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

合集下载

叶绿素的提纯实验报告(3篇)

叶绿素的提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叶绿素的提取和提纯方法。

3. 学习利用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并通过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绿色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主要由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组成。

叶绿素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

通过提取和提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叶绿素,为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和作用提供条件。

实验过程中,首先将植物叶片用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然后通过层析法分离叶绿素和其他色素,最后收集纯化的叶绿素。

三、实验器材1. 新鲜植物叶片(如菠菜、青菜等)2. 研钵、研杵3. 乙醇、丙酮(分析纯)4. 层析柱、层析板5. 滤纸、脱脂棉6. 移液管、滴管7. 恒温水浴锅8. 显微镜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步骤1. 提取叶绿素(1)取新鲜植物叶片,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

(2)加入适量乙醇和丙酮(体积比1:1),研磨至匀浆。

(3)将匀浆倒入分液漏斗,静置分层。

(4)收集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5)过滤,得到叶绿素提取液。

2. 分离叶绿素(1)将层析板放入层析柱中,在底部铺一层脱脂棉。

(2)取适量叶绿素提取液,用移液管滴加于层析板上,确保液面低于层析板边缘。

(3)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如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4:1)。

(4)将溶剂滴加于层析板上,观察层析过程,直至溶剂前沿到达预定位置。

(5)取出层析板,用铅笔标记层析结果。

3. 收集纯化叶绿素(1)用移液管收集叶绿素层,倒入小烧杯中。

(2)加入少量乙醇,搅拌均匀。

(3)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恒温水浴锅蒸干。

(5)用少量乙醇溶解残留物,得到纯化叶绿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提取:通过有机溶剂提取,可以得到绿色叶片提取物,表明叶绿素已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出来。

2. 叶绿素分离:通过层析法,可以将叶绿素与其他色素分离,证明叶绿素具有独特的性质。

3. 叶绿素纯化:通过蒸发和溶解,可以得到纯化的叶绿素,说明实验过程中叶绿素得到了有效的纯化。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与分析检测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与分析检测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与分析检测[摘要]叶绿素类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包含大量的叶绿素,本文在前期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条件并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温度60℃、时间40min以上时皂化较彻底;酸化置铜ph1-2、温度50℃、时间超过60min铜化较彻底,再成盐结晶得到叶绿素铜钠盐,得率为1.91%;通过hplc、uv、lc/ms等方法,分析测试所得到的叶绿素铜钠盐并进行结构鉴定,得出cu chlorin p6为叶绿素铜钠盐主要成分,根据它的分子结构和产生的分子离子峰碎片,推测分析了其电离机理。

[关键词]叶绿素铜钠盐制备分析检测蓝藻为原核生物,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

蓝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光合放氧生物,蓝藻在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中含有丰富的藻胆蛋白、天然色素、多糖、油脂等,因此综合利用蓝藻成为近年来开发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得最为广泛为蓝藻中的叶绿素。

叶绿素类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包含大量的叶绿素[1]。

叶绿素类似物中的卟啉环结构类似人体血红素结构,可促进创伤和溃疡愈合、活化细胞、抗贫血、抗菌消炎等多种活性功能,同时它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护肝以及抗衰老;研究表明,叶绿素能有效抑制多环芳烃类的诱变作用,对抑制癌细胞生成也有一定的效果[2]。

叶绿素衍生物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叶绿素铜钠可作食品添加剂和日用化工的染色剂[3]、脱臭剂[4],且还可用来制造光敏剂[5]、汽油和涂料的添加剂等,叶绿素铜钠盐还可作为医药原料起到保肝、护胃、抗贫血的作用[4],对传染性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胰腺炎、以及白血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6]。

本文在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与试剂干蓝藻取自无锡某公司:新鲜蓝藻脱水后再喷雾干燥,4℃冰箱储存。

实验4叶绿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

实验4叶绿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

透射光下
反射光下
叶绿体吸收光后,激发了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LHC将其 能量传递到PSII或PSI。其间所吸收的光能有所损失,大约3%-9%的所吸 收的光能被重新发射出来,其波长较长,也即叶绿素荧光 。
叶绿素吸收红光后处于第一单线态,叶绿素分子要从 第一单线态返回基态所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消耗 于分子内部的振动上,发射的 荧光的波长总是比被吸收光的 波长要长
2.2.3 含量测定
• 叶绿素a、b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 nm 和 645 nm;
• 叶绿素a、b在652 nm处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34.5), 测OD652求出叶绿素a、b总量。
• 故叶绿素浓度 C=OD652 / 34.5 ( mg/ml )
• 叶绿素的含量(mg/g)= [叶绿素的浓度×提取液体积 ×稀释倍数]/样品鲜重
• 叶绿素的含量(mg / g)=[叶绿素的浓度×提取 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重
以样品重为3g为例: = C ×(25×50 / 5)/3 = OD652 / (34.5×3) ×(25×50 / 5)
6 注意事项
① 操作应在弱光下进行 ? ② 研磨时间尽可能短,以不超过2分钟为宜 ③ 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更换波长后要调0) ④ 皂化反应最后做
亲脂的叶绿醇的“尾巴”: 叶醇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
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 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
2.2 叶绿素的物理性质
2.2.1 吸收光谱 2.2.2 荧光现象 2.2.3 含量测定
2.2.1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2.2.2 荧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茭白叶中提取叶绿素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研究

