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时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晚清的婚姻制度

晚清的婚姻制度
晚清的婚姻制度
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主要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尊女卑、父权制和严格 的等级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以下是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的一些特点:
1. 包办婚姻:晚清时期,包办婚姻仍然是主流。父母通常通过媒人来安排子女的婚姻,重 视门第和家族的匹配。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而非个人意愿。
4. 女性地位:晚清时期,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家族的财产,需要服从男 性的支配。女性的教育和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都受到限制。
5. 等级制度:晚清时期,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婚姻往往需要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 族背景,通常是门当户对的婚姻。
晚清的婚姻制度
尽管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仍然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一些新的观念和实践也开始逐渐出现,为后来的婚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2. 门第和财富:在晚清时期,门第和财富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男方通常会选择门第高 、家境富裕的女方作为婚配对象,以提升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
晚清的婚姻制度
3. 父权制:晚清时期,父权制仍然十分严格。父亲对子女的婚姻有绝对的决定权,子女的 丈夫的意愿。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分期 P101
1、按革命时期划分: (1) 近代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2、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 3、以政权演变为主线 (1) 晚清时期(1840-1912) (2)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二、知识清单
政治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 《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 篇》;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与中英、中法《北京条 约》、沙俄攫取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总理衙门
经济 思文
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在通商口岸 设立企业,中国开始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传统生活方式 开始发生变化(西餐、西装、洋房……)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 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 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2.(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 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 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 其产生影响的是( )
4.影响: 半殖半封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 变化,传统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题:
传统自然经济的近代更生和阵痛
论证: 近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给社会带阵痛的同时,还促 使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这是社会进步。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 生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加剧近代 中国的贫穷,给中国带来暂时的阵痛;但西方的冲击,客观上带来先进 的思想、技术、管理方式,而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这是近代 中国发展的方向。 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分 析传统自然经济的近代更生和阵痛 ,才能真正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转 型。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 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近代化演变的关系。
2、热点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发展。
2017 一卷
中国与世界史: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 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 二卷
三卷
世界史: 钟表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中国近代史: 列强侵华,文明的转型。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 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 合。)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 法。 (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 并行不悖。 (2)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 “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 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民 族 工 业 的 曲 折 历 程
清 政 府 北 洋 政 府 国 民 政 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
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 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 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第二章---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2)不可挽回休妻。丈夫连续在3个月内宣布3次 “塔拉格”,即为正式离婚,不得自行随意复婚。
(3)“标新立异”式休妻。即丈夫在一个场合连 续宣布3次“塔拉格”。这种方式虽被称为“比 德阿”(即标新立异),但仍然有效。
2021/3/11
29
历史上婚姻家庭法虽为教法的组成部分,但并未 加以系统的汇编,仍为诸法一体。近代特别是二 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传统的婚姻制度同时代的发 展不相适应,许多伊斯兰国家都对之加以修订。 修订后的新法仍以《古兰经》律例和旧法为基本 框架,但根据各国的现实情况作了许多修改,并 采取了更明确的现代条规的款式。
2021/3/11
18
(二)英美法系国家
英美法系国家采取单行法主义,这些国家没有统 一编制的民法典,婚姻家庭法是由一系列的单行 法构成的,如结婚法、离婚法、家庭法、已婚妇 女财产法、处理夫妻案件法、收养法等。英美法 系各国有关婚姻家庭的各种单行法名称和内容不 尽相同。
2021/3/11
19
英国法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少。在调整婚姻家庭关 系方面,普通法和衡平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从封 建婚姻家庭制度向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转变的 过程中,英国亲属法的改革是以保守著称的。
2021/3/11
12
在纪元后的数百年内,基督教在欧洲许多地区广 泛传播。随着教权的伸张和教令的统一,寺院法 从11、12世纪进入全盛时期。在有关婚姻、家庭、 监护、继承、收养等问题上,寺院法的权威凌驾 于世俗立法之上。1234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命佩 尼亚福特的雷蒙德编撰的教令汇编第4编即为婚 姻法。到宗教改革以后,婚姻家庭问题上的立法 权才逐渐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这一过程被称为 “婚姻还俗运动”。
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民政部速请定民律,5月 大理院复奏请派院部大臣会订法律,9月政府任 命沈家本、俞廉三和英瑞为修订法律大臣,正式 设立修订法律馆,次年10月,法律馆延聘日本法 学者帮助立法。

