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精编版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精编版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接受能力,选择诵读书目,并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筛选了部分经典语句,希望各班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诵读。

每学年下学期纳入适当纳入质量检测。

一年级:《三字经》节选第一部分:必背内容育人篇(从“人之初”到“及老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

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

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

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

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

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

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

”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

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

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等闲识得·东风面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2)书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带我走向神秘的知识殿堂;像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带给我奇妙的享受,回味无穷;它也像一对美丽而神奇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领略文字的魅力…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记得从牙牙学语的时候,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总是看幼稚的童话,缠着妈妈给我讲我觉得很神秘的故事。

国学诵读比赛优秀篇目

国学诵读比赛优秀篇目

国学诵读比赛优秀篇目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学诵读比赛逐渐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精选出的一些优秀篇目成为了参赛选手们表演的重点。

这些篇目以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脱颖而出,不仅有助于传承国学经典,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

下面将介绍几篇备受瞩目的国学诵读优秀篇目:1. 《论语》篇目《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铭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

在国学诵读比赛中,选手们常常选择《论语》中的经典章节进行表演,通过朗诵和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

2. 《诗经》篇目《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周朝开始的约300年间的诗作。

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志和高尚情操,其诗歌朗诵既能展现出其音韵之美,又能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在国学诵读比赛中,选手们通过诵读《诗经》中的名篇,《关雎》、《周南》等,将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带给观众别样的感受。

3. 《史记》篇目《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严谨的思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详尽的历史资料而闻名于世。

在国学诵读比赛中,选手们通过《史记》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诵读,不仅展现出了古代历史的繁荣和辉煌,也让观众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

4. 《孟子》篇目《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经过写作整理的一部思想论文集,主要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等问题的思考。

在国学诵读比赛中,选手们通过朗诵《孟子》中的篇章,以及其对于人性善恶、君子风范的表述,向观众传递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哲理。

5. 《红楼梦》篇目《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荣华富贵和人生百态的艺术巨著。

在国学诵读比赛中,选手们通过诵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展示人物形象和情节扣人心弦的魅力,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以上所述只是国学诵读比赛中一些备受关注的优秀篇目的简单介绍。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注释】(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

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有关国学经典(精篇二《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

北宋千字文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

《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

《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

《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6.《荀子·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四、《千字文》五、《论语》10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一、人与动物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逍遥游》(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鲲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一《庄子》(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然而对于鱼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了,两条鱼也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一《老子》二、艺术魅力1、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

一一曹植《洛神赋》(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三、人生感悟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四、民风民俗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二《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

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

国学经典诵读名篇

国学经典诵读名篇

国学经典诵读名篇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国学经典诵读名篇,欢迎大家参考!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6.咏怀(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国学基本概念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八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背诵(1)

八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背诵(1)

八年级上册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1.北方有佳人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2.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4.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5.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7.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8.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9.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0. 忆秦娥李白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新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新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1、《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2、《弟子规》节选
二(1)班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二(2)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二(3)班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经典国学诵读篇目

经典国学诵读篇目

经典古诗诵读篇目1.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适合集体诵读的国学经典朗诵稿

适合集体诵读的国学经典朗诵稿

适合集体诵读的国学经典朗诵稿《适合集体诵读的国学经典朗诵稿篇一》国学经典,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文化的天空。

当我们集体诵读国学经典时,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每个人都沉浸在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智慧海洋里。

咱就先说说《论语》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简直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口头禅一样常见。

想象一下,教室里,一群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齐声诵读着《论语》。

那声音,就像一群百灵鸟在合唱,清脆又响亮。

也许有人会说:“哎呀,这《论语》都老掉牙了,现在学还有啥用呢?”嘿,这您可就大错特错了。

你看啊,“学而时习之”,这就告诉咱学习了知识就得时常去复习,去实践。

就像我上次参加数学竞赛,那些知识点我都学过,可要是我没好好复习,没去做那些练习题,到了赛场上,那肯定是两眼一抹黑啊。

再说说《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

这简单的六个字,可蕴含着大道理。

孝悌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就记得我老家有个邻居,那小伙子对他爸妈可孝顺了。

每次从城里回来,大包小包的都是给爸妈买的东西,还陪着爸妈唠嗑,帮着做家务。

这就是孝悌在生活中的体现啊。

当我们集体诵读《弟子规》的时候,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品德做一次大扫除,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都清扫出去,让自己变得更加善良、诚信。

