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制造2025_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__中国制造2025_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和我国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正面临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及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出的挑战、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挑战、制造业强国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挑战;提出了建立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更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并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并构建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等主要任务;提出了关于建立制造业人才状况报告和人才需求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相关人才标准体系、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专兼结合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工程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提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等政策建议;最后,与相关重大教育工程配套,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制造业水平提升计划、制造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制造业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建设计划等重大专项。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工程技术人才

【收稿日期】 2015年8月

【作者简介】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领导和同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高校专家和教师组成。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的转移。为适应、引领世界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发达国家都对工程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通过构建通识化的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领导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培养过程中的产学研合作、多维度的专业评价,来强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应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一)我国制造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我

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机会窗口期”;“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将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抓住当前战略机遇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面向“两个一百年”发展奋斗目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

(二)我国工程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1139所普通本科高校设立了工科专业;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16284个,其中与《中国

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布点数约8000个,占工科布点数的近50%;每年普通本科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113万,其中制造业相关专业工科毕业生近60万;工科在校本科生人数约512万,工科在校研究生数约66万。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比制造强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现状,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之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二是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大多数行业没有建立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高校无法按照行业用人标准进行工程人才培养;企业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三是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还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保障不够到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知识更新速度慢;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相对薄弱,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缺乏批判性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学生在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非技术能力方面有待提高;部分工科院校学生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新形势及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23个优先发展方向,进行突破式发展,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盘推进、整体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

提出给我国工程教育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及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出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我国制造业调整结构、升级转型、提质增效刻不容缓。《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通过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为国家战略做出合理的应对,部分高校没有合理定位、各展所长,高校还没有根据自身条件、特色优势和服务面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没有形成不同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特色。同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高端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衔接,学科专业与制造业不匹配,这就要求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布局、学科结构要与之相适应,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升级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需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还没有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区域产业特色以及自身定位来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挑战。

(二)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新挑战。

21世纪以来,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产业形态的产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广泛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工程观、科学观、社会观。目前,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总体思路等方面,没有与全球工程创新同步发展。学科专业交叉复合不够,学科专业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