茭白叶中提取叶绿素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研究

Ke y wor ds: c h l o r o p h y l l e x t r a c t i o n; c o p pe r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a nd s a p o n i ic f a t i o n; s o di u m c o p p e r c h l o r o p h y l l i n
D O I : 1 0 . 1 6 4 4 2 / j . c n k i . q l g y d x x b . 2 0 1 7 . 0 1 . 0 0 6
茭 白叶中提取 叶绿 素制备 叶绿 素铜钠盐研 究
丁 同 英
( 无锡 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 院, 无锡 2 1 4 1 8 7 )
天 然 叶绿 素不溶 于水 且 不稳 定 , 遇热 、 光、 酸、 碱 等 易分 解 , 因此 其应 用受 到 限制 , 但 是 转化 成 叶绿 素
铜 钠盐 后应 用价 值 较 高 。 l 1 叶 绿 素 铜 钠 对 人 体 无 毒
4 a m, 长度 可观 , 有 1 ~1 . 6 m。 由于 茭 白 叶 质 地 较
Abs t r a c t:T hr o u g h t h e s i ng l e f a c t o r e x p e ime r n t ,t h r e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c o n di t i o n s o f e x t r a c t i n g c h l o r o p h y l l i n Zi z a n i a l a t i f o l i a l e a v e s a r e d e t e r mi n e d .T he t h r e e c o n di t i o n s a r e t h e s o l v e n t a n d i t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b e s t ma t e ia r l r a t i o a n d mi c r o wa v e t i me . Th e e x pe r i me n t a l p r o c e s s o f e x t r a c t i n g s o d i u m c o p p e r c hl o r o p h y l l i n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b y c o pp e r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r e a c t i o n a n d t h e n s a po ni ic f a t i o n. Th e b e s t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p H wa t e r b a t h c a l e f a c t i o n t i me a n d t h e ma s s p r o po r t i o n o f c o p pe r s u l p ha t e i n t h e pr o c e s s o f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OD663=82.04Ca+9.27Cb
Ca=12.7OD663-2.69OD645 Cb=22.9OD645-4.68OD663 Ct=Ca+Cb=20.2D645+8.02D663
解方程式得
(二)步骤
称取0.5g叶片,剪碎后置于玻璃匀浆器中加纯丙酮5mL,研成匀浆,用80%丙酮10mL洗匀浆器,用80%丙酮定容到25mL,避光静置5min。用移液管吸取上面的绿色清液1mL置于一大试管中,加入丙酮4ml稀释,摇动试管,作测定用。
测量光密度值 取上述提取液以80%丙酮作为空白对照,于663及645nm下读取光密度值
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求出各来自绿素的含量(单位mg/L)最后计算时需考虑稀释因子
叶绿素a含量(mg/g鲜重)=CA*5 *25*2/1000 =0.25CA
叶绿素b的含量(mg/g鲜重)=0.25CB
研钵、吸管、小烧杯、试管、培养皿等
01
95%酒精、石油醚
02
碳酸钙
03
(二)仪器和药品
(三)步骤
用天平称取15g鲜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的CaCO3粉末及95%酒精5-10mL研成糊状,再加95%酒精20mL,充分混匀以提取叶片匀浆中的色素,5-10分钟后,过滤入三角烧瓶中加塞待用。
取一张色层分析纸或定性滤纸代用,剪成圆形,直径应略大于培养皿的直径;将圆形滤纸平放在培养皿上,用滴管吸取叶绿素提取液,滴在滤纸的中心位置,稍干后,再重复操作几次;然后取另一滴管吸取石油醚,慢慢地推动叶绿素提取液,不久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的同心圆环,由内到外依次为: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呈鲜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
叶绿素a、b在长波方面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为663nm和645nm。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测试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测试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测试孟会娟1 邓朝丽2 程义伟3 孟繁辉4(1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广州海珠区 510310)(2 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广东江门 529020)(3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哈尔滨 150080)(4 戴安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摘 要 设计以竹叶为原料制备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微型化学实验。

用85%的丙酮作溶剂从竹叶中浸提得到鲜绿色的叶绿素溶液,经蒸发浓缩回收溶剂,可得糊状叶绿素。

叶绿素经皂化、萃取、酸化及置换可制得难溶于水的叶绿素衍生物 叶绿素铜酸、叶绿素铁酸或叶绿素锌酸。

纯化后的各种叶绿素衍生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制得水溶性的叶绿酸盐 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铁钠盐或叶绿素锌钠盐。

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测试方案,工艺流程合理,实验现象明显,结果正确。

关键词 微型实验 叶绿素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锌钠盐 叶绿素铁钠盐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叶绿素铜钠、叶绿素锌钠和叶绿素铁钠盐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无机化学品,在日用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制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对这类化学品的性质、制备及测试方法应该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叶绿素的提取及衍生物的制备过程比较冗长,常规实验耗费时间较多,在一般的无机化学实验或专业实验中很难看出。

本文设计的微型实验方案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测试,既能节约试剂、减少污染,又能节省时间,可以在专业实验或开放实验中完成。

1 实验原理叶绿素是四个吡咯环与镁原子相结合形成的一类重要的镁卟啉配合物1,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叶(如竹叶、芭蕉叶、芦苇叶)和某些生物的排泄物(如蚕沙)中。

在一定温度下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而被浸出。

提取叶绿素时常用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作浸提剂。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对光和热都很敏感。

在酸性溶液中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能被氢原子取代,生成暗绿色至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2。

脱镁叶绿素又能很快地与其它金属如铜、铁或锌的盐反应,金属离子进入原来镁的位置,生成比较稳定的叶绿素铜酸、叶绿素锌酸或叶绿素铁酸等叶绿素衍生物。

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

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

单位:班级:实验操作人:实验同组人:实验地点:指导老师:实验操作时间: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一、实验目的1.分析叶绿素铜钠的纯度,计算产率。

