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
江林强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贫困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并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问题;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数量和比例也呈迅速增长趋势。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有100多万,高校贫困生比例达25%高校扩招给贫困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逐年提高的收费标准也增加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中央领导多次在会议及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起,将更大幅度扩大受助学生比例,切实提高资助水平。这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国家、政府在政策、经济上对贫困生的帮助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精神上的指导。从马加爵案到“类马加爵”案,由贫困生引发的各种心理、家庭、社会问题,已经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建设,影响了国家的人才培养。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在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对我国国情、社会制度缺乏正确认识。一项研究表明,近20%的贫困生因为贫困和贫富悬殊巨大,而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甚至极端的观点。部分贫困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分配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的必然结果,他们把由此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归过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归过于社会的弊病,从而对国家和社会心存抱怨。
(一)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原因主要有:①贫困生大多是来自老少
边山穷地区,生活困难,经济较拮据,来到城市后,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差异,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语言等方面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②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③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发生落差而产生自卑感。有的女大学生为了摆脱贫穷,走“捷径”,甘愿成为富商的玩物;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内心自卑、敏感、不合群,与同学无法和睦相处,出现自残或伤人现象。
(二)存在依赖心理,消极等待救助。
依赖心理有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时,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能够全额免费,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把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作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
(三)感恩意识薄弱。
近年来,网上常有关于贫困生受助后毫无音讯,从未主动联系资助人,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的新闻报道。2008年8月,湖北襄樊市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事情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是否应取消资格的问题,新浪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2.9%的人认为应该取消,理由是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8.97%的人认为不应该取消,因为他们认为既然主动资助他人,主观上就不应图回报;8.31%的人则认为不好说,也许事情没那么简单。不难看出,大家还是希望受助的人明白,受到资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事,资助者并不一定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希望通过与受助者的联系,了解受助者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助确实帮助了他人。他们这种想知道自己资助他人的效果的心情和心态都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受助者在自己经济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度过了难关,他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的时候,应该延续这种爱心和温情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事实上,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是很缺乏的,至少,这个群体在这方面的表现没有使资助者或社会得到感知、肯定和认可。
(四)诚信意识薄弱
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试行助学贷款制度,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社会诚信保障体系,随着助学贷款实施范围的扩大,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助学贷款还贷率低,有的大学生面对银行的多次催款显得无动于衷,有钱也不还,有的毕业后甚至更改了所有联系方式,使得银行无法联系催款,银行面临着不还款的巨大风险。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诚信缺失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措施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高等学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并把贫困生救助问题看作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平安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大事。我院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完善各种资助办法,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帮困、助困有了基本保障。但要从根本上达到解困目的,仅从经济上解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思想上、心理上、经济上的解困工作结合起来,使贫困生能更为坚强地面对和应付各种挫折,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工作中的体现,是对高校提出的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的工作体系的要求。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贫困生的身上,贫困生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这段经历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要多与贫困生接触,善于拓宽收集贫困生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和所面临问题等的真实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
(二)加强道德教育,学会感恩
诚信做人随着贫困生感恩意识、诚信观念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凸现,我们应当看到,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道德教育。高校可通过结合当代要大力提倡的公民基本道德法规教育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重点不是让学生认知这些道德规范,而是内化道德规范,践履道德规范,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学会感恩,回报社会。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当今的社会里,尽管一些善心人士做了好事不求回报,但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