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

自主择 偶 , 青年 男女开始享受 自由的爱情 生活。妇女 在婚 姻 中的地位得 到提 高, 具有 了提 出离婚的权 力 , 离婚 后 的 妇女 也被 社会所接 受。这 与 当时西方先进 思想的传入 、 中国开 明人士的呼吁 、 女子教 育事业的兴起 及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等方面有着 密切的联 系。
婚 姻 中 , 女 只是 维护 家族 利益 的工具 , 妻之 间缺 男 夫
乏 组 织家庭 所 必要 的感 情 基 础 , 当然 也 没 有 幸 福 可 言 。还有 一些 比较 开 明 的家长 , 为子女 择偶 时 , 在 本 意 是 为儿 女 的幸福 考 虑 , 但也 大都 按 照 自己 的择 偶 观念 、 幸福 标 准来 进行 , 们 的想法 未必 会被 儿女 接 他
关键 词 : 念 变 迁 ; 姻 自主 ; 型 离婚 观 婚 新
中 图 分 类 号 : 8 22 K 9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5—15 2 1 ) 5— 0 1 0 29 8 X(0 1 0 04 — 3
婚 姻是 人 一生 中 的大 事 , 不 仅 关 系 到个 人 的 它 幸福 , 涉及 到 两个 家族 的利 益 , 姻 在形 成 的过程 还 婚 中与双 方家 族势 力 、 会 主 流 思 潮 及 社会 经 济政 治 社 的发 展都 有 密切 关 系 , 因此 与 婚 姻相 关 的一 切 事 物 均具 有浓 厚 的时 代 性 。近 代 中 国 是 一 个 动 荡 的年
21 年 l 01 O月
0c. t20l 1

历史研究 ・
浅谈近代 中国婚 姻观 念变迁及原 因
任 燕
( 吕梁 学 院离 石 师 范分 校 , 山西 吕梁 0 30 ) 3 0 0

1930年民国婚姻法制度实践研究

1930年民国婚姻法制度实践研究

一、制定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百年近代史变革的历史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传统家族制度逐渐瓦解,人口流动增大,观念触动,尤其是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推动婚姻制度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于是各种声音开始呼吁婚姻法的制定。

为了满足这个迫切需要,民国政府于1930年通过法律程序制定了《民国婚姻法》。

这部法律是当时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实质内容。

它以新婚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婚姻家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了婚姻合法性和婚姻自由等重要原则。

二、内容《民国婚姻法》总共有六章六十八条,内容涵盖了婚姻的许可和剥夺、婚姻的应向和废止、男女双方的权、义和禁、就近结婚、离婚和婚姻抚养费等方面。

《民国婚姻法》中的婚姻许可和剥夺规定了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男女双方年龄、血缘关系、健康状况等。

婚姻的应向和废止规定了骗婚、非法行为和婚姻无效等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男女双方的权、义和禁条款确保了婚姻双方的平等权益,规定了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离婚问题也是《民国婚姻法》关注的焦点。

该法规定了婚姻自由离婚的原则,但同时设立了一定的限制和条件。

对于婚姻抚养费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男女双方对子女抚养的责任。

三、实践效果《民国婚姻法》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该法律的制定打破了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为婚姻自由提供了明确保障。

婚姻许可和剥夺的规定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避免了婚姻中出现不当行为和欺诈行为。

其次,民国婚姻法规定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双方的公平权益。

这为当时封建社会中男权思想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婚姻平等权益争取打下了基础。

总之,1930年的民国婚姻法是中国历史上婚姻制度现代化迈进的一次重要实践和研究。

这部法律的制定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在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权益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当代中国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婚姻制度历史

婚姻制度历史

婚姻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群婚制,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被排除,演变成了不同群落之间同辈男女通婚的制度。

到了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以前,婚姻制度转变为由女性主导,是母系氏族社会。

而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6000年前,氏族部落由母系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则由男性主导。

在夏商时期,主流婚姻制度转变为一夫一妻制。

然而,在贵族之中,一夫多妻的制度也非常明显,且这种婚姻有很多是政治联姻,比如商朝就经常与异族方国联姻。

到了周朝,婚姻制度与夏朝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

但不同的是,西周时代就规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婚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

到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严格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当然,天子之女有时候也会下嫁诸侯。

