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解析.

合集下载

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

这是个伫立着几十个红色“疯狂物”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公园,它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公园都迥然不同,在这里,解构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一.设计背景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由原为公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场改造而成。

当时,场地的北侧有已建成的高科技派的科学与工业城,以及一个闪闪发光的球体环形影城,而场地的西南面是由19世纪铁和玻璃建造的屠宰场改建的音乐会堂。

为了要处理这个计划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又要掌握整个错综复杂的基地,屈米在公园放进几个层层铺设的建筑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 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

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

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三.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思想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案把公园构思为大都会投资事业,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根据,运用“重叠”、“并合”,还有“电影景观”等手法,体现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独辟蹊径,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间断建筑”。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的城市公园,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本文将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文化活动和社区影响。

首先,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城市公园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公园内部的景观设计融合了自然元素和现代建筑,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同时,公园还设有多功能广场、户外剧场和儿童游乐区,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公园的吸引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拉维莱特公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每年,公园都会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舞蹈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公园的生活气息,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公园还定期举办社区义工活动和环保宣传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最后,拉维莱特公园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是深远的。

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公园还成为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此外,拉维莱特公园还通过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拉维莱特公园作为一座城市公园,不仅在设计理念、文化活动和社区影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其他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

定位:
一个属于21世纪的、 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 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 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 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 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 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溶解在城市中的拉维莱特
拉•维莱特公园面积约55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园址上 有两条开挖于十九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 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 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区有国家 科技展览馆,展示科技与未来的景象;南区有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以艺 术氛围为主题。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Canal deSt . Denis)是出于水上运输 之需,从公园的西侧流过。 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成为了公园与城市熔融的纽带,同时也是公园 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作为线系统的组成部分张显着解构主义的魅力。 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 置并不靠近市中心,但是巴黎发 达的交通系统让公园牢固地镶嵌 在城市的像框之中。巴黎的环城 公路和两条地铁线都经过公园的 所在地,设计师巧妙的利用了这 种交通优势,把公园的出入口设 计在地铁出入口的旁边。当游客 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的公 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方便地 坐到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性 化的交通设计。
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 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城市分离的传统。
他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出
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
一步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 叠加成拉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构。
点线面
在方格网的交点上26个红色的 点景物 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 有些红色的点景物作为信息中 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 艺室、医务室之用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然而知名的城市公园吸引了旅游者的到来,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一例。它不仅仅 是一个有魅力的、吸引人的公园,而是一个场所:一个城市的客厅,城市居民用以展示自已 特色、招待客人的场所。
建造目标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 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 人的交流场所。
中国园林.1999(2):74-76 6 /view/704670.htm 7 国外后现代建筑
尹国均,著 重庆出版社 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8-19.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建筑思想 概念一 Technologies of 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 The Mediated Metropolitan Shock 概念三 De-structure 概念四 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 Crossprogramming 概念六 Event:The Turning Point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平面总概
屈米抛弃原有的 构图形式,和谐秩序 和其他一些形式美原 则通过点线面三个不 同系统的叠合,有效 的处理整个错综复杂 的地段,使设计方案 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 可塑性。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导言】巴黎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其标志性的拉维莱特公园是游客们必到的景点之一。

然而,为了研究和了解这个公园的多元背景以及其独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本文将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进行解构式的实践探索和分析。

【一、引言】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十分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是个人和家庭休闲、运动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园毗邻塞纳河,占地约22.4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城市花园之一。

公园内有小型建筑物、花坛、绿草地和湖泊等,同时还有各种文化设施和体育设备供市民们使用。

【二、多元背景】巴黎作为一个多元背景的城市,其公园承载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拉维莱特公园在其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多元背景因素,如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文化多样性、环境可持续性等等。

1. 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拉维莱特公园旨在满足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

它提供了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游乐设施,如鞦韆、滑梯和迷宫等。

同时,公园内还设有专门的健身区域,供成年人进行锻炼和休闲活动。

公园提供了各类设备和场地供老年人进行户外休闲活动,如散步、下棋和聊天等。

2.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巴黎是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拉维莱特公园也体现了这种多样性。

