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
儒释道
![儒释道](https://img.taocdn.com/s3/m/0bde64c00c22590102029de7.png)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dd0f8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a.png)
政治需求的驱动
01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提倡儒释道融合,以稳定社
会秩序。
宗教政策的调整
02
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宗教政策进行不断调整,推动了儒释道的
相互融合。
皇家支持资助
03
隋唐时期,皇家对儒释道融合的支持与资助,使得这一趋势得
以快速发展。
士人阶层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思想交流的深化
隋唐时期,士人阶层之间 的思想交流不断深化,为 儒释道融合提供了理论基 础。
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融合
隋唐时期,教育体制逐渐完善,开始出现专门教授佛学和道学的学校和寺庙。这些机构为三家的思想 融合提供了教育平台。
此外,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也开始尝试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和研究中。例如,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04 儒释道融合的背景及原因
社会背景的推动
2023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 与融合》
目录
•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 • 儒释道的融合 • 儒释道融合的背景及原因 • 儒释道融合的影响及意义 • 隋唐时期儒释道融合的案例分析
01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体制
隋唐时期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中央集权加强,官僚制度完善。
思想启蒙与启迪
儒释道的融合对后世的思想启蒙和启迪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人 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推动
儒释道的融合启示后世要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人类文明 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自信与认同
儒释道的融合有助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和认同,让人们更加 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57be54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1.png)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教的融合与互动不仅在于宗教信仰上的交叉,更是在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守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培养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佛教以它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教义中的“三毒”即贪、瞋、痴与儒教的“三纲五常”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远离贪欲、厌恶和愚昧的。
佛教倡导的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也与儒家的仁德之道相契合。
因此,儒教徒在崇尚仁爱之余,也开始接受佛教的一些教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儒家思想与佛教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层面的进步。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达到真我境界,其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不执”,与儒家的为政和守礼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实践中,儒释道三教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道教与儒教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的“儒风道化”现象。
在孔子弟子颜回的《问道》对话中,孟子说:“予未见好德,望道而行者也。
”这种儒道交流的思想,使得儒释道三教可以并存,互相补充和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不仅在于理论上的相互交流,也在于实践层面的合作。
文化领域中,三教间相互渗透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红楼梦》中,可见佛教对人物形象的引导和道教对爱情的修行。
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教倡导的仁爱、慈悲和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c97ac7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2.png)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三教竞相发展,各自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支持者。
不同的教派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冲突,但同时也出现了相互融合和共存的现象。
隋唐时期的儒学主要代表是孔子的儒家学派,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理论研究。
儒学注重社会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之交淡如水”。
儒学要求人们按照礼义廉耻的准则行事,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成为官方教育的主流。
儒学影响极大,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与儒学相对的是佛教,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尘世的境界,宣扬舍离欲望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佛教的教导下,人们开始关注来世的命运,对现世的欲望产生了淡漠的态度。
佛教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生死和轮回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塑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除了儒学和佛教之外,道教也在隋唐时期兴盛起来。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和炼气养生,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和道德自觉。
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对道教的追求越来越浓烈。
道教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体系,与儒学和佛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佛教和道教则强调个人的超越和脱离尘世。
儒学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感到担忧,认为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会让人们远离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
佛教和道教则对儒学的世俗观念和礼教制度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儒学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和社会规范,忽略了人性的解脱和境界的追求。
然而,隋唐时期也出现了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和共存。
隋朝时期,佛教和儒学之间的融合尤为明显。
一些佛教寺院成立了儒学讲堂,推崇儒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https://img.taocdn.com/s3/m/7fa91829ba1aa8114431d9a4.png)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儒道道德观的冲突与互补及其当代意义
![儒道道德观的冲突与互补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58f64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8.png)