还有那气势磅礴的《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简直就是咱做人的脊梁骨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就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就像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他坚决不从,最后慷慨就义。

他就是孟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者。

当我们集体诵读《孟子》时,那股浩然正气仿佛就在我们的胸膛里激荡。

咱集体诵读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在念那些古老的文字,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这国学经典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我们心灵的各个角落,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

也许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一些难懂的句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过程有些艰难,但当我们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时,一切都值了。

(完整word版)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完整word版)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四、《千字文》五、《论语》10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每日诵读(国学经典 书生朗朗)

每日诵读(国学经典 书生朗朗)

每日诵读1、《孙子兵法》节选春秋孙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2、劝学(一)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劝学(二)战国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家诫宋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5、《老子》节选春秋老聃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庄子》节选一战国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7、《庄子》节选二战国庄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1·《论语·十二章》2、《诗经·蒹葭》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6、惜时诗三首:(《长歌行》—汉乐府、《偶成》-朱熹、《劝学》-颜真卿7、《少年中国说》(梁启超》8、《鱼我所欲也》(第一段)9、爱国诗三首:《过零丁洋》《春望》《示儿》10、《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11、《劝学》(一、三)(荀子)12、《卜算子·咏梅》(陆游)13、《礼记·虽有佳肴》14、《岳阳楼记.》(四五段)(范仲淹)15、咏清明三首:《清明》(杜牧、王禹偁、黄庭坚)1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7、《行路难·其一》(李白)18、边塞诗三首:《凉州词》、《从军行》、《雁门太守行》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21、《兰亭集序》(一二段)(王羲之)2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23、《赤壁赋》(第一段)(苏轼)2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25、《师说》(一、三)(韩愈)2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7、《扬州慢》(姜夔)28、《爱莲说》(周敦颐)29、《国殇》(屈原)30、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31、《短歌行》(曹操)3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33、《滕王阁序》(二三段)3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35、《咏荆轲》(陶渊明)。

国学经典朗诵稿

国学经典朗诵稿

国学经典朗诵稿国学经典朗诵稿5篇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下面小编整理了国学经典朗诵稿,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朗诵稿篇1甲:妈妈,你看,今晚的月亮多美啊!妈:是啊,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第一章、凝月遐想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合: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第二章、赏月听风领:秋日雨后的山林,是那样静谧,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

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章、寄月思乡女唱: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男诵: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女诵: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章、望月励志方:我飞上太空了,我飞上太空了。

万: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今天,我们中国人不仅解决了蜀道之难,更让九天染月的梦想成为现实。

甲:凌云壮志怀心中,方:浩荡乾坤担肩上合:昂首挺胸中国人,扬眉吐气世界风。

昂首挺胸中国人,扬眉吐气世界风。

万:少年智,则国智。

方:少年强,则国强。

合: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万: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甲: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方: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三人合: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众合: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国学经典朗诵稿篇2我很荣幸有机会去xx中观看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看着孩子们背诵着不同的经典诗文,表演着各种有特色的节目,不知不觉我已陶醉在那琅琅的朗读声中。

对孩子来说,举行这样的诵读大赛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WORD格式三、八佾(yì)国学经典诵读——《论语》17.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学而18. 子谓韶(sh áo)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ùn) ,不亦1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乎?”四、公冶长2.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0.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 也。

于予与何诛(zh ū)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2. 子曰:“十室之邑(y ì)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23.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五、里仁二、为政24.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

”2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 ǐng) 也。

”8. 子曰:“由,诲(hu ì) 汝(r ǔ)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 a),其何以行之哉?”28. 子曰:“君子欲讷(n a) 于言而敏于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一、学而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为政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8.子曰:“由,诲(huì)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10.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1.子张学干禄(lù)。

子曰:”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dài),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yú)矩。

”15.子曰:“君子不器。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三、八佾(yì)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四、公冶长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

于予与何诛(zhū)”2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2.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3.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五、里仁2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2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3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pèi)必于是。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天命之谓性,率(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shèn)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sh èn)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xiǎn)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节选)(1-6章)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经》(节选)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

3.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尔骄,自遗其咎(jiù)。

功成身退,天之道。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1.明道若昧(mèi),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4.无为而无不为。

1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7.治大国若烹(pēng)小鲜。

1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江海所以能为天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2.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

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26.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国学经典诵读——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左应为“车”)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