公园内有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如露天音乐会场地、文化展览馆和艺术装置等。

这些设施和场所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可以在此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化艺术。

3. 环境可持续性的考虑巴黎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公园内有大量的绿化和植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保护和栖息地提供等。

公园还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新型公园的探索】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体现了新型公园的探索和创新。

它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引入了多样化的元素,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对历史文脉的摒弃和建筑形式符号 与意义的解构

屈米摒弃历史要素的符号意义,专注 于文化的分歧性与事件的偶发性。他 的设计反对整体协调一致,鼓励内部 一致及意义分解
• 20世纪80年代兴建 • 是公认的创新性园林作品 • 号称要成为21世纪的城市公园模式
总 结
• 园林文化包括自然的能力、形态、变化的机理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等等,具体阐释园林文化的设计过程就是要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提炼自然要素并对自然语言进行重组。 • 西方主流园林师的作品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对自然文化
对传统园林布局、构图形式的解构

屈米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于中心等级、 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通过 “点”、“线”、“面”三个不同系统的叠 合,有效地处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设计 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上 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它造型奇特,不具有特定功能,消解了传统构筑物 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 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 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的把握,将自己对自然的认识融合到设计当中。
•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 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伯纳德•屈米
罪多发地,起到改善社会治安的目的。
对城市公园绿地传统意义上的解构
屈米突破传统城市园林和城市绿地观念的局限,把它当作一个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来考虑,强 调文化的多元性、功能的复合性以及大众的行为方式。屈米认为公园应该是多 种文化的汇合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的观念,即都市化、快乐(身心愉悦) 、 实验(知识和行动) 。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

在这其中,新型公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欧洲城市的典范,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不仅是一种生态休闲的空间表达,更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实践。

本文将通过解构实践的方式,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解读。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原为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其背后蕴含的是对城市空间的重塑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1. 空间布局的解构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线性结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也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公园的多元性。

同时,公园内的各种设施和景观也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这个空间结构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2.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

公园内设有艺术画廊、雕塑、装置艺术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艺术欣赏的空间。

同时,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览等,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这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地标。

3. 生态环保的实践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的理念。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同时,公园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等环保技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措施使得拉维莱特公园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意义拉维莱特公园的成功改造和运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拉维莱特公园的生态环保实践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

术 的 多 功 能 休 闲 公 园
生体很最
态、好精
、精运彩
工神用之
, ,
程 技 术 、 科 学 文
的 放 松 , 又 是 体
最 后 让 公 园 成 为
处 就 是 对 点 , 线
化育了面
与、一的
艺娱个形