2.从绿色植物中提取叶绿素并算提取率。

3.利用光谱技术对合成的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4.初步研究用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条件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植物的叶和绿色茎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叶绿素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通常说的叶绿素是指由多种含镁卟啉化合物共存的混合物,有a,b两种 R=CH 3者为a型R=CHO者为b型叶绿素一旦离开活性植物体,就很不稳定,;把叶绿素转化为叶绿素铜钠盐,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叶绿素铜钠盐也有a,b型。

b 型中的—CHO在多步反应中易被氧化,以钠盐形式存在。

将蚕沙中萃取的叶绿素粗品(无溶剂物称糊状叶绿素),经皂化、置铜、纯化和成盐等几步后,就可得出叶绿素铜钠盐成品。

鉴别叶绿素铜钠盐的纯度要看它的吸光度(E1%1cm405nm),在规定条件下,吸光度值大,叶绿素铜钠盐含量高。

其中E1%1cm不低于568。

利用多波长分光光度法对产品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

测定叶绿素铜钠质量的三项指标:吸光度比值、游离铜含量、干燥失重。

a和叶绿素b分子式如下:叶绿素与碱发生皂化反应: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四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C55H72MgN4O5 + 2 NaOHC34H30O5N4MgNa2 + CH3OH + C20H39OH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素酸:C34H30O5N4MgNa2 + 4 H+C34H34O5N4 + Mg2+ + 2 Na+叶绿素酸可与铜盐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就生成叶绿素铜钠盐:C34H34O5N4 + Cu2+C34H34O5N4Cu + 2 H+C34H34O5N4Cu + 2 NaOHC34H34O5N4CuNa2 + 2 H2O蚕粪叶绿素铜钠盐的光谱特性蚕粪叶绿素铜钠盐水溶液在360~700之间有2个吸收峰在波长440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为114;在630处有一较小的吸收峰,其吸光度为017"在波长440的吸收峰为叶绿素铜钠盐特有,而在630处的吸收峰为叶绿素特有,叶绿素铜钠盐的含量约是蚕粪中叶绿素含量的2倍,所以试验中均采用440的波长测定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

仙人掌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工艺研究

仙人掌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工艺研究

收稿日期: "$$&1$(1"" 作者简介: 刘玲玲 ( !(I&1 ) , 女, 讲师, 主要从事食品化学与分析方面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 $IH!#0 ) 。
9;<: 实验方法
!G"G!% 叶绿素提取工艺的确定 !G"G!G!% 浸提剂的选择 % 称取 !: 仙人掌茎皮, 分别 用等量的不同溶剂在相同条件下浸提, 过滤, 定容至
表 +, 浸提剂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提取剂 @"C 丙酮 -!C 乙醇 ’2) 混合 +2) 混合 )2) 混合 )2+ 混合 )2’ 混合 吸光度 ( (#) %%’ %&! "*!"*&’ "*&" "*+& "*-! "*;% "*-" "*;) "*@! "*%& "*;; "*!) "*!"*’叶绿素含量 ( #1 9 1) 叶绿素 7 叶绿素 8 7 A 8 "*’); "*’!& "*%;) "*+++ "*)@) "*&"’ "*!") "*%&@ )*)&"*&;% "*%"+ )*";@ "*&!& "*!’& "*-@@ "*&+" "*&"& "*@+& "*’++ "*’"@ "*%’"

微波技术提取海带叶绿素及其铜钠盐的制备

微波技术提取海带叶绿素及其铜钠盐的制备

微波技术提取海带叶绿素及其铜钠盐的制备付荣霞,杨树成,李季(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300384)摘要:叶绿素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无毒并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脂溶性天然色素,而叶绿素铜钠盐是由叶绿素经化学处理转变而来的。

叶绿素铜钠盐具有色泽亮丽、性质稳定、使用安全等特点。

本试验以海带为原料,以95%乙醇为浸提溶剂,采用微波技术提取海带中的叶绿素。

以海带与浸提溶剂的料液比、微波作用时间、温度、微波功率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分析确定了单因素的最佳实验条件。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海带叶绿素的提取条件,并将叶绿素提取液浓缩,皂化铜代,与碱反应成盐,干燥,制备叶绿素铜钠。

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提取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次为微波作用时间,而微波功率为不重要因素,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海带与浸提溶剂的料液比为l g:20m L,微波作用时间6m i n,微波功率300w,温度60℃。