儒道道德观的冲突与互补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主,其中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释家、道家三家学说的理论都是有独特的内涵,并有着可贵的思想贡献,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
儒家学说重视“尊师重道”,认为“护法恭敬”,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价值观,追求“君子之道”,强调“礼仪”,认为人应该重视“孝道”,以中庸为核心,追求“治学”。
儒家崇尚“自强不息”,重视“耕耘之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强调“政令”,认为“礼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坚持以顺从朝廷、安定社会的“温度”原则。
释家学说注重“智慧”,以“慈悲”为核心价值观,追求“解脱”,强调“内在空性”,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以“心学”为核心,追求“自我觉察”。
释家崇尚“虚怀若谷”,重视“自然之道”,以“自由、自在”为目标,强调“自由思考”,认为“空大自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坚持以改变人心、改变社会的“温度”原则。
道家学说注重“自然”,以“谦和”为核心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强调“精神实践”,认为人应该尊重“虚无”,以“自我超越”为核心,追求“境界”。
道家崇尚“随缘”,重视“无为之道”,以“尊贤合众”为目标,强调“隐忍”,认为“大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坚持以遵从自然、安定社会的“温度”原则。
儒释道三家学说存在着冲突与互补,一方面,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以“护法恭敬”为核心,重视“尊师重道”,追求“君子之道”,而释家和道家则主张“慈悲”和“谦和”,以“自然”和“虚无”为核心,追求“解脱”和“天人合一”。
另一方面,儒家重视“孝道”,以中庸为核心,追求“治学”,而释家和道家则重视“自然之道”,以“心学”和“无为之道”为核心,追求“自我觉察”和“自我超越”。
这种冲突与互补的关系,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帮助当代人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2024年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2024年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e74e2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a.png)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不仅经济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也尤为突出。
在这个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内,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冲突背景、冲突过程及结果,并深入分析其相互间的融合及其影响。
二、儒释道三教的背景与冲突1. 背景介绍儒释道三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
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伦理与国家治理;佛教则以慈悲为怀,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天人合一等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隋唐时期,这三教并存并相互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冲突。
2. 冲突过程(1)儒家与佛教的冲突: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普及,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儒家重视伦理道德,而佛教则更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解脱,两者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分歧。
此外,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世俗元素,这也引起了儒家的不满。
(2)道教与儒家、佛教的冲突: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体系与儒家、佛教存在较大差异。
在隋唐时期,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教义、修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不少争议和冲突。
三、冲突的结果与影响尽管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存在冲突,但这些冲突也促使了各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儒佛道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吸收了佛教的慈悲精神、道教的养生之法等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佛教也逐渐融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加贴近中国社会实际。
此外,这些冲突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世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儒释道的融合及其影响1. 融合过程在隋唐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交流的加深,儒释道三教逐渐走向了融合。
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儒家思想开始吸收佛教的慈悲精神和道教的养生之法;二是佛教开始融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三是道教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思想。
唐初佛道儒三教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融合
![唐初佛道儒三教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811af2ab4daa58da0114a3d.png)
二、佛教与道教冲突
在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派中, 佛教与道教的关系较 为密切。佛教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和壮大,但 另一方面道教又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障碍,特别是在唐初, 佛教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双方产生过激烈的矛盾冲突。 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融合外 来文化。道教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阴阳家思想与神 仙方术,主张“任其性命之情,随心所欲,任其自然”,认
五、结 语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强烈而庄 严的自尊,自守意识,坚持民族本位,又具有以我为主,善 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豁然大度。这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 义,在唐初使佛教、道教和儒家得到了较快发展,三教文 化在相互冲突中互相包容,呈现融合的趋势,丰富了中华 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难怪宋人推崇“以佛修心,以 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修身之道。
唐初佛道儒三教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融合
文 南潮
一、引 言
儒教、道教和佛教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诸多宗教派 系的主导者。儒教和道教根植中国,属于原生道路文化。佛 教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属于次生道路文化。自传 入中土之日起,佛教并不因为非中土文化而受到国人的排 挤,相反,它的发展道路相对平坦,国人大都采用拿来主 义的方法,并成功地把它中国化。佛教的传入,一方面促 进了道教、儒教教纷争的个中表现尤以唐初最为突出, 各教在力争突出自己的同时,为迎合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 的需要,广纳对方的可取之处,纷争的结果出现了三教融 合的局面。本文以历史剧《大唐情史》为依托,旨在说明: 唐初以佛教为代表的外国文化和以道教、儒教为代表的中 国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当时的上层阶级为了自己的统 治和个人心灵的净化,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 由宽容到推 崇,最终出现了三教鼎立的大融合局面。
