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文献综述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4c8e5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e.png)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传承下来、流传于民间、具有浓厚人民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文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广泛的民间文学传统,如民间传说、谚语、民歌、民间戏剧等。
本文将通过综述一些民间文学文献,探讨中国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蝴蝶谷》《蝴蝶谷》是一部以浙江嘉兴柯岩镇为背景的地方文学作品。
该小说以村庄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儿女的感情故事和他们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极为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草民》《草民》是王朔的一部小说,该书的主人公草民是一个负责治理神州的管理者。
小说的故事背景既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小说穿越时空,辗转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展示了草民的人性与命运。
该小说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呈现出了中国当前社会的人性命运之殇。
三、《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留饭店的卖艺人孔乙己为主角,揭示了清末社会贫苦人民的压抑和奋斗。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阐释了中国人民性的伟大价值,并批判了旧时代统治者的险恶手段。
四、《茶馆》《茶馆》是郭沫若的著名话剧,该剧以北方小镇的一家茶馆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茶馆里的唯一一天的故事。
该剧以人物刻画为主要手法,深刻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刻问题:强权霸道、民生受苦。
剧中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语言又极具地方特色,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警示力。
总之,以上文学作品都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写实性、人民性、真实性和传承性。
而在未来,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趋势将是创新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地挖掘、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把丰富的民间文化进行完美的再造。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端午节文献综述
![端午节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c06563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d.png)
端午节文献综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庆祝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节日,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成因,许多古代文献都有所记载,以下是关于端午节文献的综述。
“吴越春秋”是南朝时期历史学家谢灵运编写的一部南朝越地国别志和历史文献。
书中记载了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及其自杀投汨罗湖的故事。
“玉兔蟾兔,数字五加夏至,自投于汨罗之水”,成为了端午节的起源。
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现“端午”的记载,为后来的端午节的庆祝打下了基础。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汉代的许慎编写。
其中也有说明端午这一节日。
书中记载到“端午者,端节也,五月之半者,远祀也,祈福以远邪。
”说明了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和祈福的节日。
古人认为五月是干支历的第五个月,同时五这个数字有避邪的象征意义,因此这个节日被视为是远离邪恶、祈求平安的重要时刻。
《唐书·祭衡岳注》记载了唐代端午节的庆祝情况。
在唐朝,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皇家节日,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和龙舟比赛。
这些仪式有利于展示皇权和促进民风民俗的发展。
从这个时候开始,端午节成为一个国家性的庆祝活动,逐渐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庆祝的节日。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对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回顾和展示。
作品中也有端午节的一些描写。
比如,在图中的田野里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包粽子,这反映了古代人民在端午节期间所进行的包粽子这一传统习俗。
同时在图中还可以看到龙舟比赛的情景,显示了古代人们对龙舟比赛的热爱和推崇。
总之,这些文献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端午节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也应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的传承。
《幼儿睡前故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
![《幼儿睡前故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2db9c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9.png)
幼儿睡前故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幼儿睡前故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相关研究 (1)(一)睡前阅读研究 (1)(二)关于睡前故事研究 (1)二、国内相关研究 (3)(一)睡前阅读研究 (3)(二)关于睡前故事研究 (4)三、小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研究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5)一、国外相关研究(一)睡前阅读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外关于早期阅读、睡前阅读的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很多研究先后论证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哈佛大学一项对3-19岁幼儿语言和阅读能力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早期阅读行为的建立——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是预期他们未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
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阅读委员会的研究报告《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一文中指出:“与幼儿园孩子一起高声朗读的方法已经被广为提倡了。
”另外,Galda认为戏剧教学法(play-based instruction)适合幼儿园的阅读教学,这种方法能够提供选择、控制和挑战的环境,有助于教师鼓励儿童通过自己的戏剧创作对环境进行思考。
Wells在1985年的研究发现,一名两岁幼儿的言语有50%产生于阅读过程中。
Snow、Goldfield以及Moerk的研究也表明,成人常会在睡前阅读过程中,采取提问、肢体动作、提供反馈等手段来教儿童学习语言,促进儿童语言水平的发展。
日本的松居直先生在研究专著《我的图画书论》中这样写道:“在图画书中,被称之为语言艺术家的诗人和作家,运用语言出色地表现出形象化的故事世界,那是语言的最高世界,也是画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精心绘制的图画来反映美的世界。
民间故事论文素材
![民间故事论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dc72e3e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c.png)
民间故事论文素材记载了人类的智慧和发展历史,展现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民间故事论文素材。
民间故事论文素材1:绵羊石很早以前,崂山北半截有个小村,村里有个年轻人叫来福,娘爹都过世了,他靠拾草打柴过日子。
来福上山打柴时,常见一只老绵羊在山下吃草,起先,绵羊见了他还躲着走,日子长了,它也不再怕他了。
一天,来福正在打柴,忽听一阵“咩咩”的惊叫声,他往山下一望,见两只灰狼正一前一后围着老绵羊,老绵羊惊慌地用角去抵前面的那只狼,没提防后头那只狼窜过来,一口咬住它的后腿,绵羊惨叫着倒在地上拼命地挣扎,在这危急关头,来福大声喊着:“打狼啊!打狼啊!”大步流星跑过来。
灰狼听到喊声忙跳到一边,看看只有一人前来,胆子大了,它眼露凶光,张着血口向来福扑来,来福一闪身,灰狼扑了个空,他忙跳过去一斧,狼头开了花。
另一只狼眼红了,猛地窜过来,扑在来福脊梁上,来福回头又一斧,把狼的一条后腿砍掉,灰狼“嗷”地一声跳出老远,一瘸一点地逃跑了。
绵羊疼得浑身哆嗦,躺在地上发出阵阵绝望声,来福忙采了些能止血消毒的药草,用嘴嚼烂,糊在绵羊的伤处;又撕下衣襟,把它的伤口包扎好,然后抱着绵羊回了家。
从那,来福打柴总要带些青草回家给羊吃,做饭时多熬些米汤给羊喝,经过十来天的护养,绵羊又能上山吃草了。
有一天,来福又上山砍柴,绵羊突然对他说起话来:“好心的人呀,多亏你救了我!今天我要走了,有空请到我家来耍耍!”来福惊奇地问道:“你住哪儿呀?”绵羊说:“半山坡上河北崖,门前有棵骷髅槐,闭眼先拍树三下,叫声羊伯我就来。
”来福“叭哒叭哒”掉着眼泪说:“你别走啦,留下和我做伴吧!”绵羊叹了口气说:“留下三腿狼,砍腿仇难忘;家有儿和女,回去多提防。
”听说绵羊还有儿女,来福只好让它回家去了。