该方法与传统加热提取方法相比,具有高效、快速、节约能源等优点。

由叶绿素提取液制备叶绿素铜钠,得率为4.53%。

关键词:海带;叶绿素;微波中图分类号:TS2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513(2009)05-0171-05M i cr ow ave ext r act i on of c hl or ophyl l f r O m kel p andi t s s odi um copper c hl or ophyl l pr epar at i onF U R ong xi a,Y A NG S hu-cheng,LI Ji(T i anj i n A gr i cul t ura l U ni v er s i t y,F ood Sci ence D epart m ent,Ti anj i n300384)A b st r ac t:C hl or o ph yl l i s a nat L L r al,s af e a nd nont o xi c l i poch r om e w i t h phys i ol ogi cal f unct i ons.Sod i unl co ppe r ehl or o-phyl l i n i s con ver t ed f r o m chl or ophy l l by cer t ai n ch em i ca l t r e at m en t.I n t hi s st udy.k el p W a S us ed鹬r aw m at er i ala nd95%a l coh ol w a s us ed as ext r act i on sol ven t a nd m i c r ow a ve ext r act i on w a s appl i e d.S om e par am et e r s l i ke m at er i al sl i q ui dra t i o(kel p and al coh01),m i cr ow a ve t r e at m ent t i m e,t em perat ure and m i c r ow a ve pow er w e r e con si der ed f or s i ng l e f actor exp er i m e nt and t he opt i m al ext r act i ng condi t i ons w e r e c onf i r m e d.Then an or t hogonal exp er i m e nt w聃c ar r i e d out t o f ur-t h er de t er m i ne t he op t i m um m i xe d ext r act i on condi t i ons.Fi nal l y,chl or o phyl l ext ract w as conc ent r at ed,saponi f i ed w i t h a lka li sod i um.subst i t ut ed w i t h co ppe r a nd t h en dr i e d i n t o s odi um co ppe r chl or oph yl l.The r es uit s how e d t h at t e m pera-t u r e w a s t he m o st i m p or t ant f act or,f ol l ow ed by m i c r ow a ve t r e at m ent t i m e.The e ff e ct ofm i c row a ve pow er w a s no t80si g ni f l cant.The opt i m al ext r act i on pa r am et er s w er e:M i c r ow a ve t r e at m ent t i m e6m i ns,m i c r ow a ve pow er300W,an d t er n—pe m t ur e60%.C om p盯ed w i t h t he t r ad i t i onal hea t i ng ext r act i on,m i cr ow ave ext r act i on i s m or e ef f ect i ve,t i m e a nd ene r gy sa vi ng.T he yi el d of s odi um co ppe r chl or ophy l l f r o m chl or ophyl l ext ract w a s4.53%.K e y w or ds:ke l p;ehl om phyl l;m i c r ow a ve叶绿素(chl or ophyl l)是存在于植物叶中的绿色色素,叶绿素衍生物主要是指叶绿酸及各种叶绿素盐(铜钠盐、钴钠盐、铁钠盐、锌钠盐等)¨-2]。

叶绿素实验报告

叶绿素实验报告

叶绿素铜钠的合成、分离、分析及结构测定食品092一、实验目的:二、产品验收指标项目和指标───────────────┬──────────项目│ 指标───────────────┼──────────pH │ 9.0~10.71%│E 405nm ≥ │ 5681cm │消光比值│ 3.2~4.0总铜(Cu),%│ 4.0~6.0游离铜(Cu),%≤ │ 0.025砷(As),%≤ │ 0.0002铅(Pb),%≤ │ 0.0005干燥失重,%≤ │ 4.0硫酸灰分,%≤ │ 36.0───────────────┴──────────三、实验原理:四、仪器和试剂(一)、试剂:1、蚕沙(50克)2、95%乙醇3、NaOH 溶液4、稀盐酸5、溶液 8、蒸馏水 9、40%乙醇(纯乙醇丙酮 6、石油醚 7、CuSO4与蒸馏水按2:3配) 10、5%NaOH-乙醇溶液 11、pH试纸 12、磷酸盐缓冲液(pH=7.5)取0.15mol/L磷酸氢二钠与同浓度的磷酸氢二钾以21:4混合(二)、仪器:A、叶绿素的提取叶绿素铜钠合成1、温度计 1支回流冷凝管 1支 500ml 圆底烧瓶 1个恒温槽 1台滤瓶及漏斗 1个胶头胶管 1个玻璃棒 1支 100mL量筒 1个铁架台 1台电热恒温水浴装置 1套2、减压蒸馏装置 1台3、台氏天平 1台4、PH试纸若干B、叶绿素铜钠质量分析1、751分光光度计 1台2、台式天平、分析天平各1台3、玻棒 1支胶头滴管 1支10mL、50mL量筒各一个 100mL 、50mL容量瓶各1个25mL、1mL吸量管各一支4、试纸若干吸耳球一个五、实验步骤(一)叶绿素铜钠的合成1、叶绿素的提取:(1)在500ml圆底烧瓶中,先加入50g干蚕沙,再加入95%乙醇100ml。

(2)将反应瓶用水浴加热,使水浴温度在60℃(防止叶绿素a和b分解),浸泡提取2小时,滤出提取液。

(3)按步骤2用乙醇重复2次。

叶绿素的提取和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于测定

叶绿素的提取和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于测定

叶绿素的提取和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并计算提取率2.研究用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工艺条件3.分析叶绿素铜钠产品的纯度、计算产率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也和绿色的茎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催化剂,叶绿素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

叶绿素有a和b 两种,a为蓝黑色结晶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在叶绿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由四个吡咯环和四个次甲基交替相联形成的卟吩环.卟吩环闭合的共轭体系提供了包围镁离子(或其它相似离子)的刚性平面.叶绿素的结构如图l所示:蚕沙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其纯含量达0.8—1.0%,居所有天然色素之首,故可用蚕沙来提取叶绿素,由于叶绿素易溶于乙醚、苯、丙酮、乙醇的脂性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混合液来提取。

所得的叶绿素由于遇热、光、酸、碱等易分解,且又不溶于水。

110度左右会分解,故把叶绿素制备成叶绿素铜钠,其性质更稳定溶解性也会有所提高。

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四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C55H72O5N4Mg + 2NaOH→C34H30O5N4MgNa2 + CH3OH + C20H39OHC55H70O6N4Mg + 2NaOH→C34H28O6N4MgNa2 + CH3OH + C20H39OH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酸:C34H30O5N4MgNa2 + 4H+ = C34H34O5N4 + Mg2+ + 2Na+C34H28O6N4MgNa2 + 4H+ = C34H32O6N4 + Mg2+ + 2Na+ 叶绿酸可与铜盐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生成叶绿素铜钠:C34H34O5N4+Cu2+ = C34H32O5N4Cu+ 2H+C34H32O6N4+Cu2+ = C34H30O6N4Cu+ 2H+C34H32O5N4Cu + 2NaOH = C34H30O5N4CuNa2 + 2H2OC34H30O6N4Cu + 2NaOH = C34H28O6N4CuNa2 + 2H2O三. 仪器和试剂(一)试剂:蚕沙(50克)95%乙醇NaOH 溶液稀盐酸丙酮石油醚CuSO4溶液蒸馏水40%乙醇5%NaOH-乙醇溶液 pH试纸磷酸盐缓冲液(pH=7.5)取0.15mol/L磷酸氢二钠与同浓度的磷酸氢二钾以21:4混合(二)仪器:721型分光光度计,蒸馏装置,过滤装置,减压过滤装置,回流装置,分液漏斗装置,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及常用玻璃仪器等。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及实验实验类型:探索、综合或验证实验项目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皂化反应。

