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要点:
1. 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采用主谓宾结构,但通常不使用“的”字来连接。

例如,“吾爱学习”(我爱学习)。

2. 动词:
动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通常不需要时态、语态等变化。

例如,“行”(行走)、“食”(吃)。

3. 名词:
名词的单复数通常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专门的量词来区分。

例如,“人”(人)、“众”(人们)。

4.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吾”(我)、“汝”(你)、“之”(他/她/它)。

5. 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例如,“美”(美丽的)、“疾”(快速地)。

6. 连词:
文言文使用一些特定的连词来连接句子,例如,“而”、“乃”、“则”等。

7. 状语从句:
文言文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之”引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

8. 倒装:
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尤其是在表示强调或特殊情况下。

例如,“非常之喜”(非常高兴)。

9.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通常通过“与”、“及”、“或”等连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

请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具体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可能需要参考相应的语法书或注释。

文言文语法.ppt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是指汉字发展到明代以前的汉语写作方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闻名,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总结。

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以主谓宾为基础,通常以主语开始,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2. 定语修饰:文言文中的定语修饰通常是在名词后面加上形容词或动词短语。

例如:美丽的花朵(形容词修饰名词)3. 状语修饰:文言文中的状语修饰通常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或后面加上副词、介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静静地读书(副词修饰动词)4. 动补结构:文言文中的动补结构表示某种状态或被动动作。

动作发出者被动,动词后接补语。

例如:使吾快乐(使我快乐)5. 重叠结构:文言文中的重叠结构是指将一个词重复使用来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个特定意义。

重叠的词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例如:寒冷冰冷(寒冷指非常冷)6.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是指将多个词、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逗号或分号来连接。

例如:风起,灯火辉煌。

7. 反问结构:文言文中的反问结构是通过倒装来表达疑问或强调,常常以“岂不”、“安得”等词语开头。

例如:岂不美哉?(多美啊!)8. 比较结构:文言文中的比较结构通常使用“甚于”、“过于”、“不若”等词语来表示比较。

例如:吾之才甚于汝(我的才能超过你的)9.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例如“之”、“乎”、“耶”等。

例如:何如乎?(怎么样?)10. 假设结构:文言文中的假设结构常用“若”、“倘若”、“假使”等词语引导,表示假设情况。

例如:若有所思(如果有思考的话)总之,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了许多特殊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化以及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表达方式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其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重视正音:文言文注重音韵美,对音的正误要求严格。

例如:“汝”、“女”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在文言文中分别读作“rǔ”和“nǚ”。

2. 重视句法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讲究平衡、对偶、齐整的句式。

常用的句式包括对仗句、排比句、状语从句等。

3. 重视词语的精确:文言文中的词语含义丰富,较多使用古汉语词汇和典故,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词汇量才能准确理解。

4. 重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1. 敬辞用语:文言文中有丰富多样的敬辞用语,用以表示尊重和礼貌。

例如:“乃”、“躬”、“敢”等用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 兼并语义:文言文中常用一个字代替几个字的意思,减少冗余。

例如,“余”代替“我”,“兹”代替“这”等。

3. 借代表述: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手法,把一个事物的名称换成与之相关的属性词来表示。

例如,“铿锵有力”代替“音乐”,“飘雪纷纷”代替“下雪”等。

4. 借代比喻:文言文中常用借代比喻的手法,用一个词代替与之相关的事物来进行比较。

例如,“辉映”代表光亮,“行云流水”代表自然流畅的动作等。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文言文注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词语的精确以及敬辞用语,并使用借代手法和借代比喻来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资料,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修辞能力。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和句子结构。

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基本语法规则,同时进行句子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并对句子分析进行讨论。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多用句式倒装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式,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史记·五帝本纪》),“花落花开自有时”(《红楼梦》)。

这种倒装句能够增加句子的修辞效果,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2. 无冠词和不定代词文言文中通常没有冠词,并且不常出现不定代词。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这种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

