游统计中称"旅游者"。
另一类则是不在目的地停留过夜,而是当日返回或当日离去的游客,称为"短程游览者"。
2、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3、可随意支配收入(discretionary income)--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事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
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4、闲暇时间--就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或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5、旅游动机需要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这些需要层次是由低向高递进发展的。
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只有当其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上一层次的需要发展。
6、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7、微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常接触的人际环境或人群。
四、简答题1、何谓国际旅游者何谓国内旅游者请分析旅游者产生的基本条件。
(1)国际旅游者定义: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定义: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罗马会议定义:国际旅游者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2)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任何因消遣、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目的而在其居住国内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的旅行的人。
(3)旅游者产生的基本条件从客观上讲:(a)需要足够的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