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铀矿采冶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目前 世界 上有 2 O多个 国家 5 0多座铀 矿 山在
索 性 试 验 。第 二 阶段 为 保 军 转 民期 ( 2 0世 纪 8 O
年 代 中期 到 2 0 0 0年 ) , 该 时期 铀矿 采 冶 技术 取 得
了较大 的突破 , 地浸 采铀 、 堆 浸提铀 等技 术得 到工 业 应用 , 相继 建成 了我 国第一 座堆 浸铀 矿 山 、 原地
3个发 展 阶段 。第 一 阶段 为 创立 发 展 期 ( 2 0世 纪 5 0年 代到 8 O年代 中期 ) , 矿 山开采 方 式 以地 下 采 掘 为主 , 露 天采 掘为 辅 , 铀 矿石 处理 以搅 拌浸 出为
主, 并开展 了低 品位 矿 石井 下 堆 浸 和 地浸 采 铀 探
生 产运 行 。2 0 1 1年 世界 铀 总 产量 为 5 3 4 9 4 t ( 以
爆 破浸 出采铀 矿 山 、 井 下无 轨 开 采 矿 山和地 浸 采 铀 矿 山 。第 三阶段 为恢 复发 展 期 ( 2 0 0 1年 至今 ) ,
设 备进 行采 掘 ; 加 拿 大 德 尼森 铀 矿 采 用无 轨 设 备
和房 柱 法 开采 , 采矿直接工效达 到 1 1 5 t / 人 班。 上述 等世界 主要 天然铀 生产 国 的矿 石加 工 以常规 搅 拌浸 出为 主 。堆 浸技 术在 国外 主要是 用来处 理
摘要 : 结 合 我 国 已探 明铀 矿 资 源 的特 点 , 分析 铀 矿 采 冶 技 术 现 状 和制 约铀 资源 开 发 的 关 键 技 术 , 明确 我 国 铀 矿 采 冶 技 术 的 发 展 方 向 和 今 后 一 段 时 期 科研 开发 的 重 点任 务 , 可 为 加 快 铀 矿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及 实 现 天 然 铀 产 能 发 展 目标 提 供 参 考 。
加速推广我国铀矿工业地浸与堆浸技术的途径与意义_李开文
,
, ,
,
,
,
,
,
,
。
,
,
,
,
。
,
2 月底 金 属 回 年 6 月 9 日开始 喷淋 到 1 收 率达 到 8 1 % 目 前 浸 出液 铀 浓 度 仍 保 持 在 20 g / L 左 右 预计 总 回收 率达 到 或超 过 m 5 % 的矿 5 % 相 当常 规 法 生产 水平 该 矿 床 7 8 体均 可 采 用 井下 堆 浸 初 步测 算 每年 可减 少 提 升 运 输 费 又 丫 X 万 元 可 使 生 产 费用 节 约 3 0 肠 左 右 同 时 近 X 丫 又 万 t 矿 石 不 出地 表 少 占 地 x 义 x 多 亩 又 如 浙江 衡县铀 矿 雷 公 殿 矿 床 5 %的 由 于 采 用 井下 堆浸 试 验 使 品 位小 于 0 0
.