3. 多用句末助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句末助词来表示语气或态度。

例如:“然则以吾道阻且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庄子·德充符》)。

这些助词能够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思想情感。

4. 文言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的虚词,如“之”、“乎”、“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注意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卫灵公》),“非子之言是也”(《庄子·人间世》)。

二、句子分析的方法1. 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分析的重点。

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震卦》),其中“天行健”的主语是“天”,谓语是“行健”,没有宾语。

2.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状语、定语和补语等。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劝学》),其中“不可以不”是状语,修饰动词“弘毅”。

3. 分析句子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流传于古代中国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其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序、词类、句法结构和虚词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一、词序特点1. 定状结构常颠倒:文言文中,宾语常常在动词之前,而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则常常颠倒位置,如:“朝饔而食,夕餐而寝。

”(《孟子·告子下》)2. 动宾结构比例较高:文言文中动词和宾语的结构较为紧密,往往用动词+宾语的形式表达,如“学习文言文”可以表达为“学文言”。

3. 并列结构常用逗号或句号分隔: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常常用逗号或句号来分隔,如:“物尽其用,礼莫大焉。

”(《礼记·表记》)二、词类特点1. 助词丰富:文言文中助词较多,能够表达不同的语法功能,如“之”、“者”、“乎”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助词状态等作用。

2. 词性固定:文言文中的词性较为固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不易转换,使得句子结构更加稳定。

三、句法结构特点1. 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如“吾爱汝”(《庄子·内篇·秋水》)。

2. 倒装语序较常见:文言文中倒装语序较为常见,多用于疑问句、条件句、感叹句等,如“曰:“以天下让我者,唯此兮。

”(《楚辞·九歌·东篱》)3. 重叠句和并列句多见:为了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形式美感,文言文中常采用重叠句和并列句,如“观乎天之云滓,鉴乎风之涤烦。

”(《庄子·外篇·徐无鬼》)四、虚词特点1. 助词的使用频繁:文言文中助词的使用较为频繁,能够加强语义的表达,起到衔接、修饰、助词状态等作用。

2. 虚词的省略常见:文言文中虚词的省略较为常见,它们的功能在上下文中已经明确,不需要重复使用。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决定了其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使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冗长性和繁琐性。

然而,正是这种特点赋予了文言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与翻译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分析和翻译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虚实结合和多义性。

虚实结合指的是字句的意义并不完全依赖于字面上的解释,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多义性则表示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为了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名词代表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介词用来表示位置关系,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补充语法成分。

2.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比较复杂,包括主谓结构、宾语补足语、兼语结构等。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而宾语补足语则用来补充宾语的意义。

兼语结构表示一个词既能充当主语又能充当宾语的情况。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倒装等。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也能够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二、文言文的语法分析技巧1. 注重上下文推测:虚实结合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因此,在分析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注重上下文的推测,尤其是对于一些虚词和虚化动词的理解。

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

2. 重视语序和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中的语序和词序较为灵活,并且常常采用倒装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因此,在进行语法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短语或句子的前后顺序,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辨析多义性词汇:文言文中的多义性词汇较为常见,所以,在分析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要准确判断词汇的具体含义,为翻译提供正确的语境。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丰富的语法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用语法和语法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通常由主谓宾或主谓补构成。

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中心,宾语在后。

但是文言文中允许语序的灵活变换,以达到修辞和语气的目的。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这句话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二、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辞的作用。

虚词的运用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1. 助词文言文中的助词主要有“之”、“乎”、“于”等,用于构成词性和语法成分的关系。

例如:“何其美也!”中的“之”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表示美的程度。

2.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丰富,可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关系。

例如:“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中的“自”表示自己的意思。

3.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有“而”、“乃”、“若”等,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起到衔接和转折的作用。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的“而”表示并列的关系。

三、动词和句式文言文中的动词使用较为丰富,常用的动词有表状态的“是”、“有”、“无”等,表行为的“行”、“行”等,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思”、“念”等。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比较句、假设句等。