穿由
插廊
交架
错, 组垂

成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和 公弧

园线 线林 的荫
! !
形路
态,



景观
公园线的图
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占地55公顷 的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黎景观 公园.其原址是一个屠宰市场,脏,乱, 恶是它以前给法国人民的印象,但 是在设计师屈米的手中,这个受人 冷漠的地区又重新焕发了新春,成 为了不但是法国,更是其他国家游 客常去的旅游地,是一个很不错的
公园案例.
乐既态而
、满要该
自足素公
然身的园
草坪组成的面
滑轮场组成的面
沙丘园
竹 园 , 下 沉 广 场 !
供儿童游玩的,龙园
• 我觉的空间。。真的很厉害!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交叉程序设计: 把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结合起来,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设置和设计B的可
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代表作
新 卫 城 博 物 馆
法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辛 辛 那 提 大 学 体 育 中 心
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 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 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 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理论基础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 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 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 逻各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 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
城市的布景者
屈米的设计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往往暗示了 一种比平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建筑
“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他的设计永 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
学形式。屈米作品在行为学上有明显的动机性,引 导使用者自发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间。这样建 筑就成了一个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32页PPT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32页PPT
设计不是因循守旧,要大胆创新。功能是首位,在满足功能的前 提下,设计带给游客的应是不同的人性的,富有新意的空间体验。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The End ——谢谢观赏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线 系 统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第三层为点的体系,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 一组“疯狂物”,(屈米称之为folly)构成 。这些采用钢结构的红 色建筑物给全园带来明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与草地及周围的建筑 物对比十分强烈, 因而非常突出。这些造型各异的红色“疯狂物”以 10m 见方的空间体积为基础进行变异,从而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效果 。“疯狂物”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实用的功能; 有的处理成供游人登高望远的观景台;那些与其它建筑物恰好落在一 起的“疯狂物”起着强调了其立面或入口的作用;其它的是并无实用 功能的雕塑般的添景物。屈米不仅以这些小尺度的红色建筑物书写着 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同时也给20世纪的景观发展史写下了特别的 一页。
伯纳德· 屈米
设计思想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 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自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 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 只是一种“诱发事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屈米的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交叉程序 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 计。“横断程序设计”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布 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设 计”,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 要空间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职务。 •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 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 的联系。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 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目录
1
背景
2
解构主义
3
伯纳德· 屈米
4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1
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此时城市 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去了兴 趣,人们都在探寻新的园林形式,“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风格独特, 不同于普通园林,新颖有趣,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背景
2
解构主义
拉·维莱特公园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 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 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 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 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 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它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 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 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的辉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解构主义的辉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维莱特公园
公园简介
拉维列特公园,一座 美丽的城市公园,建于 1987年,设计师为屈米 (Bernard Tschumi)。坐落 在法国巴黎市中心东北部, 占地55公顷,园内有科学 工业城、天文馆和各种各 样的人造卫星。 拉维列特 公园为巴黎最大的公共绿 地,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
倒置的脚踏車踏板形象的公 共景观。
公共景观艺术
是露出地面半截的車身,在黑白 抽象的對比下,给人以幽默。 三分之二埋在地面上的腳踏車輪胎 形象的景观雕塑,吸引了儿童前来 玩耍。
拉· 维莱特公园与城市之间无明显的界 线,它属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同时 公园中随时都充满着各种年龄、各个 层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青年人 在草坪上踢球,儿童在主题园中游戏、 老人们在咖啡店外大遮阳伞下品尝着 咖啡、茶点⋯⋯公园充满了自然的气 息 与游人活动的生机。
楼梯两侧是潺潺水声的阶梯瀑布。 几何形式竹园由各式各样的高矮粗細 竹子所构成,旁边一大面能量墙散发 湿气及热量,制造亚热带气候环境。
公共景观艺术
拉维列特公园以壮观工业城及 晶体玻璃球为背景,由一条水 光幻影的运河穿越而过。
拉维列特工业科学城的宏伟, 成为城北最现代化的都会风光。
公共景观艺术
多元的公园中还有最具戏剧性的 公共景观艺术,在圆形草原林林 荫两侧,是美国景观艺术家奧登 堡格(C Oldenburg)的杰作。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现代化园中规划有七大奇妙儿童乐 园,都是儿童们的乐园。
其中有风园、雾园、平衡园、惊 吓园、龙园等等,多元性及开放 性是最大的特色。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儿童乐园中以龙园最吸引小 朋友,是座巨大的流滑梯。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园中有別开生面的三大美妙遨 游园,其中以迷魂陣的镜子园 最吸引人。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分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分析

CHENLI
14
点系统
CHENLI
15
公园是点、线、面三个全然不同的系统的叠合,每个系统都完整有序,但 重叠起来就会相互作用。它们的相遇可能造成彼此冲突,可能相得益彰, 也有可能相安无事。
folly与建筑的重叠,引发了冲突
folly与线与面的元素结合,相得益彰, 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空间
CHENLI
28
在本次设计中的借鉴
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点线面构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能应用到本次设计中。 我的方案中也用了网格控制整个园子,然后按照功能划分出一些比较大的面型 空间,这些空间和网格形成的“点”层相交。铺装,边界,植物都按照这层的肌 理布置。点与面结合。 在大范围来看,我用了象征“点”的花池来统一。类似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点型构 筑物,在游览路线上形成连续性,在大范围上同一控制全园。
CHENLI
25
心得体会
法兰西是一个既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民族。17 世纪的法国 古典主义园林始终是法国人的骄傲, 但是他们并没有局限于对传统园林形式的模仿, 而是将其传统作为创新的基础。拉•维莱特公园正是这种基于传统的创新。它延续了传 统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并将这些构成要素及手法进行分解、概括、抽象、引伸的再 创造,但却在形式、布局和采用的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拉维莱特公园的构图方式让人印象深刻。严谨的点、线、面三个系统的构图方式 不同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公园没有传统的轴线序列,没有控制全园的中心,打破了传统 的造园手法,空间中一系列不确定的元素带给在其中游览的人连续的戏剧化体验。解 构主义的解构手法和形式语言直接被现代景观设计所利用。它进一步扩大了景观设计 的艺术视野,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