《2024年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2024年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d5416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b.png)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尤其是儒释道三教间的冲突与融合更是该时期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三教并立,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构成了这一时期多元且深邃的文化特色。
二、儒释道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一)儒家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以仁爱为基石,倡导孝悌、忠信、礼仪等道德规范。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隋唐时期,佛教已深入人心,以禅宗为代表,注重修行心性,追求内心的解脱。
(三)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身心双修。
在隋唐时期,道教吸收了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部分内容,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体系。
三、儒释道的冲突在隋唐时期,虽然儒释道三教并存发展,但其间也不乏冲突。
首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佛教的出世思想在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道教对于儒家的礼制及佛教的修行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批判和质疑。
这些冲突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
四、儒释道的融合尽管存在冲突,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间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
首先,在文化层面,三教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儒家吸收了佛教的慈悲为怀和道教的自然无为等思想;佛教则借鉴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道教的身体修行方法;道教则吸收了儒家的社会伦理和佛教的修行理论。
其次,在宗教实践上,三教也开始相互渗透。
例如,禅宗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其修行方法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五、隋唐时期儒释道融合的表现与影响(一)表现1. 思想交融: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相互交融,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秀思想成果。
2. 文化融合:三教在文化传承上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多元特色的文化体系。
3. 宗教实践:三教在宗教实践中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修行方法。
(二)影响1. 文化繁荣:三教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d60a91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8.png)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在古代中国,儒家、佛教和道家被称为“三教”,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教之间不仅相互争斗、吸取、影响,也出现过一些融合的现象。
本文将从融合与争鸣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崇尚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释家强调解脱生死、超越轮回,主张禅定慈悲般若。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返朴归真,追求长生不死、变化无穷。
在某种程度上,三教有着共通之处,都追求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三教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
比如佛教的入华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佛教与儒教的合流现象。
在南北朝时期,僧侣玄奘西行求法,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广泛传播佛教思想。
在此过程中,佛、儒之见相互借鉴,佛教修行者也会同时学习儒家经典,形成了一种“仁慈如父母,大慈悲” 的修行态度。
道家与儒释的融合也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汉代的黄老学说,结合了黄帝传统与老子思想,形成了一种讲究道德修养的新兴哲学。
在《黄帝内经》中,既包含了医学的治病要旨,也涵盖了道家的养生理论,形成了一种融合的医学思想。
儒释道三教的争鸣尽管在某些时期,三教之间会出现一些融合的现象,但也并非一片和谐。
在某些时候,三教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争议与争执。
比如北魏时期的佛教与道教之争,佛教徒认为自己的修行方法是最高尚的,而道教徒则认为道家修炼的功夫才是最为深奥的。
在当时,佛教、道教之间争风吃醋,甚至发生过一些武力冲突。
另外,儒释两家也不时产生争执。
儒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完美;而释家注重个人解脱、超越世俗,不拘泥于形式。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儒释之争也时有发生,关乎经学与禅修的优劣之争。
总的来说,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与争鸣,既有相互学习、借鉴、影响的现象,也有分庭抗礼、明争暗斗的场面。
三教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其中既有相互冲突,也有相互融合。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a6abafa5ef7ba0d4b733b0b.png)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举世罕见的奇迹2016年05月27日星期五“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第一关键词是“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回应。
第二关键词是“因缘”。
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于是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当西方还沉浸在,或者说迷惑在中世纪黑暗中的时候,宋代的学者已经为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哲学体系,可以说那时候的中国哲学就是世界哲学的顶峰。
后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一些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于是人们一直流传着这种误解,而我们也曾经自卑过。
今天,中国的哲学已经得到了世界哲学界的承认,大家已经看到媒体上的报道,2018年,从未在中国举行过的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而且从这次会议开始,汉语将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会议用语。
这是一个标志,这是一个转折,这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哲学正式地跨入世界领域、世界论坛的一个标志。
儒释道的融合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在这个总的缘起下,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和学说。
这三种宗教和学说,它们自身的理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相融的经验,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
而要想让儒释道的学说真正成为显学,还需要我们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二是普及,应该让精深和通俗结合。
基督教经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由英国的清教徒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想让一种学说成为显学,从而在广大民众当中普及,似乎不能够从基层做起,而应该拿自己的精义去说服、感染不同阶层的精英与执政者。
基督教初期的失败、佛教传入中国时曾经有过的不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到了南北朝,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迅速铺开,就是走了我刚才所说的路线。
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