节 省材 料 与动力 等 同时 通 过 用钻 孔 取 铀去掉 了 繁 重 的采 掘作 业 集采 选 冶 于 一 身 形 成 了 一 种更 为 先进 的采铀 工 艺 我 国 铀 矿 冶 系统从 7 0 年 代 起 先 后 在广 东 黑 龙 江 云 南等 地 进行 地 浸 采 铀试 验 1 9 8 7 年在 滇 西 3 8 1 铀 矿 床 试 验获 得 成 功 并 通 过 部 级 鉴 定 试 验 阶段 地浸 生 产成本仅 为 常规采 冶 法 成本
,
。
:
,
,
,
,
的 疏 松 砂 岩 层之 中 矿 层 顶 底 板均 为 不 透 水层 矿 体 透 水性 很 好 渗 透 系 数 达 到 3m / d 矿 石 物 质 成分 简 单 核 工 业 总 公司 矿 冶 局 1 9 8 8 年 组 织 在 此 进行 地 浸试 验 1 9 9 0 年 试 验 取 得 成功 现 在 正 式 批 准 列 为 国家 重 点 工 业 性 地 浸 试 验 项
科普2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王海峰----世界地浸采铀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较为系统地开展地浸采铀试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和乌克兰同时展开。
1962年乌克兰、乌兹别克开展酸法地浸采铀试验,并相继建成地浸采铀矿山;1963-1968年美国投入小规模地浸采铀生产。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地浸采铀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捷克、保加利亚、中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德国都在应用或曾应用过地浸技术开采铀矿床,土耳其、德国、埃及、蒙古等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浸采铀的研究与试验。
进入90年代,地浸法成为世界天然铀生产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拥有地浸生产矿山的国家有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
地浸采铀产量占世界天然铀总产量逐年增加,2012已达45%。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世纪70年代,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科技人员在收集和了解国外地浸采铀技术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设想,并于1970-1973年进行了地浸采铀探索性试验,拉开了我国地浸采铀的序幕。
1978-1981年,我国又在另一矿床开展了地浸采铀试验。
这两次试验虽然均因某些原因未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却积累了许多有意的经验,为下一步地浸采铀试验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在某矿床进行的地浸采铀条件试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地浸采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1991年建成我国第一座小规模地浸采铀试验矿山。
在地浸采铀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开展了某矿床地浸采铀室内试验研究,1986-1990年完成了地浸采铀条件试验, 1991-1993年进行了地浸采铀半工业性试验,1996建成年产50吨铀的地浸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1998年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主要工业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地浸采铀技术在我国已开始转化为生产力;地浸技术工业性应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地浸采铀已实现从试验研究向工业生产的飞跃。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地浸砂岩型铀矿是指铀矿物以砂岩为主要赋存岩石的矿床,是全球最主要的铀矿类型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1. 发展现状:
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后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现和开采。
目前,主要的地浸砂岩型铀矿产地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生产技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推动地浸砂岩型铀矿产业的发展。
2. 展望:
未来,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发展将继续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1)技术创新:随着矿床规模的逐渐减小,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将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资源保护:铀矿资源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未来需要采取更加可持续的开发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市场需求:随着核能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铀矿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地浸砂岩型铀矿将成为核燃料供应的重要来源。
总之,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开采和利用将继续成为全球核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要在技术创新、资源保护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持续推进,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 1。
双碳目标下 我国CCUS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双碳目标下我国CCUS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碳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正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利用与地质封存全流程重大技术创新,开展大规模产业化CCUS技术示范应用,可为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对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 CCUS 正从国内外不断积累工程经验、加快技术研发、持续加大投资、广泛开展研究,CCUS 技术作为中国今后应对温室效应的主要方向,正逐步展开大规模的示范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的工程能力,正在积极筹备全一. 中国已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 CO2流程 CCUS 产业集群。
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 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碳捕获与封存)示范项目已成功开展了10万吨 / 年规模的 CCS 全流程示范。
中石油吉林油田EOR (强化采油)项目是全球正在运行的 21 个大型 CCUS 项目中唯一一个中国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 EOR 项目,累计已注入 CO2超过200万吨。
国家能源集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已于 2019年团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燃烧后 CO2开始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燃煤电厂 CCUS 示范项目。
2021 年7月,中石化正式启动建设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
二. 中国CCUS技术项目遍布 19 个省份,捕集源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分布。
中国 13 个涉及电厂和水泥厂的纯捕集示范项目总的 CO捕集规模达2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规模达182.1 万吨/年,其中EOR 85.65万吨/年,11个 CO2的 CO利用规模约为154万吨/年。
酸法和碱法地浸采铀技术现状