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3.取代反应。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2+可依次被H+和Cu2+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H+取代Mg2+, Cu2+ (Zn2+)取代H+。

4.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透射光下呈绿色,反射光下呈红色。

5.光谱分析。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三、主要仪器设备1.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UV-1240)、离心机2.研具、各种容(量)器、酒精灯等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定性分析a)称取鲜叶3-5g,并逐步加入乙醇15ml,磨成匀浆取匀浆过滤,并倒入三角瓶中,同时观察荧光现象。

b)取三角瓶中约1ml溶液于小试管。

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1ml和HO 1ml分层后观察。

2c)取代反应:加醋酸约1ml,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

观察颜色变化。

2.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a) 取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0.5-1) b) 取下层绿色溶液(留1/3),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0.5-1)c) 两者在400-700nm 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峰3. 叶绿素定量分析:鲜叶0.1g ,加1.9mlH 2O ,磨成匀浆,取2份0.2ml 加95%酒精4.8ml,摇匀,8000转离心5min,上清液在645,652,663测定OD ,计算Chla,Chlb 和Chl 总量的值。

从竹叶中制取叶绿素铜钠实验指导书

从竹叶中制取叶绿素铜钠实验指导书

从竹叶中制取叶绿素铜钠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性质的理解,掌握叶绿素铜钠的制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种绿色色素,在植物中与蛋白质形成叶绿体。

叶绿素是由叶绿酸与叶绿醇和甲醇所形成的酯,其结构如下:天然提取的叶绿素含有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一般为3:1。

叶绿素a:R=CH3叶绿素b: R=CHO。

它们可用层析分离。

游离的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敏感,易氧化裂解而褪色。

故用做食品添加剂有其局限性。

将叶绿素用碱水解,除去甲基和叶绿醇基,并将部分的或全部的中心离子镁被铜取代生成叶绿素铜钠,稳定性增加,做为食用绿色素,可用于胶姆糖胶基着色、果蔬加工品和海带制品等。

LD50>400mg/kg(小鼠,静脉注射)叶绿素铜钠的结构式如下:三、实验材料和试剂新鲜竹叶;氢氧化钠的60%乙醇溶液;硫酸铜;0.1M醋酸。

四、实验步骤称取10g新鲜竹叶,洗净,放于pH=10的150mLNaOH水溶液中沸腾5min,再哟内清水漂洗数次,剪碎后放入100mL烧瓶中,加入NaOH的60%乙醇溶液(pH~14)70mL,加热回流45min。

用少量棉花于玻璃漏斗中过滤,得绿色滤液。

往滤液中边搅拌边滴入20%的CuSO4溶液,pH=4.5,充分搅拌后静止15min抽滤或离心得固体沉淀。

沉淀用0.1M醋酸洗至无Cu2+(用铜试剂检验),然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

最后把固体用少量的2%NaOH溶解,于水蒸气浴上蒸干便得深绿色的叶绿素铜钠,称重,并计算产率。

五、思考题1、叶绿素在酸条件下加热,结构和颜色有什么变化?2、叶绿素在碱性性条件下加热,发生什么反应,产物的颜色如何?。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5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 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PCBA

开关 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 尽量选择平头类的按键,以 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 间隙建议留0.05~0.1mm,以 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 算累积公差,以防按键手感 不良。
二、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
(一)原理 叶绿素a、b在长波方面的最大吸收峰分别 为为663nm和645nm。 同时在该波长时叶绿素a 、b比吸收系数k 为已知,根据Lambert—Beer定律列出浓 度C与光密度OD之间的关系式:
7
OD663=82.04Ca+9.27Cb OD645=16.75Ca+45.6Cb Ca、Cb为叶绿素a、b的浓度,单位mg/L 解方程式得 Ca=12.7OD663-2.69OD645 Cb=22.9OD645-4.68OD663 Ct=Ca+Cb=20.2D645+8.02D663
研钵、吸管、小烧杯、试管、培养皿等 95%酒精、石油醚 碳酸钙
3
(三)步骤
1、用天平称取15g鲜叶,剪碎放入研钵 中,加少量的CaCO3粉末及95%酒精510mL研成糊状,再加95%酒精20mL,充 分混匀以提取叶片匀浆中的色素,5-10 分钟后,过滤入三角烧瓶中加塞待用。
4
2、取一张色层分析纸或定性滤纸代用, 剪成圆形,直径应略大于培养皿的直径; 将圆形滤纸平放在培养皿上,用滴管吸 取叶绿素提取液,滴在滤纸的中心位置, 稍干后,再重复操作几次;然后取另一 滴管吸取石油醚,慢慢地推动叶绿素提 取液,不久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的 同心圆环,由内到外依次为:叶绿素a为 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呈 鲜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通过绿色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了解天然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方法。

2、通过薄层色谱分离操作,加深了解微量有机物色谱分离鉴定的原理。

【实验原理】叶绿色存在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即叶绿素A(C55H77O5N4Mg)和叶绿素B(C55H70O6N4Mg)胡萝卜素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有三种异构体;叶黄素(C40H56O2)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