以上就是婚姻制度历史的一个大致概述,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不过要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且可能受到地域、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婚嫁风俗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婚嫁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古代婚嫁风俗
古代婚嫁更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如中国古代有"娶妻纳妾"、"重男轻女"等风俗;印度则有"童婚"、"窒息新娘"等陋习。

这些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对女性地位的歧视。

2. 近代婚嫁风俗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陈旧落后的婚嫁陋习逐步被废除。

如中国在20世纪初就废除了纳妾制度,印度也禁止了童婚。

同时,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婚姻更多建立在双方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

3. 现代婚嫁风俗
现代社会,婚姻更加注重个人自主权和男女平等。

同性婚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合法地位;单身生育、无性婚姻等新型婚姻方式也逐渐被接受。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个性化,一些新型婚礼形式如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开始流行。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未来婚姻将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彰显人性尊严和个人价值。

只有与时俱进、包容多
样性,婚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 国近代史上的女性运动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女性运动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女性运动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女性运动逐渐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地位和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就有了一定程度上关于女性地位的探索。

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禁止缠足,设立女官制度,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和参军作战。

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虽然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命运,但为后来的女性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示。

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兴女学,提倡女子教育。

他们认为女性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主张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运动进一步发展。

许多女性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推翻封建帝制贡献力量。

秋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仅倡导女权,还身体力行地投身革命事业,最终英勇就义。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要求在政治上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五四运动时期,女性运动迎来了新的高潮。

广大女学生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她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对传统的婚姻制度进行批判,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

同时,女性职业逐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工厂、学校、医院等工作场所,经济上的独立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推动女性运动的发展。

党将女性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妇女参与到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斗争。

同时,党还积极开展妇女解放的宣传工作,提高女性的思想觉悟。

抗日战争时期,女性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不仅在后方从事生产劳动、支援前线,还有许多女性直接参加战斗,为保卫祖国英勇杀敌。

这一时期,女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进一步推动了女性运动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女性继续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而努力。

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要: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报的宣传以及西学东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近代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与婚姻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以近代历史资料,辅之以女性笔记小说、杂记、文集等文献资料,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关键词:近代女性;家庭地位;婚姻价值观社会转型直接影响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性别制度,改变着传统的两性关系,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是近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相区别的标志(杜芳琴、王政,2004)。

自古以来,无论是具有叛逆人格的女性还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男性,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示过强烈不满或进行过抗争,却始终无法动摇传统的性别制度。

只有到了近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把对人的关注提到了重要地位,人的存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

女性角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发生了逆向转化.一、妇女生活史的研究是了解女性的重要环节,而婚姻家庭又是女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近代以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婚姻领域的选题来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是对此作现象的描述,而且对其深层次的原因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

对于婚姻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上描述,主要涉及到择偶观,生育观、家庭观,性观念、结婚离婚观念等方面,而且所引用的事例大多千篇一律,例如湖南长沙的赵五贞为反抗包办婚姻,在迎亲的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经常在一些论文中出现。

缺乏新意,没有能够真正的了解女性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强的男性主义色彩。

婚姻价值观研究的时间段而言,学者们对唐代、宋代及五四时期的女性婚姻价值观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相对而言,学者们比较关注开放的唐代,以及各个朝代交替时的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相对而言多一些。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2004年9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4 第41卷第5期Journal of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 141N o 15 [收稿日期]2004201204[作者简介]顾宁(1955—),女,江苏吴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从事妇女史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顾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摘 要]从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

与此同时,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带动了兴女学、女学纳入教育体制、教会办女校和女子留学等社会实践。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然而从受教育的总的状况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90%的中国妇女仍是文盲。

因而,将解决妇女教育方面的艰巨任务留给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男女平等;倡女学;教会女校;女子留学[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162(2004)0520064206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的强迫下,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南京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5个口岸分别成为通商口岸。

西方传教士在洋枪洋炮的蔽护下,开始在中国大肆进行传教和办学等活动。

中国这个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经济为核心的古老农业国家和封建社会,在外国资本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开始发生动摇。

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

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社会思潮被介绍到中国,“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也逐渐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乾坤定位”、“阴阳定性”的等级伦理观发出了挑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可以归纳为政治选择、经济选择、社会选择和文化选择。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个选择展开阐述。