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解析

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解析
“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而在此过 程中以绝对偶然性的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是有限的,所以允许无限的置 换替代。由于不存在一个中心或本源,自由变构是一种增补性的运动。它发挥一种身临 其境的作用,去填补所指的缺失。“分延”是用来表达事物在空间上的差别和时间上延 续。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 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设计者:伯纳德·屈米
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 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城市分离的传统
伯纳德·屈米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建筑师,他将所有的艺术 视为一个大的综合体,重视建筑学科的边缘性和不同领域的交流即 输入与输出,将哲学,文化,电影等创造手法引用到建筑设计创作 之中。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
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征,
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目录
• 设计背景 • 设计师 • 公园介绍
• 总结
设计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 城市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 去了兴趣。 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20多年前,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的中央菜场,屠宰场及杂货市场。 1947年百年市场被迁走以后,德斯坦总统建议把其建成一座公园,后来 密特朗总统又把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设九大工程之一, 并要求把拉维莱特建成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的并且有 深刻思想含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 是体育文化,娱乐,自然生态,工程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方面相 结合的开放式的绿地,此外公园还要成为世界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推荐:建筑规划知识: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特点

推荐:建筑规划知识: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特点

建筑规划知识: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特点
拉维莱特公园建于1987年,本身占地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拉维莱特公园强调的三个并列的系统点、线、面,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分离而形成不同的层面,这些不同的层面不再纳入一个统一的几何空间中,屈米把公园通过点、线、面三个要素来分解,然后又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

他的点、线、面三层体系各自都以不同的几何秩序来布局,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样三者之间便形成了强烈的交差与冲突,构成了矛盾。

点指在120m120m的网格系统中的那些26个被称为folies(疯狂)的大型构架,他们成为整个公园共同的特性,这些红色folie形式可以变化,用来容纳不同的特殊功能。

线是公园的主要交通骨架,由南北向穿越公园的运河道和偏于公园北侧的东西向廊道构成的两条模拟正交坐标的主通道;穿越和连接各个主题花园的一条曲折小径,这是公园漫步者的最佳选择,另外还有中央环形道和笔直的林荫道,共同构成线系统。

面系统是十个主题园和地面上大片的铺地、大型建筑、大片草坪与水体等。

拉维莱特公园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依据,运用重叠、并合等手法,它完全改变了对传统公园的认识。

在这个设计中屈米不仅对理性美学大加挞伐,对非理性美学极力推崇,而且也将非理性思维终于用之于设计实践。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
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在都市化的浪潮中,新型公园作为城市空间再塑造与功能重组的重要环节,愈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作为当代都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公园以其多元化和跨界的属性,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社区参与的有效途径。

其中,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本篇文章将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的解构,旨在探究其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以及在多元背景下的实践意义。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与概述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是巴黎市近年来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其前身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集艺术、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的改造,不仅体现了对旧工业区的重新利用,也体现了对新型城市空间的探索和追求。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与功能定位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生态”、“多元”和“开放”三个方面展开。

其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生态的手法,使得废弃的工业区变身为一个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公园。

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平台和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舞台。

这种多元化、开放的设计理念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典范。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一)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公园内设有各种不同的空间,如自然景观区、艺术展览区、运动休闲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这些空间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与绿色理念的体现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物,形成了丰富的植被景观。