转眼过了一年,没见着绵羊,来福心中着急,他每天爬南山,奔北岭,一边打柴,一边寻找绵羊。
有一天,来福打完柴,浑身被汗湿透了,便跑到一条河里洗澡。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876c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5.png)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南通如皋顾庄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本文将就南通如皋顾庄村的特点进行综述。
顾庄村地处江苏的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村庄周围被山脉环绕,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林,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同时,村庄内流经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清凉宜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舒适感。
顾庄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村中的房屋多为传统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多为两层楼房,门前的小院子种满了花草树木,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在村庄的中心,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顾庄村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村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古老的桥梁、碑刻和祠堂等。
这些文物和古迹见证了顾庄村的兴衰和发展,也是村庄的宝贵财富。
此外,村庄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传说中的神兽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传说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内涵。
顾庄村的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朴实。
他们勤劳耕作,尊重传统价值观念,注重家庭和睦。
村民们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关系,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
他们传承着祖辈的智慧和技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编织、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是顾庄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庄的特色之一。
顾庄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式,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政府还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提高村庄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些举措为顾庄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如皋顾庄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村庄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一个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
顾庄村的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朴实,他们对村庄的发展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顾庄村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db60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4.png)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第一篇: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
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
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
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
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
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端,萌渚岭北麓。
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112°10′和北纬24°38′~25°15′之间,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
截止2011年,全县人口49万。
其中瑶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59.2%,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非遗视域下山西民间故事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
![非遗视域下山西民间故事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e25c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05.png)
非遗视域下山西民间故事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山西民间故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中断、形象模糊等问题。
对山西民间故事进行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既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插画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能够将抽象的故事情节具象化,使之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通过插画设计,可以更好地展现山西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插画作品也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为传统故事的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可以为山西民间故事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可以使传统故事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中来。
插画作品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动画、影视等,进一步拓展山西民间故事的传播渠道和范围。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有助于推动山西民间故事产业的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
通过将山西民间故事与插画设计相结合,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对山西民间故事进行插画设计与推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意义保护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民俗、信仰和价值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使各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女娲补天》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女娲补天](https://img.taocdn.com/s3/m/6c8888e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a.png)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女娲补天故事分析 • 女娲补天故事的影响与价值 • 研究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背景
介绍《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相关的历史记载以及现代对 该神话故事的研究成果。
目的
阐述本文对于《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以及研究目的。
研究问题与意义
信仰崇拜
女娲补天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
社会教化
女娲补天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3
女娲补天故事分析
女娲补天故事情节分析
情节的起承转合
故事情节包括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女娲补 天的起因是天空突然出现破洞,带来巨大 的灾难;接着是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 展示了女娲不畏艰辛的品质;然后是女娲 成功炼五彩石,表现了她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是女娲将天空补好,让人们重获安宁 。
感谢观看
VS
情节的矛盾冲突
故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冲突,如女娲与时 间紧迫的矛盾、与恶劣环境的矛盾、与黑 龙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女娲补天故事人物形象分析
女娲形象
女娲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勇敢、智慧、仁爱,为了拯救人 类,不畏艰辛,最终成功炼五彩石补天。
黑龙形象
黑龙是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他代表着邪恶的力量,试图破坏 人类的安宁。但最终,女娲成功地制服了黑龙,彰显了正义 的力量。