酸法和碱法地浸采铀技术现状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溶浸采矿研究所2002.11报告编写人:王海峰胡柏石姚益轩霍建党目录1 概述 (1)2 地浸采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2.1 酸法地浸采铀技术的起源 (2)2.2 碱法地浸采铀技术的起源 (2)2.3 酸法地浸及碱法地浸的对比 (3)2.4 酸法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 (3)2.5 碱法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 (4)3 地浸采铀技术上的突破 (5)4 国外地浸采铀技术水平 (5)4.1 美国地浸采铀技术水平 (5)4.2 独联体国家地浸采铀技术水平 (6)5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6)5.1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起源 (6)5.2 我国酸法地浸矿山生产 (7)5.3 我国碱法地浸技术的研究及开发 (10)5.4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水平 (11)6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 (11)6.1 硝酸盐淋洗 (11)6.2 溶浸范围控制及井场自动监控 (12)6.3 钻孔施工及成井工艺 (13)6.4 潜水泵提升 (14)6.5 地浸铀矿床评价 (14)7 地浸矿山经济效益分析 (14)7.1新疆737地浸矿山经济效益分析 (14)7.2 新疆511地浸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15)7.3 地浸铀矿山生产成本分析 (15)8 酸法及碱法地浸科研投入 (15)8.1 “九五”科研投入 (15)8.2 “十五”科研投入 (18)9 存在问题 (19)9.1 实验室及试验设备 (19)9.2 技术人员专业配备 (19)9.3 试验基地 (20)9.4 可地浸砂岩铀矿床 (20)9.5 国际交流 (21)9.6 新技术的引进 (21)10 “十五”及“十一五”科研规划 (21)10.1 概述 (21)10.2 酸法浸出技术研究及开发 (22)10.3 碱法浸出技术研究及开发 (25)1 概述原地浸出采铀(地浸采铀)作为一种采矿方法的分支,从研究、开发、应用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地浸采铀新工艺综述
第21卷收稿日期:2012-07-06作者简介:张飞凤(1962-),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核集团铀矿采冶重点科技专项总设计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总工程师,E-mail :zhangff@ 。
地浸采铀新工艺综述张飞凤1,苏学斌2,邢拥国3,苏艳茹4(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2.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101149;3.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新疆伊宁835000;4.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北京100013)摘要:结合我国大量的疏松砂岩铀资源的特点,为了经济回收及利用铀资源,铀矿冶积极开发地浸采铀新工艺、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低渗透、低品位、高碳酸矿石、高矿化度地下水等复杂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开采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重点总结和归纳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主要成果。
关键词:铀矿;地浸;新工艺中图分类号:TD8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051(2012)zk-0009-04New progresses on in-situ leaching of uranium depositZHANG Fei-feng 1,SU Xue-bin 2,XING Yong-guo 3,SU Yan-ru 4(1.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2.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etallurgy,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Beijing 101149,China;3.Tianshan Uranium Corporation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Xinjiang 835000,China ;4.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ing,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The main method to sandstone uranium mining is in-situ leaching (ISL).In recent years,the great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in in-situ leaching of complicated sandstone uranium deposits with low permeability,low grade,high carbonate ore or high mineralized underground water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on in-situ leaching of uranium combined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Key words:uranium deposit;in-situ leaching;new progresses.1地浸采铀工艺简介1.1工艺过程“原地浸出采铀”简称“地浸”,是指矿石处于天然埋藏状况下,没有经过任何位移,用溶浸液直接从天然埋藏条件下的非均质矿石中选择性地浸出有用组分的集采、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地浸技术大大简化了传统矿冶工业系统的工艺过程;采出来的不是矿石,而是含有用组分的溶液,这种溶液称为浸出液,当其达到一定浓度就成为产品溶液。
雷增光:我国已经实现铀浓缩自主化
www.i 049近期,中核集团与中石化成立合资公司,以引进外部资金加快铀矿资源开发。
在经过一年半的停顿,中国核电建设重新启动。
随着荣成的石岛湾核电站项目的获批,红沿河核电站和宁德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以及田湾核电3号机组的开工,我国核电重启后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未来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大幅增加,作为核电产业的前端环节,铀资源、核燃料能否充分供应?这直接关系着我国核电能力能否迈上一个新台阶。
针对我国目前铀资源开发、核燃料供应,以及其他相关核电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
雷增光先后任中核四○五厂总工程师、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一直从事与核燃料有关的工作。
特别在铀浓缩等技术上,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凭借相关成就获得2012年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
在其看来,实现我国铀浓缩自主化意义重大,是我国迈向核电强国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雷增光:我国已经实现铀浓缩自主化文 |本刊记者 张慧铀浓缩离心机实现工业化《能源》:据了解,在以您为代表的一批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国铀浓缩离心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您认为,其最大意义何在?雷增光:如果说,我国离心机的产业化没有实现,那么核工业担忧的不光是有没有铀资源的问题。
即使拥有大量的天然铀,没有离心机,也不能实现铀浓缩,生产不出核燃料元件。
所以说,只有实现了离心机的工业化,才能保证核电站的平稳运行。
这样,我国核电发展才能不受制于人。
《能源》:在核燃料的供应上,将天然铀进行浓缩,制成元件,是一大技术难题。
我国铀浓缩产业的进程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雷增光:现在天然铀中能利用的是铀235,只占到天然铀质量的0.7%,其余的都是铀238。
像目前普遍采用的压水堆,铀的浓度要浓缩到3%-5%。
因此必须通过铀同位素的分离,来提专访DIALOG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高铀同位素混合物中铀235的含量。
我国铀矿开采技术成就与发展对策
原地爆 破 浸 出开 采是 借助爆 破手段 将矿 体原
地破 碎为 一定 块度 的矿 石 后 , 用浸 出剂 有 选择 地
l 我 国铀 矿 开 采 取 得 的技 术 成 就
1 1 原地 浸 出开采 .