同时,公园的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照明等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三)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内的艺术展览区是该公园的一大亮点。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公园景观的一部分,使得公园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要求把拉维莱特建成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的并且有 深刻思想含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
是体育文化,娱乐,自然生态,工程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方面相
结合的开放式的绿地,此外公园还要成为世界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设计者:伯纳德· 屈米
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 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 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 务。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 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建 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 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 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 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和提炼的基础之上。传统的西方园林设计讲究对称,和谐;追求轴线感和
视觉中心;强调权威性和至高无上的特点。而无论它们呈现怎样的一种格 局和特点,但都无外乎由点状水池,圆亭,雕塑,园路,阶梯,几何形树
篱和花坛,绿地等构成,而它们内在的最明显的规律即也是屈米从中总结
提炼出的点线面的结合,小水池,园亭和雕塑是点;园路和阶梯是线;几 何形树篱,花坛和绿地是面。屈米从园林设计中发现了这样普遍的规律即:
城市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 去了兴趣。
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20多年前,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的中央菜场,屠宰场及杂货市场。 1947年百年市场被迁走以后,德斯坦总统建议把其建成一座公园,后来
密特朗总统又把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设九大工程之一,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哲学思想
解构主义建筑思想
解பைடு நூலகம்主义园林思想
哲学上解构主义的理解
解构主义的世界观它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反对二元对抗 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 去看待任何的事物,以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反对体系化的传统哲学的基础上 的,他的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 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 其具体表现在:
提出了“转置”“并置”的理念,他认为建筑已不 再是构图与功能的体现,而是一整套变量生成的过 程,是空间,事件,游戏,隐喻⋯不可预料的重 构,在这里屈米还特别强调事件的重要性,他认为 在当今的这个时代,空间已不再是规划师职业的产 物,而是生活本身所发生的事件。
公园介绍
(一)现状概况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远离城市中心区,人口稠 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 条地铁线与巴黎中心区相连。公园规划范围55公顷,公园绿地 35公顷。园区内有一条东西向的乌尔克苏运河,南北向的圣德 尼运河,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相互垂直的运河是园址上 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东西向的乌尔克苏运河将地段 分为大体相等的两部分。南侧有一幢建于1867年的家畜肉类市 场,保留并改建为多功能大厅。北端的科技工业城原来是计划 建造屠宰场,改建为科技与工业博览馆,改建后的科技与工业 馆或称科技工业城是典型的高技派建筑,主馆南侧还有一个不 锈钢抛光的镜面球形大屏幕电影馆。拉维莱特公园南端的音乐 城被公园入口广场分割为两部分,西侧是国立音乐学院,平面 布局比较规整,包括200间练习用的琴房,三个音乐厅和图书 馆资料馆等。东侧是音乐教育研究所。
多元文化
屈米将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成了无中心无边界的开放性公园。 没有围栏也没有树篱的遮挡,整个公园完全的融合到了周遍 的城市景观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公园在三个方向上与城 市相连,西边是斯大林格勒广场,以运河风光与闲情逸致为 特色,南边以艺术气氛为题,北面展示科技和未来的景象。 由于公园处于巴黎的近郊地带,周边多为世界各地的移民, 为了满足这一文化要求,公园强调了“混合”的特性,将科 学活动,文化展览,工业发展,娱乐休闲,科学教育,音乐 欣赏与艺术等相结合将高雅与通俗,贵族与平民,本±文化 艺术与异国文化艺术综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 动,使其能被不同的公众所接受。
红色的疯狂构筑物“Folie”,采用金属钢制的现代材料 ,在空间上它们是3个大型公建的延续,这使得建筑的
空间得以在园林中延续和拓展,这神疯狂的构筑物成功
的将科技工业城,音乐厅和多功能大厅融合在公园的系 统之中,形成了建筑与园林相互穿插的公园形式