![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d7fdf8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0.png)
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文化,其各自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却同时互有渗透与对立。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包括对其思想基础、修行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人的自我完善。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君子之道,强调为人父母、兄弟、夫妻、朋友等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做为个体,要以身作则、一切行为形成良好的典范,同时也强调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以仁、义、礼、智、信构成的“五常”让孔子与他的追随者始终追随其理念并相信其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二、佛教思想佛教思想跨越生死轮回,强调个人的忏悔和解脱,提出“四谛”,即苦、集、灭、道。
佛教通过消除欲望和贪心来达到解脱的目的,认为人类社会中所有的苦难都来自于人的欲望和憎恶。
佛教也讲究个人修行,在禅修中向内省自己的心灵深处,要学会“回头自问”,并且“发现自己的真实”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内在的精神水平。
佛教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物质世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一个人的自然本性与宇宙本源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天道无情,故以万物养而不为主。
成为真正的“圣贤”只需学会自然而然的“为道而活”。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极力反对儒家规定的礼节等人际交往规范。
道家的“形而上”是基于大道而生的,而在“形而下”的层面,他们则提出要坚持道德准则,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四、儒释道三教融通虽然儒释道三教基本完全不同,但他们也存在互相补充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其中的一些明显的方面包括: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治国理政、佛教注重个人精神的提高与儒家关注个人品德准则、道家强调自然界与宇宙本源的平衡与儒家提出的仁爱和社会建设等。
除了思想上的融通外,儒释道三教也相互影响着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3acb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2.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儒释道三教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儒家以其注重人伦和社会秩序的思想,释道则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真理的方式,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融合。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态势。
儒释道三教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
儒家经典《论语》等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释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释家思想是一种佛教思想,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佛教强调个人修养、超脱尘世、追求解脱。
佛家经典《大般若波罗蜜经》等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表达。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道家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可道,非恒道”、“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儒释道三教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
释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释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追求。
佛家思想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解脱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而追求幸福。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态势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
虽然每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独立性,但它们也相互渗透和影响。
下面将分析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几个方面。
儒释道三教的互补性儒释道三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性。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伦理和秩序,释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解脱,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儒释道三教的矛盾与融合(上)
![儒释道三教的矛盾与融合(上)](https://img.taocdn.com/s3/m/22cacc3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1.png)
儒释道三教的矛盾与融合(上)关于[儒释道三教的矛盾与融合(上)]的字幕: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题目儒释道三教的矛盾与融和是儒释道三教的矛盾与融和,儒家虽然是也称教,但是与道教和佛教之教这两个教是不同的,儒家是教化之教,道教和佛教它是宗教之教,它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教佛教这三教之间有矛盾,但是有融和,因为没有矛盾,它就没有办法表现自己,使自己的教义、教旨能够成一个系统,继续向前发展。
为了自己的教旨和教义继续向前发展,它为了它的系统的存在,我过去讲过,它有一定的排他性,它不排他,它就不能自成系统,因为有排他性,所以它才能自成系统,但是如果你仅仅排他,为了保持自己系统的完整,一味盲目地排他,那你不吸收新鲜血液,不继续向前发展,你也自己会枯竭的,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
所以我们说它有矛盾,融和为什么说是“融和”,而不是“融合”?融,是互相的谅解,互相地融为一体,“和”正是因为互相的谅解,互相的能够容纳别人,融为一体,所以它才能有和睦,向前发展。
这样才彼此都能够得到益处。
共存、共融、相互的得到好处。
我们在讲佛教和儒家的发展的时候,许多的高僧——中国的高僧和国外的高僧他们都是比较有文化的、有修养的人,在中国互相地交流宗旨,交流一些佛经的教义。
从感情上来讲,这是比较融洽的。
从老百姓来讲,自从佛教传进来以后,由于佛教的许多一些浅明的教义,虽然不为完全老百姓所理解,但是那种简单的教义,什么众生平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做了恶将来可能就会下地狱,来生就得不到好结果,变牛变马,这些浅近的道理能为老百姓接受,所以佛教传进来以后,它能够发展,它有它的群众基础的。
从上层来讲,由于彼此之间互相的研究,从哲学上、从各方面来研究一些教义,它也彼此都得到好处,能够和平相处。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矛盾呢?我们刚才讲过,矛盾第一个要表现自己的系统性,需要熟悉过程;它要表现自己的系统性,最初不了解的时候,它有这么一种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另外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系统性,需要熟悉过程;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挑起矛盾。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93150f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c.png)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古代中国,儒家、佛教和道家是三大主要的宗教思想流派,也被合称为“三教”。
这三教之间既有融合互补的一面,也有激烈的争鸣对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交流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儒家是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法等传统。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吸纳了中国文化元素,朴素的佛教教义让广大民众受到吸引。