浸 出有 用成 分 , 将 其抽 至 地 表 , 水 冶处 理 , 并 经 回 收金 属 的方 法 。原地 爆破 浸 出开采与地 下 常规开 采无 本质 区别 , 是 常 规 开 采 的矿 石 1 0 运 出 只 0
万 吨砂 岩型铀 资 源 得 以有 效 开 发利 用 , 现 了铀 实
术 。尤其 2 0世纪 9 O年代初 以来 , 原地 爆 破浸 出 、 原地 浸 出开采 技 术 取得 了重 大 突 破 , 已应 用 于工
矿采 冶技 术水 平 、 资源利 用范 围 、 产能力 3个提 生
升, 对铀 矿 冶 降低 生 产成 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约建 设 投 资 , 护 节 保
我 国铀 矿业 是 2 O世纪 5 O年代末 期初 创并 发 展 起来 的 , 过 5 经 0年 的发 展 , 成 了从 科 研 、 形 设 计、 施工 、 产 、 役等 一套 完整 的体 系 , 有 了完 生 退 拥
全 适应 中 国铀矿 特 点 的 、 比较 完整 的铀 矿 开 采 技
计技 术 和地浸 作业 自动 控制技 术[ 。 1 ] 地 浸采铀 新 技术 的运 用 , 原来 不 能 开 采 的 使 低 品位砂 岩铀 矿 床 得 以开 发 利 用 , 我 国北 方数 使
21 0 1年 1 1月
铀 矿 冶
U RA N I M I I G N D ET A LLU RG Y U M N N A M
从“挖”铀到“泡”铀
从“挖”铀到“泡”铀铀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资源,由于它的放射性性质,可以用于核能发电,但在使用之前需要将铀从矿石中提取出来。
这篇文章将介绍铀的挖掘、加工和利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环境和安全问题。
一、挖掘铀矿铀矿分为两种:铀氧化物矿和铀黑矿。
铀氧化物矿通常用表面开采方式挖掘,而铀黑矿则需要地下开采。
铀矿的开采工程非常耗资,因为这些矿物常常分布在偏远地区,这意味着采矿任务需要数百万或数十亿的资金才能完成。
因此,开采铀矿需要进行精细的预算和计划。
为了保护环境和工人的安全,必须使用先进的挖掘技术,并采用合理的排放措施。
铀矿通常包含其他物质,如石块和土壤,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被挖掘出来后,需要进行分离。
铀矿采矿区域的加工厂务必要处于矿山附近,以保证尽可能少的资源运输,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二、精炼铀矿铀精炼是将铀从铀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铀精炼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用化学方法,另一种是用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是将铀砂浸泡在酸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分离铀元素。
第一个被用来分离铀的酸是硫酸,这是因为它能够在大气下保持液体状态。
然而,硫酸会将锰、铁、钴、铜、镍等其它金属酸溶出来,对组装核反应堆核材料的使用也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后来有一种有效的溶剂萃取方法被发明,它使用了有机物质(称为萃取剂),这种方法使用可以解决很多资源并提高分离率。
物理方法是使用离心机将铀和铀砂分离。
离心机可以将含铀的物质旋转,使其产生离心力,从而将铀从铀砂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需要精密设备和高度技术的操作。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以防止铀造成辐射污染。
三、储存铀矿处理完的铀矿通常需要储存在特殊的容器中,以防止放射性污染。
这储存容器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防护,确保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不会导致安全问题。
四、使用铀矿铀矿可以用来制造核燃料,用于核反应堆产生电力。
核反应堆的设计非常复杂,它需要高技术和密集的安全检查,以保证运行时的安全性。
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严格的核能发电法规,以确保核能的可持续发展。
原地浸出采铀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
路径计算 。Vsa MIT Q是一个化学平衡模拟软件 , i l NE u 普遍用 于
水 中溶 解 离 子 形 成 以及 矿 物 质 沉 淀 与 溶 解 、 定 、 附 、 析 和 滴 吸 解
有机 络合 反应 过程的模 拟。WA E 4 T Q F广泛用于计算离子成分 、 饱和指数 以及氧化还原产物类 型和氧化还原电位。 H E Q P R E C用 于计算 多种低温水 文地球化学反应 ,能够计算物质形成种类 与
应 , 时 受 到水 动力 因素 的影 响 , 一 个 典 型 的带 有 化 学 反 应 的 同 是
件用来 分析解 决不 同的地浸问题 ,例如进 行一些正 向模拟计算 或反 向模 拟计 算 ; 拟具有 各种复杂边界 条件的 、 模 非均质 、 向 各
异性 区 域 中的 二 维 或 三 维 、 定 或 非 稳 定 流 , 行 地 下 水 动 力 学 稳 进 分析 。
21 预 测 溶 质 迁 移 .