女性形象塑造
女娲补天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智慧、勇敢和善良的品质,对于塑造中国文学中女性 形象的模式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叙事手法
浙江梁祝文化旅游之探析【文献综述】
![浙江梁祝文化旅游之探析【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ff468cf90f76c661371aaf.png)
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浙江梁祝文化旅游之探析一、引言《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的爱情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也最为动人。
梁祝故事反映了我国的传统爱情观,以及民俗、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具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口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批梁祝艺术作品纷纷问世,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梁祝热”,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著称于世,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国内外游客的兴趣,并于2006年被收录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但就已有的旅游开发经验而言更注重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在旅游市场文化化的今天,如何更科学地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将其与旅游产业切实结合起来,并郑重加以保护和传承,毋庸置疑会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大好契机。
浙江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大省,有着许多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文化品牌。
尽管近年来“梁祝故里之争”风生水起,但浙江无疑是全国梁祝传说和梁祝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已成为浙江重要的经济支柱。
但是浙江的旅游业国际化程度低,缺乏主打旅游品牌,旅游产品众多,但多有雷同,差异性不大,文化内涵肤浅,档次较低,缺乏文化主心骨,还停留在开发设施设备的层面。
因此,挖掘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相结合,对提升浙江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加强浙江旅游的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外专门针对中国某个民间传说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虽然梁祝是国外最为人熟知的中国民间传说,但专门著书立说的几乎没有,这给本论题参考文献的查找增加了不少难度。
不过可幸的是,让我欣喜的看到了论文选题的新颖之处。
而期刊网上关于其他民间传说、文化旅游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本文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和借鉴,所以总体上,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仍应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b1421c102de2bd97058871.png)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
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摄取了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
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
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起源和传承调查报告
![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起源和传承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7ad2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d.png)
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起源和传承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是流传于乡村和广大农民中的丰富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历史、地理、宗教、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解。
本报告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起源以及它们在当地社区中的传承情况。
二、起源1. 历史背景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的历史,它们是当地人民口口相传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通过讲述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传递知识、道德和价值观,以及记录历史和传统。
2. 内容来源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内容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传说、自然神话、英雄传奇等。
在农村地区,人们会通过自然现象、地理环境以及动物、植物等元素来编织故事和传说,使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传承1. 口头传承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传承主要以口头的方式进行,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留原始的风格和真实性。
许多年长的乡村居民都有讲述故事和传说的能力,他们把这些故事和传说讲给年轻一代听,并教导他们保持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社区活动为了维持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传承,一些社区组织了各种活动,例如故事讲解和传统节日。
这些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了解和参与当地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与老一辈更加亲近,促进了代际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数字化保存为了确保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传承,一些组织开始将这些故事和传说进行数字化保存。
他们通过记录口述故事、拍摄短片和制作电子图书等方式,将这些文化宝藏保存下来,以便后人学习和了解。
四、影响与展望1. 文化传统保护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传承不仅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的传承。
通过了解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文化交流与推广家乡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为独特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故事和传说进行比较和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文献综述】民间文学中观音形象研究
![【文献综述】民间文学中观音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8c82ab7f1922791788e80f.png)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中观音形象研究一、前言观音菩萨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便不再仅仅是百姓膜拜的宗教神灵,而且还与中国文学在冲突中爆发出夺目的文学火花,在不断地交融中催生出鲜明的文学元素,成为众多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现存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曲艺中有很多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观音形象。
因此系统全面的研究民间文学中的观音形象对于充分展现民间文学的丰富形态,解读观音形象的产生原因和文学内涵,认识观音形象的文化价值及功用,乃至发掘观音形象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深远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观音本是印度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之一。
在《悲华经》中明确记载:“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刚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时空藏如来出现于世。
王有千子,长名不眴。
……时宝藏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1]然而, 在中国不管是寺院或居家中供奉的神像,还是人民口头的传承中,观音菩萨却是一位大慈大悲、神通广大、充满母爱的女神。
她不再是舶来品, 而是具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神灵。
(一)关于观音性别的文献观音最初进入中国也是一位男身菩萨。
在我国现能见到的早期观音造像,特别是唐代以前,大都“不作妇相”。
如云岗石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炳灵寺石窟等的观音的造像都为男身。
唐代民间传说中确有画家吴道子给观音像添胡子的故事。