政治选择:在中国近代史中,政治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国的转型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政治选择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这个选择使中国有了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束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济选择:近代中国的经济选择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上。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使得中国不得不开放港口并接受西方的商品和资本。

然而,这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中国政府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旨在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发展实业经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社会选择:社会选择主要包括改革婚姻制度、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的社会选择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婚姻制度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女性争取了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并倡导男女平等的婚姻关系。

此外,农村改革也是中国社会选择的重要方面。

农村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运动。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参与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土壤。

文化选择: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主要体现在思想解放和文化自觉方面。

在辛亥革命后,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展开,呼唤民族自强、文化独立和科学思维,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

此外,近代中国也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是政治选择、经济选择、社会选择和文化选择。

这些选择塑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些选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列强侵华——屈辱史
多国
日,美

抗争与探索
(一)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一 政治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向成熟的?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Leabharlann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 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项目 社会习俗
变迁 ________;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 式进一步变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_______》《新华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 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抗争与探索
(七)新三民主义
(八)毛泽东思想
(七)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民族 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 对外明确反帝,对内民 独立 一律平等 族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抽象的民权到普遍平等的 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 民权,资产阶级专政到各 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共两党的关系,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 共党团员加入国民党);30年代是“国中有国” (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0年代是 “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 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数十年间,两党分别 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政治试验。两种政治体制并 存竞争。

史学理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

史学理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近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研究》杂志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近30位学者与会。

这次会议的主题有三:一是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二是大众文化与观念变迁,三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发展趋向。

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围绕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社会文化史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比较重视的一个方向,像法国的新年鉴学派,提倡关注民众,注重基层社会、下层社会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

在美国,像艾尔曼提倡的新文化史学派,要打通社会史和思想史,也是这个趋向。

这是对传统史学聚焦于上层政治活动的一种纠正或者补充。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刘志琴先生经过认真论证,最早提出将社会文化史作为研究室的主攻方向,但当时并不被人们理解。

因为按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人们注重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而民众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和大众文化等领域很少被人注意。

“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是一种试探性工作。

经过10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同仁合作编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社会文化史逐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界同行的认同。

一、社会文化史研究,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陈述?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的互动关系,是社会文化史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一种标志。

但这种行为,是妇女自己的诉求,还是各种势力交叉作用建构出来的东西这个问题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认为,缠足是丑的,其实最早是传教士话语,对于当事人(妇女本身)的心态及其转化,人们并未关注。

我们现在研究缠足,一开始就陷入缠足与反缠足运动的理论套子中。

第四讲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现代婚姻家庭观

第四讲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现代婚姻家庭观

(二)家族观念: 传统家族伦理观念 受到挑战,新式小 家庭出现
1.父权意识下降
‚子孙受长上诃责, 不论是非, 但当俯首 默受, 毋得分理。‛ ——司马光《家范》
吴虞认为父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 却当 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 同做人事, 没有什么恩, 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 自有人格, 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
(四)贞操观念:压抑女性自由的封 建贞操观、节烈观受到猛烈抨击,新 的婚姻贞操观正在形成之中。 胡适《贞操问题》
鲁迅《我之节烈观》
胡适《贞操问题》:
认为传统的贞操论是不合 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 并申明自己反对贞操法律 的五大理由。
第一,贞操既是个人男女双方对 待的一种态度,诚意的贞操是完全自 动的道德,不容外部的干涉,不须有 法律的提倡。 第二,若用法律的褒扬为提倡贞 操的方法,势必造成许多沽名钓誉, 不诚实、无意识贞操举动。
鲁迅《我之节烈观》
认为节烈救世说是残 害妇女的畸形道德,发誓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 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 和强暴‛
主张新的婚姻男系制和遗产制方面: 女子也可以承袭遗产
1919年,李超死亡事件
1920年,陈独秀《男系制与遗 产制》,讨论继承权问题。
(六)儿童公育与产儿限制:
第三,在现代社会,许多贞操问题, 如寡妇再嫁、处女守贞等等问题的是非 得失,都还有讨论的余地,法律不当以 武断的态度制定褒贬的规定。 第四,法律既不奖励男子的贞操, 又不惩罚男子的不贞操,便不能单独提 倡女子的贞操。
第五,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 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 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 在今日没有存在的理由。
(三)离婚:离婚观念的改 变是家族主义破灭、个性自 由解放的一种表现