和各形式的转换关系、 溶液 中主要组分 的反应 浓度分布 、 计算 铀
应, 是一个加人 了非确定项控制 的水一岩作用模拟 软件 。Vsa i l u
MO F O 即 M D L W 的 可 视 化 版本 ,是 三 维地 下水 流动 和 DL W O FO
污染 物运移模拟实际应用 的比较完整的模拟软件。G MS为地下
水模 拟 系 统 , 一 个 综 合 性 、 能 强 大 的地 下 水 模 拟 图形 界 面 软 是 功
饱 和 指 数 、模 拟地 球 化 学反 演 过 程 、计 算 批 反 应 与 一 维 运 移 反
要控制过程 ,对于边界条件以及参数分布 比较 复杂 的问题可 以
进 行 唯 一 有 效 的计 算 。 数 值 模 拟 已经 成 为 定 量 解 决 地 浸 采 铀 问 题 的一 个 重 要 手段 。
碱法浸铀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ma f e c c r sc st prtr,ecigt e l cigaet(x at , I i n Oo .B s e , rs i i unef t s uha m ea e l hn m , e hn gn oi n) 01s eadS n ei s pe・ nn l ao e u a i a d ' z 8 d
了碱法 地浸采 铀技术 实验 研究 。核工 业北 京化工冶 金研 究 院对新 疆某 砂岩 型铀矿碱 法地 浸试验 表 明此
业应用关键设备是高压釜 ,98年美 国联合核子一 15 霍 姆斯特 克 公 司建 成 碱 法 流 程 最 大 的 格 兰 茨 水 冶 厂, 改进浸 出过程 采用 立式高 压釜碱 浸 , 处理 矿石 难
Te h o o y o a i m e c n l g fUr n u Or
H ioyn I ig E Xa-a ,LU Qn
(c ol fUbnC nt ci , nvrt o ot hn , e gag4 10 ,hn ) S ho o ra osut n U i sy f uhC i H nyn 2 0 1 C ia r o e i S a
何 小燕 , 清 刘
(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湖南 衡阳 4 10 ) 2 0 1
摘
要: 本文对铀的碱法浸出技术 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 重点介 绍碱法浸铀 原理和各工艺 浸 出效果 的主要影 响因
素 : 度 、 出 时 间 、 出 剂 ( 化 剂 ) 度 、 石 粒 度 等 , 压 碱 浸和 碱 法 堆 浸 除 考 虑 这些 外 , 有各 自的 影 响 因 素 , 温 浸 浸 氧 浓 矿 加 还
s r k i e la h n d ak i e h a e c i g h s i u n e f co s rs e t ey h e t c oo " s ot o n s w I u e a a n e c i g a a n e p la hn a n e c a t r e p ci l .T e h lg s h r mi g e. l l n l l l f v n y c e
从梦想到现实——新疆地浸采铀前期开发回顾
使得 当年 钻探 5 0米 的计划 没能全 0
部 完成( 尚差 1 0米) 5 。 为了尽 快全面掌握地浸 采铀技
初步形成 1 5吨 / 年的生产能力, 第二 年形成 3 0吨 / 年的生产能力 , 第三年 形成 5 0吨 / 年的生产能力。 申请立项过程 中,为 了争取 时
术 ,新疆 矿冶局派 出刘德 元等 6位
代 化产 铀 基 地 。
18 9 6年 1 ,新疆矿 j 局和 2月 台 第 六研究所联 合向部 、 上报 了《 局 新 疆 原地浸 出采铀 工业试验 项 目建议
铀 工厂 ,我 又想起新疆地 浸采铀前 期开发的那段岁月。
书》 提 出了建设 地点 、 , 试验 内容 、 技
术 经济 指标和建设 规模 ( 三个阶 分
同志参加六所举办的研 讨班 。同时 , 并将 1 8 9 8年 的 钻探工 程承 包给 了
一
上级拨 款 用在 钻孔等试 验 设施 上 , 大家发扬一次创业 的精神 ,贯彻修
旧利废的原则 ,来 建设 自己的生 活 和工作设施 。 经过一年 时间的奋战 , 队员们盖起 了近 2 0间的地窝子 。 盖 地 窝子用的檩条 、门窗等 全部是从
开 始 正式 起 步 。
积 极 争 取 立 项
18 9 4年底 , 我被核 工业部任命
为核 工业新疆矿冶局局长。当时, 新
支持。当时主持汇 报会 的 肖廷 楼副 局 长开玩笑地说 :看来辛局 长搞铀 “ 的‘ 贼心 不死 ’ 经 与会人 员讨论确 。” 定 ,先在 云南 3 1矿床进行地 浸扩 8 大试 验 , 得一定 经验后 , 考虑在 取 再 新疆开展 :在新疆 先取部分砂 岩样 品 ,带到云南试验 现场进 行室 内分 析试验 。当时 , 暗暗地 想 : 我 新疆搞 地浸采铀是早晚的问题 。 回到新疆矿j 局机 关后 ,我立 台
我国溶浸采铀的进展和建议
我国溶浸采铀的进展和建议
冯福贤
【期刊名称】《采矿技术》
【年(卷),期】1991(000)023
【摘要】我国铀矿山从60年代初开始研究和试验溶浸采铀技术,先后在湖南、浙江、云南等地铀矿床进行了溶浸采铀试验,经过多年摸索,取得了经验,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堆浸规模已从万吨发展到10万吨。
已投产的矿山两座,正建设和试验的矿山五座。
【总页数】3页(P2-4)
【作者】冯福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
【相关文献】
1.对新疆溶浸采铀法的建议 [J], 谢建平;周作信
2.应用粒子示踪模拟技术确定地浸采铀溶浸范围 [J], 周义朋;沈照理;孙占学;刘金辉;何江涛