道家则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倡自然无为的人生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不可避免地展开。
二、思想交流儒释道三教在思想上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借鉴。
首先,儒家与佛教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佛教重视解脱生死的教义影响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注重人性的弘扬也开始融入佛教思想中。
同时,儒家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为佛教注入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其次,儒信合一的观念也进一步促进了儒道两教思想的融合。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的相通点,使得儒道两教融合得以实现。
三、影响儒释道三教的交流与争鸣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佛教以律仪为核心的规范体系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儒家的社会伦理观念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深化家族道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而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则为个体寻求心灵的宁静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提高了普通人的精神层次。
总结来看,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
儒家注重人伦,佛教强调解脱,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着古代中国社会与个体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现代的社会建设和思想交流,我们可以从三教的相互融合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构建更加和谐与富有包容性的社会。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现象,它凝聚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探索。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80e935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7.png)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并存,并且在相互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儒道两家相对和谐相处,而释道两家之间则存在着较大的摩擦与矛盾。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历史现象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的时期。
儒家思想主张人伦道德的修养,追求和谐与奉献;释家思想强调解脱和无我,追求灵魂的超脱;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与道的统一,引导人们秉持无为而治的原则。
这三种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皇家的倡导与推崇,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随着儒家的强势崛起,一方面弘扬了传统的孔孟之道,另一方面也压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
这导致了道家与儒家之间的矛盾,并逐渐发展为一场真正的思想斗争。
儒家代表着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强调个体的责任与道德准则;而道家则追求自然与随性,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与自由发展。
这两种思想的冲突导致了封建社会中政治、宗教和文化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而释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存在着较为和谐的关系。
隋唐时期的佛教曾被儒家所排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开始意识到佛教在温和心灵与安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儒家与释家开始在一些政治和文化领域展开合作与互通,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例如,释道两家都对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持有批判的态度,都主张发扬慈悲和仁爱的精神,因此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更是将儒僧两家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儒释两家关系的认识。
然而,儒释两家和道家之间的矛盾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尽管在一些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儒家政权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存在,但对于道家的抵制与排斥却从未改变。
儒家与道家的矛盾源于两者对于社会治理的理念不同。
儒家倡导守法治国,注重人伦关系,追求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建立;而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内心的自由与平衡。
这种冲突表现在哲学理论的争议中,也反映在政治上的对立与斗争中。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7fb930a32d7375a4178061.png)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想。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因此“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以儒学立身《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精华之体现,也成为了封建社会文人必读的经典,也奠定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那些圣哲箴言也就成为古时乃至今日为人处事之道。
诚然,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灿烂的华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也就是文人士子奉行了几千年的立身之道,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八道工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以“修齐治平”为一生的理想和目标,践行“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道路。
魏晋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汇通
![魏晋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汇通](https://img.taocdn.com/s3/m/ccfded0419e8b8f67d1cb96e.png)
魏晋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摘要:儒释道三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两汉时期佛学传入中国以后,儒释道三教之间就自然而然的膨出火花,从起先的冲突斗争到忍让缓解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是具有代表性的。
所以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此的认识来把握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关键字:魏晋时期,三教,冲突,融合一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思想解放,文化融合的时代。
它为不同的思想都提供了条件.第一,由于社会长期分裂格局,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此时的人们特别需要一种能使得自己内心得以安顿的思想寄托。
此时就为佛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佛学与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在魏晋时期,它就必然面临着中土思想领域中的这一现实,它选择了“玄",一方面让“玄”在语言、义理上成为佛教与佛学教义义理的承载者与表达者;另一方面又通过“玄"来面对与溶解中土固有文化传统(儒学、道家和道教),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在一个新的国度中立足扎根、传经布教。