50年代初我国婚姻法律关系的演化

50年代初我国婚姻法律关系的演化
21 0 0年 5 月
湖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b i n esy P i sp yadSc l c n e or l f n Hu e U i ri ( h ooh n oi i c ) v t l aSe
M a ,01 y2 0
第3 7卷 第 3 期
[ 关键词 ] O 代初 ; 5年 婚姻 法; 婚姻 家庭制度 ; 婚俗 变迁
[ 中图分类号 ]K 7 2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 7 9 2 1 )3 0 7 — 5 0 1 4 9 (0 0 0 — 0 0 0
14 99年 1 0月 1日,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在 北 京宣 告成 立 , 一个 崭 新 的社会 制 度 由此 出现 。 国人 民在政 中
自 的死亡人数 占 4 %; 杀 0 因受家庭虐待而 自杀的人数 占 2 %; 0 因其他情况死亡 的占 1%t 这表 明, 5 2 1 。 旧
婚姻家庭制度还在顽 固地对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不解决这一问题 , 民的解放是不完整的。而要 人 彻底摧毁专制时代遗 留的婚姻家庭制度 , 必须从立法的角度 , 以国家意志的形式 , 制定一部适合时代需
制度 的建立 。 中央与各地方 党、 、 众组 织为 宣传 、 党 政 群 贯彻 、 行婚 姻 法做 了大量工作 , 执 使得 体现 男女 平等 的新
民主主义婚姻 家庭 制度逐 步得 以确立 , 体现文 明 、 平等 、 简朴 的新的婚俗 得 以出现 , 这对 新 中国婚姻 家庭 与婚 俗
此后 的发 展 变迁 产 生 了重 要 而 正 面 的 影 响 。
然 而 , 姻 家庭 关 系是 涉及 到 千家 万户 的特殊 社 会关 系 , 的社会 制度 的建 立 并 不 可能 立 即埋 葬 旧 婚 新 的婚 姻 制度 、 习俗 。 解放 战 争让 人 民在 政 治上获 得 解放 , 土地 改 革让 农 民 在经 济 上 获得 解放 , 但这 些 远没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各组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探讨每个时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四、研究讨论
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婚姻最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姻制度是以聘娶婚为主,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同时,夫妻关系极不平等,夫权至上,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也很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学生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只是在网上找到些只言片语,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想法,只是依据所找资料来发言;其次对每个阶段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也不够深。
2010
中学历史优秀
教学案例评选
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
制度的变化
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
孙龙
工作代史前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以高质量的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并交给学生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搞好历史教学。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传播,以及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我国传统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并出现变动。下面,我们就根据课前的安排来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第一组:
近代中国婚姻制度变革体现在对传统婚姻陋习的否定上。较早对婚姻制度进行否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表现在女子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太平天国规定“凡男女结婚,先通过本队主,由本队主禀明婚娶官,有政府统一从国库中支取钱粮。”,政府对男女结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就使男女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了一个平等的地位。其次,太平天国废除了“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指腹婚”、“童养媳”等封建的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由,主张自由恋爱,不论门第高低,身份贵贱“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也打破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门当户对”的思想。第三,太平天国对封建社会强迫妇女守寡的风气也加以反对,据记述“太平天国内凡妇女必须结婚而成为家庭之一,自闻得其夫被妖(清军)所杀的噩耗,几彷徨无主,甚至踟躇街头,以求得新丈夫。”寡妇再婚,这无疑是对“寡妇无再之义”的礼教的反抗,从而也砸碎了妇女身上的“从一而终”充当“贞洁烈女”的精神枷锁,使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更加的民主。
第三组: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婚姻家庭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从而使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弊端陋俗进行了揭露,从婚姻方式、婚礼、婚俗几个方面对封建婚姻进行了理性批判,提倡婚姻自由、晚婚、废除买卖婚姻、主张商定婚等。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末民初出现了自由婚与同意婚、离婚与再婚的现象,婚姻礼仪和服饰业也发生了变化,婚俗删繁就简以求节俭,而且开始注重婚姻契约。1916年司法部附设的法律编查会先后制定民法草案。对早婚、重婚、离婚等婚姻制度方面改革有详细的规定,如“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妻不相和谐,而两厢情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一草案虽未成为正式法典,但具有法律效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应当特别提出的是,这时有人开始注重履行一种契约婚姻,当时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契约婚姻最具典型意义。这种契约婚姻在当时还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它是中国婚姻史上婚姻缔结方式走向文明的开端。