湖北当阳流传《长胡子赵观音》说,吴道子有一回在当阳玉泉寺画观音像时,为使观音去度化那些为非作歹的和尚便给观音添上了三根胡子[2]。
随着佛教的传播不断深入扩展,为了便于神明说法和一大批女信徒的需要,佛教必须顺应世俗和汉土文化的实际,打破菩萨无性别的清规戒律,将观音菩萨由男相变为女身。
据《北齐书》中的《徐子才传》记载:“天统四年,(徐子才)累迁尚书左仆射,俄除兖州刺史,特给铙吹一部。
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
文献综述例子
![文献综述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6a7b70cde80d4d8d05a4f00.png)
文献综述前言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鱼纹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鱼纹是中华民族纹饰中最重要的纹样之一,它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民间性最强的文化长链。
鱼纹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图形语言和视觉符号之一。
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将追寻传统鱼纹发展的轨迹来解读鱼纹,并为开启现代包装设计提供思路和创新。
从国内目前对鱼纹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民间传统鱼纹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从造型艺术角度的鱼纹进行专题研究的人还很少,也不深入。
大部分都是对鱼纹的断代史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对仰韶半坡彩陶中鱼纹的研究。
汤池(2008)在《黄河流域的睁始彩陶艺求》中指出中国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是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为显著特征之一。
因此,考古学家和艺术家都十分关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关于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直到70年代,黄河流域三个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分别向人们展示了它们独特的文化成就,特别是在老官台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彩陶艺术以后,这个问题才有了释疑的眉目。
并且在彩陶装饰中经常运用鱼纹艺术。
靳之林(2007)在《靳之林现象》中指出无论是黄河还是玉米地,或是雪景,都是对大自然的歌颂,是豪放的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精神的赞美。
画面的景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物取象”,而是“心象”寄寓于眼睛所见之形象,把对自然的理解凝固在画面上,用符号性的线条组成画面,把“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画观念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这是对中国人的自然观的传达,一种激情和精神的记录,一种“激情大写意”的画风。
作为江苏省美术出版社编辑的中国艺术家画库文献之一,此书展出了靳之林从艺六十余年中百余幅油画作品,以回顾靳之林致力于民间美术研究之历程的文献。
策狄(2005)在《艺术的起原》中指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构,离不开艺术人类学的学理支撑。
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民间文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164d52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6.png)
民间文学研究综述民间文学研究综述一、民间文学研究专著在民间文学综合研究方面,2001年度出版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集有: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1)、陈岗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2)、罗曲、李文华《彝族民间文艺概论》(3)、陈正平《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4)、袁学骏《民间文艺论集》(5)。
在专题研究方面有:刘雨婷《电国创世神话研究》(6)、陈虎《远古传说与古史学的产生》(7)、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8)、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9)、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10)、尹传荣《神话变形与绘画变形》(11)、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12)、金东勋(主编)《朝汉民间故事比较研究》(13)、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14)、欷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15)、萨仁格日勒《蒙古史诗生成论》(16)、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17)、王胜华《云南民族民间仪式剧》(18)、刘安武《印度两大史诗研究》(19)。
本年度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集有:张开明(主编)《崂山的传说》(20),朱延生、丁永茂(编)《句容民间故事》(21),轩西明(编)《贵德民间故事》(22)。
二、神话、传说研究与往年一样,神话仍然是本年度大陆学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总共发表的近300篇民间文学学术论文中,神话研究的文章就占了100篇左右。
其中,较为宏观的研究有彭松乔《话语霸权下的诗性言说——中国汉族神话叙事话语解析》,该文指出:“中国汉族神话叙事在叙事意蕴、叙事母题、叙事诠释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封建主流文化话语霸权,这种话语霸权的言说方式破坏了中国汉族神话的原生形态,败坏了其民间本位的艺术旨趣,因而影响了中国汉族神话的思想艺术价值”(23)。
关山《神话历史化与中国文学功利主义品格的形成》认为:“中国原生态神话并不发达,经过历史化改造的神话是古代神话的主要形式,正是神话历史化,将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唯道德理性的现世主义思维方式确立下来,道德的至善至美成为社会存在的唯一条件,也是人们歌颂的唯一对象。
中国民间故事原著
![中国民间故事原著](https://img.taocdn.com/s3/m/285ac2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e.png)
中国民间故事原著摘要:一、引言:中国民间故事的背景和意义二、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与特点1.神话传说2.民间传说3.传统节日与习俗4.民间寓言与成语故事5.地域特色故事三、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品四、故事中的价值观与现代启示五、中国民间故事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六、结论:中国民间故事的价值与影响正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流传甚广。
这些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中国民间故事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引言:中国民间故事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民间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故事体系。
这些故事既有口头传承的,也有书面记载的,涵盖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类型。
它们以生动的叙述、寓意深刻的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
二、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与特点1.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的神秘化和想象。
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天地起源的探索。
2.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主要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蓝本,加入虚构的元素,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3.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源于一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
如春节的传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既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意义。
4.民间寓言与成语故事民间寓言和成语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中极具智慧的部分。
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等,以简洁明了的故事形式,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5.地域特色故事中国各地民间故事充满地域特色,如山东的《崂山道士》,江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展现了各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三、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品从古至今,中国民间故事浩如烟海,不少作品已成为文学经典。
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中国民间故事的瑰宝。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9bcb9d36137ee06eff918cd.png)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关键词:传奇孟姜女哭长城爱情历史摘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