在此期间,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支谦、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
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第二,由于两汉经学长期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和本身痼疾又得不到消解,从而弊端越来越暴露无遗,过分的章句推衍而导致繁琐穿凿,因灾异学说、图谶纬书的缠绕而使其堕落成粗糙庸俗的神学,以至东汉之末,便出现了一种衰落的景象。
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礼教(名教),一方面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自然感情的东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伪君子沽名钓誉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从而玄学乘此流弊而起,调和名教与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强调以“自然”为本。
第三,魏晋时期两汉经学弊端重重,为了挽救经学,使得儒学重新获得生机,思想者们力图“援道入儒”,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即玄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交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
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
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总之,道家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但接着他又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各家则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而且还强调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由于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认为儒学“于道最为高。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这二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一位论六家,以道家为统;一位明九家,以儒家为高。
他们观点的不同,如前所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学术风尚和他们个人不同的学术师承背景。
而他们之所以分别揭橥出道家和儒家为诸子百家的统摄者,如果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正是反映了在诸子百家众多的学派中,儒、道二家思想是最为丰富的。
不仅如此,儒、道二家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所以逐渐成了诸子百家众多学派的代表者。
事实上,自战国中期以后,学术界就呈现一种纷纭复杂的情况。
一方面是各学派内部的大分化,另一方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各学派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两汉是儒、道二家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充分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学派地位的时期。
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和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敞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的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
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大力提倡道家黄老之学。
此时的道家黄老之学,处于社会文化思想的代表和指导地位,所以他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各个不同文化思想学派的关系问题。
社会对思想文化的需要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然而诚如许多中国思想家所说的,这种多样性又需要“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王弼《周易略例》,《明彖》),即需要有一个为主的指导者。
不过,这种“统”和“会”绝不是以一种样式去排斥或替代其他的样式。
因为,如果把其他样式都排斥掉了,只剩下了自己一种样式,那也就不存在什么“统”和“会”的问题了。
汉初道家黄老之学,正如司马谈所描述的,它广采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之长,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合的精神,使得道家学说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
儒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者,也有着与道家的相同经历。
汉初儒家受荀子学说影响很大,如“六经”之学中的易、诗、礼、乐等学,都有荀学的传承,而荀子礼法兼用的思想也普遍为汉儒所接受。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以后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之所本。
然而,从董仲舒本身的思想来说,也早已不是单纯的原始儒学了。
他不仅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的理论,而且大量吸收墨家的“兼爱”、“尚同”理论,乃至墨家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
而更为突出的是,在他专攻的春秋公羊学中,充满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班固在《汉书》中评述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上》),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如同汉初的道家黄老之学一样,也是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
同样也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以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同时必须说明的是,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也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融摄的。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这是很不全面,也不十分准确的。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力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同前《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同前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同前《夭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
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
”(《主术训》)“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
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
”(《修务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夭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不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污汙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三、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而且获得相当成功的,是魏晋时代的玄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性和实践性性格的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所讨论的理论问题,主要是那些与现实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原则。
即使象被人们称之为“清谈”、“玄远”的玄学,也不例外。
人们所熟知的,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一多、动静等抽象理论问题,其实无一不与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有关。
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社会规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