3.地浸采铀抽注平衡关系对溶浸液流失与地下水流入的影响 [J], 周义朋;沈照理;孙占学;何江涛;邢拥国
4.地浸采铀井场溶浸范围的地下水动力学控制模拟研究 [J], 常云霞;谭凯旋;张翀;
姚益轩;何成垚;刘阳
5.溶浸采铀动力学概述 [J], 程伟鸿;史文革;李文杰;孙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浸采铀研究现状与发展阙为民,王海峰,谭亚辉,姚益轩(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101149)摘要:在对我国地浸铀矿山生产和试验研究状况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地浸采铀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引言地浸采铀是一种在天然埋藏条件下,通过溶浸液与矿物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溶解矿石中的铀,而不使矿石产生位移的集采、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地浸采铀已成为我国铀矿采冶的重要方法,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形成了一套以地浸铀资源评价、溶浸液配方和使用方法、地浸钻孔结构与施工工艺、钻孔排列方式和钻孔间距的确定、溶浸范围控制、浸出液处理工艺技术、地浸矿山环境保护等为主体的地浸采铀技术体系。
但是,无论从地浸技术本身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现有矿山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1 发展历史[1]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初,三十年来,地浸采铀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探索研究阶段(1969~1981年):核工业六所科技人员在收集和了解国外地浸采铀技术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设想,并于1970~1973年首先在广东河源砂岩铀矿床进行了地浸采铀探索性试验;1978~1981年在黑龙江501矿床开展了地浸采铀试验;这两次试验虽然均因某些原因没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却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下一步地浸采铀试验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地浸采铀试验阶段(1982~1995年):核工业六所在总结以往试验的基础上,于1982年至1984年在云南381矿床继续进行地浸采铀条件试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地浸采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6~1990年开展了381矿床地浸采铀扩大试验,199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小规模地浸采铀试验矿山。
在云南地浸采铀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开展了新疆512矿床地浸采铀室内试验研究,1986~1990年完成了512矿床地浸采铀条件试验,1991~1993年进行了新疆512矿床地浸采铀半工业性试验;此外,还开展了云南382矿床、新疆511矿床等的地浸采铀试验。
第三阶段为工业试验和工业生产阶段(1995~):1995年新疆512矿床地浸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开始建设,199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1998年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主要工艺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新疆地浸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并投产;2002年511矿床地浸试验矿山建成。
2000年以来先后还开展了吐哈、松辽和鄂尔多斯等盆地的地浸采铀试验。
新疆地浸技术工业性应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地浸采铀已实现从试验研究向工业生产的飞跃;地浸采铀成为我国铀矿采冶的重要方法。
2. 地浸铀矿山生产和试验研究状况[2]我国已建成并正在运行中的酸法地浸采铀工程3个,援建国外碱法地浸采铀工程2个。
建成了云南381试验矿山、新疆737地浸矿山和511矿山。
在30年的科研与生产中,我们不断地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地浸铀资源评价、钻孔结构与施工工艺、井型与井距的确定、抽注系统的优化、溶质运移监控和井场自动化控制、浸出液处理工艺技术等为主体的地浸采铀技术体系。
正是这些新技术与生产融合在一起,使我国地浸采铀生产蒸蒸日上。
