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强国建设要求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要着眼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为文化强国战略服务。
关键词:文化强国;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6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国泰民安、祥和美满,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的复兴。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彰显其国家力量,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时也需要文化的深厚积淀。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人。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从人的发展、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入手。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求高等
教育既是专业与技能的教育,也应是综合素养的教育,尤其是人文素养。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传授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与品位。
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
由于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片面重视分数与成绩,忽视内在品德与修养;又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视效应,片面追求技能与知识,忽视人文精神与素养。所以在当今大学生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表现在人文知识的匮乏、思想道德水平滑坡、合作团队意识欠缺、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感使命感不够等方面,这些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不相符的,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不相融的。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文素养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须要素,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
础。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增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作用,要实现这些功能作用,要求每一名社会公民尤其是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观为引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增加人文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政治觉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策略
⒈修炼教师人文修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应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用严格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密的方式从事教育和培养工作,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学会做人尽职尽责。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都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也就是以振兴人文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渗透到全部教育内容和环节中,既强调着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发扬时代精神,也强调在科学教育的同时,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科学中贯彻人文精神。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是硬件设施的加强,增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传统文化类的书籍,还有校园人文景点建设,如建设文化走廊、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等一系列设施,增强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另一方面是培养和塑造学校精神,开设校史讲座,邀请老教师、老教授、老专家定期地宣讲,宣传学校的光荣传统和严谨治学的校风,使之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3.优化教学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所以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程,还要提高人文课程在学生所修课程中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学生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对待学生社团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团发展的规模和育人的效果,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5.拓展学生社会实践。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室和课本,还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深入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到改革开发的前沿地区感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到贫困山区,体验生活的艰辛,体验中华民族的勤劳与坚强,磨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激发其奋发图强;让大学生到部队接受军事训练、到企业工作实习、到社区挂职锻炼、到农村蹲点调查等,对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由家庭人向社会人转变等都大有裨益,最终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总之,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具有优良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崇高品格,使学生能从多方面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健康地发展自己,成为有信仰、有灵魂的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