妇女不解放,中国文明就是“半身不遂”的。因为新思想的传播、妇女运动的兴起和婚姻自由的要求,“恋爱神圣”和“妇女解放”的口号响遍全国。
第五组:
综合以上四组同学的发言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探究,我们认为中国近代史时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西方工业革命文明成果的影响。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也随之受到强烈的冲击。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上个星期,我校月考文综采用了某市的一套模拟试卷,其中历史第35题涉及到我国婚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较大兴趣。国内历史教育泰斗刘宗绪也强调: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此,我就以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制度的演变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总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不是靠一二节课就能实现新课程新理念目标的,因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还需加倍的努力。
第四组: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五四时期婚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迎来了近代婚姻变革的新时期,婚俗变革不断延续与深入。这个时期出现了废除封建婚俗的形式与解约,离家出走与以智抗争,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等新的婚姻变革。“婚姻革命”之所以成为五四时期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主线就是争取个性解放、自我觉醒与肯定个体价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把改造中国社会与改造家庭制度相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以个人本位易家庭本位”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政治上的民主与物质上的繁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压抑个体的封建家族主义,便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目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被视为社会解放的过程,“婚姻革命”又与妇女解放紧紧相连。当时不论男女,凡关心社会进步、拥护社会改革的人,无不关心妇女问题,无不为妇女解放大声疾呼。在“解放妇女要从哪里做起?”的讨论中,改造家庭与争取平等教育、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和人格尊重一起,成为妇女解放的重点。共产党人李大钊,就曾指出:
2、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婚姻制度变化是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化相承相应,它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1、它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新型婚姻家庭观下,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迈向社会,她们通过劳动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组:
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进行自觉文化批判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除了要求变法维新外,把改良婚姻也看做他们的政治目标之
一。梁启超认为“早婚对种族贻害无穷,中国之弱于天下,其原因虽非一端,而早婚亦尸其咎”。康有为反对婚姻制度对妇女“抑之、制之、愚之、闭之、囚之、系之”,使她们“婚姻不自由”“不得自主”,他认为“男女既得为人”“应一切同之”。维新派批判了封建婚姻的无自主性以及夫妻不平等、守寡、早婚、童养媳等现象。主张婚姻自由、离异自由、婚礼从简、聘礼俭省等。维新时期极少数的先觉女性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勇敢地提出了婚姻自主的主张。维新派以自主为原则,以情志为媒介,追求个人人生幸福的婚姻观达到了19世纪中国进步婚姻观的最高水平。
2、它有利于思想的解放。男女平等思想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推动了中国的有志之士对妇女问题的研究,也促进了先进妇女的觉醒。
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使我们对近代前期我国婚姻制度变化有了大致的了解,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进一步对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把握。上面我们只是对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作了一般的分析,而婚姻制度的变革是要经历反复曲折,是要经历由少数先进分子向广大民众,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不断推进的演变过程。归根结蒂,传统婚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过程最终还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转型。
太平天国政府提倡新的婚姻制度,并通过一定的法律来保护自由结合的男女。男女结婚由政府发给“龙凤和挥”予以法律上的承认。“和挥一式两份,政府一份,结婚当事人一份,上面写有男女姓名、年龄、籍贯和年月,以及参见革命的年月等。”呤俐在《太平天国亲历记》中对这种婚姻制度大加赞赏,他认为“男女从未谋面即行结婚的旧俗,选择吉日的迷信,以及送聘金等等全部革除净尽,惟有将新娘的发挽成辔,以及新郎于夜间率领乐队、灯笼、轿子和骑着马的友人至女家迎娶这两件事保持着昔日的风俗。太平天国的妇女摆脱了束缚,享有社会地位,从而她们的结婚也就成了爱情的结合。”太平天国对婚姻家庭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虽然它并未能最终改写中国妇女受奴役,受压迫的历史,但它通过强制立法及强行男女平等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天国内的妇女暂时过上了一定程度上的好日子,也给后来的资产阶级对婚姻家庭的改革勇开了先路。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情况以及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四个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时期)。
2、将全班分成5个组,民主推选出组长。前4组组长负责分配组员查找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组组长及其组员负责从总体上分析中国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