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

当提取时,从上到下颜色依次为:黄绿色,蓝绿色,黄色和橙色。

【实验仪器】研钵,色谱柱,丙酮,乙醇,乙醚,中性氧化铝,菠菜叶,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剪刀,脱脂棉,纱布。

【实验步骤】1、称取30g洗净后用滤纸喜感的新鲜菠菜叶,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研磨,研磨时放入少量碳酸钙,防止研磨过猛破坏叶绿素结构,研磨至烂。

2、将研磨碎的菠菜叶转入小烧杯中,加入30mL配好的乙醇乙醚溶液,盖上表面皿,防止有机溶剂蒸发。

按小组成员分别浸泡10,15,20,25,30,35,40,45,50,55分钟。

3、浸泡期间,填充色谱柱,在最下面垫入脱脂棉,再盖上一个小滤纸片,装入氧化铝至4/5处,再盖上一层滤纸片。

4、将烧杯中的菠菜叶连带着有机溶剂用纱布挤入漏斗中,转入分液漏斗,加入10mL水洗涤,除去水层(下层),再用10mL水洗涤一次。

5、将分页漏斗中的溶液慢慢倒入色谱柱中,加几滴丙酮既可以看到颜色变化。

6、洗净仪器,收拾实验室,打扫卫生。

【注意事项】1.过滤时不能用滤纸,而是用脱脂棉。

原因是滤纸能吸收色素,降低滤液中色素的含量,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2.加入丙酮后要迅速、充分研磨,以防止丙酮挥发,使更多的色素溶解在丙酮中。

叶绿素铜钠实验报告

叶绿素铜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叶绿素铜钠的制备方法。

2. 掌握叶绿素铜钠的理化性质。

3. 了解叶绿素铜钠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铜钠是一种天然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其制备方法主要是将叶绿素与金属铜离子反应,形成叶绿素铜钠盐。

本实验采用直接反应法制备叶绿素铜钠,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提高产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无水乙醇、氯化铜、氢氧化钠、蒸馏水、冰乙酸、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等。

2. 实验仪器:研钵、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热板、烘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叶绿素提取:将新鲜植物叶片洗净、晾干,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研磨成匀浆,过滤得叶绿素提取液。

2. 叶绿素铜钠制备:将叶绿素提取液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氯化铜溶液,搅拌均匀。

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7.5~8.0。

将混合液转移至烧杯中,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保持温度在50℃左右,反应2小时。

3. 叶绿素铜钠分离纯化:将反应后的混合液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硝酸银溶液检测氯离子,确认叶绿素铜钠已生成。

然后加入适量冰乙酸,使叶绿素铜钠沉淀,过滤得叶绿素铜钠粗品。

4. 叶绿素铜钠干燥:将叶绿素铜钠粗品转移至烘箱中,在60℃下干燥至恒重。

5. 叶绿素铜钠性质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铜钠的吸光度,分析其最大吸收波长;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叶绿素铜钠的铜含量;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叶绿素铜钠的官能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铜钠最大吸收波长:实验测得叶绿素铜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40nm,与理论值相符。

2. 叶绿素铜钠铜含量:实验测得叶绿素铜钠的铜含量为11.2%,说明叶绿素铜钠的制备较为成功。

3. 叶绿素铜钠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叶绿素铜钠在红外光谱中出现了典型的叶绿素官能团吸收峰,进一步验证了叶绿素铜钠的生成。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叶绿素铜钠,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西兰花叶叶绿素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盐制备工艺研究

西兰花叶叶绿素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盐制备工艺研究

西兰花叶叶绿素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盐制备工艺研究1前言西兰花是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一种蔬菜,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被誉为“绿色的健康食物”。

西兰花中的叶绿素是一种天然的绿色色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西兰花叶绿素的提取及制备工艺。

2叶绿素的提取2.1实验原材料和仪器西兰花的新鲜叶子、1%的酒精、5%的脱色醋酸、氮气气瓶、高速离心机、电温箱、紫外可见光谱仪等。

2.2实验步骤步骤1:将新鲜的西兰花叶子用去离子水洗净并晾干备用。

步骤2:将干燥的叶子加入到浓度为1%的酒精中,使用超声波震荡器进行处理,震荡时间为30min。

步骤3:将浸泡过的西兰花叶子过滤掉,将叶绿素提取液留下。

使用氮气吹干提取液。

步骤4:将酒精溶液中的叶绿素用5%的脱色醋酸进行纯化,再次过滤,取得叶绿素溶液。

2.3提取后的叶绿素特性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对提取出来的叶绿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西兰花叶绿素的波长峰值为646nm,波长范围为400nm~700nm之间。

3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3.1实验原材料和仪器提取后的叶绿素、氢氧化钠、盐酸、氢氧化铜、乙醇、去离子水、恒温摇床、过滤器、旋转蒸发器等。

3.2实验步骤步骤1:将叶绿素和氢氧化钠按照1:1的比例混合,用盐酸调节pH值至酸性区。

步骤2:将混合液在恒温摇床中按照60°C温度下自动搅拌12h,使叶绿素充分溶解于混合液中。

步骤3:将氢氧化铜粉末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用恒温摇床加热至40°C,搅拌2h。

步骤4:将步骤3中的氢氧化铜溶液滴加入已有混合液中,用旋转蒸发器蒸发至干燥状态。

步骤5:将干燥后的混合物用乙醇进行洗涤,过滤掉残留物,得到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物。

3.3制备后的叶绿素铜钠盐特性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制备出来的叶绿素铜钠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盐中有铜离子和叶绿素结合的结构,属于理想的复合物。

4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提取西兰花叶绿素及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工艺,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食品中叶绿素铜钠测定实验心得