2.1 矿床地浸开采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技术影响原地浸出采铀的矿床条件是多方面的,用单一的或某几个条件很难正确地评价,只有通过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浸出工艺和外部开发条件等的综合评价,才能对矿床地浸开采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作出客观评价。
在总结多年地浸采铀试验研究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铀矿床地浸开采评价专家系统”(ESILU)、“地浸铀矿资源经济评价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系统软件”(EEISLU),运用系统软件对影响地浸采铀产品成本的地质工艺因素作了敏感性分析和优化,对我国已探明的地浸铀矿资源进行了经济评价和分类。
此外,还根据矿山需要研制了“地浸工艺信息系统”(GTSILU),推动了我国地浸矿山现代化管理的进程。
2.2 地浸钻孔结构和施工工艺原地浸出采铀钻孔是地浸工艺系统的主要环节。
地浸开采时钻孔不仅是揭露矿层的唯一工程,溶浸液的注入与浸出液的抽出都是通过钻孔来实现的。
通过多年的研究,研制了地浸钻孔新型过滤器,改进和完善了填砾式钻孔结构和施工工艺,研发了逆向灌浆技术、可更换式过滤器技术等,使地浸钻孔结构和施工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钻孔抽注液能力提高20~30%,钻孔成井合格率大于95%,钻井工程成本降低20%。
2.3 地浸采铀钻孔合理井网布置技术原地浸出采铀是通过在平面上按一定方式和间距布置的钻井井网来实现的,钻井的布置形式和间距(井网密度)就其作用来说相当于地浸法开采时矿床的开拓方式。
在一个新的矿床投入开发时,合理确定适合于矿床地质特点的开拓方式(井网布置)是科学开发可地浸砂岩铀矿床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建立了井型与井距的优化模型,确定了酸法地浸溶浸剂最佳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地下水动力学优化浸出的方案;实现了浸出液浓度的有效预测,保证了地浸铀矿山的均衡生产。
2.4 地下浸出工艺技术溶浸液配方和使用方法是地浸采铀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我国砂岩铀矿资源的特点开展了酸法地浸和碱法地浸浸出工艺的研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酸法地浸采铀矿山;碱法地浸主要关键技术已经突破。
与此同时,针对酸法和碱法浸出存在的不足,开展了中性(或弱碱性)浸出和低酸浸出工艺的探索性试验研究。
2.5 地下流体控制技术注入矿层的溶浸液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不漏失又不被大量稀释,同时又要使控制范围内的所有矿石尽可能与溶浸液接触而不出现"溶浸死角",由此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措施统称溶浸范围控制。
通过多年的研究,掌握了地浸溶浸范围控制技术,开发了地浸溶浸范围和污染范围圈定的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并在新疆512等地浸工程中应用。
通过优化浸出地球化学环境和水动力学环境,做到溶浸液的合理分配,消除了溶浸死角,溶浸液覆盖率大于90%,提高资源回收率2~3%。
通过优化浸出地球化学环境和水动力学环境,进一步优化酸化方案和溶浸液配方与使用方法,降低酸耗10~15%。
2.6 浸出液回收工艺和设备浸出液处理工艺和设备如何适用地浸生产浓度低、流量大特点的需要是我国地浸采铀试验研究和生产中致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地浸铀矿山工艺与装备水平的形象工程。
地浸采铀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浸出液处理工艺技术的创新,为了适合于地浸浸出液的处理,研发了密实移动床和大孔树脂、流态化沉淀和饱和再吸附工艺等,并在新疆地浸生产中应用,效果良好。
2.7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技术原地浸出采铀与常规采冶相比,环境保护和安防条件好,虽然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尾矿坝和废石场,但是地浸开采同样存在着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问题。
地浸矿山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地下水治理的方法通常有地下水抽除法、反渗透法、自然净化法、化学处理和细菌还原法。
针对新疆512矿床地浸开采的特点,开展了地下水治理的实验室膜处理试验和电渗析现场试验。
2.8 地浸井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研制了新疆737地浸矿山井场生产自动监控系统,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调节手段和远程遥控功能;实用、经济而又完备的数据采集体系;友好的用户界面;形象、直观、动态的井场生产工艺流程图;准确、全面的历史数据记录、报表曲线打印输出及数据永久保存。