这些句式的使用既能使语言更加生动,也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借代、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意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的一句名言,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总之,文言文的语法和语法规则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包括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并列结构等。

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语通常出现在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尔”、“夫子有言”。

2. 倒装结构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也有广泛应用。

主要有主谓倒装和宾语谓语倒装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是将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常用于疑问句、条件句和感叹句等。

例如:“何思之不勃焉?”、“昔者庖人氏,师事以长”。

3.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列举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仁、义、礼、智、信”,“孔子读书,不倦恒乐”。

二、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使用、动词变化、虚词运用等。

1. 词汇使用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较为丰富,常使用多音词、双音词等。

遣词用字还要考虑平仄要求,并注重字音的和谐美感。

2. 动词变化文言文的动词变化比较复杂。

动词有词性变化和时态变化两方面。

动词的词性变化主要通过前缀和后缀的增减变化,时态变化则通过变化动词的后缀来表示。

3. 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

例如,文言文中的助词、介词和连词等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标注等作用。

三、其他特点除了上述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外,文言文还有一些其他特点。

1.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标点符号主要用于分句、标明停顿和语气等。

2.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固定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的使用使文言文更富有文化内涵。

3.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和借代现象。

长篇文言文多采用省略手法,以减少冗余重复的表达,增加意蕴。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包括句式结构的主谓宾、倒装和并列等形式,以及词汇使用、动词变化和虚词运用等语法规则。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翻译语法讲解

文言文翻译语法讲解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以其言简意赅,深奥难懂,故后世学者,欲窥其奥,必先通其语法。

本文将略述文言文翻译之语法,以助学者领悟古人之智慧。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有常式与变式之分。

常式者,即主语、谓语、宾语之结构也。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为主语,“曰”为谓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宾语。

变式者,则不拘于常式,或倒装,或省略。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句中,“王师北定中原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王师定中原北日”。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极为丰富。

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其中,“善”本为形容词,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擅长”。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今者万乘之主,有兼天下,逐北之志。

”4. 副词活用为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不敢争。

”三、语序与省略文言文语序较为固定,但有时也会出现倒装。

如:“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不敢争。

”正常语序应为“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争不敢。

”此外,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普遍。

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此句中,“善”前省略了主语“刘伶”。

四、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运用丰富,如“之”、“乎”、“者”、“也”、“矣”、“焉”、“耳”等。

这些虚词在句中起到连接、修饰、语气等作用。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而”、“之”、“乎”均为虚词。

五、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下原则:1. 保留原文: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语序、词汇等,保持原文风貌。

2. 释义准确:准确翻译原文中的实词、虚词,确保意义完整。

3. 衔接自然:使译文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总之,学习文言文翻译语法,需细心揣摩,不断实践。

通过掌握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语序与省略、虚词运用等语法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游刃有余,领略古人之智慧。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它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词性和词序方面的规则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分为实词与虚词。

实词包括实体的人、事、物等,而虚词则主要用来构成各种辅助词、虚词、助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位置通常在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位置。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形式丰富多样,并有着严格的词序。

动词常常出现在句子的谓语位置,可以作为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

同时,文言文的动词通常不做时态的区分,需要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其时态。

3.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具有随性别、数、格、时态等变化的特点。

它可以作为定语、补语、状语等。

4. 介词和连词:文言文中介词和连词的使用较为简单明了,但同样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运用正确的位置和意义。

二、句法方面的规则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2. 并列结构:当句子中存在两个或多个并列词语时,需要使用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的连接方式包括“而”、“且”、“即”等词语,使用时需要注意词序的变化。

3. 从句结构:文言文中从句的种类较多,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从句通常位于主句之后,需要使用适当的连词引导从句。

三、修辞手法方面的规则1. 倍数修辞: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倍数修辞来加强表达的程度。

如“三生有幸”,表示非常幸运。

2. 借代修辞:文言文中运用借代修辞的手法来替代某个词语,常用的方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