食品中叶绿素铜钠测定实验心得

食品中叶绿素铜钠测定实验心得
试样中叶绿素铜钠在酸性条件下经聚酰胺粉吸附,解吸液洗脱。

分光光度法测定。

叶绿素铜经萃取、盐化、吸附、解吸。

最后分光光度法测定。

由于叶绿素铜是脂溶性的色素、被测样品的处理主要经过萃取、盐化、吸附、解吸、测定几个步骤。

2.4.2.1、被测样品萃取
萃取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每次加入无水乙醚15 mL~20mL震荡萃取,依次萃取3次。

合并萃取液。

萃取要充分。

2.4.2.2、盐化
盐化是重要的操作步骤。

只有把叶绿素铜钠盐化,才能变成水溶性的色素、才便于吸附净化处理。

盐化时注意温度、反应时间、试剂浓度等,操作要求精确控制
2.5、样品测定
样品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

叶绿素铜的测定时、注意叶绿素铜与叶绿素铜钠分子量的差异。

结果计算时应当依据分子量的差别进行折算。

2.6.1、本方法的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
算术平均值的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班级:实验操作人:实验同组人:实验地点:指导老师:实验操作时间: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一、实验目的1.分析叶绿素铜钠的纯度,计算产率。

2.从绿色植物中提取叶绿素并算提取率。

3.利用光谱技术对合成的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4.初步研究用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条件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植物的叶和绿色茎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叶绿素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通常说的叶绿素是指由多种含镁卟啉化合物共存的混合物,有a,b两种R=CH3者为a型R=CHO者为b 型叶绿素一旦离开活性植物体,就很不稳定,;把叶绿素转化为叶绿素铜钠盐,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叶绿素铜钠盐也有a,b型。

b 型中的—CHO在多步反应中易被氧化,以钠盐形式存在。

将蚕沙中萃取的叶绿素粗品(无溶剂物称糊状叶绿素),经皂化、置铜、纯化和成盐等几步后,就可得出叶绿素铜钠盐成品。

鉴别叶绿素铜钠盐的纯度要看它的吸光度(E1%1cm405nm),在规定条件下,吸光度值大,叶绿素铜钠盐含量高。

其中E1%1cm不低于568。

利用多波长分光光度法对产品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

测定叶绿素铜钠质量的三项指标:吸光度比值、游离铜含量、干燥失重。

a和叶绿素b分子式如下:叶绿素与碱发生皂化反应: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四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C55H72MgN4O5+ 2 NaOH →C34H30O5N4MgNa2+ CH3OH + C20H39OH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素酸:C34H30O5N4MgNa2 + 4 H+→ C34H34O5N4 + Mg2+ + 2 Na+叶绿素酸可与铜盐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就生成叶绿素铜钠盐:C34H34O5N4 + Cu2+→C34H34O5N4Cu + 2 H+C34H34O5N4Cu + 2 NaOH →C34H34O5N4CuNa2 + 2 H2O蚕粪叶绿素铜钠盐的光谱特性蚕粪叶绿素铜钠盐水溶液在360~700之间有2个吸收峰在波长440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为114;在630处有一较小的吸收峰,其吸光度为017"在波长440的吸收峰为叶绿素铜钠盐特有,而在630处的吸收峰为叶绿素特有,叶绿素铜钠盐的含量约是蚕粪中叶绿素含量的2倍,所以试验中均采用440的波长测定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

下图是蚕粪叶绿素铜钠盐的光谱特性[5]。

本实验采用稀碱性溶液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成分分析方法:叶绿素酸铜钠含量、产品酸碱度、产品干燥失重、游离铜均按GB 3262-82中规定方法进行测定。

三、仪器和试剂(一)、试剂:A、叶绿素铜钠合成101.3g干竹叶,95%乙醇(>600),5%固体NaOH,浓盐酸,丙酮,500-600mL石油醚,CuSO4,蒸馏水,40%乙醇,5%NaOH水溶液,5%NaOH-乙醇溶液,温度计B、叶绿素铜钠质量分析1、磷酸盐缓冲液(pH=7.5)取0.15mol/L磷酸氢二钠与同浓度的磷酸氢二钾以21:4混合(二)、仪器:A、叶绿素铜钠合成粉碎机,带温度计,搅拌器的烧瓶1个,回流冷凝管1支,恒温槽,100ml个烧瓶,冷凝管,1个抽滤瓶及漏斗,胶管若干,玻璃棒,100mL量筒1个,500ml圆底烧瓶,旋转蒸发器一台,台氏天平1台,试纸若干B、叶绿素铜钠质量分析751分光光度计1台,台式天平、分析天平各一台四、实验步骤(一)叶绿素铜钠的合成1、蚕沙的浸泡及溶液的合成:称取干燥蚕沙50g于500ml的烧杯中,加适量水润洗,加入150ml 80%的丙酮溶液使其完全浸没,置于30-40℃的恒温水浴中搅拌回流,3小时后取出并立即过滤,滤渣复浸一次。

分离得墨绿色溶液转入500ml圆底烧瓶,于60-70℃水浴蒸出丙酮,当温度计读数骤然下降时,蒸发结束。

回收的丙酮可循环用于下一批蚕沙的浸泡,将剩下的溶液从圆底烧杯移至布氏漏斗,抽滤浓缩、风干、称量。

2、皂化:将浓缩液置于带搅拌子三口烧瓶中,用2%到5%NaOH水溶液调节使其p H等于11,用水浴加热在60℃下皂化回流0.5到1小时,收取下层。

3、萃取:将皂化液冷却后转入分液漏斗加入等量石油醚萃取2-3次,除去杂质(黄色)静置分层,下层为可溶性叶绿酸盐(绿色),取下层溶液,上层溶液用旋转蒸发器蒸发回收石油醚。