线面
沿圣迪尼运河南北走向设置了波形走廊 ,交通上把科技馆,音乐城与多功能大 厅联系起来,在公园游览交通上提供了 极大的便捷:景观上它从南到北贯穿了 整个公园,步行于高架上可以步移景异 的观揽整个公园的景观,沿东西向的乌 尔克苏运河设置了现代的架廊充分的利 用了运河景观。林荫大道有的是利用了 现状,有的是构图安排的需要,例如科 学工业馆前的圆弧形大道,打破了规整 的建筑与主干道的节奏,另外加设的弯 曲的小径,更是增加了公园的活泼与变 化感,它们将一系列的娱乐空间,庭院 等串联起来,是一条充满了灵活变化的 有趣的游览线路。
几乎所有的园林的构成成分都可以将它们分别归类为点,线和面。因此,
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着重提出了点系统,线系统和面系统,并 将这三套系统贯彻到公园的设计的每个细节中,形成明显的系统格局。
伯纳德.屈米跳出传统的设计构思手法和结构,提出了 新的设计结构体系即;点、线、面的结合。

线面
点就是26个红色的点景物folies(疯狂屋),出现在120m×120m的方格网的
解构主义在设计上的理解
解构主义是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设计是一场充满反叛、革命、民主和造反的运动,它代表了新 的时代精神,无论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形式特征,都与传统形式格格不入, 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 情味的,装饰化的,多变的,个人的,传统的,折中的形式,由此产生 了设计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 然而后现代主义过多意义的追求和矫饰的表现方式,甚至将意义 滥用为无意义,同样也引起了部分的设计师的不满,他们开始试图新的 结构方式,以高度模糊化的,凌乱化的方法来达到建立新的功能性目的, 并试图表现意义的虚化,认为作品不存在终极的意义。这就是解构主义 的设计。
(1)解构的目的在于:一是颠倒,破除古典哲学价值论和逻辑上的等级制; 二是改变,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解构是一种活动,它主要是通过分解和重构来 达到新的结构和概念的产生。 (2)解构在外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断裂和重叠。 (3)解构明确的提出了“结构中心”“中心的缺失⋯自由变构”“分延”等 新概念。 解构并没有说不存在中心,而是认为中心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种存在。
“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而在此过 程中以绝对偶然性的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是有限的,所以允许无限的置 换替代。由于不存在一个中心或本源,自由变构是一种增补性的运动。它发挥一种身临 其境的作用,去填补所指的缺失。“分延”是用来表达事物在空间上的差别和时间上延 续。
点线


在“点与线”的垂直坐标系统之间,在此屈米将它处 理为一些开放空间的形式,为接纳各式各样的活动,其 中包括大片面积的绿地及10个小的主题花园 • 每个主题花园可提供不同形式的活动行为,这10个主 题花园风格各异,各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 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充分的体现了拉维莱特公园的多 样性。这10个主题花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 竹园、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葡萄园、水园、少 年园。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 屈米
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征, 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目录
• 设计背景 • 设计师 • 公园介绍
• 总结
设计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
鸟瞰图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论
(1)多元文化:当代都市已经摒弃了单一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 屈米认为,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 追求纯粹、协调的思想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他认为,公 园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观念:都市化、快 乐(身心愉悦)、实验(知识和行动)。 (2)新的思维方法:屈米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抛弃过去旧的思考模 式,对建筑秩序体系,技术和结构提出质疑。因此,在拉维莱特公园 的设计中,他强调摒弃历史要素和符号,专注于文化的分歧性和事件 的偶然性。这也是解构主义在设计中常用的设计理念。 (3)解构主义:屈米通过打破旧有秩序,对建筑本质提出质疑、 挑战,并予以新的定义。他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上,采用解构主义, 运用重复与重叠的手法,通过点、线、面概念的延伸,既打破了传统 的中心思想,又实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
交点上,基本上都是在以边长为10米的立方构成体的空间体积中进行变异,整 体上它们感觉似乎一模一样,实际上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形状,功能也不一。 (1)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有了实用功能; (2)有的处理成了游人登高望远的观景台; (3)有的正好与建筑物落在一起则起着强调入口或立面的效果 (4)有些作为餐馆,展厅,售票厅,游乐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 吧、手工艺室、医务室等; (5)还有些没有明确其功能。 由于其提供了空间,但是又没 有确定其功能,这些“Folie”往往 因为人们的需要而提供不同的功能, 因为游人在其中发生的不同的行为 而产生了其功能的意义,没有人使 用的情况下它们还有着雕塑性的作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