实现了对抽出井抽出量、注入井注入压力、注入量、注液总pH与Eh、压力、注液总量的自动监测;对集液总管pH、Eh、压力的自动监测,集液池、配液池液位显示与报警;对配液池自动配酸的监测与控制及对潜水泵启停控制与工作状态自动监测。
3. 可地浸砂岩铀资源概况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四大工业类型之一,在我国地浸采铀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砂岩型铀矿床的找矿勘探和开采活动非常有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应用,以及国外可地浸砂岩铀矿成矿理论与勘探技术的引进,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的找矿勘探和地浸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地勘部门对过去已发现的砂岩铀矿沉积盆地和铀矿点加大了勘探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提交了一批可地浸开发的工业储量。
根据地质部门多年地质勘查的结果,我国可地浸砂岩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少数分布在滇西地区。
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盆地主要有新疆的伊犁盆地、吐哈盆地,内蒙的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云南的龙川江盆地等。
伊犁盆地是我国目前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勘探和地浸采铀最为活跃的地区。
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正在开展地浸采铀试验和攻关。
4. 地浸采铀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体看来,我国酸法地浸采铀技术尚处于国外同类矿山90年代的水平,地浸矿山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还很低,地浸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碱法地浸采铀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和发展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4.1 可地浸砂岩铀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已探明的可地浸砂岩铀矿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各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各异,如新疆511矿床36号勘探线以西地下水位埋藏深、水头小;吐哈盆地十红滩矿床地下水矿化度高、Cl—和Ca2+浓度高;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矿石碳酸盐含量较高、渗透性差和承压水头小等。
而且同一矿床不同块段地质-水文条件液也迥然不同(如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的卷头矿体和翼部矿体),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我国可地浸砂岩铀矿资源,在进行地浸开采时必须针对各矿床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开采工艺。
4.2 已探明的可地浸砂岩铀资源少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可地浸砂岩铀矿床上。
开展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以来,真正落实为资源基地的只有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有希望落实为新的资源基地,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的地质调查表明也很有希望成为新的资源基地。
近些年来,地勘部门已将勘探重点放在寻找可地浸砂岩铀矿床,但是一直未找到大型理想的可地浸砂岩铀矿床。
由于可地浸砂岩铀资源的缺乏,从另一方面,阻碍了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特别是对于碱法浸出,我们已基本掌握碱法浸出主要关键技术,但是因找不到理想的试验点,至今未在我国建成碱法地浸矿山。
因此建议地质勘探部门加大砂岩铀矿区域评价和勘探的力度,落实更多的可地浸砂岩铀矿资源,才能保证地浸采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3 缺乏地浸采铀中试基地多年来的科研实践我们体会到,一些课题由于在矿山现场开展,在研究过程中有些想法和规划或多或少受到矿山生产的制约,无法完全按照开题计划完成。
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建设试验基地,这样一些想法及新技术的开发可先在试验基地开展,既能严格遵循课题研究者的意愿,又不影响矿山生产,新技术开发后再到矿山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