平行萃取3次。

4、调酸铜代:将下层溶液装入三口烧瓶中,往其中慢慢加入稀(1:1)盐酸溶液调节pH值为7后,按卒取液:加入20ml10%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0%的硫酸铜,搅拌均匀后,再用盐酸将溶液调节pH为2-3,60℃搅拌1小时。

趁热过滤,用95%乙醇洗涤4次后抽干。

合并滤液和洗液,加入2-3倍的纯水,析出叶绿素铜,静置4小时后过滤,滤饼用适量石油醚洗涤3次至石油醚层变为浅绿色,以除去其中的H+Cl及残留的叶黄素和其他有机杂质。

5、成盐:洗涤结束后滤干,滤饼用丙酮溶解,加入5%NaOH-乙醇溶液,调节pH为11,搅拌,成盐(用滤纸法检验成盐情况:用玻棒点少许溶液放在滤纸上,滤纸不显绿色则说明完全成盐),过滤,滤饼用95%乙醇洗涤4次。

取滤液于小烧杯在60℃下加热蒸发以除去水分得墨绿色结晶物,然后再在60℃下烘箱中烘干结晶物,即制得墨绿色光泽的成品(略有胺味)。

(二)叶绿素铜钠质量鉴定1、标准叶绿素铜钠盐的标准曲线称取标准样品0.01克(精确至0.0002克),加水溶解,移入1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准确取1mL溶液以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为100mL,摇匀,即为0.001%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15分钟内用1cm 的比色杯,在40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值(A),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

类似地配制0.0005%溶液、0.0015%溶液、0.002%溶液、0.0025%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15分钟内用1cm 的比色杯,在405nm 波长处测定它们的吸光值(A),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并绘制标准曲线。

2、标准叶绿素铜钠盐的吸收曲线称取标准样品0.01克(精确至0.0002克),加水溶解,移入1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准确取1mL 溶液以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为100mL ,摇匀,即为0.001%溶液,此液最大吸收峰为405nm 与630nm , 吸光比A405nm/A 630nm 为3.2~4.0。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用1cm 的比色杯,在350nm-700nm 波长处测定溶液吸光值A (每隔5nm 或10nm 测定一次),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并绘制吸收曲线。

3、产品叶绿素铜钠盐的吸光比测定称取烘干成品0.1克(精确至0.0002克),加水溶解,移入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从容量瓶中准确取2mL 溶液移入50mL 容量瓶,用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刻度,摇匀,即为0. 004%溶液,此液最大吸收峰为405nm 与630nm 。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用1cm 的比色杯,在350nm-700nm 波长处测定溶液吸光值A (每隔5nm 或10nm 测定一次),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并绘制吸收曲线。

计算吸光比=A Anmnm630405五、注意事项:1. 水浴加热时温度控制不宜加热过快;2. 减压蒸馏时对压力的要求不能过高;3. 保证浸润时间足够、提取完全;4. 实验操作的规范及安全问题。

六、实验结果:(一)产品的产率计算1%水的PH=8.13原料蚕沙的质量M=50.2g滤纸的质量:1.0440g滤纸加产品的质量:1.0704g产品叶绿素铜钠的质量:M1 =1.0704g-1.0440g =0.0264g产品叶绿素铜钠的外观:块状有墨绿色金属光泽固体;叶绿素铜钠产率为W= M1 / M = 0.0264/50×100% =0.0528%(二) 产品叶绿素铜钠纯度由叶绿素铜钠盐标准曲线(见附表一)可得,其标准方程为Y=83460x+0.00987通过测定得0.001%叶绿素铜钠溶液在415nm、655 nm下的吸光度值分别为:A 415=0.403,A 655 =0.139吸光比:吸光比=A Anmnm655415=139.0403.0=2.9故当A415nm=0.403时,百分含量:x=(0.403-0.0987)/83460=0.00000365=0.000365%,即在称取的样品叶绿素铜钠0.0157g 中实际含有的铜钠盐质量为:m=0.00000365×100=0.000365所以本次实验制备的产品纯度为η=0.000365/0.0157×100%=2.32%表 1 叶绿素铜钠盐标准曲线的测定数据表(光波长405nm)溶液百分数(%)A4050.0005 0.2910.001 0.5430.0015 0.7710.002 0.9980.0025 1.150叶绿素铜钠盐标准曲线表 2 标准样品叶绿素铜钠盐吸收曲线的测定数据表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350 0.407 470 0.150 590 0.140 355 0.432 475 0.136 595 0.145 360 0.464 480 0.127 600 0.152 365 0.502 485 0.119 605 0.162 370 0.545 490 0.114 610 0.179 375 0.609 495 0.112 615 0.212 380 0.677 500 0.112 620 0.250 385 0.756 505 0.110 625 0.280 390 0.818 510 0.106 630 0.297 395 0.888 515 0.099 635 0.290 400 0.939 520 0.096 640 0.264 405 0.966 525 0.094 645 0.227 410 0.939 530 0.093 650 0.197 415 0.820 535 0.094 655 0.166 420 0.637 540 0.094 660 0.140 425 0.487 545 0.094 665 0.121 430 0.325 550 0.096 670 0.108 435 0.323 555 0.097 675 0.094440 0.280 560 0.099 680 0.084 445 0.247 565 0.103 685 0.066 450 0.221 570 0.110 690 0.066 455 0.201 575 0.119 695 0.059 460 0.181 580 0.128 700 0.054 465 0.164 585 0.135绘制标准样品的叶绿素铜钠吸收曲线表3 产品叶绿素铜钠的吸收曲线的测定数据表产品叶绿素铜钠的吸收曲线七、实验分析:本实验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叶绿素是一种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