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
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
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
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
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
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
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
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
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
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
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
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
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
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间故事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摘要《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可以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幼儿具有一种叙事性智能,因此,喜爱听叙事性语言的故事是幼儿共同特点,尤其是充满幻想和传奇色彩的神话、童话、传说等。
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却寥寥无几,纵观林林总总的幼儿园各类教材,民间故事听占的比重微不足道。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课程中,本文就幼儿园课程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这两方面做综述。
关键词: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大部分都会论及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与儿童、与经验的关系。
张晓玲、王冬兰的《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建构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选择的依据是(1)紧扣教育目标;(2)立足幼儿发展;(3)面向幼儿真实生活;(4)体现时代特征[1]。
焦爱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建构研究》这篇论文中认为,园本课程内容的取向为: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即儿童的经验。
进一步指出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适合儿童发展,贴近社会生活。
关少化在《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一文中,对课程内容从活动论角度的分析,认为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并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应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理念;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作用;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吸纳家长需求中有价值的内容要素。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相关研究查阅文献发现,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文章大部分从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等角度来分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
例如,张艳的《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三个原则: ①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②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③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文中也提到了课程内容的三个不同的取向,以及我国课程内容选择存在问题的改进。
左菊、孙泽文在《课程内容选择:取向、依据及其环节》一文中,阐述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学科、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三种取向;选择的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几个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内容的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
康丹的《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透视》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学前儿童了解文化、学习文化最直接、最正规的途径。
同时,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备了文化的主要属性。
[3]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透视中发现,隐形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流失;剥离了幼儿的“生活世界”,造成儿童文化的缺失; 缺乏对儿童文化的认同,忽视生成的课程内容;综合课程的内容像“水果拼盘”。
强调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建构需要蕴涵儿童的文化;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关注不同领域内容的文化整合。
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为幼儿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
(三)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关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越来越热门,无论近年来,关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越来越热门,无论是期刊文章还是硕博论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更新。
研究的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来源和内容、整合的类型、方式、策略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等。
就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来源和内容的研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整个环境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传统文化资源、乡土教育资源,到社区课程资源五大领域课程资源,日常生活资源,再到环境教育资源等等,都极大地拓宽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来源、丰富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容。
特别是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资源,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许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都根据幼儿园课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开发整合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
如姚莉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金虹青的《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郭静静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何静的《幼儿传统节庆文化教育的价值与途径探究》、金晓芳的《打造幼儿园节日课程,传承并创新》等,都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在内容选择方面提供了许多价值参考和借鉴意义。
幼儿园根据应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性探索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活动,是很值得提倡和推广,也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学习和借鉴。
二、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关于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通过收集已有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民间故事读本和选集的整理资料,包括适合成人给幼儿讲述和适合幼儿自己阅读的民间故事读本;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民间故事应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
下面将就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的综述。
