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关于"仁"和"礼"的关系的经典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就是说,人的视、听、言、动如果合乎礼,那就是做到了仁。居处、执事、待人接物都要合乎礼,这也是为仁的基本要求。在孔子那里,仁、礼是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以仁为价值依据,仁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必须以仁为本,礼若无仁为其根本,则礼将不成其为礼。孔子指出"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 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离开了仁爱之心,礼就会成为单纯的"钟鼓"、"玉帛"之类的虚文。所以,杨伯峻先生说:"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其本质。其本质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没有真的礼乐。春秋以及春秋以上的时代,没有仁的礼乐,不过徒然有其仪节和器物罢了。" 可见,继周公之后,"孔子在礼的观念上的最大突破,就是为礼找到了一个内在的依据--'仁'。孔子强调仁,其实还是要维护礼。面对礼坏乐崩,他要为礼寻找一个内在价值依据,这个依据不能是鬼神,不能是天命,孔子认为,这个依据只能是仁。"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治主义思想,但又在德治的思想上进行了损益,弥补了春秋以来德治思想维系社会人心作用的不足,"援仁入礼",用"仁"来深化"德"的内涵,充实礼乐文化。孔子认识到周礼不可完全照搬照用,必须有所损益变革。孔子对周礼在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变革,从人性、人伦自身及宗法制存在的根基上来说明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必然性,因此,只有回归到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自然情感中,回归到以血缘关系为最基础、最质朴的亲情关系中,以寻找潜存于人类原始基因中的道德因子,从人性内部深处挖掘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作为解决所有矛盾冲突的唯一办法,这就是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新的诠释方法。

由此可见,孔子礼学的最伟大创新和最重大转折之处就在于他对周礼进行损益变革的过程中,在不损害礼传统基本精神价值的基础上从礼内部对礼的内容进行新的损益和改造,将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仁,赋予灌输于传统的礼文化之中,使之具有全新的价值内涵。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点,采取"我注六经"的诠释方法,把仁的思想大量补充到传统的礼思想中,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礼,时为大" 的发展品格。

孔子通过对殷周以来的礼制思想进行根本性的诠释与改造,为传统礼制思想寻找到了内在的价值依据,由于孔子援仁入礼、纳仁入礼、以仁释礼,使礼具有了内在的价值依据,使礼的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而使之建立在仁的价值基础上。仁--礼思想从而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思想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最基本的伦理政治架构模式,进而构成了中国的伦理观、政治观和世界观三者合一而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对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仁、礼的阐释构成了孔子之后政治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可见,孔子之礼已不是西周之礼的简单翻版,它与西周之礼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孔子把仁引入了礼,原先单纯为贵族统治集团服务的西周之礼演变为维护社会等级结构和形式的政治制度,使礼的内涵大大丰富。在孔子看来,礼是使社会保持等级关系的最理想工具,孔子之礼已经演变为一种可以在社会各阶层普遍适用的政治制度,礼于是具有了经天纬地、规范社会与人生的权能及凸现了其治国安邦的方略及政治教化的功能。按照孔子的思想逻辑,由于礼所构建的等级社会深深植根于血缘关

系的人性和仁爱上,若能发明、唤醒深植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善的人性和仁爱意识,使之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自觉意识,就能够做到人人各安其职、各守其位、各奉其业、各遵其道,使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只要社会每个成员都能恪守礼的规定,对不符合礼的行为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只有这样,整个社会便可处在贵贱有等、上下有差、长幼有序,人人各奉其事、各处其位的等级秩序网络中,社会就会到达安定和谐的理想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