3. 对仗修辞:文言文中的对仗修辞是指通过类似的句式和意义相对立的词语来增加修辞效果。

四、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测: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简练,使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测句子的结构和具体意思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技巧之一。

2. 字词解析: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生僻的字词,阅读时需要结合词典等参考工具来理解其中的意思。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精】文言文语法规则总结

【精】文言文语法规则总结

【精】文言文语法规则总结一、基本语法规则1.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的倒装结构,例如:“天空中,飘着白云。

”2. 文言文中没有人称代词,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语。

3.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主要通过副词和助词来表示,例如:“已/尚/将/略/微/殆”等。

4. 文言文中的词语多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较少使用单音节词。

二、名词1.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通常不变,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判断单复数。

2. 名词可以通过加上量词来表示具体数量,例如:“一辆车,三片纸”等。

3. 名词也可以通过加上数量词和描述词来表示具体数量和质量,例如:“七只大白兔,一群勇敢的战士”。

三、动词1. 动词的时态主要通过副词和助词来表示,例如:“已/尚/将/略/微/殆”等。

2. 动词的语气主要通过副词和助词来表示,例如:“宜/必/当/且/可/允”等。

四、形容词1. 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例如:“美丽的风景,高大的建筑”等。

2. 形容词可以通过加上副词来加强或减弱描述的程度,例如:“非常美丽,稍微晚一点”等。

五、副词1.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例如:“徐徐地吹,非常美丽,稍微晚一点”等。

2. 副词也可以通过重叠和重复的方式来加强描述的程度,例如:“徐徐然吹,美丽美丽”等。

六、连词1. 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词语,表示递进、转折、因果、比较等关系,例如:“而且,然则,所以,犹如”等。

七、助词1. 助词用来表示语气、时态、否定、疑问等意义,例如:“乎,者,焉,也,未”等。

以上是文言文的主要语法规则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用法。

本文将从词序、短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一、词序的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

1. 主谓宾的固定顺序文言文中,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紧接其后,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2. 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之后文言文中,直接宾语常常放在间接宾语的后面,这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木兰诗》)二、短语的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短语结构,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1. 比拟短语比拟短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进行比喻和象征。

比拟短语常以“如”、“若”、“似”等词开头,表示一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

例如:“如水之清,如山之巍。

”(《论语》)2. 接续短语接续短语是文言文中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的常用短语。

“以”、“故”、“若”等词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而“若”、“如”、“倘若”等词则用来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以心做人,则为心之德。

”(《论语》)三、句式的特点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常常运用于修辞或表达特定含义。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用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且”、“而”、“乃”等。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2.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达到鲜明的修辞效果。

常见的倒装方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倒装等。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千家诗》)四、修辞手法的特点文言文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或表达情感。

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或类似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明确或引发联想的效果。

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目的。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 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介+动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典型例题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 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典型例题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 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 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文:只图有利的。 唯贤是用。 译文: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 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 面。 典型例题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典型例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典型例题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典型例题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典型例题 ①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汝是大家子。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主谓倒置
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补语)
主谓倒置
找出《劝学》《师说》里的倒装句
•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 •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 惑,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补语)
主谓倒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注意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 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练习: 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答案:
D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典型例题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 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 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 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 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题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轻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典型例题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 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 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 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文: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文言实、虚词
文言 知识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入门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 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 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 和文言固定结构。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固定 结构
省略句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 骨,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 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 青,介宾后置)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 置) • 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 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典型例题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 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 思。
【特别提醒】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 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 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 “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 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 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 用法。
3.格式:形+于+宾
典型例题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4、其他形式的后置
典型例题
1、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促织》 翻译:小虫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象只木鸡一样呆呆地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翻译: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听到的道理本来就 比我早 3、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翻译:将军在黄河以南作战,我在黄河以北作战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 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解析: A项“为”表判断; 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 断句; 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 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典型例题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