(一)民间故事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热潮中,民间故事的读本和选集也越卖越火,家长们争先恐后、幼儿们也爱不释手。
贺嘉编着的《中国儿童民间故事选》,赵霞编选的《中外传世儿童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以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的《亲亲宝贝经典故事精选集》等,这些故事集基本都包含了一些神话故事、智慧故事、动物故事等各种不同故事类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与充满童趣的图画相结合,每个故事后面还专门设置了亲自共读了亲自共读的内容,将故事蕴含的道理展示给家长和小朋友,并设置了阅读回顾式的问题,方便家长和孩子交流,是幼儿启蒙的好帮手。
”(二)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应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包括民间故事应用价值的挖掘、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策略和方式的探讨等等。
黄少慧的《用民间故事熏陶幼儿心灵》、汤梅的《民间文学应用到儿童情商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周山华的《民间故事对幼儿的永恒魅力》、黄勤锦的《民间故事与学前儿童道德启蒙资源的开发》、兰晶的《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教学活动的思考》、蔡秀春的《浅析民间文学教育与幼儿情感意识的培养》、杜丽静的《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滋养幼儿的心灵》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民间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为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价值基础。
(三)民间故事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关于民间故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等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如王兰柱的《民间故事的特点及教学》、马晓燕的《如何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硕士论文刘丽萍的《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研究—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彭小蕊的《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对幼儿接受理解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都分别研究了民间故事在特点、内容、目标方面与幼儿教育的融合。
最值得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民间故事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研究:如杨斌的《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思考》从宏观的角度探讨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为我们将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策略样式。
从幼儿园课程的特征与分类角度探讨民间故事的融合,角度新颖、可操作性、借鉴性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对策根据以上在幼儿园课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这这两个方向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还有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争取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具体来说,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方面,虽然己有的研究范围广泛,对民间故事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等都有涉猎,研究成果数量可观。
但现在对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的研究不够系统化、对民间故事的收集是以省为单位整理而忽略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分类。
缺乏对民间故事教育意义的独特、系统研究,容易把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学甚至民间艺术等同化,而忽视民间故事真正的价值意义。
第二,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方面,已有的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刻的探讨,为幼儿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
相比之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就显得不足了,虽然也有不少的研究者坚持在这方面努力,但实际的成效似乎不够高。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原有的研究过于散乱,导致后来的研究者寻路无方,只能抓住一个小小的视角钻研下去,而忽略了整个研究体系。
综合以上查阅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对幼儿园开设关于民间故事的课程研究并不完善,还有许多空缺,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民间故事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研究及幼儿园选择民间故事的适宜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是笔者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张晓玲,王冬兰.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构建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7 (3) :15.[2]关少化.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问取得平衡[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0).[3]焦爱美.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4]唐淑.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J].学前课程研究,2009, (10).[5]张艳.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J].商品与质量,2011(06).[6]左菊,孙泽文.课程内容选择:取向、依据及其环节[J].教育与职业,2012(04).[7]金虹青.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7(03).[8]康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透视[J].学前课程研究,2008, (05).[9]兰晶.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教学活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7).[10]蔡秀春.浅析民间文学教育与幼儿情感意识的培养[J].现代营销,2012(04).[11]马晓燕. 如何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J].剑南文学,2011(07).[12]杜丽静.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滋养幼儿的心灵[J].幼儿教育,2012(02).[13]黄少慧.用民间故事熏陶幼儿心灵[J].早期教育,2005(04).[14]朱家雄.一个早已提出却难以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三)[J].幼儿教育,2015 (4) .[15]赵海燕,徐跃东,王国花.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2).[16]段媛媛.蒙学读物幼儿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1 (4) .[17]周华山.民间故事对幼儿的永恒魅力[J].红河学院学报,2007(8).[18]黄勤锦.民间故事与学前儿童道德启蒙资源的开发[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7(05).[19]曾莉.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以中国西南地区S省幼儿园节日教育为视窗[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0]郭微.把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区域活动中一一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J].幼教天地,2011.[21]刘倩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 (6).[22]蔡思虹.浅谈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J].华夏文化,2013 (03).[23]郭静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1).[24]杨斌.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思考[J].教师,2011.[25]刘丽萍.幼儿民问故事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6]何静.幼儿传统节庆文化教育的价值与途径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27]彭小蕊.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对幼儿接受理解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